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Obama: With Love, Joy, Anger, and Hope
作者 | Jeanne Marie Laskas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 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每天讀信能讓我記得,擔任總統時重要的不是我自己。重要的不是華府內的政治算計,不是政治分數。重要的應該 |
作者 | Jeanne Marie Laskas |
---|---|
出版社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 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每天讀信能讓我記得,擔任總統時重要的不是我自己。重要的不是華府內的政治算計,不是政治分數。重要的應該 |
內容簡介 「每日10信」計畫,傾聽人民心聲的公僕執政力量一本用8,000萬封信寫成的國家日記「每天讀信能讓我記得,擔任總統時重要的不是我自己。重要的不是華府的政治算計,不是政治分數。重要的應該是外面正努力生活的人民,他們有的正在尋求幫助,有的則很生氣我把事情搞砸了……」--巴拉克.歐巴馬在歐巴馬執政的八年,白宮每天都會收到上萬封民眾來信;八年來,每天晚上,歐巴馬總統都會讀十封由「總統通訊辦公室」(OPC)成員選出的的國民來信。他是首位堅持每天讀信回信、並為此建立明確機制的美國總統。每天一萬封來信,是人民向總統求救的吶喊,也是決策者推動施政的魔法棒。歐巴馬自參議員時期就常收到選民的陳情信,因此固定閱讀人民信件的念頭開始萌芽,而他的得力助手彼特.勞斯了解,這已經不是個寫信的時代了,若有人還願意坐下來、認認真真的寫信給你,那你就應該嚴肅以對。於是他協助歐巴馬將這個想法化為現實,為OPC打下基礎,讓OPC裡所有的員工都知道,能夠接收全國人民心聲的自己有多幸運、多重要。OPC總共有50名職員、36名實習生和300多位輪值志工,這群白宮裡的「小人物」每天閱讀從美國各地寄來的一萬多封信(紙質信件或傳真)加上無數電子郵件和社群留言,並從中挑出十封讓日理萬機的歐巴馬過目。這就是著名的「每日十信」計畫(10 Letters A Days,10LADs)。這群「小人物」團隊,也因為這項計畫,成為了最了解美國的人。他們的生活產生各種變化,也時常被寄信者傳達的情緒壓垮,而支撐他們繼續閱讀信件的理由,或許是相信歐巴馬,或許是相信一己之力能產生微小變化,所有的信念,或許都只是因為他們「在乎」。「我聽見你了。你是存在的,你是重要的,我在乎你的聲音。」本書收錄上百封美國人民與歐巴馬的通信,展現了歐巴馬執政時期的政策、影響,以及常民百態:有失業的老師,因為歐巴馬回覆她「我在為你加油。」而重拾生活的勇氣;有女兒自殺的父母,因為看到歐巴馬親筆寫下了女兒的名字,而相信在那短暫的幾秒,自己的寶貝曾活在總統心中;有共和黨的支持者,為了挽救一名移民的生命,決定放下堅持寫信給總統,而總統最後並沒有辜負他的期待。白宮的第一要務:確保我們與人民固定保持互動每一天,每一封信的內容都會被OPC保留下來,製作成文字雲,並傳遞到白宮所有角落,讓白宮裡的公僕們知道,今天,美國人民在乎的是什麼、需要的是什麼、吶喊的是什麼?「家庭-孩子-恐懼」、「工作-貸款-學生」、「上帝-槍枝-黑人-美國」,一天一天,美國人民的面貌就這樣被記錄下來。這之中,最常出現的是「救救我」(HELP)。而這一切,白宮裡的所有人都知道。本書透過不同寫信人的社經背景,提供我們常民的視角,除了展現環繞信件的社會議題與政策過程,也描繪出美國自我認同的努力和掙扎,更從人民與領袖之間的關係,觀看「美式民主」社會。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報導者》創辦人/何榮幸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沈雲驄 立法委員/林昶佐 台北市長/柯文哲 政論節目主持人、歷史學者/胡忠信 美國文學、文化評論者/胡培菱 資深駐美特派記者/范琪斐 跨界思考者/范 疇 美國賓州州大政治系榮譽教授,台灣政經戰略研究所CEO/張旭成 文化政治評論家/張鐵志 聯合報副總編輯/郭崇倫 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 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陳鳳馨 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黃益中 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趙少康 作家、政治評論家/蔡詩萍 立法委員/蔣萬安 桃園市長/鄭文燦 立法委員/鄭運鵬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 中廣《蘭萱時間》主持人/蘭 萱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珍.瑪莉.拉斯卡斯(Jeanne Marie Laskas)至今已撰寫過八本書,其中包括紐約時報暢銷小說《震盪效應》,該小說拍成同名電影,由威爾‧史密斯主演,獲得2015年金球獎提名。她是紐約時報的特約撰稿人、GQ雜誌特派員,曾兩度入圍國家雜誌獎決賽。她的故事曾被刊登在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與君子雜誌上。她是匹茲堡大學的英語教授,同時在匹茲堡大學的創意中心擔任創辦主任,如今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賓州的農場。■譯者簡介聞翊均淡水人,熱愛文字、動物、電影、紙本書籍。現為自由譯者,擅長文學、運動健身、科普翻譯。聯絡信箱:andorawen@gmail.com吳光亞祖籍江蘇如皋,生於台北市。台大機械系畢業後赴美研修翻譯,目前定居美國,在全美排行前三名的一家翻譯公司負責供應商管理事宜。
產品目錄 2008~2009年信件樣本第一章 信件第二章 鮑比.英格拉姆2009~2010年信件樣本第三章 信件室 第四章 湯瑪士與喬安.米漢第五章 想法2010~2012年信件樣本第六章 比爾.奧立佛第七章 費歐娜挑選每日十信第八章 瑪尼.黑澤爾頓2010~2012年信件樣本第九章 巴拉克.歐巴馬第十章 瑪裘瑞.麥肯尼第十一章 紅點2015年信件樣本第十二章 信件之友第十三章 尚恩.達比2015~2016年信件樣本第十四章 撰稿團隊第十五章 唐娜.柯翠普與比利.厄尼思第十六章 大選日2016年信件樣本第十七章 薇琪.薛爾第十八章 穿牛仔褲的歐巴馬2016~2017年信件樣本後記致謝
