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味細道: 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 | 誠品線上

禪味細道: 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

作者 秦就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禪味細道: 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日本奧之細道,是文學之道,也是參禪之道,不只通往俳聖松尾芭蕉的文學世界,更帶我們探索東北、北陸佛寺的禪境之美!人人都嚮往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日本奧之細道,是文學之道,也是參禪之道,不只通往俳聖松尾芭蕉的文學世界,更帶我們探索東北、北陸佛寺的禪境之美! 人人都嚮往著一條心靈祕徑,日本奧之細道正是這樣的禪徑,能隨著日本文學俳聖松尾芭蕉的行旅風景,體會詩中有禪,禪中有詩,用足跡寫下屬於自己的人生俳句。奧之細道有重要的日本東北四寺:松島的瑞巖寺、山形的山寺,以及平泉的中尊寺與毛越寺,有道元禪師開創的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還有許許多多歷經歷史滄桑的古寺,皆有耐人尋味的故事。《奧之細道》記錄芭蕉徒步奧羽、北陸等地所見所聞,秦就追隨俳聖的腳步,參訪本區二十所寺院,介紹寺院歷史、相關典故。文中穿插芭蕉優美俳句,讓讀者能藉此融入禪味情境。本書兼具旅遊文學的知性與實用性,彷若回到江戶時代,與俳聖同遊禪味細道!特色寺院巡禮:江戶隅田川畔寺與庵 臨川寺◎東京都日光路日光山中門跡寺 輪王寺◎櫪木縣啄木不毀佛頂庵 雲巖寺◎櫪木縣奧州路 海上明月共此時 松島瑞巖寺◎宮城縣平安遺構淨土池 毛越寺◎岩手縣光堂無恙蓮風中 中尊寺◎岩手縣民話故鄉河童淵 遠野常堅寺◎岩手縣出羽路寺迎紅花曉露開 尾花澤養泉寺◎山形縣芳菲盡時有蟬喧 山寺◎山形縣昔日滄海今桑田 秋田蚶滿寺◎秋田縣北陸路守護名湯舊伽藍 醫王寺◎石川縣白山風月似仙境 小松那谷寺◎石川縣聚散無常如庭柳 全昌寺◎石川縣結構精妙一奇寺 金澤妙立寺暨願念寺◎石川縣芭蕉越前經行處 天龍寺與永平寺◎福井縣風雲不測遊敦賀 氣比神宮與本隆寺◎福井縣煙川蘭若嶂幾重 大垣圓通寺與全昌寺◎岐阜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秦就京都大學文學研究所畢。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中央日報報導文學獎、長榮寰宇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後由公視改編為電視劇)、教育部文藝創作獎、馬祖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花蓮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等。著有《禪味京都》、《禪味奈良》、《禪味關東》,及小說、傳記、劇本、譯作數本。現任教高雄樹人醫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自序】 奧之細道佛寺巡禮奧之細道路線圖Chapter1江戶臨川寺:隅田川畔寺與庵Chapter2日光路輪王寺:日光山中門跡寺雲巖寺:啄木不毀佛頂庵Chapter3奧州路松島瑞巖寺:海上明月共此時毛越寺:平安遺構淨土池中尊寺:光堂無恙蓮風中遠野常堅寺:民話故鄉河童淵Chapter4出羽路尾花澤養泉寺:寺迎紅花曉露開山寺:芳菲盡時有蟬喧秋田蚶滿寺:昔日滄海今桑田Chapter5北陸路醫王寺:守護名湯舊伽藍小松那谷寺:白山風月似仙境全昌寺:聚散無常如庭柳金澤妙立寺暨願念寺:結構精妙一奇寺天龍寺與永平寺:芭蕉越前經行處氣比神宮與本隆寺:風雲不測遊敦賀大垣圓通寺與全昌寺:煙川蘭若嶂幾重Chapter番外篇 伊賀與膳所伊賀:松尾芭蕉的故鄉:臍帶忽見雙淚垂

商品規格

書名 / 禪味細道: 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
作者 / 秦就
簡介 / 禪味細道: 日本東北、北陸祕境佛寺之旅:日本奧之細道,是文學之道,也是參禪之道,不只通往俳聖松尾芭蕉的文學世界,更帶我們探索東北、北陸佛寺的禪境之美!人人都嚮往著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9575987831
ISBN10 / 9575987837
EAN / 9789575987831
誠品26碼 / 2681589982000
頁數 / 21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7X1.4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二○一一年三月,服務單位正在籌辦俳句的研討會,幾次聯絡主要講者,卻無回音。後來終於聯絡上了,他道歉說因為日本發生舉世震驚的大地震,讓他感覺時間停止在那一刻無法抽離,才會一直沒回信。
幾年後,我到京都嵯峨野的落柿舍參訪,那是松尾芭蕉多次造訪停留,並寫下《嵯峨日記》的地方。買門票後,還附贈落柿舍發行的季刊誌《落柿舍》,沒想到在刊頭竟發現了該講者的大名,我對服務人員說我認識他,但電話沒帶在身邊,不知能否代為聯絡?
當晚就聯絡上了,並盛情相約次日早上見面。他是國際知名俳句、連句詩人近藤蕉肝。蕉肝自然指芭蕉之肝,肝在日文也可解為心、精神,他要發揮芭蕉精神的志向,不言而喻。
近藤教授為宣揚俳句,奔走世界各地,清晨五點就從東京坐新幹線來到京都和我見面。說起他的名字為何會出現在落柿舍的刊物中,原來他年輕時曾有三年住在落柿舍學習俳句,此後一生都以發揚俳句為志業,故也成為落柿舍保存會評議員的身分。他不但將他研究芭蕉的著作送我,也以連句協會常任理事的身分邀請我入會,我自認對俳句、連句所知有限,不敢冒然答應。
俳句總令我想起漢詩中用來表現剎那間感受的五言絕句,既要抓住瞬間情韻,又要雋永深刻,詩短卻難作。俳句做為世界最短的定型詩,只用十七個假名以符合五七五的「韻律」,又要有季語、切字,且要餘韻無窮,創作之難恐怕更甚絕句。松尾芭蕉在該領域有「俳聖」之稱,《奧之細道》更是融合他美文與俳句的代表作。
元好問〈論詩〉中有一首說: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是的,只是憑空虛擬與想像無法滿足芭蕉,他親身體察風光人情,捕捉所見所聞的瞬間感動,這使得他的足跡有如李白、杜甫遍及各地,而內涵奧之細道佛寺巡禮卻更像詩僧寒山之作顯得機趣橫生,他說:
李杜嘗心酒,寒山啜法粥。
故其句見之遙,聞之遠。
他的俳句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交流記錄,他讓所到景點變得魅力四射,以今日觀點來看,芭蕉可以說大大推動了東北、北陸的觀光產業,這也就是為何在東北、北陸旅行常可看到芭蕉雕像的原因。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旅行參訪可以暫時和工作切斷連線,使身心放空,心神變得清明,是人生中的重要活動。國人赴日者眾多,在關西、關東之外,對於較不熟悉的日本東北和北陸地方,相信本書能提供不少資訊,讓希望避開人群、悠遊自然的讀者有更多不同的選擇,而佛寺多在名山勝境,如此的參訪便成了時下最夯的療癒系旅行。
由於工作關係,幾乎每年都會往返日本,受到近藤教授的鼓勵後,這幾年每到日本便刻意抽空參訪芭蕉《奧之細道》所到之地,經過《人生》雜誌多年的連載,如今終於得以集結成書。
這本書讓讀者在欣賞芭蕉所見風光和俳句的同時,也承繼了筆者禪味系列的風格,透過對寺院的介紹,期待能讓讀者在參訪的同時,可以得知各處寺院的歷史縱深。這些寺院中,有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如日光的輪王寺、平泉的中尊寺和毛越寺等。有的和大師有極深淵源,如道元禪師開創的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以及相傳足跡踏遍神州的圓仁法師的入定窟山寺等,都值得親身遊歷。
除了寺院的介紹之外,和寺院所在地相關的風光景色、人物故事與活動掌故,在文中也都有所觸及,旨在提供更多元而有趣的資訊,讓讀者在參訪時,不致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遺憾。
同樣海面散布著無數島嶼,列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與風光被比為西施的象潟兩者之間的淵源?日本著名導演高?勳代表作之一的《兒時的點點滴滴》,所述說的紅花,最大的集散地在尾花澤,酒田是電視劇《阿信》的故里,遠野是日本民話的家鄉,伊賀是忍者的產生地……,這些看似和寺院無涉,背後隱藏了哪些和寺院相關的故事?有待讀者細細挖掘。
本書得以順利成書,也參考了至今的許多研究成果,包括鄭清茂教授的《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其對芭蕉俳句的註譯精到,也使筆者從中獲益良多,在此表達作者對該書的敬意。

