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津 | 誠品線上

問津

作者 許全義/ 廖崇倫/ 許可風/ 許綠芽
出版社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問津:,◎收錄反黑箱課綱運動後的文字,主要聚焦於文史,也染著運動叛逆、憤世的風格。◎想要瞭解歷史,我們必須走進去!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世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收錄反黑箱課綱運動後的文字,主要聚焦於文史,也染著運動叛逆、憤世的風格。 ◎想要瞭解歷史,我們必須走進去!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世界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還是基本權。 反駁白色恐怖時代的教條:世界是不可改變的 我們認為世界(s)不僅可以改變,而且善盡公民責任改變世界(s)還是基本權。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世界的阿基米德支點,而且也應該是。才會如蜜蜂築巢般,雖然對於整體架構不清楚,可是透過小分子的努力,終究還是造出符合數學簡約之美的蜂巢來。或是如百年來,諸多人對於熱力學,理論溫度觀念的建立一般。功不唐捐。那怕已經化為腐朽,達成階段性任務,成為可以被踢掉的梯子。 書中所提的某些主張,如通姦除罪化,醫療除罪化,廢除黑箱課綱等等,已然達成。雖然只是盡一己公民責任,而非甚麼先知先覺或後知後覺,或是在其中居於關鍵地位的主要行動者。大部分主張還在讓子彈飛的階段,靜待漣漪擴大,蔚成浪潮。如多吃有機米飯,而非基改美式食品。以及佔了本書最大篇幅的台灣文史教育,當求知識於世界,而非延續白色恐怖時期的舊慣:以課綱、課本或老師為偶像來崇拜。 本書只是案例介紹,凌亂雜湊。至於學理性,證明或說服公民們:改變世界(s)是每個人的基本權的部分,付之闕如。德不孤,必有鄰。日後當有賢達問津,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 www.pressstore.com.tw freereading 9786263640061.pdf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許全義、廖崇倫、許可風、許綠芽許全義清華材料系 工學士清華歷史所 文碩士交大科法所 法碩士翻譯《孔恩與科學戰爭》、《我們從未現代過》、以及幾篇有關英國歷史教學的論文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導讀:在少年牯嶺街殺人事件之後 追尋台灣人的密碼 廖崇倫 學生不是神人 放棄高中生學習歷程檔案吧 浮濫的翻譯傳統 崇尚簡史的台灣史學教育 後師說 荒謬的文白之爭 逼孩子學當岳不群的高中作文教育 論語反命題 讀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從義利之辯到當個斥侯 尋找國文的阿基米德支點 從香米案看傳統知識的保護 從藥物到食物:吃進心理健康 許綠芽 從蔡小月到江之翠 許可風 在不完美中前進:從找固定點到發明理論溫度 小丑的靜夜思 北愛爾蘭的主權爭議 看見歷史傷口 為什麼英國在1642年會發生內戰? 伊斯蘭城市生活有何風貌? 只是一個城鎮居民 「自由國度的公民與女人」Josephine Butler究竟為誰奮鬥? 女公民(Citoyennes):法國大革命對女人的意義為何? 蘇格拉底的辯詞 廖崇倫 譯 伯里克里喪禮演說(論雅典之所以偉大) 廖崇倫 譯 「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麥克阿瑟對遠東軍事情勢的證詞 謝辭

商品規格

書名 / 問津
作者 / 許全義 廖崇倫 許可風 許綠芽
簡介 / 問津:,◎收錄反黑箱課綱運動後的文字,主要聚焦於文史,也染著運動叛逆、憤世的風格。◎想要瞭解歷史,我們必須走進去!探究台灣人的密碼,塑造台灣成為好國好民。◎世界
出版社 / 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3640061
ISBN10 / 6263640065
EAN / 9786263640061
誠品26碼 / 2682372611008
頁數 / 4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X1.9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一


