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錢穆 上 | 誠品線上

重訪錢穆 上

作者 李帆/ 黃兆強/ 區志堅/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重訪錢穆 上:錢穆(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涉及學術思想史、史學通論、宗教史、文化史、文學等領域。出生於江蘇無錫,曾任教北京大學等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錢穆(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涉及學術思想史、史學通論、宗教史、文化史、文學等領域。出生於江蘇無錫,曾任教北京大學等校。早年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抗日戰爭期間完成《國史大綱》。1949年後,南下香港及遠赴臺灣,大力推動北學南移,晚年更多在今日東吳大學旁之素書樓講學。 其中《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香港、澳門、臺灣大學的教科書;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將錢穆的多部著作,列為大學重要參考書。其治學風尚除了在兩岸三地流行外,隨著錢穆著作及學生任教東南亞及美國等地,他的思想及精神也被傳播至海外,並受海內外華文學術、文化界所接納。 2020年為錢穆先生冥壽125週年,也是逝世30週年的重要紀念年份。本書編者針對錢穆之思想、學術、行誼,編輯成一本論文集,希望透過百年後「重訪」錢穆,審視今日的治學風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帆、黃兆強、區志堅 主編主編介紹李帆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後。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學院副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中國史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委員等。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學術,思想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代表性學術著作有:《劉師培與中西學術》、《章太炎、劉師培、梁啟超清學史著述之研究》、《古今中西交匯處的近代學術》、《清代理學史(中卷)》等,在海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中、英、日文論文百餘篇。黃兆強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新亞研究所及法國巴黎大學。負笈法國期間,博士論文導師則為國際漢學界泰斗謝和耐教授(J. GERNET)。1987-2020年間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現為香港新亞研究所榮譽教授、臺灣東吳大學名譽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學術史、史學史、現代新儒家研究。撰著之專書計有:《章學誠研究述評 1920-1985》(2015年)、《政治中當然有道德問題──徐復觀政治思想管窺》(2016年)等。主編者計有:《錢穆先生思想行誼研究論文集》、《錢穆研究暨當代人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學南移》等。區志堅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為多間中學中國歷史科及通識科專題研習學術顧問。合編有:《古蹟與文化保存:中日及臺港的研究》、《五四百周年》、《知識與認同:現代學者論歷史教育及教科書》、《禪武文化》、《節慶與傳播:七夕文化》、The Perspective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及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等,也編著多本關於當代中國、今日香港、中國歷史課題的教科書,在中港臺、日本、韓國及澳洲等地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及書評,專著《明理愛光:杜葉錫恩教育思想及實踐》、《龍總顯威:九龍總商會歷史》等,主要從事近現代中國思想文化史,香港歷史等教研工作。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序 第一章 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王汎森 第二章 錢穆在中國近代史書寫中所體現的學術精神/劉巍 第三章 錢穆與康有為經學「剽竊」案/吳仰湘 第四章 「為知識而知識」或「為人生而學問」──錢穆對清代考據學之評價/許惠琪 第五章 錢穆先生的陽明「良知學」芻議/賴柯助 第六章 「程門教法」芻議──從錢穆先生《宋明理學概述》談起/張曉宇 第七章 史家的哲學工夫──錢穆對朱子哲學研究之啟迪/吳啟超 第八章 錢穆先生對朱子倫理想的重構/盧傑雄 第九章 程伊川義理概念之實踐性展開──兼論錢穆詮釋伊川思想之貢獻/黃崇修 第十章 中國傳統制度的因革──論錢穆的唐宋史觀/趙雨樂 第十一章 反思錢穆先生的宋代相權研究──以秦檜獨相時期的貢舉為中心考察宋代宰相在「用賢進才」方面的權力/朱銘堅 第十二章 論錢穆的宋史研究/蔡崇禧 第十三章 錢賓四先生談「禪宗思想」述略/王慧儀 第十四章 錢穆論禪學──會通與革新/梁萬如 第十五章 亂世中的曙光──錢穆對中古早期歷史的一些看法/謝偉傑 第十六章 《先秦諸子繫年》的歷史考察──方法與思潮/鄭吉雄 第十七章 從《劉向歆父子年譜》看錢穆的史學理念/李帆 第十八章 錢賓四先生《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讀後──兼談錢先生的治學特色/李學銘 第十九章 孔子人生與論語智慧──讀錢穆著作劄記/周佳榮 第二十章 賓四先生之經學視野與關懷──以其論「六藝」、「六經」為討論/宋惠如 第二十一章 恭談錢賓四教授《論語》之研究與著述/何廣棪 第二十二章 從學術史視域論錢穆的孔子學說之重要學術史觀/陳睿宏 第二十三章 表述「中國教育學」的精義──錢穆先生《論語釋義》之研究/潘樹仁 第二十四章 錢穆的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史研究/王德權 第二十五章 錢穆對周公攝政問題的史料運用與歷史解釋──從譯作《周公》談起/古育安 第二十六章 為古史招魂:錢穆的夏商史研究/陳嘉禮 第二十七章 徘徊在儒者與學者之間:錢穆先生「非專制論」內涵及其方法論的反思/陳弘學 第二十八章 非黨派與黨派觀點之異:錢穆、戴季陶、陳伯達闡述孫中山的思想/區志堅 第二十九章 試論錢穆的「華夷觀」/馬娟