臨川寺
隅田川畔寺與庵
芭蕉的代表作《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是松尾芭蕉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提到:「日月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
有人的生涯在船上度過,有的執馬鞭迎接老年。歌僧西行上人(一一一八~一一九○年)、連歌師宗祇(一四二一~一五○二年)等,皆死於羈旅,前者於河內國弘川寺往生,後者於箱根湯本早雲寺寂滅,芭蕉願效法他們死於羈旅,但多次長途奔波,已傷了他的健康,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芭蕉還特別艾灸三里穴。
事實上,一六八七年芭蕉才遊歷尾張、三河、大和、紀伊、攝津、播磨等國,於次年返回芭蕉庵,其間曾浪跡鳴海、伊良古崎、和歌浦、須磨、明石等海濱。他「以無庵為庵,以無住為住」的心態旅行,以致往往回到芭蕉庵,屋內早布滿蜘蛛老網,於是他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便把居處讓與他人,時值女兒節,乃寫下俳句:
草庵已換主
何事歡樂滿牖戶
見偶停腳步
捨家只為遠遊,決心與毅力令人感佩,遷出芭蕉庵後,他移居芭蕉門人杉山杉風的別墅,宅名採荼庵,故採荼庵成為《奧之細道》之旅的出發地。採荼庵正確地點不明,只知位於仙台堀川海邊橋附近,今在海邊橋綠地設一有著木板窗的牆,緣廊立一芭蕉銅坐像,手拄著扙,一副準備遠行的樣子。一六八九年,芭蕉和弟子河合曾良(一六四九~一七一○年)從江戶出發,遊歷東北、北陸至大垣(岐阜縣),後將所見所聞,及沿途有感而發所撰寫的俳句,集結成書即《奧之細道》,並於一七○二年印行。至今該書多次被改編成紀錄片,多數日本中學生的教科書也都會選入,可以說是日本人人必讀的文學作品。
臨川寺附近的芭蕉遺跡
一六七二年, 芭蕉來到江戶,這年他二十九歲。芭蕉初到江戶,住在神田川沿岸,神田川從前稱為神田上水,當時是江戶最大的飲用水供給源頭。他寄身日本橋本船町名主(村長)家,在他幫忙下,好幾年都在神田上水兼差,擔任工作量不大的記帳工作。這一方面是因為俳諧無法維生,同時也是不想讓當局認為他無業而盯上他。
一六七六年,芭蕉已是公認的俳句大師,出版文學作品並擔任詩歌比賽的裁判,一批追隨他的弟子,在一六八○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不料在一六八二年冬,芭蕉庵焚毀;一六八三年冬,弟子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此庵位於何處,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推定。一九一七年因颱風發生「大正六年高潮災害」,受災地區範圍極廣,災後卻發現了傳說是芭蕉所喜愛的石蛙,於是認定發現處是芭蕉庵跡(都指定舊跡),當地人乃原地建芭蕉稻荷神社,並立有芭蕉庵跡的碑及芭蕉句碑。
他在芭蕉庵寫下許多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俳句,在此舉二例:
明月升天時
光華清照柴門處
潮頭正湧指
此句道出芭蕉庵附近當時還是個長滿茅草的濕地,出門不遠處即可見到潮頭湧來。
花開如雲嬌
何處傳來鐘聲杳
上野或淺草
此句則寫出在沒有高樓大廈、各種噪音的年代,從芭蕉庵便可眺望上野、淺草一帶的櫻花,甚至連鐘聲都聽得到。
隨著芭蕉庵地點的發現,附近漸漸重建出一些芭蕉相關的景點。因芭蕉庵跡一帶占地狹隘,於是另在可望見新大橋和清洲橋的隅田川旁建芭蕉紀念館,一九八一年開館;二○○二年舉辦的國際筆會活動,並認定此館是東京都內唯一的「二十一世紀.芭蕉之道」,館內展示當年發現的「石蛙」,以及芭蕉相關的展品。
從芭蕉紀念館後門出,沿隅田川堤防岸步行約二○○公尺,即紀念館分館「芭蕉庵史跡展望庭園」,園內有芭蕉事跡的看板及坐像,每天下午五點芭蕉像會向清洲橋方向旋轉四十五度,並打上燈光。
看著庭園裡望向河邊的芭蕉坐像,彷彿時光倒流,重新回江戶時代,那裡有一個熱切參訪禪師,將禪修所得化為文字,奉「俳禪一如」為圭臬的詩人,儘管已名滿天下,卻堅持清貧,不斷行腳各地,只願所見所感能淬煉成詩句,留與後人細細體會這娑婆世界的曾經。

