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 (增訂版) | 誠品線上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 (增訂版)

作者 令狐萍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 (增訂版):以史學觀點分析美國社會文化,以文學筆觸書寫移民經驗!令狐萍經歷文革後,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和其他人一樣嚮往美國求學,而她靠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以史學觀點分析美國社會文化,以文學筆觸書寫移民經驗! 令狐萍經歷文革後,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和其他人一樣嚮往美國求學,而她靠自己的努力搭上前往美國的飛機。三十多年過去了,成為美國公民同時也是移民史研究專家的她,如何看待這片土地呢? 本書藉由中國新移民(指八十年代中國開放後留學或定居美國的華人)在美國的經歷,表現美國社會生活的面貌與文化衝擊。令狐萍以自身旅美經驗,透過對生活敏銳的觀察,帶領讀者從移民的角度體驗美國社會人情冷暖;身為研究學者的她,同時也不忘分析美國多元文化的社會制度、人文風俗及價值觀念,並適時融入美國文化史,將生硬的題材轉化成一篇篇生動風趣、通俗易懂的文章。書中記錄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輔以移民史專業,藉中國新移民視角,全面探討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與價值觀念,成就一本獨特的自傳式社會文化史! 本書歷時18年推出增訂版,作者令狐萍回顧審視自己過往文章與著作,補充最新移民史資訊及相關研究,力求完善每一章節,內容超值絕對精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令狐萍令狐萍國際著名移民史研究專家,現任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前任系主任),亞洲研究學位委員會創辦人與前任主席,教授東亞史與亞裔美國史。美國羅特格斯大學出版社「當今亞美研究」叢書創始與首任編輯,前美國亞裔研究學會旗艦期刊《美國亞裔研究》主編,美國福特基金獎作家。在中國任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僑務理論研究中心,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僑務理論研究武漢研究基地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國廣東省人民政府華僑華人研究會海外顧問等職務。曾多次受邀到國際級研究機構與高等院校做學術報告或演講。長期從事華僑華人、美國亞裔與華裔社會以及美國亞裔與華裔婦女的研究寫作,首創移民「文化社區理論」,共計編輯出版30部學術專著與百餘篇史學專論。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增訂版序言 原版序 致謝 第1章 名字是否昭示未來 1.引子 2.我的家世 3.父母為我取名「萍」 4.坎坷童年 5.自學成癖 6.幸遇良師 7.十六歲的中學教師 8.幸運的新三屆 9.與美國史結緣 10.考試出國 第2章 波托馬克河畔的徘徊者 1.飛越太平洋 2.美國最初印象 3.美麗的首都華盛頓 4.頻頻搬家‧三個房東 5.到西部去 第3章 西部風情 1.校園生活 2.西部打工仔 3.美國伯樂 4.異國同窗 5.小城故事 6.印第安人保留地 第4章 中部生活 1.從幽景到牛津 2.攻讀博士 3.回國探子 4.我的美國朋友 5.博士論文 第5章 進入白領階層,成為「模範少數族裔」一員 1.在美國求職:推銷、包裝、商品質量,缺一不可 2.「謙虛是人的美德」不適合美國國情 3.美國學生不會替老師擦黑板 4.為「終身職」而奮鬥 第6章 實現美國夢 1.買車記 2.買房的學問 3.我的家 4.離不開的日曆 5.從移民到公民 6.留學生與綠卡 7.學做公民,參與社會 第7章 接受再教育 1.在美國生子 2.重新讀書 3.家長教師協會 4.上教堂 5.童子軍 6.忙碌的「足球媽媽」 7.叛逆的青春 第8章 異族婚戀 1.美國的異族婚戀 2.異族婚戀子女的文化歸屬問題 第9章 新舊唐人街 1.「模範少數族裔」 2.雙城記:「下城」與「上城」 3.華人參政難 第10章 結語 後記 1.我的父親母親 2.我的兄姊手足 3.我的未來規劃 後記(補記) 附錄 附錄1 留學指南30題 附錄2 美國公民考試百題 附錄3 美國華僑華人研究主要中英文文獻參考書目 附錄4 美國華僑華人大事記 附錄5 華僑華人研究專有名詞中英文參照表 附錄6 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博物館、媒體、組織與網絡 附錄7 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的統計數據 附錄8 好評回饋 令狐萍新著《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評介/李唯 令狐萍:學海無涯樂為萍/韓晗 萍飄美國──記著名旅美史學家、作家令狐萍教授/金能爾 鑽研中國現代史,令狐萍胡佛挖寶/周密 美國杜魯門大學教授令狐萍談新書《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 傳統唐人街 疫情過後何處去/韓傑

