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與我 | 誠品線上

小說與我

作者 王安憶
出版社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說與我:「我要創造,我渴望創造。」把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創造現實裏無法實現的生活,就是王安憶這三十多年來都在寫作的原因。王安憶作為69屆初中生,有着比別人豐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要創造,我渴望創造。」把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創造現實裏無法實現的生活,就是王安憶這三十多年來都在寫作的原因。 王安憶作為69屆初中生,有着比別人豐富的人生閱歷,經歷過知青生活,插隊落戶,這些成長經歷都為她帶來豐富的寫作題材,開展她寫作的漫漫長路。 本書收錄王安憶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六課講座內容,分享了多年來自身的寫作生活,同時講述與寫作有關的種種—從閱讀生活領略到的文學樂趣到創作類型小說的細節結構,再從小說探索文字的奧妙。她更闡述了教授寫作實踐課的一些體會,如同手把手般傳授讀者寫作之道,極其可貴難得,對有志投身創作行業的青年人極具啟發性。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王安憶1954年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移居上海。1970年赴安徽五河插隊,1972年在江蘇徐州地區文工團任演奏員,1978年調入上海《兒童時代》雜誌社任編輯,1980年入中國作協文學講習所學習,1983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1987年應聘上海作協專業作家,2004年被聘為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1977年發表作品,迄今出版長篇小說《長恨歌》、《天香》、《匿名》等13部、《王安憶中篇小說集》八卷、《王安憶短篇小說系列》八卷、散文集、劇作及論述等多部,逾600萬字。曾獲全國優秀兒童文藝作品獎、全國短篇小說獎、全國中篇小說獎、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華語文學傳媒獎—年度傑出作家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台灣「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韓國李炳注國際文學大獎及香港世界華文長篇小說「紅樓夢獎」等獎項,2011年獲曼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提名;部分作品有法、英、德、荷、西、俄、意、塞、日、以、韓、越、柬、泰、波蘭等譯本。2013年獲頒法蘭西共和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開展寫作生涯 第二章 漫談閱讀與寫作 第三章 細看類型小說 第四章 從小說談文字 第五章 小說課堂 第六章 讀張愛玲與《紅樓夢》

商品規格

書名 / 小說與我
作者 / 王安憶
簡介 / 小說與我:「我要創造,我渴望創造。」把自己的經驗,透過寫作,創造現實裏無法實現的生活,就是王安憶這三十多年來都在寫作的原因。王安憶作為69屆初中生,有着比別人豐富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629372798
ISBN10 / 9629372797
EAN / 9789629372798
誠品26碼 / 2681524891008
頁數 / 192
開數 / 30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開展寫作生涯
從 70 年代到現在,我已寫作 30 多年了。很多讀者會問,這 30 多年的寫作生涯中,有甚麼轉折性的變化呢?我是怎樣開始寫作的呢?我想我可以從我的第一篇文章說起。
一、寫作生涯的開端—一篇沒有面世的文章
1977 年,我寫下第一篇獲出版社接納的文章。當我寫這篇文章時,文革1 還未結束。那是1976年上半年,歷史還是按照前十年的節奏和去向進行,當時的年輕人正處於動盪、不確定的命運當中,有的做工人,有的做農民,亦有的得到工廠或農村的推薦得以求學。但還是有些事情開始變化,沉寂已久的出版業慢慢恢復起來,出版界開始想要出版一些雜誌、書籍;報紙也有一點點要恢復文藝副刊的跡象。那時上海有一家出版社計劃出版一本知識青年的散文集,就是在文革期間停業多年的上海文藝出版社。當上海文藝出版社策劃出版這本散文集時,吸引了很多喜歡寫作的文學青年投稿。其實「知識青年」這個詞在當時的界定相當特殊,它指的是受過教育但又沒有完成教育的青年,這些青年分佈在城市和鄉村各個地方,但更是指那些從城市來到鄉村的中學生2。其時,我已經離開農村,在一個三線城市的歌舞團體工作,但身份仍然是知識青年。我的一篇散文就獲這本書的編輯接受了。有意思的是,擔任我這篇散文的編輯,是當時很具影響力的知識青年張抗抗 3。張抗抗可以說是知識青年作者的先驅,在 70 年代已經出版長篇《分界線》,當時被上海文藝出版社借調來做編輯,成為我的文章的責任編輯。這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她不比我年長幾歲,可是已是一個成熟的作家,由她擔任我的責編,我這篇文章已經成功了一半,最後也真的錄用了。

可是政治環境很快產生了極大的變化。1976 年 10 月, 「四人幫」被打倒了,文革結束,這本書的立場變得很尷尬,是否該出版呢?對這些青年來說,他們都經過了漫長組稿、改稿,最後定稿的歷程。書已印成冊了,我們眼巴巴的等着書籍出版發行的這一天,可是意識形態的大轉變遠遠超出這本書裏的思想。在這本書裏,我們所表達的生活理想,例如決心永遠堅定地站在工農的崗位,永遠改造自己的世界觀,未必言不由衷,但多少是受形勢的驅使。事實上,這種價值觀在 1976 年,特別是後半年,已受到很大的質疑。整個上山下鄉運動在青年們的具體遭際中受到質疑,以這樣運動的方式處理青年的命運是不是妥當?年輕人是不是還應有更合理的生活追求?更多機會的選擇? 求學是不是一件正當的事情?教育是不是要延續下去?還有是不是要全面否定前 17 年中國教育制度和教育觀念?所有的疑惑在這個時候全都露出水面,獲得正當性與合法性。所以出版社最後把這本書的出版擱置下來。然後,又過了些日子,出版社寫了一封信給我們,信的內容說:由於形勢的變化,這本書不進入發行,已印刷的成書送給各位一本留作紀念。可惜我那本不知道扔到哪裏去了,書名也忘了, 只記得我的那篇散文名字叫作〈大理石〉。第一篇印成文字的寫作沒有問世,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開端,自己個人的寫作受到社會的承認;原來把自己寫在本子上的文字變成鉛字, 公開展現是可能的,所以我也願意把自己寫作的開端定於1977 年。雖然這篇散文沒有機會面世,但它還是跨越了一個寫作社會化的過程。這一篇短短幾千字的散文,可說是開始了我寫作的道路,建立了我的自信心和興趣。有時候我們不能讓年青人過於失望,因為失望會挫敗意志,而我是很幸運的,我的寫作沒有遭受過多的失望,所以能一直保持信心。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