尾花澤養泉寺
寺迎紅花曉露開
位於日本東北地方的山形縣,是個人口不多的農業縣,該縣在江戶時代最具特色的農產品,非紅花莫屬,至今紅花仍是山形的縣花,象徵山形人堅苦卓絕的精神。
芭蕉於一六八九年七月三至十三日待在尾花澤,是《奧之細道》旅程中停留最久的一站。芭蕉與曾良除了三夜住在俳人清風宅邸,其餘借宿當地弘誓山養泉寺。
最上三十三觀音札所之一
最上觀音札所據說可上溯至室町時代,各札所沿著最上川分布,皆位於風光明媚之處。尾花澤市內有六處札所,其中的第二十五札所弘誓山養泉寺,即松尾芭蕉寫作《奧之細道》時曾經造訪的寺院,他在該寺住了七晚,養泉寺伽藍在他到達的前一年才大整修。
養泉寺在江戶時代,屬於上野東叡山寬永寺的直屬末寺,故為天台宗寺院;舊堂建於一六八八年,主尊為木造聖觀世音,該像有個傳說:從前尾花澤一帶雜草叢生,毒蟲到處築巢害人害畜,行旅之人萬分苦惱,剛好慈覺大師圓仁來到此地,將他所雕的觀音像拿出來,祈願能消除災厄,滅絕毒蟲,之後果然無人再受其害,因此來參詣此像者,絡繹不絕。
明治維新以前,養泉寺擁有收入頗豐的田地,成為此地重要寺院,但在維新後,因為土地被沒收,寺運乃衰。一八九五年,尾花澤大火,觀音堂也被燒毀,幸運的是該聖觀音像被搶救了出來。
一九○○年,此寺重建,芭蕉在該寺時所見之物,只剩堂前古井。養泉寺門前的通道呈圓弧形,是一古道,乃從前大名(諸侯)出巡時,行列會經過的道路──羽州街道,今日汽車普及,捨曲取直,舊道被捨棄,但也因而保留了往昔街道的風情。
尾花澤位於山間盆地,夏季高溫多濕,令人難耐,但養泉寺地處最上川和丹生川間的高地,夏日可迎接兩河河谷的涼風,故是一處消除旅途疲累的絕佳之處。芭蕉客宿此處,果然精神為之一振,於是寫下俳句:
徐風傳清涼
客宿休息如我家
箕踞俗心忘
芭蕉腳程極快,卻在尾花澤慢了下來,還在此寺中寬心舒腿,適陣陣清風吹來,彷彿人在家中箕踞而坐,感覺無比自在,內外清涼。一七六二年,後人將芭蕉此俳句刻在碑上,立於養泉寺中,即所謂「涼塚」。
鋸商兼俳人的清風
芭蕉寫下這「徐風傳清涼」的發句時,用了「雙關語」的技法,他想表現的是「清風」。清風不但是清涼之風,也指商人鈴木道祐,他的店鋪名稱為島田屋,故人們稱他為島田屋八右衛門,俳號清風。芭蕉到尾花澤時,他值三十九歲,略小於芭蕉。
清風經常往來於江戶、京都、大阪各地,販賣尾花澤的農產品,再從各地採購山形百姓需要的日常用品帶回販賣,如同鋸子般,這一來一往販賣不同物品而兩頭得利,人稱這類商人為「鋸商」。
清風雖是商人,但愛好文藝,閒暇時學習俳諧,原屬談林派俳人。談林派是江戶初期連歌師俳人西山宗,為對抗松永貞德的貞門而發起的俳諧流派。貞門堅持傳統,注重形式;談林派則追求清新奇巧,不拘形式而盛行一時。清風勤習俳諧,儼然尾花澤之宗匠。
一六八五年,清風與芭蕉相識於江戶,在《奧之細道》一書中,芭蕉對他的描述是:雖是富裕之家,但心志純而不俗。芭蕉到尾花澤後,便去訪清風,但清風當時甚忙,沒時間一路相陪,便請俳友村川素英幫忙接待。
素英熱情招待芭蕉及其弟子曾良,還請他們到家裡喝「奈良茶」,那原本是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僧坊中所吃的茶粥,這種稀飯是在煎茶茶水中加入少量的鹽,然後和米飯一起炊煮而成。
除了旅遊、寫詩,芭蕉的日常之一是和各地俳人交流,他在素英等人協助下,除了努力傳授蕉風俳諧,也聽到不少地方上的習俗,故在《奧之細道》尾花澤章段的四句中,即有兩句和蠶有關,許是交流的俳人之中有養蠶農家。
紅花的集散地尾花澤
芭蕉備受清風禮遇,卻安排芭蕉住在養泉寺是何因?原來當時正值島田屋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店內人來人往,喧鬧不已,清風乃安排芭蕉寄宿養泉寺。
清風到底在忙什麼?這得從胭脂說起。位於今甘肅永昌縣、山丹縣間的焉支山,在古代原是匈奴生息處,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攻打匈奴時奪下此山。匈奴人悲嘆:
亡我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婦女無顏色。
為何失去焉支山,匈奴婦女無顏色?原來焉支也寫成煙支、燕支、胭脂等,焉支山為盛產紅花之地,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匈奴女子,就已知用紅花做胭脂,且製法後來輾轉流傳到中原、日本。
江戶時代中期,山形最上川流域的紅花栽培面積急速擴大,尾花澤則因多雪且融雪較晚,趕不上紅花播種期,且當地養蠶興盛,紅花摘取和蠶繭的加工時期重疊而無人力栽培,故紅花產地主要在尾花澤南鄰的村山市地區。最上川是村山地方的母親河,當地有「紅花在河霧籠罩處,煙草在山霧所在地」之說,因河川沖積成的肥沃土地,正是利於紅花生長的地方。
芭蕉拜訪清風時,正值紅花採收交易期。採花女黎明晨露未晞時即採摘紅花,此時紅色素作用較強,且紅花有刺,從前沒塑膠手套,都直接用手採摘,此時花刺較軟,可減少刺傷。因花期集中,採完一輪,回頭再看,無奈新花又已冒出,採花女只好忍傷再摘,所以有人說原本黃中帶橙的紅花,之所以會變紅,都是採花女的鮮血染成的。
採下的紅花,經水洗、踩踏、曝曬、風乾、發酵後氧化成紅色,接著便做成一片片花餅,因此時也是山形的梅雨季節,採花女既要採收,又要忙著收拾正曝曬的花餅以防發霉,可謂兩頭忙,一刻不得閒。
尾花澤雖非紅花產地,但卻是各地紅花的集散地,因當時尾花澤屬天領,也就是幕府的直轄地,又是往來仙台、山形、新庄的樞紐、羽州街道的宿驛,離最上川河港大石田也近,可將貨品利用船舶運出,從而使「最上紅花」遠近馳名。