平日上臉書瀏覽,常看到全義的短文,寫出點到為止的分析與批判,時而辛辣、時而展示另類觀點,但是我不知道,其實他這些年來,已經在《上報》等媒體上,發表了約數十萬字深入的評論與分析,直到全義找我為這些文章的集子《問津》寫篇小序為止。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來閱讀他這些年來的中長篇論述文字,一看之下,十分驚訝,裡面文字之全面,上天下地,古往今來,但卻不是一般泛泛的普通文字,仍然積極顯示他辛辣而批判的格調,但有時也正面又謙虛地提出他的觀點,希望讀者能夠考慮與評論。
許全義是我看到台灣當今一位非常優秀又博學的高中老師,他出身清華工科,之後至少讀過兩個人文社會領域的碩士學位,多年來在幾個重要的高中任教,特別是頂尖的台中一中。當然台灣有非常多活躍於社會各個面向的中學老師,在他們的教學領域之外,對社會作出貢獻,我過去景仰或喜歡閱讀的小說家,其中幾位就是中學老師。但是我很少看到一位中學老師,能夠以深入的學養,認真地對自己教學的內容本身,從中文到歷史教材,寫出如此深入又好看的文字。當然全義不是在中學教師文化裡一個單獨的特例,他的發展與努力,自然與近年來台灣的中小學課綱改革、教改、以及教科書爭議等潮流密切相關,但他的文字比較不是只停在各種制度面的爭議上,而是更深入教學內容,抵達中文與歷史的文字本身。涉及到的常是我們過去在學校教育中熟悉的文章,如《師說》、《論語》、《馮諼客孟嘗君》或歷史事件如國民革命、二次大戰等,而他這種讀來既熟悉又陌生的批判文字,往往就讓《問津》的文字充滿了吸引力與挑戰。
全義的文字,主要是台灣解嚴與批判世代下的產物,他的主觀點,自然是批判台灣國民黨以來的傳統主流文化、乃至後來在改革運動中的不少缺點。他對學生文化與20世紀歷史的揭露與批判,甚至令熟悉大學文化的我感到驚訝,並想跟著他作點後續追溯。如他談到房思琪同學的文字與事件、過去國民革命歷史背後暗藏種族主義的殘酷歷史、到他對麥克阿瑟當年談那艘「太平洋不沉的航空母艦」,還有他批評與比較台灣與英國的歷史課本內容等,都令我學到新的東西,並且希望利用時間繼續讀下去。不過,更可貴的是,他對歷史的批判,並不就如此認為他一定是對的。他強調史無定稿,反對教條式的標準課本。全義所提出的另一種歷史批判故事,也仍然是歷史的一種,也可能會錯。推而廣之,不是只有歷史學家才能作歷史,一般公民從他們自己的經驗與觀點,也可以做出他們自己的歷史,多元的歷史。這是他所謂的「公民史學」。就如全義在導讀中含著詩意般的寫道「真正的歷史就在水中、空氣中、黏土裡、我們的血脈跟教室外的技術網絡與風俗習慣中奔流著」。
也許正由於他這種公民史學的想法,他寫了好幾篇與《問津》中其他文字敘事很不同的文字,如「英國內戰」、「伊斯蘭城市風貌」、「法國大革命中的女人」等,在這幾篇裡,他只提出相關歷史資料,但沒有前後完整的歷史敘事。如在回溯英國內戰的起源與過程中,他只提出三個階段、五條導火線,這些基本上只是描述,沒有營造確切的因果關係或故事連結。另外關於伊斯蘭城市,他則一共提出了22件資料。我想這些資料,應該是讓高中生自己組織可能的因果關係,自己找問題來發揮吧。
