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 誠品線上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作者 何姿儀; 林俊龍/ 主述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書介短版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書介短版 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三十多年前,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連薪資都沒談就來到花蓮,只因相信證嚴法師,便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始終如一。 書介長版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 學習成績一路名列前茅的林俊龍,臺大醫學院畢業、取得內科醫師執照後,決定赴美從實習醫師開始做起,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看診的口碑,成為病人眼中的心臟內科權威。 馳名全球的心電圖泰斗、南非心臟內科醫師里奧.沙姆羅斯(Leo Schamroth),曾公開讚揚他的專業能力;美國北嶺醫學中心董事會看重他擲地有聲的發言,舉薦他擔任副院長、院長,使他成為第一位從亞裔背景脫穎而出的領導者。無論是事業或家庭,世人追逐的各項成就,他都逐一擁有! 一九九○年,返臺省親、造訪證嚴法師後,他許諾「退休後,一定加入慈濟一起打拚。」一九九三年,在他的規畫下,全美第一所佛教義診中心順利於洛杉磯成立。 然而,一九九五年,得知法師憂心花蓮慈濟醫院醫師留任問題,五十二歲的他竟做了一個親友眼中「頭殼壞掉」的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一切成就,來到當時生活機能與醫學資源落後於臺灣西部的花蓮……他說:「有因緣為臺灣、為佛教、為醫療貢獻在美國二十五年來所學的一切,這樣的機會一生難得,我不能放棄。」 在地鄉親聽說他是來自美國的心臟科權威,加上為人親切隨和,候診區很快就大排長龍。但他的目標不是成為一位高人氣醫師,而是對慈濟醫療做出實質貢獻…… 一九九八年,國際慈濟人醫會成立,他擔任召集人,至今成員遍及二十五個國家地區,一萬四千多名醫療及後勤志工,累計於全球義診服務超過三百五十萬人次。二○○○年,他擔任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將慈濟人文醫療從臺灣推向國際。近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證嚴法師呼籲「非素不可」,他用科學證據作堅強的推動力。 而今,他身為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負責統籌規畫慈濟醫療整體性發展,以及協調目前七所慈濟醫院的資源共享。他的座右銘是:「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困難、壓力、責任留給自己。」 【推薦文】 慈濟人文醫療是大林慈濟醫院林俊龍執行長帶領團隊做出來的,並且在醫界做出了典範。他們不只用心於院內醫療,更利用休假日協助貧病孤老整理環境、至偏鄉義診,遇有災難則主動請纓前往救災。──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二十二年前,林俊龍執行長看見慈濟志工,在田中央胼手胝足,讓醫院拔地而起,就「立志」帶著團隊,一起打造一座「田中央的幸福醫院」;他們向前的動能,是「浪漫」,是「勇氣」,是「相信人間有愛」。