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 蘇曼殊詩畫論稿 | 誠品線上

從心所欲: 蘇曼殊詩畫論稿

作者 黃永健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從心所欲: 蘇曼殊詩畫論稿:本書從一代詩僧蘇曼殊的生平時代及其禪學思想出發,以他的繪畫作為研究標的,對他的思想、繪畫、繪畫觀念以及藝術成就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通過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一代詩僧蘇曼殊的生平時代及其禪學思想出發,以他的繪畫作為研究標的,對他的思想、繪畫、繪畫觀念以及藝術成就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通過深入分析和適當概述,對蘇曼殊的身分定位、繪畫風格及文化價值取向,進行學理性界說。構築蘇曼殊作為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個獨具個性的畫家全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黃永健黃永健,深圳大學教授,藝術學博士,中國藝術學理論學會理事,中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聯盟副主席,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長期從事藝術學理論、詩學理論、文化創意產業及美學理論研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文藝研究》、《藝術百家》、《文化藝術研究》、《民族藝術研究》、《詩探索》、《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六十多篇。專著《藝術文化學》入選「藝術學教育叢書」、《藝術文化學導論》入選十二五藝術設計類國家規劃教材,《藝術在中華文化復興中的建構作用》入選「深圳學派建設叢書(第六輯)」,為當代松竹體十三行漢詩創始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序論 第一章 蘇曼殊的生平及其思想 一、蘇曼殊的生平 (一)童年及求學時代(1884-1903) (二)在入世和出世之間(1903.4-1912.4) (三)走向消沉 二、蘇曼殊的思想 (一)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 (二)大乘禪學的外來觀照 第二章 曼殊的繪畫及其身分 一、蘇曼殊繪畫的自敘性 二、蘇曼殊繪畫中的僧人形象及寺院佛塔 三、繪畫中的地點與身分認同 (一)直接以古寺名剎作為表現主題 (二)以與自己學佛參禪有關係的地點作繪畫主題 (三)以與禪宗有關涉的具體地點作繪畫主題 (四)畫跋提及掛單參禪的寺廟禪院或與自己披剃出家有關的地點 四、印章及跋語上出現的禪佛名相 第三章 畫禪與禪畫—蘇曼殊繪畫的風格分析 一、畫禪與禪畫:有關的幾個概念 二、畫裡有禪,亦能通禪—蘇曼殊繪畫風格之一 三、畫裡無禪,惟畫通禪—蘇曼殊繪畫風格之二 第四章 詩禪與畫禪—曼殊詩與畫的融通 一、詩僧、畫禪(僧)、詩畫僧 二、蘇曼殊詩與畫的禪佛色彩 三、蘇曼殊詩與畫禪境的互通 (一)早期詩歌的禪境與早期「雄渾而高逸」的繪畫 (二)枯木寒山滿故城—蘇曼殊山水詩與山水景物畫蕭寥荒塞之境 (三)是空是色本無殊—蘇曼殊詩與畫空諸色相的禪境 (四) 一自美人和淚去,河山終古是天涯—蘇曼殊仕女詩與仕女畫傷情憂生的禪佛境界 第五章 蘇曼殊的畫學思想 一、對南北宗的態度 二、對文人畫末流的抵制 三、在「似」與「不似」之間 四、從「我自用我法」到「余畫本無成法」 結語 附錄一 人生不幸,文章大幸—與梁錫華先生商榷 附錄二 蘇曼殊繪畫年譜 附錄三 蘇曼殊繪畫概貌 參考書目 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從心所欲: 蘇曼殊詩畫論稿
作者 / 黃永健
簡介 / 從心所欲: 蘇曼殊詩畫論稿:本書從一代詩僧蘇曼殊的生平時代及其禪學思想出發,以他的繪畫作為研究標的,對他的思想、繪畫、繪畫觀念以及藝術成就進行較為全面的梳理;通過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8369
ISBN10 / 9863268364
EAN / 9789863268369
誠品26碼 / 2681909035003
頁數 / 17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95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要全面準確的評價民初文藝奇才蘇曼殊的文學成就,須發掘、整理和探討其繪畫。
*蘇曼殊的繪畫至今尚未被有系統的加以發掘整理和探討,本書為首創。

