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聽之餘: 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 誠品線上

視聽之餘: 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作者 家明
出版社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視聽之餘: 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你多久沒有進電影院看一齣香港電影?很多人說,同一張戲票,同樣花上幾十元,寧願看荷里活大製作,怎樣也不會的香港電影。或者,從卡士、特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你多久沒有進電影院看一齣香港電影?很多人說,同一張戲票,同樣花上幾十元,寧願看荷里活大製作,怎樣也不會的香港電影。或者,從卡士、特技的角度,香港電影無法與荷里活電影媲美。既然同為娛樂,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看香港電影,尤其是很多香港電影也不再是拍香港的時候?香港電影的質素參差不齊,這是事實。香港電影不少早就北望神州,也是事實。但這些香港電影的軌跡,其實同步讀到一段香港故事──電影說故事,而當中的故事,不少也是一種時代的反映。我們會看見有的香港電影很不香港,但在很多著名導演離開本土市場的時候,有一些新進導演出現,再說另一種香港故事。支持香港電影,是因為不想有一天,我們戲院播的,只是那些不香港的「香港」電影,不想只有全球都在看的大製作。那麼,除了看香港電影,我們又能怎樣理解香港電影所欠缺呢?參考其他華語電影,或者是一項出路,尤其是台灣電影。這些年,我們看見台灣的復甦,拍出一齣又一齣叫好叫座的電影,甚至在香港引起熱潮。當很多人說要拍本土的香港電影時,究竟什麼是本土電影,是不是只有談政治的才是本土電影?台灣電影告訴你,不是如此。一齣關心自己國家的電影,可以談政治,但不一定談政治,還可以談歷史,談土地,談社會氣候,這是香港電影仍然需要摸索的地方。而華語電影,還包括中國電影、馬來西亞電影,還有新加坡電影。這些電影,同樣值得參考,怎樣才算是好的故事,說明不是投資愈多,等於電影愈好。除了劇情片,也談到紀錄片。香港向來忽視紀錄片,官方的金像獎也沒有設置有關獎項,縱然如此,紀錄片的重要性卻無庸置疑。透過真實影像,呈現城市中被人忽視的人事,紀錄著一件件大小事件,而這往往帶著監察及控訴力量。 讀著家明的影評,我們了解怎樣讀電影,怎樣的處理手法是好,怎樣需要改善,這是對藝術的要求。電影作為一種媒介,是很多人的休閒興趣,其實不只是一種娛樂。在光影與聲音的定格中,呈現了一個時代,紀錄的不只是故事,還有整個城市的風貌,與時代的特色。更重要的是,拍電影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人,同樣的看電影的人,又應該是怎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透過看電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是一場畢生的修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家明影評人。《明報‧星期日生活》專欄作者,演藝學院講師。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舒琪序梁款序詹正德686序自序本地蛋1. 《老港正傳》明修棧道,暗渡陳倉2. 天水圍的我和你3. 倫常慘案與香港命運4. 《打擂台》瘋癲訴真情5. 《1+1》與反高鐵唱和6. 《桃姐》潤物細無聲7. 《點對點》貴在不正常8. 《五個小孩的校長》精誠所至,金石為開9. 後雨傘《十年》想像10. Who’s Afraid of 十年?11. 《樹大招風》新導演交出佳作12. 《點五步》棒球抗命13. 關於教育,《非同凡響》想說的是……14. 《逆向誘拐》寄望下一場革命奪命金1. 一代小男人宗師2. 《葉問2》重彈老調,開到荼䕷3. 《葉問:終極一戰》看黃秋生! 4. 《奪命金》傻人有傻福5. 《中國合伙人》之不可一世6. 《風暴》年度奇片7. 《雛妓》瑕不掩瑜8. 《迷城》眾人皆醉我獨醒9. 《三人行》杜琪峯貫徹始終10. 《無雙》扭盡六壬11. 《唐山大地震》唐山喻國,一片欣欣向榮12. 《智取威虎山》對得起過億票房13. 《山河故人》讓人魂牽夢縈14. 《大象席地而坐》給糟透社會來一記悶棍15. 《爸媽不在家》我們應該慚愧16. 《分貝人生》陳勝吉的圓滿首作看見台灣1. 我們失了一面電影照妖鏡 2.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手電筒3. 《恐怖分子》冷眼看都市眾生4. 再看《一一》5. 《賽德克.巴萊》非一般的血肉史詩6. 《KANO》台灣電影的光榮7. 《女朋友。男朋友》大時代小人物8. 《幸福路上》我在台灣長大9. 不能沒有《不能沒有你》10. 《刺客聶隱娘》略談11. 《醉.生夢死》張作驥傑作12. 張作驥的成長殘酷物語流金歲月1. 犀利前瞻的龍剛導演2. 《瘋劫》終於被看見3. 《胭脂扣》二十年移風易俗4. 《流金歲月》如夢逝去,瞬息萬變5. 《香港製造》愈看愈警世日常對話1. 四年一覺選舉夢2. 三代飄泊中國人——談《大同:康有為在瑞典》3. 《乾旦路》崎嶇滿途4. 《長洲誌》真實影像之魅力5. 《伴生》老有所依的現實6. 《消失的檔案》還看六七7. 《水底行走的人》創作以認識自己8. 《分域大道》傘後的美麗與哀愁9. 《傘上:遍地開花》振奮人心10. 李屏賓一個人在途上11. 《築巢人》不熱血,更震撼12. 《看見台灣》愛之心,責之切 ?13. 《日常對話》捶心的紀實影像14. 地震復蘇眾生相15. 《上訪》十年,哀鴻遍野我們的青春1. 金馬獎評審樂在其中 2. 金馬獎得來不易3. 台北電影節的時代與美學4. 台北電影節二十歲了5. 台北電影節,願你的笑容,永遠一樣

