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 | 誠品線上

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

作者 楊荔蓮
出版社 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本書特色★一個台灣媽媽在德國教養孩子的故事★一個台灣資優小孩在德國讀到醫學系的故事★「輸在起跑點上」的德國教育特色★解析德國教育制度,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一個台灣媽媽在德國教養孩子的故事◎ 一個台灣資優小孩在德國讀到醫學系的故事◎ 「輸在起跑點上」的德國教育特色◎ 解析德國教育制度,值得台灣借鏡◎聯合推薦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嘉珍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賴玉梅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蕭培麗德國幼稚園不學認字、不教算術,小學只上半天課,德國老師不論刮風下雨都帶孩子出去玩,任孩子玩沙玩得髒兮兮也不在意……許多令台灣家長瞠目結舌的德國教育方式,楊荔蓮卻見怪不怪,她深信,德國人這麼做一定有它的道理……如今,她的女兒「妹妹」已經長大,就讀於科隆大學的醫學系。這是她女兒的成長故事。當台灣的孩子在升學主義中爭破頭,只為一紙大學文憑;當台灣家長忙著將孩子送去補習班、雙語幼稚園;當台灣的教育變了調,學校生活只剩下考試、考試、考試……德國人卻大聲宣告:「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玩樂就是孩子的工作!」德國的小學一二年級成績單不打分數,老師用一篇完整的報告描述孩子的能力和表現。德國小學四年級導師會和家長面談,推薦每位小朋友適合走升高中大學的路,還是走職業教育的路。德國的考試不但有申論題,還有口試,這都是為了訓練孩子的思考和表達能力。德國有哲學課、宗教課,比起鄰國的歷史地理,他們更重視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德國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數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全國閱讀風氣盛行,學習是德國人終身的樂趣!德國教育煞費苦心,只為不壞了孩子學習的胃口,只為更刺激他們學習的慾望。受台灣傳統教育的楊荔蓮,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她的女兒「妹妹」在德國出生、長大,如今已是德國科隆大學醫學系的學生,本書是妹妹在德國受教育成長的故事,也是楊荔蓮啟發人心的教養實錄。德國教育到底有什麼妙處?又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鏡之處?讓本書來告訴你!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楊荔蓮本名鍾淑芳,屏東客家人,東吳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哥廷根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碩士,主修社會學,副修哲學和漢學。旅居德國二十多年,從事翻譯工作。一直喜歡做而且從來沒有停止的事是彈鋼琴、閱讀和在大自然中健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1 孩子都是老靈魂by陳嘉珍(財團法人新時代賽斯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推薦序2 愛河的風已遠颺by賴玉梅(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副處長)推薦序3 一本很不一樣的教養故事書by蕭培麗( 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前言part1 