──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他運用在美國經營管理的經驗,融合學佛素養,將救人的品質、範圍、影響力的層次鋪展開來。他對病人的尊重和親切,不只在診間、病房,到了社區、海外義診,也總能看到他靠著病人專注諦聽心音的模樣。關於醫病關係,他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身教來教導年輕醫師。──簡守信(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簡守信)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何姿儀主述╱林俊龍 曾任美國洛杉磯北嶺醫學中心院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副教授、美國心臟科學院院士、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現職為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大林慈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作者╱何姿儀 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畢業,曾任職於慈濟醫療志業體,現為自由創作人。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深耕人文 打造幸福美滿之家 釋證嚴 浪漫、勇氣與愛 姚仁祿 看到他、相信他、跟從他 簡守信 卷一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過關 溫柔堅定的守護者 一心寄望 飄洋過海來結婚 精準判讀心電圖 Dr Lin來了 第一位亞裔院長 意外返鄉之行 全美第一所佛教義診中心 重要文件不翼而飛 頭殼壞掉的決定 開始人生下半場 少了主人的大豪宅 以病人為念 卷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庄腳需要大病院 一包水泥一分愛 在田中央「起家」 遇見洗廁所的院長 挑蔥老夫婦想捐車 誰搬走了磚頭 阿嬤的腳長蛆 一開診就應接不暇 做乎死也甘願 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 帶三個便當等門診 來自海外的求助信 要成為這樣的醫師 簡瑞騰:回鄉行醫 陳金城:家一樣的醫院 林庭光:讓每個人成為神隊友 卷三 一點浩然氣 千里快哉風 醫院中的田園生活 從每一念心開始做起 與獨老圍爐 聽見山?的心跳聲 擋在風險之前 緊急救援不容緩 蔬食有益健康 立足鄉下成為國際典範 賴俊良:看似平淡卻內力深厚 李宜恭:眼界和關懷的重點不同 林名男:想成為那樣的人 卷四 此心安處是吾家 診間情話 信任使人邁向卓越 最幸福的事 呂紹睿:以創新理念重拾古老醫療價值 【後記】鐫心感恩 林俊龍

商品規格

書名 /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
作者 / 何姿儀; 林俊龍 主述
簡介 / 我們一起打造的幸福醫院: 林俊龍實踐慈濟人文醫療之路:書介短版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6267205006
ISBN10 / 6267205002
EAN / 9786267205006
誠品26碼 / 2682246044000
頁數 / 41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1.9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474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深耕人文 打造幸福美滿之家