天龍寺與永平寺
芭蕉越前經行處
古稱越前的福井,江戶時代俳聖松尾芭蕉曾經造訪此地的天龍寺與永平寺,其中天龍寺原是當地藩主的菩提寺,而永平寺乃日本曹洞宗宗祖道元禪師一手創建的第一道場。
天龍寺因芭蕉造訪而聲名遠播
天龍寺是永平寺的末寺,一六五三年,松岡的初代藩主松平昌勝命建該寺,做為祖母的菩提寺,此後天龍寺歷代藩主、側室和家臣之墓,多集中在此,占地約一萬坪,是一座大寺院。
明治維新以後,因失去外護,導致該寺到一九七七年,都呈現荒蕪狀態,後來由信眾隨喜奉獻,點滴積累而得以重興僧堂(古木堂)做為禪修之用。現在因不問經驗、性別、年齡、國籍、宗教,或時間長短,均可到此禪修,因而成為知名的禪坐道場。
天龍寺得以重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俳聖松尾芭蕉和此寺的長老是舊識,曾於一六八九年八月十日造訪此寺,並且在此停留一宿,使此寺成為著名的文學與歷史現場。
芭蕉從石川縣的金澤出發時,同行者有俳句詩人北枝,每經一處名勝古蹟,一定搜腸苦吟寫俳句。到福井時,已進入秋季,芭蕉見扇子無用,又深感夏日逐漸遠離,加上北枝也即將揮別而百感交集,於是將離別情緒書於摺扇:
展扇書連歌
撕之各存未蹉跎
離情似餘波
寫完詩句後,芭蕉將扇子撕裂,和北枝各持其半,做為兩人情誼的見證,期待破扇有重合之日。
因有此典故,現今的天龍寺中,可見此芭蕉雕像,是為紀念芭蕉訪此三百年而建,還特別強調表現了芭蕉和北枝的分別場面。
天龍寺中另有一座芭蕉塚,但芭蕉並未葬於此處,為何會有其塚?原來在一八四四年時,值松尾芭蕉一百五十年忌,俳句同好乃在參道旁建此塚,做為緬懷。
赴宋學法的日本曹洞宗祖
芭蕉來到福井,自然也到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參訪。在《奧之細道》中,他稱道元和尚遺弘法之跡於此山陰,是經過深思遠慮的,為何這麼說?
原來日本福井縣因面向日本海,每到冬季,蒙古高氣壓會帶來大雪。一二四四年,道元禪師選擇此地創建道場,是遵師教誨。赴宋學法時,他的師父天童如淨(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禪師曾諄諄告誡:「汝以異域人,授之表信。歸國布化,廣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國王大臣,祈居深山幽谷,接得一個半個,勿令吾宗致斷。」
道元禪師的家世顯赫,父親是內大臣,母親是太政大臣之女,但三歲喪父,八歲喪母,使他感到人世無常。九歲讀《俱舍論》後,便有了出塵之志,十三歲到比叡山出家,十五歲前往京都建仁寺,投入榮西禪師(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的弟子明全門下。二十四歲渡宋,但在海上遇風浪,於是在船上端坐念誦《觀音經》,這時浪頭上出現一葉觀音妙相,風浪隨後平穩,化險為夷。
二十八歲回日本,道元禪師再入京都建仁寺。之後,他在宇治開創興聖寺,作〈普勸坐禪儀〉,教導「只管打坐」,也就是不管其他,專心一意打坐,由於方法受用,求法參集者不絕於途。
之後,禪師創建永平寺,該寺初名大佛寺,山號吉祥山,位於深山幽谷中。一三七二年,由日本後圓融天皇頒「日本曹洞第一道場」敕額,肯定該寺禪法。曹洞宗在日本流布極廣,至今,永平寺在日本約有一萬五千座末寺。
雖然道元禪師不近王公大臣,但一二四七年,他卻離開越前到鎌倉,為鎌倉幕府實際掌權者的北條氏說法,這是他唯一一次為王公大臣說法。
一二四九年, 後嵯峨上皇(一二二○~一二七二年)景仰道元禪師聲名而頒贈紫衣,是第一位獲賜紫衣的日本禪宗僧人,但禪師卻不樂受,即使再三辭退,卻未受允許。不過,終其一生,未曾穿上身,並作「永平谷雖淺,敕命重重重,卻為猿鶴笑,紫衣一老翁」一詩明志。
一二五二年秋,道元禪師罹病,對眾人的最後開示,是以《遺教經》為基礎的《正法眼藏.八大人覺》,隔年往生。第二任住持懷奘禪師在其塔邊結庵,事師之誠不異生前,同時和其他常住將道元師父的教誨結集成佛教鉅著《正法眼藏》九十五卷。
具宋代風格的永平寺伽藍
懷奘禪師曾命義介禪師入宋學習,並帶回古代禪寺建築重要文獻《五山十剎圖》,可知永平寺不管清規或建築,都具有濃厚的宋代禪門色彩。
佛殿是禪宗七堂伽藍的中心,古來禪宗將伽藍的配置比為人的身體,說頭即是法堂,心臟是佛殿,左手是庫院,右手是僧堂,腰是三門,左足是浴室,右腳是東司(淨房)。永平寺佛殿須彌壇中央奉釋迦牟尼佛,右為未來彌勒佛,左為過去阿彌陀佛的三世如來,此形式和天童山的三世如來相類,而佛殿中鋪石板也和宋代形式建築相近。
從佛殿東側的迴廊拾級而上,即可到法堂,是全數伽藍中的最高處。法堂是住持對雲水僧說法的場所,面積達三百八十疊(一疊約九十乘以一八○公分)。在日本,一般單身上班族所住的公寓都在六疊左右,據此可知這座法堂之宏大。其天花板有八面鏡──八葉蓮華鏡,並且吊著天蓋(又稱懸蓋、華蓋),這是因印度日照強,所以使用傘蓋遮陽,後來成為佛像的莊嚴具。
永平寺的大庫院,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庫裡」,也就是香積廚。看過道元禪師所著《典座教訓》的人,會知道大庫院不只是辦食的地方,其中還蘊含了禪宗的許多觀念。《典座教訓》的寫作緣起,即是禪師留宋時,在阿育王山遇到一位老僧,告誡他典座也是佛道修行之一。此後,道元禪師便對典座採取嚴正態度,一米一飯也不許浪費,並認為司典座職即是辦道。
另外,管理寺院的監院,俗稱「當家」,所住的監院寮入口有一面「唯務」之額,意在強調「無心唯務」、「為法不為身」的精神,以此警策自己切莫怠忽職責。
禪宗對於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主張要愛惜且抱持感恩之心,走在永平寺,便可強烈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實踐。永平寺所在的加賀白山是日本三山之一,湧出的白山水味道甘美,故正門兩邊門柱上有「杓底一殘水,汲流千億人」的句子。一杓之水終將流向河川而使千萬人受惠,這是法師們在喝泉水時的感恩,也是對自己精進修行將可以度化更多人的自勉!
和祖庭天童寺相似,永平寺前也有高大巨松迎賓。據說道元禪師在一二四九年的元旦修羅漢供養會時,長松之上曾出現羅漢降臨的吉瑞,所以該松一直受到重視。但二次大戰後松木凋枯,信眾便建一「羅漢松舊蹟碑」做為紀念。再者,紀念道元禪師的承陽殿庭中,有塊坐禪石,相傳道元禪師曾在此打坐,所以特別加以保存。【自序】
二○一一年三月,服務單位正在籌辦俳句的研討會,幾次聯絡主要講者,卻無回音。後來終於聯絡上了,他道歉說因為日本發生舉世震驚的大地震,讓他感覺時間停止在那一刻無法抽離,才會一直沒回信。

