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石也點頭: 別樣花蓮 | 誠品線上

頑石也點頭: 別樣花蓮

作者 夏婉雲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頑石也點頭: 別樣花蓮:夏婉雲鑽研兒童文學,爾後寫散文、新詩、評論。她以婉約之筆記錄成長的花蓮,既能掌握山海、族群、人與土地的關係,又能呈現獨具的風貌、深厚的懷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夏婉雲鑽研兒童文學,爾後寫散文、新詩、評論。她以婉約之筆記錄成長的花蓮,既能掌握山海、族群、人與土地的關係,又能呈現獨具的風貌、深厚的懷鄉之情。本書以花蓮的人文景觀為起點,以不同的觀點望向眷村與部落,走回作者記憶中的少女時光,寫下屬於自身的洄瀾,是一本深入在地的文學行旅地圖。 「她從人文、地誌寫到原民部落、眷村,也從童年、少女時期的回憶寫到成長後重返故鄉的感受,讓讀者看到花蓮女兒筆下動人的花蓮之美。」──向陽(詩人) 「這是一本時光之書,洄瀾再次施展魔法,召喚遊子去而復返,匯流記憶與思念的百川激盪匯流,把一度碎裂的故鄉風土人物,重新以詩句縫補成一張魔毯。」──須文蔚(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婉雲以陽光、正向的態度凝望生命中的每一事物,以一顆感性的心與生活、記憶的核心彼此撞擊互相迴盪,是一種動人的書寫面向。」──葉莎(詩人) 「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師,她的勤力持續是為諸生之冠。」──楊昌年(台師大退休教授) 「在和尚圍坐池邊為眾石說法的那當下,她想的卻是池底的大石如果突然歡聲 舉起,會不會溫暖了身旁的桃樹,會不會桃花忽然旋飛如雨?單單這樣的念頭,一起,就是詩了!」──蕭蕭(詩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夏婉雲夏婉雲祖籍湖北,花蓮成長,現居台北。花蓮師專、師大國文系畢,教過國小、中學,老而好學,續讀台東兒童文學碩士、淡江中文博士,現為輔大、東吳兼任助理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常務監事。曾獲金鼎獎、教育部、高雄、台中、桃園、後山、台北市、新北二次、花蓮二次、金門二次,以及各類兒童文學獎。出版新詩、詩論、兒童文學集共18本。代表著作:詩論《時間的擾動》、童詩《坐在雲端的鵝》、圖畫書《穿紅背心的野鴨》。文章選入國小翰林教科書;碩論獲國藝會補助、博論獲台灣詩學學刊補助、新詩獲花蓮文化局補助。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召喚遊子去而復返的洄瀾/須文蔚 【推薦序】不說遼闊,已遼闊/葉莎 【名家推薦】 │【輯一】頑石也點頭──花蓮人文篇│ 頑石點頭──花蓮某寺所見 雲端上的鵝—東華大學湖邊所見 道在螻蟻(散文詩)──花蓮城隍廟 火紅的未來──松園‧神風隊 武士道──南埔機場 參道盡頭──豐田村神社的今日 發霉的日子──美崙山碉堡 拋光舞──鯉魚潭所見 鳥巢蕨──美崙介壽村所見 │【輯二】窮人的肉:樹豆—原民部落篇│ 貓眼 窮人的肉:樹豆 Fata'an 籐的天下──壽豐蕃薯寮所見 台北見不到的那群人 北漂來的小學生 Cikuwaway──豐濱海蝕洞 七腳川勇士歌 走在親不知子斷崖 信仰之母──太魯閣族‧姬望教堂 │【輯三】日光的厚禮──那山那海篇│ 中央山脈 窺見那座山 外星人來花東線 稻禾之舞 豎的與橫的彩繪 日光的厚禮 造山的祕密──從清水斷崖看這座島 楓林步道登亭──吉安所見 石梯坪海上尋鯨 縱谷坡上偶遇羊群 舞鶴茶 │【輯四】老屋在海裡──童年少女篇│ 花蓮 洄瀾海 童年的銀絲帶 暮色美崙 春芽 那條被香茅草割傷的小徑 老屋在海裡 那年代的鬍渣──憶防校眷村 從一首歌裡飛出──花女甩花棒所見 花師聞笛 │【輯五】炊煙開動了黃昏──眷村氣味篇│ 天空有盤大雜燴 花蓮港裡的海屋 眷村薰出的黃昏 羊排的琴鍵 高空飛筷 藏在便當裡的味道 童年的外衣 │【輯六】船帆搖擺──花蓮人懷想篇│ 正在掉落的桐花 父親的陂塘 船帆搖擺四帖 狩楓 車輪長出的雛菊 孫想四帖 【後記】遠方不遠

