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蘭九畹, 樹蕙百畝: 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誠品線上

滋蘭九畹, 樹蕙百畝: 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編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商品描述 滋蘭九畹, 樹蕙百畝: 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適逢柯慶明教授七十大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別舉辦「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2016年,適逢柯慶明教授七十大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別舉辦「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廣邀全臺從北到南的中文系與臺文所多位學者發表論文,主題涵蓋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領域,現經作者細心修訂,終彙編集結成本論文集。書名「滋蘭九畹,樹蕙百畝」為柯慶明教授生前最喜歡題贈他人的字句,語出《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於此援引,乃為了緬懷柯教授如蘭似蕙的德澤,以及樹木樹人、經師人師的崇高典範。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編【主編】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論文作者】陳秋宏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廖肇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貞慧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潘少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張文薰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允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劉正忠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張瀛太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特聘教授楊雅儒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江寶釵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系暨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教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所長序文】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專題演論】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論文發表】 〈樂記〉之「聽覺身體」論析/陳秋宏 泠然萬籟作,中有太古音:從《古今禪藻集》看明代僧詩的自然話語與感官論述/廖肇亨 史家意識與遺民心緒──試論張岱作品中「瑯嬛福地」的象徵意義/李貞慧 抒情的技藝:清末民初的情書翻譯與寫作/潘少瑜 醫學家的人文想像:台灣文學中的森鷗外、森於菟父子/張文薰 雙重所屬、或無國籍的前衛詩學?饒正太郎的現代主義軌跡/陳允元 現代詩史中的抒情議題/劉正忠 天啟之壯美──馬麗華西藏系列散文之審美演化/張瀛太 愛‧理解‧莊嚴──論黑野散文的哲思與美學風格/楊雅儒 中國述學體書寫之創襲爭議探析/江寶釵 附錄一:柯慶明寫作年表初編/楊富閔、鍾秩維、陳涵書、林祈佑、梁恩寧、李秉樞 附錄二:百年樹人──側記「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李秉樞、梁恩寧 附錄三:2016年3月12日「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會議議程

商品規格

書名 / 滋蘭九畹, 樹蕙百畝: 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作者 /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主編
簡介 / 滋蘭九畹, 樹蕙百畝: 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適逢柯慶明教授七十大壽,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別舉辦「柯慶明教授七十壽慶學術研討會」
出版社 / 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ISBN13 / 9789863267874
ISBN10 / 9863267872
EAN / 9789863267874
誠品26碼 / 2681962550000
頁數 / 700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6X23X2.1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647

