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魔力: 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 (第3版) | 誠品線上

The Power of Film

作者 Howard Suber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電影的魔力: 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 (第3版):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欲與挫敗我們的光明與黑暗,我們的愛與恨——一切,都在電影中這是本電影書,也是生命之書。電影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欲與挫敗我們的光明與黑暗,我們的愛與恨——一切,都在電影中這是本電影書,也是生命之書。電影像是人生的水晶稜鏡,你選擇怎麼看它,它就投射給你所要的光……電影,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讓我們看到現實的世界,還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的世界。在這個理想的世界中,我們所看見的人不但認同我們所認同的事物,也反映出我們想要相信的價值……就跟人性一樣,故事不會只有一面,選擇看到多少、挖掘多深,看電影的人說了算;但,有時候,我們不妨張望一下自己其實擁有多麼豐富的選項:《電影的魔力》。自從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之後,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不只揭開電影成功的魔力祕訣,更驅動我們對人生以及故事探索的渴望。看門道的,是眾口推崇的重量級大導演大製片大編劇們,身為電影迷,我們看的還有生活之道。散場後,我們更忙,因為大銀幕投射在心靈的光,才正要開始釋放我們的需索……。一起讀《電影的魔力》,對電影進行深邃又可愛的人生冥想吧。本書特色★ 集結UCLA四十年來最受推崇電影課的精華,國內外不計其數的電影工作者、導演、製作人都曾受到這門課的啟發。★ 第一本以解構方式分析『說故事』的書,深入淺出的文字,適合愛看電影的普羅大眾,更適合專業的電影戲劇工作者。★ 特殊的文體結構,以一個英文單字為小章節,篇幅小易閱讀;編排上,從A到W的單字照序排列,容易查找。★ 全新書封經典版由聶永真操刀設計,內文全新排版潤校,視覺風格神秘前衛,一如電影帶給我們的諸多想像。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非常值得所有電影人一讀!」--《臥虎藏龍》製片人/徐立功「本書出現,我如獲至寶!」--喜滿客CineMark影城營運長/李達翰 「Mr. Suber是我的啟蒙師,他教我如何以『知性』而不只是『感性』來認識電影。」--《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蘇伯豐富的學養,是電影界的寶藏。《電影的魔力》值得所有電影人細細捧讀。」--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天養 「霍華.蘇伯對於電影說故事的了解,在這本慧黠、令人看起來很舒暢的書中,到處可見。令人意外的是,這些了解大都與『一般人的認知』恰恰相反。了不起的著作!」--《教父》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許多年來,霍華.蘇伯在UCLA的電影課學生,一直央求他出書。這本書終於出版了,電影製片家、學者與所有對於電影認真的同好,都額手稱慶。這是一本令人著迷又引人深思的著作。」--《尋找新方向》、《心的方向》,導演、編劇/Alexander Payne 「霍華.蘇伯對於電影的付出,就如同亞里斯多德當年對於戲劇的貢獻。這是一本極具深度、又讓人讀起來感到津津有味的書。」--《蜘蛛人》、《不可能的任務》、《侏羅紀公園》編劇/David Koepp「曾說過『沒人懂好萊塢電影』的威廉.高曼,可能從來沒上過霍華.蘇伯的電影課。這本書每個人都應該擺到自己的書架上--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與《牛津英語字典》的中間。蘇伯教授比我碰過的任何其他人,更了解電影敘事的重要性,他透過本書,利用相當清晰、實用與挑釁的方法,逐一呈現。」--《戰略迷魂》、《恐懼的總和》、《挑戰星期天》編劇/Dan Pyne「《電影的魔力》注定成為經典。人們會一再地咀嚼本書,因為它太實用了--初學者不只可以學習到電影技巧,資深老手碰到故事鋪陳與角色設定等問題時,也會得到靈感。蘇伯將他畢生的智慧、洞察力與經驗淬鍊成簡潔的一本書,更是難能可貴。這本書讀起來真是痛快。」--前美國導演協會主席、奧斯卡獎頒獎晚會製作人/Gil Cates 「本書充滿觀察力、歷史價值,讀起來很有收穫,也很有樂趣。不論對電影工作者或任何對電影有興趣的人,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教父》2、3、《現代啟示錄》製作人/Fred Roos「蘇伯了解電影的鍊金術。從電影藝術工作者的頓悟,到觀眾的恍然大悟,《電影的魔力》充分捕捉他對電影製作過程解密的獨特功力。這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的書,而是一本電影『為何』這樣拍的書。」--索尼影業前CEO、曼德勒娛樂集團CEO、《午夜快車》、《紫色姊妹花》、《蝙蝠俠》、《雨人》製片、監製/Peter Guber 「我鮮少碰到像蘇伯這樣,同時能深切掌握創作、商業角度以及電影歷史與敘事原理的人。本書相當難得並極具價值。」--美國影藝學院主席/Tom Sherak 「我在這個圈子工作超過二十年,我已確認這輩子對於電影的理解,永遠比不上蘇伯,也放棄任何想要追上他的希望。《電影的魔力》一書確認了他是當代最具深度的電影記事家的地位。」--夢工廠行銷總監/Terry Press 「本書將與字典及辭海並列,長駐每位編劇家案頭。」--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編劇學教授、作家/Robin Russin 「蘇伯的這本書不僅僅是電影製作的前衛導讀,更超越了電影觀眾解析、創意終極寶典等層次。這是一本有關我們對人生以及故事渴望的驅動力量。是一本有劃時代意義的書。」--法國作家、製片家/Cyril Tysz 「《電影的魔力》提供讀者一個對電影本質充滿令人眼睛一亮的無限創意珠寶盒。蘇伯利用智者渾然天成的幽默感,以簡單的話語解釋電影的心理與情緒運作機制。他的見地與洞察力,不只適用於美國電影,同樣可以用在世界其他的電影上。這真是一本很有深度的書!」--德國導演、編劇/Frank Suffert 「自從亞里斯多德的《詩學》之後,從來沒有人對說故事這件事,做出如此完整的分析。」--瑞典製作人、編劇/Isobel Gardner 「身為獨立製片家,我需要的書不是只專注於如何在好萊塢功成名就,而是關心創意以及如何用電影來描述生命中有意義的事的書。《電影的魔力》就是這種書。」-- 《曲線窈窕非夢事》導演/Patricia Cardoso「蘇伯的許多高見,就算拿到第三世界與獨立製片圈,也完全適用。這本著作無論是深度與廣度,都相當令人訝異。」--阿根廷製片家/Jorge Preloran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霍華.蘇伯( Howard Suber)教電影超過四十年的霍華.蘇伯,是公認大師中的大師,所教過的學生遍布整個電影產業,也讓他獲得Temecula Film and Music Festival 終生成就獎、UCLA傑出教學獎等殊榮。除了教學,蘇伯同時也是無數作品背後的重要推手。這本書,就是萃取自多年來超過八千頁的手稿、筆記與發表過的文章,簡短且精采地點出了電影好看、感人、賣座、流傳的關鍵。