撰文╱釋證嚴(佛教慈濟基金會創辦人)
一秒鐘雖然短暫,一個念頭卻可以決定一輩子,化作救人的志業,向著目標殷勤精進,剎那即是永恆。
五十六年前,慈濟從慈善救濟起步,過程中發現貧病相依,認知醫療的重要性,也感受花東地區醫療資源極其匱乏;先在仁愛街開辦義診所,但是發揮的功能有限,必得建設大型的綜合醫院才是根本之計,於是決心募款建院。
儘管過程艱辛,內心也慶幸好在花蓮有這座醫院,可以救治重大傷病患。醫院建設竣工啟業後,體會東部偏鄉求才之難,期待有使命的好醫師願意來此付出救人。
林俊龍執行長在美國事業有成,三十多年前認識慈濟後,就在洛杉磯積極投入慈濟工作,成立海外第一所慈濟義診中心。有一次他回精舍短暫停留,聽到我慨嘆慈濟醫院需要人才,弟子卻遠在海外……,他聞言便決心捨棄美國安逸舒適的生活,夫妻倆一起回臺灣,幫師父承擔重擔。
慈濟醫療志業從花蓮開拓到西部,亦是緣於社會所需。當時雲嘉醫療資源匱乏,重大傷病必須送往外縣市的大醫院救治,花蓮慈院啟業後,雲嘉地方人士前來請求在西部興建大型醫院。
從決定建院到土地底定、動工興建至完工啟業,歷經難以言喻的艱辛,是當地鄉親與愛心人的真誠護持,讓這座田中央的大醫院矗立在西部平原,二十多年來救人無數。
發心捐獻土地的鄒清山老菩薩一家人,從動工到啟業迄今,日日清晨熬煮青草茶,陪伴醫療團隊、病人和家屬,無私付出。醫院興建期間,亦有一群臺北的建築委員審核把關各個細節,即便是偏鄉,在地人同樣可以擁有設備優質的大型醫院。
慈濟人不說「辛苦」而說「幸福」,也是源於大林慈院建設時的工地人文。工地菩薩在與慈濟人互動對話中,體會到辛苦工作來成就救人的醫院是「幸福」,此後,慈濟人打招呼總問道「幸福嗎?」對方必歡喜回答「很美滿!」
回顧過去,感人事多;能夠突破萬難成就這座醫院,原因無他,就是人人一條心,各個縮小自己,互動和睦,人文精神自然充塞於醫院各個空間。
大林慈院尚在建設時,林執行長就承擔起首任院長,帶領簡守信副院長等人,將慈院的「軟體」,亦即最重要的醫療人員招募完成,建立起各科室,讓慈院就地立足,穩定邁步。
他和夫人慈聯以心寬念純的愛,跟同仁打成一片,醫院宿舍竣工前,借宿當地志工的倉庫,「既來之,則安之」,即使面對許多困難與阻礙,也一力承擔,從來沒有埋怨和後悔。
醫院啟業前,諸事紛至沓來,他親力親為,以身作則。曾有同仁前來應徵面試,看到他在掃廁所,還以為他是工友,向他問路。他更號召醫護同仁投入鋪設連鎖磚、打掃,把醫院當成自家來守護。
師父期許「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林執行長身體力行,凝聚醫療團隊的向心力,實現感恩、尊重、愛,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理念。
才剛啟業,大林慈院就充塞著醫療人文,病患和家屬一進入醫院,內心就被撫平了。我常常說,醫療人文是大林慈院做出來的,在醫界做出典範;而慈濟難以複製的特色,就是合和互協。
醫護同仁不只深入醫療,每年歲末或醫護紀念日,林執行長身先士卒,帶領團隊協助照顧戶清掃、沐浴,假日則至偏鄉義診、為無法外出的個案往診,成為慈院日常的一部分;當社區、世界上有災難時,他們主動請纓前往救災、義診。
人生最苦莫過於病痛,即便再富有,只要生病,身心都備受折騰。每次聽到個案分享,慈院醫師承擔別人不願承擔的壓力,克服困難挽救寶貴生命,總是由衷尊敬和感恩。
能愛人、也被人愛,是最幸福的人;慈院醫師得人尊重,原因就在於他們先付出愛心去照顧病人。醫療團隊用生命走入生命,搶救生命,成為病人生命中的貴人;看見病人病癒返家,恢復正常生活,露出最美的笑容,也享受別人無法體會的心靈法喜。
醫療是超然、崇高的志業,人人追求生命健康,都要仰賴醫療照顧與守護。在師父的心目中,醫護人員各個都是活佛、活菩薩,因此尊稱醫師為大醫王,護理師是白衣大士。
