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途徑 II 存在與自由 | 誠品線上

DIAMOND HEART BOOK TWO

作者 A.H.阿瑪斯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鑽石途徑 II 存在與自由:開悟需要七大元素:能量、決心、喜悅、仁慈、祥和、融入和覺醒。這些元素最後會結合成所謂的鑽石意識,使我們的心靈散發出閃亮剔透的光彩!二十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開悟需要七大元素:能量、決心、喜悅、仁慈、祥和、融入和覺醒。這些元素最後會結合成所謂的鑽石意識,使我們的心靈散發出閃亮剔透的光彩! 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心靈導師之一,A. H. 阿瑪斯,為我們指出人類的內在本體好像一顆鑽石,擁有堅實的密度及繁複的切面,透過靈修加以琢磨,將可散發出珍貴無比的光彩!而他發展出來的「鑽石途徑」,是一條精準而直接的道路,能為人類帶來真正的成長、療癒與解放。 「鑽石途徑」的方法非常廣泛,它整合了情緒治療、認知治療、直覺式的揭露及精微能量的探討,這些全都包含在靈性的架構之內。繼《鑽石途徑I:現代心理學與靈修的整合》之後,阿瑪斯在《鑽石途徑II:存在與自由》中,開宗明義指出開悟需要的七大元素:首先是能量,以便有足夠勇氣和耐力來轉化你的人格和人生。其次是決心,以不動搖的意志來面對挫敗和失望。喜悅,以赤子之心輕鬆地突破障礙。仁慈,學習善待自己及他人。祥和,一種安靜下來的能力,放下擔憂及焦躁。融入,專注而忘我地體驗眼前的一切。最後是覺醒,彷彿在萬里無雲的明亮中,一切澄澈而清晰。 「鑽石途徑」系列著作是阿瑪斯多年來對內在工作團體的談話結集而成,這些談話是針對學生在證悟過程中所出現的狀態和階段而準備的,目的是為了引領和導正那些專心致志於證悟本體的人。 肯恩‧威爾伯:「鑽石途徑整合了向上迴旋和向下迴旋之道,成為一個前後連貫而又十分有效的內在工作形式。」──《一味》、《恩寵與勇氣》作者 傑克‧康菲爾德:「阿瑪斯將深刻的靈性智慧及心理學知識注入到鑽石途徑裡,這項工作令他成為現代心理學劃時代運動的先趨。」──《狂喜之後》作者

商品規格

書名 / 鑽石途徑 II 存在與自由
作者 / A.H.阿瑪斯
簡介 / 鑽石途徑 II 存在與自由:開悟需要七大元素:能量、決心、喜悅、仁慈、祥和、融入和覺醒。這些元素最後會結合成所謂的鑽石意識,使我們的心靈散發出閃亮剔透的光彩!二十一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7574312
ISBN10 / 9867574311
EAN / 9789867574312
誠品26碼 / 2611373116007
頁數 / 272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自我解脫的過程可以從兩個息息相關及互補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觀點將自悟的過程看成是一種自我實踐或本體的發展,另一個觀點則將其視為一種解放或開悟的過程。你會強調哪個觀點,完全取決於你對自己的覺察,而你的覺察又會出現兩種論點:本體或是人格,你的真實本質或是你所習得的身分認同。如果從本體的角度來看,自悟意味著了悟到自己的本質或發展出自己的本體。但如果從解脫的角度來看,所謂的開悟指的則是從人格之中徹底解放出來。在我們的工作裡,這兩種發展是同時並行的;它們其實是同一個過程。過去的靈修體系不是強調前者就是強調後者,以致於乍看之下它們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有時矛盾會生起乃是因為名相所致。那些採取自悟之道的人往往會說:「你只要了悟自己、發展出內在的潛能就夠了。開悟這檔子事根本是不存在的。」而那些追求開悟和解脫的人則說:「什麼是自我了悟?根本沒有一個自我可以被了悟!自我這個概念正是你必須去除的東西。」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內在工作從未把這兩種觀點分開過。我們看待解脫主要是從本體的發展著眼的,不過現在我們要進一步地探索一下解放或開悟這個觀點。



覺得逍遙自在,便是處於解脫狀態

對那些嚐過本體的滋味、經驗過自己真實本質的人而言,可能會特別渴望徹悟境界,但解脫或徹悟境界是不會去特別關注本體的任何一個面向、品質或狀態的。假如你已經從人格之中解脫了出來,那麼不論本體有哪些狀態都跟你無關了。處在解脫境界裡,你所經驗到的意識內容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性。一切都變得很平常,沒有什麼事在發生,沒有任何巨大的悟境或令人震撼的經驗。那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它自然和平常到即使擁有了它,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正處於這種狀態。幾乎每一個人都經常出入於這種狀態,其中沒有任何乍現的靈光或璀燦的內明經驗。它絲毫沒有戲劇性。解脫超越了本體和人格的二元性,因為它是這麼平常,所以經常被我們忽略,它的細緻使我們無法認出它來。日常生活裡,每當你沒有自覺意識或不特別關注某個事物時,你就是在經驗這種解脫境界。
你的心一旦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那一刻你就是解脫的。這種狀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沒有定點;你不集中焦點於任何議題或經驗,眼前存在什麼便是什麼。你的心是自由的,你心裡不會想著:「我要這個」、「我要想一想這件事」或「我非得這麼做不可」。你的心是放鬆的。「逍遙自在」這個形容詞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什麼是解脫狀態。



解脫意味著不執著於任何事物;沒有擔憂,沒有掛礙,沒有沉重的負擔感。這時心不專注或束縛於任何特定的意識活動,你毫不費力地覺知到心中所生起的意念,甚至連覺知它的意圖都沒有。你不在乎自己是否能察覺本體或者本體是否存在,你也不在乎自己是否快樂或哀傷,身邊是否有人陪伴。這些事都無足輕重了,因為那一刻你已經徹底了脫了你生命中所有的掛礙。這樣的狀態永遠無法透過努力而達成,它會在某一天自然出現,而且當你注意到它的時候,你甚至不會認為它是多麼了不得的事。你會照舊吃你的晚餐或做你正在做的事。一旦把它看成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它就不見了。當你產生「噢,太奇妙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一定要保住它」,它就不見了。執著正好是解脫所沒有的狀態,就因為我們總想抓住這種微細的境界,它才會一閃而逝。小孩兒經常處在這種不特別關注什麼的狀態裡,當他們在嬉戲或無所事事的時候。但由於早期的養成經驗,我們的心變得只能朝某個特定方向思考,如此一來,我們便拒絕了實相的其他部分而只固著於一點。這份揀擇性造成了解脫狀態的喪失,這種情況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出現了,主要定形的時間是在五至七歲之間。在這之前,解脫經驗還是來來去去的,之後它出現的次數會越來越少。在每個人的一生中它都是來來去去的,不過某些人比別人更容易經驗到它。這是一種我們不會特別去意識到的解放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之中,心裡所有的事都放下了。然而這並不是一種從特定壓力之中解脫出來的感覺;它就是最原始的解放狀態。你不在乎你正在經驗的是什麼,你的心是開放的,你的腦子也不固著在任何想法上,更不擔憂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你徹底接納一切又不感覺自己在接納。那種時刻不論你的存在有何需求,你的本體都在那裡,但本體並不是你所關切的焦點,因為它就是你當下的經驗。



我們可以談論這種狀態,卻無法說出它是什麼。你可能會發現,這是你早已經驗過無數次的一種熟悉狀態。這個狀態非常普通,為了活下去和享受人生,每個人都需要體驗它。



促成解脫的七種品質
為了達到這種解脫境界,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準備呢?我們在這裡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實都能促成解脫,不過我們現在要探討的是它所需要的幾個主要的元素,我稱之為「解脫的要素」。什麼樣的要素能使你「解脫」──剎那即逝的精微覺知?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解脫大概有七個主要的元素。


首先你需要的是能量,能量能幫助你轉化人格及其模式。有能量意味著你有足夠的能力、勇氣和耐力來轉化自己和你的人生。有了能量你才會感覺:「是的,我可以辦得到。我有潛力、毅力和勇氣。」這股能量將會提供你觀察自己和理解事物的燃料。你需要理解和體認的事實在太多了,因此你需要大量的勇氣和精力才能突破過程中的障礙,才能對治那些障礙住覺知的幻象。因此,能量和勇氣必須發展和釋放出來。


另一個元素是決心,缺少了決心,能量就會失去意義。你需要堅定不移的決心和不動搖的意志才能持續下去,才能面對挫敗和失望。毅力能促使你堅持下去,因此,了解環繞著意志和毅力的人格議題是很重要的事:是什麼議題導致了你的被閹割情節?是什麼東西障住了你的意志?你要認清是什麼東西在阻止你說:「無論發生什麼事──失望、痛苦或恐懼──我都要堅持下去。我可能在開悟之前就死了,但我還是不會停止。死後我仍然會堅持下去。」有了這種能力,你的內在工作才會言行一致。


另一個元素就是對這整件事的一種輕鬆感,一份欣喜的感覺。這是一種特定的喜悅感與輕鬆感,它是內在工作的本質,亦即對真相、看見真相及體認到真相的一份欣喜。它有點像好奇心──對事物充滿著欣喜的好奇。如果你只有能量和決心,事情會變得過於沉重和嚴肅,但欣喜這個元素能幫你輕鬆地突破障礙。無論在做什麼,你都充滿著興致。這份輕鬆感之中帶著一股孩童式的好奇,當孩子感到好奇時,他的心中並沒有特定的目標,他不會想得到碩士或博士學位,而只是感覺好奇罷了。他不會去考量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