幾年後,我到京都嵯峨野的落柿舍參訪,那是松尾芭蕉多次造訪停留,並寫下《嵯峨日記》的地方。買門票後,還附贈落柿舍發行的季刊誌《落柿舍》,沒想到在刊頭竟發現了該講者的大名,我對服務人員說我認識他,但電話沒帶在身邊,不知能否代為聯絡?

當晚就聯絡上了,並盛情相約次日早上見面。他是國際知名俳句、連句詩人近藤蕉肝。蕉肝自然指芭蕉之肝,肝在日文也可解為心、精神,他要發揮芭蕉精神的志向,不言而喻。

近藤教授為宣揚俳句,奔走世界各地,清晨五點就從東京坐新幹線來到京都和我見面。說起他的名字為何會出現在落柿舍的刊物中,原來他年輕時曾有三年住在落柿舍學習俳句,此後一生都以發揚俳句為志業,故也成為落柿舍保存會評議員的身分。他不但將他研究芭蕉的著作送我,也以連句協會常任理事的身分邀請我入會,我自認對俳句、連句所知有限,不敢冒然答應。

俳句總令我想起漢詩中用來表現剎那間感受的五言絕句,既要抓住瞬間情韻,又要雋永深刻,詩短卻難作。俳句做為世界最短的定型詩,只用十七個假名以符合五七五的「韻律」,又要有季語、切字,且要餘韻無窮,創作之難恐怕更甚絕句。松尾芭蕉在該領域有「俳聖」之稱,《奧之細道》更是融合他美文與俳句的代表作。

元好問〈論詩〉中有一首說:

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總非真。
畫圖臨出秦川景,親到長安有幾人?

是的,只是憑空虛擬與想像無法滿足芭蕉,他親身體察風光人情,捕捉所見所聞的瞬間感動,這使得他的足跡有如李白、杜甫遍及各地,而內涵奧之細道佛寺巡禮卻更像詩僧寒山之作顯得機趣橫生,他說:

李杜嘗心酒,寒山啜法粥。
故其句見之遙,聞之遠。

他的俳句就是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交流記錄,他讓所到景點變得魅力四射,以今日觀點來看,芭蕉可以說大大推動了東北、北陸的觀光產業,這也就是為何在東北、北陸旅行常可看到芭蕉雕像的原因。

對忙碌的現代人而言,旅行參訪可以暫時和工作切斷連線,使身心放空,心神變得清明,是人生中的重要活動。國人赴日者眾多,在關西、關東之外,對於較不熟悉的日本東北和北陸地方,相信本書能提供不少資訊,讓希望避開人群、悠遊自然的讀者有更多不同的選擇,而佛寺多在名山勝境,如此的參訪便成了時下最夯的療癒系旅行。

由於工作關係,幾乎每年都會往返日本,受到近藤教授的鼓勵後,這幾年每到日本便刻意抽空參訪芭蕉《奧之細道》所到之地,經過《人生》雜誌多年的連載,如今終於得以集結成書。

這本書讓讀者在欣賞芭蕉所見風光和俳句的同時,也承繼了筆者禪味系列的風格,透過對寺院的介紹,期待能讓讀者在參訪的同時,可以得知各處寺院的歷史縱深。這些寺院中,有的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如日光的輪王寺、平泉的中尊寺和毛越寺等。有的和大師有極深淵源,如道元禪師開創的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以及相傳足跡踏遍神州的圓仁法師的入定窟山寺等,都值得親身遊歷。

除了寺院的介紹之外,和寺院所在地相關的風光景色、人物故事與活動掌故,在文中也都有所觸及,旨在提供更多元而有趣的資訊,讓讀者在參訪時,不致有入寶山卻空手而回的遺憾。

同樣海面散布著無數島嶼,列為日本三景之一的松島,與風光被比為西施的象潟兩者之間的淵源?日本著名導演高?勳代表作之一的《兒時的點點滴滴》,所述說的紅花,最大的集散地在尾花澤,酒田是電視劇《阿信》的故里,遠野是日本民話的家鄉,伊賀是忍者的產生地……,這些看似和寺院無涉,背後隱藏了哪些和寺院相關的故事?有待讀者細細挖掘。

本書得以順利成書,也參考了至今的許多研究成果,包括鄭清茂教授的《奧之細道——芭蕉之奧羽北陸行腳》,其對芭蕉俳句的註譯精到,也使筆者從中獲益良多,在此表達作者對該書的敬意。

