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探微 | 誠品線上

台灣史探微

作者 戴國煇
出版社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史探微:台灣史探微 序  1985年3月25日,著者出版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本中文書。題為『台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遠流的王榮文社長,告訴我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台灣史探微 序 1985年3月25日,著者出版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本中文書。題為『台灣 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遠流的王榮文社長, 告訴我,銷售得不錯,一共印了四刷。但我一直對此文集不甚滿意。它 並不是我有系統地把它編排結成的文集。1983年以前,著者除了有必要 與國人知音通信外,很少用中文撰述文章。當台灣島內的知心朋友們, 發現我的一些有關台灣史的論點頗有新鮮感,以及具有突破性觀點(這些 都是朋友們所云者,並非著者在此老王賣瓜)時,他們督促我提供中文稿。 但我的文章已成為中文者不多。僅有的多半是朋友們代我自日文譯成,在中 文刊物發表過的。我便匆匆忙忙地把它搜集寄回台灣。經過陳宏正兄的引薦 ,初識王榮文社長,沒有意料到,他會那麼果斷,欣然同意並樂於出版該書。 繼後,筆者在遠流出版公司上梓了下記的一系列中文書。 『台灣總體相──住民‧歷史‧心性』(1989年9月16日)。 『愛憎二‧二八──神話與史實;解開歷史之謎』(1992年2月16日)。 『台灣結與中國結──睪丸理論與自立‧共生的構圖』(1994年5月16日)。 有幸,一概獲得好評。但,諸如中傷、毀謗、圍剿、孤立等逼我者隨 而亦湧至,好不熱鬧。 我並不是英雄主義者,更不可能是唯我獨尊,自以為是的頑固份子。 請讀者諸賢允許著者不謙虛地說一句「我在日本學界的挑燈夜戰,孤獨而行、實幹經驗,教我 學會如何劃定自我的座標軸而不動搖。如何開拓自己的學術前線卻不躊躇 。誠然,根本就不曾去介意那些無聊人士的諸多舉措的」。 記得,當我出版『台灣總體相』不久時,我便向王榮文社長提出,能 否把『台灣史研究』停止發行,日後重新編排以嶄新體裁上梓的要求,他 並無二句話,便答應下來。 1996年5月中旬,返台後,又發現我的台灣史研究相關觀點若要出新 書,在「遠流」的出版系列中,頗不易找出合適的相應定位。1998年來, 為了籌辦幾個有關台灣史的國際研討會過程中與南天書局的魏德文社長有 了多次深談機會。我一貫地遵守家祖父留給我的「可遇不可求」,待人並相 處為善之道。經過多次交誼後,我們倆人終於擬成一些合作出版計劃,本 系列叢書可以說是第一個嚐試。 第一冊文集之所以題名為『台灣史探微──史實與現實的相互往還』 是出自於筆者在日本之學術生涯經驗的一種反彈。日本的歷史研究者,尤 其東洋史學界的前輩們,鮮見其在職時著書。多數學者都在退休時依靠門 生們代其搜集、整理舊文等,並籌募樂捐而出其大部頭論文集為常例。 著者一貫地,敬佩日本學者的自謙作法及敬業精神,惟認為他們只 能見樹但看不透森林。因此日本人的史學者很少能作,抑或敢作歷史哲學性 的大格局發言。 反看我們中國人的史學界,甚多人士都盼望,在世期間能圓滿其撰 述通史之「美夢」。一個人撰述通史,談何容易。日本人常用「中國人的 白髮三千丈式想法和表達方式」來笑諷中國人的好大喜功、喜愛吹牛、言而不實 、大言不慚等等陋習。其實,我們自己的俗話亦有反映此類的比喻。