學前教育起跑點上不在乎輸贏 專心玩樂就是孩子的工作娃娃的大學兩大「嗜好」ABC麵麵吃喝玩樂的幼稚園自由畫作第一部電影節慶共讀的樂趣玩沙的童年玩具醫生公事包part2 小學創造零壓力的學習情境 放眼快樂的終身學習格林兄弟小學安親班告別歌城 轉學科隆艾曾克莫爾太太好朋友漢娜part3 高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充實的課業與課外生活選擇市立高中發言比賽雷姆克太太參加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好朋友蕾亞第一次跳級轉學的決定儒家在德國好朋友桃樂蒂在書店實習懶人哲學第二次跳級part4 畢業成年重視人文與哲學思考的全人教育 朝向未來勇敢追夢如果相遇海德外勒先生艾希曼先生 打工專題報告威尼斯之旅格言週畢業考 畢業典禮萊茵河畔手機響起醫學系新生後記附錄:關於德國的教育制度感謝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
作者 / 楊荔蓮
簡介 / 我的女兒就這樣在德國長大:本書特色★一個台灣媽媽在德國教養孩子的故事★一個台灣資優小孩在德國讀到醫學系的故事★「輸在起跑點上」的德國教育特色★解析德國教育制度,
出版社 / 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949457
ISBN10 / 9865949458
EAN / 9789865949457
誠品26碼 / 2680997241006
頁數 / 232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6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吃喝玩樂的幼稚園〉
──「德國學前教育不教ABC,不教123,他們教導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如何跟別人相處。」

妹妹自大學托兒所「畢業」之後,順利「直升」大學幼稚園。大學幼稚園也離大學校園不遠,同樣一條街直直騎下去,大約十分鐘就到了。從宿舍到幼稚園也不遠,但不管怎麼騎都要經過大學教學醫院,有一條路線比較平坦、一條有些坡度,妹妹喜歡這條有坡度的,因為她喜歡上了坡之後,下坡速度的快感,她說很像溜滑梯。有了托兒所的經驗,妹妹上起幼稚園來,如魚得水,不僅沒有適應的問題,德文也越來越流利了。
基本上,幼稚園和托兒所的宗旨並沒有兩樣,說穿了其實就是吃喝玩樂,只是幼稚園的小孩年紀比較大,體格也比較壯碩,智能發展也更上一層樓,因此吃喝玩樂的層次也提升了。早餐通常是全麥麵包或吐司,配德國香腸、乳酪、果醬或巧克力醬,加上牛奶或熱巧克力,另外有新鮮蔬果,午餐跟在托兒所一樣,都是由大學餐廳提供,由服社會役的青年負責運送熱騰騰的午餐來幼稚園,小朋友都稱呼載運午餐來幼稚園的車子叫做「午餐車」,每次只要「午餐車」駛進幼稚園園區,小朋友遠遠看到,就會爭先恐後大呼小叫:「午餐車來了!」「午餐車來了!」
至於玩樂,戶外有寬敞的遊樂場,有兩個沙坑(太重要了!)、有一個樹屋(德國人喜歡在枝幹間架上木板蓋個小木屋,它具有居高臨下的功能,又有隱密性,適合躲藏)、有長長的斜坡可以「溜車」、有鞦韆、有滑梯、有攀登鐵杆,在室內的活動就更是多采多姿了,而在室內的活動其實又跟老師有很大的關聯,不同的老師會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跟在托兒所一樣,父母必須為幼稚園的小孩準備一套換洗的衣服,從內衣內褲到上衣長褲,還有雨鞋和雨褲也是必備的,我記得托兒所和幼稚園第一個家長會,老師都會說戶外活動對小孩非常重要,「不管什麼天氣」他們都會帶小孩子出去玩。這句「不管什麼天氣」令我印象深刻。當然,後來我知道他們這樣說是有些許誇張,不過這的確是他們的教育目標和方式,就是刮風下雨也不怕,也要帶小孩子出去玩,也要跟小孩子一起體驗大自然的變化,前提是小孩要穿戴能夠符合風雨寒暖的衣物。
如果真要說幼稚園和托兒所有什麼不一樣,那麼可以說,托兒所每一組的小朋友年齡都很接近,幼稚園則是打破年齡的限制,也就是說,同一組的小朋友,從三歲到六歲都有。這樣安排不是沒有道理的,就是希望他們學習跟不同年齡的小朋友相處,如同在家裡一樣,在家裡的兄弟姊妹不是都有年齡的差距嗎?
