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 誠品線上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作者 梅家玲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出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本書以梁啟超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出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 本書以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為起點,結合其自撰小說〈新中國未來記〉,討論所關涉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論題,為全書張目;繼以包天笑、葉聖陶、以及臺灣日據時期以來的重要小說為代表性個案,就「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展開系列論析。整體而言,它的目的並不在於作為完整的文學史論述,卻意圖以文學/文化史的視野,凸顯此一世紀小說書寫的內在特質與美學實踐,並開展它與啟蒙教育、出版文化、身體論述、性別研究、情慾故事等不同論域的對話思辨。 全書共六章,分為三部分討論 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青春」伴隨著「少年」成為近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的重要主題並非偶然;它所關涉的,更不只是文學書寫中的修辭喻託而已。無論是文化傳譯,文學想像,抑是啟蒙實踐,近現代的青春憧憬無所不在。而它的端緒,自當歸諸於梁啟超所倡議的「少年中國說」,以及相應而生的種種革新作為。因此,本書第一部分以「梁啟超」與「包天笑」為代表性個案,就二十世紀初,「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的相關論題進行探討。 艱難的青春,困頓的啟蒙 經由<孩童,還是青年?>梳理了來自社會現實、敘事話語與「青年」、「孩童」等文化符號的錯綜糾結及多方對話。利用<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探討「身體與空間/認同政治」及「從台灣身體到皇民身體」兩大主題。 從中國到台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戰後台灣小說,著墨於「父子」關係者,比比皆是。<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台北想像>率先將《臺北人》與《孽子》視為具有內在齊源的小說文本、對照閱讀。<孤兒?孽子?野孩子?>類二是將四○至九○年代的相關台灣小說,置於「父子家國」的述脈絡中,一併進行歷時性考察。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梅家玲梅家玲(Chia-Ling Mei)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曾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傅爾布萊特計畫訪問學人、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並曾赴捷克查理大學、中國清華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香港嶺南大學擔任客座講學,曾任臺大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臺大中文系與臺灣文學研究所合聘教授,兼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兼括漢魏六朝文學、臺灣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著有《性別,還是家國?──五○與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另編有《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臺大》、《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跨領域的視野》、《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導論】 「青春」的文化政治學 輯一、發現少年與小說教育 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 小說教育:包天笑與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 輯二、艱難的青春,困頓的啟蒙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 輯三、從中國到台灣:孤兒?孽子?野孩子?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 孤兒?孽子?野孩子?──戰後臺灣小說中的父子家國及其裂變 重要參考文獻 論文出處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
作者 / 梅家玲
簡介 / 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 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二十世紀的中文小說為中心,探討其所體現出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以及相關的文化政治議題。本書以梁啟超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1738956
ISBN10 / 9861738959
EAN / 9789861738956
誠品26碼 / 2680759125001
頁數 / 3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