出版後受到電影界一致推崇,被譽為當代電影經典。■譯者簡介游宜樺台灣宜蘭人,政大新聞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副主任、主任記者,現任職《經濟日報》。其他譯作包括《魔球》、《老虎伍茲傳奇》、《偉大的高爾夫》,另著有《運動英語紅不讓》。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讀這本書,挺過癮焦雄屏推薦序不只教你拍電影,也教你看電影李達翰前言研究電影,就是在研究我們自己AAccidents意外Acting表演Action動作Acts幕Acts, First第一幕Acts, Second第二幕Acts, Third第三幕Adaptations原著改編Age年齡Allies盟友Animation動畫Anipals非人類夥伴Antagonists反派Antiheros反英雄Aristolatry亞里斯多德學Armor盔甲Art vs. Craft藝術 vs.技藝Attitude態度Attributes and Aptitudes特性與天賦Audiences觀眾BBackstories背景事件Beginnings and Endings開始與結束Betrayal背叛Biographies傳記Bisociation異類混搭Blessings上帝的恩賜Blocking遮斷Boring乏味But但是CCall to Adventure歷險召喚Catharsis宣洩Causes原因Change改變Chaos混亂Character, Power角色「力」Character Relationships角色關係Character Studies角色研究Characterization角色塑造Characters, Stock基本角色Characters: What Are They? Who Are They?角色︰這些人是誰?是什麼樣的人?Chases追逐Children’s Stories兒童故事Chimeras怪物Choice選擇Coincidences巧合Collaboration集體創作Comedy喜劇Coming-of-Age Films「轉大人」電影Commitment全心投入Communities社群Compassion同情心Compensation補償Completion and Return完成與回溯Complexity複雜Concepts概念Conflict衝突Conflict, Single單一衝突Conservative保守Conspiracies陰謀Corruption腐敗Courage勇氣Crisis Point, One-Hour一小時危機點Cruelty殘酷Curses詛咒Cute可愛Cute Meet巧遇DDeadlines生死線Death死亡Deception欺騙Decisions決定Defiance反叛精神D偵探片Deus ex Machina天外救星Dialogue對白Disaster Films災難片Discovery發現Documentaries紀錄片Duality二元性Duty責任EElegance典雅Endings, Happy幸福結局Epics史詩Epilogues收場白Ethics道德Evil邪惡Exile放逐Exotic奇異Exposition闡述法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FFailure失敗Family家庭Fanatics狂熱分子Fantasy幻想Fear恐懼Feelings感覺Fiction虛構Film Noir黑色電影Fish out of Water身在曹營Flashbacks倒敘Flow大江東流Foil Characters襯托角色Foreshadowing暗示Fourth Wall第四道牆Frontiers邊疆GGangster Films黑幫電影Genres類型Gifts禮物Giving Them What They Want拍觀眾想看的東西God上帝Goofy搞笑Gross粗俗HHabituation調適力Happiness幸福Heroes英雄Heroes, Single單一英雄Heroines女英雄Historical Films歷史片Hollywood好萊塢Hooks鉤子Horror Films恐怖片Hubris傲慢Humility謙卑IIdentification辨認Impotence無力感Incongruity突兀Individualism個人主義Individuation個體化Ingenuity巧思Inner Conflicts內心衝突Innocence純真Intelligence智慧Intentionality意圖Interface接觸Intermediaries中間人Intimacy親密Intuition and Insight直覺與洞察力Irony反諷JJokes笑話Journeys旅程Justice正義KKnowledge知識LLaughter笑Length長度Leaders領導者Loss失落Love愛Love, Unrequited單戀Loyalty忠誠MManipulation操控McGuffin引子Mechanical Behavior機械式行為Mentors人生導師Misdirection誤導Missions使命Modulation調變Monsters怪物Montage蒙太奇Mood情緒Motivation動機Musicals歌舞片Mystery神祕感、祕密NNaming命名Narcissus納西斯Narratives and Narrations敘事與旁白New新意OObligatory Scenes必要場景Opposites相異Originality原創PP. O. V觀點、視點Pain痛苦Paradox矛盾Past, The過去Persona個性Pity憐憫Playing It Straight演,就對了!Plot情節Pornography色情片Power權力、力量Prediction預測Principles原則Process過程Propaganda政令宣導片Psychopaths and Sociopaths精神病患與反社會者Pygmalion畢馬龍Pyrrhic Victories皮洛斯式勝利RRealism現實主義Reality Fallacy真實的謬誤Redemption救贖Rejection拋棄Relevance相關性Reluctance不情願Repetition重複Rescue拯救Respect敬意Restraint克制力Revelation揭曉Revenge復仇Romance浪漫戀情SSacrifice犧牲Scenes場景Science Fiction科幻Seamless Web天衣無縫Seduction誘惑Self-Denial克己Selfishness自私Sentimentality濫情Sex性Simultaneity同時性Situations情境Social Issues社會議題Society社會Spectacle布景Structure結構Structure, Dramatic戲劇結構Structure, Episodic片段式結構Structure, Journalistic新聞結構Subplots次要情節Success成功Suicide自殺Suspense懸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姑且相信TTalking Heads長舌角色Teams and Couples團隊與伴侶Technology科技Television vs. Film電視與電影Temptation衝動Tests考驗Theme主題Time時間Tools工具Topicality話題性Tragedy悲劇Transcendence超然Transformation蛻變Traps陷阱Trials審判True Stories真實故事Truthtellers講真話的人UUnmasking揭露VValues價值觀Victims受害者Villains壞蛋Violation侵犯Violence暴力Vulnerability脆弱WWar Films戰爭片Weapons武器Westerns西部片Will Power意志力Wisdom智慧Work and Love事業與愛情Wounds創傷Writing What You Know寫你懂的東西