商品規格

書名 / 頑石也點頭: 別樣花蓮
作者 / 夏婉雲
簡介 / 頑石也點頭: 別樣花蓮:夏婉雲鑽研兒童文學,爾後寫散文、新詩、評論。她以婉約之筆記錄成長的花蓮,既能掌握山海、族群、人與土地的關係,又能呈現獨具的風貌、深厚的懷鄉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9670
ISBN10 / 9863269670
EAN / 9789863269670
誠品26碼 / 2682087368006
頁數 / 19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279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召喚遊子去而復返的洄瀾
/須文蔚(詩人、台師大文學院副院長)

  一九五三年,夏婉雲二歲,隨著在空軍任職的父親搬到了花蓮美崙,在面對著機場、田野和遠處的大山大海中,一路從國小、初中到師專,花蓮成為她啟蒙時期灑下文學種籽的土壤。

  一九五四年.在美崙的另一側,花蓮中學裡有一票懷抱著文學夢的學生:楊牧、王禎和與葉步榮,經常望著教室外的太平洋,分神於波光粼粼,或以詩,或以小說,或以出版品,使得花蓮讓台灣人難以忘懷。

  在楊牧的一九五○年代記憶中,在花中校園裡,藏有禁書,他有緣讀了沈從文的系列小說與散文。他也與教官對望,忿忿於僵化的語言政策。楊牧更穿梭在教職員宿舍區,看著原本東洋風的日本瓦房,讓中國大陸來的教員改造成朱門高牆的民國風。他開始編詩刊,立志成為詩人,嚮往著遠行。而終究在他漂流海外多年後,壯年時回到故鄉,在東華大學成就了他的文學教育事業。

  王禎和總愛說:「我是花蓮人,從小在花蓮長大,十八歲以前,沒有離開過花蓮,所以花蓮的風土景物,在我的童年與少年生活的回憶裡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他雖然在台大讀書,長年在航空公司和電視公司任職,但筆下所寫的總是故鄉事。

  夏婉雲也是花蓮遊子,回首童年,漫遊故鄉,寫下《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一書,顯然有意另闢蹊徑,以不同的觀點望向眷村與部落,走回記憶中的少女時光,寫下屬於自身的洄瀾,也為讀者開啟有別於其他花蓮書寫的詩篇。

  人文地理學家邁克‧克朗(Michael A. Crang)就看重文學是建構「地方感」的要素,如果說地理學家記錄人們在地方的生活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藉以保存地方經驗,那麼作家無非也不斷書寫地方,並以具有召喚性的敘述,讓人們得以探查地方的「場所精神」。因此,一個花蓮,本來就應當有萬千種「別樣的」書寫,這也是這本詩集美妙之處。

  在〈暮色美崙〉一詩中,媽媽帶著小女孩,沿著花工路低頭挖摘薺菜,回家包餃子吃的氣味,顯然與雙親的鄉愁環環相扣,加上野生的薺菜葉子不多,採摘也不易,瞇眼的神態,也寫出女孩的專注,最後:「張口時/就像吃了春天/一嘴鮮香」,奇思妙想,令人莞爾。在〈天空有盤大雜燴〉一詩中,更把眷村中大江南北的飲食,在黃昏空氣中,因為媽媽們的好手藝,交織出香氣四溢的盛大場面,讓讀者從文字中就享用了一場盛宴。不僅僅風味獨特,詩集中,還有來自眷村孩子的玩耍呼喊,在〈那年代的鬍渣──憶防校眷村〉詩中,對照著父執輩離散而難以言說的哀傷,更顯張力十足。

  寫飲食的詩作中,〈羊排的琴鍵〉特別動人,詩人的父親晚年一度旅居美國,也樂於享用BBQ,特別喜愛羊排。夏婉雲把烤羊排描寫成一首鋼琴奏鳴曲:「烤醬深褐的油/乖順、慢滴滴 落烤盤/節奏像自由落體的小彈珠」,而啃羊排的父親顯然是個美食家:

  他的舌尖 彈風琴般
  沿著羊排的琴縫
  一階階
  一路嚼食下去

  而樂音與鍵盤都長存在女兒的記憶中,當讀者從童謠般的旋律中望見這是一首悼亡詩,心中油然升起更為巨大的哀思。夏婉雲的花蓮記憶也與老父親的最後歲月牢不可分,其中特別以〈父親的陂塘〉一詩,寫推著坐在輪椅上的老父遊光復鄉馬太鞍溪,望著大陂塘,光影間流動著湖北故鄉、美崙童年以及當下美景,但憂思來自於環境生態的巨變,台灣的池塘大量消失,正如眷村中的老兵紛紛凋零,而父親的「腦中記憶片片堵塞 失守」,一如淤塞的陂塘,確實讓人分外感傷。

  在為數眾多的懷舊詩作外,《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中也大量速寫花蓮的風光,無論是部落、海岸或是村落,夏婉雲絕非一般的遊客,她足跡深入鄉間,簡直是一本另類的文學行旅地圖。其中〈參道盡頭──豐田村神社的今日〉寫碧蓮寺,就可以作為見證。這座原本是「豐田神社」的建築,在二次大戰後,村人改建為寺院,改奉祀釋迦牟尼佛,其中鳥居、石燈籠、狛犬及參拜道,都見證了殖民文化與當代文明的混雜,這首看似寫景之作,其實也傾吐了作者後殖民主義的反思?

  《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是一本時光之書,洄瀾再次施展魔法,召喚遊子去而復返,匯流記憶與思念的百川激盪匯流,把一度碎裂的故鄉風土人物,重新以詩句縫補成一張魔毯,讀者只消安心乘坐,就會騰空飛起,飛越太平洋上空,穿梭在花東縱谷,回到舊日時光,體會別樣花蓮之美。
================================

【推薦序】不說遼闊,已遼闊
/葉莎(詩人)

  談及詩,總有爭論不休的話題,關於詩的定義、詩的結構、詩的意象,什麼是詩?詩是什麼?無論你用哪一個面向來質疑或自問,這本《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已經做了最好的回答!從不花費力氣在詩上爭辯的婉雲,許多年前,在我認識她之初,就被她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所感動;這一次她以雙足深入花蓮探索,自眼前的景物,將她的所見所聞以活潑生動的詩風格呈現,既書寫大地山巒也深入回憶的海洋,有時詩句在流逝的時間中穿梭往返,有時站立於深刻凝想的定點,稱她為一位名符其實的「詩的實踐者」一點也不為過。

  雖然這幾年來,我偏向生命歷程中苦痛現象和轉化過程的書寫,當然這是因為過了中年,生命深沉的滋味漸次浮現,再者是因為受了佛經及哲學家蕭沆的影響;但讀完這本詩集之後,突然覺得身為一個創作者,深入挖掘生命幽暗的深谷,高舉靈魂的破碎與殘缺是一個書寫面向,若是以更陽光更正向的態度凝望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以一顆感性的心與生活和記憶的核心彼此撞擊互相迴盪,又是另一種動人的書寫面向。

  在這一本《頑石點頭──別樣花蓮》詩集中,共分為六個專輯,自輯一花蓮多面向的人文開始,逐步進入原住民部落的生活樣貌,接著聚焦於山和海的凝立與奔騰,婉雲深情書寫朝思暮想的山脈和斷崖,縱谷和稻禾;在輯四裡有對童年的種種懷念,接著我們看到炊煙緩緩上升,透過詩句聞到花蓮食物飄溢的香氣,最後在輯六的船帆搖擺中,跟隨詩句回味一次少年情誼與初戀。

  先來談談這首〈頑石點頭──花蓮某寺所見〉(見本書第二十四頁),「頑石點頭」的成語,是出自晉朝《蓮社高賢傳》書中的一段人盡皆知的「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這首詩中,婉雲進入想像的世界,化身為聽法的石頭,起初迷迷茫茫一無所知,第二段甚至心有旁騖,將注意力轉移至白斑石、黑斑石、猴兒、松鼠,在第三段迅速轉入高潮,詩中寫:「和尚說得神采飛揚/池底的大石突然歡聲 舉起/水中睡蓮/爆裂 千朵/百丈遠的太湖石/溫暖了身旁的桃樹/桃花忽然旋飛如雨落/滿天氤氳的紅/眾石誠服心悅 紛紛點頭」其實豈止是和尚說法精彩,婉雲在這一段中的書寫尤其生動,大石被歡聲舉起,睡蓮爆裂千朵,桃花飛旋如雨,滿天皆是氤氳的紅;動詞如舉起、爆裂、旋飛,運用得宜,營造的意象,誇飾的空間,讓整首詩有了生命力,其聽覺,視覺,觸覺和內心感知的書寫犀利又俐落。

