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 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 | 誠品線上

一起, 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

作者 黃錦敦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起, 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一本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書在親子對話和故事之間在享受和掙扎之間活出人的滋味作者將近年來發生在自己身上與親子有關的故事,重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本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書 在親子對話和故事之間 在享受和掙扎之間 活出人的滋味 作者將近年來發生在自己身上與親子有關的故事,重新整理為不同主題,以跟大家分享他最愛的敘事取向如何能在其中現身。因此,本書不僅是對心理治療與助人工作者,對關心親子議題的為人父母,以及對敘事取向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是很好的參考。 【推薦】 我很喜歡這本書裡,錦敦引用他讀書時的精華看見,讓看書很 少的我,似乎也跟著錦敦,一起接受前輩如光一般的洗禮。其中,我特別喜愛錦敦引用一行禪師的一段話:「我們必須縫製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接受社會給我們準備的套裝。自製的衣服未必切合潮流或被接受,但這不僅僅是衣服的事,而是關乎我是誰的問題。」 ——黃士鈞╱諮商輔導博士 這本敘事親子實踐的生活故事,讓敘事實踐者內心的反思映照著敘事治療的理念與精神,讓我們一窺敘事治療的心法,亦即如何將敘事理念精神融會貫通地內化與展現的歷程,攤了開來。錦敦在故事卡關處的停留反思獨白,正是可以跟著一起思考的學習之處。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 【各界好評推薦】 王家明(香港雋心諮詢及培訓服務公司創辦人、註冊社工) 守谷香(作家、重量毯縫癒師) 江美霞(小太陽幼兒園園長、結構式遊戲治療師) 何小玲(新疆喀什讀者) 吳敏菊(菊式映像攝影師無畏團隊發起人) 林祺堂(心靈魔法師) 邱俐綾(小學教師、音樂創作人、臼井靈氣療癒師) 邱麗娃(心理教育工作者) 洪綺鎂(豎琴家、蒙納米豎琴樂團團長) 胡水雲(小草旅人共學團資深教育者) 徐秀宜(臨床心理師) 張婉儀(馬來西亞註冊心理諮商師、結構式遊戲治療師) 許瓊文(小樹的家繪本咖啡館主人) 陳祉錚(小魚兒的家民宿主人) 黃士鈞(諮商輔導博士) 劉敏儀(澳門全方位教育中心特殊教育教師) 蔡雯瑾(家扶基金會社會工作處主任) 靜 苓(P.E.T.親子溝通資深講師、深圳心諮協會敘事專委會副主任) (更多推薦請見內文)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錦敦黃錦敦,1969年生,高雄人。 敘事治療取向訓練講師與督導╱作家。 喜歡創作 從木工、手作燈具、治療性卡片、寫書、帶領工作坊到生小孩, 覺得都是美麗的作品 喜歡旅行 在移動中感受安靜,在變化中體會簡單 喜歡敘事治療 近年持續投入書籍與治療性卡片的創作,已出版作品包括: 書籍:《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陪一顆心長大》、《生命的神祕配方》《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活在島嶼的敘事(合輯)》 治療性卡片:《哇卡:敘事治療獨特結果問句卡》、《哇卡2:生命故事卡》、《悟卡:敘事治療重組會員對話卡》、《熱情渴望卡》、《親職卡:親職對話澄清卡》、《情緒對話卡》《旅程對話卡》 部落格:敘事咖啡屋 臉書:敘事咖啡屋工作坊訊息專用 工作信箱:fornarrative@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在月光下縫製那件自己的衣裳 黃士鈞 各界推薦 自序 寫最重要的事 導讀 在故事中浸泡迴響,跟著錦敦「偷學」敘事的生活智慧 林祺堂 第一章 陪孩子,長自己 別讓自己成為自己的遠方 1找重心 2這是妳自己決定的嗎? 3創作者的掙扎 4順著紋理 5敘事治療與做自己 第二章 父母的準備 左右為難 1送個溫柔當禮物 2角膜塑型片 3從這裡到那裡 4我要去台東 5敘事治療與空間 第三章 說故事,說那些美好的故事 一起做菜 1故事,生命經驗的存取與閱讀 2呼喚故事,成為關係裡的資源 3日常,即是美好 4家庭儀式:創造「活在那裡」的時刻 5敘事治療對美好故事的關注 第四章 那些所謂的理所當然 鬆土 1健康的眼淚 2自省還是自責 3當不比賽的時候 4一般人都會這樣的 5敘事治療對理所當然的鬆解與活化 第五章 衝突裡的關係 衝突與做自己 1那撕開再縫合的 2那回頭再拾起的 3道歉真有力:讓願意重新連結成為一個家的文化 4爸爸的幼稚 5兩種衝突 6敘事治療與衝突的對話 第六章 做父母也做自己 淘汰 1難以敘說卻如此真實 2調時差 3關係裡的相互成全 4露台烤火到廚房發火 5敘事治療與不同版本的父母 第七章 孩子,再次回家 角色的交疊 1讓自己再次回家 2真的是遠行 3沒有要放棄繼續快樂的可能 4沿一條河走路回家 5只要先陪伴難題 6敘事治療與家庭故事的改寫 第八章 那些留下和帶走的 從享受開始 1愛的「屎」光 2療癒裡的神祕溫度 3帶走你在我眼中的樣子 4不 怕 5敘事治療與關係 尾聲 再喝一杯!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起, 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
作者 / 黃錦敦
簡介 / 一起, 遇見美好的自己: 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一本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書在親子對話和故事之間在享受和掙扎之間活出人的滋味作者將近年來發生在自己身上與親子有關的故事,重新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6939600
ISBN10 / 9576939607
EAN / 9789576939600
誠品26碼 / 2682101408008
頁數 / 33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文】
在月光下縫製那件自己的衣裳
黃士鈞╱諮商輔導博士
二○二一年的秋天,錦敦邀我為他的新書寫推薦文,於是,一個多月的時光裡,在夜晚來臨之前,我總是捧著這本書稿,在天光將盡之前,讀著、迴盪著那珍貴的文字和情感⋯…

