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寺院50問 | 誠品線上

參訪寺院50問

作者 法鼓文化編輯部
出版社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商品描述 參訪寺院50問:如何參訪寺院?50個入門要領,認識寺院歷史、建築、禮儀,煩惱頓消,禪心清涼,圓滿寺院之旅!參訪寺院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寺與廟有何不同?是三門還是山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如何參訪寺院?50個入門要領,認識寺院歷史、建築、禮儀,煩惱頓消,禪心清涼,圓滿寺院之旅!參訪寺院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寺與廟有何不同?是三門還是山門?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你想知道:寺院有哪些殿堂?可以在寺院用餐嗎?可以住在寺院嗎?本書針對學佛新手,量身設計50個參訪寺院問題,共分四大單元:1來去寺院結佛緣2參訪寺院原來如此3行止合宜心安定4心無罣礙自在行幫你掌握參訪寺院需要知道的事,歡喜進入寶山取寶!學佛入門Q&A緣起學佛新手常感求助無門,遇到問題不知怎麼辦?因此,「學佛入門Q&A」系列提供學佛新手認識佛教的基礎觀念,快速掌握學佛的方法要領,並解答常見的學佛入門疑惑。每本書依學佛必知、必問的修學主題,設計50個提問,代學佛新手發問,學佛不再學得半信半疑,能夠通達無礙。「學佛入門Q&A」希望能幫助大家順利踏出學佛的第一步!學佛入門新主張:【學佛要快樂】人生是苦海,得遇佛法多幸運!【學佛要敢問】不怕問題多,轉煩惱就開智慧!【學佛要運用】佛法要練習,熟能生巧得平安。【學佛要成佛】要有大信心,未來佛正在學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法鼓文化事業體以發行佛教修行、心靈勵志、社會學術與聖嚴法師之出版品為主,內容涵蓋禪修指引、佛學入門、現代經典、寰遊自傳、學術研究與佛法生活應用等,提供現代人,心靈提昇、淨化人生的精神食糧。 法鼓文化事業體,以「弘法利生,普及佛法」為經營理念,致力佛教教育及文化事業之推展,目前有三個文化單位,分別為: 一、人生雜誌社: 1949年創刊,為台灣第一份本土佛教刊物,由東初老人創刊,許多當代著名法師與居士,均曾先後擔任主編或執筆,是一份相當具有歷史代表性的期刊。今日人生雜誌月刊,由「關心全體佛教」為出發點,著重實用生活教育,提倡日常修行,鼓勵佛學研究,以使更多人修學正信佛法,落實佛化生活為目的。 二、法鼓雜誌社: 1989年創刊,每月報導法鼓山各項活動訊息,宣揚法鼓理念,刊載聖嚴師父各處開示行誼、經典講記,以及法鼓人學佛分享、修行心得,活動預告等。內容生動活潑,筆法親切平實,適合接引初機學佛,傳播基礎佛法概念,建立學佛正知正見,指導修行方法,以達成解行並重的目的。 三、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立於1995年,以「佛法生活化」為主導,推廣人間佛教,出版實用性的佛法相關書籍,協助大眾將佛法的智慧與慈悲,運用到日常生活,健全精神層面,提昇生活品質。 法鼓文化以出版聖嚴法師的著作為主,尤以《法鼓全集》為代表鉅著。同時也發行中華佛學研究所與國際學者的學術論文、其他佛學著作,以及各種實用的佛法相關書籍。經過十餘年的經營,已逐漸展現其特色,享譽國際出版業,被公認為專業之佛教出版社之一。廣受歡迎的出版品有:學佛入門、禪修指引、寰遊自傳、高僧小說、智慧掌中書等系列書籍,及有聲品經典學院。 長久以來,法鼓文化一直努力於提升品質與服務。如今更朝國際化、專業化、多元化、立體化、生活化大步邁進。近年來,聖嚴法師致力於法鼓山之建設,推動淨化人心的社會運動;法鼓文化更希望透過多元化之出版品,為社會文化紮根盡一份心力,祈使法鼓山「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目標早日達成。 