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氣候危機 | 誠品線上

False Alarm: How Climate Change Panic Costs Us Trillions, Hurts the Poor, and Fails to Fix the Planet

作者 Bjorn Lomborg
出版社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商品描述 扭曲的氣候危機:◎「氣候暖化」真的存在!但會是我們最迫切的危機嗎?本書作者比約恩.隆堡(BjornLomborg)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氣候暖化」真的存在!但會是我們最迫切的危機嗎? 本書作者比約恩.隆堡(Bjorn Lomborg)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身為智庫「哥本哈根共識」的主席,他曾與三百多名全球頂尖經濟學家和七位諾貝爾獎得主合作,並協助改變數十億美元援助支出。他在本書中要提醒所有人的是:我們因為被過度誤導、所以在政策制定上產生嚴重誤差。 我們誤把氣候問題當作是當前的、最重要的,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於是我們犧牲經濟、犧牲可靠的化石能源、犧牲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那些原本有希望擺脫貧窮的人。 只為了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的利益,這樣真的合理嗎? ◎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如何炮製世界末日? 隆堡認為,這與科學家無關──科學家們誠實地做了研究,也誠實地提出研究的成果。但不誠實的是政客、環保販子與綠能業者的解讀方向。 好比說,談暖化,談氣候變遷會摧毀農業、談人類會死於糧食不足,卻避談人類會適應,會改善技術與選擇;談二氧化碳會造成溫度上升,卻不談二氧化碳也會增進綠化(事實上地球的綠化程度是被改善的);談人類可以做多少減碳的事,彷彿真的我們做點什麼,地球就會得救。 但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是什麼呢?是個人的努力根本無濟於事,甚至可能有害。努力一年減碳之後,好棒棒,我們拍拍手,然後搭飛機去哪裡玩幾天嗎?開電動車,好棒棒,我們拍拍手,電動車零碳排放。但猜猜看,製造一輛電動車,車廠使用的是化石能源,還是環保的綠能? ◎創新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解方 化石燃料會產生二氧化碳,所以就不要用化石燃料──不過,人類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透過逃避或放棄的手段,來適應各式各樣的生存難關嗎? 好比說車輛與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之間的連結關係。交通事故可說與馬車一起誕生;汽車發明後,相關死亡人數更是急遽上升。但我們的選擇是放棄汽車嗎?我們因此而選擇效率較差的運輸工具嗎? 不,我們做的是不斷在技術與制度上進行創新與變革。我們把汽車的安全配備與交通規則做得更好,在需求與安全之間取得平衡,且透過這個好用的工具創造更好的收益,讓我們在創新與變革上有更多資源與資金可以運用。我們會有更好的汽車產品與交通制度。 那麼,我們又為什麼只能憑藉放棄可靠的化石燃料,來「拯救」這個地球呢?為什麼我們假裝不知道人類能創新、能適應,也能對抗自然災害? ◎真正受害的──是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我們被錯誤的宣傳誤導,認為暖化威脅比經濟發展更重要,比社福機制更重要,比讓那些吃不飽的人能吃飽更重要。甚至,比脫貧更重要。 可是,許多人這時會提出異議:暖化威脅真的存在!經濟問題也不應該優於環保問題!但我們在談的,已經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 隆堡要提醒我們:被誇大的氣候危機不應該犧牲那些最需要幫助的人的福祉。這樣的政策制訂方向不但應該被檢討,我們也應該重新審視如何應對氣候變遷。就像人類一直在適應這個地球的變化,我們也可以用更聰明、更科學的方式兼顧經濟與環保的需求。 我們以為暖化危機迫在眉睫,需要最大的關注。 卻沒有想到,政客、環保販子以及綠能業者, 則透過這樣的錯覺,賺取最大利益。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比約恩.隆堡暢銷書《持疑的環保論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和《暖化?別鬧了!》(Cool It)以及許多學術書籍和出版物的作者。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身為智庫「哥本哈根共識」的主席,他曾與三百多名全球頂尖經濟學家和七位諾貝爾獎得主合作,並協助改變數十億美元援助支出。他的作品廣見於《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經濟學人》、《大西洋》雜誌、《金融時報》及許多其他出版物上。他的每月專欄出現在全球數十家主要報紙上,讀者達數千萬人。二○○四年《時代》年度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多次被入選《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全球百大思想家之一,《衛報》稱他為「可以拯救地球的五十個人之一」。現居布拉格。紀永祥大學物理系畢,曾任職出版社,目前為專職翻譯。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部 恐懼的氣氛 導論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對氣候變遷的理解錯得如此離譜 第二章 評估未來 第二部 氣候變遷的真相 第三章 氣候變遷的完整故事 第四章 極端天氣或是極端離譜 第五章 全球暖化會讓我們付出怎樣的代價? 第三部 如何不應對氣候變遷 第六章 你無法修復氣候變遷 第七章 為什麼綠色革命還沒有到來 第八章 為什麼《巴黎協定》會失敗 第九章 選條路走:那種未來最好 第十章 氣候政策如何傷害窮人 第四部 如何修復氣候變遷 第十一章 碳稅:市場基礎的解決方案 第十二章 創新:最需要的是什麼 第十三章 適應:簡單但有效 第十四章 地球工程:備案計畫 第五部 應對氣候變遷和世界上所有其他挑戰 致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扭曲的氣候危機
作者 / Bjorn Lomborg
簡介 / 扭曲的氣候危機:◎「氣候暖化」真的存在!但會是我們最迫切的危機嗎?本書作者比約恩.隆堡(BjornLomborg)是哥本哈根商學院的客座教授和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訪問學者。
出版社 / 出色文化事業出版社
ISBN13 / 9789860620436
ISBN10 / 9860620431
EAN / 9789860620436
誠品26碼 / 2682024529002
頁數 / 35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書對氣候變化及其應對措施進行了冷靜且理性的分析。……《扭曲的氣候危機》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書。如果您的家人或朋友圈中的任何人因為氣候危機而感到焦慮,本書可提供平衡觀點、解決方案與樂觀情緒,這都是無價的。」
──《時代》(Times)