試閱文字

自序 : 【生命不死:懷念柯慶明教授】黃美娥

  2015年春天,柯老師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情形,他做了繁複的檢查與中西醫治療,周遭越來越多人為他擔憂,但柯老師始終樂觀以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依舊為研究生和大學部學生費心上課。日復一日,他用剛強意志力對抗病魔的同時,仍然不改過往,持續以熱情呵護他人,甚至對於求助者照樣來者不拒,以致於有時會讓人忘了柯老師正生病著,這是強者、德者的姿態。那時候,所辦常收到各地寄來致贈柯老師的滋養補品,有一回柯老師把一大桶的人參酒送給所上,因為要舉辦聖誕節活動,我因此請國青宿舍樓下餐廳師傅幫忙燉煮人參雞湯,結果餐廳竟然將整桶人參酒全數用掉,導致那次喝了雞湯的師生,有多人帶著濃濃醉意上課。我告知柯老師此事,他哈哈大笑許久。
  正是如此,柯老師長期以來,用著他的方式,無論大小事,一直默默關愛所上。2016年,眼見柯老師身體康復狀態,有時有進展,有時又停滯不前,為了使柯老師開心,並為他加油打氣,因此我和助教、幾位學生籌劃了他七十歲的生日活動。祝壽活動是以學術會議方式進行,我請教了柯老師發表者名單,發函邀請從北到南,中文系與台文所,多數是曾被柯老師指導的博士學者,另尚有數位則是因為感謝柯老師平日提攜,得知活動訊息後,自願執弟子之禮主動撰稿。與會者的議題形形色色,涵蓋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知識系統,古代與現代領域兼俱,甚能彰顯柯老師博學多聞、海納百川的學術涵養。
  那一天的活動,楊泮池前校長特地來為貢獻臺大超過四十年的柯老師送上生日蛋糕,陳弱水前文學院院長亦來祝賀,現場賓客雲集,十分熱鬧。柯老師整日非常高興,尤其兩場座談會中更是笑聲不斷。第一場有多位柯老師的同儕好友,暢談過往與柯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包括不少八卦與內幕,第二場則是台文所和中文系師生眼中的柯老師,感人的小故事紛出,大家心頭一片暖意。結果證實柯老師喜歡協助、提點和關照他人,是早從年輕以來莫不如此,因此滿場所聞皆是「敬佩」和「感謝」。最後,進入活動高潮是由學生製作的兩支影片,開場張惠妹、孫燕姿高亢的歌聲,唱出「呴嘿」、「嘿」,以及「嵐 」的“Hey Yeah!”,乃至4 Non
Blondes “what’s up”中的 hey hey hey hey,原來歌聲召喚的正是作家「黑野」。之後則見柯老師騎著自行車,在臺大校園內穿梭,藉由各個時期的胖瘦身影照片,再現了不同階段的生命風采。我望著專心觀看影片,坐在輪椅上的柯老師,他的笑容燦爛,在好友、後輩和學生環繞之下,我想那一刻的柯老師必定感到非常幸福。值得補述的還有早上會議揭幕時,柯老師以「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為題作了專題演講,演講展現了柯老師的人生態度,體現「人生有味是清歡」的境界,還有知識累積過程中得到許多前輩老師的引領,才能成就日後學貫中西的學術高峰,他一一言及,這是感恩莫忘的最佳身教,箇中的深意,我們都體會到了。
  2019年1月,在祝壽會議兩年多後,因為期間忙於所務和國際交流活動,我告訴柯老師,就要著手準備出版延宕多時的論文集了,並為延遲而道歉。沒料到4月1日柯老師突然撒手人寰,論文集出版之事遂告停歇。然而,從去年到今年,我內心仍不時掛念此事,但在《永遠的輝光》追思紀念文集印行之後,關於這本祝壽論文集,究竟該如何面對,反倒躊躇起來。幸好,在與淑香老師和與會撰稿作者們商議後,大家希望能將柯老師七十大壽生日時的快樂身影永留心中,因此決定以《滋蘭九畹,樹蕙百畝:二○一六年柯慶明教授壽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題出版。至於主標題「滋蘭九畹,樹蕙百畝」,則是柯老師生前最喜歡題贈他人的字句,語
出《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而於此援引,乃想緬懷柯老師如蘭似蕙的德澤,以及樹木樹人、經師人師的崇高典範,他的生命不死,是真壽者!
  關於本論文集的出版,承蒙諸位老師惠賜大作,且協助內容校對,以及所內葉秋蘭助理和兩位博士生鍾秩維、林祈佑,亦為編務付出許多心力,在此一併致謝。願藉此書,永懷柯老師的可愛、熱情與美好。

試閱文字

內文 :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柯慶明

  竟日待在山中,夕暮方下,山月是否會隨人歸家?自是個人的體會;但飽嚐山光與月色,則是無可置疑。經驗文學,不管是閱讀、是講授、是討論、是寫評……絕類入山行旅或棲息。李白說得好:「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文學即使不是「桃花源」,但絕對是「別有天地非人間」,是世界外之世界;或許有人要認為那是世界中世界,但總是另外的世界,卻可以將它的體驗,帶入我們生活的世界,增益、修補、提升、轉化我們的世界。

