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idents of Travel in Yucatan
作者 | John L. Stephens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馬雅祕境: 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 上下 (2冊合售):在史蒂芬斯之前,馬雅沒沒無聞《馬雅祕境》問世後,西方人卻對馬雅瘋狂的著迷美國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歷時八 |
作者 | John L. Stephens |
---|---|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商品描述 | 馬雅祕境: 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 上下 (2冊合售):在史蒂芬斯之前,馬雅沒沒無聞《馬雅祕境》問世後,西方人卻對馬雅瘋狂的著迷美國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歷時八 |
內容簡介 在史蒂芬斯之前,馬雅沒沒無聞 《馬雅祕境》問世後,西方人卻對馬雅瘋狂的著迷 美國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歷時八個月 深入探訪烏克斯瑪爾等44座馬雅城市遺址 優美的敘事輔以畫家手繪127張珍貴版畫 述說馬雅文明往日的榮光與今日的寂寥 一八四一年十月,史蒂芬斯與畫家卡塞伍德、醫生卡伯特等人搭乘「田納西」號,在相隔一年後再度重返中美洲猶加坦半島。在史蒂芬斯等人重返猶加坦半島之前,此處的城市遺址大部分仍不為外人所知,就算是當地的印第安人也對這些建築是何人建造、何時建造不甚了了,只能任由遺址日漸傾頹。在接下來的一年之中,史蒂芬斯等人一共探訪了四十四座馬雅城市遺址,留下多達四十萬字的文字紀錄,以及上百張珍貴精美的手繪版畫,鉅細靡遺地記述這段探險旅程。 《馬雅祕境》首次出版於一八四三年,在當時的歐美曾掀起一股馬雅熱潮,知名作家愛倫坡更曾評論道:「這是我所看過最有意思的旅行紀實。」對讀者而言,史蒂芬斯的文字與卡塞伍德的版畫,將帶領我們走進無數個已然被世界遺忘的廢墟,在廢墟一片孤獨與寂寥中,滿足我們對未知的好奇,對知識的渴求。 在學術價值上,本書詳盡描述馬雅人具象的建築、雕刻、繪畫、服飾,以及抽象的習俗、禮儀與娛樂活動,雖出版至今已超過一百七十年,但仍為研究馬雅文明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歷史學家所必備的經典之作。此外,史蒂芬斯字裡行間所傳達出人道關懷,在當代「白人至上」的氛圍下更顯特出且難能可貴。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 靜宜大學西班牙語文學系副教授/何國世 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李毓中 知名作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 淡江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自由時報「魔幻拉美」專欄作家/陳小雀 知名文化人/謝哲青 PTT馬雅人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約翰.史蒂芬斯 John L. Stephens十九世紀美國外交官、探險家兼作家,以「重新」發現馬雅文明而聞名於世。史蒂芬斯早年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完成學業後曾在紐約擔任律師。一八三四年,史蒂芬斯踏上橫越歐洲的旅程,並寫下《埃及、佩特拉阿拉伯和聖地發現之旅》、《希臘、土耳其、俄羅斯和波蘭發現之旅》兩本著作。結束歐洲之行後,史蒂芬斯受探險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和胡安.加林多(Juan Galindo)的影響,開始對馬雅文明產生濃厚興趣。一八三九年,時任美國總統的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派遣史蒂芬斯到中美洲擔任外交大使,期間著有《中美洲、加帕斯和猶加坦發現之旅》,該書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就再刷了十二次,奠定史蒂芬斯暢銷作家的地位。一八四一年十月,史蒂芬斯與畫家卡塞伍德(Frederick Catherwood)等人重返猶加坦半島,此次一共訪查了四十四個馬雅城市遺址,留下上百張的素描版畫,記錄馬雅人精美的建築、雕塑、壁畫,證明美洲曾有過高度發展的古文明。一八四九年史蒂芬斯參與規劃巴拿馬鐵路計畫,一八五二年辭世。■繪者簡介弗雷德里克.卡塞伍德 Frederick Catherwood 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畫家、建築師和探險家,在探訪馬雅城市遺址的過程中,卡塞伍德手繪了上百張的素描版畫,為這趟探險旅程留下珍貴的影像紀錄。■譯者簡介周靈芝師大歷史系畢業,曾任中學老師、中時晚報編譯,譯有多本社會、音樂和文學書,現在從事藝術創作。