「正是因為問題十分嚴重,所以(比約恩)表示有必要冷靜地處理。」
「替代方案?在隆堡的觀點中,這會讓我們驚慌失措中陷入最昂貴的一課──在尚未掌握必要的技術的狀況下嘗試解決氣候問題。隆堡的論述強力地表示出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他糾正了許多主導媒體的環保假說。」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隆堡的)方法無疑是最佳解……如果您只買一本有關氣候變化的書,那應該就是這本書。因為他認真分析氣候變化擁護者的主張並維持開放態度,因此在解構他們所倡導的氣候變化步驟時特別具有破壞性。如果生存是『適度的自由文明』,那在氣候議題上就該透過提供實際解決方案致勝,而不是依靠歇斯底里的話題炒作。」
「隆堡提出許多解決方案。在《扭曲的氣候危機》一書中,他主張採取一系列經過成本效益測試的政策來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貧困……隆堡點出一個重點:對於環境的危言聳聽和歇斯底里只會模糊掉關於環保議題的焦點,而不是帶來啟發。」
──《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

「精心研究且值得一讀。」
──《富比世》(Forbes)

「這是一本很重要的書。隆堡先生是一名長年被環保運動中的強硬派視為異端的環保主義者,因為他是一個樂天派,認為人類並沒有什麼命中註定。」
──《泰唔士報》(The Times)專欄作家伊恩‧馬丁(Iain Martin)

「應對全球變暖的最好方法是增進全球繁榮……在隆堡筆下,我們所面對是『由恐懼驅動的人類未來』還是『由創造力驅動的人類未來』之間的選擇。關於這一點,他是完全正確的」
──《壁壘》(The Bulwark)