接下來的一個元素是仁慈。這是非常重要而必要的一種品質,因為過程極為艱辛,所以你必須仁慈對待自己。就因為你還沒解脫,所以受苦是很自然的事,那麼為什麼要用驅迫的方式讓自己更苦呢?為什麼一犯錯就必須懲罰自己?仁慈這個元素會使你更信賴自己,信賴成長的過程,信賴你的心,信賴你的本體。仁慈會帶來一種無私的態度,一旦有了仁慈之心,你自然會友善地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別人受苦也會令你感覺痛苦,你不但想解脫自己,也想解脫別人的苦。解脫是沒有固著點的,所以你如果集中焦點在自己身上,你就變成了一個最大的固著點,「什麼是我需要的,什麼會傷害到我,什麼不會傷害到我,什麼是對我最有利的?」這些想法都環繞著「我」以及自我的身分認同。仁慈能夠消融掉這種固著或設限的傾向,使你從自我中心的狀態裡解放出來。仁慈能使你承受得住艱困中的痛苦,使你更能信賴自己的本體以及自己的心智能力;仁慈使你在內在工作中變得更柔軟,對別人更慈悲。這是我們在對治人格模式及人格議題時,必須發展出來的一種能力。


內在工作的另一個要素是內心的祥和,一種安靜下來的能力,而不是永遠都在活動和思考。為了體認到真正的解脫,你必須有能力讓心安靜下來,因為解脫境界是剎那即逝的。如果你永遠都在思考、擔憂和計畫,並且維持著一貫的快速活動,那麼你就是在阻礙你對解脫的體認。一旦發展出這份能夠去除焦躁的安祥感,那麼從這種安歇的狀態裡自然會升起直覺、洞見和細微的觀察。


接下來的一個重要的元素是融入於某件事的能力,也就是完全融入於你正在做的事,不論那是什麼。你完全專注於眼前的經驗,徹底涉入其中,甚至到忘我的程度。這是一種能力,一份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一種擺脫掉人格的解放感。人格通常會跟經驗保持距離,它對徹底融入、與經驗合一感到恐懼。當你完全證悟到本體時,這份了悟是無法說清楚的;你已經完全投入於其中,除了本體之外什麼都不存在了。譬如你正在製做一張桌子,你是那麼地投入,以至於你、工具和桌子都結成了一體。處於這種狀態裡,你的頭腦完全停止了區分或分別意識。你可以融入於任何一種行動、情緒、思想、感覺或本體的某個面向,印度教徒稱這種境界為三摩地,自我的徹底消融。處在這種狀態裡,人格終於允許自己死亡、消失,與眼前的任何一種經驗徹底融合。


第七個也是最後一個解脫的元素就是覺醒,亦即在你的經驗之中覺醒的一份能力。前面我們談到的是徹底融入於經驗的一份能力,現在我們要談的則是覺醒和覺知的能力。你的覺知是這麼的清晰,感覺上就像是剛剛醒來一樣,甚至有一種周圍都是光的感覺。覺醒的品質是內在工作對治昏沉和愚鈍的解藥,你必須靠它來了解你所有的人格議題,也必須靠它來對治執著的傾向。你對眼前發生的事是充滿著覺知的,裡面沒有絲毫昏沉的成分。在你清明的覺知之下,事物變得清楚而明確,你能如實看見事物的真相而非透過潛意識在看。這樣的狀態就像萬里晴空,沒有一絲的雲霧。但這並不意味你在看著一片晴朗的天空,因為你本身就是這片晴空。你的心是徹底開放及清明的。



擺脫執著的鑽石意識

這所有的要素最後會結合成客觀意識。這七個要素──能量、決心、欣喜、仁慈、融入、祥和及覺醒──會融合成一種現象,一種客觀的品質。這份客觀意識正是對治人格執著傾向的必要條件。有了客觀意識,你就不再受你的超我及無意識的影響。你不再受你過去的經驗、觀念或意見的制約。你的力量是客觀的,你的意志是客觀的,你的欣喜是客觀的,你的仁慈是客觀的,你的祥和是客觀的,你融入的能力也是客觀的。客觀意識將這七個元素帶入了另一個次元,另一種層次。這七個要素也被稱為Lataif──七種精微意識的元素。能量屬於紅色Latifa,決心屬於白色Latifa,欣喜屬於黃色Latifa,仁慈或慈悲屬於綠色Latifa,祥和屬於黑色Latifa,融入的能力屬於藍色Latifa,能夠使我們解脫欲望的覺醒元素,我們稱之為澄明的Latifa。Lataif是一種非常精微的東西,有的人說它像空氣,能夠產生七種品質的精微之氣。


因為上述七種元素已經得到平衡,所以意識變得客觀了,而這正是擺脫人格的執著傾向所必備的品質。客觀意識,我們所謂的鑽石意識,能夠使我們從人格的執著傾向之中解脫出來。鑽石意識是一種全觀意識,它不像人格只集中在某個焦點。


如果你能客觀地審視你內在的衝突和困境,你會發現它們不外是對客觀意識的抗拒,或是不想看到事物的真相。你執著於你所依戀的事物,你並不想看見事情的真相。



其實你最執著的對象就是你的人格、你人格的運作模式以及你的好惡模式。你和你的人格已經相處了很長的時間,你對它早就習以為常了。即使你並不喜歡它的某個部分,你仍然依賴它,熟悉它,因此為什麼要擺脫掉它?你並不想從其中解放出來。



客觀則意味著你必須認清你的人格所扮演的角色。憑著這份客觀意識才能覺知到解脫境界,因為它沒有任何會阻礙覺知的執著態度或蒙昧傾向。這七個元素所以被稱為解脫的要素,不只是因為它們可以引領你進入客觀意識和解脫狀態,更因為它們都存在於當下的解脫狀態裡。你本來就是喜悅的、仁慈的、充滿活力、有決心、明透的、覺醒的、徹底融入於經驗中的、祥和的。這所有的品質同時都存在於客觀次元、鑽石意識或客觀意識裡。當鑽石意識最終覺知到解脫境界時,它會變得更柔軟、更細緻、更流動、更放鬆、更暢然無阻。其中沒有任何的結構與執著,不堅持非要這樣或那樣,也沒有任何偏好。但這並不意味你是客觀的或不客觀的,是仁慈或不仁慈的,因為連這種分別意識都不存在了。上述的品質全都以暢然無阻、融為一體的方式同時存在著。你是那麼的放鬆和自在,你根本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否快樂或仁慈。只要你一說:「喔!我現在很快樂!」快樂就不見了。其實你就是它,事情只是這麼簡單。你照舊做你的事,吃早餐、讀報、上班、跟人吵架。任何事都沒什麼大不了,因為你徹底自由了。你已經學會了如何放鬆。你已經解脫,而且覺醒了。澄明的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終於知道你知道了。這便是一種悟境。小孩可能處在悟境裡但無法認出它來,喪失它時也不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它。但身為成年人的你卻有能力認出它來,因為你覺醒了。這就是為什麼佛家會強調覺醒的原因。你必須有覺有知才能認出解脫境界,才能融入於其中而不至於緊抓著它不放。



一旦變成一盞明亮的燈,你就不需要刻意去看了

這七個元素最終會製造出第八個元素,亦即七者結合成一體形成一個八角形。我時常會談到這些品質,因為它們就是構成Latifa的幾個重要的本體面向。如果你繼續進行內在工作,你會發現每一種Latifa都像是一個完整的宇宙,它們會幫助你達到徹底的放下。我認為我們今天所探討的東西已經解釋了人格和本體的關係,以及本體如何能幫助我們從人格之中解脫出來,進而促使我們得到享受本體的自由。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留意在這整件事中有什麼作用?


阿瑪斯:留意是發展出覺知的一種方式。當你覺醒時你是警覺的,但又不是在刻意留心什麼。一旦變成一盞明亮的燈泡,你就不需要再刻意去看什麼了。因此覺醒又稱為完美的不留意。你留意、留意、再留意,直到你變成留意的本身為止。然後你就不再需要費力去留意,你只是覺知罷了。你已經不需要為了看見而留意,你自自然然就看到了。這時你就不需要再留意了,但首先你必需留意很長的一段時間,你必須發展出留意的能力,直到你變成留意本身為止。


學生:你可不可以談一談Ridhwan這個字的意思,還有它和解脫之間的關係。

今天我們要探索的是一個最容易被濫用的字。每一個人都在誤用它,所以我幾乎完全不採用它,或者我用它的時候通常都有特定的意義。這個字就是「愛」。


如果我們真的知道這個字的意涵,就不會那麼常用到它了。我們所以會不斷地用它是有理由的,因為我們自以為已經了解它的意思了,自以為已經知道什麼是愛,因此當我們說「我愛你」時,我們是真的這麼認為的。



首先來讓我們探索一下一般人所謂的愛是什麼意思,然後我們才有可能理解和欣賞愛的真諦。



我們通常會在特定的情況之下使用這個字。「愛」指的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我們通常會說我們愛某個人,因此「我愛你」永遠有個他者的存在。



一般所謂的「愛」總是跟親密關係或別種類型的關係相關。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假設──「愛」是存在於關係之中的,是一種你對某個人或某件事的感覺。不過我們逐漸會發現,這種假設剛好跟真正的愛是相反的。



另外有一個常見的與愛相關的假設,那就是,愛不但有對象,而且有特定對象。你覺得愛自己的孩子、丈夫或妻子是沒問題的,可是卻無法想像你可以愛每一個人。你不認為自己可以或應該去愛高速公路上的每一個人,你覺得愛是獨特的,只能給某個特定的人。在你的心目中,只有你所愛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別人都無足輕重。如果你有這種想法,那麼你能夠愛的對象就很有限了──只有少數的人、少數的動物,也許是你的貓,可以帶給你非常特殊的感覺。就因為它們能帶給你特殊的感覺,所以你才愛它們。