商品規格

書名 /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 (增訂版)
作者 / 令狐萍
簡介 / 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 (增訂版):以史學觀點分析美國社會文化,以文學筆觸書寫移民經驗!令狐萍經歷文革後,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中美建交,和其他人一樣嚮往美國求學,而她靠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8888
ISBN10 / 9863268887
EAN / 9789863268888
誠品26碼 / 2682027641008
頁數 / 36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7X23X1.9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17

試閱文字

自序 : 【增訂版序言】

  自《萍飄美國──新移民實錄》由北嶽文藝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以來,受到各界好評,讓我深受鼓舞。轉瞬十八年已逝,秀威出版社的蔡登山主編熱情鼓勵作者將原著以正體字增訂再版。
  新版的《萍飄美國》不僅更新完善全書每一章節,亦新增「後記」、六個附錄:附錄三~七為讀者提供學習研究美國史與華僑史的參考指南,附錄八有六篇關於此書的評論與對作者四十載研究寫作的梳理與綜述。
  書前部分包括作者為正體增訂版新加的序言,原版的作者自序。書後部分(除原有的附錄一、二)包括新增的六個附錄。附錄三「1999年以來有關華僑華人研究的中英文學術專著與專論」,以及音像資料。附錄四「美國華裔大事年表」,囊括從華人移民美國至今的與美國所有華裔有關大事。附錄五「華僑華人研究主要專有名詞及概念中英對照表」。附錄六「中外主要華僑華人研究機構及組織」。附錄七「美國2010人口普查有關亞裔華裔主要數據」,其中包括6個數據表。附錄八有六篇評論,包括亞裔研究著名學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李唯教授撰寫的《萍飄美國》書評;中國大陸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韓晗博士為《中華英才》雜誌「名師名校」專欄撰寫的「令狐萍:學海無涯樂為萍」(《中華英才》,2013年6月1日);北美最有影響華文報紙《世界日報》記者金能爾先生的人物專訪「萍飄美國:美國華人歷史研究學家令狐萍」(《世界週刊》人物專欄,2006年1月15日);美國聖路易藝術展覽館研究員、《世界日報》記者周密女士的人物專訪「鑽研中國現代史,令狐萍胡佛挖寶」(《世界週刊》人物專欄,2017年1月22日);秀威出版社的【作家專訪】美國杜魯門大學教授令狐萍談新書《金山謠──美國華裔婦女史》(2017年12月22日上午11時);以及《世界週刊》主編韓傑先生的「封面故事:傳統唐人街,疫情過後何處去」(《世界週刊》2020年6月28日)。
  我衷心感謝秀威全體員工與上述作者。此外,秀威的主編蔡登山先生、洪仕翰編輯、杜國維編輯、陳彥儒編輯、鄭伊庭小姐在本書的出版過程中,鼎力提攜,我沒齒難忘。