「比約恩.隆堡的新書以數據為導向,以人為中心,為總以世界末日來描述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影響的討論提供了解毒劑。他的著作細心並具說服力,最重要的是明智和務實。」
──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生命的十二法則:解決混亂的靈藥》(12 Rules for Life: An Antidote to Chaos)作者

「《扭曲的氣候危機》是一本及時且重要的書。以最新的科學證據和嚴格的經濟分析為根基,它為氣候末日將至說帶來了求之不得的解方。替代了這些廣泛且非理性的恐懼,它提供了一套聰明且合理的政策來應對全球暖化,同時也沒忽略那些困擾我們星球的其他無數問題,包括貧困和不平等。對於任何關心我們人類共同未來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或缺的讀物。」
──林毅夫,前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師

「這是一本非常重要且論述無懈可擊的書。那些被說服相信並沒有氣候變化發生的人、以及認為浩劫已經近在眼前的人都應該閱讀此書,並去了解到他們可以藉由隆堡的詳細的分析糾正自己的錯誤認知。其餘人如我們則會因他無情的啟示而警惕,他說全世界都在傾盡氣運地以愚蠢且高額的政策來使窮人的困境和環境狀況更加惡化。」
──馬特‧里德利(Matt Ridley),《創造力如何運作》(How Innovation Works)作者

「比約恩.隆堡就是這樣的稀有存在:一個對於氣候變化有透徹觀點的現實主義者。他在《扭曲的氣候危機》一書中提到,不為地球暖化做任何準備是愚蠢的,但更愚蠢的是假裝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會大幅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並同時指出認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有所代價的。隆堡表示,每年因貧困和疾病而死去的人數要比因全球變暖而死亡的人數還要多。而一如既往,我們人類有能力去找出一個有效降低負面影響、且不會抑制經濟成長的方法來適應氣候變遷。若想知道該如何達到目的,請務必閱讀《扭曲的氣候危機》一書。」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

「這是一本令人驚豔的書。在書中,比約恩.隆堡透過未來氣候的變遷來驗證了世界末日預測的統計。他確切地指出,世界末日的情境是一種誤導,而由恐懼所驅使的決策卻具有實際成本,對窮人尤其明顯。《扭曲的氣候危機》是必讀的一本書。」
──比貝克‧德布羅伊(BibekDebroy),印度總理經濟委員會主席

試閱文字

自序 : 我們生活在恐懼的時代,尤其是對氣候變遷的恐懼。有張照片概括了我對這個時代的看法。照片裡是位女孩舉著一面牌子,上面寫著:

你會因年老而死
而我會死於氣候變遷

這就是媒體刻印在我們腦海中的訊息:氣候變遷正在摧毀我們的地球,氣候變遷的威脅將會殺死所有人,這是世界末日的預言論調。新聞媒體提到「地球即將被焚毀」,分析家認為,全球暖化可能使人類在幾十年內滅絕。最近媒體報導則告訴我們,人類只剩十年時間可以拯救地球,二○三○年是拯救文明的最後期限。因此,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每個主要經濟體,停止使用化石燃料,將碳排放減少到零,並為所有經濟活動建立完全可再生能源的基礎。
孩子們生活在恐懼中,並在街頭排隊抗議。活動人士正在封鎖城市和機場,他們想讓更多人知道地球上所有人正面臨「屠殺、死亡和饑餓」的危險。

