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50歲之前的人,即便感受到體力是不如前了,也不太肯去承認「老了」這回事。等動則痠痛疲勞上身、越來越不耐操、不太能熬夜、酒量越來越差、對房事越來越興趣缺缺……等想到是不是該去做個健康檢查時,該有的毛病,大概都有根底了,如果再不當回事,不去預防或延緩發病,年紀越大是越跟自己過不去。※ 坊間在賣的一些「癌症腫瘤指標」的套餐健檢,即便是昂貴所費不貲,實質上是沒有意義、是浪費錢的。為什麼?※ 現在很流行做「正子掃瞄」去找癌症,為什麼醫生不建議?※ 幾乎國人十大死因當中,每一個都是男生比女生高,只有糖尿病,是女生過50歲之後,比男生高,為什麼?※ 一般人以為需要長期照顧的,是中風或是失智的病人,其實骨骼相關疾病所造成的長期照顧需求也非常的高。一樣的痠痛,又怎麼知道問題是出在骨頭?關節?肌肉還是韌帶?※ 現在醫界講肥胖症,已經很少單純去講身體的質量指數BMI了,現在要講得是「身體組成」。什麼叫「身體組成」?※ 四五十歲,開始覺得有須要保養了,吃保健食品要更小心了。因為可能吃到七八十歲,累積的時間可能會更長久,你怎麼知道吃進是對的成份?※ 當看過非常多醫生,卻無法解除頭昏頭痛、胸口悶、喘不過氣、快昏倒、這裡痠、那裡痛毛病,接著醫生要你去看「精神科」時,能接受嗎?※ 記性退化≠失智,怎麼簡易自我分辨?※ 運動也要有「處方」,低阻抗運動你做了嗎?※ 慢性病,一定先要有3- 6個月緩衝的生活調整,一定要積極的先去做,這叫「治療性的生活方式的調整」。醫生有告訴過你嗎?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報告:2016年,老年人與15歲以下,幾乎同為302萬人,約占總人口總比13%。 2018年,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達到國際所稱「高齡社會」 。2026年,比例超過20%,到達「超高齡社會」 。2051年,老年人口將占36.97%,代表每3位國民中,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陳亮恭作者:陳亮恭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 主任榮獲中國時報針對「台灣潛力一百」各行各業菁英遴選,陳亮恭主任是醫療體系中,唯一獲選的醫師。資歷: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市立陽明醫院社區醫學科主任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老人醫學科召集人 英國牛津大學臨床老人醫學科訪問學者 台北市政府長期照護諮詢委員會委員和藹可親的笑容,讓老人家願意把病痛、把心事,都一股腦的交給陳亮恭主任。他仔細聆聽的專注,給了老人家很大的安全感。難得「少年」醫師在疾病之外,設身處地的和老人家打成一片,看多了對人人都躲不掉的衰老退化,讓陳亮恭主任站出來,告訴大家,面對老年,不但要有心理建設,還有些功課,一定要懂要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