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 族群.禮法.社會 | 誠品線上

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 族群.禮法.社會

作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編印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 族群.禮法.社會:彙集森正夫、陳進金、陳惠芬、吳有能、葉高樹、陳國棟、李和承、邱仲麟、方震華、沈宗憲、陳昭揚、妹尾達彥、金相範、陳俊強、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彙集森正夫、陳進金、陳惠芬、吳有能、葉高樹、陳國棟、李和承、邱仲麟、方震華、沈宗憲、陳昭揚、妹尾達彥、金相範、陳俊強、甘懷真及閻鴻中等名家學者,收錄16篇專業歷史論述,跨領域、跨朝代,從極長的時間向度,探討中國史上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邊界」!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編印陳惠芬(Hui-Fen Chen)/ 主編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博士 經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教授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著作:《知識傳播與國家想像--20世紀初期拉斯基政治多元論在中國》(專書)、〈知識移轉與國家創新--張君勱對戰後歐洲代議制改造的考察〉、〈世變與抉擇--龔祥瑞的法制人生(1911-1996)〉、〈民初桂系治粵時期的廣東省議會〉、〈陳立夫與1930年代初期的訓政爭議〉等。【作者群】日本國立名古屋大學名譽教授/森正夫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進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惠芬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吳有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葉高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國棟Seoul Digital大學中國學系教授/李和承韓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邱仲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方震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副教授/沈宗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陳昭揚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教授/妹尾達彥韓國外國語大學史學科教授/金相範國立台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陳俊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甘懷真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閻鴻中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三十年來的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森正夫現代中國的建構:蔣介石及其《中國之命運》/陳進金跨域的知識流轉:《政治典範》在中國/陳惠芬從華語流行歌詞看香港人身分的想像、建構與認同/吳有能繙譯考試與清朝旗人的入仕選擇/葉高樹寂寞的皇叔--慎郡王允禧(1711-1758)/陳國棟16世紀中國東南沿海倭寇的走私貿易活動研究/李和承奔嫁殆盡--明代採選秀女的社會恐慌/邱仲麟和戰與道德--北宋元祐年間棄地論的分析/方震華宋代詔葬之研究/沈宗憲 金代的官員遷轉路徑--以格法為中心的觀察/陳昭揚從太極宮到大明宮:唐代宮城空間的變遷與都城社會構造的轉型/妹尾達彥唐代自然災害與民間信仰/金相範 漢唐之間的「乞鞫」/陳俊強 五胡十六國時期胡族國家政體/甘懷真 《史記‧循傳吏列》析疑(新稿)/閻鴻中 跨越想像的邊界:族群‧禮法‧社會--中國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 會議組織暨工作人員

商品規格

書名 / 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 族群.禮法.社會
作者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編印
簡介 / 第一屆 跨越想像的邊界: 族群.禮法.社會:彙集森正夫、陳進金、陳惠芬、吳有能、葉高樹、陳國棟、李和承、邱仲麟、方震華、沈宗憲、陳昭揚、妹尾達彥、金相範、陳俊強、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5665
ISBN10 / 9863265667
EAN / 9789863265665
誠品26碼 / 2681623810009
頁數 / 55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本段節錄自〈三十年來的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⓪森正夫)

【前言】

  1983年9月我住在廈門大學,邀請傅衣凌和楊國楨兩位先生前後舉辦6次的合作研究會。有一次就傅衣凌先生提倡的「鄉族」進行坦誠的意見交流。之後,廈門大學刊出研究會紀要,我也發表相關短文。在此的前兩年1981年,我在名古屋大學東洋史學研究室跟東海地區的同仁和青年研究生們共同召開的中國史研討會上,負責主題報告,即〈近代以前中國歷史研究中的地域社會觀點〉,已經過了差不多30年。今年一月承蒙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邀請我擔任十一月學術研討論會的主題演講,提供的兩個講題當中,有一個涉及「地域社會」論。這時,我想到廈門大學歷史系鄭振滿先生參加1983年合作研究會之後持續研究「鄉族」,近年發表三篇相關的大作。因此我希望藉此機會再次就30年前個人很關心的「鄉族」和「地域社會」這兩個課題進行報告。秉承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意見,我將題目訂為《三十年來鄉族研究與地域社會論》,第一章主要介紹鄭振滿先生最近的成果和它的研究特點,同時運用附錄的資料。第二章首先敘述1981年我個人有關地域社會觀點的基本報告內容和現在的感想,接著提出對鄭振滿先生相關研究成果的個人淺見。同時期待在場各位先生女士關於今天明清史研究所面臨的課題能不吝賜教。

【第一章 鄭振滿氏的鄉族研究】
 一、作為傅衣凌氏晚年中國傳統社會論的鄉族論和鄉族概念的廣泛性
  鄭振滿氏在本論的附錄第1部「一、傅衣凌的「鄉族」理論與「多元結構」理論」中,根據自己個人研究總結近年來自身新展開的鄉族論時,首先確認了鄭氏自身所學習並受到很大影響的傅衣凌氏生前對鄉族論的最後見解,可以說就是作為中國社會論的鄉族理論。其敘述如下:

  「由於新中國特定的學術環境,傅衣凌的鄉族研究直接與『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資本主義萌芽曲折發展』等中心議題相聯繫,因而也特別關注鄉族與『階級鬥爭』、『自然經濟』等社會經濟現象的內在聯繫,這應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這一學術取向無疑限制了鄉族研究的理論視野,難以充分揭示鄉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實際上,傅衣凌生前對此已有清醒的認識,並已作了深入的理論反思。」

又:
  「1988年發表的傅衣凌遺著《中國傳統社會:多元的結構》(《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中,他直言不諱地宣告: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社會,與西歐或日本那種純粹的封建社會(Feudalism),不
管在生產方式、上層建築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都有很大差別。為了避免在比較研究中出現理論和概念的混淆,本文使用『中國傳統社會』一詞。」

又:
  「這就是說,他(傅衣凌)決定不再使用「封建社會」的理論模式解釋中國歷史,而是從中國的歷史實際出發解釋中國歷史。至於『中國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徵,他(傅衣凌)認為是『多種生產方式長期並存』,因而是『多元的結構』。」

這裡鄭振滿氏引用的地方,說到傅衣凌首言具有經濟特質的「生產方式」,但是在上述部分有「不管在生產方式、上層建築或者是思想文化方面」,還有在原文的中段,有「因生產方式、社會的控制體系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之述。傅衣凌認為「多元的結構」是指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

(……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