讀一本如此廣泛而多題材的《問津》文集,我們讀者當然不可能同意他的每一個論點,以下,筆者就藉著寫這篇序文的機會,提出一兩個歷史商榷、一個關於高中「國文」課的問題,向全義請教與討論。
首先是歷史問題。因為常批評國民黨為主的文化與教育傳統,全義常引用國外或西方的歷史片段來作對比,舉凡英、美、法的歷史例子都常被提到。感覺上,他對中國的儒家綱常文化傳統的批判銳利而深入,但對所謂「西方」的歷史卻常引以為「正面」的例子,似乎批判性就比較不足。例如他在導讀中討論英國的近代史時,首先輕輕放過英國「對外」的歷史,只覺得英國人作的不好,只會侵略,但卻擅長解決英國的「內部紛爭」,說在英國17世紀內戰以後,改為擁抱多元,就沒有嚴重的內戰。但這恐怕只是英國保守主流的歷史觀,忽略了英國工業革命以來嚴重而殘酷的農民鎮壓(如圈地運動)與鎮壓工人及其運動的流血歷史。馬克斯如果能在倫敦好好寫書,恐怕要得自他的好友,資本家之子恩格斯的各種幫忙,何況恩格斯自己就是寫19世紀英國工人血淚史的重要作者。又如全義討論韓戰前後麥克阿瑟的名言,說如果放棄台灣,那麼台灣將成為共產中國在太平洋西岸不沉的航母,這個著名的歷史比喻,顯示了他重視在太平洋戰略上的台灣這顆「要子」、「美國的戰略要點」。所以,做為偉大的戰略家,麥克阿瑟當年看到的是美國「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關於這個最早把台灣當作棋子的麥克阿瑟。今天的全義似乎沒有作以台灣為本位的批判?何況,麥克阿瑟當年把台灣放在後來美國稱之為西太平洋「第一島鏈」中的島鏈戰略藍圖,在今天洲際飛彈與核子潛艇的時代裡,對美國或中國的重要性應該已經大幅降低了。
其次,我想問一個關於國文課本選文的基本問題。在《問津》中,全義常批評某些選定的古文,觀其文意,其實早已不符合當代的政治價值,特別是民主的價值等。也就是說,全義以今天的價值來評定古代文本的價值。但在這裡,是否會產生全義也曾觸及到的「輝格歷史解釋」的問題?也就是強把今天的價值強加諸於歷史文本之上,而沒有讓我們瞭解或還原在不同時空裡的不同歷史價值。或許,就政治價值而言,我們今天並不需要深入理解古代時空裡的專制政治價值,所以輝格歷史解釋的強加問題就比較小。但是除了政治外,古人還有許多對世界的其他認識與理解,如對知識、身體、藝術、哲學等的認識與理解,在這些方面,我們就不宜以今天的理解來強加到古人的文字上去,而造成霸道的輝格歷史解釋。所以,國文課本(或歷史課中的參考古文)中的古文選定,似乎還可以加入古代對自然的理解(如夢溪筆談)、對身體的理解(如本草綱目)、對藝術的理解(如畫論與書史)、乃至對哲學的理解等(如莊子)。而在今天知識與網路普及的時代,要讓高中生入門來理解這些古代的多重世界,並非那麼困難。也可能只有這樣,我們對歷史中不同價值的多方理解,才能夠更多元,而非只知道我們當代其實頗為狹窄的價值與基本信念而已。否則,如果按照「戰爭與倫理」一文中台大歷史系甘主任在新生座談會中所說的,要大一新生忘掉中學所學的歷史,繼而好好熱愛史學,這又如何可能呢?
熱愛史學、乃至其他多元的經驗世界,需要從中學做起,《問津》已經提出了許多好問題,是個很好的入門管道。