這意味著你感受到愛的時間很少。只有當你跟某些特定的人相處或想到他們時,你才會感覺到愛。因此愛是有特定時間和特定對象的,不像空氣一樣隨時都存在。



我們還有更進一步的對愛的假設,其中之一是,只有當某個人符合你的要求時,你才能感覺到對他的愛。你對這個人的行為設定了某些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沒有被滿足,你的愛就消失了。



我們為愛所設定的第一個條件是,它發生在某個關係裡。第二個條件是,愛有特定對象。第三個條件是,只有某些條件被滿足了,你跟那個人之間才有愛。然而真相是那個人很少能滿足你的條件,因此條件往往限制了你的愛的範圍。




我們關心的是如何得到愛而不是如何去愛

我們對愛所定下的假設還有什麼?其中之一是:愛是一種情感,一種對某人或某件事的感覺。我們以為愛就像哀傷、憤怒或嫉妒一樣,也是一種情緒或情感。我們不但關心自己是否愛對方,同時也關心對方是否愛我們。我們一直都在擔憂愛是否能得到回報,或者回報得夠不夠。我們的愛不但有各式各樣的條件,而且我們通常關心的是如何得到愛而不是如何去愛。



這裡有個基本要素就是,我們認為愛是在關係之中發生的。裡面有一個你,還有一個他人;這種我給你或你給我的愛,就像一個可以拋來拋去的東西似的。如果你認為愛只是如此而已,那麼愛就跟朝著對方的肚皮發射大砲沒什麼兩樣了;而你竟然還抱怨對方不感激你的愛。



你會發現你並不清楚什麼是愛,當你對某個人說「我愛你」時,你真正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和某個人熱戀,然後告訴他你有多麼愛他,這就算是真正的愛嗎?在這種感覺之中有些什麼成分?認真檢視一下這種感覺,你可能會發現你所謂的:「喔,我真是愛你!你實在太好了!」其實是一種需求,你想把對方吃下去,不想讓他走開。但這並不意味你心中沒有一點愛,而是你所經驗到的基本上只是一種需求罷了。



當人們說「我愛你」的時候,他們通常經驗到的是他們的需要。如果你真的有愛,你很少會想到愛。一個真正有愛心的人,是很少會想到愛這件事的。他很少會四處去廣播他的愛,說他的愛有多深或多廣等等。



當你對某人說我非常愛你時,是不是在期待回報?你難道不渴望他也說「我愛你」嗎?假如你說「我真的很愛你」,對方卻回答說「我知道」,那時你會做何感想?你難道不渴望他也積極地回應你嗎?「我剛才不是已經告訴你『我愛你』」了嗎?你為什麼還不過來抱我?」



如果你對某一個人說我愛你,你的話語裡其實是有很多意思的,譬如:「給我一些東西吧,告訴我『你愛我』,抱住我,看著我,看看我有多好。」有時甚至是「不要來煩我」的意思。



你對愛有著各式各樣的成見、假設和想法。因此即使你感覺到愛,那也不一定是愛。從你口中所道出的「愛」,大部分的時候都不是在表達愛,而是在表達另一種東西。如果愛真的存在,它是不言自喻的。你根本不需要說什麼。




當愛出現,「我」就融化,消失不見了

人們所謂的「我愛你」,其實只是一種廣告或商業用語,只是在販賣一些東西,就像是把錢放在銀行生利息一樣。你越是告訴伴侶你愛他,他就越是應該愛你,而你的收穫就越多──即使現在得不到,未來也會得到。



我並不是說當你說「我愛你」時,你的心中沒有一點愛,或許有或許沒有;但即使有愛,你所表達的也是另一個東西。你可能會感受到一些愛,可是你的愛會讓你產生出一種需求;當那份需求變得十分巨大時,你就會對那個人說「我愛你」。你可能會覺得你的愛非常巨大,但其實只是一股強烈的需求罷了。那可能是一股熱切的需要或渴望,但是在感覺上卻是一份強烈的愛。



現在讓我們更進一步地了解「愛」這個字的意思。愛的定義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感覺?它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首先我們需要認清的是,你的人格和自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去愛。所謂的「我愛你」通常只是個謊言,因為會說出「我」這個字的人格是無法去愛的,而且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人格就是乏愛的產物,因此它如何能懂得愛呢?



你通常以為人格就是你,就是你所謂的「我」或「自己」。只要你一說出「我」這個字,愛就變成了謊言,因為「我」是不懂得如何去愛的。就是因為你不懂得如何去愛,「我」才會出現。因為喪失了愛,「我」才出現的。



「我」的存在就代表愛的喪失、扭曲和阻礙,「我」只知道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我」是不可能知道如何去愛的。



所謂的「我」,這個獨立存在的身分感,只是我們的一種形象。即使這個自我形象知道什麼是愛,也不可能成為愛的源頭或是具足愛。事實上,當愛出現時,「我」就被愛融化了。「我」會因此而放鬆下來,消失不見。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我」或「自我」是不懂得愛的,接下來我們需要了解的則是愛到底是什麼。我們通常以為愛就是一種感覺或情感。情感是自我的產物,它總是有特定的對象,也許是人,也許是東西。這個所謂的「我」就是一切感覺的源頭。這個「我」能夠感受到憤怒、嫉妒、哀傷、好惡、偏愛或論斷等等。



因為自我無法去愛,而情緒又是來自於自我,所以愛不可能是一種情緒。如果愛不是一種情緒,那麼它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種思想,還是行動?有人也許會說愛是一種能量,而這股愛的能量是從你的心輪發出來的,就像是一道雷射光一樣進入另一個人的心輪或其他孔道。




想認識愛,就必須先認識自己的存在

若想認識愛,你首先必須認識自己。我所謂的認識自己,指的並不是你的自我;我指的是你必須認識你的存在,而不是你的標籤、你的姓名、你多年來所累積的自我形象,或是你對自己所抱持的概念。



認識自己,就是去認識那超越感覺和概念的你。真正的你和你過去所發生的歷史毫無關係。真正的你也跟你的感覺、思想、你對自己所抱持的意見或是別人對你所抱持的意見都無關。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愛,首先必須認清這件事。



我所謂的「認識自己」,指的就是認識你的存在、你的本體。首先你必須知道本體是什麼。本體不是一種情緒,你的存在也不是一種想法或概念。本體才是真正的你。有一個問題你必須為自己找到答案,「什麼是那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我』,而這個『我』跟所有的概念或標籤都無關?」「我」不知道什麼是愛,因為我真正的存在並不是「我」。「我」只是代表身分的一個標籤罷了,是那斯魯丁稱之為你的「氣球」。某一天那斯魯丁在入睡前和一個朋友聊天。他上床睡覺之前,在自己的大拇指上綁了一個氣球。他的朋友問道:「為什麼你睡覺前要在大拇指上綁個氣球?」那斯魯丁回答說:「我每天睡覺前都這麼做。」他的朋友接著問道:「真的嗎?為什麼?」那斯魯丁的回答是:「這樣第二天早上起來時,我才知道這是『我』。」等那斯魯丁睡著了之後,他的朋友偷偷地把那只氣球綁到了自己的腳拇指上。第二天早上那斯魯丁醒來時,發現氣球跑到朋友的腳拇指上了。他把朋友搖醒之後問道:「如果你是我,那我又是誰?」,這便是「我」、代表身分的一種標籤或是那只氣球。自我這個部分並不是你真實的存在,它只是個標籤罷了。不過擁有這個標籤還是很重要的,否則國稅局就查不到你了,監理所也找不著你了。你必須有身分證和信用卡才能駕駛汽車。缺少了你的氣球、你的標籤,事情會變得非常困難。
當我談到認識自己時,我指的並不是去認識那個自我形象,也不是去認識你對自己的身體或外表的感覺。我指的不是高、矮、憤怒或哀傷這一類的事,而是你必須認識自己內在真正的本質,內在的本性,而這便是我們所謂的本體。一旦發現你的本體,你就會認清它即是你宇宙性的存在。它不是一種反應,也不是一種情緒,因為情緒只是一種活動,一種補充和釋放的模式罷了。不論你是不是在補充或釋放,本體都不受影響。這個可以被經驗到的存在才是真正的你。



如果不認識這個存在,你就不知道什麼是愛,因為愛跟你的本體或存在攸關。它跟你的人格、你的情緒或想法、你的自我形象、你的成就、你的偏好、你的好惡或是你的關係都無干。這些事跟你的存在都無關。




愛是從我們內在綻放出來的一種東西

你的存在是非常單純、完美的;它不被任何事物所染著,它最主要的品質就是永遠都活在當下。而人格只是一種永不停歇的活動,它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永遠都在感覺、思想、渴望和渴求某個東西。本體和它是截然不同的。



某些人已經體驗過自己的本體,某些人還沒有。若想認識愛,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本體是什麼。如果還沒有經驗過自己的本體,你不可能知道什麼是愛,或者你會把愛跟別的東西混淆。即使你曾經感受過愛,你也還是無法將它和情緒分開。



即使有人格的介入,你也還是可以經驗愛或本體,但如果你從未嚐過本體的滋味,可能就無法分辨真偽了;你會把需求或欲望當成是愛。



我並不像其他人那樣,主張有人格就不可能有愛,我認為愛與人格是可以並存的,本體與人格也是可以並存的。但是你如果不知道什麼是本體或人格,你就無法看見愛的純粹元素。當人們談戀愛時,通常都會感受到一些愛,至少一開始是如此。那份感覺會把心打開,然後你又會落入到情緒、反應、夢想或理念之中,而你會認為這些都是愛。