認識錦敦,相知相惜,一晃眼也十五年了。

之一

我認識的錦敦,是一個勤勉的人。這些年有時候在海邊、在山上、在都蘭草地旁的小桌子,總是看到他正在讀某一本好書,或是正在一回又一回整理著筆電裡的文稿。

我很喜歡這本書裡,錦敦引用他讀書時的精華看見,讓看書很少的我,似乎也跟著錦敦,一起接受前輩如光一般的洗禮。其中,我特別喜愛錦敦引用一行禪師的一段話:「我們必須縫製自己的衣服,而不是接受社會給我們準備的套裝。自製的衣服未必切合潮流或被接受,但這不僅僅是衣服的事,而是關乎我是誰的問題。」

錦敦接著説:「比賽過程中的高潮迭起,創造了刺激與樂趣的世界。但要記得,比賽並不是生活,別把人生無限制地賣給了輸贏。」

是啊,我讚嘆著這兩個我尊敬並且學習多年的生命。錦敦的「別把」人生無限制地「賣給了」輸贏,擲地有聲啊!像是在用砂紙磨木頭時,忽然之間,聞到了檜木在歲月裡深藏的香味。

讀到這裡,我心裡想:真的耶!是輸是贏、光環和獎盃,真的是社會給我們準備的衣服套裝啊,那,如果願意,要不要來練習一下,暫時離開比賽和比較、離開競爭和標準,然後安靜地低著頭,在月光下,縫製自己的衣裳⋯⋯

我的心被書稿裡的文字震動了,心裡浮現這樣的畫面:

那剛剛好溫柔的月光,輕輕悄悄地落在那柔軟又厚實的正在縫製衣裳的雙手上,前一刻還在擔憂忐忑的心,不知不覺中,其實也才一瞬間,不知道為什麼……

心,跟著安靜的月光,安靜地柔軟了起來。

左手,跟著柔柔的心,這麼自然地微笑了起來。

右手,跟著安靜的心,有了一份喜歡浮了上來。

之二

這年頭,寫書的人少了。錦敦實在令我佩服,依舊如此勤於筆耕。書裡有幾句話,像詩一樣的美。錦敦説:

「天堂不是一個地方,而是活過的時刻。」

「關注不間斷的災情,與關注盆栽裡的苗芽,是兩種心情、兩種日子。我們關注什麼故事,我們就活出什麼樣子。」

「記得,蒐集故事,不只會招來春天,還可以過冬的。」

這樣的美,不只讓思考信念有了改變的入口,更是帶著力量撼動情感。讀的時候,如果記得調息,輕聲呢喃地唸出聲音來,然後想像這樣的話語像是瀑布一般舒暢地流過全身,那這就不只是一本書了。

之三

準備書寫這篇推薦文時,我一邊讀一邊寫下六千多字的註記文字,然後再精選寫在這裡。其中,一定要說的是,這本書裡有一段是心理學界創發性的精彩見解。那天我在花蓮和台東之間的芭崎瞭望台讀到這一段,在太平洋的風裡,讚嘆不已。