傅大為於淡水,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2023/1/30


推薦序二


「歷史是什麼?」「歷史教育又是什麼?」

2015年反課綱運動,從教育部退場後,這兩個問題,不斷在我腦中反思與咀嚼,有人說歷史是個研究與記錄過去所發生的,也有人說歷史是一個故事,是一個人們覺得重要或重大的故事。
那你覺得歷史是什麼?是教室桌上的一張考卷嗎?是茶餘飯後的優越感嗎?還是一個吸引別人注意的題材?
然而,歷史所帶給我們是什麼?是時間的教訓?還是失敗的經驗?或者輝煌的事蹟?
感謝___老師與___同學們,那段或許已經被遺忘的歷史中,當時的高中生甚至都大學畢業,謝謝老師與同學們撰寫這本書籍,透過自身經驗與想法,進一步探討那段歷史背後的歷史。
第一次被邀請寫導讀,所以在欣賞眾多書籍的導讀,寫下了這段
我想這本書是從一段歷史,反思了歷史(History),也從歷史教育,探討了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最後再回溯,歷史教育發生了什麼事情。
很多問題,不用急忙給出一個答案,可能需要透過一件事情,可能需要經歷過一個悲慘,可能需要遇見一個人,很多可能性,就如同歷史,歷史給予彼此的課題,是可以不斷修改答案。就我目前對歷史的認識,沒有一個標準答案,從宏觀或是狹隘,從主角或是旁人,都是解答。
唯一個問題,是正視那段歷史,唯當正視,那段歷史便是發生在現在。