愛是從我們內在綻放出來的一種東西。一旦認識了我們的本質,發現了我們的本體,我們就會看見愛也是本體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存在示現出來的一種方式。愛的本身就是一種存在。當你經驗到愛的時候,愛就是你這個人的存在,它不是你對另一個人的感覺。愛是你存在的某個面向,當它示現出來的時候就變成了愛。



愛是一種存在,它不是一種思想,也不是情緒、幻想、行動或概念;愛有可能把這些東西帶出來,但是它比任何反應都要更根本、更深奧。愛跟本體都是非常真實的東西。你無法擁有愛,因為你就是愛。每當你覺得自己充滿著愛的時候,裡面一定有矛盾的成分,因為那其實是自我在說「我有了本體」,是那張信用卡在說「我是某某人」,當我說「我有愛心」的時候,其實就是處在相反的狀態,因為你的存在已經被貼上了標籤。你就是你。當愛出現時,你整個人都是它了。愛不是你擁有了某個東西,也不是可以拿出來送給別人的一種東西。愛是超越我、我的身體、我的感覺、我的思維的,它會藉由我的身體、我的思想、我的表情以及我的行動而展現出來,但所有的東西都只是愛的包裝罷了。




愛就是「我」,如同手指不會認為自己擁有手指一樣

這份洞見暗示了什麼?如果愛就是我們的存在、我們靈魂的精髓,那麼假如我們只有在某種關係之中才能體認到愛,這又代表了什麼?這意味著你只有在那個特定的關係裡才能做你自己。如果你說我只能愛某個特定的人,那就等於在說:「只有跟這個人相處,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之下,我才能做我自己。」這種由人格所設定的條件會限制住愛,限制住你,而你竟然還說只有在這些條件之下你才能做自己。如果你說:「我只能愛這個人」,這句話意味著什麼?你對自己做了什麼樣的評斷?



認清愛是一種存在並不是容易的事,這不是你可以透過頭腦去理解的事。你只能親自去品嚐它、經驗它、變成它。只有當你體驗到它的時候,你才能了解它的特質是什麼,你會發現愛不是一種概念或理想。如果你從未嚐過椰子的味道,那麼即使有人不斷地?你解說,你也不會知道椰子的滋味是什麼。



親自品嚐過本體的滋味,你自然會認識它。如果沒嚐過那種滋味,你就不可能明白它是什麼。假如有人把本體、存在或愛描述成一種神祕的東西,那就表示他從未嚐過箇中滋味。它其實跟所有的東西一樣平常。



存在意味著知道自己是誰,而不需要參照其他任何的東西。你能感覺並且看見你的身體,所以你知道它是存在的,然而本體的存在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本體會存在並不是因為你能感覺到它或看見它,它比這些覺受都要更貼近我們。對存在的知曉、存在的感覺以及存在本身都是同一個東西。



要想認識一個原子,你必須藉由顯微鏡來觀察它的形狀和色彩。如果你想以認識本體的方式來認識一個原子,你就必須變成那個原子,然後你才能體認那個原子的感覺是什麼。光是看著那個原子是無法認識它的。



愛跟「我」是同一個東西,因此並沒有一個能夠擁有愛的「我」。我並不是說它們是交織在一起的,它們其實是同一個東西。就像手指並不會認為自己擁有手指一樣。手指只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因此它只會說「我是」。




界限全部消失,是愛情關係裡最難體會的經驗

愛不僅僅是本體的一個面向。當你初嚐到愛的滋味時,你會感覺它是一種甜美的東西,一種輕盈、柔軟而又甜美的滋味。這是對愛的一種最單純和最直接的體認。愛感覺上是鬆軟的,而且是粉紅色的。



一開始當你經驗到愛的時候,那種感覺就像是鬆軟而甜蜜的棉花糖一樣融化在你的口裡。當某個人對你說愛你的時候,你們所經驗到的就是這種粉紅色的鬆軟之愛。那是一種充滿著喜愛的感受。



男人通常不允許自己去感受這一類的愛,因為這種感覺太柔軟、太陰性,太不像男人了。有的男人可能會說:「我不想有這種感覺,這種鬆鬆軟軟的感覺太不像男人了。」這便是我們的文化為愛所帶來的限制,好像只有女人才可以有這種感覺似的。當然,這種感覺是不限於男人或女人的。這一類的愛也是我們本體的一個面向。



愛有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的一種就是剛才所說的那種好像要融化掉的愛,我們稱之為融合之愛。它跟人我界限的消失有關,你會經驗到你跟環境之間的一種合一感。你的界限好像突然融化了,周圍不再有任何屏障。你的感覺會細膩到完全沒有任何的界分感,這種經驗會帶來一種滿足,一種深層的放鬆。感覺上你就是你自己的養分,你和那養分是同一個東西。



當人們渴望跟另一個人接近時,就會生起這種愛。夢想兩個人可以永遠在一起、永不分離、合為一體,便是一種對這份愛的渴望和期待。這種愛會讓你覺得你跟自己以及跟萬物融成了一體。這種甜美的感覺就像蜜糖一樣,甚至更鬆更細緻一些。



你們都已經觀察到,一旦經驗了本體的某些面向,就會帶出跟這些面向有關的人格議題。譬如愛這個面向會讓各種的問題冒出來。融合之愛會讓我們意識到緊密與分離之類的問題。一旦體驗到那股鬆軟的融合之愛,你就會開始擔憂你的愛是否會遭到排斥或者被接納。



但是你如果對本體有了認識,就會允許自己去經驗與某個人的融合之愛;你不會覺得你必須在他和你之間豎起一道藩籬。如果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對方的存在,你就會讓這兩種存在合而為一。人我之間的界分問題一旦消失,就不再有合一的問題了。融合之愛會創造出一種沒有阻隔的狀態,那時你跟任何人、任何事物,甚至跟你的身體、你的環境、你的車或整個宇宙都沒有阻隔了。你會覺得你就是一切事物的一部分,你和它們完全融成了一體。你的心就像奶油一樣整個融化了,也完全敞開了。



這是很深的一個面向,也是你對自己比較深層的一種體悟。你開始真的認識到自己,而不再需要參照你的身體、你的感覺。你就是那宇宙深淵。當你看向遠方的時候,你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看著遠方,因為你就是那遠方了。當你仰望天際看著漂浮的雲朵時,你並不覺得自己是在看著那些雲朵,你和雲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因為你就是那些雲。你是無所不在的。你的界限全都消失了,甚至連界限這樣的想法也不見了。在愛情關係之中這是最難體會到的一種經驗,雖然每個人都說這就是他們最渴望的東西。



在愛情關係裡,大部分的衝突都跟融合之愛有關,「我到底能跟你多接近?我不想太接近你,也不想離你太遠。」接近和保持距離的議題通常會障礙住融合之愛。可是當你即是你的存在時,就沒有什麼遠近的問題了。你根本不需要為你的空間豎立起任何邊界,因為你並沒有一個特定的空間。你的邊界一直在融解,就像是奶油一般,當對方的熱情一靠近,它立刻就融解了。




圓滿熱情的「獅子心之愛」

首先我們有甜美而鬆軟的愛,接著又發現了融合及滿足之愛,然後又會出現第三種類型的愛:熱情的、有力的、強烈的、充滿著狂喜的愛。你覺得自己好像被狂風掃過一般,所有的念頭全都不見了。你覺得自己強而有力,精力充沛、熱情而又興致勃勃。你覺得你整個人就像著了火一般,而這熊熊的火焰便是愛。你覺得你充滿著至樂與熱情,而且欲望、渴求、給予及接收之間已經不再有任何差別。一切的東西都變成了那股熱情,我稱之為狂喜之愛。這股愛不再有特定對象,它就是你這個人。這才是真正的熱情,不再是一種虛假的情緒了。如果你仍然熱切的渴望和強烈的欲求,就代表你的熱情還是從自我出發的。真正的狂喜之愛是一種強烈的生命力。你看著生命的存在,你並不想從它那裡得到什麼,只是充滿著熱情地去欣賞它、愛它,因為生命和存在是那麼地美好。美就是那股熱情的一部分,能夠激起那股熱情的也是美──存在的那股細膩而又明透的美感。每一個人每一個東西都是美好的,每一件發生的事也都是美好的。你就是萬事萬物,你即是本體示現出來的美。越是能看見美,你的熱情就越強烈。你熱愛生命,渴望去愛生命,你對它的感覺實在太強烈了,我稱之為「獅子心之愛」。你的心充滿著勇氣和力量,你不再懷疑:「這個人會不會喜歡我?」你沒有任何的擔憂。你的心是那麼圓滿,裡面沒有空間可以容納懷疑或恐懼,你徹底而完整地接納了所有的生命。



愛的所有面向都有一種甜美的品質,不過這第三種的愛是比較具有異國風味的,就像石榴一樣帶著一點酸味。你覺得自己充滿著力量和權力,這種愛是強而有力的,你的心強烈地與生命一起脈動。這份愛之中有一股肉欲的成分,但並不是一種渴欲,而是對生命的激賞和嚮往。你覺得自己是完全投入於生活的,就像身上的每一個原子都毫無保留地投入到生活裡。每樣東西都可口極了!你恨不得把整個生命都吃進去,也恨不得把自己和別人都吃進去。每樣東西都被你吃了進去,因為活著的滋味實在太好了。



當然,人格對這樣的事是有意見的。這種類型的愛所帶出的人格議題跟戀母情節有關,那是你在孩童時期的一種感覺。女性在孩童時期最渴望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男性最渴望的則是自己的母親。你強烈地渴望他們的身體和靈魂。在你的眼裡,他們的軀體是這世界上最美、最可口、最肉感的身體。你的無意識攜帶了這種可口的感覺,因此你一直在等待對的身體出現,那時你就可以重新再經驗一次那股強烈的熱情。