商品規格

書名 / 重訪錢穆 上
作者 / 李帆 黃兆強 區志堅 主編
簡介 / 重訪錢穆 上:錢穆(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涉及學術思想史、史學通論、宗教史、文化史、文學等領域。出生於江蘇無錫,曾任教北京大學等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9052
ISBN10 / 9863269050
EAN / 9789863269052
誠品26碼 / 2682032619009
頁數 / 43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X2.2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84

試閱文字

自序 : 【編者序】

  錢穆先生(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甚廣,涉及學術思想史、宗教史、文化史、文學、史學等等。錢先生出生於中國江蘇無錫,嘗任教北京大學。早年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抗日戰爭期間完成《國史大綱》。及至1949年後,先生南下香港及遠赴臺灣,晚年更多在今天的東吳大學旁之素書樓講學,成為推動北學南移的重要力量。先生的《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嘗為香港、澳門、臺灣三地高等院校的教科書,及高中公開考試擬題的重要參考書,啟迪一個時代的學生,使彼等對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其中尤以《國史大綱》以下一語所承載之信念:「有一種溫情與敬意」,既引領青年學者提升其治中國史的情懷,又成為今天治史者的座右銘。另一方面,錢穆先生的學術著作雖在1949年前已在中國流行,及後更在既有學術風氣下,隨先生《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朱子新學案》、《中國文化史》等多本著作,分別成為中國高等院校的重要參考書,先生治史風尚得以進一步流行海峽兩岸四地。甚至,隨先生的著作及其學生任教東南亞及美國等地,更使先生治學精神得以傳往彼邦。由是可見,錢先生治學思想及精神廣被海內外華文文化界。
  2020年為錢穆先生的冥壽125週年紀念,也是錢先生逝世30週年的重要紀念年分。本書的三位編者,早於2019年9月已構思針對錢先生之思想、行誼,編輯一部論文集,希望藉百年後「重訪」先生的思想及行誼,以為今天治學的借鑑,遂邀請海內外相關學者專家不吝惠賜鴻文。編者為求符合現今學術界之相關規範,並提升論文之水準,嘗把各論文送予三位評審者評審。其相關建議,乃承蒙學者專家惠予接納並作出適度修改。編者必須在此致上十二萬分之謝意與敬意,否則本論文集恐未必可以出版!
  本論文集主要研究、闡述以下課題:錢先生的治學思想及治學特色、錢先生的行誼、先生與時人論學、先生行事及治學引起一個時代的論爭、海內外地區學人傳承先生治學的精神面貌等等的課題。
  論文集得以順利出版,尤應感謝林浩琛先生、梁唯實先生、劉子文先生、楊子熹先生、李嘉明小姐、吳佰乘先生、顧乾玥先生、卓家俊先生、張靜儀小姐、盧錫俊先生、顧敏妤小姐對全書各篇文章進行校對及統一註釋的工作。編者更要感謝秀威出版社編輯蔡登山先生、鄭伊庭小姐、杜國維先生、陳彥儒先生及其團隊協助排版、多次細心校對。沒有以上各位的支持及付出心力,本書必不能順利出版。
  最後,更重要的是,本書三位編者衷心感謝惠賜文稿的各位專家學者。沒有您鼎力支持、惠賜大作,本論文集根本不可能問世。在新冠病毒猖獗肆虐期間,您埋首疾書,「雖千萬病毒,吾往矣」的精神,「敬佩」二字豈足以詮表吾等三人私衷之萬一哉!
  2020年為紀念錢穆先生的重要年分,據悉兩岸四地已有不少學術機構擬舉辦紀念先生的學術研討會,惜疫情未寧,不少研討會被迫延期或取消。本論文集的出版,或得以稍微彌補此缺憾歟?是為序。