游騰傑

試閱文字

內文 : 「失去台灣,就失去太平洋」──
麥克阿瑟對遠東軍事情勢的證詞


2021年4月,東亞局勢緊張,美國與日本協商,將台灣也納入安保條約之中。有人比喻台灣對美日的重要性,一如蘇伊士運河之於英國一般。英國在二戰之後,江河日下,導因於無法控制蘇伊士運河,帝國命脈的咽喉。美日如果輸掉台灣,也將輸掉太平洋而日趨黯淡。
失去台灣,失去太平洋的見解,其來有自。這主要來自於:麥克阿瑟在1951年在參院聽證會中對於東亞局勢的觀察與評估。此判斷也隨著中美關係緊張,台海戰雲密布之際,日趨重要。
之所以會有這場聽證會,是因為韓戰熾熱之際,杜魯門總統突然開除指揮官麥克阿瑟,讓他告老還鄉。美國國會因此召集相關人員,釐清案情。
有關這場將軍對決總統的大戲,杜魯門圖書館與紀念館認為:麥帥建議擴大韓戰,轟炸中國,無大戰略思維,所以被開除。因為中國也只想打有限戰爭,不曾派飛機轟炸釜山或是在日本的美軍基地。如果美軍把戰爭擴大,就算不打原子彈戰爭,俄國就可能介入。屆時,如果美軍失利的話,整個東南亞都會被納入共產陣營;美軍甚至於要撤退都很難。因為共軍、俄軍潛水艇都足以阻擾美軍任何運補作業。所以杜魯門在韓戰酣鬥之際,開除麥克阿瑟,有其深謀遠慮。
不過,隨著韓戰陰影未除,北韓一天到晚核武試爆或發射導彈。中國崛起,意圖染指南海與台灣,將南海與台灣海峽納入其內海。論者以為:此美國沒落之局,實從韓戰開始。這衰弱並不是因為國力衰退,而是有關戰爭的態度有問題。自從韓戰開頭之後,美國國際軍事介入,在態度上,總不想贏,好好解決問題之後再離開。總是半吊子,無論是對伊拉克戰爭、反恐戰爭或對阿富汗興兵皆然。這種態度,反而讓戰爭沒完沒了,如韓戰迄今其實還未結束。中國依舊在北韓身後撐腰,對美國遠東事務,構成鉅大的威脅。如果當初採取麥帥積極、反姑息的戰爭態度,就不會造成今天不斷且無限期延續的流血。
這種姑息、拖沓與敷衍的戰爭態度,近乎失敗主義式的,不僅有損美國國家尊嚴與利益,更是違反人權與人性尊嚴,美國所標榜的普世價值。如阿富汗平民在神學士政權之下,依舊飽受蹂躪。恐怖主義還是在哪裡,一直造成威脅。韓國脫北者的悲慘處境,總是綿延不絕的令人心碎。台灣人民也飽嚐了六、七十年來,地位未定,無國籍,無國家保護,或持著不適格護照出入境的窘境。日本人的護照核發單位是日本國。台灣人的護照核發單位卻是中國(中華民國)。雖然大多數台灣人覺得自己並不是中國人。
換言之,從長遠的、超脫黨派的視野來看,麥帥反姑息的戰略思維,當受珍視。不過當局者迷。麥帥當時雖被視為英雄,可是美國太平洋戰略半徑是否要涵蓋台灣,在當時卻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他被解除韓戰指揮任務,在當時也有不少人支持。如在此案之後,美國還建立慣例:如果駐外將軍膽敢,在媒體上,與總統戰略唱反調。那麼他是可以被解職的。當然,更有不少人認為目前還沒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有不少得歸功於杜魯門不計個人聲譽的深謀遠慮。本文旨於透過此案,麥帥國會聽證,呈現當時遠東錯綜複雜的遠東國際局勢。大體而言,麥帥高瞻遠矚,對遠東局勢,洞若燭火。
有關台灣問題在韓戰脈絡中的重要性
二次大戰後,理論上國際社會應協助被佔領國與被殖民國家獨立建國。不過,實際上各依勢力實質佔領或控制,德國分為東西德,韓國被分為南北韓,台灣為中國軍佔領……等等。
此局勢很快就發生動搖。1950年6月北韓入侵南韓,勢如破竹。南韓岌岌可危。聯合國安理會決議介入。以美軍為主力的部隊,從仁川登陸,迅速扭轉戰局。1950年10月,聯合國部隊佔領北韓首都平壤。10月19日,中共發動抗美援朝,介入戰局。蘇聯空軍也祕密行動,支援北韓。1951年元月,五國開始協議停火(美國,英國,蘇聯,中共和另一強權)。其中有三國同意,允許中共加入聯合國和把台灣交給中共。3月,麥克阿瑟被召回,參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他認為停火或停戰協議,不應該包括承認中共在聯合國的席次以及移交台灣。1951年4月,杜魯門突然炒麥帥魷魚,舉國震驚。時代雜誌說:
很罕見的,一個不受民意青睞的人竟然會炒受民意歡迎的人的魷魚。麥克阿瑟恐怕是近代以來屈指可數的偉大人物之一。而杜魯門幾乎卻只是一個專業官僚。前者,眾人仰慕其勇氣。後者,民心鄙視其謬誤。