商品規格

書名 / 視聽之餘: 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作者 / 家明
簡介 / 視聽之餘: 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你多久沒有進電影院看一齣香港電影?很多人說,同一張戲票,同樣花上幾十元,寧願看荷里活大製作,怎樣也不會的香港電影。或者,從卡士、特
出版社 / 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562008
ISBN10 / 9888562002
EAN / 9789888562008
誠品26碼 / 2681892429001
頁數 / 49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583

試閱文字

內文 : 《樹大招風》新導演交出佳作

導演◎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
編劇◎龍文康、麥天樞、伍奇偉
演員◎林家棟、陳小春、任賢齊
香港◎ 2016年

《樹大招風》證明,「香港電影」有其生命,我們不用過分憂心。

許學文、黃偉傑及歐文傑,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年輕導演,之前拍學生短片,拿過「鮮浪潮」比賽獎項,巡迴過一些國外影展(歐是《十年》導演之一,《十年》名副其實亦「樹大招風」)。杜琪峯想訓練新人,銀河影像吸納了三人,拍成這部《樹大招風》。三人電影科班、略有經驗,但換上工業製作又是另一回事。讀坊間報道便知,《樹大招風》由籌備到拍竣,前後歷時五年。監製杜琪峯及游乃海要求非常嚴格,三人各只拍三十分鐘(許拍林家棟,黃拍陳小春,歐拍任賢齊),已吃不少苦頭。但若今天從成果論英雄,這些年的工夫、等待,看來都是值得的。