書名 / |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 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 |
---|---|
作者 / | Jeanne Marie Laskas |
簡介 / |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 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每天讀信能讓我記得,擔任總統時重要的不是我自己。重要的不是華府內的政治算計,不是政治分數。重要的應該 |
出版社 / | 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3843474 |
ISBN10 / | 9863843474 |
EAN / | 9789863843474 |
誠品26碼 / | 2681731965004 |
頁數 / | 608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3X17X4CM |
級別 / | N:無 |
最佳賣點 : 「每日10信」計畫,傾聽人民心聲的公僕執政力量
一本用8,000萬封信寫成的國家日記
導讀 : 第一章 信件
席艾拉說起信件的態度,讓我覺得這些信好像是什麼天大的祕密一樣。她希望我能了解這些信件有多重要,但又看起來有些沮喪,不過說不定她其實只是累壞了,像個心灰意冷的士兵,在終戰前夕繳械投降,自動交出了城門的鑰匙。
那時是2016年10月。馬修颶風才剛出海離開。三星手機出現數件意外起火事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推特發文——「我從沒和這些女人有過任何關係。這都是某些人為了操縱選舉結果編造的胡說八道。沒人比我還要尊重女人了!」——美國的文化正在經歷巨大轉變,我認為席艾拉與其他注意到這些轉變的人一樣,都在跌跌撞撞往前走的同時心懷憂思。
當時她已在歐巴馬政府底下任職六年,最近兩年的職位是資深顧問。我們在她位於白宮西廂的辦公室,開始在擺滿厚重三孔文件夾的書櫃中東翻西找。這些文件夾中裝著歐巴馬上任至今所收到的信件。信件來自於選民,不過是平凡的美國人民寫信給總統。「這些信儼然成為這裡的生命力。」席艾拉說。她裹著一件羊毛衫,已經脫掉鞋子,聲音沙啞,打扮像個簡樸的愛爾蘭人,讓人覺得她應該出現在都柏林的酒吧裡擦吧檯,而不是在總統辦公室對面的辦公室裡舒適地坐著。
當時希拉蕊.柯林頓的民調數字仍然領先超過兩位數的百分點,讓眾人跌破眼鏡的事在當時還是沒有人預料到。柯林頓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他們將會接管政府,都在設法謀取職位,但席艾拉並不打算參與其中:在白宮歷經兩屆總統任期已經足夠了。她的工作是協助主導政府的溝通策略,也就是擔任歐巴馬與寄信者之間的守門人,而這份工作顯然累壞了她。她說:「我可不會想念這些人。」她告訴我,歐巴馬將在數個月後離開白宮,因此如今正是記者們大做文章的巔峰時期。他們想要做離職前訪問;想要立刻就做;想要自己的訪問是最快、最大、最沸沸揚揚的。她厭倦這些人傲慢的態度、老是重複的問題以及貧乏的想像力,而川普還在不停發推特,整個世界好像都亂了套。
席艾拉說,在這團混亂中,這些信提供了讓人稍作喘息的空間,接著她拿出幾封信給我看。她挑中了藍色文件夾,把它從書櫃中取出來並翻開,一頁頁瀏覽裡面的信件,有些信是手寫在信紙上的書寫體,有些則用正楷書寫在筆記本頁紙上,還用貼紙做了些裝飾;還有商務書信、電子郵件、傳真,以及各種家庭、軍人與寵物的相片。「這些信件其實是他和國家的對話,不過大家根本沒有注意過這件事,你懂吧。」她說。她指的是歐巴馬這八年回信給美國人民的習慣。「總體來說,你看到的是一種美國的綜覽圖。」
歐巴馬在上任時承諾要每天閱讀10封信,他是美國歷任總統中,第一位花費這麼多精力在選民信件上的總統。每天下午五點左右,收發室會把一疊郵件送到總統辦公室。這疊被稱之為「每日10信(ten letters a day,簡稱10LADs)」的郵件,便輾轉於資深幕僚之間,並在每晚被放入總統帶回官邸的簡報文件夾中。他會親筆回覆其中幾封,其餘幾封他會在信上寫下筆記,由撰稿團隊回覆,有些則是在上面潦草寫下「留存」(save)。
每個資深幕僚都知道這些信件的重要性,但讓席艾拉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些信件對於美國以及席艾拉的老闆,所透露出的集體印象。她告訴我,有時她會放輕鬆來盡情享受閱讀這些文字,就好像這些信是一項歷史計畫,而她則是意圖將其融會貫通的學者。
「這是2009年1月23日的信,就在就職典禮之後,」她邊說邊從文件夾裡隨意揀選出一封信來唸,「『我今年73歲,是一家製造公司的老闆。我先生和我白手起家……把每一分錢都投注在這份事業中。我們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收到任何訂單與詢問了……我們有一棟房子,每月繳979美元71分的分期付款,房貸餘額還有12萬美元。我們要怎麼辦才好?』」
「妳懂吧?」她說,「就是這種內容。這麼多的預兆。因為那時美國國內的情勢還不明朗,失業潮還不算真的開始,人民對銀行的抱怨已然寫滿一頁、一頁又一頁。我是說,另外一個預兆就是:你看到憤怒,你看到恐懼。在那個時候,人們的脆弱感已經超過了最基本的限度。所以歐巴馬才剛剛就任,就聽到了許多聲音,他聽到了像是他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賴瑞.桑默斯說的話,妳懂吧,然後他也聽到了愛達荷州的法蘭西斯和他太太柯萊特說的話。你懂吧?就像不停地在和美國民眾對話一樣。」
「妳懂吧?」席艾拉這麼說時,就像在懇請我理解。
我告訴她我懂,或者至少我試著去懂。
「我有跟妳說過密西西比那個人寄的信嗎?」她問。
沒有,沒說過。
「喔我的天--」
她站起來,回身到書櫃前拿出另一個文件夾。「等妳看了這封信就知道。」
第七章 費歐娜挑選每日十信
「這是個有趣的管道,」費歐娜告訴我。她坐在被信件包圍的辦公室沙發上,正試著挑選出她要交給總統的十封信。「有時候我會把挑信的過程想像成從門下面塞進一個托盤。」
她將「每日十信計畫」看作一份神聖的工作。這是她與總統的每日對話,她認為每一份每日十信中所傳遞出來的聲音,都能以最準確的方式表達美國的情緒:總統先生,這就是美國人民的感受。
「啊,這封很可愛,」她用指尖捻著一封信。「他是一位焊接工。他描述的場景栩栩如生:一棟小木屋、一隻忠心的狗、他的妻子是志工。『如果你哪天需要焊接什麼東西的話……』」她笑著,重新讀一遍信,仔細考慮。「大致上來說,這封信是支持信件,正是這樣我才會不太確定要不要挑這封信。」總統需要聽到的不只是支持者的聲音,她總是非常留意要有各式各樣的信件。
「這封一定要留下來,」她伸手拿起另一封信。有好幾張紙用釘書針釘在這封信上。「她附上一封她爸爸以前寄給小羅斯福總統的信。這種歷史觀點最合總統的胃口了。
「噢,還有這封,簡直讓我連想死的心都有了,」她又說起了另一封信,並婉拒評論就收了聲,把信放在沙發上那一疊「可考慮」信件上。