在美國人心目中,麥帥是個真正的征服者。而現在的美國總統,因其糟糕的判斷力與妥協心態,卻是個被他打敗的人。
麥帥離開日本時,東京百萬人流淚道別。他返回美國的接機、歡迎人潮更是艾森豪結束二戰歐洲戰場時的兩倍。1951年4月,在國會更以面對總統的規格接待,參眾院聯席,請麥帥蒞臨發表演說,「老兵不死,只是凋零」。這場演說,破紀錄的有兩千萬人透過看電視,聲援將軍所說:
有人竭力扭曲我的立場,有人說我是戰爭販子,這和真相完全背道而馳。我比絕大多數在世的人更了解戰爭,沒有任何說法——絕對沒有任何污名會比戰爭販子的指控更令我反感。我長期主張徹底廢除戰爭,無論是對朋友還是敵人它都傷害極大,根本無助於解決國際爭端……但戰爭一旦強加到我們身上,那就別無選擇,必須運用一切可能的手段迅速結束戰爭。戰爭的目的就是勝利,而非曠日持久優柔寡斷。面對戰爭,勝利無可替代。
平壤中心構築著各種工事,好像已要塞化,但是卻未進行大的抵抗。北韓軍隊把火炮和機槍丟棄在陣地上四處逃散了。北韓軍隊的士氣很低,象徵著戰爭的結束。聯合國軍關於北韓軍隊「不死守平壤」的估計是正確的。市內教堂的鐘聲響起,似乎帶有歡迎之意,祝福和平的到來。留下來的平壤市民是友好的,勤快地為聯合國兵辦事。人們擔心的那種瘋狂的抵抗和謀略,都未發生。
5月3日,參議院舉辦聽證會,調查麥帥被解職事件。因為事涉軍事機密,只開放給國會議員旁聽。媒體只能轉載、報導從國會審核後、刪節版的逐字稿。
衡情而論,如果當時美國國會只重視黨派利益,那麼麥帥處境是岌岌可危的。因為聽證會審查委員的組成,民主黨還多些。共有14個民主黨員,12個共和黨。主導議程與問題清單的主席,軍事委員會主席羅賽爾( Richard Rusell, 1897-1971),和協同主持的外交委員會主席康納利(Tom Connally, 1877-1963 ) ,都是死硬派的民主黨員。一般而言,支持麥帥的,幾乎不分黨派。聽證會成員也知道,在那時反麥克阿瑟,恐忤逆主流民意,殊為不智。不過,這場聽證會要釐清麥帥是否抗命?杜魯門是否瀆職,該受彈劾?所以,還是可以看到精采的辯證攻防,火花四射。
紐約時報評論此聽證會,有五大爭點:
(1)文人領軍的程度。
(2)美國的世界政策何去何從?歐洲優先還是太平洋中心,現在就在遠東阻止共產黨蔓延?
(3)麥克阿瑟是有遠見的政治家,還是危險的自我主義者?
(4)杜魯門是否瀆職,當受彈劾?
(5)國務卿Dean Acheson(1893-1971)在韓戰中所扮演的角色?
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麥克阿瑟不受杜魯門指揮。他認為,自己對於所有可能接到的命令,無論好壞,或者他認為無關緊要的,都沒有不同意的可能。「如果有任何人說,我有些程度的不服從、不尊重美國總統,或者甚至不服從、尊重聯合國的政策或指示,我將異常憤怒。」一般甚至認為,如果麥帥對自己被解職提出異議,訴請法院裁決,杜魯門恐怕不得不收回成命,讓麥帥復職。輿論普遍認為,這次免職令太過草率。既不曾召見麥克阿瑟到華盛頓會談?也不曾在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上,討論彼此發生歧見的地方。甚至於哪怕杜魯門覺得麥帥不適合指揮韓戰,還是可以讓他繼續擔負駐日盟國最高統帥的責任。東京盟總職務是否稱職,與麥克阿瑟在韓國戰略上是否和別人發生歧見,並沒有關係。
無論如何,表面上看起來,麥帥就是草率被開除了。所以當時美國人嚇了一大跳。杜魯門總統的民意支持度也為此創下有史以來最低,約莫只有兩成,比後來因水門案被彈劾的尼克森還低。1952年,杜魯門不僅不可能競選連任,民主黨候選人還要刻意與其切割。儘管如此,還是無法挽回那場總統大選民主黨註定大敗的局勢。
不過,那場參院聽證會調查也不認為杜魯門瀆職,當受彈劾。因為有關麥克阿瑟的解職案,完全在總統的權力與責任範圍內。而且總統也沒有解釋他這個行動的義務。那完全是他專屬的行政裁量權。雖然輿論覺得他執行此職權,笨拙而不妥。後來共和黨想組彈劾杜魯門的聽證會,也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這場將軍對上總統之爭,雙方有關台灣地位的認識的分歧,實居關鍵。如維基百科介紹杜魯門之所以這麼倉促的解職麥克阿瑟的故事說:(1951年)4月11日上午11點,第77特遣艦隊在臺灣西岸附近巡航,在中國大陸東岸開始「空中閱兵」。當天下午東京時間15點,麥克阿瑟收到解職通知。