商品規格

書名 / 電影的魔力: 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 (第3版)
作者 / Howard Suber
簡介 / 電影的魔力: Howard Suber電影關鍵詞 (第3版):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欲與挫敗我們的光明與黑暗,我們的愛與恨——一切,都在電影中這是本電影書,也是生命之書。電影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613470
ISBN10 / 986661347X
EAN / 9789866613470
誠品26碼 / 2680658076008
頁數 / 38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本文作者為北藝大電影創作研究所所長、知名電影監製)
我在UCLA讀書時,已聽聞霍華.蘇伯教授的大名。他教編劇特別有名,桃李滿天下。諸如美國現在以編劇導演著名的後起之秀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就以《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尋找新方向》(Sideways)幾度問鼎奧斯卡,他的編劇手法,一看就知道是蘇伯調教的結果。

可惜我在UCLA讀的是博士班,課排得滿滿的,對於蘇伯編劇的課始終緣慳一面。沒想到,竟然在二十多年後得以看到《電影的魔力》一書的出版,真是個意外的驚喜。蘇伯言簡意賅地以英文字按字母排列,解讀辭意,帶給我們一個接一個雋永的概念。無論是電影初入門者,或是想在編導創作領域鑽研的專業人士,都可以在這本書裡習得有用的知識。

說實話,如果不是我後來改走創作之路,在編劇、監製領域走了一圈,做了近二十部電影後,可能會嫌此書對電影的分析太基礎,或不夠學理化。每日沉浸在拍片、編劇、企劃當中的人,就特別能領會、欣賞蘇伯教授的經驗之談。許多創作上的問題,常被他一語道破或迎刃而解。

尤其他開宗明義,將電影的「令人難忘」本質,與賣座前幾名的統計佐證放在一起討論,就凸顯了觀眾在電影創作/閱讀中扮演的角色,也使得書中的論述前後一貫,道理清晰。對台灣及中國長期被「商業/藝術」這種二元對立的糊塗說法,帶來撥雲見日之效。

蘇伯的論理,常常追溯至一些故事及戲劇的上古源流。希臘神話和字根,往往是說故事方法和譬喻的來源,蘇伯娓娓細數這些來源,再舉實際的電影例子為證,輕輕鬆鬆點到為止,確能把西方遠自亞里斯多德的《詩學》和三幕劇原理,以及希臘神話建立的敘事原型,與好萊塢密切掛起鉤來。

我覺得讀這本書挺過癮,好像一邊聆聽蘇伯對編劇、導演劇作概念的整理,一邊複習了好萊塢影史上那些膾炙人口電影的結構、片段神采、精湛表演、經典角色,和流行至今的順口台詞。那些影片宛如幻燈片跑馬燈一般,隨他的討論在記憶腦海中瞬間閃過,也翻騰起當年看這些電影的激動、憂傷和快樂。

蘇伯也特別一再提醒我們人生與戲劇之間的關係。人生與戲劇可以映照,卻不盡相同,法則更往往背道而馳。這些討論讓寫實主義、紀錄片,與電影反映現實等問題豁然開朗,也對那些一開始就走錯方向的創作者當頭棒喝。醒醒吧!他說,再那麼創作下去,就在停車場放給自己看吧!

翻譯此書的游宜樺譯筆極佳,有些名詞如將Samuel Taylor Coolidge的Suspension of Disbelieve譯為「姑且相信」,或將make a scene譯為「出洋相」,都令人莞爾。

我很願意將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愛好電影或想參與電影工作的讀者,這是一本充滿經驗談、深入淺出的手冊。它可以做為編劇新手的案頭書,遇到瓶頸拿來翻閱,點醒自己被窒的難關。作為一般影迷,它和你閱讀經驗的交融,將帶給你欣賞電影時,錦上添花的樂趣。

(本文作者為喜滿客影城營運長)
本書出現,我如獲至寶。

拿著稿子,在一次北高往返的出差途中,我一口氣讀完本書,從此我對電影的眼界被大幅打開,不只因為我是相關從業人員,還包括喜愛電影的觀眾身分。作者在書中呈現的,除了頂尖電影研究者畢生心血,也是資深影迷在歌頌與禮讚當今風行於世的主流電影。他以精練卻準確的文字,為我們論述了長年受歡迎,不為時間遺忘的影片之所以賣座的緣故。剔除個人化的原因,他為我們找出賞析這些電影的最佳方式。深入淺出,明顯易懂。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一開始就點明了「研究這些電影,事實上就是研究我們自己」的道理。他還特別強調,此處所指的自己,是我們希望達到的自己,而非現狀的自己。一語道破了即便世上不斷有新型態娛樂發明,電影受歡迎程度仍然有增無減的根本緣由。因為我們總想看到更好、更完美、更厲害、更不一樣的自己,而這,在電影院外不可能辦到。