我曾經說過愛就是我們存在的本身,不是一種反應或是可以送給別人的東西。你或許會以為除非碰到了對的身體,否則你不會有熱情的感覺,可是所謂對的身體永遠也不會出現。當你真的體驗到這份熱情時,你會發現你看見的並不是另一個人的身體,而是你自己的存在的圓滿及富足。你熱切地愛上了自己的這些品質,可是卻認為那是你身外的東西。從本質上來看,你所渴望的那個身體,那個深埋在你早期記憶中的身體,就是你自己。你就是那個可口而又肉感的存有,一旦認清了這一點,你就會被自己的熱情所吞沒,你會完全愛上自己的熱情。有了這層體悟,你自然會熱情地對待每一個人和每一樣事物。這時你的愛就不再有特定對象,也不再需要符合任何條件了。它是不受約束,也沒有任何限制的。



我們早先對愛所抱持的各種觀念都是一些障礙。如果把這份狂喜之愛導向一個能引起你肉欲的身體,那就是在侷限自己:你還抱持著小時候對父母的一種感覺。其實那股肉欲只是我們自己的反射罷了,它也是我們本體的一個面向。




宇宙之愛能融解掉身分認同和自我中心的傾向

這三種本體之愛都跟心輪有關,心輪所顯現出來的能量都有愛的成分。慈悲、友愛、溫柔、接納、允許、良善、迎接的態度以及溫暖,這些都是愛,但是跟我剛才所談到的三種愛是不同的。



愛也可能示現成喜悅,它也是一種甜美的感覺。喜悅是非常輕鬆、快樂而又有玩興的。愛也可能示現成圓滿感。如果你感覺你的心充滿著甘露,如果你覺得你的存在不但是愛,也是圓滿的本身,如果你在自己的身上體驗到一種像甘露一般濃密而甜美的滋味,那時,你本身便是存在的甘露了。你等於是在暢飲你自己。



圓滿感乃是愛的一個面向。你並不是經驗到了一種圓滿感,你就是那圓滿的本身,一種深刻的滿足感。此外,當你經驗到本體所示現出來的感恩時,你也不是在對任何東西感恩,因為你就是那感恩的本身。



鬆軟之愛有一種輕鬆感,它通常有一個喜愛的人或事物;融合之愛則是願意跟另一個人分享或給予愛;狂喜之愛通常有一種願意全心全意投入世界的感覺。其他種類的愛,譬如圓滿、滿足和感恩,則跟關係或另一個人沒有任何牽扯。



在過去的傳統裡,老師們通常把本體所有的面向都稱為愛。他們會告訴你,一旦認識了自己,你就會明白你本身便是愛。如果認清本體的每一個面向都具有愛的品質,我們就會理解我們將要討論的另一種愛。



愛所有的面向都可以跟人格共存,人格的身分可以被保留下來,除了愛的另一個面向出現時。這個面向的愛就是宇宙之愛、基督之愛或是神聖之愛。當我們的存在示現成宇宙之愛時,人格就消失了。這便是一般的靈修導師所指的愛,他們會告訴你只要自我一出現,愛就不見了。他們所指的便是這種宇宙之愛。



宇宙這兩個字意味著它不屬於你;它沒有個人性。當你感覺到宇宙之愛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你必須有宇宙之愛,才能融解掉身分認同和自我中心的傾向。當你體驗到宇宙之愛和基督之愛時,你才會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其他幾種品質的愛都可以被視為一種成就,因為人格會將它們據為己有。



最後你會發現,障礙住愛的並不是好惡、是否能融入、是否有熱情之類的問題,而是自我的存在。你會發現真正的問題是「你」,「你」才是障礙所在。認清了這一點,就等於了解了基督之愛;那是一種沒有對象、源源不絕而又富足的宇宙之愛。它的滋味仍然是甜美的,但是要更開闊一些。



我所謂的人格或身分認同到底是什麼意思?若想了解障礙是什麼,你必須全心全意地渴望活出這份愛。你必須甘願放下一切事物,包括你的概念、信念、成就、自我形象、你所有的渴求及夢想。這樣你才能認識這最開闊的愛。從這個角度來看,親密關係的議題根本不存在,因為沒有一個你,也沒有一個我。



大部分的人對於宇宙之愛的反應,都會超過其他種類的愛。因為裡面既沒有一個你也沒有一個我,所以跟愛有關的議題都不會出現。人們在這種愛之中會有較多的信賴感以及較少的恐懼。



跟這個面向的愛有關的議題便是恐懼。恐懼會讓你認為有一個你是需要被保護的,有一個你是需要被強化的。處在宇宙之愛的經驗裡,並沒有一個東西是需要被保護的,也沒有一個東西可以被累積。內在和外在之間沒有任何藩籬。那份愛就像是大海一般,而你就是它的一部分,是其中的一個小水滴。



所謂的「必須去除人格或自我認同才能經驗到宇宙之愛」,指的並不是你必須排斥你的人格。如果你排斥你的人格,那份排斥一定會製造出界分感,然後愛就消失了。宇宙之愛是接納一切事物的,包括人格在內。它不會把人格看成是一種障礙,它只是把人格看成是存在的一部分。從宇宙之愛的角度來看,人格就像是在大海中穿梭的一隻魚。如果這隻魚覺得自己很偉大,而且比別的魚重要,那麼宇宙之愛就會說:「如果他喜歡那種重要的感覺也無妨。這又能帶來什麼改變呢?」



心智不了解什麼是沒有界限的狀態。你一向都認為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是有別於其他東西的,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有可能在沒有孤立感的情況之下仍然存在。但如果從本體的角度來經驗自己,你就會發現本體沒有這種界限感,它不是孤立的,感覺上也沒有止境。但這並不意味你就不見了,你仍然是你。



允許自己不設限,意味著你必須接納自己的寂然獨立。在我們對實相所下的假設裡,最核心的想法就是:寂然獨立暗示著一種界分感。但寂然獨立並不是活在一種界分的狀態裡,它其實意味著沒有任何界限。這怎麼可能呢?這聽起來根本是一種自相悖駁的觀念。
寂然獨立意味著你的人格不見了,本體卻出現了。那是一種沒有任何標籤的存在狀態。當標籤脫落之後,氣球就開始往天空飄,這時你卻說:「等一等,我不想這麼孤獨。請把我的氣球找回來。最好是找個更大的氣球給我!」人格或氣球會帶給你一些特殊的感覺──我們從媽咪和爹地身上曾經得到過的那種感覺。



只要我們還擁有人格,我們就會以為媽咪和爹地還在我們身邊。我們從不知道寂然獨立是什麼滋味。只要你的人格還健在,你的媽咪和爹地就仍然在你身邊。事情就是那麼簡單。你人格的任何一部分如果還健在,都會使你想起你的媽咪和爹地,以及過往的歷史和其他的人。




徹底地做自己就是一種寂然獨立的境界

只要你的心智仍然活躍,仍然充滿著念頭、回憶、概念或成見,你就不能稱得上是寂然獨立的。你所有的思想和記憶都是從別人那裡擷取而來的,只有一個東西無法從別人身上得到,那就是對當下所發生的事的理解。寂然獨立意味著沒有任何想法和成見,完全安住於當下這一刻;你的心不跟過去或任何人事物扯上關係。存在的只有你一個人。
徹底地做你自己就是一種寂然獨立的境界。當你體驗到這種境界時,它會帶給你非常深的哀傷感,因為你必須跟所愛的一切說再見了──不只是媽咪和爹地,還包括你的男友、你的貓、你的感覺以及你所有的概念。



放下這一切,感覺上就像是一種巨大的損失,甚至像一種死亡。我指的並不是你死了,而是其他的人都死了。當你體驗到自我的死亡時,你並不覺得你快要死了;你的感覺是其他的人都死了。你覺得你是完全孤獨的,其他人都不見了。



你已經喪失了從過往的經驗所建構出的界限,然而這界限從未存在過,那只是一種信念罷了。當你真的體悟到實相時,你是沒有任何界限或界分感的,也沒有所謂的內外之分。這些都是你很小的時候所學來的觀念,目的只是為了保護自己。當你六個月大的時候,如果你感覺不舒服或是產生了某些負面感受,你就會把那份感受推到外面去,以免干擾到自己。這便是界分感的源起。



如果你的心念活動完全停止,既沒有任何概念也沒有任何反應,那麼你就會安住在當下,而不再感覺自己和別的東西是分開的。生命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一個「我」存在,存在的只有那份合一感。



你過往的經驗造成了你和當下的界分,這種界分感就像蛋殼一樣把你包在裡面,使你無法體驗到當下。放掉這層疆界,意味著對寂寥的接納。寂寥一旦被你接納,界限就消失了。那時你就察覺不到任何界限了,而這種經驗便是煥然一新的重生。



那時你會發現你進入了一個波濤洶湧的大海。你只是其中的一個小水滴,而這個小水滴是沒有任何界限的。那是一種意識的濃縮狀態,而那意識跟其他的意識是沒有任何界分的。所有的存在都是一種識能,這識能便是愛。只要有任何的界限,你就看不到這份愛了,因為界限會製造出矛盾,而其中是不可能有愛的。



當界限消失的那一刻,媽咪和爹地以及你所有的概念也跟著消失了。那時你會覺得自己快要死了,可是你非但沒有死,反而發現了愛,一種無邊無界的愛。不但你本身就是愛,而且萬事萬物皆是愛。