|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自一九六四年以第一志願進入臺大中文系以來,匆匆已超過半世紀,由聆聽師長的教導,分享他們精妙的領會,以及長年和友朋討論,共探疑義而共賞作品的妙趣,然後是擔任教職,引領同學深入的經驗文學作品的感興與智慧,然後漸漸的也提筆為文,記下自己的心得,發表至各種期刊。自一九七○年起,我先後出版了:《一些文學觀點及其考察》、《萌芽的觸鬚》、《分析與同情──中國古典文學的批評與其理論》、《境界的再生》、《境界的探求》、《文學美綜論》、《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述論》、《中國文學的美感》、《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與《古典中國實用文類美學》等文學論著,不論閱讀的經歷或寫作的過程,都令我暫時進入一個更豐富、更靈明的境界,因而長年滿懷喜悅與感激。

|長歌吟松風,曲盡河星稀|
  目前這本論集,除了收入近年所撰而未見諸前述諸集的論述文學的文字外,有些篇章則由於原來的論集早已絕版,卻覺得對個人特別有意義,兼且多年仍作教學之用,以為對初學者仍不無助益,因而重加選入。
  以年代言,最早的應是「鐵漿論」,那是我第一次認真的以文學批評的角度,論述當代作家的嘗試。承蒙朱西甯先生的讚賞,曾經多年附入再版後的《鐵漿》一書。朱西甯先生生前,最後一次來臺大演講時,仍然強調該文確乎能得其心中隱含的要旨。其次是「談文學作品的精讀」一篇,當時初返母系任助教,對系主任屈萬里(翼鵬)老師以「於無句處讀書」為名的演講,主要作的卻是史傳、背景、本事考證的閱讀,提出另一方向的商榷。屈老師閱後,要我在系刊《新潮》發表,以供同學對照參考。我在擔任九五、九八高中國文課綱主委時,覺得本篇簡短扼要,頗便於到各研討會闡述我對文學作品之閱讀與教學的說明,不論是紀念屈翼鵬老師,或為曾經參與國文課綱之制定一事存念,我都願意保存它的流通。
  我進入臺大中文系時,曾有會通中西思想、文化之念,因而向教我「理則學」與「哲學解析」的殷海光老師請益。他建議我去精讀羅素的《哲學問題》。該書使我勇於根據直接經驗,反觀現象,來作理論的分析。影響所及,是我亦以此方法,對一些文學問題作了理論的探討與分析。理論篇的各篇大抵以此方式寫就,這多少反映了分析哲學在方法上對我的影響。「談文學」是葉慶炳老師在他擔任中文系主任規劃《中華日報》上的「臺大中文週」時,指派我以五千字以內篇幅解釋「文學」的作業。「文學史的理論思維」是為了紀念臺靜農老師百歲「百年光華」研討會所撰寫的論文,臺靜農老師、葉慶炳老師皆以文學史為其代表論著。臺老師指導我學位論文時,曾特別讓我閱讀他的「中國文學史」稿本,該書在臺老師生時不能出版,後來在我擔任臺大出版中心主任時,獲得文建會補助,終於重加收羅整理出版,宿願因而實現。葉老師的文學史初版將要付梓之際,我正是臺大中文系的大四生,葉老師仍然肯委我以校對之職,因而不僅先睹為快,更是大量的補充我的識見不足。面對兩位恩師,我自覺學力不足,自然未敢企望能踵事步武,但嚮往之意,始終未絕。因而特
撰「理論思維」權充受教之餘的回應。
  「略論文學批評的本質」一文,仍是以分析哲學的方法,綰合中國哲學變化氣質的理念撰成。發表之後,葉慶炳老師特別在他研究所的「文學批評」課程,發給研究生們討論,不論對錯,成立與否,對我終是受寵若驚的鼓勵。「論詩與評」則是將聆聽葉嘉瑩老師「詩選」課程的經驗,重作語言、概念分析。撰成之後,特請我們上課時所用《詩選》課本的編者戴君仁(靜山)老師指正,戴老師還立即來函鼓勵我:可以在理論思維的方向發展。遂使本文對我而言,亦滿涵對戴老師等人的思念。
