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的草木手記
作者 | 王張應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詩經裡的草木手記:★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湮沒近二○○年的江戶時代絕美插畫「知識份子vs.庶民」最生活的經典談戀愛 拿來吃 偷罵人 嗚嗚嗚◎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 |
作者 | 王張應 |
---|---|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商品描述 | 詩經裡的草木手記:★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湮沒近二○○年的江戶時代絕美插畫「知識份子vs.庶民」最生活的經典談戀愛 拿來吃 偷罵人 嗚嗚嗚◎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 |
內容簡介 ★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湮沒近二○○年的江戶時代絕美插畫「知識份子vs.庶民」最生活的經典談戀愛 拿來吃 偷罵人 嗚嗚嗚◎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當《詩經》碰上細井徇《詩經》被譽為最美的經典。為什麼?因為寫就《詩經》三百篇的是文字,但填補其內涵的則是情感。在《詩經》中,可以看見過去人們生活的各種思緒與想望。其中包括最美的愛情、最遺憾的愛情;也包括對豐收、對歉收,或是對山川河流這類眼前所見生活的歌詠、對於政治的各種期許與埋怨。當然其中也談到祭祀,或是正式儀典使用的詩歌。可以說,雖然《詩經》看起來是遙不可及的經典,但實際上的《詩經》,卻是最接地氣的民歌。透過作者的文字,這些民歌從經典走回民間,走回你我身邊。搭配細井徇纖細柔美的插圖,打造這一部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細井徇」是誰?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為什麼與他有關?「細井徇」的生涯資料並不多,目前只能由他於弘化四年(一八四七年)在著作《詩經名物圖解》中的自序,與松堂清裕於嘉永戊申年(一八四八年)序言了解:細井徇為江戶時期的儒學家、曾經出仕,也曾為醫為僧。他為了「令童蒙易辨識」,便協同京都畫工一同製作《詩經名物圖解》。《詩經名物圖解》共有三部六卷,除植物外,也繪製《詩經》當中的蟲魚獸之屬,希望能協助當時的啟蒙學童更完善地理解《詩經》。而這一部作為啟蒙用的博學書誌,在近兩百年後,成為詮釋《詩經》風物的經典書卷。◎把《詩經》之美讀進生活的方法摒棄傳統一字一句讀《詩經》,鑽研句讀與字義的形式,本書以散文式的筆法,讓《詩經》之美重新在生活中復甦。除了散見於你我身邊的各種日常,作者易讀且近人的筆觸,可說喚醒了沉睡在經典當中、物換星移千年後仍不變的各式情感。也讓我們重新聽見,已經在《詩經》吹拂千年,觸動人心的庶民之歌。
作者介紹 王張應王張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安徽金融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著有《感情的村莊》《那個時候》《祖母的村莊》《一個人的鄉愁》《漸行漸遠的背影》《河街人家》等,曾獲第三屆中國金融文學獎、首屆終南文學獎等多種獎項。
產品目錄 序 詩心寫草木輯一草色入簾青采薇采薇蒹葭蒼蒼食我晚藿於以采蘩薄言采芑於以采不稂不莠薄采其茆荏菽旆旆十月獲稻采苓采苓言采其蕨獻羔祭韭采采芣苢采采卷耳參差荇菜秋末晚菘於以采藻薄采其芹可以漚菅來牟來牟浸彼苞蓍白茅純束彼黍離離芄蘭之支采葑采菲采彼艾兮其甘如薺彼茁者蓬采葑采葑輯二木葉動秋聲山有扶蘇棠棣之華椒聊之實梧桐生矣東門之楊隰有萇楚楊柳依依蔽芾甘棠維桑與梓冬青如蔦北山有杻籊籊竹竿栲栳之栲言刈其楚隰有六駁樹之榛栗園中無棘檜楫松舟彼采葛兮輯三曉看紅濕處言采其葍匏有苦葉蜾蠃之實顏如舜英有敦瓜苦桃之夭夭有蒲與蕳山有嘉卉芍藥離草焉得諼草中穀有蓷隰有游龍有蒲菡萏
書名 / | 詩經裡的草木手記 |
---|---|
作者 / | 王張應 |
簡介 / | 詩經裡的草木手記:★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湮沒近二○○年的江戶時代絕美插畫「知識份子vs.庶民」最生活的經典談戀愛 拿來吃 偷罵人 嗚嗚嗚◎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 |
出版社 /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
ISBN13 / | 9786269639403 |
ISBN10 / | 6269639409 |
EAN / | 9786269639403 |
誠品26碼 / | 2682232489006 |
頁數 / | 304 |
開數 / | 25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4.8X1.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采采芣苢
秋日裡,在公園散步。走在湖中一座圓形小島上,被一片眼熟的草本植物叫停了腳步,對它們行了一個加長版的注目禮。