具影響力的書籍強化了這類觀點。二○一七年,記者大衛.華萊士.威爾斯(David Wallace-Wells)為《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寫了一篇冗長的文章,描述全球暖化產生的令人驚駭的影響。雖然科學家們普遍批評這篇文章過份誇大氣候變遷影響並誤導讀者,但他接著出版的新書抱持同樣論點,《無法居住的地球》(The Uninhabitable Earth)成為暢銷書。他在此書中毫不掩飾他的聳動言論:「比你想像的還要糟糕,糟糕得多」。同樣地,二○一九年出版的《動搖》(Falter)一書中,自然學家比爾.麥克基班(Bill McKibben)警告說,全球暖化是人類文明的最大威脅,甚至比核子戰爭更加嚴重。全球暖化無需爆炸,而是在「陣陣海潮升起的聲息中」終結全人類。書架在最新出版書籍的重壓下發出呻吟,這些書的書名與副標題刻意營造恐怖氛圍。《災難:人類,自然與氣候變遷》(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我孫子們的風暴:即將到來的氣候災難真相和拯救人類的最後機會》(Storms of My Grandchildren: The Truth About the Coming Climate Catastrophe and Our Last Chance to Save Humanity);《大災難:氣候變遷與不可想像》(The Great Derangement: Climate Change and the Unthinkable);以及《世界末日就是這樣:乾旱和枯萎、熱浪和颶風如何朝美國聚集》(This Is the Way the World Ends: How Droughts and Die-offs, Heat Waves and Hurricanes Are Converging on America)。
媒體機構提供環境運動者充足的空間,自身也積極參與其中,更強化這類極端言論。《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警告說:「全球氣候變遷的速度比科學家預測的還要快。」《時代》(Time)雜誌的封面告訴我們:「要擔心,要非常擔心。」英國《衛報》(The Guardian)更激進,他們更新報導寫作風格指南,所以記者們現在必須使用「氣候緊急情況」(climate emergency)、「氣候危機」(climate crisis)或「氣候崩潰」(climate breakdown)等術語。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應該改成「全球熱化」(global heating)。該報編輯認為「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還不夠可怕,認為這辭彙「聽起來相當被動和溫順,而科學家們說的可是人類的災難。」
不出所料,媒體渲染的結果是使大多數人都非常憂慮。二○一六年一項民意調查發現,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丹麥等不同國家,大多數人認為世界正在變得更糟,而不是更好。在英國和美國這兩個地球上最繁榮的國家,有六五%的人對未來持悲觀態度,令人訝異。二○一九年的一項民調顯示,全球近半數人認為氣候變遷很可能會終結人類。在美國,十個人中有四個人認為全球暖化將導致人類滅絕。
恐懼氛圍帶來具體後果。例如,人們決定不生育孩子。媒體強化了這類傾向;《國家》(The Nation)雜誌問:「當氣候變遷正在重塑地球上的生命時,你如何決定是否生育子女?」一位婦女告訴記者說:「我知道生育子女是人類本能,但我現在的本能是保護我的孩子,我不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讓他們不必面對可怕的未來,我用這樣的方式保護他們。」
如果說成人擔心到傻了,那麼孩子們則是惶恐不安。二○一九年《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一項調查顯示,在十三歲至十七歲的美國兒童中,有五七%兒童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懼,五二%兒童感到憤怒,四二%兒童感到內疚。二○一二年一項針對丹佛市三所學校十歲至十二歲兒童的學術研究發現,八二%的孩子在討論對環境的感受時表示恐懼、悲傷和憤怒,大多數孩子對地球的未來都抱持末日觀點。問題核心明顯在於,對於七十%的孩子來說,電視、新聞和電影是形成他們恐懼觀點的來源。十歲的米格爾對未來的看法是:

由於全球暖化,以後不會有那麼多國家了,因為我在像探索頻道(Discovery Channel)和科學相關節目上看到,未來三年,世界可能會因為過熱而洪水成災。

這項調查的效力若廣及全國的話,代表有超過一千萬美國兒童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懼。
出於對氣候變遷的恐懼,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紛紛翹課,抗議全球暖化。世界馬上就要毀滅了,為什麼還要上課呢?最近一位丹麥的一年級學生很認真地問老師:「世界末日要來臨了,我們怎麼辦?我們要去哪裡?屋頂嗎?」家長們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大量世界末日的說明和指南,如《在往災難疾奔的世界中養育孩子》(Parenting in a World Hurtling Toward Catastrophe)和《論在末日下生兒育女》(On Having Kids at the End of the World)。所以,舉著「我會死於氣候變遷」牌子的小女孩代表了她這一代人真正的恐懼。