試閱文字

自序 : 【序「秀威文哲叢書」】

自秦漢以來,與世界接觸最緊密、聯繫最頻繁的中國學術非當下莫屬,這是全球化與現代性語境下的必然選擇,也是學術史界的共識。一批優秀的中國學人不斷在世界學界發出自己的聲音,促進了世界學術的發展與變革。就這些從理論話語、實證研究與歷史典籍出發的學術成果而言,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對於先前中國學術思想與方法的繼承與發展,既是對「五四」以來學術傳統的精神賡續,也是對傳統中國學術的批判吸收;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當代中國學人借鑒、參與世界學術建設的努力。因此,我們既要正視海外學術給當代中國學界的壓力,也必須認可其為當代中國學人所賦予的靈感。

這裡所說的「當代中國學人」,既包括居住於中國大陸的學者,也包括台灣、香港的學人,更包括客居海外的華裔學者。他們的共同性在於:從未放棄對中國問題的關注,並致力於提升華人(或漢語)學術研究的層次。他們既有開闊的西學視野,亦有紮實的國學基礎。這種承前啟後的時代共性,為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動力。

「秀威文哲叢書」反映了一批最優秀的當代中國學人在文化、哲學層面的重要思考與艱辛探索,反映了大變革時期當代中國學人的歷史責任感與文化選擇。其中既有前輩學者的皓首之作,也有學界新人的新銳之筆。作為主編,我熱情地向世界各地關心中國學術尤其是中國人文與社會科學發展的人士推薦這些著述。儘管這套書的出版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我相信,它必然會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學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視窗。

韓晗

2013年秋於中國科學院

試閱文字

內文 : 蘇曼殊,清末民初中國文壇的奇才,南社鉅子,因其獨特的身分背景,才情卓異的詩文、個性特出的繪畫,撲朔迷離的一生行事,為其贏得生前身後的種種雅號,或曰「詩僧」、「情僧」、「畫僧」、「風流和尚」,或曰「革命僧人」,「獨行之士」等等。確實,其人在文壇的活動時間不過才十幾年光景(1903-1918),但其身後的大半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詩、小說、翻譯、書信、隨筆以及他的繪畫)魅力常新,他的獨特的人生經歷一再引起人們研究探索的興趣。幾十年來,蘇曼殊的文學成就得到充分的討論和評價,與其同時蘇曼殊的繪畫成就也有人加以斷斷續續的評論。首先,曼殊死後,柳亞子率先為曼殊作傳,稱他為:「獨行之士,不從流俗,奢豪好客,肝膽照人,而遭逢身世,有難言之恫。繪事精妙奇特,自創新宗,不依他人門戶,零縑斷楮,非食人間煙火人所能及。」《曼殊上人怛化》(1918年5月3日上海《民國日報》,曼殊於1918年5月2日去世)上稱他「工文辭,長繪事,能舉中外文學美術而溝通之。」文公直《曼殊大師全集序》稱:「蓋曼殊生平作畫、初無好勝之心,更無釣譽之想;惟以天真赤誠,表其心意;故能傳人之所不能傳,達人所不能達……」章太炎在《曼殊上人妙墨冊子弁言》上稱「子穀擅藝事,尤工繪畫」。國學大師黃賓虹生前曾與上海國學保存會藏書樓上與蘇曼殊過往,評詩論畫,賓虹晚年曾說:「曼殊一生,只留下幾十幅畫,可惜他早死了,但就是那幾十幅畫,其分量也夠抵的過我一輩子的多少幅畫!」蘇曼殊的弟子何震女士(劉師培妻子)評蘇曼殊的繪畫「心能造境,於神韻尤為長」。郁達夫在《雜評曼殊的作品》一文中說「他的詩比他的畫好,他的畫比他的小說好……」薛慧山說「曼殊的一切作品,都可說高逸有餘,雄厚不足」。不管怎麼說,與蘇曼殊的文學創作研究相比,蘇曼殊的繪畫成就至今沒有得到充分的評論與批評,這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其一,作品數量不多,曼殊以35歲英年早逝,他生前對自己的詩文和繪畫頗為自負,「惟不肯多做」,尤其是他的繪畫,除少數是為報刊約稿而繪,大多是表露心跡和一己之悟,或贈友,或示之同好,有時甚至一念所至,振筆作畫,乃「傷心人別有懷抱」,隨做隨毀。而他一輩子「行雲流水一孤僧」,居無定處,繪畫不同於作詩,可以口哦筆錄,記諸文字,繪畫需要紙(絹)、墨、筆、硯和畫台等工具和特定的創作空間。流傳下來的《曼殊上人妙墨冊子》22幅畫是曼殊的生前好友蔡哲夫於1919年印出,其他散見於報章、書刊上的曼殊繪畫作品及個人收藏也有好幾十幅。曼殊死後幾十年間,中國大地內憂外患,他生前的眾多好友(多為文章大家和藝壇名宿)四處星散,再後來又紛紛謝世,所以其繪畫很難再集中在一起以見全貌。其二,其詩文和小說的轟動效應使他的繪畫成就難以突顯出來。蘇曼殊的詩文和小說成就,前人早有的論,他的《本事詩十首》及小說《斷鴻零雁記》、《絳紗記》、《碎簪記》、《非夢記》、《焚劍記》一經發表,海內爭傳,廣為流布,上至國學大佬下至青年學生皆交口稱譽。而他的繪畫作品除少數發表報刊之外,大多流傳於朋輩之間,當時的讀者很難見到這些繪畫,其後的讀者更難於覿面,久而久之,曼殊的繪畫似有被世人遺忘之趨勢。