四、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 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http: www.ddc.com.tw)於2003年10月正式成立,初期網站主要是線上銷售法鼓文化的書籍、影音出版品及生活類用品。2004年4月中旬推出「尋找覺者的足跡-千種佛書線上聯展」活動網頁,自此之後,也開始提供其他出版社或影音出版公司的書籍及影音產品,所有上架產品皆經過專職人員的檢視與審核,均符合正信、專業的前題原則,以期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成為正信佛教的專業網路書店。2004年12月20日,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進行第一次全面改版,將先前網站的產品分類、最新商品、暢銷排行等單元調整得更友善、更方便讀者使用。 2005年開始,特別加強電子報內容的提供,包括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法鼓文化文摘報、素食聰明吃電子報、佛法詢問台電子報、智慧掌中書電子報等多份電子報。尤以法鼓文化心靈電子報特別受到讀者的青睞,經常寫信給心靈電子報的虛擬角色「素的鹹蛋超人」,分享己身的禪修學佛經驗。由於素的鹹蛋超人受到歡迎,當年就隨即推出包括素的鹹蛋超人在內,另新增愚石小編、好康阿今、果然是大師、路人乙共五位虛擬角色(blogger),每日撰寫網誌(blog)與讀者分享。 2005年開始,法鼓文化心靈網路書店以「數位時代的衹樹給孤獨園」做為網站的標語,致力於「品牌權益」(Brand Equity)的發展,以成為正信佛教的專業園地為目標,一直努力下去。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讀】寺入寺出,所行無礙 釋寬謙 1 來去寺院結佛緣 Q01:為什麼要參訪寺院? Q02:佛寺原本不是寺? Q03:寺院有哪些別名? Q04:寺與廟有何不同? Q05:佛教建築發展歷程為何? Q06:寺院的功能是什麼? Q07:是三門還是山門? Q08:寺院有哪些殿堂? Q09:什麼是大雄寶殿? Q10:廚房為何稱香積? Q11:寢室為何稱寮房? Q12:齋堂為何稱五觀堂? Q13:寺院裡住有哪些人? Q14:什麼是出坡? Q15:寺院的出家人平常都做些什麼? 2參訪寺院原來如此 Q16:所有寺院都可以直接參訪嗎? Q17:寺院的生活作息時間為何? Q18: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 Q19:參訪寺院要注意什麼? Q20:有什麼物品不能帶入寺院嗎? Q21:去寺院要留意服裝穿著嗎? Q22:可以直接拜訪方丈嗎? Q23:如何參加寺院活動? Q24:可以去寺院過年嗎? Q25:可以參加寺院的早晚課嗎? Q26:可以在寺院用餐嗎? Q27:可以住在寺院嗎? Q28:為什麼要打板? 3行止合宜心安定 Q29:在寺院如何打招呼? Q30:該稱出家人為師父或法師? Q31:為什麼在寺院要稱人為菩薩? Q32:為什麼要頂禮法師? Q33:看到佛菩薩一定要跪拜頂禮嗎? Q34:進入大殿禮佛要注意什麼嗎? Q35:如何拜佛? Q36:寺院用餐有什麼特別禮儀嗎? Q37:鮮花、供品可以自行供佛嗎? Q38:去寺院不點香、燒紙錢,就不夠虔敬? Q39:寺院法器可以試敲看看嗎? 4心無罣礙自在行 Q40:為何進大殿不能走中門? Q41:去寺院一定要點燈、捐香油錢嗎? Q42:寺院的香灰可以治病嗎? Q43:為何在寺院找不到籤筒與筊杯? Q44:寺院座位為何要分東、西單? Q45:晚上去寺院易冒犯佛菩薩嗎? Q46:家有喪事就不能參訪寺院嗎? Q47:女性生理期來不能去寺院嗎? Q48:寺院有不方便參觀的地方嗎? Q49:佛前許願成真要到寺院還願嗎? Q50:可請法師開光、加持佛像與念珠做紀念嗎?