每個人都是同一大海中的波浪,彼此相通

除了界限之外,還有另一個人格的面向必須消失,才能體驗到宇宙之愛。這個面向就是自我認同感,一種內在的感覺、內在的品質或是內在的滋味。只有藉著這些感覺你才能認出自己。


首先我們有界限感,然後又有一種身分感。當你說「我自己」的時候,你立刻會認出自己來。你具有一種特定的感覺、特定的滋味、特定的品質。你認為那身分感、那氣球裡的氦氣、氧氣或氮氣就是你。



但如果你是它的話,你就不可能是其他的東西了。你不可能是本體,也不可能是任何一種形式的愛了。只要你還認為自我便是你,你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意志力或是本體的任何一個面向。



你會一直感受到自己的身分,你必須藉由它來認出自己。一旦能識出你的自我是什麼味道,識出你的信念製造出了你,你就有可能釋放掉它們。那時你就不再有任何特殊性了。只要你還執著於自我或自我的身分,你一定不會允許那真的東西出現。



邊界、屏障或是界分感,都是由過去的經驗所組合成的。這些過去的經驗形成了金字塔的基底,而自我的身分則是金字塔的尖端。如果看見它的底端是由你的概念所形成的,尖端很快就會消失。



身分感或界分感一旦消失,你就有可能體驗到宇宙之愛,並且了解上帝即是愛,實相也是愛。宇宙之愛本是整個宇宙的基本能量,它一直都存在著,如果有人說他渴望愛,那就像是大海中的魚說它口渴一樣。眼前這一刻你就在愛的海洋裡暢游,你就是它的一部分,它一直都在那裡。



愛是源源不絕的,它永遠都在那裡滋養著每一個人,缺少了它,任何東西都不存在了。只要你還相信自我和界限是存在的,你就無法覺知到這份愛。所以我們才會說,宇宙之愛是無法與自我共存的。請問你的宇宙性身分是什麼?它就是宇宙之愛,一種「我即是愛」的感覺。



宇宙之愛一旦出現,本體其它的面向又會怎麼樣呢?那種鬆軟之愛、融合之愛、狂喜之愛、圓滿感和感恩的狀態,又會怎麼樣呢?宇宙之愛和這些心境有什麼關連?



宇宙之愛既是一種愛,也是一種覺知,所以人們有時也稱它為宇宙意識。宇宙之愛正是本體所有面向的統合,當你體認到宇宙之愛時,你自然會了解愛的行動是什麼。如果一個行動之中包含了本體所有的面向,那就是一種愛的展現。如果情況需要你溫柔,你自然會展現出溫柔的舉止。如果情況需要你篤定,你自然會展現出篤定的態度。如果情況需要你悲憫,你自然會展現出悲憫的行動。如果情況需要你臣服,你自然會示現出臣服的態度。眼前的情況需要什麼,你就會以正確的方式將它示現出來。



這意味著如果想從宇宙之愛的角度來運作,那麼本體的每一個面向都必須暢然無阻地展現出來。



我們現在已經了解愛的行動是平衡的,愛的展現也是平衡的。情況需要什麼,你就展現什麼。宇宙之愛是強而有力、和諧及平衡的。愛的行動也是和諧及平衡的。宇宙之愛的神祕就在於,宇宙的良善本質其實就是存在所示現出的和諧之光。此外,本體所有的面向都可以變成一個和諧的總體,這也是它的神祕之處。



宇宙之愛即是和諧總體的一種展現。每一個面向都跟其他所有的面向調和一致,沒有一個面向是被排除在外的。你的意志跟你的慈悲是和諧一致的,你的慈悲跟你的喜悅是和諧一致的,你的憤怒跟你的身體也是和諧一致的。你的身體又跟你的自我是一致的。你的自我跟其他所有的人都能和諧共處。你的存在沒有任何衝突,每一個部分都調和成一個和諧的總體在運作。這個總體就是你。

學生:你願不願意談一談什麼是友誼,友誼的定義是什麼?


阿瑪斯: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確實該談一談什麼是友誼。友誼到底是什麼,什麼才算是朋友?



我們一般都認為所謂的朋友就是會花時間與我們聊天談八卦的人。朋友時常會聚在一起閒聊,或是談自己的人生。當你想要閒聊時,你就會去找朋友。



另外一個常見的觀點則是,所謂的朋友就是大部分的時候都會贊同你,或是贊同你所認為的孰是孰非、你喜歡誰或不喜歡誰等等看法的人。此外,朋友應該在你感覺很糟的時候,讓你覺得好過一些,朋友應該能幫你補上你的洞。當你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時候,你的朋友會振奮你的士氣,讓你看到自己好的一面。



朋友有時也被視為能夠幫助你度過艱困時期的人。如果你被女朋友趕了出去,你的朋友會提供你一個住的地方。如果你破產了,你的朋友會把他的錢和他的汽車借給你用。當你有需要的時候,朋友往往會幫助你和支持你。



但朋友最主要的作用其實是不讓你感覺到孤獨。大部分的時候,當人們一感覺孤獨就會去找朋友。因此只要有朋友在身邊,你就會跟你的朋友聊天,一起去做一些事,四處逛逛。我們時常說,你並不寂寞,你還有一個朋友。




我們與朋友的關係類似長子與父親

朋友和親密伴侶是不一樣的。你可以把許多事都告訴你的朋友,可是你卻無法跟親密伴侶談這些事,尤其我們會跟朋友談論自己的丈夫和妻子。我們可以對朋友透露一些私密的感想,對愛人卻不能。如果你把每一件事都告訴你的愛人,你的愛人可能會因此而光火,甚至好幾週都不肯跟你做愛。跟朋友抱怨和探究心理問題,朋友會支持你,然後你就能煥然一新地繼續面對你的伴侶。你的朋友也在你與伴侶之間,提供一些比較客觀而平衡的看法。



這就是人們對朋友所抱持的想法──雖然朋友跟你的關係並不像你和你的愛人一樣親密,但是他卻能讓你看到自己的某些部分,因為他的立場比較客觀;他沒有攪進你的情況裡。



人們信賴朋友大過於信賴自己的親密伴侶。你跟朋友相處時不像你跟親密伴侶相處時那麼脆弱。這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關係,當然也有些人會認為朋友並不是那麼可靠。



學生:我對朋友沒有那麼多的期待,如果我打電話約朋友去看電影,而他們告訴我他們沒辦法去,我並不會覺得不對勁。但如果我的愛人跟我說她不能跟我去看電影,我就會心情大壞。「怎麼回事,你為什麼不想跟我去看電影?」



阿瑪斯:沒錯,我們對愛人的期望總是多一些,有許多人都會把朋友看成是額外的人。一個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可以求援的人。對大部分人而言,他們最主要的關係還是他們的性伴侶,朋友通常是次要的。



我們通常會以平等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朋友──平等而各自獨立的一種關係。我們跟朋友的交流是比較平等的。在親密關係裡,我們的掌控性比較高,衝突也比較大。



朋友和親密伴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朋友跟我們在身體上的接觸比較少。身體的接觸是我們跟親密伴侶之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也是它與友情的最大不同之處。你一旦跟某個朋友產生了性關係,這個朋友就不再是朋友了。那種跟親密伴侶的合一感是透過肉體接觸而產生的,我們跟朋友不會有這種合一感,就是因為沒有肉體上的接觸。



因此,親密關係非常類似於嬰兒和母親的關係,而我們跟朋友之間的關係則比較類似長子與父親的關係,因為身體上的接觸比較少。對男孩而言,他的朋友通常是父親,對女孩而言,她的朋友通常是母親。我們對肉體接觸的欲望通常是聚焦於父母中與我們性別相反的那一方,因此,朋友多半是和我們有相同性別的人。相反性別的人之間對肉體接觸的渴望比較強烈,而且肉體接觸一旦產生,友誼就變質了。




真正的朋友會與你有真實的交流

讓我們來探索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朋友,然後試著去了解它的根源是什麼。讓我們先假設朋友所有的特質都是「真朋友」的一種反射或模仿。我們通常所認為的朋友,大部分的時候都只是真朋友的仿效者。



我們一開始就說過,朋友是一個你可以閒聊八卦的對象,但什麼是閒聊?那不就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嗎?



跟某個人談話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真正的朋友可以幫助你覺察到你目前的人生正在發生的一些事。閒聊就是在模仿真實的溝通。



真實的溝通所關注的是真相和理解。在這樣的對談之中,你會更能覺察到自己,並且能發展出一份新的理解,而那份理解會為你帶來緊張的釋放和心胸的開拓。



如果你是在跟朋友閒聊,你所關心的通常不是真相和理解。剛好相反!你只想透過閒聊來分散你的注意力。你既不去面對真相,也不想產生對真相的理解,而只是試圖不去感覺自己的真相。



但是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人們為什麼要跟朋友聚在一起,以便逃避自己呢?他們為什麼要分散注意力?因為他們不想經驗痛苦,他們不想體驗內心的衝突。他們不想體驗內心的恐懼、不安全感或是任何一種不愉悅的感覺。



然而朋友之間的閒聊只是一種模仿的行為,而真正的朋友卻會幫助你面對你的痛苦、衝突或恐懼,使你對這些問題更有承擔力。真正的朋友會幫助你揭露你的問題,這樣你才能理解和釋放它們,而不是將它們掩蓋起來。



真正的交流有時會發生在朋友之間,一個人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或真正的朋友,就取決於有沒有這份真實的交流了。




真正的朋友可以跟你自在地分享孤獨

我們還談過什麼其他有關友誼的事嗎?