「然後這個人說只要災難一出現,小型企業管理局就會馬上跟著出現、無所不在地參與災後重建,但是一旦鎂光燈撤下,所有資源就跟著不見了。我覺得這個意見很有意思,應該放到總統面前,因為他平常很難接觸到這種資訊。」
把兩百封信件精簡到二十封是一大挑戰,但真正的功課是從二十封信件裡挑出十封信。她必須冷酷無情。依主題來分類看似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把信件依議題分類,然後給總統一封談能源的信、一封談健保的信、一封談移民的信,依此類推。「可是如此一來,每封信就只能和相同主題的信競爭,而不是和其他所有的信競爭。」她說。
這麼做的缺點顯而易見,只是我花了點時間才想通其影響。重點在於公平,以及「信件代表的是人民而非問題」這樣的基本假設。
「反正,不分類來挑才比較誠實。」她說。
把每天的信件挑挑揀揀到剩下15封時,她會一封封全部重新閱讀一遍。她的手指纖長,塗着亮紅色的指甲油,溫柔地拿著信箋、輕緩地放下信,好像怕碰壞信似的。「嗯,這封是一定要的……還有這封,雖然讀起來有點難懂,但我覺得就連信件很難懂這件事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還有這封。我們收到好多信是在反應對於政績長期以來的想法。我不知道……」她在找的是故事。不是贊成這個或反對那個,不是冗長的議論,不是某個人在聽了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之後有什麼意見。總統需要聽的是故事,故事是他無法靠一己之力找到的事物。「他不可能走上街頭去看看一般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她說。她把信件當作是一隻潛望鏡,能讓總統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就像以前還沒有特勤局的保護、武裝車輛、媒體團和整個世界盯著看的時候,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問她,有沒有哪種信件或主題會讓她比較想要選進每日十信當中。
「囚犯的信,」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這是信函寫作中極其特殊的一種關係,我猜是因為相較於一般社會來說,寫信更像是監獄文化的一部分。」
她說起一開始曾收到的一封囚犯來信。有一個人從西部的監獄裡寄來一幅馬賽克鑲嵌畫。「用糖果包裝紙做的,」她說。「那是一幅總統的畫像。畫在厚水彩紙上。」他用不同顏色的糖果包裝紙碎片,拼貼出非常神似總統的畫像。「那幅畫真的美極了,」她說。我從她向旁一瞥的眼神看得出來,這個故事並沒有好結局。她說那是很早期的事,當時她才剛進OPC沒多久。「那是一封單純表達支持的信,他在信中寫說他很開心歐巴馬當選了,他想要送他這幅畫。我記得他還詳細描述了自己的作畫過程,原本他打算用特趣(Trix)巧克力的包裝紙來捕捉他想表現的顏色。但在他服刑的那個監獄裡,販賣機正好換了商品,所以只好用羅洛(Rolo)巧克力的包裝紙,以至於他覺得最後的成品沒能傳達出應有的感覺,不過他已經盡力了。」
她勾起一抹微笑,拿起旁邊的紫色水瓶喝了一大口水,說起當時很希望能夠留下那封信和那個囚犯的禮物。「我那時在想,不知道我可不可以把那幅畫釘在我的辦公桌隔板上之類的。」她說。「但那個時候你不能做這種事,尤其不能留下囚犯寫的信。」
他們有規定,囚犯的信不能留下來,也不能送到總統手上。「你會瀏覽一遍,看看信中有沒有要求赦免,」她說,「或者看看寄件者有沒有提到他遭受虐待。那種信件會被另外歸類為個案。其他的基本上就是通通丟進一個箱子裡,等待進碎紙機。」
她又啜了一口水。「這種作法流傳已久,而我們只是新來的人,你懂嗎?」
費歐娜成為OPC主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挑戰關於囚犯信件的規定。這個規定是哪裡來的?是誰開始的?有明文規定嗎?她當初之所以有勇氣去尋找答案,都要歸功於一位勇氣十足的實習生。「嗯,我覺得這個規定毫無道理,」那位實習生在得知這個規定之後這麼說。他們的總統是從分發食物給遊民的社區發展工作者起家的,他想必會希望知道關在監獄中的人想說些什麼。
某天,費歐娜想著,要是她直接在每日十信中加入一封囚犯寫的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歐巴馬會怎麼做?那些資深職員會怎麼做?
答案是,什麼事都沒發生。沒有半個人對此發表任何言論。所以她又試了一次。接著又一次。
「嗯,現在開始可以留下囚犯的信了,」費歐娜告訴員工,這項規定就這樣改了,非常有費歐娜的風格。紙本信件室中的囚犯信件有了屬於自己的代碼,費歐娜允許眾人將囚犯信件列入樣本,就像所有其他類別的信件一樣。
這是一場個人的勝利,一場收發室中的政變。「因為我覺得好像只有我們知道這件事,」她說。這些人寫信來談論判決不一致與司法正義改革。新聞上不會沸沸揚揚地報導這些話題,但如今這些信件得以送到歐巴馬手上了。2014年,美國政府推行了司法部計畫,提供行政救濟給因非暴力毒品犯罪而被判長期拘禁的聯邦罪犯。收發室沒有半個人對此感到訝異。他們很高興見到,總統一直都在關注這些信件。
關於同性婚姻以及廢止軍中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等議題,也經歷類似的過程。無論白宮中的任何地方是否有人討論這兩件事,收發室都時常收到與這兩個議題相關的信。費歐娜、在她之前的伊莉莎白,還有更早之前的麥可,他們一定會在每日十信中放進與這兩種議題相關的信。一封封看似微不足道的信件就這麼逐漸累積起來,最終將能改變政策的決定。
在廢止了「不問,不說」法案後,2009年曾匿名寫信來的人又在2014年寫了一封信。這次他留下了他的名字。
2014年7月4日
親愛的總統先生:
在8月3日,我的丈夫大衛.羅諾.布倫斯達(David Lono Brunstad)將會升遷至二等士官長,我將會在那天把臂章上多了一條橫槓的新衣服親手交給他。我知道對許多軍人家庭來說,這是非常普通的情景,但是這對我的家庭來說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在不久之前,由於不問不說的政策,我們的關係必須祕密存在。
大衛在2009年獲派到伊拉克出征,由於這個政策的關係,那段時期對我們來說既黑暗又孤獨。連續四、五天沒有收到他的消息對我來說是常態,多數軍人家庭都會覺得「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然而對於同性伴侶來說,因為萬一不幸事故發生,我們也不在任何人的聯絡名單上,所以只要沒有消息,我們心中的壓力就會不斷累積,直到再次在電話中聽到他甜蜜的聲音為止。
我知道他時常受砲火攻擊,我一個人在家時,偶爾會覺得自己幾乎快要崩潰了。總統先生,你承諾說要結束這種歧視政策,是讓我得以撐下去的原因。我相信你,我信任你。我知道,無論狀況有多糟,在路的盡頭都會有一線光亮。