作者亦舉證歷歷,反駁了所謂受歡迎電影多有幸福結局的傳統說法。他指出令人深刻印象的作品,實際上結局都有殘缺,這是因為人們總在追憶生命中的不幸與缺憾,反而視幸福快樂為理所當然。像這樣的敘述,遍布於書頁各個角落,往往讓人忘記自己正在閱讀電影工具書,更像是瀏覽著由電影看人生的智慧小語。

能說不是嗎?談到電影中的角色對立關係,他寫道:「在真實人生中,共同點較多的婚姻與生意夥伴,成功的機會大於共同點少的組合。這是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我們追求的是和諧。但在戲劇裡,我們要的是衝突,而製造衝突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性質相異的角色送作堆。」談到最常見的賣座電影--英雄片時,他說道:「英雄所展現的克制力,是他之所以是英雄的另一個證據。因為他有能力控制最難控制的東西:自己。」寫情論理之外,作者不時流露的幽默更讓人有如沐春風之感。他說在難忘的賣座電影中,總是男主角成就了女主角,「很難想出任何性別角色倒過來的例子--只有在真實人生中女性才創造男性。」

正是這些理由,這本書不該為任何電影熱愛者錯過。它不止教人如何完成好電影,也教人如何欣賞好電影。更重要的,它還教人如何由電影來省思人生。何況,不過是花費約略看一部電影所需付出的代價,就能喚起你對生命中無數電影的記憶。這本書,怎會不值得?又怎能輕易錯過?

據知好萊塢許多大導演、大製片、大編劇,都曾受教於作者。想像一下,這本書將帶你飛入史匹柏、盧卡斯這些奇才的腦中!

試閱文字

內文 : 研究電影,就是在研究我們自己

過去四十多年,我有幸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電影學院,教過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編劇、導演與製作人,此刻他們正在世界各地,展現他們的才華。我首先想要感謝這些既投入又充滿天賦的朋友,一邊聽我大放厥辭,一邊在必要的時候挑戰我,並適時給我靈感,讓我能夠繼續探索賣座電影的本質。

我開過六十五種跟電影與電視有關的課。上這些課時,我會在一個學期內,發五百頁以上的筆記給學生。學生們常問我,為什麼我從沒想要把這些筆記整理出書。同樣的問題聽了幾十年後,我終於決定採取行動。

我試著讓每個單元盡量簡潔。許多單元是我整門課的總結,或是某個特定主題在上完一系列的課之後,所淬鍊出來的精髓。不少讀過這本書原稿的朋友,都說這本書可以很容易一口氣從頭讀到尾。這讓我很欣慰,但我之所以要照英文字母順序排列,主要是方便讀者依需求、興趣與心情閱讀。

為什麼這些電影叫好又叫座

賣座電影,是一種特殊的戲劇。儘管它們本質上可以追溯至古代希臘專門在大眾劇院裡,那些表演給雅典居民欣賞的戲劇,例如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尤里皮底斯(Euripides)等劇作家的作品。但當時的戲劇家與觀眾所能接受的東西,在二十五個世紀後的今天,只剩下一小部分依然適用。

賣座電影擁有自己的一套原則、形式以及架構。這些元素與「風格」、「技巧」之間的關係,遠不如與「說故事的心理學」來得密切。而「說故事的心理學」,其實就是當代人類的心理學。

這本書中所談到的觀察與原理,並不適用於所有電影。就像沒有人可以一概而論所有的「書」、「繪畫」與「人」,我也不可能一概而論「電影」。我這輩子,雖然都在學習世界各國的電影,但因為我在靠近充滿神話色彩的好萊塢的一所美國大學教書,而我的學生大都是未來想拍美國片的美國人,因此我書中提到的電影例子,就僅限於有聲時代的美國電影。這麼做,並不是因為我獨尊美國電影,或是我認為它們「最棒」。我之所以舉美國電影為例,是因為我認為聽我的課或閱讀這本書的人,對於這些例子會比較熟悉。

但我也不是全部都在談「美國電影」或「好萊塢電影」。美國史上已經有超過八萬部正規電影,實在沒有任何單一種論述,可以套用在這些電影上。我所有的觀察與結論,都集中在我所謂的「令人難忘的賣座電影」。

這種電影具有兩項條件,而且兩項必須同時具備才行:

第一,它們在上映當年極受歡迎。我所提到的電影,絕大多數都是公開上映當年賣座排名前十者,而且通常是前兩名。

第二,它們的受歡迎度,持續十年以上。不少電影在剛發片時賣座極佳,但下片後就沒人想看。我認為,當我們稱呼一部電影「難忘」,它受歡迎的熱度至少得持續十年不墜,應該算是很客氣的要求。

在一般的說法中,當我們說某樣東西「令人難忘」,它的意思通常就只是「我喜歡它」。但令我難忘的,並不一定就令你難忘。在這本書中,用「難忘」這兩個字,並不是說我認為大家應該對這些電影念念不忘,我只是用這兩個字,來描述許多人對這些電影難以忘懷的事實。

如果電影已經首映過了很多年,到今天仍然有人可以說出「親愛的,老實說,我根本不在乎」、「巴黎永遠是我們的」或「我會開出一個他無法拒絕的條件」這些分別出自《亂世佳人》、《北非諜影》、《教父》三部電影的台詞,很明顯的,這些電影就屬於「難忘」的電影。我畢生所戮力的,就在於試圖了解為什麼有些電影可以又賣座、又令人難忘,但有些電影卻做不到。

一直到許多年後……

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全國電影登錄委員會(我曾經是會員之一)、美國電影協會、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以及許多蒐集整理賣座電影資料的機構,都提出過各種排名名單,有一小部分電影,多年來一直雀屏中選。這些電影中,有許多常是電影史探討的對象、一再在電影院上映,或持續在DVD或錄影帶市場銷售,並且常在電視上播出。