自撰寫《持疑的環保論者》(The Skeptical Environmentalist)以來,過去二十年中我一直在參與關於全球氣候變遷政策的討論。在這段時間裡,我一直認為,氣候變遷是真實存在的問題。與你們所聽到的不同,基本的氣候研究結果在過去二十年裡維持了難以置信的一致性。科學家們一致認為,全球暖化主要是由人類造成,但他們預測溫度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幾乎沒有變化。
政治上對氣候變遷事實的反應一直存在缺陷,這點我也已經說了十多年。我將繼續主張有比當前應對全球暖化做為更聰明的方法。但近年來,我周圍的對話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關於氣候變遷的言論變得更加極端,越來越不符合實際科學研究成果。在過去的二十年裡,氣候科學家們竭盡心力增加人類對氣候變遷的知識,我們擁有比以往更多、更可靠的資料。但與此同時,來自評論者和媒體的言論也變得越來越不理性。
科學告訴我們,對氣候災難的恐懼毫無根據。全球暖化問題的確存在,但不是世界末日,氣候變遷是可以控制的問題。然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幾乎有半數人認為氣候變遷將使人類滅亡。錯誤的認知深刻地改變了政治現實,使我們投入更多資源執行失當的氣候政策,使我們更加忽視其他所有挑戰,從流行病和糧食短缺到政治紛爭與衝突,或者直接把這些問題歸入氣候變遷的大旗之下。
對氣候變遷會造成世界末日的執著偏見,使我們正將數十億到數兆美元浪費在無效的政策上。與此同時,我們忽視世界上越來越多更緊迫、更容易解決的問題。我們正在把孩子和成人嚇得不知所措,這不僅在事實上是錯誤的,而且在道德上也應受到譴責。
如果我們不停止目前錯誤的氣候警告──儘管這些警告的立意良善──很可能會讓世界變得比原本的情況更糟。這就是我寫本書的原因。我們需要阻止恐慌的氣氛繼續蔓延,看看科學,面對經濟,理性地解決問題。我們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以及如何在困擾世界的許多其他問題中優先解決氣候問題?


氣候確實在變遷中,主要是由人類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碳排放所造成,我們應該理智應對氣候變遷。但要這麼做,需要先停止浮誇言論,停止爭論現在或永遠不會發生的景況,停止認為氣候是唯一重要的議題。許多氣候變遷宣傳家的說法誇大了實際科學研究成果。他們隱約,甚至是明確表示,因為氣候問題太過重要,誇大的言論是可以接受的。在二○一九年聯合國氣候科學報告引起氣候變遷宣傳家提出過度偏激的主張後,其中一位科學家作者警告環保人士不要誇大其辭。他寫道:「我們可能以未經嚴格科學驗證的極端主義言論來誤導公眾。」他說的沒錯。但誇大氣候變遷說法的影響要深遠得多。
主流資訊告訴我們必須立即採取所有能阻止氣候變遷的行動。媒體永無休止重複的正統意見是:我們得在二○三○年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科學研究是這樣告訴我們的!
但科學研究並沒有這麼說,而是政客說的。最後期限的判定來自於政客們向科學家們提出一個非常具體的假設性問題:如何才能將氣候變遷控制在一個幾乎不可能的目標之內?毫無疑問,科學家們的回答是,幾乎不可能,若要想接近目標,就必須在二○三○年之前對社會各層面進行巨大的改變。
想像一下用類似邏輯討論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美國,每年有四萬人死於車禍。如果政客們問科學家:如何使車禍事故死亡人數為零,這項幾乎無法達成的目標,最好的答案會是「將全國行車速度限制在時速三英哩內,這樣沒有人會死。」但是,科學並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必須將行車速度限制在時速三英哩內,科學只是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想要零車禍事故死亡,最簡單的方法就在全國嚴格執行速限三英哩。然而如何在低行車速限和社會連結之間做出取捨,是我們所有人的政治決定。
現在我們一心一意關注氣候變遷,以至於許多全球性、區域性,甚至是個人的挑戰幾乎完全被氣候變遷議題淹沒。你的房子有被洪水淹沒的危險,因為氣候變遷!你的社區有被颶風摧毀的風險,因為氣候變遷!發展中國家的人們正在挨餓,因為氣候變遷!幾乎所有的問題都是由氣候引起的,擺在眼前的解決方案是大幅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改善氣候變遷。但這真的是最好的方式嗎?
如果你想幫助密西西比州洪泛區居民減少洪災風險,還有其他政策比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可以帶來更多、更快、更便宜、更有效的幫助。這些政策包括更好的水資源管理,建造更高的堤壩,以及推動更有力的法規,允許洪水流經部分洪泛區,以避免或減輕其他地區洪水氾濫程度。如果你想幫助發展中國家人民減少饑荒,為當地引進更好農作物品種、更多肥料、推動市場機制以及提供擺脫貧困的機會,可以提供他們更多幫助,而且速度更快、成本更低,專注於減少二氧化碳來幫助他們的結果幾乎肯定是悲劇。如果我們堅持什麼事都以氣候為藉口,最終往往會以最無效的方式來幫助世界。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我們對氣候變遷的理解,為什麼錯得如此離譜?