妹妹很幸運,被分配在彩虹班,她有四個老師,海蒂、薇拉、秀特雅和絲爾克。薇拉是個安靜負責的老師;秀特雅是伊朗人,她在伊朗是小學老師,不知怎麼,她在德國只能當幼稚園老師;絲爾克是個愛唱歌的老師,只要她在,她一定彈著吉他跟小朋友一起唱歌。
海蒂和薇拉是全天班,秀特雅和絲爾克只有半天班。海蒂是班上的靈魂人物,中等身材,一頭削得短短的頭髮,臉上從來不上妝,總是一件長褲加一件T恤或是長袖衫,終年沒有例外,外表非常樸素,內心充滿了熱情。班上小朋友都愛她又怕她,她只要使一個眼神,小朋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海蒂同時也是一個充滿了愛心的好老師,她對小朋友超級有耐心,發自內心疼愛他們,跟小朋友做任何事都充滿了樂趣,比如每當下午父母來接小朋友,小朋友跟她道別說再見的時候,她都會把他們抱在懷裡,遇到年紀小一點的她就會問:「有助跑還是沒有助跑?」沒有助跑的就直接抱在懷裡,要有助跑的小朋友就先去門邊,然後朝海蒂快速跑來,海蒂再一把用力抱住他們。兒子還在托兒所的時候,每次跟我們去接妹妹,海蒂也都這樣問他:「我的小麻雀!有助跑還是沒有助跑?」換做別的老師,累了一天了,恐怕巴不得小朋友快點被接回家,哪裡還有興致玩助跑或是沒有助跑的遊戲?海蒂總是有豐富的創意和點子,他們做紙、做石膏手印、看畫展、模擬大師的畫作,她作為幼稚園老師好像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做她自己一樣,她就像是天生的幼稚園老師,在小孩子之間優游自得,我後來認識不少幼稚園老師,卻沒有再看過像海蒂這麼棒、這麼自然的老師了。
單親的海蒂有一個女兒叫做娜絲莉,那時候大約十一、十二歲左右,是位柔道高手,她常常課餘來到彩虹班上當海蒂的小助手,小朋友都很喜歡她,她一來班上,小朋友就跟前跟後的。有一次娜絲莉去漢諾威(Hannover)參加柔道比賽時發生意外,因為腦震盪而住院,海蒂接到電話趕緊去漢諾威看她,幸好不嚴重,不過海蒂真是嚇壞了,後來我問海蒂,是否勸娜絲莉停止柔道生涯,免得她擔心不完?海蒂聽了笑著說,可是柔道是娜絲莉的最愛啊。
妹妹後來說,那是她生平第一次聽到「腦震盪」這個名詞。
妹妹在幼稚園最後一年的時候,海蒂跟我說,娜絲莉已經在柔道社團升為助手了。
海蒂不但天生一雙巧手,任何東西經過她的手,就變成藝術品,這樣說真是一點都不誇張,而且她還有綠拇指,彩虹班教室窗台上各式盆栽都是她的傑作,有一次海蒂甚至買了一棵高約一公尺的香蕉樹擺在教室的角落,我看到香蕉樹覺得親切極了。
大學幼稚園,顧名思義,是為有子女的大學生所設立的,而大學裡面自然有很多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大學生,因此,大學幼稚園可以說像迷你聯合國一樣,文化很多元。妹妹的彩虹班上就有德國人、伊朗人、盧安達人、韓國人、台灣人、中國人、孟加拉人、西班牙人和智利人。好處之一是各國的節慶過不完,一年到頭都很熱鬧。天真無邪的小孩子,他們的眼睛和心靈跟大人的不一樣,當大人被偏見阻礙只能停留在皮膚表面,很難再深入看到本質的時候,小孩子才不管那麼多,能玩在一起最重要。
所以可以說,從小妹妹的朋友就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幼稚園如此,住家附近的玩伴也是如此。當時我們住在學生宿舍,四合院般的兩層樓建築住了五十戶左右有小孩的家庭,大人小孩大都彼此認識熟悉,小孩都是托兒所、幼稚園、安親班或是小學同學,因此放學之後相約玩耍、互相串門子,是自然不過的事。常常吃飯時間到了,就有人來按鈴問他們的小孩是不是在我們家。
如果妹妹跟小時候的玩伴一直都保持聯繫的話,那麼,她現在環遊世界一周可去的國家就多了。
妹妹從三歲到六歲在幼稚園三年,她的生活沒有因為接近小學入學年齡而有任何改變,如果真要說有的話,那就是因為在班上屬於「大姊姊級數」,可能擔負多一些責任,除了幫忙老師擺餐盤、收拾桌椅,還要照顧年紀較小的小朋友。至於為了入學而學習認字和數字等等,則是八字沒有一撇,幼稚園是不教這些的,如果家長要在家裡教,當然悉聽尊便,但幼稚園只負責吃喝玩樂,這點是目標明確毫不動搖的。我其實也不知道其他小朋友的家長在家裡是不是多少會教一些,我想就算有,他們也不一定會說,不過我當時真的覺得妹妹這樣整天玩耍很幸福、很難得,何必辛苦的學閱讀、學算術?反正上小學之後老師會教,到時候再學也不遲啊,我甚至相信德國人這麼做一定有他們的道理,不然,德國怎麼會出這麼多諾貝爾獎得主?