學生:我們曾經談過,朋友是可以跟我們做伴消磨時間的人。



阿瑪斯:沒錯,那是一個與孤獨有關的議題。你和朋友在一起殺時間,這樣你就不會感到孤獨了。這是朋友很重要的作用之一。其實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跟朋友一起殺時間,這樣他們就不會感覺孤獨了。因此,朋友就是可以幫助你解除寂寞的人──以逃避孤獨的方式來解除寂寞。所以,朋友的作用也是在填補某些坑洞。



但真正的朋友不會幫你逃避你的孤獨,他會幫助你面對孤獨。真正的朋友會讓你更容易獨處,真正的朋友不會幫你逃避你的寂寞,他會幫助你去感覺並且去接納的孤獨。事實上,真正的朋友可以跟你自在地共享孤獨。從某個角度來看,他比親密關係更能幫助你做到這一點。



由於那份合一的需求,所以我們很難與親密伴侶分享孤獨。因此,真正的朋友就是既能和你做伴,又能與你快樂地分享孤獨的人。



我所謂的孤獨並不是指肉體上的孤立。如果要我?「朋友」這兩個字下個定義,我會說朋友就是可以跟我分享孤獨的人。對我而言,檢視一個朋友最真實的方式,就是我可以跟這個人在一起而同時又能分享孤獨。



真正的朋友不會來干擾你,也不會強加他的意見在你身上或是給你建議。真正的朋友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對或錯。真正的朋友不但不會干擾你,而且會主動地支持你做你自己,幫助你獨自面對自己。獨自面對自己,就是徹底地做你自己。



讓一個人獨自面對自己,意味著不去操縱他,不去掌控他,不去改變他,也不去左右他的反應。這樣的朋友跟你在一起的時候,就好像是空寂本身,而空寂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一種接納。這並不意味他會鼓勵你耽溺於自我憎恨。如果你的朋友會助長你的自我耽溺、自我憎恨以及喜歡說閒話等等的習慣,他們就不是在幫助你獨處;他們是在助長你不獨處的習慣。他們是在助長你的虛妄。如果你跟朋友在一起,而你開始說起閒話來,這時你的朋友若是真朋友的話,他一定會告訴你他並不想談八卦。




好的朋友會協助你看清整個真相

我們現在是在藉由一般人對友誼的觀點來探索真朋友的本質是什麼。我們總認為朋友就是能夠給我們建議、肯定和支持的人,不是嗎?然而什麼是建議?建議的目的是什麼?當我們給別人建議的時候,我們是在做什麼?



學生:幫助他們認清某些事。



阿瑪斯:其實給建議並不是在幫助一個人認清某些事。建議指的是去告訴一個人該怎麼做對他最好。「你最好不要跟太太吵架。我每次跟太太吵架之後情況都會變得很糟,所以你最好不要回嘴。」這就是一種建議,對不對?所以建議就是去告訴一個人該怎麼做,以及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為他的生命帶來利益。



給別人建議其實是在模仿真朋友的作用。真朋友不會給你建議,因為建議無法幫你解決任何事,也不會為你帶來洞見或理解。真朋友會幫你洞察到事情的真相,這樣你自然會知道什麼才是最妥當的行動。因此,真正的朋友會幫助你理解你內心的真相,這樣你就會對自己的情況有所了解,並且對自己的行為產生真正的認識。一旦有了真正的理解,你自然會知道該怎麼做才對。



真正的朋友不會把自己的經驗和意見加諸在你身上,他會幫你找到你自己的解決辦法。別人的意見對你目前的狀況也許並不適用。也許不跟你的太太吵架確實是個很好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的太太都是一模一樣的。有的女人你如果跟她吵架,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重點在於整個情況的真相到底是什麼。譬如你們結婚幾年了?你們是新婚,還是已經結婚三年或七年了?你的太太是什麼樣的人?這所有的事都必須納入考量。真正的朋友不會幫助你去操控另一個人。他會協助你看到整個情況的真相。



真正的朋友會幫助你理解自己,幫助你認識自己,也就是支持你去做你自己,並且學會獨自面對自己。真朋友不會用他的意見來壓迫你。他有時也可能會推你一把,不過那是為了讓你能理解某些事。真正的朋友也可能會對你發怒,如果你所做的事已經傷害到自己或是太不誠實了。真正的朋友會在你的行為危害到健康的時候,勃然大怒地斥喝你。真正的朋友會在你快樂的時候,也跟著感覺到開心。如果你做了某些對自己有益的事,或者有某件美好的事在你身上發生了,那時真正的朋友一定為你慶賀,為你感到開心。
同樣地,當你受傷或面對困境時,好朋友一定會陪伴你──不是讓你不去感覺自己的傷痛,而是幫助你面對痛苦,發展出承擔力。真正的好朋友是深富慈悲心的。



當你感到快樂時,你的好朋友也會跟著開心起來;當你受傷時,你的好朋友會滿懷慈悲地對待你。他的喜悅是對你快樂的一種歡慶,他的慈悲是一種帶著治療作用的接納,而這份接納往往能幫助你接納自己的傷痛,並且從其中得到學習和成長。從這份成長之中又會產生更大的喜悅和歡慶。




你的朋友會如實地看著你、愛護你

真正的好朋友會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完全願意挪出時間來幫助你。他會不求回報地給予你慈悲、喜悅、愛、接納、真相和支持。你的好朋友愛你並不是因為你投合他的意見,而是因為你夠真實,你能夠真實地面對自己。



好朋友不會支持你去閒談八卦,也不會支持你做一些虛妄的事來破壞自己。他會幫助你看到你心中的真相。真正的朋友就是真理的支持者。



每當你碰觸到內心的真相時,你的好友都會為你感到開心。如果你受傷了,你的好友會以慈悲或友愛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因為受傷而憤怒,你的好友會更加同情你。好朋友對你不會有任何意見,好朋友不會對你有任何偏見,他只是如實地看著你,因此,這樣的朋友是完全客觀的,他對你沒有任何情緒性的成見。這樣的朋友能夠看到你每個當下的真相。他因為寬宏大量,所以你有足夠的空間做你自己。



這就是?什麼人們那麼喜歡朋友的原因:因為你在朋友面前可以完全做自己。你不需要假裝或是戴假面具;這才是朋友真正的作用。



真正的朋友是完全願意幫助你的。但什麼是幫助?所謂的幫助就是讓你更能做自己,因為你越是能夠做自己,你就會越快樂,越有能力愛自己。



如果你的朋友幫助你看到了自己的真相,而你卻無法採取正確的行動,你的朋友甚至會更同情你;因為真正的朋友會知道你?什麼無法遵循那份洞見,她會看到你所無法看見的創傷,她會看見你心中所隱藏的恐懼。她對你的感覺沒有任何批判,她不認為心靈受創是一件可恥的事,或是感覺到害怕是不好的事。當她發現你感覺受傷或害怕時,她會滿懷慈悲及友愛地對待你。你越是排斥自己,你的朋友對待你就越仁慈。即使你抗拒她,她仍然仁慈地對待你。你抗拒她是因為你想保護自己免於受傷、免於恐懼,這種情況會令你的朋友禁不住要對你更溫柔一些。



好朋友是一個你完全可以信賴的人,可是你為什麼會信賴這個朋友?因為她對你沒有任何成見、批判或論斷。你的朋友只是如實地看著你所有的優點和缺點,不論你怎麼樣,她都愛護你。



當你把自己搞得一團糟的時候,你的朋友會以堅定的態度制止你耽溺下去。她不會批判你,但是她會告訴你:你這麼做簡直就是個渾球。她會等到你能夠聽進去的時候,才指出你的真相。




友誼跟理解、發現真相的喜悅攸關

如果堅決的態度是必要的,你的好友就會採取堅決的態度;如果愛是必要的,她就會展現出愛。如果理解是必要的,她就會試著去了解。她會幫助你去發現你自己的力量、洞見、支持、仁慈與愛。那是你本來就俱足的一些品質。真正的朋友是能夠讓你開懷地展現出自己真相的人。如果你的表現很虛妄,你的朋友會直接了當地點出你的虛妄,但是她既不表示贊同,也不表示反對。友情跟贊同或反對都無關,友情只跟理解、真相以及發現真相的喜悅攸關。



學生:聽起來真正的朋友應該就是我們的老師嗎?



阿瑪斯:你的說法剛好顛倒。老師就是真正的朋友。你需要的是一個真正的朋友而不是一個老師。一般所謂的老師通常會告訴你事情該怎麼去做。我們心目中的老師總是高高在上地坐在那裡,然後指點你事情應該怎麼去做。然而這並不是真正的老師或真正的朋友所應該做的事。真正的朋友不會告訴你事情應該怎麼去做,他會引導你,讓你自己去發現事情該怎麼辦。這才是真正的老師會去做的事。



我們現在探討的是朋友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從最根本的角度來看,老師就是朋友。友情比師生關係更徹底一些。



你也可以是你自己最好的朋友,你自己最好的老師。你最好的朋友就在你的內心,你最親密的朋友永遠伴隨著你。我們所謂的朋友只是我們內心某一部分的外在代表,我們想要從朋友身上得到的東西,它都能提供給我們。



擁有外在的朋友是很美好的事,你的朋友就是你內在朋友的代表,他能提醒並且反映出你的那個部分。如果你想成為別人的朋友,就必須拿出那個部分和別人相處。



假如你真的夠朋友的話,你會在別人需要友愛時以友愛來對待他,你也會在別人快樂時衷心?他祝福。在?真理服務的前提之下,你永遠都心甘情願地提供支持、愛和洞見。你永遠都支持你的朋友去做他們自己。你對所有的情況都保持客觀,你不會按照自己的信念、意見或情緒反應去對待你的朋友,你能徹底清明而客觀地看見眼前的真相,而且能妥當地回應對方。



如果你夠朋友的話,你就會讓對方獨自面對自己。你不會去干擾他,也不會去批判他,你不會做任何事。只有當他需要你的時候,你才會出現,如果他不需要你,你是沒有必要出現的。而且你根本不會覺得被排拒,你完全不會有受傷的感覺。這些感覺都跟友情無關。




親密關係最需要的就是友情

真正的朋友就像是明鏡一般讓你看見自己的真相。這面鏡子一直在變換顏色。當你受傷時,它會變成象徵慈悲的綠色;當你快樂的時候,它會變成象徵喜悅的鮮黃色。真正的朋友是非常輕鬆的,他絕不是一個難以討好的人。真正的朋友永遠都在等待你的邀約,但不是為了他自己的欲望,而是只要你邀約他,他就會出現。即使你的行為愚蠢至極,他也不會主動干預你。只有當你邀約他的時候,他才會出現。他是溫柔而不好管閒事的,他不要求你的讚美和回報。



學生:你可不可以談一談執著如何影響了友情?