也就是說,「賣座」這兩個字,在本書中代表著一部電影受到美國以及其他地方的大多數觀眾歡迎,包括剛上映期間,以及許多年後。

當我在書中提及「難忘的賣座電影」時,我所指的,是下列這些電影:

《非洲皇后》(The African Queen) 《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阿瑪迪斯》(Amadeus) 《美國風情畫》(American Graffiti)
《安妮霍爾》(Annie Hall) 《公寓春光》(The Apartment)
《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 《黃金時代》(The Best Years of Our Lives)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 《北非諜影》(Casablanca)
《唐人街》(Chinatown) 《大國民》(Citizen Kane)
《越戰獵鹿人》(The Deer Hunter)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
《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 《雙重保險》(Double Indemnity)
《E.T.外星人》(The Extra-Terrestrial) 《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 《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教父》(The Godfather) 《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Part II)
《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畢業生》(The Graduate)
《怒火之花》(The Grapes of Wrath) 《日正當中》(High Noon)
《風雲人物》(It’s a Wonderful Life) 《大白鯊》(Jaws)
《金剛》(King Kong) 《阿拉伯的勞倫斯》(Lawrence of Arabia)
《外科醫生》(M*A*S*H) 《梟巢喋血戰》(The Maltese Falcon)
《戰略迷魂》(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
《史密斯遊美京》(Mr.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北西北》(North by Northwest) 《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前進高棉》(Platoon)
《驚魂記》(Psycho) 《蠻牛》(Raging Bull)
《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 《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
《洛基》(Rocky)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
《搜索者》(The Searchers) 《原野奇俠》(Shane)
《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萬花嬉春》(Singin’in the Rain)
《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 《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 《星際大戰》(Star Wars)
《欲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
《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
《窈窕淑男》(Tootsie) 《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殺無赦》(Unforgiven)
《迷魂記》(Vertigo) 《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日落黃沙》(The Wild Bunch) 《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

我在書中也有提及一些比較新、但尚未證實是否禁得起時間考驗的電影,但我相信,這些電影的價值在未來幾年內就會明朗(編按:書中所提及的電影,參照台灣常用譯名。讀者亦可參照原文片名)。

這本書中提及的難忘賣座電影,並不等於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你對賣座電影感興趣,這些電影只是切入點,因為大家都很熟悉。雖然這些賣座電影並不能提供我們一套公式,讓我們在未來拍出一部成功的電影,但是它們的賣座與令人難忘,仍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一些有效的基本原則。

好電影,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

這本書中所指的「賣座」,指的是觀眾,但不包括所有潛在的觀眾。就像所有其他大眾媒體一樣,電影的原則基本上是由主流觀眾,以及他們的文化所定義的。在美國與歐洲--這兩個最重要的市場中,年輕人、白人、十四歲到三十歲之間,傳統上一直是這個主流市場的主力。
當一般人談到或寫到「觀眾」,他們通常是指上述特定族群。但是這些族群的文化標準,未必是唯一的指標。女性、非歐洲裔、有色種族、非猶太/基督教、同性戀,以及其他族群,有時並非電影設定的主要觀眾,可能會有不同的價值觀。

賣座電影與民主政治運作的方式大同小異。雖然那些毒舌派人士會說,大眾娛樂與政治都一樣,訴求的是分母最底層的普羅大眾,但這種說法是膚淺的。不管是政治或大眾娛樂,都有許多不同的「選民」族群,而成功的關鍵並不在於找出大家都感到有趣的東西,而是找出不同族群會感到有趣的各種不同元素。難忘的賣座電影往往極為複雜,甚至會自相矛盾,而這也可能是它們之所以既難忘、又大受歡迎的理由。

電影之所以複雜,部分原因來自它幾乎結合了各種藝術的元素。有些人把焦點集中在電影裡能看到的東西,隨後就將時間花在討論攝影機移動、取景、角度、打燈光、編輯與特效等等。有些人則專注在聽到的東西,焦點擺在故事情節、角色以及對話。

有些電影觀眾只需聆聽配樂,就可體會出電影創作過程的重點;但有些電影,甚至可以完全關掉聲音,光看畫面就能體會出創作重點;在另一小部分電影中,聲音與畫面不但密不可分,並且彼此完全融入至整個敘事中。本書所討論的電影,大部分屬於此一類型。

雖然我在書中一直把重點放在「說故事」這部分,但是大家要了解,一部電影的「故事」,往往不是光靠文字就足以表達的。如果我沒有討論電影的影像元素,並不是因為我認為它們不重要,或是比較不重要。在我的課堂上,我常談到電影的影像元素,但我和學生在課堂上隨時可以拿出電影來參照,而且我們常常在剛看完某部電影後,就進行實際討論。嘗試將電影的影像元素加進來,所需要的工具恐怕與各位手上的這本書,完全不同。

電影帶給我們娛樂,但很多時候也只是耍耍噱頭與搞笑罷了。有些電影之所以能長期並持續吸引我們,並且常駐在我們個人與集體的記憶中,是因為它們讓我們看見自己如何過日子。我們的希望與恐懼,我們的渴望與挫敗,我們的企盼與挫折,我們的愛與恨,都在難忘的賣座電影中,具體地展現出來。

研究這些電影,事實上就是在研究我們自己--我們理想中的自己,而非現狀的自己。難忘的賣座電影除了讓我們看到這個世界,還讓我們看到一個理想的世界。在這個理想的世界中,我們所看見的人不但認同我們所認同的事物,也反映出我們--個人與整個社會--想要相信的價值。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電影既難忘、又賣座吧。

Antiheros│反英雄
有個人開車上班途中,看到一間房子著火。他衝進房子裡,把困在輪椅中、行動不便的老婦人救了出來。他算是英雄嗎?

