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電影學: 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 誠品線上

小電影學: 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作者 劉永晧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電影學: 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很久很久以前,作者的家族長輩在彰化溪州經營電影院,所以打從有記憶以來,他就是被台語片、國片與日本片裡的各種奇妙影像給餵養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很久很久以前,作者的家族長輩在彰化溪州經營電影院,所以打從有記憶以來,他就是被台語片、國片與日本片裡的各種奇妙影像給餵養長大的。後來幾十年過去,從台灣到法國再回到台灣,他一路看的、想的、念的、寫的、教的,也還是電影。對作者而言,在數位時代的今日,能夠身為一位少數自由思考的電影研究者,是一種可貴的幸福(同時也是甜蜜的人生使命) 本書一共收錄了29篇專文,並且區分成四大類別:「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從主題與內容來看,所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包括蔡明亮訪談、王家衛作品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簡史、當代藝術觀察、邵氏武俠片新解、色情片及其美學、莒哈絲的文學電影、佛洛伊德與精神分析、日記文學與網誌現象、里昂與威尼斯雙年展紀實等等。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劉永晧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電影與文學博士(Ecole Doctorale:Pratiques et Theories Du Sens),現任職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當前研究重心為電影理論、家庭電影、實驗電影、當代藝術,以及小眾、邊緣和另類的研究。 著作計有:《Le Cinéma décadré-Yann Beauvais:顏.博飛得實驗電影與電影裝置藝術》(主編)、《現實、極光、邊緣—葉清芳攝影專輯》(合著)、《侯孝賢》(合譯)、《仙那度變奏曲》(合著)、《狗眼人生 —葉清芳.創作回顧》(合著)、《影像筆記》(合著)、《激情心靈—17位台、日新世代藝術家錄像展》(合著)。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論:貧乏、經驗與書寫實踐 第一部份:當代電影研究 01.我玩故我在 02.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 03.跨界追尋、南洋迷離、懷舊香港-王家衛電影中的跨界敘述 04.王家衛電影研究在法國 05.家的謊言-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 06.愛奴─性別、肉奴與愛情 第二部份:電影導讀 07.性別、邊緣與叛逆-法國當代電影潮流:在反動與創新之間(1990~2003)08.如歌的中板,她說-導讀莒哈絲的文學電影 09.莒哈絲的文學電影 10.在德黑蘭的面紗下 11.異鄉、原鄉與我城-速寫陳英雄 12.《孩子》-罪與救贖 13.野性的純真-Philippe Garrel的電影 14.西瓜與雲朵的電影現象觀察 第三部份: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 15.在黑暗中的潛行與漫舞-速寫實驗電影的風貌 16.在數位時代中的實驗電影-1995之後的實驗電影發展 17.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 18.錄影藝術-錄影影像的狀態:從雕塑到投影 19.房間裡的一只眼睛:webcam的美學初探 20.日記文學與網誌文學:一個初步的美學思考與比較分析 21.無地、幻境與空間-空間的想像、辯證與藝術創作 22.交叉地帶:數位、陰影、心靈 23.沒有眼皮的注視-有關淫穢、猥褻與色情的美學探討 24.葉清芳的攝影探索-有關自拍與針孔攝影 25.時間、經驗與藝術-記第八屆里昂雙年展 26.風平浪靜的威尼斯 第四部份:導演專訪 27.抵抗樂園-芭芭拉.漢墨爾專訪 28.某種不確定的幸福-蔡明亮專訪 29.電影與其他症狀-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專訪 文章出處 引用書目 謝誌

商品規格

書名 / 小電影學: 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作者 / 劉永晧
簡介 / 小電影學: 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很久很久以前,作者的家族長輩在彰化溪州經營電影院,所以打從有記憶以來,他就是被台語片、國片與日本片裡的各種奇妙影像給餵養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8308060
ISBN10 / 9868308062
EAN / 9789868308060
誠品26碼 / 2680536483003
頁數 / 36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2.2CM
級別 / N:無
材質 / 安娜白卡 道林80p

試閱文字

導讀 :