林執行長守志奉道,視病猶親、用愛管理,也積極推動素食、健康促進國際交流,莫不是以眾生、地球的平安健康為念,將人文醫療從臺灣推向國際。
如今,全臺慈濟七座醫院共一家,四大志業同一體,感恩各院院長、副院長都以慈濟人文精神帶動醫療,就地發揮「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醫療良能,共同樹立人文典範,成就這片庇護天下人的大菩提林。
【推薦序】
浪漫、勇氣與愛
撰文╱姚仁祿(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合心精進長)
幸福是浪漫的……
林俊龍醫師師兄,是浪漫的。
所有「真心立志」走進醫療志業的專業醫護行政人士,都是浪漫的。
志工是浪漫的,所有「真心立志」到醫院擔任志工的人,也是浪漫的。
浪漫,是一種溫柔而堅毅的「勇氣」……
浪漫,是人生旅途之中,對心靈風景,深刻感悟,理解浪漫是「緣起性空」世間,珍貴的「深情妙有」……
浪漫,是在現實的困境之中,堅定的「相信」……相信,天在上,地在下,天地之間有「愛」,從人類心中泉湧而出……相信,面對人間的千百種身心病痛,再怎麼困難,也要堅持為患者,找到「幸福」……
浪漫,是祈求自己有能力,讓患者,在治療期間,雖然有病痛的無奈,也能感到幸福;也祈求有能力,讓患者,在治療結束,也能感到心靈的幸福。
浪漫,是看見「病」纏繞在「人」的身上、心上……
所以,證嚴上人期勉醫護人員,能夠「醫病、醫人、醫心」。
二十二年前,林俊龍院長帶著團隊,看見慈濟志工,在田中央胼手胝足,讓醫院拔地而起,就「立志」與帶著團隊,一起打造一座幸福的醫院。
二十二年前,從地湧出「田中央的幸福醫院」,隨著時代的巨輪,還在繼續向前;我相信,向前的動能,是「浪漫」,是「勇氣」,是「相信人間有愛」,失去這些,動能就會漸漸消逝,永續,就只剩「口號」與「夢想」。
祝福,也期待因為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林俊龍師兄的「浪漫」、「勇氣」與「相信人間有愛」,能成為所有投入醫療志業人們的典範。
【推薦序】
看到他、相信他、跟隨他
撰文╱簡守信 (臺中慈濟醫院院長)
一九八八年來到慈濟,至今三十多年來,幸運地有因緣歷經幾位慈濟典範的領導。
杜詩綿院長放下臺大的光環,在花蓮慈院草創時期幫忙開疆闢地,透過他的影響力,使臺大師長們挹注力量幫助東部醫療;他對同仁的親和,對晚輩的關懷,讓人由衷尊敬。
後來接棒的曾文賓院長,意志力堅強,執善固執,腰桿永遠挺直的形影,我記憶猶新。
相對於與前兩位師長有限的共事層面,我與林俊龍執行長的緣分又格外深厚且全面。
大林慈院啟業前一年,他邀我加入籌備團隊,猶記得那是在花蓮慈院院區的一棵樹下。我知道他幫大林求才不容易,中生代醫師多半意願不高,招募到的醫師都很年輕,而我的資歷正好介於他與年輕醫師中間。
對於大林的地理、環境、各方面條件,我並未多做著墨,心想此時西部有需要,而我應該能幫上他的忙,一起為需要的地方開創新契機,便把握因緣,做該做的事。
往後多年,在院長室與他密切共事,相輔相成;後來他承擔執行長,我到臺中慈濟醫院也有十年了。二十多年下來,對他只有心服口服。
如果只能用簡單幾個字,來表示我對林執行長的感觸,我會說,他是一位「人格者」。
從醫院的經營到醫療志業的管理,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他誠於中,形於外,那分坦蕩與單純,醫界少有,是全方位的典範。
大林慈院外在條件雖然受到許多限制,但在他的領導下,短短幾年之內,不但醫療品質做得有聲有色,更開創出臺灣罕見的人文風貌和國際格局,團隊凝聚力強,創意十足,蓬勃發展。
過程有各種酸甜苦辣,我們四處拜會尋求合作,有時未必能得到善意回應,他總是寬心以待。早期,我與他每週輪流回花蓮開會,高鐵還未開通,水上機場停飛,時常遇到火車班次誤點,曾經搭乘夜班國道客運,在凌晨三、四點才回到大林。
然而相對於他,我們的辛苦都算不了什麼。他每年只利用耶誕節回美國與家人團聚,有時凌晨六點抵達桃園機場,他還親自開車回大林,精神奕奕地過著如常忙碌的生活。