我丈夫會在明年6月再次外派,這次他的負擔會比以往輕一些,因為他不再需要擔心他的家庭是否有人照顧。先生,我想我不太可能有機會當面感謝你,所以我希望你知道,這個軍人家庭將會永遠感激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致上最誠摯的感激之情。
達寧.柯拉德.布倫斯達(Darin Konrad Brunstad)
華盛頓州,溫哥華市
「現在有一、二、三、四封……」費歐娜算著,她正在挑選最後名單。「九、十,加上這封是十一封,所以還要再刪去一封。」她再次閱讀信件,搖搖頭。「好吧,好吧,大概是這樣。」她把刪掉的那封信放到沙發的另一頭。她往那封信看過去,伸手輕拍它一下。
她拿起最後入選的十封信,開始像洗牌似的改變它們的順序,把一封拿出來,放到另一封信後面,再把另一封信放在前面。我對於她改變順序的動作很好奇。「噢,順序是非常重要的,」她說。就像一本詩集中每首詩的順序,又或者像歌單的順序。「閱讀這些故事的順序將會影響你看待每個故事的態度,」她說。「我們辦公室有時候會用『無預警打擊』(sucker punch)來形容這種作法,聽起來很殘酷,但是……」
葉娜常用「很有種」這個詞來形容費歐娜。她不會猶豫是否要把嚴厲批評政府的信件拿給總統,她也對令人煩擾或心碎的信一視同仁,而她在排列信件時會盡量使信件對總統造成最大的影響力。她會一次把三封對槍枝暴力請願的信件放在一起。她會布局讓總統先看到某個人對平價醫療法案大加稱讚的信,下一封信就是一個貧困的人說他的生活因平價醫療法案而變得更糟。「這些信件的意思並非『你失敗了』,」她說,「而是『這些方法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問題。』」
她拿起一枝鉛筆。「有時候在星期五,或者該說尤其是在星期五,我們會用『嘿,我喜歡你打的領帶喔。』這樣的信做結尾。」她把這種信稱作「換口味飲料」(chaser)。這類信件談論的話題有可能是狗或是總統騎腳踏車,又或者簡單直白的「嘿,你喜歡鬆餅還是煎餅?」
自序 : 【推薦序1】
跨越極端,找到同理
范琪斐
(資深駐美特派記者)
2016 年11 月8 日是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分水嶺。
那天美國選出了川普當總統。
我的人生頓時由彩色變黑白。
有那麼嚴重嗎?
有。
我對川普總統的嚴重不適應症,可能很大一部分要怪他的前任歐巴馬總統。因為歐巴馬是我最喜歡的美國總統。這不是從我90年代抵達美國開始算,是從美國開國開始算;也就是美國45 任總統裡,我最喜歡歐巴馬。歐巴馬的繼任者跟他的落差太大,大到我哭了好幾天。
我很喜歡歐巴馬不是只因為他很帥,老婆很美,腦袋很好,還有深得我心的自由派政策,雖然這些都是真的,但對我來講,最重要的是,他是個好人。
你說我的標準很低嗎? 你去看看美國現在的白宮。
歐巴馬就是台語講的「人格者」。
他從年輕時當社工到當參議員,到當了美國總統,到現在卸任了,我認為他從來沒有忘記初衷。他的初衷就是要幫助弱勢,幫助更多的人。
所以在他當總統的時候,我可以說“I love my President.” 而且一點都不臉紅。
但在美國卻只有一半的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另一半的人非常厭惡歐巴馬,把他當洪水猛獸。我在住在新墨西哥州時,曾看過民眾自己花錢去租高速公路旁的大型廣告看板,上面大大寫著
“Obama is the worst president, ever !”
這當然是美國社會嚴重極化的結果。在我看《親愛的歐巴馬總統》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本書一定大大讚揚歐巴馬,是寫給像我這種同溫層看的。但我認真看了之後,我覺得作者珍.瑪莉.拉斯
卡斯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她透過給歐巴馬寫信的美國民眾的故事,來看歐巴馬,來看整個美國。
更重要的是後者。因為拉斯卡斯訪問的這些人,並不是都寫信來稱讚歐巴馬的,很大一部分是來抱怨,來抗議的。這本書對我這種歐巴馬的粉絲來講,最大的價值,不是只幫我了解我的偶像歐巴馬,而是幫我了解這些反歐巴馬的人,這些後來可能投給了川普的人,這些與我政治意見相左的人,這些在我的社交圈裡被視為怪物的人。拉斯卡斯描繪的美國人有時的確讓我覺得偏執,有時讓我覺得太意氣,有時讓我覺得太自私,但有時也讓我覺得很善良很溫暖。他們有的中年失業,有的付不起健保,他們有的在911 失去女兒,他們有的因為槍枝泛濫失去兒子,他們的憤怒有根有據,有情有理,有血有肉; 有時也許怪錯了人,但我對他們的挫折很有感。在看此書時,我看到的是無數個面孔圖譜,集合起來的一張美國地圖。拉斯卡斯在描繪這些圖譜時,採的是工筆畫法。她會花很多篇幅很多細節來敘述這個人,這跟我當了30 年電視記者的寫作風格完全不同。比如有一篇是在講一個營建工人鮑比中年失業的故事,這要是我來寫,就是住在密西西比州的營建工人鮑比 在58 歲時失業,介紹完畢。但拉斯卡斯就會告訴你鮑比 最喜歡的工具是把大錘子,他最喜歡的鳥是夏天唐納雀,他最喜歡的植物是含羞草,鮑比家的庭院裡還有烏龜,鮑比 在寫信給歐巴馬時,是一邊打字,一邊把貓抱在懷裡。拉斯卡斯把讀者跟受訪者放在同一個空間裡,讓你360 度的去看。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在台灣有人能像拉斯卡斯這樣,願意花這麼巨大的心力,去幫政治光譜兩邊的人更互相了解,對對方的立場想法更有同理心;唯有透過互相了解,而願意在政治上各退一步,我們的民主才有機會。
【推薦序2】
從同理心到民主的可能
張鐵志
(文化評論家,最新著作也是關於美國政治與文化的《想像力的革命:1960年代的烏托邦追尋》)
每天從辦公室下班時,歐巴馬總統會帶著十封民眾寫給他的信回家。他會在和家人的晚飯後,在處理完公文和看完報告後,閱讀這些信並且親自回覆部分。
每天都有上萬封的信寄到白宮給歐巴馬,訴說他們的渴望、苦難、沮喪和憤慨,希望總統可以看到,改變他們的命運。
「一名男人終於向妻子承認他是同性戀者,他想要告訴總統這件事;一名汽車代理商來信說他的銀行要讓他倒閉了,感謝你做的好事,總統先生;一名退役軍人不斷看到他過去在伊拉克看到的景象,他寫了一封幾乎沒人看得懂的信來沒頭沒腦地說了一大串,卻反而讓他想傳達的訊息變得更清楚:「幫幫我。」一名囚犯承認自己販賣古柯鹼,但他希望總統知道他並不是個沒有希望的人:『我有夢想,總統先生,大夢想。』」
這本書是關於歐巴馬與這些來信背後的故事,是關於美國民眾生活的殘酷與理想、希望與失望,也是關於一個總統的品格與政治領導,更是關於民主的意義。歐巴馬在競選時開始有這個看信的習慣,他會從信中找尋競選時演講的故事。而現在,這個習慣是要提醒他自己作為一名公僕。
「在成為總統之後,你說話常常會變得像速記一樣⋯⋯你會養成習慣,忘記在每一個議題背後都有一個複雜的人。」「雖然當我生活在與外界隔絕的小圈圈中時,很難用心留意,但這些信是一扇小小的門,我可以每天透過這扇門提醒自己要留意那些良善與智慧。」