諸如 ,「天下文章一大抄」,「天下烏鴉一般黑」等。不管如何,我們國人不很 敬業、喜歡耍嘴皮、慣用影射、不尊重先驅者業績等等惰性倒是真的。往 好的方面解釋,中國人之上揭「美夢」即便團圓,仍然是茫茫遠望森林, 但難窺樹木之微。 如何克服、彌補或平衡上述兩極端的落差或是作法的隔閡,是著者多年 來的夙願性課題,由而我提出了史學研究時務必保持「生活者意識」並時時 刻刻關切,自己有無脫離「生活者意識」境地的重要性。所謂生活者 意識便是不與生活現實脫節,而來省察歷史的具體流程。考察過程亦不可忽 視史實與現實的相互往還(feedback)或其原理(feedforward principle)的 適當應用。著者是否能運作得順暢,自當別論。這一本文集是我有意識地應用 上記方法的一個小結果,尚不敢自滿地說是成果。勉強地,或許可以說是 我獨立思考的一種小小呈現而己。 不斷地試圖擴充對歷史的能見度或透視度,亦是我的夙願性課題。擴充 知識的獲得量和累積,當然是需要的。但知識之質量不能等同認知(或認識 )的正確及深度。若要加深我人對社會事物及歷史暗流等的精確認知,我 們有需要支付相應的能量。去嚐試把零散的諸多知識組成具備有機性相互 關聯的一種構圖。不然的話,零散或零亂的諸多知識,依然是「死」在原地 ,搞不活來。既是原地踏步又是搞不活的諸多零散知識,它僅是個社會性浪費 ,對我人建構真正的歷史認識係無濟於事的。 在編本文集時,著者一再地重新確認「世紀末思潮」在台灣彰顯的嚴重性。 人們祇在「自求多福」,不信任任何他人之懷疑主義彌漫於社會。人人沉迷於 眼前一時的「成就」及享樂主義。當今流行於世的「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 」,不過是這一類意識在語言上的反映而已。英文的"so what?",法文的"et alors?"美國社會的"meism"(自私,自我中心主義)等之流行及影響老早已浸 透到台灣了。 世俗的拜金暨拜官主義,亦吹向台灣學界 。繼而「包工程」現象 處處可見於 學界的各個角落。拜拜屬性的「研討會」到處開,好不熱鬧。 傳統的阿謏、諂媚、厚顏、馬屁文化不但在島內復甦,更有向美、日兩國政、 學界輸出擴張之勢。 只為了「博士學位」而搞(非從事)學術研究。有了博士學位,不關它的虛與 實才可謀到「職位」。有了「職位」便可享受大半生之「名利」,難倒它不是台灣 式「大鍋飯」共犯結構是什麼? 本文集,若能給不願與上述「世紀末台灣思潮」同流合污之有識之士,提供些 許正面性刺激的話,著著雖然又在冒犯“眾怒”我還是認為是值得的。 只要讀者諸賢能覺得,本書對樹立台灣史研究者真正的主體性將是有益的話, 我也就十分滿足和感謝了。 本著作的成書,承南天書局編輯部諸朋友,尤其魏社長親自為我整理稿件付出 的辛勞,是著者應該倍加致謝的。至於訪問著者,把我未成熟的想法整理成文的媒 體界朋友們,除了致謝外,我還得向他們報告,著者的中文,近幾年來真託福,的 確進步了許多;因為他們都是我的中文老師。更使著者不能忘記的是,一群知心朋 友的存在,他們不斷地激勵了懶惰的我,寫一些反潮流的小文章或逼我說些,有心 人聽起來不甚爽快的話。沒有他們的激勵,這些小文是成不了形的。最後,又得感 謝他們的餿主意。本書,粗疏和謬誤之處在所難免,最後懇請讀者先進們多加雅正 ,是為序。 1999年7月5日赴美前夕 謹識於新店梅苑 目 次 總 序 本冊序 ◎1 晚清與日帝時期台灣史 1.1 晚清期台灣的社會經濟──並試論如何科學地認識日帝治台史 1.2 晚清期台灣農業的概貌──藉日本密探及外交官等報告之剖析 1.3 霧社抗日蜂起與高砂義勇隊 1.3.1 我與霧社抗日事件及高砂義勇隊的研究 1.3.2 試論高砂義勇隊在日據時期台灣史的定位 1.4 對待東鄰日本的態度──知日為上,親日次之,仇日揚棄,嫌日不必,媚日該止 ◎2 二‧二八事變絮語 2.1 二‧二八事變資料的訪求與整理 2.2 