本書共分成四大部分,分別為: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大師專訪。


第一部分為當代電影研究,《我玩故我在》討論當代電影與電玩的關係,並試著討論電玩出現的歷史、電玩的美學與文本、它們是如何介入電影的敘述、電玩的空間如何呈現在螢幕上,筆者也試著把日益受到電玩影響的電影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探討精神分析與電影研究的關係,筆者回到Pabst改編佛洛伊德案例的影片與浮易日(Raoul Ruiz)的《幽靈之城》。精神分析的建立是為了要看見眼睛所看不見的人類精神狀態,肉眼不可見的經驗世界是否能夠用影像去書寫?或者電影本身就是一場集體瘋狂/歇斯底里的夢?本文的篇名也是玩著夢的翻譯囈語,Pabst的《無歡街》法文片名為《La Rue Sans Joie》,德文原名為《Die Freudlose Gasse》,直譯為法文則成為《La Rue Sans Freud》,在這裡就變成中文的《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再加上島嶼是來自浮易日的《幽靈之島》,此外,還有一座大家都知道的「台灣」島嶼,島上的人都有些神經質,喜歡健康養生、吃藥與追逐金錢,不會作夢,常常恍神。


《跨界追尋、南洋迷離、懷舊香港》發表於中國北京電影學院所主辦的研討會,文章探討王家衛電影中特有的跨越國界的敘述、泛亞處境、地標復原與離返的辯證。在研究王家衛的同時,筆者也評介了當前三本研究王家衛的法文專書,法國學界的王家衛電影研究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界借鏡的地方。


《家的謊言》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電影作品,她的電影創作直到《流浪神狗人》才受到台灣影壇的注目,但筆者認為被視為「獨立製作」的《我叫阿銘啦》更為有趣銳利,尤其陳芯宜用了大量家庭電影的風格與特色,這在台灣電影中是很罕見的。家庭電影向來為筆者研究的重點,它特殊的無敘述性風格與拍得很爛、失焦、模糊,這些影像特質看起來總是十分迷人,尤其把家庭電影運用到劇情片當中更是一絕。


《愛奴》一文是為百年香港邵氏電影而撰寫的論文。在本文開頭,筆者曾向讀者提到自己的外婆與大舅家是開電影院的,筆者在自家電影院看過的邵式電影多到不可數,觀影經驗中,楚原的作品應該是我那個世代的共同記憶,他的電影作品中,最怪的應該就數《愛奴》了。年少觀看這部片時,只覺得一切好懸疑,在受過學院洗禮後,再次重看《愛奴》這部用愛來復仇的(武俠雙修T婆)電影,顯得格外有趣。愛是烏托邦的基石,但同時也是毒藥,愛在武俠酷兒電影中也有著怪胎式的表演過招,這是多元閱讀電影的樂趣。


第二部分電影導讀的文章,大部分是替影展特刊而寫,或是具特定目的性的短文,這部分的短文皆具導讀及入門的特色。其中分別簡述了法國當代電影的特殊性、莒哈絲電影在電影史上的開創性、伊朗女導演洛珊‧班尼蒂瑪(Rakhsam Bani-Etemad)電影作品的抗爭性、陳英雄電影在當代法國電影中所佔的特殊位置、達頓兄弟電影作品對商品化世界的批判、菲利浦.嘎卡瑞對法國學運的立場、還有蔡明亮電影在台灣獨特性。


第三部分為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其中筆者把實驗電影的發展脈絡與錄影藝術、當代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做了一個連結。另外,也有對當代藝術的諸多探討,包括空間理論、觀看的可能、以及里昂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實地觀察。


《在黑暗中的潛行與漫舞》是一篇實驗電影的短史,台灣本土對實驗電影的研究向來貧乏,此外,台灣對實驗電影充滿許多的誤解,大半學生認為只要讓攝影機晃動,或是玩玩鏡頭、光圈就是實驗電影,大家忽略了實驗電影的歷史發展、美學形式、藝術本質及當前實驗電影創作的特質。歷史的脈動不只有一種,歷史的書寫也可能相互塗改竄寫,這一篇史略它可能與其他實驗電影史有些重疊,但筆者寧可把它當作一個開放辯證性的史略,而不是一個定案。這篇短文可視為一個簡略版的實驗電影史綱,筆者希望未來能夠寫一本可媲美Nicole Brenez和Christian Lebrat長達六百頁《年青、堅持與純粹!》(Jeune,Dure et Pure!)的實驗電影專書。在某種程度上,《在數位時代的實驗電影》為當前實驗電影的風貌速寫。隨著電腦數位工具的普及,電腦的數位美學也間接地影響實驗電影當前的發展,從舊片衍用到採樣風格,逐漸形成當代實驗電影的風貌。