然後,彼此不合的導火線則是:國務卿Acheson在1950年6月表示,美國太平洋防線半徑不包括韓國與福爾摩沙。杜魯門在6月27日說,台灣地位中立化。靜待聯合國處置。美國無意介入。然後,麥克阿瑟在7月底閃電訪問台灣。有關此Acheson回憶錄說,這一訪問完全是麥克阿瑟的自作主張:
8月1日華盛頓官方驚異地在報上看到,麥克阿瑟將軍到達了,吻了蔣夫人的手,並同她的丈夫進入了會談。為查明是怎麼回事,我打了個電報給威廉·西博爾德,他是國務院派任的駐東京政治顧問。杜魯門總統的福爾摩沙評論引起我們大家的仰慕和欽佩。麥克阿瑟的說法是,「使我驚奇的是,對福爾摩沙的訪問以及我同蔣介石的會見受到熱烈的讚揚」。蔣委員長在福爾摩沙高興地歡呼說,「現在我們又可以同我們的老戰友親密地一同工作」,勝利是肯定的了。麥克阿瑟也對蔣報以讚頌和保證「中美兩國部隊間的有效軍事協作」。他未告知五角大樓就調派了三個噴氣戰鬥機中隊去福爾摩沙。隨即有明確的命令傳給了他,強調了我們關於福爾摩沙政策的限度,接著,哈里曼又去對這些原則作了補充說明。
一個星期以後,8月10日,這位將軍發表了一個聲明,聲稱他的福爾摩沙之行曾經「事前與美中兩國政府的各部門進行了正式的安排和協作。」他作出結論說,「對於這次訪問,那些過去一向宣傳太平洋綏靖政策和失敗主義的人們向公眾作了惡意的歪曲報導。」
簡之,在韓戰脈絡中,麥克阿瑟與杜魯門因有關台灣問題的認知差異。麥克阿瑟在杜魯門陣營中被視為戰爭販子。杜魯門則被掛上失敗主義與綏靖政策的標籤。
從陸權韓戰到海權韓戰:有關台灣地位的認知差異
1952年美國總統大選又來了。杜魯門想連任,不想讓美國捲入另一場大戰,所以希望韓戰速戰速決,只是一場police action。
表面上看,韓戰似乎也能速戰速決。因為雙方很快展開展開秘密協商,談和。五個國家,美國、中共、英國、蘇聯和另一強權(?),中有三個贊成中共提出的和解方案:
一、雙方停戰,以北緯三十八度為界。
二、中共取代中國國民黨在聯合國中的地位。
三、台灣主權歸中共。
消息傳來,麥克阿瑟極力反對,尤其是第三項協議。美國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也認為停戰停火的條件,尤其不應包括承認中共在聯合國的席次或考慮移交台灣。1950年8月29日,紐約時報刊載麥克阿瑟的見解:台灣是美國太平洋戰略,讓其成為美國平靜湖泊中(the Pacific a peaceful American lake),不可或缺的一環。假使失去台灣,讓它成為敵人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或潛水艇基地的話,那麼夏威夷、中途島和從關島到菲律賓都將不保。杜魯門卻在爐邊夜話,重申,「我們自己不會要台灣,或亞洲任何其他地方。我們相信福爾摩沙的命運,將在國際協同合作中,和平的解決爭端。」
有關台灣地位的類似爭議,清代也曾經有過。
康熙(1654-1722)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加中國之廣,裸體文身,不跌共守,日費天府而無益,不如徙其人空其地矣。」施琅反之。他說:「臺灣地方,北連吳會,南接粵嶠,延袤數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迴,乃江、浙、閩、粵四省之左護。」換言之,從陸權觀點來說,台灣不大,無關世界帝國之輕重。可是從海權來說,台灣鞏固,才得以保障清帝國最富庶的江西、浙江、福建、廣東等東南四省。
這次劇場上,陸權論者換成是杜魯門、國防部長馬歇爾與國務卿Acheson;海權論者則是麥克阿瑟以及其他參與此聽證會、有東亞經驗的美國軍方將領們。
杜魯門陣營也都有參戰經驗,不過都是在歐陸的陸戰。所以他們對台灣地位的價值不清楚,而主張由美國第七艦隊使台灣中立化,一直等到其地位經由聯合國加以解決為止。相對的,麥克阿瑟在太平洋海域打滾了24年。


以上內容節錄自《問津》許全義、廖崇倫、許可風、許綠芽◎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061.pdf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位歷史老師的反思:失去名字之後,面對荒謬不得不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