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 本書提供與悲傷相處、與失落和解、與死亡對話之道,也是一本助人者該讀的書!一本不談悲傷輔導或諮商理論,卻處處是實踐理論的書!一本貼近人類心靈,深層呼喚的書! 林綺雲(國立台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 本書呈現一位助人工作者對人的生命本質的觀照與體察,以及對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現人性與他人互動的反省與實踐,這是絢慧在專業發展過程的學習筆記,有真摰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為快,也很樂意將本書推薦給讀者。 洪莉竹(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暨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 人生最苦是病苦,當遽變來臨,如何面對?如何接受?如何處理?如何放下?本書提供不同面向的思考角度。 葉樹姍(大愛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生命從來不是固定的物體,他是流動的進行式。 似河流,潺潺穿流於鄉野、城都,或山谷間,看似孤獨,卻是與天地萬物同行,共同創塑了這世界的樣貌。 河流從沒停止說故事,若你停下來,靜心聆聽任何一條河流的聲音,你會聽見河流在低吟著漫漫長流的往事,如同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因著敘說與聆聽,生命故事裡的哭與笑因而有了意義;因為敘說與聆聽,生命有了交流後的相依與豐沛,美麗而動人。 蘇絢慧在本書以河流做為生命的隱喻,書寫社工師與病人、家屬的相遇,生命交會的美好,是安慰療癒、臨終關懷、悲傷輔導佳作,涵蓋人際關係、生命教育、情緒教育、老年照護、生死議題,也是一位助人工作者的職場學習思索筆記,「帶來改變和成長,更能體察人心、了解現實、拓展視域、貼近人性。」 本書集結蘇絢慧在張老師月刊「當生命已完成」專欄文章,「提醒人們靠近自己的死亡、貼近自己的生命。」 ■作者簡介 蘇絢慧 內心有一個熱切的想望:期待與生命的靠近。 始終相信生命與生命在相遇中只要有一刻彼此理解、明白,生命就能貼近而打開了存在的空間,得以向前走。 書寫和從事助人工作,都是因著這樣的想望而有的選擇與行動。 倚著文字與繪畫,她敘說自己的生命,向人、向世界開放她自己。倚著所謂的助人工作,她走進許多生命的孤獨角落,分享著、聆聽著他們的生命故事。兩者都因為她想化解生命內在深層的孤獨感,同時與世界產生連結。 過去的生命,她是在醫療與長期照護領域擔任社工師。 現在的生命,則專心從事生死關懷與悲傷治療的實務與研究工作 ■本書目錄 自序 河流的交會 1.永遠是孩子 2.聽見靈魂的哭泣 3.當我們接近死亡,也同時靠近了生命 4.讓一切來得及 5.奇蹟 6.「你辛苦了,我知道你盡力了!」 7.死亡的威脅與提醒 8.給一個表達的機會 9.最後一個需求 10.死亡不是報應 11.聆聽生命最深的悲傷 12.答案的背後 13.照顧的最高原則是維護尊嚴 14.做個隱微的助人者,成就別人做自己的專家 15.沒做完的功課 16.幸福不是因「比較」而獲得的 17.痛苦需要引流與理解 18.照顧生命別只是管教 19.人失去尊嚴,還擁有什麼幸福? 20.「看見」他所「看見」的 21.終極的功課:超越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