  詩人寫詩猶如在導演一部電影,除了選擇值得書寫的題材,一首詩精巧的佈局和一部電影的情節轉折同樣重要,關係著作品的成敗;在詩的結尾「我是那最冷的/最後點頭的/一顆小頑石」,更凸顯了婉雲真誠的個性,如此謙遜而不造作,古時談觀人:「觀人於臨財,觀人於臨難,觀人於忽略,觀人於酒後。此四觀訣,甚為準繩。」至於觀詩,除了一般我們常常談論的韻律節奏和語言特質之外,我也陋撰四觀如下:「觀詩於格局,觀詩於情緒,觀詩於雅俗,觀詩於技法。」如此四觀,詩人的涵養及詩之高下立見,一笑。

  接下來,我想談談〈七腳川勇士歌〉(見本書第七十一頁),這首詩是以日本來台後第十二年發生的七腳川事件為寫詩題材,時日久遠,透過這首詩,再次感受到當時隘勇們不敵日軍,慘遭屠村、遷徙的悲涼。

  這首詩分為七段,第一段為詩的前導和說明,「守不住隘勇線的/靈魂們紛紛/從傷痕累累的軀殼脫身了/向微明的遠方/朗朗飄升」婉雲以隘勇的靈魂為主角,以朗朗飄升的靈魂對妻子的指引和交付做為詩的主軸,娓娓道來;後面五段皆是對妻子交代的話語,以魂魄附於鳥魂的一根羽毛飛昇開始;這首詩中運用羽毛來象徵生命之輕與靈魂之飄忽游移,又做為一種對妻子的指引,這指引是無聲而淒涼的,讀來倍感悸動與淒涼。
在《唯識學》中談人類死亡的過程和意識的消亡,提及若在死亡過程中,眾生無法超出輪迴,在斷氣後第四天以後,第六識又恢復清醒,此即中陰身的世界;每一個中陰身都俱足五根,所以再次回到妻子身旁並非虛妄!婉雲這樣寫:「我的妻 請把這根羽毛/往上托/我的魂已化為鳥魂/隨風而起,在前方指引/你就隨羽毛遠走吧」羽毛無力自行飛起,靠的是風的吹動或妻子的手托起,以視覺的引領,生者與亡者的連結,進行一次愛的叮囑。

  「記得藏好火種和小米/帶好薄被和鍋子/隨羽毛遠走吧/羽毛飄到哪兒/你就落腳那兒」火種和小米及鍋子為炊食所需,薄被為禦寒所需,亡者已亡,情未亡,對家人依依牽掛。「晚風呼嘯/蒼鷺抖索飛翔/我在夜鷹嗡鳴的盯哨中/守著妳 和幼兒」時間是夜晚,晚風和蒼鷺既是山林尋常情境,更加深淒涼的氛圍,祂要守護妻兒和幼子,如同夜鶯盯哨,絕不馬虎。「星光依稀/請找乾草安歇/我以蘆葦和月光/抵住狼嚎 猿啼」生時勇士,死後亦是勇士,祂要妻子在星光下尋找乾草安歇,蘆葦和月光都是柔弱無力的象徵,祂卻想用以抵住狼嚎和猿鳴;這裡的安排既淒美又巧妙,蘆葦雖是實物,月光卻是虛體,狼嚎和猿鳴表示只聞其聲,不見野獸;短短四句,不說山林遼闊,山林已遼闊,不說夜路險峻,夜路已險峻。如此將視覺和聽覺互補,詩的表現別出新意。

  「明早 再明早/請把這根羽毛往上托/繼續隨羽毛走/繼續開墾 繁殖/我的魂將守住妳及家園」詩末,時間已推移至漸近黎明,亡者再次叮嚀妻子要繼續前行,並繼續開墾和繁殖;「此後,我是風,也是雲/ 我是星星,也是黑夜」!風與雲無處不在,星星與黑夜總和夢相隨,不說守候已守候,這首詩情感的表達和故事的進行皆可圈可點,值得一再品讀。