商品規格

書名 / 參訪寺院50問
作者 / 法鼓文化編輯部
簡介 / 參訪寺院50問:如何參訪寺院?50個入門要領,認識寺院歷史、建築、禮儀,煩惱頓消,禪心清涼,圓滿寺院之旅!參訪寺院總是遇到這樣的問題:寺與廟有何不同?是三門還是山門
出版社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ISBN13 / 9789575986940
ISBN10 / 9575986946
EAN / 9789575986940
誠品26碼 / 2681276923002
頁數 / 1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25X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寺入寺出,所行無礙/釋寬謙





寺院、廟宇與華人生活息息相關,不論是否有宗教信仰,逢年過節到寺廟燒香、禮佛都是華人重要的習俗。過去的城鄉聚落,均是以寺廟為中心,而逐漸展開建設,例如臺北為人孰知的龍山寺、保安宮等,都是位於當地居民生活圈的中心。時至今日,寺廟仍是許多人時常接觸的宗教場域。





寺廟是中國宗教建築的總稱。寺的原意是輔政官員聚集之處,在秦代左右,都城接待官員之處統稱為寺。到漢代,特別以「寺」做為接待西來僧人之處,此後「寺」就專指佛教僧人的居住與修行之處。「廟」原是指祭祀祖先與先聖先賢的地方,由於強調在奉祀往者,因此演變為泛稱與鬼神有關的祭祀場所。雖然「寺」或「廟」都是中國宗教建築的一種,但字源的涵義不相同,也顯示出佛教寺院與民間廟宇在本質上的差異。





修建僧人居住、修行的寺院,匠師必然會設計出與「廟」祭祀功能不同的空間,實體的建築必須要有可以繞佛觀像的殿堂、居住的僧房、禪修的禪堂,甚至是阿闍黎(老師)傳授生活規準的講堂等等。外在的環境,則必須是清幽寧靜的。這樣的空間屬性,特別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可以帶給大眾一個心靈休憩之處。我個人的學佛歷程,除了傳統佛典外,寺院建築也是令我找到心靈依止的入門處。





記得當年我尚未出家前,在臺南慈愛醫院照顧著生病的外婆,因為聽到隔壁開元寺的悠悠晨鐘音聲,劃破漫漫長夜的黑暗,天未亮就翻過圍牆,於莊嚴的大殿中做早課,聆聽嘹亮的梵唄聲,也許是這種亙古的音聲,喚醒了宿世的善根因緣,那種如遊子終於回到家的感動,竟不由自主地對皈依師父說:「我要出家!」





對於寺院建築的關心,也與我過去學習建築有關。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的學習,竟然深深地影響我的佛學思考模式,雖然,因為出家而沒有從事專業建築行業,但每每在研讀佛法準備講課時,佛法竟然在腦海中呈現如同建築般地架構化、系統化乃至圖像化,實在不可思議,也因此造就我個人講學的一大特色,而遨遊於海內外的弘法。





就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時,專注於古蹟建築再生、再利用的研讀與實踐案例,讓我更體會整修老建築、賦予老建築新生命力的重要性,正好在我住持的常住:覺風學院與永修精舍提供最好的實驗性場所。本來還準備繼續建築博士班的進修,卻因為海外弘法的因緣而中斷,畢竟我的身分是出家人,關於建築方面的使命就是搭起寺院與建築師之間的橋樑,讓佛教建築得到適當的發展!





我曾經有幸參與臺灣寺院部分的新建、重修,如新竹的福嚴佛學院、臺北的慧日講堂、宜蘭的幸夫愛兒園及花蓮瑞穗的聖覺學苑等等。同時也參訪過古今中外的寺院,如古印度以僧房為主的毘訶羅(Vih?ra),或以塔為中心的石窟寺院;中國傳統的佛寺布局,日本現代化的佛教建築觀念,如安藤忠雄大師的水御堂,給予很大的啟發,泰國法身寺從傳統走向現代化,並且舉辦大規模的禪修方式等等。儘管有些古寺已經不再有宗教性的活動,而以文化遺址的面貌讓人參觀,若寺院還有僧人駐錫,可得到很好的維護,使來到寺院的每一個人,處處都能感受到設計者與使用者的用心。所以,不論是古寺或現代化的寺院,縱使形式、樣貌、功能已經不盡相同,但所下的苦心,都會讓前往朝禮者深深為其攝受,感受到內心的寧靜與平和。





本書分作四個單元,以五十個問題,提供大眾參訪寺院的入門指南。第一單元「來去寺院結佛緣」,說明寺院的歷史、寺院建築的發展歷程以及寺院各殿堂的功能。第二單元「參訪寺院原來如此」,提供參訪寺院前應該注意的事項,以免到了寺院,卻不得其門而入。第三單元「行止合宜心安定」,介紹在寺院活動時,應該注意的禮儀。因為寺院有許多不同的人在此活動,包括原有的住眾、志工、信徒以及參訪的民眾,為了避免相互干擾,因此寺院有些共同的規範。第四單元「心無罣礙自在行」,一般人認為寺院是宗教場所,因此有些民間「禁忌」,然而這些禁忌大多是誤解,此單元將一一解答多數人對於寺院的誤解,讓民眾到寺院時不再被無謂的禁忌所限制,可以身心泰然地悠遊其中。





寺院建築除了功能性,也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展現。建築設計時,往往會將佛陀的教法融入其中,因此大眾來到寺院時,除了得到心靈的寧靜外, 也可藉著藝術的形式領略佛陀的智慧,進一步提昇生命的成長。當讀者透過本書,了解參訪寺院的各種「眉角」後,如果能安排一趟寺院巡禮,親身經歷,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參訪寺院50問》通路選文





為什麼要參訪寺院?