《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一文,從藝術史上從事電影創作的藝術家到今天在美術館中愈來愈多電影形式的投影作品,精簡地交代了這個歷史脈絡。電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跨界在電影發明之初就已經發生,「後電影」其實一點也不新潮。《錄影藝術—錄影影像的狀態—從雕塑到投影》正如篇名一樣,筆者試圖描述從早期的錄影藝術是如何受到雕塑典範的影響,到逐漸轉向電影投影的美學。《房間裡的一只眼睛》討論了用webcam的當前藝術創作形式,並對其中看與被看的權力關係進行重新思考。《日記文學與網誌文學》初步討論了網誌與過去的私密日記的重大改變。同樣地,在過去私密日記中的「我」與Web 2.0上的「我」也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交叉地帶》初步地思考進入數位化的錄影藝術,它與過去的錄影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差異,而電腦的數位科技對錄影藝術也帶來了新的創作可能與學術研究的新方向。


《無地、幻境與空間》探討空間這一具體但又抽象混雜的概念,空間包含了時間、主體與運動的異質組成,但很多的討論只把空間當成地點與場所。這篇文章從抽象的空間思考,再到美術影像中的空間再現,並針對空間的探索提出了初步的想法。《沒有眼皮的注視》試著用嚴肅的美學思考來審視淫穢的色情影像。色情影像背後究竟有無價值,這是可以討論的,此外,幾位當代藝術家使用色情元素從事創作,這也是當代藝術給我們的色情另類啟示。《葉清芳的攝影探索》討論這位藝術家創作中比較特殊的兩類創作(自拍與針孔攝影),它們似乎都呈現出藝術家反攝影的可能,也就是在看不見拍攝對象的情況下,去完成攝影成像的瞬間。第三部分的最後兩篇是筆者前往里昂與威尼斯看展後的觀察心得。


第四部分的導演專訪,筆者先後訪問了實驗電影導演芭芭拉•漢墨爾(Barbara Hammer)、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與蔡明亮。這三篇訪談的時空背景是:漢默爾來台為女性影展舉辦工作坊、阿比查朋來台北故宮展出他的電影裝置、蔡明亮推出《黑眼圈》之際所做的訪談。三場與大師的交流,有緣有幸,十分幸福,在此重新與讀者分享。


以上為整本選輯四大部分的導讀,希望能替讀者在這些書寫中找到文字的脈絡。

試閱文字

內文 : [ 導讀 ]

本書共分成四大部分,分別為: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大師專訪。

第一部分為當代電影研究,《我玩故我在》討論當代電影與電玩的關係,並試著討論電玩出現的歷史、電玩的美學與文本、它們是如何介入電影的敘述、電玩的空間如何呈現在螢幕上,筆者也試著把日益受到電玩影響的電影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探討精神分析與電影研究的關係,筆者回到Pabst改編佛洛伊德案例的影片與浮易日(Raoul Ruiz)的《幽靈之城》。精神分析的建立是為了要看見眼睛所看不見的人類精神狀態,肉眼不可見的經驗世界是否能夠用影像去書寫?或者電影本身就是一場集體瘋狂/歇斯底里的夢?本文的篇名也是玩著夢的翻譯囈語,Pabst的《無歡街》法文片名為《La Rue Sans Joie》,德文原名為《Die Freudlose Gasse》,直譯為法文則成為《La Rue Sans Freud》,在這裡就變成中文的《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再加上島嶼是來自浮易日的《幽靈之島》,此外,還有一座大家都知道的「台灣」島嶼,島上的人都有些神經質,喜歡健康養生、吃藥與追逐金錢,不會作夢,常常恍神。

《跨界追尋、南洋迷離、懷舊香港》發表於中國北京電影學院所主辦的研討會,文章探討王家衛電影中特有的跨越國界的敘述、泛亞處境、地標復原與離返的辯證。在研究王家衛的同時,筆者也評介了當前三本研究王家衛的法文專書,法國學界的王家衛電影研究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界借鏡的地方。

《家的謊言》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電影作品,她的電影創作直到《流浪神狗人》才受到台灣影壇的注目,但筆者認為被視為「獨立製作」的《我叫阿銘啦》更為有趣銳利,尤其陳芯宜用了大量家庭電影的風格與特色,這在台灣電影中是很罕見的。家庭電影向來為筆者研究的重點,它特殊的無敘述性風格與拍得很爛、失焦、模糊,這些影像特質看起來總是十分迷人,尤其把家庭電影運用到劇情片當中更是一絕。

《愛奴》一文是為百年香港邵氏電影而撰寫的論文。在本文開頭,筆者曾向讀者提到自己的外婆與大舅家是開電影院的,筆者在自家電影院看過的邵式電影多到不可數,觀影經驗中,楚原的作品應該是我那個世代的共同記憶,他的電影作品中,最怪的應該就數《愛奴》了。年少觀看這部片時,只覺得一切好懸疑,在受過學院洗禮後,再次重看《愛奴》這部用愛來復仇的(武俠雙修T婆)電影,顯得格外有趣。愛是烏托邦的基石,但同時也是毒藥,愛在武俠酷兒電影中也有著怪胎式的表演過招,這是多元閱讀電影的樂趣。