  提及花蓮,總想起詩人楊牧膾炙人口的詩句:「如今也惟有一片星光/照我疲倦的傷感/細問洶湧而來的波浪/可懷念花蓮的沙灘?」然而花蓮除了有迷人的沙灘,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探索和書寫的內容;身為半個花蓮人的我,對花蓮的情感亦深亦淺,讀婉雲這一本多面向書寫的詩集,讓我以各種角度重新深入花蓮,不禁情感澎湃了起來!
================================

【推薦語】以婉約之筆寫花蓮之美
/向陽(詩人)

  詩人夏婉雲這本詩集《頑石也點頭──別樣花蓮》,以婉約之筆寫童年成長故鄉花蓮,從人文、地誌寫到原住民部落、眷村;也從童年、少女時期的回憶寫到成長後重返故鄉的感受。她的觀察細膩,能掌握花蓮的山海意象,多樣族群文化和人與土地的深刻關係,既能呈現花蓮在台灣這個美麗島嶼中獨具的特殊風貌,也能刻繪對她個人成長和生命影響深厚的懷鄉之情。這本詩集以抒情的筆調、鮮活的意象、深刻的感悟,讓讀者看到一位花蓮女兒眼中、筆下動人的花蓮之美。
================================

【推薦語】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師
/楊昌年(台師大國文系退休教授)

  凡走過蘇花公路的人一定都難忘那倚山面海壯麗的風景;還有那純樸的民風;美味的食物……

  好山好水的花蓮呵!總是在懷念中催促你再去重遊。

  婉雲的創作,詩、文均佳。最難得的是她的勤力持續是為諸生之冠,這一特點使我驚佩。天道酬勤,她的創作日漸豐美可觀。如今新作出版,正是她的勤力、情懷與山城勝景的結合,十分理想。

  樂為推介,各位讀者,快去一遊吧!
================================

【推薦語】不是頑石卻住著頑童,所以有詩
/蕭蕭(詩人)

  兒童文學作家、師範學校出身,從小學教師一直栽培自己成為文學博士、大學教授,夏婉雲即使在和尚圍坐池邊為眾石說法的那當下,她想的卻是池底的大石如果突然歡聲舉起,會不會溫暖了身旁的桃樹,會不會桃花忽然旋飛如雨?單單這樣的念頭,一起,就是詩了!

  關於花蓮,我們一直唸著洄瀾,踩著大理石,讚嘆太魯閣、立霧溪,想著楊牧、陳黎、廖鴻基,以及他們的鯨豚、海岸線,一直拉到心底。心中住著頑童的夏婉雲,卻給我們「別樣花蓮」,讓我們聞到竹葉香──她童年的外衣──「別樣詩意」。

試閱文字

內文 : 〈頑石點頭──花蓮某寺所見〉

和尚圍坐池邊
為眾石說法
這天竺來的古經
聽得我盡是迷茫
歪頭側想
讓他跌倒的鬼計

和尚侃侃而談
白斑石溫暖了靠過來的猴兒
黑斑石溫暖了靠過來的松鼠

和尚說得神采飛揚
池底的大石突然歡聲 舉起
水中睡蓮
爆裂 千朵
百丈遠的太湖石
溫暖了身旁的桃樹
桃花忽然旋飛如雨落
滿天氤氳的紅
眾石誠服心悅 紛紛點頭

我是那最冷的
最後點頭的
一顆小頑石

註:東晉僧人竺道生,提出「一切惡之人皆得成佛」,即斷絕善根的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為此遭逐出教團十年,眾人傳說:他曾聚石說法,頑石為之點頭。
================================

〈楓林步道登亭──吉安所見〉

坐在亭子
眼前諸山連綿而至
白日雲 湧動恢宏
若群雄蟠踞
黃昏霧 塗抹蒼茫
如群英拱袖

孔子山端坐前方
隔鄰閒閒,是莊子山
後方的屈原山姍姍由白雲送來
朱熹山於其旁肅然正坐
更遠處有李白山舉壺邀飲

一到晚上 他們坐著一朵朵雲
都飄進小亭
煮茶,用步道上鋪的松針
彈琴,以燈光編的七弦
看!蘇老泉在棋盤上
大戰陶淵明 雲中有彤光
羅貫中正雄辯著司馬懿
山中似有積雪