從劇本而言,《樹大》示範了港片少見的認真與紮實。三個大賊主角,各有真實原型(葉繼歡、張子強、季炳雄),故事只拿了原型的部分特徵及事件,更多是創作者的構想。構想不是完全的空中樓閣,而是要把人物拉回時代,還他們「人性」,想像他們在什麼處境,有何慾望與焦慮。任賢齊演的葉國歡就是一例,他的兄弟被擊斃、贓物被壓價。在公海,他見海上的電器走私如此輕易,看了看手上的AK47,暗忖為何還打生打死?於是選擇轉行。不過葉想得不夠周到,因為從此要仰人鼻息、奉迎大陸貪官,大魚大肉應酬(葉對吃很簡單,只愛鹹菜扣肉)。葉國歡故事一個設計有點刻意,但很能說明原委:他做大賊時很剽悍、是眾人大哥,都是別人替他點煙的,改行走私後變得唯唯諾諾。他為海關一個芝麻官點煙,官員說「行了」(拍他手背慢鏡頭),葉當場呆住,好像感歎,自己怎麼弄得如此委屈。

各「不甘心」賊王合作

《樹大招風》呈現的三個大賊,各有各的前因後果、各有各的「不甘心」。除了葉國歡外,陳小春的卓子強連大富豪公子也綁架了,幾十億贖款一下子到手,他的「事業」到達「瓶頸」。林家棟演的季正雄,身分撲朔迷離,做事小心翼翼。他本來看準打劫九龍城小金行,卻因為見證投注站內馬迷的瘋狂而得到啟示——好一場匠心獨運的場面調度,幾乎沒有對白,只憑各人反應,以影像說故事;季與大圈仔三個「局外人」之形單隻影,對比眾馬迷的集體失落、「3T」派彩的盆滿缽滿,「馬會好過搶」的信息再明確不過。《樹大》所以叫人共鳴,在於寫出角色那份「不甘心」。亦正因為「不甘心」,才有「三大賊王合作」的懸念。

誰不想在自己的專業有番作為、打出一片天地?現實的悲哀往往是,力有不逮,或時不我與,或命運弄人,大賊也沒兩樣,他們說到底亦不過一介草民。有說《樹大》有濃厚的銀河影像或杜琪峯影子,我想最貼近是故事的宿命觀吧,最後讓人想起由《非常突然》(1998)到《毒戰》(2012)。影片另一諷刺橋段是,「賊王合作」其實只來自謠言、江湖風聲,空穴來風原來真可無因。面對以訛傳訛,再高明的大賊都拿它沒法的,甚至是聽見謠言後受啟發,倒過來受命運指派,才令謠言幾成真。當然,當《樹大》的故事發展了大半,仍未見「賊王合作」水到渠成,觀眾大概已經猜到,故事的高潮顯然不是讓大賊好好幹一場了。

「大限」將至風滿樓

《樹大》還靈巧地把故事設定在1997年回歸前夕。一切時也命也,影片籌備多年,今天出台了,倒更切合當下港人的「今非昔比」甚至「戀殖」心理。於是,儘管影片的1997年沒寫得很深入,「大限」仍隱隱然深化了角色的處境。影片收得妙,很有弦外之音:一個回憶片段(長鏡頭),葉國歡、卓子強及季正雄原來曾在大陸的「風滿樓」(山雨欲來?)相遇,各不相識。嗯,不對,還得提及上一場。風滿樓這場回憶戲的背景音樂(嗩吶),在上一場季正雄快捉拿時已fade in。季惶惑看著鏡頭(角色唯一一次看觀眾),熱鬧的音樂響起,很精彩的聲、畫矛盾設計!

鏡頭一剪來到風滿樓,他們三個人難得在同一畫面出現,聲軌再一次發揮神奇效果。先聽到的聲音是,九七回歸典禮上英國查理斯王子的語重心長寄語:「我們不會忘記你們︙︙在你們出類拔萃的歷史中,開展新一頁的時候。」固然語帶雙關了。然後畫面接上九七片段,彭定康的漂亮女兒哭成淚人,政府建築皇冠徽號被拿下。查理斯語畢,充滿「雪花」的電視畫面關閉(「電視」影像在本片意義不少),片尾曲是已故黃霑譜詞的《讓一切隨風》:「事未過去,就已失蹤,此刻有種種心痛」。《樹大》ending是近年港片最具餘韻、令人念念不忘的。「三賊王」一下子成了「香港」或「香港人」代表,我們殊途同歸,叫人不勝唏噓。

