慈悲科技MIT | 誠品線上

慈悲科技MIT

作者 葉子豪/ 黃秀花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慈悲科技MIT:長腳的廚房怎麼跑?不插電的路燈靠什麼亮?螺絲起子就能蓋房子?解析慈濟「志」造的賑災利器;看見臺灣「智」造的愛心實力【內容簡介】從臺灣走出島嶼的同時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長腳的廚房怎麼跑?不插電的路燈靠什麼亮?螺絲起子就能蓋房子?解析慈濟「志」造的賑災利器;看見臺灣「智」造的愛心實力從臺灣走出島嶼的同時,慈濟鬆綁了種族、文化的既定成見,以使用者為重,使受苦者安身安心為優先,改良硬體設備,以符合軟體(人心、人性)需求。凡此種種,因而譜下了一個個「創意、發明、分享愛」的故事。本書不只是介紹發明,不只是介紹創意,不只是談用途,不只是講效益;最重要的是,透過創意發明的故事,看見消除一切界線的真愛。【獲獎與認證】●福慧床2014年德國紅點設計獎2015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獎2016年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獎●香積飯2017年通過ISO 22000&HACCP國際認證●藜麥生物活性物質萃取器2015年美國匹茲堡發明展金牌獎2015年高雄國際發明展金牌獎2016年ITEX馬來西亞國際發明展金牌獎●應用於組織修復之紅藜芽點生物活性膜2017年美國匹茲堡國際發明展金牌獎及克羅埃西亞特別獎●環保毛毯系列2011年獲全球紡織業第一張水足跡認證2013年獲日本綠色環保標章認證2014年全亞洲第一個獲美國C2CPII搖籃到搖籃銀級認證2016年國際創新發明競賽金獎2017年臺灣精品獎2017年馬來西亞MTE國際發明展銀牌2017年莫斯科阿基米德國際發明展金牌2017年大愛感恩科技R2R回收再回收技術獲全球能源獎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葉子豪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慈濟期刊部撰述。曾前往印尼、緬甸、巴基斯坦、約旦、海地等國採訪;曾入圍二〇一四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新聞媒體組報社及雜誌類。黃秀花世新大學廣電系畢業,慈濟人文志業中心慈濟期刊部資深撰述。喜愛探索新奇事物及發掘人間美善,曾前往緬甸、菲律賓、印尼、星馬等國採訪。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羅達賢【推薦序】愛心善念結合科技實力/張敏忠集合,全體就應災布署:行動機具篇大地勇士:ATV救災工作車/葉子豪非常食期:模組化行動廚房/葉子豪3Q好水:Qwater行動淨水系統/葉子豪別怕,有我們在:安身設備篇火力支援:汽化爐與固態生質燃料技術/葉子豪白屋人家:簡易屋與簡易教室/葉子豪驅黑亮白:太陽能路燈光電系統/葉子豪摺疊變身:福慧床具系列/葉子豪呷乎飽,穿乎燒:衣食資糧篇對抗攣縮:時尚涼感壓力衣/黃秀花超人變裝:塑膠回收再製織品/葉子豪救命「良」食:沖泡即食香積飯/葉子豪穀中紅寶:農業生醫研究與慈善農耕/葉子豪

商品規格

書名 / 慈悲科技MIT
作者 / 葉子豪 黃秀花
簡介 / 慈悲科技MIT:長腳的廚房怎麼跑?不插電的路燈靠什麼亮?螺絲起子就能蓋房子?解析慈濟「志」造的賑災利器;看見臺灣「智」造的愛心實力【內容簡介】從臺灣走出島嶼的同時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726461
ISBN10 / 9865726467
EAN / 9789865726461
誠品26碼 / 2681518510007
頁數 / 2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
◎羅達賢

環境與氣候變遷,導致天災頻繁,偏遠地區或弱勢群體因此需要更多關懷與協助。加上近年來資本主義走向極端,全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要求產業界負起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落實環境保護、勞工權益、社會公益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身為國家級研究機構,以「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己任,更不能自外於全球現況與世界潮流。因此,我們在二〇一一年成立了社會公益委員會,透過「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之推廣、企業志工」三大面向服務社會,善盡科技人的社會責任。目前已與六十多個社會公益團體合作,提供科技應用等方面的服務。
慈濟基金會,就是工研院公益合作的重要夥伴之一。國際間只要有人道救援的需求,慈濟通常是最早到的團體;相對的,工研院的強項在應用,擅長把技術產業化,轉成有用的產品。因此,當慈濟志工在救援前線遇到問題,工研院的研發人員(以下簡稱「工研人」。)就運用科技幫他們解決。
雙方在二〇一二年簽署合作備忘錄。幾年來,已在淨水、環保、綠能等方面合作出不少成果,「慈悲科技」之名因此不脛而走。如Qwater淨水系統,可依據不同水質狀況,快速組裝出適當的處理單元,曾跟著慈濟人前往菲律賓獨魯萬市海燕颱風災區、新北市烏來的蘇迪勒颱風災區,進行緊急供水作業。本院機械所也因應慈濟環保志工的需求,研發出操作簡易的寶特瓶壓縮機,讓資源回收變得更方便。
因為敬佩慈濟等公益團體的精神,工研院的同仁們都是利用本職之外的時間,運用現有技術,為需要幫助的弱勢者、救苦救難的助人者研發適用的產品。
雖然本院社會公益委員會可以提供一些經費補助,但大家為公益進行研發、服務弱勢,都是無償、不領薪水,甚至是自費自假的。
好比工研院六千多名員工中,有八百多人長期當志工,院方為了同仁方便,特別准許每人每年可以請一天公假去做志工;但多年統計下來發現,這八百多人平均每年只請約兩百天的志工假,可見很多人是用自己的休假時間去服務別人。他們以科技的便利性提升救援效率,改善弱勢者的生活品質,發揚了慈悲科技精神。
慈濟志工與工研人的合作,顯示科技運用從公益角度切入,可以救人、幫助弱勢,也改善環境。有工研人與我分享,慈悲科技的研發,不是以創造經濟效益為優先考量,而是在設計之初,就考量到弱勢族群的需求。這些族群通常是較低收入、處境困難的人,因此,在研發上必需以使用簡易、成本可負擔為重點。這樣的研發需要無私付出的熱情,才能成就。
然而工研人在付出的過程中也獲益良多。有人跟著慈濟去賑災,發現受災區到處都是大體和垃圾,環境髒亂導致很多人生病。但殺蟲劑、消毒水噴多了,對人體健康也不好,於是發揮電化學(Electrochemistry)專長,開發出把清水電解成活性消毒水的技術,既能消毒又不會有化學藥劑殘留。最後他把這項研發商品化,爾後在院方輔導下,循「創業育成」模式開設了公司。
不難想見,他如果沒有跟慈濟去做,怎知道世界上有這個需求?要做這些事呢?
工研院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振興臺灣的產業與經濟,身為工研人的一分子,達賢期許慈悲科技的研發,不只幫助到弱勢,還能形成「慈悲科技產業」,達成救苦救難、振興經濟、增加就業機會的多贏局面。也希望青年學子、新一代的科技人發揮創造力,開發更多具體可用的技術,應對社會救助、災害防救、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
(本文作者為工研院產業學院執行長,兼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