當晚的電視晚間新聞會如此形容他;他的朋友與以前的小學老師,也會說他們早就看出他具有英雄氣概。但這位先生(我們姑且稱他為「好好先生」)可能會說,他「只是一位很普通的人,任何人處於同樣的情況,也會做同樣的事。」至於稱讚他的勇氣與無私的許多人,基本上也同意這種說法。

當人們的掌聲變小、不再討論他的義行後,好好先生會做啥?他會繼續尋找其他著火的房子嗎?可能不會。因為一位「普通人」不會到處尋找可以當英雄的機會。

但是想想超人、蝙蝠俠、蜘蛛人以及其他的「超級英雄」。這些角色之所以很「超級」,部分原因就是他們一點也「不平凡」--他們是專業的英雄。如果你問好好先生:「你平常在做什麼?」他可能會告訴你,他白天有份正職工作。但倘若有人問超級英雄:「你平常在做什麼?」他的回答應該是:「我拯救需要拯救的人。」

不管是老是少,所有人都會認同奮不顧身投入火場救人的義舉。但,只有年紀很輕、大約小於十四歲--心智年齡,不一定是實際年紀--的人,會把自己想像成超級英雄。

好,如果有個人在開車途中看到房子起火,並聽到屋裡傳出求救的尖叫聲之後,卻低頭看著手錶,喃喃自語說自己的約會快遲到了,然後加速離開現場,大家會怎樣說他?如果說,衝進火場的人是英雄,那選擇不進火場的人又是什麼?

相對於英雄的是壞蛋,但選擇不衝進火場的這個舉動本身,並不會讓一個人成為壞蛋。那麼,這種人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有人把他們稱為:「反英雄」(antihero)。

影評人喜歡談論反英雄,而很多人也聲稱,反英雄比較契合這個時代的氛圍。但是,反英雄中的反--anti--有「反對」(against)意味,但「反英雄」並不是反對英雄,或者要與英雄對立。反英雄也不會反對英雄式的義行,《計程車司機》的崔維斯.畢克與《飛越杜鵑窩》的麥克墨菲,或許邋遢、土氣、尖酸刻薄、充滿敵意,也不願意為別人去冒險。但是崔維斯.畢克卻殺了皮條客與毒販,拯救了被他們控制的雛妓艾莉絲;麥克墨菲在護士長賴契德迫使比利自殺後,還設法替他報仇。

畢克與麥克墨菲就像許許多多令人難忘的戲劇英雄一樣--他們本來並不想出頭的。但他們也不是反英雄,他們只是還算不上是英雄的人。但在故事結束之前,他們會做出與平常不太像的英雄舉止。之後,就像跳進火場救出老婦人的那位好好先生,他們會繼續原本的日常工作與生活。

事實上,電影中沒有「反英雄」這種東西。電影中有的,只是表現比較英勇的角色,以及比較不英勇的角色。想要在難忘的賣座電影之中,找到屬於後者那一型的中心人物,難度相當高。

But│但是
說故事,最重要的兩個字就是:「但是」。
沒經驗的說故事者,會告訴我們,首先,發生了第一件事,然後又發生了另一件事,但他們不懂得如何用具有娛樂性與戲劇性的手法,把故事串聯起來。

老練的說故事者,則常會說:「好消息是……,但,壞消息是……」
真正讓故事有趣的,是逆轉與矛盾,是似是而非以及前後不一致的東西。
◆延伸閱讀:Paradox; Deception; Flow

Complexity│複雜

年輕人的愚蠢,就是誤以為所有的事都很複雜;成年人的愚蠢,則是誤以為天下的事都很簡單。

對象為青少年的小說、漫畫、肥皂劇、電玩遊戲,以及其他以年紀相對年輕的觀眾為目標的作品,之所以可以吸引人,很大原因是它們都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只有年輕人才會--或才想--去追隨。

不過,「複雜」與「層次多」之間,還是有所不同的。雖然很多人以為,好的角色必須要很複雜,但其實未必如此。E.T、私家偵探山姆.史貝德、《原野奇俠》的夏恩、惡巫婆、金手指、大白鯊、《緊急追捕令》的哈利.卡拉漢、洛基、《2001:太空漫遊》的海爾、奇愛博士,都是可以用精簡的文字來表現本質的角色。

「複雜」的劇情,就像一盤擺在桌上的大拼圖--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把許多的小圖樣拼湊在一起。但「層次多」的劇情,則像是一只老式的手錶,所有的零件都為了共同目的一起運作。複雜不見得能為一件作品增添深度,但是層次多的特質,通常就會有效果。
◆延伸閱讀:Elegance

Despair│絕望
有三件事,你永遠不會在難忘的電影中看到:
一是單戀
二是無力感
三是絕望
大眾娛樂奠基於個人主義--一種只要相信你真的很想成為某種人,你終究可以辦得到的主義--之上。任何與這個主義有所衝突的東西,都屬於禁忌。

《風雲人物》剛開始的時候,主角喬治.貝利沮喪到想要自我了結,但故事的重點不在這裡,而是在如何克服絕望、如何實現人生的價值與潛能。這也可能是為什麼,這部電影多年來感動了這麼多人。

真實人生中,人們不斷經歷愛一個人卻不被對方所愛的單戀、無力感與絕望。但是看電影,我們追求的是希望--與絕望相反的希望。
◆延伸閱讀:Love; Unrequited; Impotence; Death

Discovery│發現
在有趣的故事中,我們一路都會有新發現。發現什麼呢?在難忘的電影中:真相。
拍片者是否透露出真相,反而沒有觀眾是否能發現真相來得重要。發現真相的人,也未必得是故事中的角色。譬如在《大國民》中,所有的角色沒有人知道凱恩臨終前說出的「玫瑰花蕾」,真正的意義是什麼,即便整部電影都繞著這個問題打轉,卻只有觀眾才知道它的真正含意,但這樣也就夠了。