----------

【原版序】

  我不是宿命論者。我從不相信命運。然而,我生命歷程中的一些偶然事件,卻不知不覺鋪就了我的人生之路。
  我出生時,父母為我取名「萍」。多年後,全家人閒話談起我們兄妹四人名字的來由。父母說,因父親別字「劍青」,故為哥哥起名「靖」,大姐取名「虹」,意謂青虹二劍,侍立在側。二姐出世,被取名「硯」,父母希望她穩重沉著,開通練達。對於我的名字,父母竟然一時語塞,說不出其中有任何寓意,頗感歉意。我對此的注解是,到我出生時,父母的命名雅興已被生活的憂慮消磨殆盡,隨便撿起一個女性化的「萍」字,作為我的代號。父母不知,待我能識字讀書之後,竟私下裡將自己的名字攀比附會一些文人雅士,並由此對我的名字生出了不少自豪感。比如,文學家邵飄萍,萍蹤浪跡,一生浪漫曲折。早期女作家石萍梅(也是外祖母的同學與摯友),才華橫溢,穎脫朋輩。更重要的是,這種自發的認同感使我內心深處產生了一個祕密的呼喚,和一種朦朧的使命感:待我長大後,我會到處飄遊,我會努力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
  文革中,大學堂關閉,造成中學師資短缺。一些中學校不得不破格選拔個別優秀在校學生代執教鞭。一夜之間,我成為同齡人的老師。戰戰兢兢的小老師,想盡招數來贏得學生的尊敬。其拿手好戲是引用歷史故事,借古道今,引學生就範。這點小小的成功,後來竟促成我在高考恢復後,選擇冷門,跳入「史」坑,並從此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文革中,休學在家,我也自學自練了一些小本事。我習畫,練琴,讀醫書,還自學英語。自學不僅增加人的知識,它的最大優點是增強人的自信心。我對英語的愛好與自信幫助我在大學期間選擇美國史作為研究方向。當中美建交,國門開放後,中外文化交流的浪潮也將我推入太平洋,飄往美國。一飄就是十八載。這十八年,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有了一點學術成就,又受託寫作此書。
  十八年中,我在美國大地飄遊,從首都華盛頓到西海岸,又從西海岸到中西部。每到一處,我喜歡觀察周遭人物風情,體驗美國社會人情冷暖。做學生時,經濟拮据,常常為了節省房租(日常開支中大項)而不斷搬家。行囊簡單,搬家也自然容易。搬了多少次家,我已數不清。但旅行拍照的開銷是從來省不得的。十八年來積累了成箱成箱的照片。這些照片記錄了美國的各處風情,旅美生涯的不少瞬間,可謂珍貴。但照片難以細描我與美國社會各個側面的接觸交流,也無法捕捉這些接觸交流在我內心深處引起的震動與感受。在我學習的校園,我的同學包括從西西里來的托尼、新加坡的巴尼、西德的莫尼卡,但更多的是在環境優裕的中產階級家庭長大的美國青年。從大都市到小城鎮,我結識了三教九流各色美國人。他們中有學富五車的教授學者、有緬腆敏感的同性戀青年、有精明成功的生意人,也有以政府救濟金為生的潦倒白人。觀念迥異,背景有別,他們的行事舉止有時使我目瞪口呆。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相互理解,言語投機。人類的共性與普通感情往往能夠超越膚色的差異與文化的不同;同為地球村民,我們可以同甘共苦。這些經驗與感受時時在內心翻騰攪動,欲找突破口,噴發而後快。然而生活的節奏急促,學業與事業的壓力接踵,我不得不一再壓制內心的寫作衝動,直至今天。
  近十多年來,隨著出國熱的持續升溫,「海外華人自傳」的紀實性文學更不斷湧現。筆者無意湊熱鬧或趕潮流,更無為自己作傳之想。我的生命既很平凡,也很漫長,還不到「樹碑立傳」之時。然而十八年的時間可以將我從青年變為中年,將一個精力旺盛的學生磨成一個好苦思冥想的學者。我不僅繼續執迷於觀察接觸美國社會人生,更沉醉於對其反復琢磨思考。這些青年的奔波感受與中年的觀察思考將在本書中展現與讀者,並與讀者探討美國多元化的社會體制、習俗、價值觀。筆者希望讀者對美國的認識與理解不僅僅局限於浮光掠影的印象與草草急就的觀感,而是入骨入木的瞭解,與清醒冷靜的分析。美國究竟是「天堂」,是「地獄」,是「戰場」,還是任何別的東西,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後,會有個答案。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1章 名字是否昭示未來】