執行長與我分別引領內、外科系,同仁雖然來自各路體系,卻很快凝聚成一支精銳部隊,醫療專業加上人文的CPU,漸漸地做出慈濟醫療的獨特風貌。
他常說,他沒有做什麼,只是建構一個平臺,讓大家有盡情發揮的空間。
不但自己武功高強,還希望別人武功也能高強。他注重大方向,充分授權,而不干預細節,對同仁百分之百的尊重、信任、關心和提拔。這分開闊的胸襟,在長幼尊卑分明的醫界生態中,是我見過最好的典範。
他也常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每當遇到挫折,他會勉勵大家,不要在乎一時的波瀾起伏,要把眼光放遠,長久堅持下去,人們一定會有所了解。儘管我曾開玩笑對他說,路遙沒馬力,日久失人心,然而他淡然看待毀譽,寬心面對逆境的態度,給予了團隊堅實的力量。
作為領導者,他方向明確,目標清晰,面對批評不討好不求全,堅定步履帶著大家持續前進,這兩句話如同疫苗,軍心不會輕易渙散。
從事行政工作難免挫折,我也曾有沮喪的時候,雖然我沒說,但他看得出來。有一次,他給了我一個紅包,要我休假帶太太去外地旅行。當時我沒收下,但那分感動,在十幾年後的今天,依然留佇心中。
職場上,多數主管會覺得自己承受的壓力更大,而無法認同部屬的委屈,然而他讀得懂同仁的跌宕心情,看得到同仁的認真付出,不但同理、接納這些情緒,還進一步給予感受得到的鼓勵。不僅對我,他對所有同仁都是如此,他不曾批判,取而代之的是支持。
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他的另一個寫照。他曾提醒我,穿好白色襯衫,是體現醫師專業尊嚴和自我要求的基本配件,而他對自己的要求,在別人看不見的扣子?都能體現。有時,男士們會因為襯衫領圍太緊,在領帶打好的情況下鬆開第一顆鈕扣,但他隨時隨地都不鬆懈細節。
他也永遠以身作則、身先士卒。二○○三年SARS陰霾籠罩著全臺灣,醫院首當其衝,在疫情資訊不明的情況下,他親自率領團隊建構防疫系統,並對大家喊話,院長可以進忠烈祠,同仁不能進忠烈祠,意味著他會帶著大家在最前線,不讓同仁涉於未知的風險而有所犧牲,我烙印在心,永難忘懷。
他的物質欲望低,自己的辦公室總是只開著局部燈光,離開時隨手關燈,帶頭節約能源。
創業維艱,啟業初期收支尚未平衡,歲末為了慰勞同仁的辛勞付出,我們幾位院長室主管一起掏腰包,買禮品,讓同仁舉辦忘年會同歡。
共事多年後我才知道,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領的薪水卻遠遠低於過去。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他連薪資都沒談就來到花蓮,只因相信上人,他將身心奉獻給慈濟醫療志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他始終如一。
美式管理風格的他,態度光明磊落,說話大聲,凡事在公開場合講清說明,公文批示也明明白白,從不打迷糊仗,同仁無須揣摩上意,共同做該做的事情,在這樣的領導下,便難以出現陽奉陰違的情形。
他讀得懂同仁,也是一位讓人讀得懂的主管,讀得懂他的想法,讀得懂他的情操,讀得懂他對上人的心。
只要能說服他,他也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很少可以說服得了他,因為他很認真。不只專精於心臟科,對素食、環境、社區以及其他科的範疇,他都能長時間投入精神,把不被醫療重視的領域做成專業。
在許多關鍵時刻,他親自跳下來承擔。當年,花蓮慈院人事波動,在一群醫師同時離職的關鍵時刻,他毅然決然離開美國回來幫忙。大林慈院是慈濟西部的第一家醫院,艱難中啟業的關鍵時刻,他扛起重擔,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召集全球人醫會的成立,在全球各地產生了關鍵的作為;在上人呼籲「非素不可」的關鍵時刻,他用科學證據作堅強的推動力。