提起佛教寺院,你想到的是琉璃碧瓦,還是殿堂內的莊嚴佛像?是院落裡的參天古木,或是一池荷花?什麼時候會讓你想去寺院走一走?


  


千百年來,寺院特有的建築景觀,傳遞著寧靜、安定的氛圍,帶著人們回到生命最初的感動。走進寺院,只要用心體會,不論是處身於寬敞的殿堂內禮佛,或是靜心觀賞一朵水蓮、一塊大石,都能讓人脫落煩惱,安心自在。





與寺院空間進行心靈對話





當我們實地走訪寺院,透過參學、禪修、拜佛、聽經等方法,和殿堂內的佛像、景觀對話時,便產生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心靈空間,而建築所蘊涵的修行禪味,則讓每一次的接觸,都有不同的收穫。雖然一般人不論是否信仰佛教,逢年


過節都會習慣到寺院參拜,祈求全家身體健康,諸事順利。但若是能暫時放下種種心念,在參訪寺院時,用心體驗每一個當下,你會感受到自己煥然一新。隨著步伐移動,殿堂空間景物的變換,展開一場心靈的淨化之旅。





無聲說法的力量


  


寺院建築,讓人深刻體會無聲說法的力量,一如聖嚴法師所說:「一草一木都是幫助我們修行的工具,助成修行的場域。」如果我們能練習將這分澄淨帶回日常生活,用修行的方法來體驗、觀察,那麼無處不是鍊心的空間了。


  


面對緊張忙亂的生活,參訪寺院能補充消耗的身心,恢復元氣活力。當我們進入莊嚴沉靜的寺院,看見佛菩薩的慈眉善目,種種煩惱紛擾,瞬間也隨之化為一抹微笑,撫平了紊亂的心。而寺院裡的法師、居士,不但可以請法交流,能為我們的人生解惑,多元的課程服務,更能開啟心的智慧,豐富生活。





何不找個時間,到寺院參學去!








參訪寺院第一站要先去哪裡?





一般人到達寺院後,可能會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困擾,不知道該從哪裡參訪起?不知道有哪些地方可以參觀?應該要注意哪些禮節?遇到法師該怎麼辦?導致無法盡興參訪,最後只好打道回府。





請教知客處


  


進入寶山千萬不要空手而回,遇到任何困擾時,只要到寺院的「知客處」詢問,就可以得到滿意的答覆了。知客處是寺院對外的門戶,負責協助訪客,因此不論遇到任何疑難,先找知客法師就對了!例如想要報名參加修行活動,或是要供佛、打齋......,都可以撥電話或直接到寺院請教知客處,便可得到親切的解說與所需服務。





取得寺院最新活動資訊


  


知客處除了可以協助參訪者了解寺院建築與熟悉環境,還會說明所提供的多種服務項目。因此,參訪佛寺先到知客處一趟,告知來訪目的或尋求幫助,不但不必擔心會走錯地方,失禮難堪,還可得知相關資料與近期活動。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盡量努力,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





諸位菩薩,人間淨土就在你們的心中,就在你們家裡,就在你生活中的每一個處所,只要一念之間,心念清淨,此一念之間所見,就是人間淨土。





(節錄自《淨土在人間》)








佛前許願成真要到寺院還願嗎?





每個人參訪寺院的動機不一定相同,有的人因為聽說某某寺院的佛菩薩非常靈驗,所求必應,甚至不遠千里搭機出國朝聖。但是當心願真的滿願時,卻不知應該如何報恩還願,擔心如果不盡快至寺院還願,可能反轉福為禍。





學佛菩薩發大願


  


佛教常勉勵人要發願,學佛成佛,學菩薩做菩薩。〈四弘誓願〉是所有佛菩薩共同必發的通願,依願而行佛道:「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菩薩修行度眾猶恐來不及,絕不會有因信眾不酬神謝恩,而招致詛咒。





有願就有力


  


如果希望能報佛菩薩的恩,最好的方式不是回到寺院獻納供品,而是學佛菩薩一起同發好願、同做好事,為自己與世界共同祈福。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