人們對氣候變遷感到恐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媒體和環保運動者告訴我們應當如此;因為政客們過度誇大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因為科學研究往往沒有在適當的脈絡下傳播。缺少脈絡是最明顯的事實:人類要適應不斷變化的地球。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適應環境變化,並將繼續適應下去。任何沒有考慮到這點而進行的氣候變遷影響預測都是不切實際的。
許多人講述有關氣候變遷造成的可怕事件都帶著特殊動機。媒體報導氣候災難新聞獲得更多的點閱率和瀏覽量。候選人獲得選民注目和資金。研究人員應對世界末日威脅的定位可以得到更多關注,任教的大學會得到更多認可,未來也可能得到更多資助。強調恐怖景象的政客可以承諾拯救我們,並因此獲得權力,分配大量資源來解決氣候問題。
這不代表我們不該擔心潛在的大問題。我們希望研究人員尋找大問題,媒體強調這些問題可能造成的傷害,如果有需要的話,政客會拯救我們。但我們應該抱持適當懷疑態度,因為推銷世界末日對這些群體也確實有益。
我們最該懷疑媒體對氣候變遷的報導。幾乎每一天,我們都能看到關於氣溫上升和氣候變遷將造成極端破壞的新聞。同樣,媒體也會因為報導最駭人聽聞的氣候變遷新聞而得到回報,賣出更多的報紙,產生更多的點閱率。沒有人會點擊標題為〈未來生活將別具特色,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具挑戰性〉的連結。於是我們讀到的會是這樣──以《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最近一則新聞標題為例:〈報告指出,氣候變遷可能會在二○五○年終結人類文明〉(Climate Change Could End Human Civilization by 二○五○: Report)。撰寫本文的記者,或者想出這個令人震驚標題的編輯,為了獲得更多的讀者,刻意選擇了聳動吸睛的標題。很明顯,他們並沒有充分閱讀或評估他們所報導的研究,更不用說根據該主題的科學基礎來審查。他們並非刻意誤導,但仍然導致讀者多有誤解。
這篇報導所依據的研究報告,是二○一九年由一個鮮為人知智庫發表的七張薄紙,與聯合國氣候小組的公認科學研究成果大相徑庭。該報告提出最極端、最不可能的情況,即所有氣候影響都比絕大多數科學家所預測要嚴重得多。在這種刻意人為的設定下,報告作者稱他們沒有能力進行模擬,甚至沒有能力進行定量估計,因此確實會出現「人類文明有極大可能走向終結」的結論。但即便如此,報告中也沒有將人類文明終結日期定在二○五○年,而只是定在某個未定時刻。正如一位氣候科學家所說:「這是典型案例,報告本身已經誇大了(實際上是扭曲了)經同行審查的科學研究成果,媒體文章又再次誇大了這份未經同行審查報告的結論和意義。」
換句話說,無論是「報告」還是新聞報導,都是氣候虛構故事而非氣候新聞。然而,這則駭人聽聞的報導以各種形式登上了《今日美國》(USA Today)、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 News)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許多主媒體的新聞報導。