上人為救貧病而建設花蓮慈濟醫院,他則運用在美國經營管理的經驗,融合自身的學佛素養,將救人的品質、範圍、影響力的層次鋪展開來,形成一股浩然正氣。
他對病人更是尊重。那分親切不只在診間、病房,到了社區、海外義診,也總能看到他靠著病人專注諦聽心音的模樣。當病人感受到醫師的真誠用心時,內心的擔憂總能立即被減輕。關於醫病關係,他不是用語言文字,而是用身教來教導年輕醫師。
他發心立志,真誠奉行上人引領的學佛之道;他德行具足,以德服人;他宅心仁厚,尊重每一位病人和同仁;他精進專業,發揮得游刃有餘。孔子說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為人處事重要的四件事,林執行長全部做到,讓人看到他,相信他,跟從他。

試閱文字

內文 : 過關
「嗶……噠噠……」生理監控儀器的提示聲、葉克膜等維生設備的運轉聲,以及護理師們的對話聲縈繞在他耳際,睡了一覺的他,模模糊糊地睜開雙眼,嘈雜的環境音逐漸清晰立體。
加護病房的場景,他一點也不陌生;行醫五十多年,照顧過無數重症病危的患者,這些監測機器上的每一條折線、每一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他再熟悉不過了。
大半輩子穿著醫師袍的他,總是靠著床沿俯身為病人診察,給惶恐不安的他們一個安定心緒的大微笑。但今天的視角卻很不一樣,他是躺在床上看這一切的,這讓他感到有些困惑。
過不了多久,他就因鎮靜和止痛藥物的作用,再度沈沈地睡去。
再次張開眼睛,兩張熟悉的面孔俯身看著剛睡醒的自己,是大林慈院的賴俊良副院長,和臺北萬芳醫院的李明哲副院長。
他嘗試發出聲音,聲帶卻因喉頭插著呼吸管而無法振動,便作勢想要寫字,幫助彼此溝通。
「Where am I ?」當旁人取來小白板和筆,他寫下這幾個字,希望能弄清楚現在的狀況。很快地,他知道自己成了一個病人,剛度過生死大關;而現在距離事發當時,已經過了兩天。
從鬼門關硬被拉回
在這場意外前不久,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才因腰椎壓迫的舊疾復發,先後接受了兩次減壓手術,長年維持良好運動習慣的他,活動量雖然銳減,精神仍舊維持得不錯,透過視訊參與各種會議,無有缺席。
只要人在花蓮,每天赴靜思精舍參加早課與志工早會,是他和夫人洪琇美長年以來的習慣。儘管術後行動有些不便,但在復健和休養過後,他仍拄著枴杖進精舍,回歸往常的作息模式,不讓他人牽掛。
二○二二年初的早晨,在精舍走動的他,一個抬腳沒能順利跨過,隨即跌入這場致命的風暴;癱倒在地時,已然呈現休克狀態。
往昔國內外發生急難過後,他常帶著同仁前進傷病所在的位置,提供人們所需的救助資源;這次,他自己成了事故的主角,同樣在第一時間得到救援。具有護理師背景的德師父聞訊趕來,立即施以人工CPR急救,並跳上隨後抵達的救護車,在前往慈濟醫院急診室的路上,沿途施救。
精舍與慈院之間的路程,林俊龍往返過成千上萬回,自駕、搭乘公務接駁車之外,也曾步行、慢跑、偕妻子一同騎自行車來回;對於這唯一一次乘坐救護車到醫院的經驗,他一點印象也沒有。
一路上,救護員透過無線電與急診室保持對話。到院時,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和急診部主任陳坤詮,已經帶著醫護人員在現場待命,立即接手。醫療志業副執行長郭漢崇和院長室團隊也都趕到急診協助。
從他昏倒後的人工CPR急救,到花蓮慈院的緊急治療,救援的手沒有分秒延遲和中斷,讓一度走近鬼門關的他,硬是被拉了回來。
專業更要信任專業
導致林俊龍休克的原因,是致死率極高的急性肺動脈栓塞。靜脈中不知何時形成的血栓,透過循環系統聚積在肺部,阻斷了重要的肺循環,到院時,他的兩側肺部都已塌陷。
考量他年事已高,腰椎術後也還在復原期,在裝上輔助循環與呼吸功能的葉克膜後,醫療團隊竭盡一切可能,避免走上開胸手術一途。