在這交匯的亭裡
亙古的河山波湧地流

註:修改自本人〈登不厭亭〉,詩登刊聯副二○一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

〈春芽〉

山坡上
每粒種籽都施放
破殼小炮

嗶嗶剝剝的聲音
蜜蜂聽到了
在一千個音符裡穿梭
春神聽到了
拉起,每隻剛發芽的
耳尖

註:本詩登刊聯副二○一三年四月三日。
================================

〈羊排的琴鍵〉

羊排咕滋滋
在火架上作響
烤醬深褐的油
乖順、慢滴滴 落烤盤
節奏像自由落體的小彈珠

父親常坐在後院 烤架旁
烤羊肋骨
醬汁遊完了 幾圈花式溜冰
他的舌尖 彈風琴般
沿著羊排的琴縫
一階階
一路嚼食下去

不久堆骨成山
像我腦海中堆疊的
關於生前他的記憶
清晰如羊排的
鍵盤

註:1. 本詩登於乾坤詩刊一○○期,秋季號,二○二一年十月三十日。
  2.先父晚年一度旅居美國加州,亦享美式BBQ。
================================

〈正在掉落的桐花〉

桐花沿著山稜踏青
無數小腳印踩白了山頭
巴士中
我扶出八十歲父親 與其他老人們
加入輪椅隊伍
魚貫地 推進花白的世界

雪的盛會裡
推過來中風的 推過去插鼻胃管的
流口水的 低頭的
像野百合雜生 一枝枝垂頭在路旁
山坡上站著兩棵紫葉槭
冷眼望著 暮春中有煙霧迷茫

是上天快開完的一場急行雪嗎?
父親以前是急行軍
此時不講話 扭著身 皺著臉
他望向天
上天也無言

一小孩嬉哈哈
跑進我們視線
側著臉 好奇看
父親彎身 伸手
摸了一下娃 像摸到我的童年
又撿起快溶入腿上的桐花
細細把玩
花心紅泣血 黃蕊染淡幽

這是上帝也一眼看不完的雪花宴
偶有一朵
自樹巔旋轉而下 落地似乎嗒一聲
不知父親聽到什麼聲音
他側耳 像正在傾聽
滿地凋萎的急行軍

我推著父親
與一群輪椅們 離開雪的盛會
只見桐花越過山稜踏過暮春
小小腳印急行前來
踩白了輪椅隊伍
一尊尊老人
宛如山頭的歲月

註:本詩得第六屆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佳作,並登刊聯副二○一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

〈父親的陂塘〉

父親身上放著枴杖
我推著他
漫步在村子小巷裡
望見圍籬站滿杜鵑和芍藥
以醉癡之姿,向我們揮手
呼哧而過的,是小娃三輪車

下來走幾步吧!
父親拄到張家的芭樂樹前
佇立
這棵野芭樂七十歲了
我摸摸樹膚 立刻花片般掉落
父親枴杖是它做的

輪椅推到陂塘邊,醡醬草裡
恬淡淡吐出紫蝴蝶 黃蝴蝶
一人在拋長線釣魚
塘水滿漲,未經父親同意
清楚映出父親削骨的身子
     寬大的褲管
也不給面子
立刻映出輪椅和枴杖

父親說當年來台灣
陂塘的寧靜,七十年來
一直是他的守護神
推他到一棵苦楝下
也說挺姿如湖北埤塘前的那棵棗樹
瘦稜稜的立在風中
好像埤塘裡,映藏著父親兩個世界

父親問:「從前花蓮有千口,現剩多少?」
他眼中曾有千口塘水的倒影
明珠般串連各鄉鎮
卻凋零如村中老兵
父親看著它們一一淤積
恰如父親腦中記憶片片堵塞 失守

埤塘也倒影過我的童年
和少年,與父親共藏過
春冬夏秋不同陽光的色澤
共藏過埤塘放水、曬池
大人拉縴網魚、小孩混水玩魚的年歲

現在遠處塘邊,一隻白鷺正縮頭
沉思著晚春
塘水裡靜靜移動一抹雲
父親虛弱地抬頭
迷矇矇望向天
而天不言

註:1.〈父親的陂塘〉得二○一五鍾肇政文學獎新詩佳作,二○一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本詩為修定稿。
  2.大陂位在光復鄉的馬太鞍溪旁,早期是大陂塘,整治後風景極美。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這是一本時光之書,召喚遊子去而復返;把一度碎裂的故鄉風土人物,重新以詩句縫補成一張魔毯。只消安心乘坐,就會騰空飛起,飛越太平洋上空,穿梭在花東縱谷、海岸,回到舊日時光,體會別樣花蓮之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