他自己認為,這個做法背後的政治哲學來自他早期在芝加哥進行社區組織工作的經驗。「我那時做的就只是走訪鄰里,傾聽人民說的話,問問他們過得怎麼樣,他們覺得什麼是重要的。他們為什麼會相信現在相信的事物?他們想要把什麼東西傳承給孩子?」
「我在那個過程中學到,只要你夠認真傾聽,每個人都有一個值得尊敬的故事。」「只要他們覺得你是在乎的,他們就會和你分享他們的故事。這變成建立你們彼此關係的強化劑,建立了信任、建立了社群。我的理論是,最終這將會是民主運作的強化劑。」
這句話說得極好。民主的良好運作依賴一個活躍的公民社會,而公民社會有賴強大的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亦即人群之間的連結與信任,而這又有賴不斷的對話與合作。當代民主的問題就是社會信任的破裂與社群的崩解。知名美國政治學者羅伯.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他經典名著《獨自打保齡球》(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中詳盡分析了這個現象。
上述結果是人們缺乏對彼此立場的理解,缺乏對話,只活在自己的過濾泡泡中,這就造成黨派立場的極化。而當每個人都更為孤立時,就更容易相信具有情緒煽動性的政治領袖,民粹主義於焉崛起。而這些問題在社交媒體時代更為惡化。
歐巴馬當然深深了解這些問題。他所在的這八年,正是社交媒體一步步主宰世界的關鍵時期,而他的膚色與成長過程更讓他自己從總統任期一開始就被惡毒攻擊。(川普在歐巴馬任期之初一直抹黑他不是在美國出生。)
作為一個生長於於白人家庭的黑白混血兒,歐巴馬深知同理心的重要。他的傳記《歐巴馬勇往直前》一書中提到,同理心「是我的道德準則核心。」「我認為同理心這個特質,能夠理解與認同⋯⋯人們的希望與掙扎,是要做出公正決定並獲得公正結果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同理心當然是政治領袖(與一般公民)都很需要的特質,這個看信與回信機制也是一個政治領袖的同理心的實踐。但是他和團隊很清楚,同理心只是出發點,但不是結束。因為關鍵不只是去感受,而是在於解決問題。
「因為就算你聽見某些人的聲音,或者看見他們,他們還是有個具體的問題。他們失去房子,他們失去工作,他們不同意你對墮胎的看法。他們認為你太早讓軍隊退出阿富汗了,你懂吧,他們覺得你的舉動可能背叛了陣亡者的犧牲。這些問題都是切切實實存在的,都是真的。」
總之,這些信一方面提醒了他人民的需求與聲音,讓他在失業率和民調等數字之外認識真實的人的故事,另方面他也希望透過回信讓那些民眾感受到有人在傾聽他們,而不是孤立無援的。他甚至會特別回信給那些反對他的保守派,而一如書中的故事,總統的回信確實會讓這些立場相左者願意去思考和他們不同的觀點。
歐巴馬確實有巨大的同理心,並在任內做出了許多重大改革,從同婚合法化到健保改革,他讓更多差異被尊重、讓弱勢被照顧、讓移民權利更有保障。只是,這一切卻造成巨大的反彈,尤其是美國社會對他最大的期待—促進種族和諧—其後座力卻更是強大。因為這個朝向多元的改變讓許多白人不滿、甚至對自己的國家感到陌生,因此造就了川普主義,一個最自戀、自傲、缺乏同理心的總統。
歷史確實常常進一步退兩步。
最後,這八年來的數百萬封信都送去了美國國家檔案館。「這是2009 年至2017 年間,來自美國人民的聲音。這是歐巴馬執政時期的『我們』,撐過了經濟危機、健保改革、幾場戰爭、大規模槍殺、政府停擺、邊境危機、颶風、氣候變遷災損,還有種種困境。這就是過去的我們,帶有些許純真,正如你回頭檢視過去的自己時,也會發現些許純真一樣。」作者說。
但除了記錄歷史,「這些信件能重新點燃想像力⋯⋯這些信件能提醒你,政府『能夠』有所作為,那些承諾要為大眾服務的人真的存在。」
希望這些信也能警醒台灣的政治人物要誠懇傾聽人民的聲音,提醒台灣的人民對政治該有的期待。當然寫信之外,還要透過更多公民參與和集體行動改變民主的樣貌。
【推薦序3】
傾聽人民心聲:歐巴馬的同理心
嚴震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歐巴馬總統在執政期間,平均每天都收到10,000 封來自美國人民寫給他的信,由幕僚過濾後,會挑其中的十封給他看,歐巴馬或是親自回信、或是提示幕僚回信的方向。這是美國立國230 多年、歷經43 位總統後,第一位與選民有如此親密互動的白宮主人。
雖然這是一項創舉,但對熟悉歐巴馬從政經驗的觀察家而言,應當不會對這項紀錄感到驚訝。畢竟歐巴馬在擔任州及聯邦參議員期間,就和他在伊利諾州的選民,有類似的互動。這點我們可以從他所寫的《無畏的希望》(中譯本名為《歐巴馬勇往直前》)(The Audacity of Hope),就不只一次提到他收到選民來信,以及這些來信如何影響他的政治決定。即使遇到意識形態與他不同、反對他政策立場的選民來信,歐巴馬也能夠因著他們誠懇地表述,而產生同理心(empathy)。
根據本書作者的說法,這位美國總統在《歐巴馬勇往直前》一書中表示,「同理心是他的道德準則核心,也是他理解黃金法則的方式—不只是同情或施捨的行為,而是更困難的作為,是設身處地透過他人的雙眼看待事物。」顯然,歐巴馬確實有憐憫他人的能力,而這正是他前後兩任共和黨總統、特別是川普所欠缺的道德高度。
讓歐巴馬選擇閱讀及回覆這些來信的另一個原因,應當和他所代表的民主黨基本上是一個捍衛女性、少數族裔、移民、低收入者等弱勢族群的政黨有關。這些選民在看到一位傳統上屬於弱勢的非洲裔,首次選上總統、進駐白宮,當然會懷抱希望,因此願意寫信給歐巴馬表達他們的期許,當然也會有許多的陳情與告白,讓他能夠不忘初衷,受到激勵,繼續他所堅持的政策路線,如全民健保(Affordable Care Act)、童年入境暫緩遣返(DACA)、及夢想法案(DREAM Act)。
最後,歐巴馬身為第一位非洲裔的總統,他不僅兢兢業業地盡心盡意想要做好國家領導人的職分,避免少數族群的身分成為日後歷史學家批判的原因,也希望能夠留下一些政治遺產。在目前歷史學家對四十對美國總統評價的排名中,歐巴馬排名第十二,而在「追求全民的公平正義」項目上,他排名第三。歐巴馬重視小市民信件的回覆,當然也和這項評價是一致的。
本書並非將這些來信及回信按照主題分類,而是從負責這項業務的總統信件辦公室(簡稱OPC)人員(50 位工作人員、36 位實習生、300 位志工)如何挑選這十封信、及他們自身對信件選擇的考量,部分寫信者的背景、寫信的動機及通信的後續發展,甚至是與歐巴馬總統本人的訪談展開。
當你讀到明尼蘇達州瑞貝卡.厄瑞爾(Rebecca Erler)看似平淡地敘述她的家庭及生活,卻獲得歐巴馬邀請,成為國情咨文演說的來賓,或是紐約州始終不放棄尋求教育工作的瑪尼.黑澤爾頓(Marnie Hazelton),最終成為曾經將她解僱的長島地區羅斯福學區督學,你會為她們的境遇感到振奮。但是當你讀到因戰後創傷壓力症候群的退伍軍人引發的家庭暴力,或是其他退役軍人所面臨的挑戰,你的同情心讓你不得不思考美國政府對他們的照應是否足夠?