無奈栓塞的範圍太大,血栓溶解劑始終發揮不了明顯作用,經過一番努力,心臟內科王志鴻副院長走出心導管室,與洪琇美討論下一步方案:「可能要考慮外科手術,但風險是有可能會大出血。」
聽到這?,洪琇美腦袋一片空白,不知該作何選擇,轉頭看向身旁的人。
臺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與臺北慈濟醫院趙有誠院長,與她一起守候在外,趙有誠輕輕地說:「林媽媽,您現在只能交給專業了。」
「好,交給專業做最適合的評估。」正當她心?這樣想,話還來不及說出口,導管室的技術員便衝出來,語氣急促地喊著:「右心室停了!要趕快動刀。」
「好,動刀!」洪琇美果斷地說。她與團隊都非常清楚,已經沒有其他選擇了,而這是林俊龍自己做出的決定。
從接獲林俊龍昏倒的通知,看著急診醫護人員忙碌搶救,到接受一連串的治療和重大手術,簽署一張又一張的同意書,不論林俊龍的病情起伏如何,洪琇美在外人的眼?,反應總是淡定。
「大家都覺得我淡定,其實,我是沒有想很多。」事後,她為自己看似平靜的表現做出剖白。當他被送進急救室時,她什麼事情也做不了,身旁的德師父伸出有力的手,環住她的臂膀,語氣肯定地說:「林媽媽,沒問題的。上人說『沒事了』。」
早先,在靜思精舍的危急關頭,林俊龍在德師父的急救中恢復了呼吸心跳,一旁高度關切的證嚴法師如是說。這句話安住了當時在場人們的焦急不安,也安住了洪琇美的心,自此,不論狀況如何,她都謹記這句祝福。
三十多年前,旅居加州的洪琇美曾跟著一位出家師父學佛、打坐,練習正念觀想;回臺灣後,他們追隨證嚴法師,在人群中力行佛法,動中修禪,早已不再胡思亂想。
那時,她透過玻璃窗,遠遠地看著躺在心導管手術檯上的林俊龍,彷彿看到有觀世音菩薩來到他的身邊;旁人的討論,她已經沒有聽進耳?,而後無數慰問關懷的訊息湧入她的手機?,她則一一以「感恩」作為回應。
遠離顛倒亂想。三十多年學佛的修養,在癲狂慌亂的時刻,尤其顯現。
脫離險境只有感恩
一九九五年,林俊龍回應證嚴法師的期許,放下在美國行醫二十五年的成就,來到臺灣花蓮貢獻所學。
當時花蓮慈院的營運狀況仍十分艱辛,透過與臺大醫院建教合作,挹注年輕醫師人力,也有一些醫師懷抱理想而來後山,但人才留任的狀況,時常在風雨中飄搖不定。
過去,花東地區類似的急重症患者,重生機會渺茫;然而林俊龍和慈濟醫師們數十年來的辛苦耕耘,如今已然開花結果。現在,慈濟醫院能網住這些急重難症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讓他們得到即時、精準且綿密的照護。
這場手術受到靜思精舍師父、醫療同仁和志工們的高度關切與祝福,外科部主任張睿智擔任主刀醫師,在艱難的手術過後,只要不在開刀房和診間,幾乎都守在加護病房的病床旁,疲累時,就坐在椅子上,靠著牆壁小歇。
迷迷糊糊地睡了幾天,林俊龍醒來的時間愈來愈長,意識也愈來愈清晰,身上接了逾十條管線的他,開始與張睿智討論起自己的病情處置。
插管著實辛苦,他希望能儘早移除呼吸管,也確信自己有條件可以拔管,這不單是基於主觀的舒適性考量,更是綜合了自己的生理數值所做出的評估。心血管保養有方的他,生理功能進步飛快,但醫師仍希望他再忍耐幾天。
林俊龍茹素四十多年,不論工作再忙,都堅持保有運動習慣,心態也十分開朗樂觀;張睿智在進行術前評估時,不由得對他的心血管彈性和和骨骼狀態感到佩服,這位忙忙碌碌的老人家,生理年齡不輸年輕人,是吃素和運動益處的鮮活見證者。
然而年近八十的他,幾天前才經歷了心肺復甦急救和緊急開胸手術,停跳的心臟重新運轉,坍塌的肺部再度擴張,主治醫師謹慎考量,要他一步一步慢慢來。
看著無法口說,只能拿筆書寫的林俊龍,與主治醫師一來一往地爭論不停,一旁的洪琇美插不上話,卻隱隱感到安慰,因為她至少可以確定,林俊龍的腦袋沒有問題。
對這一路來所有人的搶救、照護和真誠祝禱,她心存感恩,林俊龍也是。
身為心臟科專家,他深知自己經歷的狀況有多危急,若是過程中有任何閃失,他無法重新活過來。術後第二天,他寫下幾句話,請洪琇美代為向證嚴法師轉達:「人生無常 大難不死 必有後福 重業輕報 感恩再感恩」。
病中掛念投稿論文