媒體處理氣候變遷的問題是什麼?
當然也有些仔細審查、負責任的報導。但更多的報導沒有這麼做。部分問題在於過去的幾十年中,在否認氣候變遷陣營的論點被徹底揭穿後,許多媒體為了平衡報導,過了很久才給他們再次發表論點的機會。最近,否認氣候變遷陣營又失去媒體空間,這樣很好。但現在一些聳人聽聞的報導可能代表彌補過去罪過的努力。記者們在光譜的另一端也犯了同樣的錯誤:他們沒有讓製造氣候恐慌者對其言過其實的說法負責。
以二○一九年六月十三日《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為例: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歐.古特瑞斯(AntónioGuterres)身穿西裝、打著領帶,站在太平洋小島國吐瓦魯(Tuvalu)海岸邊的照片上,水已經淹到了大腿。隨文警告說:「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淹沒吐瓦魯。」並絕望地指出,由於吐瓦魯幾乎位於海平面上,一丁點海平面高度上升都有可能將吐瓦魯及其一萬居民「從地圖上完全抹去。」
唉,古特瑞斯秘書長無緣無故地毀掉了一套完美西裝──科學不是這樣說的。是的,全球暖化確實使海平面上升,包括在吐瓦魯一百二十四個珊瑚礁島嶼周圍也是如此。但記者只要花幾分鐘就能找到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吐瓦魯最新科學研究報告。研究證實,不僅海平面一直在上升,而且吐瓦魯周圍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然而,在過去四○年海平面強勢上升的過程中,吐瓦魯面積實際上擴大了,陸地總面積增加了二‧九%。這是增生過程(process of accretion)的結果。是的,海平面上升會侵蝕和減少陸地面積,但同時老珊瑚礁被海浪打散,沖上低窪海岸,形成額外的沙粒,從而抵消了減少的面積。二○一八年的研究表明,增生過程速度快過海水侵蝕面積,使吐瓦魯的土地面積淨增。此外,增生過程還在進行中,其動態特徵很可能意味著──用《自然》研究報告的話來說──吐瓦魯群島可以「在下個世紀持續作為人類居住地」。
《時代》雜誌的封面故事還警告說,另外兩個島國,吉里巴斯(Kiribati)和馬紹爾群島(Marshall Islands),也將從地圖上消失。只要再對這兩個國家進行幾分鐘的研究,就會削弱整則報導的效果。在吉里巴斯,四個環礁都顯示出自一九四三年以來的自然增生過程速度超過了減少速度。吉里巴斯一半人口居住的塔拉瓦環礁(Tarawa atoll),在過去三十年中,土地總面積增加了三‧五%(加上南塔拉瓦的主要填海項目增加了十五%)。同樣,馬紹爾群島由於自然堆積,土地總面積也增加了四%。
事實上,在最新的研究中,總結了對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馬紹爾群島、吉里巴斯、法屬玻里尼西亞(French Polynesia)、馬爾地夫(Maldives)和吐瓦魯的所有研究,結果發現,在所有環礁和較大島嶼上,增生作用都超過了海平面上升。儘管近幾十年來海平面上升,但研究對象的所有環礁島面積都有所增加,研究對象的所有較大島嶼面積不是保持穩定,就是有所增加。
一篇經過仔細調查的報導,本應提供讀者關於土地侵蝕和土地面積增加的資訊,並可側重於報導那些需要從侵蝕區遷往土地增長區人們所面臨的挑戰。但《時代》雜誌的報導沒有關注類似吐瓦魯國家因氣候變遷而將面臨的真正問題,而是將焦點定格在「我們正在下沉的星球」:因為聳動的標題更容易消化,更可怕,更有賣點。但同時也嚴重誤導讀者。

