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筆記 (2冊合售)
作者 | 高華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歷史筆記 (2冊合售):內容說明●《歷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卷。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產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歷史。作為內戰勝利方 |
作者 | 高華 |
---|---|
出版社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歷史筆記 (2冊合售):內容說明●《歷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卷。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產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歷史。作為內戰勝利方 |
內容簡介 內容說明●《歷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卷。 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產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歷史。作為內戰勝利方的中共是本章的論述重點,所選文章不僅反映其革命奪權歷程,還映射出1949年後政治實踐的某些雛形。 第二編「斷裂與延續」主要論及毛澤東時代,內容涵蓋了多個歷史事件。毛澤東與林彪內爭堪稱毛時代最具戲劇化的事件。它固然以毛的獲勝告終,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個人崇拜神話的謝幕就此徐徐開啟。本章最後一篇文章就集中闡釋了毛林之爭。 第三編《「從『大破』走向『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為一篇未刊稿。高華教授生前承擔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七卷的寫作任務。他已列出該卷寫作綱要,惜乎天不假年,只完成了十餘萬字的文稿。本書另附上高華教授的整章規劃與觀點,希望借此推動對波詭雲譎的文革史研究。 第四編《讀書有感》包含多篇書評,論及對象既有風雲人物,也有平頭百姓,既有追隨國民黨政權遷台的作家,也有大陸人所皆知的左翼文人。本章通過對他們回憶的評議展現出多角度的時代變遷與個體感受。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高華(1954-2011)歷史學家。因中國共產黨黨史研究而知名。《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一書揭示了中國式思想改造的緣起與模式,尤為學界所重。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職教授。主要從事中國現代史、民國史,以及當代中國史的研究。2007年罹患肝癌,2011年12月在南京病逝,享年57歲。已出版著作有《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身份和差異》《在歷史的風陵渡口》《革命年代》。
產品目錄 目 錄vii 編者的話 (黃駿)第一編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創建中國現代民族獨立國家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歷史教訓蔣介石民族主義觀之得失孫科的憲政理念及其限度「肅AB團」事件的歷史考察紅軍長征的歷史敍述是怎樣形成的?毛澤東與1937年的劉少奇、洛甫之爭在「道」與「勢」之間毛澤東為發動延安整風運動所作的準備延安整風運動中的思想改造、制度創設與政治運作中共從「五四」教育遺產中吸取了什麼延安教育的價值及其局限民族主義乎?國際主義乎?國民黨在軍事上的失敗第二編 斷裂與延續如何認識毛澤東時代?在革命詞語的高地上敍事視角的多樣性與當代史研究以50年代歷史研究為例大躍進運動與國家權力的擴張以江蘇省為例北京政爭與地方釋讀《江渭清回憶錄》歷史真實與鞍鋼憲法的「政治正確性」大饑荒中的「糧食食用增量法」與代食品大災荒與四清運動的起源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階級身份和差異1949—1965年中國社會的政治分層新中國教育制度的形成和發展建國後醫療衛生工作體制的形成與「衛生革命」的興起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對「林彪事件」的再考察第三編 「文革」研究從「大破」走到「大立」「文革」中的「新生事物」新秩序和新衝突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第七卷大綱)從軍人體制的確立到林彪事件 1969–1971(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七卷大綱 )第四編 讀書有感六十年來家國,萬千心事誰訴讀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札記初讀《楊尚昆日記》讀毛澤東詞《人有病,天知否?》讀《七律.有所思》看毛澤東發動「文革」的運思他何以選擇離開王鼎鈞《關山奪路》讀後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困窘和堅守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找回一段被湮沒的歷史《博古與毛澤東》讀後從丁玲的命運看革命文藝生態中的文化、權力與政治沙飛:在祖國的天空中自由飛舞的一顆沙粒「思想」的累與痛胡伯威《青春‧北大》讀後一個「外逃者」眼中的蘇聯雷光漢的《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蘇聯流亡記》新中國五十年代初是如何進行社會統合的對十五個「小人物」回憶錄的研究台北所藏大陸20世紀50–60年代資料過眼錄近年來民間的當代史書寫和研究生談幾本史學名著附錄一答楊錦麟:回首延安總結國共60年歷史教訓革命敍述的興起、延續與轉型國家主義的文字、圖像的再造參觀張大力「第二歷史」展覽的發言我為什麼研究延安整風《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後記行走在歷史的河流革命年代難忘吐露港畔的「學術家園」附錄二一本書的高華高華先生印象記
書名 / | 歷史筆記 (2冊合售) |
---|---|
作者 / | 高華 |
簡介 / | 歷史筆記 (2冊合售):內容說明●《歷史筆記》係高華教授的遺作。1300頁,分二卷。第一編「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分論國民黨共產黨兩黨1949年前各自的歷史。作為內戰勝利方 |
出版社 / |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0199445370 |
ISBN10 / | 0199445370 |
EAN / | 9780199445370 |
誠品26碼 / | 2680891835004 |
頁數 / | 1282 |
開數 / | 18K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H:精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第一編
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中國20世紀的革命、內戰與民族主義
□ 問 ■ 高華答
孫、蔣學習蘇聯建黨軍
□ 孫文和蔣介石先後在學習蘇聯的建黨建軍原則和黨軍黨國問題上,都認為蘇聯是個學習的好榜樣,你覺得其中有什麼必然性嗎?