從這本書中,我們可以輕易認識到美國政治中最受選民關注的議題,如全民健保、非法移民、同性戀、槍枝管制、治安與犯罪、失業與就業、學貸與房貸、退伍軍人的戰後症候群、種族偏見與歧視等。最後一章介紹了薇琪.薛爾(Vicki Shearer)的家庭,她的兩個兒子一個是同性戀,另一個則是娶了墨西哥的移民。這個家庭因著夫妻支持政黨的不同,特別是當她的先生在2016 年選擇投票給川普,而產生裂痕的情形,讓我們看到政黨極化對家庭和諧的影響,而這種家庭中對政黨認同的差異,也常出現在台灣,我們應不陌生。
過去個人在研究美國政治時,常常會思考政治人物為何總是能夠在選舉期間,說出一些的小人物的故事,而現任總統經常會在國情咨文中,介紹一些與其推動政策有關的小市民。在原先的認知中,有些就是媒體報導過的個人,有些或許是幕僚們提供的資訊,但在閱讀這本書後,才意識到許多相關人物的出現,乃是因為他們主動寫信到白宮,先是讓工作人員看到心動,交給總統閱讀處理後,所導致的結果。
本書另一個值得閱讀之處,在於OPC 工作人員們在處理這些信件過程中,個人所獲得的一些知識及經驗,以及他們對政策認知的成長,特別是OPC 主任費歐娜(Fiona Reeves)。台灣不是美國,我們不知道我們總統每天會收到多少來自日常百姓的信件?總統府是否有專職的辦公室及人員負責處理這些信件?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總統是否會親自閱讀並回覆這些信件?或許在網路的時代,總統可以從社群網站獲得一般民眾對政策的反應。不過,署名而將親身經歷向總統陳述的信件,還是比那些躲在不具真名的帳號後面,只會發牢騷或做負面批評的表達方式,更具有說服力。
【推薦序4】
張旭成(美國賓州州大政治系榮譽教授,台灣政經戰略研究所CEO) 推薦:
台灣從2018 年11 月的「九合一」選舉後,政壇上流行的新名詞是政治人物必須「接地氣」—不可以與民間現實脫節。
匹茲堡大學教授拉斯卡斯(J.M. Laskas)的新書「親愛的歐巴馬總統」讓讀者認識美國歐巴馬總統如何「接地氣」,他每天讀美國人民的來信,而且回信;這些信來自三教九流,甚至小學生,中學生。
在歐巴馬執政的八年,白宮每天都會收到上萬封民眾來信;他在任八年,每天晚上,都會讀十封由「白宮信件室」成員選出的國民來信。該辦公室五十名職員、三十六名實習生和三百多位輪值志工,每天閱讀從美國各地寄來的一萬多封信加上無數電子郵件和社群留言,並從中挑出十封讓日理萬機的歐巴馬過目。這就是著名的每日十信」計畫。
本人熱烈推薦這本書,它讓讀者更瞭解美國民主政治的運作,也啟發台灣領導人物如何聆聽民意。
【推薦序5】
鄭文燦(桃園市長)推薦:
傾聽民意與交流,是了解民生問題的不二法門,回應民意的速度,也應該要符合大家的期待;我仔細走遍桃園各區,希望聽見每一個不同的聲音,讓桃園往更進步的道路前進。歐巴馬實行的「每日十信」計畫,每天閱讀十封民眾的信件,深入了解民眾的想法,相信已是現今的趨勢,也值得大家一窺究竟。
內文 : 第一章 信件
席艾拉說起信件的態度,讓我覺得這些信好像是什麼天大的祕密一樣。她希望我能了解這些信件有多重要,但又看起來有些沮喪,不過說不定她其實只是累壞了,像個心灰意冷的士兵,在終戰前夕繳械投降,自動交出了城門的鑰匙。
那時是2016年10月。馬修颶風才剛出海離開。三星手機出現數件意外起火事故,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唐納.川普在推特發文——「我從沒和這些女人有過任何關係。這都是某些人為了操縱選舉結果編造的胡說八道。沒人比我還要尊重女人了!」——美國的文化正在經歷巨大轉變,我認為席艾拉與其他注意到這些轉變的人一樣,都在跌跌撞撞往前走的同時心懷憂思。
當時她已在歐巴馬政府底下任職六年,最近兩年的職位是資深顧問。我們在她位於白宮西廂的辦公室,開始在擺滿厚重三孔文件夾的書櫃中東翻西找。這些文件夾中裝著歐巴馬上任至今所收到的信件。信件來自於選民,不過是平凡的美國人民寫信給總統。「這些信儼然成為這裡的生命力。」席艾拉說。她裹著一件羊毛衫,已經脫掉鞋子,聲音沙啞,打扮像個簡樸的愛爾蘭人,讓人覺得她應該出現在都柏林的酒吧裡擦吧檯,而不是在總統辦公室對面的辦公室裡舒適地坐著。
當時希拉蕊.柯林頓的民調數字仍然領先超過兩位數的百分點,讓眾人跌破眼鏡的事在當時還是沒有人預料到。柯林頓競選團隊的工作人員都認為他們將會接管政府,都在設法謀取職位,但席艾拉並不打算參與其中:在白宮歷經兩屆總統任期已經足夠了。她的工作是協助主導政府的溝通策略,也就是擔任歐巴馬與寄信者之間的守門人,而這份工作顯然累壞了她。她說:「我可不會想念這些人。」她告訴我,歐巴馬將在數個月後離開白宮,因此如今正是記者們大做文章的巔峰時期。他們想要做離職前訪問;想要立刻就做;想要自己的訪問是最快、最大、最沸沸揚揚的。她厭倦這些人傲慢的態度、老是重複的問題以及貧乏的想像力,而川普還在不停發推特,整個世界好像都亂了套。
席艾拉說,在這團混亂中,這些信提供了讓人稍作喘息的空間,接著她拿出幾封信給我看。她挑中了藍色文件夾,把它從書櫃中取出來並翻開,一頁頁瀏覽裡面的信件,有些信是手寫在信紙上的書寫體,有些則用正楷書寫在筆記本頁紙上,還用貼紙做了些裝飾;還有商務書信、電子郵件、傳真,以及各種家庭、軍人與寵物的相片。「這些信件其實是他和國家的對話,不過大家根本沒有注意過這件事,你懂吧。」她說。她指的是歐巴馬這八年回信給美國人民的習慣。「總體來說,你看到的是一種美國的綜覽圖。」
歐巴馬在上任時承諾要每天閱讀10封信,他是美國歷任總統中,第一位花費這麼多精力在選民信件上的總統。每天下午五點左右,收發室會把一疊郵件送到總統辦公室。這疊被稱之為「每日10信(ten letters a day,簡稱10LADs)」的郵件,便輾轉於資深幕僚之間,並在每晚被放入總統帶回官邸的簡報文件夾中。他會親筆回覆其中幾封,其餘幾封他會在信上寫下筆記,由撰稿團隊回覆,有些則是在上面潦草寫下「留存」(save)。
每個資深幕僚都知道這些信件的重要性,但讓席艾拉特別感興趣的,是這些信件對於美國以及席艾拉的老闆,所透露出的集體印象。她告訴我,有時她會放輕鬆來盡情享受閱讀這些文字,就好像這些信是一項歷史計畫,而她則是意圖將其融會貫通的學者。
「這是2009年1月23日的信,就在就職典禮之後,」她邊說邊從文件夾裡隨意揀選出一封信來唸,「『我今年73歲,是一家製造公司的老闆。我先生和我白手起家……把每一分錢都投注在這份事業中。我們已經連續三個月沒有收到任何訂單與詢問了……我們有一棟房子,每月繳979美元71分的分期付款,房貸餘額還有12萬美元。我們要怎麼辦才好?』」