  以西洋的「悲劇」觀念,探討中國古典文學,首見於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他亦在《人間詞話》作了點到為止的運用。我對於「悲劇」的瞭解,基本上受惠於姚一葦先生對亞里士多德「詩學」的譯注。姚先生因我參加《現代文學》雜誌編務而對我多方指點;尤其贈我基本的現代美學論著,鼓勵我進修美學。後來他亦參與葉慶炳老師等人籌組的比較文學會;當他邀我與葉慶炳老師等人創辦「文學評論」雜誌時,我就寫了「論悲劇英雄」一文,作為編委們必須投交的稿件,以回應我們當時的關懷。這篇文章中,項羽的形象來自葉慶炳老師教授的「史記」課程,竇娥則來自鄭騫(因百)老師的「元明戲劇」課程,林黛玉則略為補充了我先前寫作〈紅樓夢的喜劇意識〉所未處理該書的精神與精華所在的部分,因而這也是我自己所無法忘懷的文字。
  教導我認識中國傳統文學理論的是廖蔚卿老師,她教我們「文心雕龍」,後來更出版了同時照應通論與專論、《詩品》與《文心》的《六朝文論》等書,極為精彩。高友工先生更是在西洋哲學的基礎上會通了中西文化、文學傳統。除了在臺期間蒞臨我和同學們組成的「文學討論會」,作了多次的演講,也在我初訪紐約的期間,提示我「中國美學」研究的重大發展與重要性,後來更在我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期間,答應將他的文學理論著作交由我來負責出版,因而遂有導讀之作。
  由於「神韻」一詞的提出,首先見於謝赫的《畫品》,因而我開始跨出文學範疇,踏入中國美學的初步探討,就從謝赫入手。該文後來則獻給教授我「中國科技史」,並且身為五四時期「新潮社」、《新潮》雜誌發起人,來到臺大任教的毛子水老師,作為壽慶論文集的一篇。
  大三時因是王文興老師「現代文學」一課的學生,開始有創作與評論被王老師接納而刊於《現代文學》雜誌,後來又為該刊「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號」撰稿,以至成為古典文學研究專欄編輯,甚至後來更被白先勇先生委以《現代文學》主編重任。而葉維廉老師,則是我去旁聽了他返臺客座時所授「現代文學批評」一課,又前後都屬「現代文學」雜誌與「文學評論」雜誌的前輩,對我而言,則亦是多方啟發的師長……
  本書中的各篇,都是此中有人,值得深念,雖然亦不必多加言說,因為這些文字論說是否具有說服力,原不在這些象外之象的言外之意。但他們的典範與教化如長松蔭蔽,松風吹撫,卻漸漸在回憶中成為河星一般的恒在,這則是我展閱各篇所不能忘懷。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愛默森曾經說過:人生最重要的是一些能夠令我們竭盡所能去努力的人,他們喚醒了我們生命的自覺,並且和我們分享努力的喜悅與成果。不僅前述各篇的背後,都有這樣的師長、朋友存在。長久以來,深深感覺所以可以活得熱烈、過得充實,其實也都有這樣的經典或優美作品在,不知不覺就成為見賢思齊的尚友對象;同時,師、友之外,更多的是足以啟予的學生、聽眾與讀者。
  我自然不會如蘇格拉底般的斷言,缺乏自覺的生活就不值得去過活,但我卻可以同意:

「缺乏自覺與分享的生命,是貧乏的。」

  同樣的:

「沒有想像與嚮往的生活,也是沉悶的。」

  因為,希望就是想像與嚮往:願希望長存,分享無盡……

柯慶明
2016年三月於臺大澄思樓308室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共收錄陳秋宏、廖肇亨、李貞慧、潘少瑜、張文薰、陳允元、劉正忠、張瀛太、楊雅儒、江寶釵等十位優秀學者論文,主題涵蓋中國文學與臺灣文學知識系統,古代與現代領域兼具,甚能彰顯柯慶明教授博學多聞、海納百川的學術涵養。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