拍片的導演總是克制不住引誘,想要多告訴觀眾一些訊息。但是,讓觀眾自己來「發現」這些訊息,反而會讓電影更具張力。
◆延伸閱讀:Deception; Irony; Detective Films; Mystery

Failure│失敗
現實人生中,我們害怕失敗,並且盡可能避免失敗。愛因斯坦高中數學不及格,沒有進入他想要念的大學,並且從未一圓他想當數學教授的夢,被迫在一家瑞士的專利局當助理。林肯在不小心當上美國總統之前,不管是從商或從政,都一路吃癟。

我們喜歡敗部復活的故事,或許是因為我們覺得那很像是自己的人生。在真實世界中,失敗是很痛苦的,很多人在別人還來不及給自己貼上「失敗者」標籤之前,自己就已先放棄。很多人曾夢想要當電影明星、運動家、畫家、作家或探險家,但最後都「想通了」,並且變得很「務實」,退而求其次地從事可以找得到的工作。

在戲劇中,關鍵不在於會不會失敗--因為少了失敗,故事就缺乏趣味性,也會無以為繼。關鍵在於:在遭遇失敗時,主角會如何面對?是打電話給律師,還是大哭一場?電影中的英雄唯一的解決方式,就是:自己振作起來,把身上灰塵拍一拍,然後繼續向前挺進。失敗,給英雄們一個證明他們才是真英雄的機會。

在《致命武器》中,馬丁.瑞格被人用繩子綁在鉤子上、全身被水浸得濕透、還被高壓電電擊;為了追捕壞人,他找遍城市每一個最危險的角落,只要被他碰到的車子都會被撞得稀巴爛,他所有能求、能借或能偷來的武器,最後都搞丟了。

但,觀眾會因此而認為他就這樣完了、慘了、失敗了嗎?當然不會。因為如果會,這就成了大家都不想看到的「傷感」結局。通常,只有品味最高的觀眾才有辦法容忍這種事。

喜劇片是失敗者最後鹹魚翻身的故事,悲劇片則是成功者最後遭受挫敗的故事。令人難忘的電影,講的大都是一個人在某方面成功,卻在其他方面失敗。
◆延伸閱讀:Success; Endings, Happy; Pyrrhic Victories

Giving Them What They Want│拍觀眾想看的東西
你應該不會去買一套包裝盒上完全空白的拼圖。因為你會想要在開始拼之前,知道它長成什麼模樣,這也是為什麼拼圖的盒子上,都會附上一張拼好的圖樣。

電影觀眾不會拿到印有電影照片的盒子,但他們也不會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消費。透過廣告、預告片、訪談、影評與口碑,他們已經知道電影的部分內容。

他們也很明白,聽人家說故事的原則--也就是詩人柯立芝(S. T. Coleridge)稱為「自願姑且信之」的默契,讓他們假裝不知道有情人終究會在一起,或是凶手終究會被揪出來。他們在觀賞電影之前,腦海中就有一張只有自己知道的圖像,而當電影結束時,銀幕上的圖像至少得有一部分,與自己腦海的圖像雷同,否則他們就會有被欺騙的感覺。

話雖如此,觀眾還是想被意外驚喜,想要有新發現,想要在電影裡看到新的東西。只有不用心的電影工作者,才會只給觀眾想要的東西。而也只有笨蛋,才搞不懂那是什麼。

所謂的電影天才,就是能了解觀眾的期待是什麼,知道如何滿足觀眾,同時又能給觀眾帶來意外的驚喜。

◆延伸閱讀:Discovery

Hollywood│好萊塢
好萊塢是個神祕的王國,數百萬人擠破頭想要鑽進去,但是他們一旦進入好萊塢,卻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好萊塢的一分子。

Intentionality│意圖
想像一下這段電影裡的畫面:美國中西部某處一望無際的玉米田中,有個人在等巴士。突然,響起飛機的聲音,他注意到,我們也留意到了。聲音不但持續,而且愈來愈大聲,這人抬頭赫然發現,一架噴灑農藥的飛機正朝他直飛過來。他四處張望,找不到閃躲的地方,只好狂奔。這是希區考克《北西北》這部片中,最令人難忘與緊張的一幕。

再想像一下:一對情侶走在公園裡,我們聽到鳥叫聲、小孩嬉鬧聲,接著我們隱約聽到飛機的聲音。聲音並沒有愈來愈大,而許多人也沒有留意到,但是一位在鏡頭之外、戴著耳機的人,卻注意到了,他仔細聽飛機的聲音,然後示意站在攝影機旁的人。這時,導演突然大叫:「卡!」咒罵著飛機,害他們白白浪費了時間與金錢。

想像一下,這時你走到導演面前,告訴他,全美國到處都有飛機經過,每個人都知道、也聽得到,假如這一幕要花很多錢,真的沒有必要中途停下來。這時,導演很可能反問:「你是不是頭殼壞去了?」

導演之所以要喊「卡」,是因為他很清楚,虛構的電影是建築在「意圖」的原則之上:在電影裡,每一件事都必須有意義,沒有任何事情是「剛好」出現的。如果飛機的聲音出現在電影的音軌中,觀眾就會以為,這聲音具有某種特殊的含意。

同樣的邏輯,也會讓拍片公司多燒很多錢。例如,雇用臨時演員在電影的背景中走路或開車,即便他們會搶鏡頭,或根本沒有半句台詞。
電影裡的世界跟真實生活不同,沒有什麼「意外」或「不小心」的事,拍片者與觀眾之間,有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觀眾所看、所聽到的一切,都有特殊的意義。