有一次,我去接妹妹放學的時候,老師秀特雅很驚訝的跟我說妹妹會認字了。我聽了滿腦子問號,我跟秀特雅說,應該不會吧,我們從來沒有教過啊!秀特雅就跟我說,有一次她唸《小巫婆》的故事給大家聽,唸到一半因為中途有事必須離開,她就叫妹妹繼續看圖說故事講給大家聽,那時候六歲的妹妹在班上是大小孩了,只見妹妹接過圖畫書,不慌不忙的唸著,該停頓的時候停頓、該翻頁的時候翻頁,秀特雅不知什麼時候辦完事回到班上,偷偷的坐在妹妹後面聽她唸故事,她被妹妹精準無誤的識字能力嚇了一大跳。看到我一臉狐疑,秀特雅斬釘截鐵的要我相信她,她說她沒有誇張,也不會看錯的。我別無他法,只好問妹妹:「秀特雅說你會認字了?」我把秀特雅跟我說的事一五一十的轉述給妹妹聽,她聽了若無其事的說她其實根本看不懂啊,只是這本《小巫婆》她聽老師讀過好幾次了,就不知不覺背起來了,而且連什麼時候該翻頁都知道了。我把妹妹的話轉述給秀特雅聽,她還是一臉無法置信的表情。
有一天我在廚房準備晚餐,當時大約兩歲的小兒子一直哭著要我抱,我甚是分身乏術,於是問妹妹可不可以陪一下弟弟,只見妹妹拿了一本故事書坐在她弟弟的床邊,煞有介事的朗讀起來,其實妹妹是看圖說故事,兒子深深的被她的故事吸引,很快停止哭泣,專心聽她講故事。至此,我發現了妹妹的「功能」。
妹妹從小就是個愛說話的小孩,表達能力很強,善於與人溝通,從托兒所開始,她就喜歡每天鉅細靡遺的做報告,幼稚園如此,小學也如此,上了高中更是如此,每次聽她講學校的事,我就覺得我好像也坐在她的班上似的那麼有臨場感,上大學之後,妹妹還是不改鉅細靡遺的習慣,她上解剖學的那一個學期,全家都跟著她解剖過一具屍體。
又有一次,妹妹彩虹班上的好朋友艾琳的母親跟我說,妹妹算數很厲害,她還教艾琳呢!雖然有了上次的經驗,我知道妹妹總是有本事讓別人以為她會這個會那個,我還是很好奇這是怎麼一回事,艾琳的母親就唱作俱佳的描述妹妹的「事蹟」。我就想,也許妹妹很會自己教自己吧?
艾琳的父母來自盧安達,母親非常親切,跟我蠻有話聊,妹妹跟同年齡的艾琳在幼稚園三年同進同出,加上又是鄰居,感情自然不在話下。有一次我去接妹妹放學的時侯,他們還在戶外遊樂場玩耍,我看到妹妹和艾琳「並肩作戰」,一起對付男生,玩得不亦樂乎,完全無視我的存在。妹妹小學二年級的時候,艾琳一家人從歌城搬去波昂,妹妹好不捨。後來我們全家搬來科隆,科隆離波昂很近,妹妹就和艾琳聯絡,也約了在波昂見面,可惜時間似乎已經沖淡了她們幼時濃密的感情。
每一年接近暑假的時候,是海蒂最忙碌的時候。因為即將入學的大小孩要為自己做大甜筒,年紀尚小的就做小甜筒,海蒂還會為班上小朋友的小兄弟姊妹做迷你甜筒。在德國,小學入學第一天,小朋友穿得漂漂亮亮的,背著新書包,手上還要拿著裝滿了巧克力、糖果和文具的大甜筒,這是他們自十九世紀以來美麗的傳統。海蒂會先問過每位小朋友,想要做什麼主題,妹妹的大甜筒主題是熊寶寶,所以上面貼了很多可愛的熊寶寶,每隻熊寶寶還有著靈活閃動的眼睛。
妹妹三年幼稚園生涯結束了,三年來,她玩得很盡興,除了ABC和123沒有學之外,她真的學了很多,而最重要的是學會了如何跟人相處,這點可以說是德國托兒所和幼稚園最念茲在茲的宗旨。





〈自由〉
──「『自由』是我跟妹妹永不歇止的話題,也一再衝擊著我對她的教養態度。」

我跟妹妹講過一個狐狸和狗的故事—
一隻餓得發慌的狐狸屢偷雞不成之後,全身無力的趴在地上,腦海裡盡是一頓頓豐盛大餐。就在這個時候,牠遇見了一隻狗。
狐狸有氣無力的說:「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吃東西了。」
狗回答:「啊!真難想像。我每天都吃得又飽又好哩!」
狐狸悲傷的問:「那你是怎麼辦到的呢?」