■ 向蘇聯學習──「以俄為師」,這個思路是孫文定的。孫對蘇聯革命的總結是,蘇聯最成功的經驗就是建立了黨軍,這是一支由黨和黨的領袖完全控制的軍隊。我們中國革命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這方面毫無建樹。孫文自己沒有去過蘇聯,他的這個思想是根據二手材料和當時西方的報導提出的。更重要的是,1923年他派蔣介石去蘇聯考察了三個月左右。這段歷史在美國學者陶涵(Jay Taylor)剛出版的《大元帥: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的奮鬥》中有所描述。蔣親自去看了,對十月革命後的俄國有了自己的認識。他基本認同孫的看法,就是以黨治國、以黨治軍,這主要是從中國需要的角度出發。加上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後,蘇聯給了國民黨很大幫助。所以在學習蘇聯問題上,孫提出了思想,而蔣接受並傳成了它。蔣介石以後雖然反共,但「以黨治國」的路數並沒有改變。
□ 如果孫文只是為了建立一知親信部隊,他也可以學習美國。為什麼他和蔣介石都傾向於學習蘇聯?是不是蘇聯的意識型態更能對應其在中國的追求?
■ 孫、蔣都曾多次提到,想要擁有一支有主義、有思想的軍隊,因為他們認識 到,這種軍隊是布爾什維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當時中國軍隊搭都是無主義、無思想的私家軍。至於他們為何沒有提出要建立美國式的國防軍,我印象中孫沒有專門論述過這個問題。也許他覺得中國和美國的差異太大,美國在南北戰爭後實際上是一個穩定和成型的社會,軍隊在社會中沒有特別顯著的作用。十月革命則完全是靠軍隊,把布爾什維克的力量從莫斯科一直延伸到全國。一支有主義、有黨領導、有工農群眾參加的軍隊,從革命實用主義角度,給孫和蔣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人過去都是「吃糧當兵」的想法,相比之下,俄國人能鼓動勞動大眾為了主義和思想自願去流血打仗,這太了不起了,這也是為什麼1924年黃埔軍校建立以後就有「黨軍」這個概念。
□ 孫、蔣學蘇聯的傾向是否也與蘇聯願意提供大量盧布和軍援,而歐美確不願 扶助有關呢?
■ 歐美對「孫大炮」不看好,他們是地道的現實主義者;蘇聯則是出於自己「東方戰線」戰略考慮,選上了孫中山。第三國際建立後,它覺得俄國革命需要其他國家支持。而在1920年代初,從芬蘭、巴伐利亞到匈牙利,俄國支持的歐洲革命都失敗了,進攻波蘭也失敗了。此後列寧把目光轉向中國。他先要聯絡吳佩孚,因為後者有保護勞工的表現,後來發現這個人似乎不行,又轉向聯絡在廣東一帶有明顯社會主義改革思想的陳炯明。最後,遠東共和國(蘇俄政府在俄國西伯利亞赤塔建立的一個被蘇俄控制的緩衝國)一個外交使團成員達林以記者身分去了廣州,發現國民黨在工人中影響很大,而共產黨當時還很弱。事實上,國民黨早於中共搞工人運動,馬超俊等幾個人是最早在廣州搞工會的。此後鮑羅廷被派往中國,擔任孫的首席政治顧問。此人不僅革命意志堅定,而且有一種能力,這就是改變別人思想的能力,他的英語非常流利,可以和孫文流暢交談,並迅速地影響了孫,隨著孫中山向左轉,蘇聯的軍援等也都來了,所以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很多事都是在蘇聯邦助下完成的,黃埔軍校也是在蘇聯人的幫助下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