◆延伸閱讀:Accidents; Fourth Wall

Irony│反諷
在《奇愛博士》的片尾,「金」剛少校用他的機智與決心,終於在最後關頭解開了卡住的核子彈頭。剛少校騎在朝地面急速下墜的核子彈頭上,彷彿在騎馬似的,核子彈掉落俄羅斯的城市上空,造成全世界核子彈頭相繼爆炸,摧毀了人類文明。而就在巨大的蕈狀雲冉冉上升時,我們聽到維拉.林恩唱起二次大戰期間有名的情歌:“We’ll Meet Again”--意思是:我們將再度相會。另外,在《沉默的羔羊》片尾,食人魔漢尼拔.萊克特從獄中脫逃出來,打電話給女探員斯塔林,最後他說,得先掛電話了,「因為我晚餐要吃一位老友。」這兩個畫面,堪稱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反諷鏡頭。

反諷,是嘴巴說一套、實際意思卻完全相反的藝術。問題是,我們怎麼知道某人在說某件事的同時,真正的意思卻是另一回事?這對於信奉「用演的,別用說的」的電影工作者而言,難度更高--要怎麼做,才能「演」出某樣東西,然後意指另一樣東西呢?

會被我們稱為藝術的東西,與我們對隱藏的、模糊的意涵的「理解」有關。詩詞,要靠這種理解能力,宗教也是一樣。人類所創造出來、最強而有力的語言中,大多數都是這種「表面上說這件事,實際上卻是指另一件事」的語言。

◆延伸閱讀:Paradox; Duality; Bisociation; Deception; Misdirection

Mystery│神祕感、祕密
少了神祕感,就不可能說出令人難忘的故事。
不管是拍電影或真實人生,都有兩種祕密:一種有關過去,一種有關未來。偵探片與懸疑片,是兩種跟祕密最有關的電影,在這類電影中,「這是誰幹的」,指的是「過去」的祕密,「誰是下一個受害者」,指的則是跟「未來」有關的祕密。

《安妮霍爾》、《阿瑪迪斯》、《唐人街》、《大國民》與《齊瓦哥醫生》,都聚焦在過去的祕密。《黃金時代》、《北非諜影》、《教父》、《教父續集》、《梟巢喋血戰》、《駭客任務》、《飛越杜鵑窩》、《驚魂記》、《搜索者》、《原野奇俠》、《沉默的羔羊》、《星際大戰》、《欲望街車》、《日落大道》、《殺無赦》、《日落黃沙》以及其他電影裡,過去的陰影一直揮之不去,我們必須先明白「過去」曾經發生什麼事情,才真正看懂主角們的心。

就算沒有什麼跟過去有關的祕密,我們對整部電影的興趣仍然緊貼著這個問題:「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如果我們真能預測即將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個很乏味的故事。

神祕感是有強大力量的。有權勢的人總想用神祕感把自己包起來。因為照定義來說,「神祕」兩個字,意味著有種強大知識的存在,而我們並不理解。因此,神祕不是在講完全隱密的東西,而是在談「隱晦」的東西。

威力最強大的祕密,往往藏在文字裡。古希臘人在一年一度的埃勒夫西斯祭典(Eleusinian Mysteries)中,會透露關於生與死的祕密。古希伯來人則是在只有高階祭司能進入的廟堂中,念出上帝隱藏的名諱。

mystery這個字的古希臘文字根,意思是把嘴巴閉上,讓話說不出來。mustache(小鬍子)可能也來自同一字根,因為有小鬍子的人,在講話時可以靠鬍子遮住上嘴唇的嘴型。因此在通俗文化中,「神祕的男子」通常蓄有鬍子。

對女人來說,提供「小鬍子」功能的東西,就是面紗--它能遮住被稱為「靈魂之窗」的眼睛。就算是自認為很前衛的女性,也會在婚禮或告別式上披上面紗,這兩種儀式都代表著,人生將進入最神祕的階段。

雖然所有神祕的事情都會引起疑問,但並不是所有的疑問,都會反過來產生神祕感。通常被我們稱為「神祕電影」的片子,事實上只是「問題電影」,當問題的答案揭曉,「神祕」自動消失。

真正的神祕,是不管我們如何分析,仍然是神祕的。偉大的電影就像偉大的藝術作品,常常就是這個樣子--我們愈了解它,愈知道它神祕的力量歷久不衰。

◆延伸閱讀:Paradox; Duality; Misdirection; Detective Films; Repetition

Writing What You Know│寫你懂的東西
天底下每一位作家,都聽過這樣的建議:「寫你懂的東西。」照這個建議去做的作家們,都會花好幾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創作出平淡無奇的作品。

無論是作家,或是訓練作家的人,常常把「寫你懂的」搞成「寫你經歷過的」。但很少有作家經歷過充滿戲劇性的人生;假如真有人真的經歷過這樣的人生,他們也不會有太多時間或精力花在寫作上。因此,「寫你懂的東西」會把一位作家逼到很狹隘的視角裡。

你所「懂」的東西,並不只是你所經歷過的。保羅.薛瑞德(Paul Schrader)在撰寫《計程車司機》腳本時,對皮條客與妓女有多少了解?馬里歐.普佐在寫《教父》原著小說時,又對黑道有多少了解?莎士比亞對於丹麥人、義大利人、猶太人與羅馬人,又有多少了解?美國無數西部片的編劇,又對他們所描述的那段歷史,懂得多少?恐怖片的超自然經驗呢?《星際大戰》、《E.T.外星人》、《魔鬼終結者》等科幻片的作家,又怎麼會知道未來會怎樣呢?

一位作家所「懂」的,是他的個人經驗,而這些經驗,永遠不可能有足夠的廣度與題材,讓他得以在創作生涯中源源不絕地產出作品。
我不是要詆毀經驗的價值,我所要說的是:「經驗」常會讓一個充滿創意的人,把自己鎖進有限的知識空間裡,然後創意很快就會用完。

在創造難忘電影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個人的經驗,也不是研究調查,而是與知識結合在一起的情感,以及所產生的憐憫心。擁有足夠憐憫心的人,任何題材的電影都可以拍得很好。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