產品目錄 編輯前言(詹宏志) 推薦語(李毓中、何國世、陳小雀、謝哲青、馬雅人) 前言 第一章 重返梅里達 第二章 純真美好之地 第三章 血淚斑斑征服史 第四章 在梅里達的新發現 第五章 意外的任務 第六章 消失的馬雅潘 第七章 廢墟中過夜 第八章 總督府遺址 第九章 煙火與舞會 第十章 在迷宮中穿梭 第十一章 一場手術與一場葬禮 第十二章 志同道合的神父 第十三章 那如今已不復存在的 第十四章 神廟中的祕密儀式 第十五章 探索地下井 第十六章 如何為聖者安排保護者 第十七章 廢墟城市的另一見證 第十八章 印第安理想國 第十九章 神祕紅手印的聯想 第二十章 毀滅終將不可避免 第二十一章 迷路與經濟困境 第二十二章 正午的難忘舞會 第二十三章 關於神父 第二十四章 意外成為小屋主人 第二十五章 在地下岩池中沐浴 第二十六章 月光下 第二十七章 各有盤算 第二十八章 消失的神廟與偶像 第二十九章 水塘的建築工事 第三十章 水井和小溪流 第三十一章 不流血的革命 第三十二章 遭焚毀的印第安書籍和文字 第三十三章 殘破的馬雅手稿 第三十四章 印第安人的運動 第三十五章 印第安人從軍 第三十六章 海盜之島 第三十七章 教堂廢墟與十字架 第三十八章 海邊的城堡 第三十九章 孤獨的建築 第四十章 野禽天堂 第四十一章 廢墟之旅的尾聲 第四十二章 返鄉 附錄Ⅰ 附錄Ⅱ
書名 / | 馬雅祕境: 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 上下 (2冊合售) |
---|---|
作者 / | John L. Stephens |
簡介 / | 馬雅祕境: 美國外交官史蒂芬斯的探險紀實 上下 (2冊合售):在史蒂芬斯之前,馬雅沒沒無聞《馬雅祕境》問世後,西方人卻對馬雅瘋狂的著迷美國外交官兼探險家史蒂芬斯歷時八 |
出版社 /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
ISBN13 / | 9789869335874 |
ISBN10 / | 986933587X |
EAN / | 9789869335874 |
誠品26碼 / | 2681389560002 |
頁數 / | 800 |
注音版 / | 否 |
裝訂 / | P:平裝 |
語言 / | 1:中文 繁體 |
尺寸 / | 21X15CM |
級別 / | N:無 |
內文 : 我們繼續探索。在距此五百英尺的東南方,矗立著「城堡」,如下圖所示。這是我們看見的第一座建築,從任何角度都可看到它的身影高聳於平原之上,最宏偉、也最醒目。每個星期日,此地廢墟變成皮斯特村民的休閒勝地;當一身白衣、披著紅披肩的婦女在平台上走動,或是在門裡門外進進出出,此時,沒有其他景物能和這座高聳的建築風景相媲美。
石丘的底部為南北向一百九十六英尺十英寸,東西向兩百零二英尺。它並未完全對準基本方位,或許最初可能有此企圖,但不知為何,在所有建築中,有一座偏離十度左右,緊鄰的另一座則偏離了十二或十三度。整座石丘顯然是從平原上扎實地建造起來,高達七十五英尺。西側有一道階梯寬三十七英尺;北面如圖中所示,階梯寬四十四英尺,共九十階。
從下圖中則可看出,階梯底部的地面上有兩個巨大的蛇頭,長十英尺,嘴巴張得很大,吐出蛇信,形成進入此高聳建築時一個刻意安排、引人注目的顯著起點。它們無疑是某種宗教信仰的象徵,對充滿想像的民族而言,走過這兩顆巨大蛇頭之間,爬上階梯,想必會激發心中不少肅然起敬之感。
塔頂平台南北向長六十一英尺,東西向長六十四英尺。平台上建築的相對長度也各為四十三英尺和四十九英尺,面向東、西、南、北各有一道門,由山欖木製成的巨大門楣上雕著精緻的圖樣,側柱上也裝飾著雕刻人像,其中一個如下圖所示。雕像大部分已磨損,但裝飾的羽毛頭飾和部分華麗衣裳依然可辨。臉部保存良好,表情莊嚴。這些雕刻人像也戴了耳環和鼻環,根據歷史記載,那是猶加坦一帶十分流行的習俗,直到征服時代很久後,西班牙人才立法禁止。
其他側柱也裝飾著帶有同樣性質的雕刻,全都朝向一條六英尺寬的走廊,走廊延伸環繞著這棟建築的三面。面北的門如鐫刻版畫中所示,氣勢雄偉,寬二十英尺,有兩根短而粗大的柱子,高八英尺八英寸,柱子底部有兩個大型突出物,全都經過精雕細琢。這道門又通往一條長四十英尺、寬六英尺四英寸、高十七英尺的走道。走道後牆上有一道門,門上側柱雕著裝飾,還有一根雕飾縟麗的方形山欖木,由此處通往一個房間,如下圖所示。
房間長十九英尺八英寸,寬十二英尺九英寸,高十七英尺,房內有兩根方柱,高九英尺四英寸,柱身邊長一英尺十英寸,每一面都有雕刻人像,同時支撐著布滿精工雕琢、圖樣奇怪難解的巨大橫梁,不過這些圖樣因年代久遠,全都已模糊不清,加上只有從門口透進來的光線,想在晦暗的室內辨清它們,極為困難。走進這個高大房間所產生的印象,是我們前所未有的經驗。我們在裡面待了一整天,不時走到外面的平台上,眺望這整個古代城市的廢墟建築,以及向四方延展的廣袤原野。
從此高處,我們第一次看到一列小柱子,仔細察看,證明是我們一路所見最令人驚訝、最難以理解的殘跡。它們三個一排、四個一排或五個一排,順著同一方向平行延伸排列,改變方向後,依然平行延伸。這些柱子都非常低矮,其中很多只有三英尺高,最高不超過六英尺,而且由幾塊不同的部分組合而成,就像里程碑一樣。許多柱子已經坍塌,有幾處甚至成排坍落在地面,由於都是同一個方向,好像有人故意丟落似的。
我派大批印第安人清理這些柱子,然後沿它們的方向一直追查到盡頭。有些柱子延伸至大型石丘底部,上方是建築廢墟和巨大的雕刻殘片;另外有些則分出支線,最後倏然而止。我算了一下,共有三百八十根柱子,此外還有一些因毀損太厲害、散落在地呈不規則狀,只好棄而不計。它們的高度全都太矮,實在不足以支撐可供人在下方走動的屋頂,倒是較像水泥砌成的高架人行走道的支柱,但看不到任何殘跡可資證明。下圖可看到這些柱子、背景中的城堡,以及網球場的局部,也許可讓人對此有些概念。它們所圈圍的區域將近四百平方英尺,雖然無法得知其用途和目的,不過卻為這些廢墟增添了無比的趣味和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