「妳懂吧?」她說,「就是這種內容。這麼多的預兆。因為那時美國國內的情勢還不明朗,失業潮還不算真的開始,人民對銀行的抱怨已然寫滿一頁、一頁又一頁。我是說,另外一個預兆就是:你看到憤怒,你看到恐懼。在那個時候,人們的脆弱感已經超過了最基本的限度。所以歐巴馬才剛剛就任,就聽到了許多聲音,他聽到了像是他的國家經濟委員會主席賴瑞.桑默斯說的話,妳懂吧,然後他也聽到了愛達荷州的法蘭西斯和他太太柯萊特說的話。你懂吧?就像不停地在和美國民眾對話一樣。」
「妳懂吧?」席艾拉這麼說時,就像在懇請我理解。
我告訴她我懂,或者至少我試著去懂。
「我有跟妳說過密西西比那個人寄的信嗎?」她問。
沒有,沒說過。
「喔我的天--」
她站起來,回身到書櫃前拿出另一個文件夾。「等妳看了這封信就知道。」
第七章 費歐娜挑選每日十信
「這是個有趣的管道,」費歐娜告訴我。她坐在被信件包圍的辦公室沙發上,正試著挑選出她要交給總統的十封信。「有時候我會把挑信的過程想像成從門下面塞進一個托盤。」
她將「每日十信計畫」看作一份神聖的工作。這是她與總統的每日對話,她認為每一份每日十信中所傳遞出來的聲音,都能以最準確的方式表達美國的情緒:總統先生,這就是美國人民的感受。
「啊,這封很可愛,」她用指尖捻著一封信。「他是一位焊接工。他描述的場景栩栩如生:一棟小木屋、一隻忠心的狗、他的妻子是志工。『如果你哪天需要焊接什麼東西的話……』」她笑著,重新讀一遍信,仔細考慮。「大致上來說,這封信是支持信件,正是這樣我才會不太確定要不要挑這封信。」總統需要聽到的不只是支持者的聲音,她總是非常留意要有各式各樣的信件。
「這封一定要留下來,」她伸手拿起另一封信。有好幾張紙用釘書針釘在這封信上。「她附上一封她爸爸以前寄給小羅斯福總統的信。這種歷史觀點最合總統的胃口了。
「噢,還有這封,簡直讓我連想死的心都有了,」她又說起了另一封信,並婉拒評論就收了聲,把信放在沙發上那一疊「可考慮」信件上。
「然後這個人說只要災難一出現,小型企業管理局就會馬上跟著出現、無所不在地參與災後重建,但是一旦鎂光燈撤下,所有資源就跟著不見了。我覺得這個意見很有意思,應該放到總統面前,因為他平常很難接觸到這種資訊。」
把兩百封信件精簡到二十封是一大挑戰,但真正的功課是從二十封信件裡挑出十封信。她必須冷酷無情。依主題來分類看似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把信件依議題分類,然後給總統一封談能源的信、一封談健保的信、一封談移民的信,依此類推。「可是如此一來,每封信就只能和相同主題的信競爭,而不是和其他所有的信競爭。」她說。
這麼做的缺點顯而易見,只是我花了點時間才想通其影響。重點在於公平,以及「信件代表的是人民而非問題」這樣的基本假設。
「反正,不分類來挑才比較誠實。」她說。
把每天的信件挑挑揀揀到剩下15封時,她會一封封全部重新閱讀一遍。她的手指纖長,塗着亮紅色的指甲油,溫柔地拿著信箋、輕緩地放下信,好像怕碰壞信似的。「嗯,這封是一定要的……還有這封,雖然讀起來有點難懂,但我覺得就連信件很難懂這件事本身也是故事的一部分……還有這封。我們收到好多信是在反應對於政績長期以來的想法。我不知道……」她在找的是故事。不是贊成這個或反對那個,不是冗長的議論,不是某個人在聽了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之後有什麼意見。總統需要聽的是故事,故事是他無法靠一己之力找到的事物。「他不可能走上街頭去看看一般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她說。她把信件當作是一隻潛望鏡,能讓總統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就像以前還沒有特勤局的保護、武裝車輛、媒體團和整個世界盯著看的時候,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我問她,有沒有哪種信件或主題會讓她比較想要選進每日十信當中。
「囚犯的信,」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從一開始就是這樣。這是信函寫作中極其特殊的一種關係,我猜是因為相較於一般社會來說,寫信更像是監獄文化的一部分。」
她說起一開始曾收到的一封囚犯來信。有一個人從西部的監獄裡寄來一幅馬賽克鑲嵌畫。「用糖果包裝紙做的,」她說。「那是一幅總統的畫像。畫在厚水彩紙上。」他用不同顏色的糖果包裝紙碎片,拼貼出非常神似總統的畫像。「那幅畫真的美極了,」她說。我從她向旁一瞥的眼神看得出來,這個故事並沒有好結局。她說那是很早期的事,當時她才剛進OPC沒多久。「那是一封單純表達支持的信,他在信中寫說他很開心歐巴馬當選了,他想要送他這幅畫。我記得他還詳細描述了自己的作畫過程,原本他打算用特趣(Trix)巧克力的包裝紙來捕捉他想表現的顏色。但在他服刑的那個監獄裡,販賣機正好換了商品,所以只好用羅洛(Rolo)巧克力的包裝紙,以至於他覺得最後的成品沒能傳達出應有的感覺,不過他已經盡力了。」
她勾起一抹微笑,拿起旁邊的紫色水瓶喝了一大口水,說起當時很希望能夠留下那封信和那個囚犯的禮物。「我那時在想,不知道我可不可以把那幅畫釘在我的辦公桌隔板上之類的。」她說。「但那個時候你不能做這種事,尤其不能留下囚犯寫的信。」
他們有規定,囚犯的信不能留下來,也不能送到總統手上。「你會瀏覽一遍,看看信中有沒有要求赦免,」她說,「或者看看寄件者有沒有提到他遭受虐待。那種信件會被另外歸類為個案。其他的基本上就是通通丟進一個箱子裡,等待進碎紙機。」
她又啜了一口水。「這種作法流傳已久,而我們只是新來的人,你懂嗎?」
費歐娜成為OPC主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挑戰關於囚犯信件的規定。這個規定是哪裡來的?是誰開始的?有明文規定嗎?她當初之所以有勇氣去尋找答案,都要歸功於一位勇氣十足的實習生。「嗯,我覺得這個規定毫無道理,」那位實習生在得知這個規定之後這麼說。他們的總統是從分發食物給遊民的社區發展工作者起家的,他想必會希望知道關在監獄中的人想說些什麼。
某天,費歐娜想著,要是她直接在每日十信中加入一封囚犯寫的信,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歐巴馬會怎麼做?那些資深職員會怎麼做?