狗驕傲的說:「很簡單啊,只要乖乖聽主人的話,就可以得到豐盛的食物,晚上甚至可以睡在溫暖的爐火旁呢。」狗說得興高采烈,手舞足蹈,而狐狸聽著,口水流了一串接一串,內心也非常忌妒。
突然,狐狸看見了什麼:「咦!你的脖子怎麼了?」
狗摸摸自己的脖子說:「沒什麼呀!」
於是狐狸要求牠再看清楚一點。
這時候,狗才慢吞吞的說:「哦!這是狗鍊子的痕跡。」
狐狸睜大了眼睛,非常驚訝:「狗鍊子?難道你不能像我一樣,在森林裡愛怎麼跑就怎麼跑嗎?」
狗黯然輕聲的回答:「不可以,主人要我去哪裡,我就得去哪裡。」
狐狸終於恍然大悟:「天啊!我寧可餓肚子而擁有自由,也不要像你一樣,每天吃得飽飽的卻失去自由。」
從此,妹妹認識了「自由」這個名詞。
有一天下午,我去幼稚園接妹妹回家,她一看到我,一如往常,鉅細靡遺的報告今天發生的事,計有玩沙沙、做蛋糕、爬樹、跟男生打架等等。突然,她以高八度的亢奮聲調說:「媽媽!今天悠惜兒採野?子吃。」這時我們已在回家路上,經過的正是一排上面帶有紅色野?子的籬笆。我問妹妹:「難道悠惜兒的爸爸媽媽沒有教他,野?子不能隨便採來吃嗎?」妹妹聽了,在腳踏車後座大聲回答:「可是悠惜兒要有自由啊!」我一聽,心裡微微一驚,卻又不覺莞爾。
我一邊踩著腳踏車一邊問妹妹:「什麼是自由呢?」
「自由就是沒有爸爸媽媽管他的意思。」妹妹立刻為自由下了這麼一個定義。她又說:「悠惜兒喜歡自由,他要像森林裡的狐狸一樣有自由。」
我繼續踩著著腳踏車,其實專心聽著三歲半的妹妹闡述自由的真義。
妹妹平常喜歡假藉她的小動物們表達她的想法,並藉以試探我們的反應。這次她因為悠惜兒採野?子引申出來的自由內涵,是否也在暗示我們什麼?每天無憂無慮,快樂似神仙的妹妹,難道在同情故事中的狗之餘,也感同身受嗎?
當時,可能因為妹妹年紀還小,也可能因為我生性遲鈍,所以我完全沒有預料到,「自由」將會是妹妹跟我之間一個永不歇止的話題,不但陪伴著她成長,也不斷的衝擊著我對她的教養態度。





〈發言比賽〉
──「德國學生除非是個性極度內向或是對功課毫不在乎,否則無不卯足了勁,在課堂上努力發言。」

妹妹六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班上同學馬賽爾在回家路上向她提出一項挑戰,就是到月底為止,誰在班上發言次數最多而且正確,就可以向對方拿五十分(等於零點五歐元)。同行的珍妮佛聽了,酸溜溜的跟馬賽爾說,其實他可以跟她比賽。根據妹妹的說法,嬌小玲瓏的珍妮佛已經暗戀馬賽爾很久。馬賽爾對珍妮佛的建議充耳不聞,只顧著說服妹妹。妹妹覺得這個挑戰很有意思,就答應了。
很快的,全班都知道了這項比賽。皮亞和娜塔莉主動要幫妹妹做紀錄,為了知己知彼,她們也記錄馬賽爾的正確發言次數。馬賽爾的死黨也捲起衣袖,加入戰團。班上自然形成了女生幫妹妹、男生幫馬賽爾加油的兩股勢力。
有一次上物理課,馬賽爾舉手次數頻繁到讓派契爾先生啟疑竇,老師問他:「馬賽爾!你今天究竟怎麼啦?舉手舉成這樣?」全班哄堂大笑。皮亞告訴老師箇中緣由,老師恍然大悟,笑著問:「那怎麼沒早告訴我?」自此以後,派契爾先生如同也加入了這場比賽似的,只要叫了馬賽爾發言,就一定也會叫妹妹發言。
妹妹因為是班上功課最好的,不僅各科筆試幾乎每次考一,而且積極踴躍發言,更重要的是必定言之有物,因此,雖然妹妹上課頻頻舉手,被老師叫到的次數卻很少,而且幾乎每一個科目的情形都是如此。老師們的理由都一樣,那就是—我知道你一定會,所以我把機會讓給其他同學。除非班上只有妹妹舉手,否則妹妹在課堂上通常只是「陪舉」。物理老師派契爾先生這次至少做到了讓妹妹和馬賽爾機會平等。
有一次全班只有妹妹舉手,派契爾先生看了看馬賽爾說:「哪!這次你有困難囉!」全班又是一陣譁然。