第二部分電影導讀的文章,大部分是替影展特刊而寫,或是具特定目的性的短文,這部分的短文皆具導讀及入門的特色。其中分別簡述了法國當代電影的特殊性、莒哈絲電影在電影史上的開創性、伊朗女導演洛珊‧班尼蒂瑪(Rakhsam Bani-Etemad)電影作品的抗爭性、陳英雄電影在當代法國電影中所佔的特殊位置、達頓兄弟電影作品對商品化世界的批判、菲利浦.嘎卡瑞對法國學運的立場、還有蔡明亮電影在台灣獨特性。

第三部分為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其中筆者把實驗電影的發展脈絡與錄影藝術、當代藝術與新媒體藝術做了一個連結。另外,也有對當代藝術的諸多探討,包括空間理論、觀看的可能、以及里昂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實地觀察。

《在黑暗中的潛行與漫舞》是一篇實驗電影的短史,台灣本土對實驗電影的研究向來貧乏,此外,台灣對實驗電影充滿許多的誤解,大半學生認為只要讓攝影機晃動,或是玩玩鏡頭、光圈就是實驗電影,大家忽略了實驗電影的歷史發展、美學形式、藝術本質及當前實驗電影創作的特質。歷史的脈動不只有一種,歷史的書寫也可能相互塗改竄寫,這一篇史略它可能與其他實驗電影史有些重疊,但筆者寧可把它當作一個開放辯證性的史略,而不是一個定案。這篇短文可視為一個簡略版的實驗電影史綱,筆者希望未來能夠寫一本可媲美Nicole Brenez和Christian Lebrat長達六百頁《年青、堅持與純粹!》(Jeune, Dure et Pure!)的實驗電影專書。在某種程度上,《在數位時代的實驗電影》為當前實驗電影的風貌速寫。隨著電腦數位工具的普及,電腦的數位美學也間接地影響實驗電影當前的發展,從舊片衍用到採樣風格,逐漸形成當代實驗電影的風貌。

《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一文,從藝術史上從事電影創作的藝術家到今天在美術館中愈來愈多電影形式的投影作品,精簡地交代了這個歷史脈絡。電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係,所謂的跨界在電影發明之初就已經發生,「後電影」其實一點也不新潮。《錄影藝術—錄影影像的狀態—從雕塑到投影》正如篇名一樣,筆者試圖描述從早期的錄影藝術是如何受到雕塑典範的影響,到逐漸轉向電影投影的美學。《房間裡的一只眼睛》討論了用webcam的當前藝術創作形式,並對其中看與被看的權力關係進行重新思考。《日記文學與網誌文學》初步討論了網誌與過去的私密日記的重大改變。同樣地,在過去私密日記中的「我」與Web 2.0上的「我」也有了不一樣的面貌。《交叉地帶》初步地思考進入數位化的錄影藝術,它與過去的錄影藝術產生了重大的差異,而電腦的數位科技對錄影藝術也帶來了新的創作可能與學術研究的新方向。

《無地、幻境與空間》探討空間這一具體但又抽象混雜的概念,空間包含了時間、主體與運動的異質組成,但很多的討論只把空間當成地點與場所。這篇文章從抽象的空間思考,再到美術影像中的空間再現,並針對空間的探索提出了初步的想法。《沒有眼皮的注視》試著用嚴肅的美學思考來審視淫穢的色情影像。色情影像背後究竟有無價值,這是可以討論的,此外,幾位當代藝術家使用色情元素從事創作,這也是當代藝術給我們的色情另類啟示。《葉清芳的攝影探索》討論這位藝術家創作中比較特殊的兩類創作(自拍與針孔攝影),它們似乎都呈現出藝術家反攝影的可能,也就是在看不見拍攝對象的情況下,去完成攝影成像的瞬間。第三部分的最後兩篇是筆者前往里昂與威尼斯看展後的觀察心得。

第四部分的導演專訪,筆者先後訪問了實驗電影導演芭芭拉•漢墨爾(Barbara Hammer)、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與蔡明亮。這三篇訪談的時空背景是:漢默爾來台為女性影展舉辦工作坊、阿比查朋來台北故宮展出他的電影裝置、蔡明亮推出《黑眼圈》之際所做的訪談。三場與大師的交流,有緣有幸,十分幸福,在此重新與讀者分享。

以上為整本選輯四大部分的導讀,希望能替讀者在這些書寫中找到文字的脈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