以客觀、理性的學術立場看二‧二八 2.3 政治狂熱與政治悲劇 2.4 道歉的政治哲學──二‧二八的善後抉擇 2.5 鑑往知來──事件目擊者之一言 2.6 為二‧二八建碑慎重從事 2.7 犧牲人數應可考證,抹平傷口應補償 2.8 對事不對人,恨事不恨人,可恕不可忘 2.9 陳儀該不該為鎮壓行動負全責 2.10 寄望把「二‧二八」思想化及歷史教訓化 2.11 在二‧二八事件中的發現──細評二‧二八研究報告 2.11.1 政治交代 無法撫平傷痕 2.11.2 因果解釋 稍嫌過於簡化 2.11.3 深度反省 方能記取教訓 附錄:我對二‧二八事件,有關官方舉措的建議及反應 給蔣彥士及馬樹禮先生的建議函 我對行政院「台灣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的意見表 探究「二‧二八」如何理出真相──不明朗的應明朗化 柯遠芬所講「事變十日記」之可信度,有多少? 我對行政院公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後之些許期待 2.12 撫平「二‧二八」的傷痕並不難 2.13 道歉之外還須做些什麼? 2.14 碑文詳載史實可昭炯戒 2.15 時代留下的課題 ◎3 李登輝時代的開幕與挑戰 3.1 從蔣經國總統的「我已經是台灣人…」談起 3.2 我所知道的李登輝先生 3.3 一張富於歷史意義的「時代肖像」──海外台籍人士之冀待 3.4 護農要得法、政策須週全、觀念待調整 3.5 自世界性大調整中摸索我們的戰略性思考框架 3.6 在虛構和矯飾消失之後──台灣轉型期的社會出路 3.7 大家一起來民主──從警政署長的新人事談起 3.8 建構生命共同體共識,和「台灣人出頭天」的由來 3.9 李總統欲建設台灣為中國文化「新中原」 3.10 若干問題有待澄清──我看江八點 3.11 以嶄新理想面對中國大陸──回應李總統提出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主張 3.12 在務實外交與大陸政策間須更審慎 3.13 台灣人出埃及是一條民主轉型之路──因現實政治聯想出埃及的概念已出現泛政治化解釋,應當予以釐清 3.14 自立與共生應是兩岸的最佳選擇 3.15 歷史是不可能有斷層的,慎思台灣人真正主體性的重建課題──我看香港“回歸”並沉思台灣的自覺存在 3.16 邁向民主總統李登輝仍多挑戰──台灣的公民意識政治素養尚未成熟是李的主要困擾 3.17 從柯江會談看華府的東亞戰略思考──華府必先建構好美國、中共、日本的三角關係,才會考慮到台灣,台灣不能有過高的自視誤判或自戀情結 3.18 台灣如何在大棋盤上取得發言位置?──走出失衡小三角悲情放眼歐亞大四角爭霸 3.19 江澤民日本行,大陸若要求其處理二次大戰遺留「化武」會否影響聯合公報內容值得關切 解讀 我所認知的戴國煇與他的一本解「結」書 ──『台灣史研究』的實質價值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史探微
作者 / 戴國煇
簡介 / 台灣史探微:台灣史探微 序  1985年3月25日,著者出版了有生以來的第一本中文書。題為『台灣史研究──回顧與探索』(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遠流的王榮文社長,告訴我
出版社 / 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6385292
ISBN10 / 9576385296
EAN / 9789576385292
誠品26碼 / 2611216464005
頁數 / 284
注音版 /
裝訂 / H: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