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從中國敘事文學及其詩性敘事藝術的視角,尤其是二十世紀中國「革命與戰爭」的歷史語境和中國文學抒情傳統及其意識形態性背景之下,圍繞中國現代敘事詩及其文學類型的文學成長經驗與美學選擇,以及不同時期各種流派及其作家的創作實踐和敘事詩學理論及其批評活動等。在細緻系統地實證性考察分析和學理性歷史闡釋基礎之上,從「文學類型史」的學術角度,描述、把握並有意超越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政治意識形態結構的單純及其意義闡釋的偏向等,拓展並夯實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研究視野及其學科建構,是作者之研究課題,也是其寫作的學術初衷和基本目的。作者在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博士研究生後,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其理論有較整體瞭解及研究,尤其在現代敘事詩創作和理論批評資料的搜集及整理上有了很大的收穫。隨著文學專業學習以及對相關學科的涉及和深入,作者意識到雖然「敘事詩」文類及其創作本身,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成就有限,但是,從清末民初之際,梁啟超、黃遵憲、王國維、章太炎、周樹人等關於「史詩」、敘事詩的論述及其理論倡導,到隨後胡適、聞一多、梁實秋、茅盾、郭紹虞、朱光潛等圍繞現代敘事詩創作,以及中國古代文學有無「史詩」、敘事詩及其文學傳統的討論等。特別是在直到九十年代前後各個時期作家們的藝術實踐等文學史事實中,實質上顯示並深蘊著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觀念的轉變及其「現代性」追求、現代中國「國家意識」及其「文學想像」的趨向,以及與中國古代「史傳」敘事文學傳統及其「詩史」創作精神的內在聯繫等。所以從學術研究的立場審視,應當是一個具有多重學術價值及意義,值得探究的關乎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其敘事文學「來龍去脈」的論題及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