看完《樹大招風》,很多人在網上搜尋葉繼歡、張子強及季炳雄的事迹。這表示,電影鮮活的寫出了三個「人」。因為這部電影,我們對「大賊」多了想像、好奇心,甚或惻隱同情,有別於媒體一直的「冷血悍匪」描述。電影的力量,不過如此吧。

內心交戰的人性故事

再次重申,不知製作背後辛酸,只從成果論,三個年輕導演的功夫到家。三主角出場先聲奪人,各自定調。季正雄殺警迅雷不及掩耳,燒身分證切合他的一人千面(潮哥、可樂哥),把身分燒掉(尤其在正報道《基本法》的電視新聞前)亦和應了故事的1997年背景。葉國歡故事首個畫面,是他行劫的新聞片段,手持AK47一夫當關。這很聰明,一來這是葉最深入民心的形象,另故事由他們在黃光亮的大本營黑市交易開始,也省卻拍攝行劫大場面。卓子強的登場最浮誇,配合他的性格,顏色最亮麗(大宅窗簾與卓的西裝襯得好看)。他單人匹馬在大富豪跟前唱卡拉OK,身邊全是富豪隨從,但他輸人不輸陣。

《樹大》的演員很中看,三主角中,陳小春的角色似乎最難演,稍一差池便過火,他拿捏得好。任賢齊要做出前後判若兩人(比他在《大事件》的角色複雜),性格的差異或受爭議。林家棟則可怖陰沉,但他跟小女孩的關係又說明角色另一面(小女孩亦好)。除了主角,綠葉演員豐富,林雪、劉家勇、歐錦棠、熊欣欣、尹揚明、吳志雄、黃光亮,以及愈來愈修成正果的姜皓文。

《樹大招風》整體水平,絕不遜於銀河其他電影。影片還有不少出色處,卓子強開電話專線找葉及季下落,叫提供線索者赤裸上車;這段以《讓一切隨風》變奏配樂,剪輯明快。葉國歡的部分盡現官場百態,貪污局長不是鐵板一塊,或張揚或沉著的,由好色、嗜酒到品茗,氣場個個不同,位置愈高的愈不形於色。

不過,總體而言,《樹大》還數許學文的季正雄段落最神。除了上面提到投注站一場,還有最後季在天台致電卓子強,他不動聲色,身旁被單卻隨風起舞。卓子強在大陸落網,武警吉普車隆隆的引擎聲不絕於耳;一下子剪回季正雄那邊(top shot),夜深完全寂靜,又是一動一靜的對比。飛虎隊行動敏捷迅速,唯某個隊員不慎碰到電視魚骨天線,令季身邊的電視一下子清晰,電視的尖聲喚醒了不知什麼時候熟睡的季。他慌忙找出槍,但一切都為時已晚了。素來謹慎的季正雄是棋差一著?他的結局在於一念?

《樹大招風》根本是,三個角色徘徊在慾望、紀律、仁義、利己之間,內心不停交戰的人性故事。

17-04-2016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你多久沒有進電影院看一齣香港電影?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序

家明與我
舒琪(導演、資深影評人)

認識家明,得數一段接近四分一世紀前的往事。

那是1995年。我和約十多名寫影評的朋友,成立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下稱「學會」)。當時雖然不再年少,但仍然氣盛,一力倡議,影評人不是阿貓阿狗都可以做的,由是規定加入組織的都需要創會成員推薦,都需要審核。是以學會初期,一直都是個(自詡)「菁英」的小小圈子(什麼時候門戶大開我便不知道了,因為三年後我便退會),自然惹來其他被摒諸門外的、也活躍於電影文字界的朋友們強烈不滿,不到半年間,後者也成立了另一個影評組織,曰「香港影評人協會」(下稱「協會」),不設任何資歷限制,來者不拒。有過好一段時期,兩個團體雖然未至於水火不容,但少不免針鋒相對、互相睥睨或對著幹(例:香港電影金像獎vs.金紫荊獎的成立)。

