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 上 | 誠品線上

西遊記 上

作者 吳承恩
出版社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西遊記 上:《西遊記》是一部古典神怪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西遊記》是一部古典神怪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成書於16世紀明朝中葉,自問世以來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亞洲地區西遊記家喻戶曉,其中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其為人們所熟悉,由於唐僧的經歷充滿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被改編成戲曲、電影、電視劇、動畫片、漫畫…等文藝作品不計其數,幾百年來長盛不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大眾。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吳承恩(1506~1582年)明朝傑出的小說家,其代表作《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是魔幻現實主義的開創作品,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附 錄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聖除魔第十九回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第二十一回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第二十二回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吒奉法收悟淨第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第二十四回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參第二十五回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第二十六回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第二十七回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第二十八回 花果山群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第二十九回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第三十回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第三十一回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第三十二回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商品規格

書名 / 西遊記 上
作者 / 吳承恩
簡介 / 西遊記 上:《西遊記》是一部古典神怪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
出版社 / 創智文化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167075
ISBN10 / 986316707X
EAN / 9789863167075
誠品26碼 / 2681635864007
頁數 / 41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浪漫主義長篇小說,它以生動的神魔鬥爭故事、活靈活現的人物形象和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打動世世代代的億萬讀者,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藝術瑰寶,在中國文化史上永放光芒。同時,它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世界共有的精神財富。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一五○一~一五八二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明代淮安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他的著作流傳下來的除《西遊記》外,還有後人輯彔的《射陽先生存稿》四卷。他出身於一個從「兩世相繼為學官」終於沒落為商人的家庭。據《天啟淮安府志》記載,他「性敏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但卻「屢困場屋」,直到四十三歲時才補上歲貢生。後因母老家貧,就任長興縣丞,這時他已經六十多歲了。但不久即「恥折腰,遂拂袖而歸」。可見他的功名和仕途都不順利。他不滿現實,在詩中自稱「胸中磨損斬邪刀,欲起平之恨無力」(《二郎收山圖歌》)。這種情緒在《西遊記》中處處或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來。此外,吳承恩從小愛讀稗官野史,常常偷著買這類書籍閱讀。長大後,這種興趣愈益濃厚,這使他加深了關於神話傳說的知識修養。他對自己在稗官野史方面的能力是很自信的,他在志怪小說集《禹鼎志》(已佚)的自序上說:「國史非余敢議,野史氏其何讓焉!」這種自信在《西遊記》中得到了證明。
《西遊記》主要寫孫悟空三人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故事本身是有歷史根據的。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六二九年),年僅二十五歲的僧人玄奘曾隻身赴天竺(印度)取經,越過百餘國,歷經十七年,行程數萬里。回國後,弟子辯機根據他的自述撰寫了《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各國風土人情、佛教遺跡等見聞,但沒有什麼故事。此後,他的門徒慧立、彥悰又撰寫了《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本書則增加了許多神話色彩。此後,唐僧取經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是當時藝人講說取經故事的底本,書中出現了化作白衣秀士的「猴行者」的形象,他神通廣大,從中可以看到《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影子;還出現了「深沙神」的形象,則是沙僧的前身。元代出現了《西遊記平話》(今不傳),比《取經詩話》更為成熟完整,《永樂大典》中保存此書「夢斬涇河龍」的故事,與《西遊記》第十回前半部分內容基本相同。在古代朝鮮漢語教科書《朴通事諺解》中還記彔了《平話》中「車遲國鬥聖」故事片段,內容差似《西遊記》第四十六回。另外,此書還有八條注文,記述了《平話》的故事情節,其中有大鬧天宮、黃風怪、紅孩兒、女兒國等許多熱鬧場面,並出現了隨唐僧取經的沙和尚和黑豬精豬八戒。在金代元代和明代,取經故事還被搬上了戲劇舞台,金元本《唐三藏》、元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均已失傳,現在可見到的有元末明初人楊訥著《西遊記雜劇》,寫了唐僧出世、鬧天宮,收龍馬、收八戒、女人國逼婚、火焰山等故事。吳承恩《西遊記》正是在以上歷朝唐僧取經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而寫成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