錦敦提問說:

「我們若勤於反省,問題就能帶來『改正』的結果嗎?」

「會不會有時太勤於反省錯誤,不只不能帶來想要的結果,反而會感到氣餒或無力。」

「若自省不等同於自我處罰,那我們能不能把深切的自責拿掉,讓它們分開。也只有這樣,當孩子犯錯時,才能擁有一個乾淨的空間,回到自己身上,好好和問題對話。」

真精彩!錦敦把「自責」和「自省」分開了。於是,從今以後,不知道有多少孩子,可以不用在自責的濃霧底下,掙扎著想改變卻沒力又不清明。

之四

錦敦的這本書和親子有關,所以我特別邀請十二歲的小女兒阿毛,和我一起寫這篇推薦文。阿毛從出生就看著錦敦叔叔的女兒小蔓一年一年長大,也看著錦敦叔叔一天一天變老,小女孩的眼光,很有意思呦!

阿毛這樣寫著(讀者可以在心裡想像十二歲的小女孩說話的樣子):

我一直都很想當一個能夠好好地跟孩子溝通,而不是不聽他們解釋就一直責罵的媽媽,我也一直都在尋找方法,而當我在看這本書時,就好像有一點開始一滴一滴地慢慢學會了!這個,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家長,需要做的一項重要功課。

我特別喜歡書裡的一篇小故事:錦敦叔叔的女兒小蔓不想去看眼科,因為她不想在那裡用手比來比去(量視力的時候),而且她又常常比錯,那裡的驗光師又很凶,於是,錦敦叔叔就告訴小蔓:「妳可以亂比呀!」這個方法讓小蔓心裡有了空間,也就是,她可以決定用「亂比」去回應驗光師的「好凶」;這個方法,就讓小蔓的心裡有了平衡。像這個,就真的是需要好好地學習才能夠想出來的方法。這個小故事讓我了解到,原來可以這樣子好好地跟孩子溝通。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讓我想到我的爸爸(幸福~),因為他也經常像錦敦叔叔一樣,好好地跟我們講話,非常地溫柔,也非常有耐心,因為,他學會了如何好好地與我們溝通,我覺得,這樣,真的真的好幸福!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也常常在心裡這樣想,喔~原來可以這樣子跟孩子溝通呀!原來,這樣講,可以讓小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變得安心呀!這本書,真的讓我學習了很多。我覺得這真的是一本非常非常適合輔導老師和很多很多父母的書。

孩子的心,澄澈透明。而我,一邊讀著女兒的文字,一邊眼眶濕濕。

親愛的讀者,恭喜你讀到這本書,說不定,讀著讀著,你真的看見了,那安靜的柔柔的月光,和雙手拿著針線的背影。

真心祝福,月光下,這件終於最後親手縫製的衣裳。

試閱文字

內文 : 1找重心

不要著急,覺得每一步都踏穩了,再踏出下一步。

找重心

看著小蔓在大浮板上試圖平衡、跌落水中,再試一次,又跌落水中。慢慢的,有幾次開始可以在板子上停留久一點,然後再跌落。

這是小蔓在花蓮三棧溪自己跟自己玩的遊戲,半個小時的過程裡,我看見她從跪在板上平衡,接著能坐,到最後站立。

我在遠處看了許久,也看出了意思,這個過程裡她的身體都只在練習一件事情:找重心。

重心,這兩個字很有意思的是,重心一定得是自己的,才會讓人真正的平衡。

所有學會走路、溜冰、騎自行車、舞蹈、衝浪的人,都能體會到這樣的道理,重心,別人無法給你,你得自己找到,一旦找到了,就知道如何在不斷的變化中掌握自己。

所以,流暢地移動,都是從掌握重心開始的。

記得第一次上百岳,因為一天內海拔上升太多,所以一開始要走路身體是困難的,帶領我爬山的朋友一路上不斷提醒我:「不要著急,覺得每一步都踏穩了,再踏出下一步。」

重點不是快或慢,而是你和自己身體的關係。這麼簡單的話,卻讓我那天移動時很安在。

朋友的那句「每一步都踏穩」,就是在每一步裡要保有重心的提醒。

有重心,就有了去處

兒子國小四年級時加入躲避球校隊,在他加入校隊幾個月後,有天我見他練球回家,全身都是躲避球的護具,隨口問他說:「你是怎麼被選入校隊的?」

兒子:「沒有啊,我不是被選進去的。」

我:「喔,那你是怎麼進校隊的?」

兒子:「我跑去跟教練說,我很喜歡打躲避球,可以加入校隊嗎?這樣,我就加入球隊了。」

我:「原來是這樣,那你們校隊裡有人也是這樣加入的嗎?」

兒子:「沒有啊,只有我一個。」

原來如此,因為他喜歡打球,就主動跑去問教練,難怪聽他說起幾次比賽都是板凳球員,也沒見他因此覺得挫折或是不想練習。因為他加入校隊的重點不是為了「比賽」,而單純是為了「喜歡」打球,所以平時可以練球,兒子就心滿意足了。