二○一九年,一則類似的恐怖新聞席捲全球,這則新聞由《紐約時報》和許多其他媒體報導:到二○五○年,大片居住區將被淹沒在水下,城市將被「抹平」。這則頭條新聞源於高品質的研究:二○一九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指出,過去對海平面上升影響的估計有誤,因為這些研究成果取決於對地面高度的測量,而測量過程有時會意外量測到樹木或房屋的頂部,而非地面本身。這意味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被嚴重低估了。
這項成果很重要。但是,媒體利用這點來描繪二○五○年的荒誕景象。《紐約時報》刊登一張可怕的地圖,你可以看到在圖一‧一的左邊。地圖上顯示了越南南部哪些地區處於預期的漲潮線之下,並有潛在的風險。這張圖看起來很的確很驚人,該報明確宣稱,研究顯示南越將「全部消失」,因為它將「在漲潮時被淹沒在海水之下」。《紐約時報》告訴讀者,「有近四分之一越南人口,將近二千多萬人生活在即將被淹沒的土地上」。類似的影響也會出現在世界各地。

這則新聞不脛而走。國際氣候宣導組織350.org創始人比爾.麥克基班在推特上寫道:「氣候變遷正使地球以最可怕的方式縮小中」。氣候科學家彼得.卡爾穆斯(Peter Kalmus)表示,他曾經擔心被貼上「散佈恐慌」的標籤,但這類新聞讓他接受了這個詞彙。
媒體忘記了什麼嗎?與當前狀況相比,與二○五○年的估計情況幾乎完全相同。如果你看圖一‧一中右邊的地圖,看看到了二○五○年將有多少額外的土地面臨風險──幾乎沒有。兩張地圖的對比簡單告訴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實: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們實際上是靠水生活的。在越南南部的安江省(An Giang),幾乎所有非山區的土地都被堤壩保護著。這些土地都在「水下」,如同荷蘭的大部分地區一樣:包括世界第十四大機場史基浦機場(Schipholairport)在內的大片土地都建在漲潮線下。在倫敦,幾乎有上百萬人生活在漲潮線以下。但在荷蘭、倫敦或湄公河三角洲,沒有人需要潛水裝備才能出門,因為人類已經適應了堤壩和防洪。
《紐約時報》的文章所引述的研究在導言中提到,在其研究方法中「沒有考慮沿海防禦設施」。對於一篇學術論文來說這麼陳述是正確的,但媒體利用這項研究結果提出「二千萬人的居住地將被淹沒」的說法,讓氣候變遷宣傳家認為這項研究成果使「危言聳聽」變得合理,是相當荒謬的作法。研究顯示,當前有一‧一億人經常生活於「水平面下」。實際上,他們中幾乎每一個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裡真正該被報導的是智慧和適應的勝利。
研究顯示到二○五○年全球將增加四千萬人,總共有一‧五億人生活在漲潮線下。如我將在本章後面所述,幾乎所有面臨海平面升高風險的人群,都將以相當低的成本得到保護。
媒體並未企圖欺騙讀者,但也沒有必要散佈無法接受的恐慌。真正的新聞應該是,生活在漲潮線下四千萬人將面臨比現在稍加嚴峻的挑戰,我們已經證明,在比今日更加富有和更具靈活度的世界中,我們完全有能力解決這項挑戰。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福斯新聞頻道(Fox News)重磅專訪!
比約恩.隆堡(Bjorn Lomborg)抨擊拜登「綠色新政」

氣候危機也好、綠能也好,
不該比創新、經濟、脫貧,
比人的生命,更重要。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