馬賽爾反常高頻率的舉手,自然也引起了其他科老師的注意,他們似也樂觀其成,班上隱然有一股緊張但又不失歡愉的氣氛。
德國各級學校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老師評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效,就不只是看筆試成績而已,更看重他平常上課是否舉手發言,也就是說他有沒有積極參與課程。筆試和口頭成績是佔有一定比例的,一個每次筆試都考一但是從來不舉手發言的學生,他成績單上最好的成績也只有二;相反的,一個上課積極舉手發言,力求表現的學生,就算他的筆試成績不好,總成績也可以往上拉。德國學生從小就知道這個道理,除非是個性極度內向或是對功課毫不在乎,否則無不卯足了勁,在課堂上努力發言。
舉手發言雖是一種「參與」和「能力」的表現,但若是過度重視它,不免會產生一些弊病。於是就會發生這種情形:學生為了給老師一個上課常常舉手的印象(這個印象太重要了),於是不管會不會回答問題,只要老師問,就舉手。萬一倒楣,其實不會卻被叫到了,就說:「啊!明明前一秒鐘還在我腦海裡,現在突然忘了。」不然,胡扯也可以,反正有講話總比沒有講話好,老師後來只會記得我常常劈哩啪啦講話,沒有那麼大的能耐記得我講什麼,或是說對說錯。總而言之,重要的是,手舉了,話也講了,至於說了些什麼,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有一次珍妮佛在回家路上悠悠的對妹妹說:「唉!我就是沒辦法像可拉那樣,沒有意義的事情也像瀑布般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唉!所以我的口頭成績很差。」言下之意,很是感歎自己缺乏胡扯瞎掰的能力。妹妹聽了回答她說:「像可拉那樣滿口廢話,坦白說,我也沒有辦法,我最多只能言之有物。」珍妮佛聽了未置一詞。
重視與培養表達能力是德國教育的優點,本來用意極好,但是凡事過與不及,都會減損了原來的美意。如何拿捏妥當,善加利用,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潛能,培養終身受用的良好表達能力,這是我們台灣父母可以盡心之處。
當然,老師對口頭表達的重要性也有不同的看法,像妹妹的物理老師派契爾先生在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的說:「舉手發言可以分成質和量兩個方面。質就是品質,就是你們發言的內容。我知道你們每個人的口才都很好,就算遇到不會回答的問題,也可以侃侃而談,但是,我看重的是發言內容是否言之有物。量就是次數多寡,量雖然也重要,但是量多並不能保證品質也好。最好你們能夠質量兼顧,如果做不到,那麼應該致力於發言的品質。如果只是次數的堆積,但是內容空洞,對我來說,就等於零。」派契爾先生的態度,也正是我們對妹妹一貫的要求。
妹妹和馬賽爾的比賽繼續進行著,連體育課也是兵家必爭之地。
有一天妹妹放學回家,滿臉高興的說她和馬賽爾的比賽結束了,她已經從馬賽爾那裡得到五十分了。我說可是月底還沒到啊,妹妹說馬賽爾已經承認比不過她,所以提早放棄比賽了。
妹妹班上恢復了平日的上課氣氛,根據妹妹的說法,馬賽爾舉手次數又變少了。





〈專題報告〉
──「德國從高中就開始訓練學生撰寫學術報告的能力,這是大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

我們這邦(北萊茵─西法倫邦)教育法規規定,高中畢業生每個人必須撰寫一份專題報告,科目和題目可以自己選擇,目的是培養高中生具備讀大學的能力,而撰寫專題報告正是大學生的基本能力之一。
