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推薦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李仁芳
利群會社創辦人/李岳奇
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志朗
更多≠更好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致力追求「更多」及「更好」,像是更多的食物、更多的金錢,然後帶來更好的生活。但時至今日,「更多」及「更好」已不再能畫上等號。便宜的石化燃料發現後,我們的餐桌上擺滿各國來的食物,我們週遭堆著各國來的機械及用具,生活中的慾望增加,我們對經濟的要求也是節節高升。但這樣真的好嗎?為了追求更低的製造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只得集中大量生產,於是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於是毒奶事件發生了。各種黑心商品的出現,不正是我們一再追求經濟成長、利潤的後果嗎?更糟糕的是,我們在貪婪追求之時,更導致自身生存環境被大量破壞,於是能源與環保成了兩大難題。
如今,石油危機、天然資源耗竭,毫無限制地追求經濟發展已漸漸不適用。因此本書作者提出另一條出路,致力於在地經濟的發展,或許成本會比較高一些,但以糧食來看,我們不需花大筆燃料費(減少能源浪費)購進外國米麥肉品,也能提供在地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對當地的環境也能做更妥善的運用。最後,當我們不必汲汲營營追求更高的利潤、更多的金錢、更多用不到的東西時,我們就能體會到在地生活的幸福。
「充滿希望的聲明。」
--波士頓全球報
「大師級的寫作,思考深入並讓人開拓心智…對於我們以成長為導向的經濟活動,所帶來之不可預期的後果,有相當尖銳的批評。」
--洛杉磯時報
「麥奇本其完整的論證,以及符合現實的解決方法,讓這本書如此傑出。」
--美國今日報
「麥奇本關於經濟這些嶄新的、不以成長為中心的提議,十分有趣,更帶來改變並非不可能的希望。」
--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
已經有十本著作,其中包括《自然的終結》(The End of Nature)、《遺漏資訊的時代》(The Age of Missing Information),與《在機械化時代保持人性》(Enough: Staying Human in an Engineered Age) 。他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前撰述委員,目前定期幫《哈潑》(Harper'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Monthly)與《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刊物寫專欄。他是米德伯瑞學院的學者,目前和同為作家的妻子蘇.海爾波恩(Sue Halpern)以及女兒定居於美國佛蒙特州。
■譯者簡介
林麗冠
台大中文系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曾任職於《工商時報》等新聞媒體。譯有《廢墟中站起的巨人--一位哈佛學者眼中的的松下幸之助》、《稱職主管16堂必修課》(天下文化公司出版)、《Top Sales報告--超級業務員工作記錄》等。
退貨須知:
依「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下列商品不適用七日猶豫期,除產品本身有瑕疵外,不接受退貨:
若您退貨時有下列情形,可能被認定已逾越檢查商品之必要程度而須負擔為回復原狀必要費用(整新費),或影響您的退貨權利,請您在拆封前決定是否要退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