翻查資料,家明原來也是1995年畢業的,唸大學時已經開始發表評論文字,但我不熟悉。他是影評新秀,自然不獲「學會」青睞,而加入了「協會」。後者後來出版了一份tabloid size的刊物。我不好說其他人,但得承認,對這份刊物,我當時是很不以為然的。沒想有天家明來電,自我介紹,說剛走馬上任,當上刊物的主編,正在籌劃一個香港電影雜誌回顧的專題報導,因為我在更早時期做過以「香港第一本嚴肅電影雜誌」為口號的《大特寫》(創辦人是導演唐書璇)的編輯、又有份創辦過《電影雙周刊》,所以想跟我做個詳細的訪問。我帶著三分不情願答應了。當時已是一個大塊頭的年輕版家明與兩名「協會」會員跟我見了面。但教我十分驚訝的,是他才坐下來,便從背包裡取出了一大堆費了不少勁蒐集回來的資料,從「火鳥」(電影會)時代的會員通訊、「香港電影文化中心」的月刊、到香港藝術影院元祖莫玄熹先生在經營灣仔京都戲院時出版的宣傳刊物《電影客》,都一應俱全地羅列在我眼前!(這些刊物我均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對每個時期的每份刊物,家明都仔細地提出了嚴謹的問題。原本打算只花一個鐘頭便打發過去的訪問,結果談了兩、三個小時,把我的興致都挑起來了。幾個星期後,我收到印刷出來的刊物,除了版面一新耳目外,內容也充實可讀。我暗中汗顏之餘,也從此改變了我的某些偏見,對家明的名字更有了很深的印象,此後陸續留意他的影評文字;到後來,更成了忠實讀者。

隨著在不同場合的接觸與交流,與家明也慢慢交上了朋友。除了寫文,他似乎特別喜歡擔任「講堂」式活動的講者,有過好一段時間,還定期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的圖書室主持一個個人式的電影欣賞系列。他宏亮的嗓子跟爽朗的笑聲,鮮明地體現了他對電影的無比熱情,歷二十載而絲毫未變。我們在長片《咖啡,或茶》的兩段情節裡,重演/記錄了他講課的風采與情形。

千禧年始,我加入了香港演藝學院,四年後,在完全沒有預計的情形下,當上了電影電視學院院長的職位,進行了逐步的教學改革。家明很早便是我一心想羅致的講師,恰恰那時他剛離開了香港大學的通識系。我聘請了他先當一段時期的兼任老師,等候我完成一些行政手續後才給他發出正式的全職教職聘書,但沒料到的,是學院的行政架構與政府的津貼制度架牀疊屋,開設一個新的教學職位的複雜性原來足以媲美一項工程。我給家明許下的諾言,整整花了五年始能兌現。期間我一直害怕因此而失掉他,又暗中擔心他可能會入不敷支,但他不獨從來沒有對我有過任何質疑,還至始至終滿懷熱忱地給學生們上課。這份愧疚與感激,是我保持至今都未有機會當面跟他表白的。

除了熱情滿溢的個性,誠實是家明的電影文字的另一最大優點。誠實,不僅是對他自己、對讀者,還有(並更重要的)是對電影,由是謙遜、踏實、具說服力。這份能耐,放在日益因社交媒體氾濫而變得浮誇、張狂、以無知作有知的數據時代裡,愈見可貴。現在終於可以結集出版,得以流世,更是香港電影文化的福氣。不特此,我還期待在不久所謂往後,可以讀到它的續篇、再續篇、與後續篇……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