答案是,什麼事都沒發生。沒有半個人對此發表任何言論。所以她又試了一次。接著又一次。
「嗯,現在開始可以留下囚犯的信了,」費歐娜告訴員工,這項規定就這樣改了,非常有費歐娜的風格。紙本信件室中的囚犯信件有了屬於自己的代碼,費歐娜允許眾人將囚犯信件列入樣本,就像所有其他類別的信件一樣。
這是一場個人的勝利,一場收發室中的政變。「因為我覺得好像只有我們知道這件事,」她說。這些人寫信來談論判決不一致與司法正義改革。新聞上不會沸沸揚揚地報導這些話題,但如今這些信件得以送到歐巴馬手上了。2014年,美國政府推行了司法部計畫,提供行政救濟給因非暴力毒品犯罪而被判長期拘禁的聯邦罪犯。收發室沒有半個人對此感到訝異。他們很高興見到,總統一直都在關注這些信件。
關於同性婚姻以及廢止軍中的「不問,不說」(Don’t Ask, Don’t Tell)政策等議題,也經歷類似的過程。無論白宮中的任何地方是否有人討論這兩件事,收發室都時常收到與這兩個議題相關的信。費歐娜、在她之前的伊莉莎白,還有更早之前的麥可,他們一定會在每日十信中放進與這兩種議題相關的信。一封封看似微不足道的信件就這麼逐漸累積起來,最終將能改變政策的決定。
在廢止了「不問,不說」法案後,2009年曾匿名寫信來的人又在2014年寫了一封信。這次他留下了他的名字。
2014年7月4日
親愛的總統先生:
在8月3日,我的丈夫大衛.羅諾.布倫斯達(David Lono Brunstad)將會升遷至二等士官長,我將會在那天把臂章上多了一條橫槓的新衣服親手交給他。我知道對許多軍人家庭來說,這是非常普通的情景,但是這對我的家庭來說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在不久之前,由於不問不說的政策,我們的關係必須祕密存在。
大衛在2009年獲派到伊拉克出征,由於這個政策的關係,那段時期對我們來說既黑暗又孤獨。連續四、五天沒有收到他的消息對我來說是常態,多數軍人家庭都會覺得「沒消息就是好消息」。然而對於同性伴侶來說,因為萬一不幸事故發生,我們也不在任何人的聯絡名單上,所以只要沒有消息,我們心中的壓力就會不斷累積,直到再次在電話中聽到他甜蜜的聲音為止。
我知道他時常受砲火攻擊,我一個人在家時,偶爾會覺得自己幾乎快要崩潰了。總統先生,你承諾說要結束這種歧視政策,是讓我得以撐下去的原因。我相信你,我信任你。我知道,無論狀況有多糟,在路的盡頭都會有一線光亮。
我丈夫會在明年6月再次外派,這次他的負擔會比以往輕一些,因為他不再需要擔心他的家庭是否有人照顧。先生,我想我不太可能有機會當面感謝你,所以我希望你知道,這個軍人家庭將會永遠感激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致上最誠摯的感激之情。
達寧.柯拉德.布倫斯達(Darin Konrad Brunstad)
華盛頓州,溫哥華市
「現在有一、二、三、四封……」費歐娜算著,她正在挑選最後名單。「九、十,加上這封是十一封,所以還要再刪去一封。」她再次閱讀信件,搖搖頭。「好吧,好吧,大概是這樣。」她把刪掉的那封信放到沙發的另一頭。她往那封信看過去,伸手輕拍它一下。
她拿起最後入選的十封信,開始像洗牌似的改變它們的順序,把一封拿出來,放到另一封信後面,再把另一封信放在前面。我對於她改變順序的動作很好奇。「噢,順序是非常重要的,」她說。就像一本詩集中每首詩的順序,又或者像歌單的順序。「閱讀這些故事的順序將會影響你看待每個故事的態度,」她說。「我們辦公室有時候會用『無預警打擊』(sucker punch)來形容這種作法,聽起來很殘酷,但是……」
葉娜常用「很有種」這個詞來形容費歐娜。她不會猶豫是否要把嚴厲批評政府的信件拿給總統,她也對令人煩擾或心碎的信一視同仁,而她在排列信件時會盡量使信件對總統造成最大的影響力。她會一次把三封對槍枝暴力請願的信件放在一起。她會布局讓總統先看到某個人對平價醫療法案大加稱讚的信,下一封信就是一個貧困的人說他的生活因平價醫療法案而變得更糟。「這些信件的意思並非『你失敗了』,」她說,「而是『這些方法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問題。』」
她拿起一枝鉛筆。「有時候在星期五,或者該說尤其是在星期五,我們會用『嘿,我喜歡你打的領帶喔。』這樣的信做結尾。」她把這種信稱作「換口味飲料」(chaser)。這類信件談論的話題有可能是狗或是總統騎腳踏車,又或者簡單直白的「嘿,你喜歡鬆餅還是煎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