試閱文字

內文 : 臨川寺

隅田川畔寺與庵


芭蕉的代表作《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是松尾芭蕉的代表作之一。書中提到:「日月者百代之過客,來往之年亦旅人也。」


有人的生涯在船上度過,有的執馬鞭迎接老年。歌僧西行上人(一一一八~一一九○年)、連歌師宗祇(一四二一~一五○二年)等,皆死於羈旅,前者於河內國弘川寺往生,後者於箱根湯本早雲寺寂滅,芭蕉願效法他們死於羈旅,但多次長途奔波,已傷了他的健康,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芭蕉還特別艾灸三里穴。


事實上,一六八七年芭蕉才遊歷尾張、三河、大和、紀伊、攝津、播磨等國,於次年返回芭蕉庵,其間曾浪跡鳴海、伊良古崎、和歌浦、須磨、明石等海濱。他「以無庵為庵,以無住為住」的心態旅行,以致往往回到芭蕉庵,屋內早布滿蜘蛛老網,於是他在《奧之細道》之旅出發前,便把居處讓與他人,時值女兒節,乃寫下俳句:


草庵已換主

何事歡樂滿牖戶

見偶停腳步


捨家只為遠遊,決心與毅力令人感佩,遷出芭蕉庵後,他移居芭蕉門人杉山杉風的別墅,宅名採荼庵,故採荼庵成為《奧之細道》之旅的出發地。採荼庵正確地點不明,只知位於仙台堀川海邊橋附近,今在海邊橋綠地設一有著木板窗的牆,緣廊立一芭蕉銅坐像,手拄著扙,一副準備遠行的樣子。一六八九年,芭蕉和弟子河合曾良(一六四九~一七一○年)從江戶出發,遊歷東北、北陸至大垣(岐阜縣),後將所見所聞,及沿途有感而發所撰寫的俳句,集結成書即《奧之細道》,並於一七○二年印行。至今該書多次被改編成紀錄片,多數日本中學生的教科書也都會選入,可以說是日本人人必讀的文學作品。



臨川寺附近的芭蕉遺跡


一六七二年,
芭蕉來到江戶,這年他二十九歲。芭蕉初到江戶,住在神田川沿岸,神田川從前稱為神田上水,當時是江戶最大的飲用水供給源頭。他寄身日本橋本船町名主(村長)家,在他幫忙下,好幾年都在神田上水兼差,擔任工作量不大的記帳工作。這一方面是因為俳諧無法維生,同時也是不想讓當局認為他無業而盯上他。


一六七六年,芭蕉已是公認的俳句大師,出版文學作品並擔任詩歌比賽的裁判,一批追隨他的弟子,在一六八○年為他建了第一間芭蕉庵,不料在一六八二年冬,芭蕉庵焚毀;一六八三年冬,弟子為他建了第二間芭蕉庵。此庵位於何處,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推定。一九一七年因颱風發生「大正六年高潮災害」,受災地區範圍極廣,災後卻發現了傳說是芭蕉所喜愛的石蛙,於是認定發現處是芭蕉庵跡(都指定舊跡),當地人乃原地建芭蕉稻荷神社,並立有芭蕉庵跡的碑及芭蕉句碑。


他在芭蕉庵寫下許多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俳句,在此舉二例:


明月升天時

光華清照柴門處

潮頭正湧指


此句道出芭蕉庵附近當時還是個長滿茅草的濕地,出門不遠處即可見到潮頭湧來。


花開如雲嬌

何處傳來鐘聲杳

上野或淺草


此句則寫出在沒有高樓大廈、各種噪音的年代,從芭蕉庵便可眺望上野、淺草一帶的櫻花,甚至連鐘聲都聽得到。


隨著芭蕉庵地點的發現,附近漸漸重建出一些芭蕉相關的景點。因芭蕉庵跡一帶占地狹隘,於是另在可望見新大橋和清洲橋的隅田川旁建芭蕉紀念館,一九八一年開館;二○○二年舉辦的國際筆會活動,並認定此館是東京都內唯一的「二十一世紀.芭蕉之道」,館內展示當年發現的「石蛙」,以及芭蕉相關的展品。


從芭蕉紀念館後門出,沿隅田川堤防岸步行約二○○公尺,即紀念館分館「芭蕉庵史跡展望庭園」,園內有芭蕉事跡的看板及坐像,每天下午五點芭蕉像會向清洲橋方向旋轉四十五度,並打上燈光。


看著庭園裡望向河邊的芭蕉坐像,彷彿時光倒流,重新回江戶時代,那裡有一個熱切參訪禪師,將禪修所得化為文字,奉「俳禪一如」為圭臬的詩人,儘管已名滿天下,卻堅持清貧,不斷行腳各地,只願所見所感能淬煉成詩句,留與後人細細體會這娑婆世界的曾經。




尾花澤養泉寺
寺迎紅花曉露開


位於日本東北地方的山形縣,是個人口不多的農業縣,該縣在江戶時代最具特色的農產品,非紅花莫屬,至今紅花仍是山形的縣花,象徵山形人堅苦卓絕的精神。


芭蕉於一六八九年七月三至十三日待在尾花澤,是《奧之細道》旅程中停留最久的一站。芭蕉與曾良除了三夜住在俳人清風宅邸,其餘借宿當地弘誓山養泉寺。



最上三十三觀音札所之一


最上觀音札所據說可上溯至室町時代,各札所沿著最上川分布,皆位於風光明媚之處。尾花澤市內有六處札所,其中的第二十五札所弘誓山養泉寺,即松尾芭蕉寫作《奧之細道》時曾經造訪的寺院,他在該寺住了七晚,養泉寺伽藍在他到達的前一年才大整修。


養泉寺在江戶時代,屬於上野東叡山寬永寺的直屬末寺,故為天台宗寺院;舊堂建於一六八八年,主尊為木造聖觀世音,該像有個傳說:從前尾花澤一帶雜草叢生,毒蟲到處築巢害人害畜,行旅之人萬分苦惱,剛好慈覺大師圓仁來到此地,將他所雕的觀音像拿出來,祈願能消除災厄,滅絕毒蟲,之後果然無人再受其害,因此來參詣此像者,絡繹不絕。


明治維新以前,養泉寺擁有收入頗豐的田地,成為此地重要寺院,但在維新後,因為土地被沒收,寺運乃衰。一八九五年,尾花澤大火,觀音堂也被燒毀,幸運的是該聖觀音像被搶救了出來。