時至今日,蘇曼殊研究已進入第四個階段,素有研究蘇曼殊的論著包括曼殊的詩文箋注、年譜考定及其他種種雜論加在一起,可謂洋洋大觀,這些研究的總目的,是要還曼殊本來的歷史面目,已確立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當然也有學者提出把蘇曼殊詩文和經久不衰的「曼殊熱」作為「文化現象」加以研究,以探討和把握文學藝術作為一個自在的主體,其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經幾代學人的努力,蘇曼殊的身世之謎終於被揭開,其在清末明初文壇上「不可無一,不可有二」(柳亞子語)以及(南社最好的代表人物)的歷史地位,看來是不可移易了。但蘇曼殊的繪畫至今尚沒有人系統的加以發掘整理和探討,這不能不說是蘇曼殊研究的一大缺憾。本來「詩畫本一律」(蘇軾語),詩乃有聲畫,畫乃無聲詩,研究蘇曼殊的文學創作尤其是他的詩,不聯繫他的繪畫縱橫評說,就缺少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參照系統尤其是對個性色彩極為強烈的蘇曼殊來說。蘇曼殊的不少詩作,即為「畫贊」和「題畫詩」,他的許多幅畫是根據古人詩意描繪出來的,他的詩文小說和隨筆中也多有透露他的畫學思想。因此,要全面準確的評價蘇曼殊的文學成就,全面完整的認識這位不僅在清末民初文壇,就是在整個中國文學史和繪畫史上也堪稱一個「個案」的文藝奇才,發掘、整理和探討其繪畫,對「蘇曼殊研究」這一課題尤為必要。

因此,本書的這項研究,首先從搜集蘇曼殊的繪畫作品開始,搜尋的物件包括存世的真跡、出版的畫冊,清末民初以來有關報刊雜誌上發表的蘇曼殊的繪畫,旁及所有關於蘇曼殊繪畫的評論、畫贊、題畫詩、題畫記、畫跋及其他相關的文字,在掌握真實可信的材料的基礎上,運用當代藝術史研究風格分析、文本互涉分析等方法並加以適當的考定,試圖構築蘇曼殊作為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一個獨具個性的畫家的全貌,並對他的繪畫風格作一深入細緻的分析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