那是一片個頭並不高大的野草,卻長著寬大的葉子。寬過兩指併攏的葉子,長也足有一指。葉子並不厚實,紙一般半透明,看上去卻有韌性。表面光滑有蠟質光澤,還有些直列的棱紋。在葉的根部抽出一根約三五寸長筷子粗細的穗子,穗子周圍附著許許多多密密麻麻細小的褐色籽粒。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車前草。這三字雖未出口成聲,我還是在第一時間點了它的名。由這種草本植物名字,順路想到《詩經》句子:「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眼前似乎出現一群先秦女子,在剛剛返青的草地上彎腰采野菜的勞作場面。
將《詩經》裡的「芣苢」與身邊的車前草關聯起來,可不是現在的事。在結識《詩經》之前,我就先認識了車前草。於《詩經》中讀到「芣苢」,我當然知道它是什麼。四十年前,我家老宅房前屋後路邊草地上,車前草的身影幾乎隨處可見。
這些年回到家鄉,倒是沒有見到。大約世間萬物都是應需而生,生必有用,無用則不存在。
我很早就知道,這種名叫車前草的野草是藥材。應該是在學齡前吧,有一年夏天,我都記不清當時身體到底是怎麼不好過了,鄉人稱生病為不好過。一陣子哼哼唧唧,奶奶急了,硬是灌我一碗深褐色藥湯。奶奶說喝下它,就不會不好過了。為消除不好過,我皺著眉頭喝下了那碗湯藥。味道怪怪的,比以前喝過的焦茶難喝多了,說酸不酸,說甜不甜,說苦不苦。那次好像連喝了三天,一天一大碗。當時,定是見效了,否則奶奶不會罷手,還會接著灌。奶奶是鄉村土郎中,她有政府配發的藥箱呢。
從前,村裡人每到春天都會去河邊沙地上挖野菜。挖得多的是地米菜、苦苦菜及青蒿之類,沒見過誰家整籃整筐地挖回車前草。可能大家都知道車前草是藥材,當野菜挖回去餵豬實在太可惜了,委屈了上天賜給人間的有用之物,就會辜負上天的一片好意。應該將它留給真正需要它的人,讓它幫人解除病痛,恢復康健,發揮更大的作用。
由於童年時代有過那樣一次服用車前草煎湯的經歷,後來有機會接觸藥書時,我便特別關注車前草,對車前草有一些瞭解,知道它具有利尿、清熱、明目、祛痰等功效。因為車前草我曾反復查看藥書,同時還有個另外的企圖。我一直弄不清這種看起來與「車」毫不相干的野菜為何名叫車前草,我想在藥書裡該能找到答案。
翻閱藥書,果真有新發現。原來,車前草還有許多別名,當道、馬舄、牛遺,有些地方叫它牛舌草。從這些別名上,我大致猜想到車前草名字的來歷了,它一定與牛馬相關。凡是有牛馬走過的地方,就可能有它的存在。一方面大概它是牛馬們喜愛的新鮮草料,它生長在牛馬可能經過的地方,是為滿足牛馬的口腹而存在。另一方面,車前草的繁衍或許得益於牛馬走南闖北的奔波,牛馬的蹄腳將車前草的種子從一個地方攜帶到另一個地方,鋪展到許許多多的地方,所以車前草多是生在路邊,有牛馬腳印的地方。古時候的車不過是牛馬車,車和牛馬不分離,那種由牛馬蹄腳走南闖北傳播而生的草本植物名叫車前草,也就不難理解了。
後來,在一本書上看到一個典故,關於車前草名字的來歷,還有一個傳奇故事。相傳漢代名將馬武,一次出征,因地形生疏打了敗仗,被敵圍困。時值盛夏,又遇天旱日久無雨,許多軍士和戰馬因缺少飲水得了「尿血症」,人馬都病得痛苦難忍。
一名馬夫偶然發現有三匹曾患尿血的馬不治而愈,非常奇怪。原來,宿營地上一大塊象牛耳形狀的野草被馬啃光了。為證實那種野草有藥效,他學著馬匹,扯幾片那種草葉放在嘴裡細細嚼碎吞食下去。隨後,他的小便也輕鬆利索不少,湯色逐漸清澈如水。於是報告將領馬武,他找到了神效藥草。馬將軍大喜,問此神草生在何處?那名馬夫手指前方說:「大將軍你看,就在不遠處,那輛大車前面。」馬武看到前方地面上綠瑩瑩一片,仰面哈哈大笑說:「真是天不滅我啊!好個車前草,簡直是上天送來的救命仙草!」當即命令全軍人馬就地採食這種野草,服用後果然治癒了軍中流行的尿血症,隨即馬武帶領部隊走出了困境。車前草便因此得名,車前草的藥用功能也因此為世人所認識。原本不起眼的小小野草,從此名聲大噪。
最初從《詩經》中讀到「采采芣苢」,我沒多想,如同閱讀其他詩篇一樣,只當是先秦的女子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采野菜。讀多了,就會沒事找事瞎琢磨,於詩裡詩外思考幾個為什麼。後來某次再讀「采采芣苢」,我曾反問自己,先秦的女子為何要采「芣苢」?難道她們早已知道車前草的藥用價值嗎?如果是衝著車前草的藥用功能而去的,采回去是給家人治病的,又怎會有許許多多的人一起去采呢,而且興高采烈,邊采邊唱?或許,事情根本就沒有這麼複雜,先秦時期的車前草就跟如今的薺菜一樣,只是一種美味野菜,趁著鮮嫩,時人爭相採食。偶讀《毛詩序》,讀到如是說法:「《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婦人樂有子矣。」
原來如此,先秦的女子喜歡結伴而行去野外采車前草,竟是因為車前草的穗子上結滿了密密麻麻的許多籽實,滿足了人們多子多福的美好願望。亦如後來人喜愛石榴那樣,愛的就是石榴裡面那些密集的籽粒,挨挨擠擠團在一起的樣子。先秦女子們心知肚明,唯有和平,沒有征戰,夫妻團圓,她們多子願望才有可能成為現實。「采采芣苢」,其實就是祈求天下太平,祈求幸福安康啊。
走在公園裡,看到綠化草坪上大片車前草,自然明白這些車前草都是人工種植的,它們是這公園裡的一景,給這座城市起美化作用,無關它的藥用價值。或許,這些車前草存在於城市一隅,還能給人一個驚喜吧。《詩經》裡的植物穿越時光隧道,從遙遠的書本走進眼前的生活。
最佳賣點 : ★最美的詩經植物圖譜★
湮沒近二○○年的江戶時代絕美插畫
「知識份子vs.庶民」
最生活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