行動自如時,奔走是林俊龍的日常。劍及履及的他,重視執行力,思緒也切換得快,長年跟在他身邊做事的人,幾乎不曾見他猶豫不決和懊惱的樣子,面對無法改變的事,也總是開朗一笑。
他樂在付出,每個月月初固定從花蓮啟程,前往西部的大林、臺中、臺北慈院看診,那?有許多老病人堅持與林俊龍維持醫病關係,而只要病人需要,他就不會放棄。
二○二一年十二月初南下期間,他突然腰疾發作,行動困難,不得不臨時取消赴西部的行程,趕緊回到花蓮慈院接受檢查和治療。術後疼痛消失了,雖然行動仍有不便,但他開口閉口不離感恩,從容自在接受身體的變化。
詎料考驗未了,正當情況邁向好轉之際,他突然被迫完全停下一切,連一個字也說不出口。好在他雖然年事高,心血管仍然活力十足,加上到院後醫療團隊搶救即時,讓他的腦部和各個器官不至於因缺氧而損傷,復原狀況可以說是「進度超前」。
「放下欲 放下我 放下空 放下……」在小小的白板上,他寫下自己的心語和洪琇美分享。
即使正在經歷生死災厄,承受著身體的痛苦,他的起心動念仍在修行。名利地位,他能毅然放下,但身體的感受和思想的執著呢?他也藉境修心,告訴自己能捨。對自己,他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但對那些他做到一半、關乎眾人的志業,他仍有所牽掛。
「你躺在這?,想什麼?」洪琇美輕聲問著躺在病床上的林俊龍。
「1素食、2花東福祉、3健康促進、4資訊。」他條理分明地寫下。
術後第四天,他思緒更加清晰,就請洪琇美幫忙送筆電來加護病房。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是趕緊確認信箱?的未讀郵件,日前,他投稿國際醫學期刊的素食論文,獲得對方接受刊登,他必須及時配合辦理相關手續。
二十多年來,他投入素食與生理、心理健康相關研究,已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這次的論文,來自一份追蹤長達十年的失智症與素食相關研究,得到頗為豐碩的成果。
投稿後,治學嚴謹的期刊編輯與他一來一回地探討求證,從總結報告到受理刊登,歷時超過兩年,好不容易努力至今,他不願見到因自己生病耽擱作業時程,而功虧一簣的情形。
論文能寫出來的,是理性的科學報告,沒寫出來的,是他對世間的情與愛、對人類的關懷。他親自整理的英文論文,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都出自長期嘔心瀝血的投入和用心。
身為一位七十多歲的白髮老人,領導著七所醫院、一家診所的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從世俗的角度來說,已無汲汲營營於投稿學術論文的必要;沒有升等、學位和獎金等誘因,他孜孜不倦地投入素食研究,透過科學方法向世人勸素,正是出自於真愛與使命的證明。
何況此時,他身上插著三管和點滴,還有血液導管連接著二十四小時運轉的葉克膜,然而他一旦做起事來,精神奕奕就和平時沒有兩樣。

一個生命的奇蹟,來自一群人戮力不歇的奮鬥,更肇啟於一連串因緣的聚合。
在慈濟的〈無量義經終曲〉中,有幾句歌詞,用來呼應他走過的路,格外貼切──
是毅力創造奇蹟
是信仰產生勇氣
恆持剎那
把握大愛的情義
喜捨潤漬蒼生
慧命燈燈相續
慈悲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祕密
心存善念就會有不同結局……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書介短版
他曾是美國北嶺醫學中心第一位亞裔背景的院長,病人眼中最好的心臟科醫師,而今是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
三十多年前,他毅然決然離開環境優渥的美國,在正值醫師盛年時期的五十出頭,連薪資都...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