只是因為喜歡,就可以好好地投入一件事,這是孩子的天真。若置換成大人的想法,花時間及精神投入一件事,就期待能變成一種專長,接著開始參加比賽,好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夠厲害,最好還能期待有一天,這樣的專長能讓自己出人頭地。

大人想的是「有用」,孩子想的是「喜歡」。有用沒有不好,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是很重要的。

也因此,當我看到兒子能用這樣的方式參加躲避球校隊,因為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看重什麼,就可以「不被外在的規則限制住」,心裡替他開心。

掌握自己的重心投入這世界,我想這是人生裡最值得牢記的事情之一了。

重心與在地性的聲音

敘事治療裡有個詞彙叫作「在地性」,簡單地說就是包含了個人看重的價值、抱持的觀點、心中的渴望、想要的生活等等,是屬於個人的,有時我也會將這樣的觀點與選擇稱為「在地性聲音」或「在地性論述」。

而這世界本來就充滿多種聲音,不論是他人的或自己的,其實沒有誰對誰錯。但在一個社會運作裡,常會有某些論述居於強勢(主流)位置,若缺乏尊重與多元的概念,抱持強勢論述的人們就會透過教育、媒體甚至法律制度來強化與流通這些聲音,將這樣的論述推展到幾乎是「唯一真理」的位置,如此一來,與主流聲音選擇不同的人,就容易被邊緣化或病態化,這些人的社會處境與心理狀態常常因此受困。

如同在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裡,一位生活在礦區的小男孩喜歡跳芭蕾舞,但在強調男子漢文化的礦區裡,這是不被接受的。因此小男孩只能欺瞞家人,說去學拳擊,實際上卻偷偷摸摸地學跳舞。所以當男孩的父親知道真相時,便大發雷霆並要求孩子改「正」。

但什麼是「正」?我們會知道這裡頭有很多值得思考之處。其實在那個環境裡,不只是男孩的父親,而是大部分的人都覺得男生該打拳,女生才跳舞。於是當你的選擇和這樣的主流觀點不同時,就會感受到一種因選擇不同而被社會多數人注視的壓力。在這樣的壓力下,有些人就此放棄自己的追求,甚至也吸收了主流論述的觀點,開始在內心裡罵自己「怪咖、不正常」,人在這裡和自己想要的生活失聯,處在這種不能做自己的困頓裡,當然會感到迷失與痛苦。

所以,敘事治療才會認為,許多被指稱的「問題」,本質上都不是個人有問題,而是在某種文化脈絡下所造成的人的困境。

或許有些人會說,男孩本來就不對,他不應該欺騙父親,說要去打拳卻偷偷跑去學芭蕾。但許多時候,我們正因為外面的聲音太過強大,卻又不想放棄自己,所以只能用扭曲的方式保有心中的火苗。

是不對(欺騙)還是可貴(堅持),全憑我們在哪一種視角下說話。

還好影片中的男孩夠固執、夠勇敢,沒有放棄追求,因此才有了自己的人生。影片最後,在〈天鵝湖〉激昂強烈的管樂聲裡,鏡頭交錯在兩個地方。一是後台,已成年的男孩正鬆動身體,等待出場時刻;一是觀眾席上那位早已理解並支持孩子的父親,專注地凝視台前,等待著孩子。當男孩化身為天鵝躍出的那一刻,我內心感受到非常強大的震動,那不只是屬於男孩的故事,是身而為人的我們放在心中的深刻渴望:活著自己要的人生。

從這裡再回到這篇文章所談的:找重心。人生的遭遇,常如同小蔓那天在三棧溪上嘩啦啦的不斷流水,總會搖晃我們。在一次次跌落又爬起的過程裡,我想最美麗不只是我們站立的身影,而是學會回到自己的重心。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一本不一樣的親子關係書

在親子對話和故事之間
在享受和掙扎之間
活出人的滋味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