編者
李帆、黃兆強、區志堅 謹識
2020年8月25日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重訪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王汎森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是一個非常光輝的學術領域,梁啟超、胡適、錢穆都曾圍繞這個主題,做了各式各樣引人入勝的研究。這使我想起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歷史哲學論綱〉一文中,藉用了保羅.克利(Paul Klee)的一幅畫「新天使」(Angelus Novus)闡釋他對歷史的看法:「歷史天使的臉望向過去,身體前進到未來。」歷史的研究即帶有這個特色,故每一代人「身體前進到未來」時,他們對所講的過去選材敘述並不一定相同。如清代嘉慶年間形成的《儒林傳稿》,其中所選的人物與近百年學者所關注的就有許多不同,在當時的標準中被認為最精彩、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高愈、謝文洊、應撝謙、嚴衍、潘天成、曹本榮、薛鳳祚、陳厚耀、沈彤、朱鶴齡、劉源淥、範鎬鼎、徐文靖、李光波、孔興爕。但這些學者大多不再出現在後來的學術史中,或是不再被當成那麼重要的學術人物。
  晚清思潮動盪甚大,外國思想資源湧入、內在社會政治環境的大變等,都使得「新天使」的臉所看到的近三百年思想有所變化。特別是經過晚清的變法、革命思潮洗禮之後,學者所關注的重點及人物,每每與先前有所不同,而這一波又一波的衝擊與「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學域的形成是有密切關係的。以《國粹學報》、《國粹叢書》為例,當時至少有幾種現實關懷深刻地影響到「國粹運動」的參與者對近三百年思想學術的取捨。他們重視的是:一、與「君學」相反的「民學」,重視「細民」、「下」的思想。二、批判專制制度,以及與它關係密切的「利祿之學」。三、強調比較接近現代科學精神的「客觀徵實」之學。四、重視任何能與近代西方民主思想合拍的傳統思想素養,其中有些是帶有創新性、異端性、解放性的。五、帶有與西方近代功利主義意味的思想家。六、關注經世致用議題者。
  在這些新標準之下,被突出的人物是李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顏元、李塨、戴震、章學誠、汪中、包世臣等人物。即使在刊刻書籍時,背後也每每有上面提到的關懷。譬如鄧實在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原善》合刻本的跋語中說:「其解理字也,以為理出於欲,情得其平,是為循理,與西國民主之制公好惡於民,而倡人類平等之說相合」。劉師培跋包世臣《說儲》云:「其說多出於崑山顧氏,行之於今,頗與泰西憲政之制相合」。鄧實也認為《湖隱外史》一書實可稱為「民史」,「世每謂中國無民史,此非其一邪」。又認為宋代鄧牧的《伯牙琴》:「黃梨洲著《明夷待訪錄》,其〈原君〉、〈原臣〉二篇,斥君權,排專制,為千古之創議,然其說原出於先生〈君道〉、〈吏道〉二篇」,都是這方面的例子。
  我們可以說,在形成「近三百年學術史」的系譜時,晚清以來的時局與思潮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們做了很多篩選,使得他們筆下清代儒者「全神堂」的人物與地位大幅改變了。

一、「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領域的形成
  對於「近三百年學術史」這個領域有過影響的人物很多,章太炎、劉師培等都是,但就錢穆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而論,起比較直接影響作用的是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以及《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曾分期刊於《新民叢報》,他認為清儒饒有科學的精神。在這個階段,胡適顯然受到梁啟超啟發,故跟著主張清儒體現科學精神。但是即使在這個階段,梁啟超對清代學術的看法也有多面性。梁啟超一方面說清儒「饒有科學精神」,同時也說「本朝考據學之支離破碎,汨歿性靈,此吾儕十年來所排斥不遺餘力者也。」
  這與梁氏的學術傾向有關。梁啟超早年對於學術的態度比較傾向其師康有為,強調今文經學和宋明理學,尤其是王陽明這一脈。所以,他一方面肯定清儒的治學方法,但同時也痛罵清代二百年來之學問「皆牛鬼蛇神」。可是在新文化運動後,因胡適提倡以科學精神「整理國故」,並得到四方景從,梁氏也隨即跟上。胡適在1921年5月的日記評論《清代學術概論》說:「此次付印,另加惠棟一章,戴氏後學一章,章炳麟一章,此原稿所無。此外,如毛西河一節,略有褒辭,袁枚一節全刪,姚際恆與崔適的加入,皆是我的意見。」1922年12月,胡適在日記中又認為梁啟超在1920年出版《清代學術概論》是受其影響,他說:「其實任公對於清代學術的見解,本沒有定見。他在〈論私德〉篇中,痛詆漢學,有云:『夫宋明之學,曷嘗無缺點之可指摘?顧吾獨不許鹵莽滅裂之漢學家容其喙也。彼漢學則何所謂學?……吾見夫本朝二百年來學者之所學,皆牛鬼蛇神類耳!』……任公編集時,不刪此文,而獨刪去《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之第八章。近來因為我們把漢學抬出來,他就也引他那已刪之文來自誇了。」也就是說胡適先受到梁啟超的啟發,後來梁啟超這一個本來視清代考證學為「牛鬼蛇神」的人,反過來受胡適的影響,寫成《清代學術概論》,並開課講授《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在五四運動之後,「以科學整理國故」之風大暢,「歷史的天使」身體到了五四,但他面向過去的臉,所看到的是不大一樣的場景。此時一批不同的學術人物登上舞臺,從胡適與梁啟超的書中便能看出這一點。梁啟超強調經世致用,現實的、實踐的,所以顏元、李塨出現在他的視野之內;他強調與西方民主自由比較相近的價值,所以黃宗羲等人也在內。又因為強調科學精神,故講王錫闡、梅文鼎,以及比較重視客觀精神考證文獻的胡渭、閻若璩等人,尤其是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用了四章的篇幅講〈清代學整理舊學之總成績〉。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海內外兩岸三地共60位專家學者,於錢穆逝世30週年,重探錢穆之思想、學術與行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