一九○○年,此寺重建,芭蕉在該寺時所見之物,只剩堂前古井。養泉寺門前的通道呈圓弧形,是一古道,乃從前大名(諸侯)出巡時,行列會經過的道路──羽州街道,今日汽車普及,捨曲取直,舊道被捨棄,但也因而保留了往昔街道的風情。


尾花澤位於山間盆地,夏季高溫多濕,令人難耐,但養泉寺地處最上川和丹生川間的高地,夏日可迎接兩河河谷的涼風,故是一處消除旅途疲累的絕佳之處。芭蕉客宿此處,果然精神為之一振,於是寫下俳句:


徐風傳清涼

客宿休息如我家

箕踞俗心忘


芭蕉腳程極快,卻在尾花澤慢了下來,還在此寺中寬心舒腿,適陣陣清風吹來,彷彿人在家中箕踞而坐,感覺無比自在,內外清涼。一七六二年,後人將芭蕉此俳句刻在碑上,立於養泉寺中,即所謂「涼塚」。




鋸商兼俳人的清風


芭蕉寫下這「徐風傳清涼」的發句時,用了「雙關語」的技法,他想表現的是「清風」。清風不但是清涼之風,也指商人鈴木道祐,他的店鋪名稱為島田屋,故人們稱他為島田屋八右衛門,俳號清風。芭蕉到尾花澤時,他值三十九歲,略小於芭蕉。


清風經常往來於江戶、京都、大阪各地,販賣尾花澤的農產品,再從各地採購山形百姓需要的日常用品帶回販賣,如同鋸子般,這一來一往販賣不同物品而兩頭得利,人稱這類商人為「鋸商」。


清風雖是商人,但愛好文藝,閒暇時學習俳諧,原屬談林派俳人。談林派是江戶初期連歌師俳人西山宗,為對抗松永貞德的貞門而發起的俳諧流派。貞門堅持傳統,注重形式;談林派則追求清新奇巧,不拘形式而盛行一時。清風勤習俳諧,儼然尾花澤之宗匠。


一六八五年,清風與芭蕉相識於江戶,在《奧之細道》一書中,芭蕉對他的描述是:雖是富裕之家,但心志純而不俗。芭蕉到尾花澤後,便去訪清風,但清風當時甚忙,沒時間一路相陪,便請俳友村川素英幫忙接待。


素英熱情招待芭蕉及其弟子曾良,還請他們到家裡喝「奈良茶」,那原本是奈良東大寺和興福寺的僧坊中所吃的茶粥,這種稀飯是在煎茶茶水中加入少量的鹽,然後和米飯一起炊煮而成。


除了旅遊、寫詩,芭蕉的日常之一是和各地俳人交流,他在素英等人協助下,除了努力傳授蕉風俳諧,也聽到不少地方上的習俗,故在《奧之細道》尾花澤章段的四句中,即有兩句和蠶有關,許是交流的俳人之中有養蠶農家。




紅花的集散地尾花澤


芭蕉備受清風禮遇,卻安排芭蕉住在養泉寺是何因?原來當時正值島田屋一年中最忙碌的時期,店內人來人往,喧鬧不已,清風乃安排芭蕉寄宿養泉寺。


清風到底在忙什麼?這得從胭脂說起。位於今甘肅永昌縣、山丹縣間的焉支山,在古代原是匈奴生息處,漢武帝派大將霍去病攻打匈奴時奪下此山。匈奴人悲嘆:


亡我祁連山,

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

使我婦女無顏色。



為何失去焉支山,匈奴婦女無顏色?原來焉支也寫成煙支、燕支、胭脂等,焉支山為盛產紅花之地,兩千一百多年前的匈奴女子,就已知用紅花做胭脂,且製法後來輾轉流傳到中原、日本。


江戶時代中期,山形最上川流域的紅花栽培面積急速擴大,尾花澤則因多雪且融雪較晚,趕不上紅花播種期,且當地養蠶興盛,紅花摘取和蠶繭的加工時期重疊而無人力栽培,故紅花產地主要在尾花澤南鄰的村山市地區。最上川是村山地方的母親河,當地有「紅花在河霧籠罩處,煙草在山霧所在地」之說,因河川沖積成的肥沃土地,正是利於紅花生長的地方。


芭蕉拜訪清風時,正值紅花採收交易期。採花女黎明晨露未晞時即採摘紅花,此時紅色素作用較強,且紅花有刺,從前沒塑膠手套,都直接用手採摘,此時花刺較軟,可減少刺傷。因花期集中,採完一輪,回頭再看,無奈新花又已冒出,採花女只好忍傷再摘,所以有人說原本黃中帶橙的紅花,之所以會變紅,都是採花女的鮮血染成的。


採下的紅花,經水洗、踩踏、曝曬、風乾、發酵後氧化成紅色,接著便做成一片片花餅,因此時也是山形的梅雨季節,採花女既要採收,又要忙著收拾正曝曬的花餅以防發霉,可謂兩頭忙,一刻不得閒。


尾花澤雖非紅花產地,但卻是各地紅花的集散地,因當時尾花澤屬天領,也就是幕府的直轄地,又是往來仙台、山形、新庄的樞紐、羽州街道的宿驛,離最上川河港大石田也近,可將貨品利用船舶運出,從而使「最上紅花」遠近馳名。



天龍寺與永平寺
芭蕉越前經行處

古稱越前的福井,江戶時代俳聖松尾芭蕉曾經造訪此地的天龍寺與永平寺,其中天龍寺原是當地藩主的菩提寺,而永平寺乃日本曹洞宗宗祖道元禪師一手創建的第一道場。




天龍寺因芭蕉造訪而聲名遠播


天龍寺是永平寺的末寺,一六五三年,松岡的初代藩主松平昌勝命建該寺,做為祖母的菩提寺,此後天龍寺歷代藩主、側室和家臣之墓,多集中在此,占地約一萬坪,是一座大寺院。


明治維新以後,因失去外護,導致該寺到一九七七年,都呈現荒蕪狀態,後來由信眾隨喜奉獻,點滴積累而得以重興僧堂(古木堂)做為禪修之用。現在因不問經驗、性別、年齡、國籍、宗教,或時間長短,均可到此禪修,因而成為知名的禪坐道場。


天龍寺得以重興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俳聖松尾芭蕉和此寺的長老是舊識,曾於一六八九年八月十日造訪此寺,並且在此停留一宿,使此寺成為著名的文學與歷史現場。