高中畢業生撰寫這份專題報告,就是要訓練自己可以掌握一個題目、可以獨立作業,熟悉此專業的思考和運用方式,對於找到的資料可以層次分明的加以運用,在規定的篇幅裡用精準的文字表達,並且正確的引證,最後交出一份格式完整的報告。
妹妹十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學校安排一天讓他們學習如何寫專題報告,老師把格式、方法、注意事項還有可能犯的錯誤說明清楚,並確定交報告的日期,那天中午十二點是最後期限,逾期不交的話就是得到六,而該報告算是一次該科的考試成績。
妹妹決定寫生物這個科目的報告,一開始她想說她對基因很有興趣,也許可以寫跟基因有關的題目,於是她跟生物老師易格慕特太太討論,易格慕特太太是一個很嚴格但是風評很好的生物和法文老師,妹妹說她在課堂上常常鼓勵大家不要輕易就相信教科書的白紙黑字,要盡可能的自由思考,並且最好能夠對教科書做批判性的思考。易格慕特太太曾經得過癌症,但是她一點都不諱言自己的病史,常常會跟學生分享。也許因為癌症的經驗,她建議妹妹可以寫有關疼痛治療和基因的關係。
於是,妹妹最後訂了這個題目:「經由基因分類是否可以改善鴉片在疼痛治療上的運用?」對癌症末期病人最重要的不一定是還能活多久,而是優良的生活品質,也就是疼痛的減少。妹妹因此想要探討是否經由基因分類這個程序,可以找出基因類型和止痛藥之間的關聯,比如什麼類型適合哪種止痛藥、適合怎樣的劑量,找出這種關聯之後,給予個別病人適合的用藥,以期能夠達到最好的療效。
題目確定之後,妹妹開始去圖書館找相關資料,然後大量閱讀,同時易格慕特太太也介紹一個她在科隆一家私人基因研究所擔任所長的朋友—榮格醫師,給妹妹認識,妹妹在去見她之前,列了十個問題寄給她,妹妹的問題包括止痛藥和基因的交互作用有多大,探討這個關聯是否有意義,一直到關於費用的實際問題都有觸及。然後她們相約在基因研究所見面。
妹妹還在網路上找到科隆一家安寧醫院的主治醫師史麗瑟醫師,她寫電子信件給她,說明原委,史麗瑟醫師竟然願意撥空跟妹妹見面!妹妹問她很多疼痛治療的實際情形,比如如何運用止痛藥、病人的滿意度等等,妹妹也問史麗瑟醫師,把她的報告題目實際上拿來運用的可能性有多少。此外,妹妹也對史麗瑟醫師本身的經驗很感興趣。
史麗瑟醫師說,其實病人對止痛藥並不會上癮,癌症末期病人的疼痛有兩種,一種是基本疼痛,就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疼痛,減輕基本疼痛的方法是按時按劑量服藥,另外一種是突如其來的巨大疼痛,醫院有一套系統可以減輕病人這種疼痛,就是在病人身上安裝一個具打針功能的打氣筒,只要那種巨大的疼痛突然來臨的時候,病人就自己把止痛藥打進去,但是不用擔心病人會濫用止痛藥或是會上癮,因為就算是病人打進最大的劑量,也只是讓自己不痛而已,不會讓他們突然變得興奮或快樂。
妹妹這份報告分成理論和實際兩部分,理論部分她探討鴉片在止痛藥上的運用,以及基因分類的意義,實際部分她附上跟榮格醫師和史麗瑟醫師的訪談。交報告前一天晚上妹妹寫到半夜兩點多,很典型的妹妹,凡事必得到最後一天最後一刻才願意把它完成。易格慕特太太覺得妹妹的題目很有意義,章節分段具有邏輯性,參考書和資料運用得宜,文字精確,格式也都符合規定,妹妹這篇報告得到一,易格慕特太太對妹妹說,從這篇報告看得出來妹妹已經掌握寫學術報告的技巧,也具備了寫學術報告的能力。
聽妹妹說,交報告那天很多人沒來上學,都還在家裡趕報告,中午十二點之前,那些本來沒來上學的同學都紛紛出現在學校秘書處交報告了,看來妹妹還真是「德不孤,必有鄰」呢。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