5.自學成癖
  父母都被集中住在學校搞「清隊」(清理階級隊伍)運動,我們兄妹四人閒置家中無事可做,便給自己找事情做。讀書是我們的最愛。家裡的藏書在文革期間便已做為廢品處理掉,書店只出售毛選或政治文選,公立圖書館也不對大眾開放。但這幾年我卻將我在文革前還沒有讀過的中外名著全部涉獵。從哪裡找到這麼多書來讀?我們用的是簡單原始的「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用家裡劫後倖存的幾本書和同學或朋友家裡的書交換、借閱。無論走到哪裡,只要看到一本還未讀過的書,便想方設法要借到手。想不到在此古今中外名著禁止公開出版發行的年代,在民間散存的這些書籍的流通率,閱讀率是如此之高。越是禁書,越是想看。常常是,某人從某處借到一本好書,只有兩個禮拜的期限。在此期間,許多熟悉的朋友也都想看此書,大家便將兩週的時間分攤。有時每人只有一天或半天的時間。還書一定要準時守信,否則壞了名聲,下次再難從此朋友處借到書。因此,借到書後,便不分晝夜,寢食俱廢,一口氣將書讀完。我曾經創造過在三個小時內讀完四百多頁的長篇小說的記錄。雖然學校關閉,無法接受系統規律的教育,但這種狼吞虎嚥式的博覽卻也開闊了知識面,提高了文學修養。
  除了閱讀文學書籍,我們還發展了許多其他興趣。哥哥從小喜歡繪畫,家裡有關人體臨摹、繪畫基本技法之類的書籍,在數度搬遷之後,竟然還被奇跡般地保存下來。我們翻出這些書籍,自學繪畫。寫生、臨摹數月之後,每人都有幾本畫冊完成。後來,哥哥買到了一盒專門用來做相片上色的水彩。那時彩色膠卷還未被發明,彩色照片都是攝像館的技師在黑白相片上著色而成的。兄妹四人都興奮異常,我們也可以像照相館一樣,將黑白照片變成彩色照片。先試著給幾張相片著色,效果還不錯,便乘興翻出家中所有的照片,全部上色。父母回家後看到這些花花綠綠的彩色照片,啼笑皆非。
  一次,我去一個叫王梅的同學家玩,王梅取出她的小提琴,為我演奏了一支當時的流行歌曲《水兵之歌》,開頭的歌詞我還記得。「彩燈把藍色的大海照亮,幸福的喜訊傳遍了萬里海疆……」。歌曲隨後描繪毛主席視察軍艦,水兵們是如何激動喜悅。這首歌與文革初期的充滿了火藥味的語錄歌或造反歌相比,歌詞頗為抒情,旋律也算優美。王梅的琴技剛剛超過學琴初期「吱吱扭扭」的階段,勉強可以拉出一些調子。但她的琴聲在我聽來,卻是如此悅耳,她的右手上下運弓的姿勢也異常優美,而且她在閱讀五線譜樂譜。這一切都令我羨慕不已。從此,我開始對音樂著迷。幾經曲折,找到一本小冊子《怎樣閱讀五線譜》,學會了讀譜。進而又開始研究樂理。哥哥幫我從朋友處借到一本厚厚的音樂原理,我便開始生吞活剝地咀嚼歌曲的調式、和絃的結構等。要深入領會,必須反覆閱讀。但書是別人的,不能永久佔有。我便開始動手在筆記本上抄錄書中的重點章節。哥哥的朋友聽說我在抄書,對此刻苦精神,大為感動。便告訴我哥哥:不要讓你妹妹再抄書了,我可以把這本書送給她。得到這本書,真是欣喜若狂。但我不可能感動每一個書的擁有者,所以,做筆記或抄錄原文的技巧在這些年得到了極大的錘鍊。那年代翻印書籍最普遍的方法是手抄。我不僅有幾十本筆記本的分類摘抄或讀書感想,還手抄了三厚本鋼琴練習曲。頗有愚公移山的氣概。
  後來,不知什麼機緣又觸發了我對中醫學的興趣。我們找到了一本中醫手冊,陰陽虛實寒熱表裡,望聞問切的基本概念也記了一些,又把外祖母收藏的一本《藥性歌括四百味》也據為己有,可惜沒有實踐的機會,無法鞏固提高書本知識。
  在所有的這些雜七亂八的興趣中,有兩樣愛好我始終堅持不懈,一是手風琴,一是英語。當時自學它們並無長久的遠大理想,只是為了考驗自己的恆心與耐力。爸爸從學校借回一部舊手風琴,我們兄妹四人均興致勃勃地開始輪流學琴。新奇感過後,哥哥姐姐們學琴的熱情開始減退。只有我一人每天堅持練琴。拉手風琴,要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我雖然還沒有修到那種境界,但除了每天固定的練琴時間外,不論坐著站著,只要雙手空閒,手指便在腿上不停彈動,練習指法。我的父母也輾轉托人為我找過幾位手風琴家,讓我拜師學藝。我雖然沒有機會成為專業手風琴演奏家,但這種特長豐富了我的生活。在中學、大學期間我一直被選入學校樂隊或樂團,頻繁參加各種文藝演出。一九七二年,我進入相當於高中的師範班。學校暫時沒有音樂教師。校黨委決定要我教授全校的音樂課,我又開始自學聲樂與彈奏鋼琴。音樂成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學習英語,是受父親的影響。父親會英文、日文。雖然沒有機會使用,但不時用英文或日文做筆記,以免日久遺忘。一九六九年,學校復課後,也設有英語課。英語教程不教授語法與英文常用語,不採用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而是緊跟政治形勢,教授一些政治或軍事用語。如「毛主席萬歲!」(Long Live Chairman Mao)、「不許動,舉起手來!」(Don’t Move! Hands up!)。所以,在中學時學到的英語極為有限。我的英語知識大部由自學得來。看到我對英語有興趣,爸爸託人為我買來《大學英語教程》。我跟著教程,一步一步,初步掌握英語,到師範畢業時,我已自學完好幾套不同的大學英語教材,對英語的興趣日濃。
  這些年的自學不僅開闊了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我獨立思考、獨立組織運用知識的能力,與嚴守作息自我約束的學習和工作習慣。這種學習工作習慣,我在日後受益無窮。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國際著名移民史專家令狐萍透過自身移民經驗的第一手資訊,全面探討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與價值觀
★本書歷時18年推出增訂版,補充最新移民史資訊及相關研究,可作為學習研究美國史與華僑史的參考指南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