芭蕉從石川縣的金澤出發時,同行者有俳句詩人北枝,每經一處名勝古蹟,一定搜腸苦吟寫俳句。到福井時,已進入秋季,芭蕉見扇子無用,又深感夏日逐漸遠離,加上北枝也即將揮別而百感交集,於是將離別情緒書於摺扇:


展扇書連歌

撕之各存未蹉跎

離情似餘波


寫完詩句後,芭蕉將扇子撕裂,和北枝各持其半,做為兩人情誼的見證,期待破扇有重合之日。


因有此典故,現今的天龍寺中,可見此芭蕉雕像,是為紀念芭蕉訪此三百年而建,還特別強調表現了芭蕉和北枝的分別場面。


天龍寺中另有一座芭蕉塚,但芭蕉並未葬於此處,為何會有其塚?原來在一八四四年時,值松尾芭蕉一百五十年忌,俳句同好乃在參道旁建此塚,做為緬懷。




赴宋學法的日本曹洞宗祖


芭蕉來到福井,自然也到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參訪。在《奧之細道》中,他稱道元和尚遺弘法之跡於此山陰,是經過深思遠慮的,為何這麼說?


原來日本福井縣因面向日本海,每到冬季,蒙古高氣壓會帶來大雪。一二四四年,道元禪師選擇此地創建道場,是遵師教誨。赴宋學法時,他的師父天童如淨(一一六三~一二二八年)禪師曾諄諄告誡:「汝以異域人,授之表信。歸國布化,廣利人天。莫住城邑聚落,莫近國王大臣,祈居深山幽谷,接得一個半個,勿令吾宗致斷。」


道元禪師的家世顯赫,父親是內大臣,母親是太政大臣之女,但三歲喪父,八歲喪母,使他感到人世無常。九歲讀《俱舍論》後,便有了出塵之志,十三歲到比叡山出家,十五歲前往京都建仁寺,投入榮西禪師(一一四一~一二一五年)的弟子明全門下。二十四歲渡宋,但在海上遇風浪,於是在船上端坐念誦《觀音經》,這時浪頭上出現一葉觀音妙相,風浪隨後平穩,化險為夷。


二十八歲回日本,道元禪師再入京都建仁寺。之後,他在宇治開創興聖寺,作〈普勸坐禪儀〉,教導「只管打坐」,也就是不管其他,專心一意打坐,由於方法受用,求法參集者不絕於途。


之後,禪師創建永平寺,該寺初名大佛寺,山號吉祥山,位於深山幽谷中。一三七二年,由日本後圓融天皇頒「日本曹洞第一道場」敕額,肯定該寺禪法。曹洞宗在日本流布極廣,至今,永平寺在日本約有一萬五千座末寺。


雖然道元禪師不近王公大臣,但一二四七年,他卻離開越前到鎌倉,為鎌倉幕府實際掌權者的北條氏說法,這是他唯一一次為王公大臣說法。


一二四九年, 後嵯峨上皇(一二二○~一二七二年)景仰道元禪師聲名而頒贈紫衣,是第一位獲賜紫衣的日本禪宗僧人,但禪師卻不樂受,即使再三辭退,卻未受允許。不過,終其一生,未曾穿上身,並作「永平谷雖淺,敕命重重重,卻為猿鶴笑,紫衣一老翁」一詩明志。


一二五二年秋,道元禪師罹病,對眾人的最後開示,是以《遺教經》為基礎的《正法眼藏.八大人覺》,隔年往生。第二任住持懷奘禪師在其塔邊結庵,事師之誠不異生前,同時和其他常住將道元師父的教誨結集成佛教鉅著《正法眼藏》九十五卷。




具宋代風格的永平寺伽藍


懷奘禪師曾命義介禪師入宋學習,並帶回古代禪寺建築重要文獻《五山十剎圖》,可知永平寺不管清規或建築,都具有濃厚的宋代禪門色彩。


佛殿是禪宗七堂伽藍的中心,古來禪宗將伽藍的配置比為人的身體,說頭即是法堂,心臟是佛殿,左手是庫院,右手是僧堂,腰是三門,左足是浴室,右腳是東司(淨房)。永平寺佛殿須彌壇中央奉釋迦牟尼佛,右為未來彌勒佛,左為過去阿彌陀佛的三世如來,此形式和天童山的三世如來相類,而佛殿中鋪石板也和宋代形式建築相近。


從佛殿東側的迴廊拾級而上,即可到法堂,是全數伽藍中的最高處。法堂是住持對雲水僧說法的場所,面積達三百八十疊(一疊約九十乘以一八○公分)。在日本,一般單身上班族所住的公寓都在六疊左右,據此可知這座法堂之宏大。其天花板有八面鏡──八葉蓮華鏡,並且吊著天蓋(又稱懸蓋、華蓋),這是因印度日照強,所以使用傘蓋遮陽,後來成為佛像的莊嚴具。


永平寺的大庫院,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庫裡」,也就是香積廚。看過道元禪師所著《典座教訓》的人,會知道大庫院不只是辦食的地方,其中還蘊含了禪宗的許多觀念。《典座教訓》的寫作緣起,即是禪師留宋時,在阿育王山遇到一位老僧,告誡他典座也是佛道修行之一。此後,道元禪師便對典座採取嚴正態度,一米一飯也不許浪費,並認為司典座職即是辦道。


另外,管理寺院的監院,俗稱「當家」,所住的監院寮入口有一面「唯務」之額,意在強調「無心唯務」、「為法不為身」的精神,以此警策自己切莫怠忽職責。


禪宗對於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主張要愛惜且抱持感恩之心,走在永平寺,便可強烈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實踐。永平寺所在的加賀白山是日本三山之一,湧出的白山水味道甘美,故正門兩邊門柱上有「杓底一殘水,汲流千億人」的句子。一杓之水終將流向河川而使千萬人受惠,這是法師們在喝泉水時的感恩,也是對自己精進修行將可以度化更多人的自勉!


和祖庭天童寺相似,永平寺前也有高大巨松迎賓。據說道元禪師在一二四九年的元旦修羅漢供養會時,長松之上曾出現羅漢降臨的吉瑞,所以該松一直受到重視。但二次大戰後松木凋枯,信眾便建一「羅漢松舊蹟碑」做為紀念。再者,紀念道元禪師的承陽殿庭中,有塊坐禪石,相傳道元禪師曾在此打坐,所以特別加以保存。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