愛心善念結合科技實力
◎張敏忠

身為新竹區慈濟志工,曾任職於工業技術研究院,我有幸結合事業與志業,在研發、打造賑災機具方面,貢獻綿薄之力。
近四、五年來,參與了工研院支援慈濟,研製行動廚房、淨水系統、鑿井設備等歷程。對臺灣研發「慈悲科技」的優勢,及背後遭遇的困難與挑戰,有不算淺的體悟。
就技術面而言,賑災機具設備所需的關鍵技術與零組件,臺灣都已經有了。因此,工研院不會針對賑災去開發一個完全沒有做過的技術,而是將院內科專計畫、專案計畫中,已經開發出來的技術,應用在救災、賑災,並根據需求去做修改。
不管是工研院還是產業界,都是整合現有關鍵技術做出成品,例如Qwater淨水系統、行動廚房等。然而,技術面理論上沒問題,實際投入卻不簡單。
首先,一般研發機構或廠商研發產品,都講究營收、獲利,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生產、銷售量,有利可圖才願意投入。慈濟所需的賑災機具,量都不是很大,研發者或廠商很難從中獲利,也因此願意投入者,更顯難能可貴。
以行動廚房為例,最初規畫臺灣只需要四組,北中南東各一組就夠了。這種具特殊規格需求、數量又少的訂單,廠商通常不會接。設計者蔡堅印師兄,因此到處碰壁,找不到願意承造的廠商,最後只好自己買配件、設備,自己組裝。
其次是設計與使用的落差,一般的產品開發,通常要很清楚終端使用者需要什麼,才會針對這個需求去研發。但慈悲科技的研發者,往往不是第一線賑災志工,只能以回報描述的內容去設想。
研發者缺少情境經驗,不夠了解災難地區、貧窮國度的環境,容易導致產品不符使用的狀況發生。
例如,非洲南部辛巴威的慈濟志工,請廠商幫當地人挖井,所費不貲;我報告上級單位,由工研院協助慈濟,設計了一套較簡易、只需人力的挖井設備。雖然是很簡單的架構,但是每個鋼製組件都很重,光一個撞槌就有兩百公斤,萬一操作不當,垮下來壓到人,將造成很大的生命隱憂。
工研院與慈濟立意良善,也投入經費做出了實物,但考慮到當地志工的安全,我就建議不要往下做了。所以直到今天,辛巴威的志工還是請專業廠商挖井。
又例如慈濟的簡易屋,前前後後做了五十多種版本,最後終於做出幾個用起子、螺絲就能組裝的實用版本。由此可知,過程中一定有些問題難以克服,所以一改再改。
慈悲科技的研發專案,很多是做到一半發現有問題,只好先捨下,沒有真正上線。因此,真正能被看到、投入使用的產品,每一項都得來不易。
在無利可圖的情況下,配合賑災需求邊走邊修改,誰能不退轉地撐到最後、做出成果呢?我想,最終還是要回到人的心念,研發者如果能徹底了解證嚴法師的悲心、悲願,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遇到困難時,就更能堅持下去。
就如《靜思語》所說:「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科技研發本來就是不容易的事,慈悲科技的產品,雖然因應惡劣環境需求,力求操作簡單、組裝運輸容易,但是背後的設計歷程,卻是一點也不簡單,甚至得比研發一般科技產品投入更多心血;也因為點滴成果得之不易,更需珍惜、善用。
很高興慈濟人文志業中心,為慈悲科技的研發書寫紀錄,也讓難行能行的無名英雄們,獲得應有的肯定與尊敬。這本書中的每一件產品、每一個研發者背後的故事,都是臺灣愛心善念與科技實力的寫照,個人很榮幸參與其中,也期盼更多產官學研先進,多了解、多參與,共襄慈悲科技善舉。
(本文作者曾任工研院產經中心跨領域研究群總監,現服務於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