阿瑪斯:如果你有執著,你就無法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朋友。執著會使你無法保持客觀,無法看見別人的需要,也無法看見真相是什麼。執著只會使你充滿著偏見。這就是為什麼親密關係很難變成朋友的原因。客觀性是無法存在於臥房裡的。當你進入臥房時,客觀性已經被你遺留在門外了。



學生:親密關係所扮演的腳色是什麼?



阿瑪斯: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親密關係最需要的就是友情。如果親密關係之中缺乏友情,日子久了它就會變得很艱難,甚至變得一團糟。



親密關係本是一種愛的關係。親密伴侶就是我們的愛人,那個跟你做愛的人理當是你所愛的人,這種關係跟友誼是截然不同的。存在於臥房中的愛,跟一起去游泳的兩個人之間的愛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快樂的程度不相同,涉入的程度也不相同。愛人之間的分享和互動比朋友要多的多。



朋友就像是一面鏡子、一位嚮導和支持你的人,而愛人則是你所喜歡的人。當你跟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所經驗到的自己比較屬於情感的面向。當你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會比較客觀、輕鬆和得體。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愛人,那麼上述的這些品質都會藉由你的愛而呈現出來。在客觀、慷慨和接納的胸懷之中,會出現另一個可能性。你可能會因此而失去自己,失去你的頭腦活動,變成純然的愛、純然的情感、純然的甜美,就像一首歌一樣。



從客觀性、慷慨和開放的心胸會創造出一個空間──你的另外一個部分,這個和親密攸關的部分十分需要空間,而富有空間的親密性就是愛。處在親密的愛之中你才能丟掉自己。



丟掉自己並不意味要你放棄自己、犧牲自己,而是你整個人都融化了。跟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你不可能融化掉;你會充滿著喜悅。但是跟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融化掉;你會化成甜美的甘露。你會變成那空寂、客觀性和慷慨的心胸之中的一首歌。




愛人之間存在著滿足和至樂感,狂喜和熱情

跟愛人相處與客觀性無關,也跟看見、發現或理解真相無關。跟愛人相處會讓你變得良善,因為你即是愛、即是真相、即是生命本身。因此,與愛人相處跟存在這件事有關。
愛人就是你的某一個部分,如同朋友是你的一部分一樣。為什麼是如此呢?因為愛人就是你快樂的源頭,愛人就是令你感到歡愉的那個部分。愛人就是你最真實的那個部分,而它已經失去了自己,所以它不是客觀的。它已經失去了那個會評斷和反應的部分,那個部分已經融化了,消失不見了。


跟愛人在一起就像是品嚐美酒一般。跟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並不想談論什麼,你只想跟他一起消失不見。你不想溝通,只想徹底消失掉。這件事跟交談無關,因為你們已經合一了;在愛的次元裡是沒有界分的。這就是為什麼執著之愛是虛假的;它只是在模仿和替代真正的愛。



在真正的愛之中,所有的窗戶都打開了──其中沒有任何想要保護自己的企圖,也沒有任何保留。你甚至不會去思考是否能全神貫注的問題,因為你已經全神貫注到消失了自我。你的門戶大開,其中已經沒有自他之分。你們結成了一體,在這一體性之中只有甜美、愛和相互激賞。兩顆心共同譜出了相同的曲調。



跟愛人在一起的時候你是完全真實的,但又不是一種客觀的狀態,而是徹底臣服了。你既不想假裝什麼,也不想呈現出什麼。你毫無保留,毫無防範,也不想掌控什麼。你成了無法掌控的芳香。



朋友是你的一部分,愛人也是你的一部分。愛人和朋友可以結合成一個東西。當愛人和朋友結合成一體時,那份愛就會變得輕鬆、得體而細緻。




如果你是朋友也是愛人,你就具備客觀與甜美的品質

如果你既是朋友又是愛人,你的自我就會消失──你變成了一首歌。那首歌是這麼的得體,這麼的細緻,因為它同時具備了客觀和甜美的品質。我指的並不是一種失神狀態,而是頭腦與心合一了。其中有一種絕對的清明度,而這清明度又是非常甜美的!



這種組合很難被人們所體嚐到,通常我們會把它們分開,不過這個狀態還是有可能會出現。



如果你既是愛人又是朋友,那麼你不但是兩條河融成了一體,甚至是兩條透明的河融成了一體。其中有一種清晰、明透和細膩的品質。那份溫柔之中帶著強烈的情感,而那份強烈的情感又很細膩。



讓我們再談一談做個愛人是什麼情況。

愛人是友善的、客觀的、喜悅的、願意支持你的。

愛人跟朋友很相像,但是當愛人展現出上述的這些品質時,還帶著一股甜美的味道。
愛屬於心輪的部位,親密性也跟心輪有關,當心輪打開時會出現一種狂醉的特質。那是一種完全涉入的感覺,其中沒有任何保留。就好像所有的東西都放進了一個鍋子裡;它們全都融化了。每個人都在尋找這樣的愛。「如果我能夠跟最適合我的人相戀,我就會嚐到那種完全溶解掉的滋味。那時我就可以完全做我自己了。」你以為你的這個部分只有在特定的時刻才會出現,尤其是在性愛的幫助之下你的心才能完全打開。雖然這個部分會透過某個人而激發出來,但其實它就是你的一部分。你可以在沒有任何條件的狀況下嚐到這種滋味,不論有沒有一個愛的對象,你都可以進入這種狀態。




你的存在即是愛,像源源不絕的泉水

我認為對親密之愛最佳的形容就是,你整個人都融化在一條甜美的河流裡。合一跟施與受無關。合一跟存在、理解或自他之分都無關,它既不是慈悲,也不是愛或理解。它已經跟萬物合一了,它對一切事物都充滿著愛。



愛正是真相和歡樂的結合。如果你既是真相又是歡樂,那麼你已經成為愛的本身了。假如真相是甜美的,那便是一種愛。如果歡樂是真實的,那也是一種愛。愛兼具了歡樂和真實的品質。在愛之中真相和歡樂是一體的。人們時常會問:「我到底該追求真相,還是該追求美好的感覺?」精神導師的回答通常是:「你該追求的是真相,快樂並沒有那麼重要。一旦看到真相,快樂自然會出現。」



愛人卻會說:「我無法選擇,我如何能在快樂和真相之間做選擇呢?它們是沒有差別的。如果能成為真相本身,我絕對是快樂的。如果真的能感受到快樂,真的成為快樂本身,我就是真相了。在這兩種情況裡,我都是那甜美的愛。」



心智和身體都包含在心的次元裡,心比其他的東西都要完整。一旦成為真正的愛人,你整個人都會處在心的次元。你生命所有的層面都會同時運作;你可以把你的一切都分享出來。如果你還是覺得必須保護自己、把自己區隔出來,保留自己的某個部分不願意與人分享,那麼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愛人。真正的愛人是沒有什麼可以被保護的。你既不想保護什麼,也不想隱藏什麼、給予什麼或是強加什麼在別人身上。你的頭腦活動已經不見了,所以也沒有什麼東西是需要做決定的。



身為真正的愛人你是脆弱易感的;你沒有任何的保護、屏障或疆界。你是門戶大開而毫無保留的。



身為真正的愛人,你沒有所謂信賴或不信賴的問題。如果還需要去信賴什麼,就意味著你還沒有消失。如果你消失了,那份信賴就會變得無有疑惑。友誼便是一種信賴,其中有一種空間可以容納開放度、客觀性、祥和、空寂以及慷慨;有了這樣的空間,心才能敞開。因為你信賴這份友誼,所以你整個人都可以融化掉。這份友誼的本身就是一種信賴,而愛自然會從其中滋生出來。愛會從信賴之中源源不絕地湧出。



愛使你完全迷醉了,所以你根本不會去思考事情會怎麼發生,就隨它去吧。你醉了,而愛便是那醇酒。



你已經完全成為你自己,你徹底地在做自己。但是你的愛之中具有一種個人性的面向。真正的愛人就是一個宇宙人,他是客觀的、富有個人性的,但又帶著一種宇宙性的品質。
一旦變成一個真正的愛人,你就不再跟你的愛人產生界分,但是你仍然擁有個人性。一個真正的愛人可以親自體嚐到存在、本體以及神的滋味。若想親自體證到神,你必須變成一個真正的愛人,這是唯一的方式。親自體嚐到宇宙性的本質,就是愛人真正的本色。




朋友展現的是理性,愛人展現出的是情感

你可以是一個不帶著個人性的朋友,但是你不可能既是一個愛人又不帶著個人性。有愛就會有個人性,做為一個愛人,你是透過你的個人性在跟宇宙神交,因此愛是沒有疆界、沒有界分的。你和你的愛人之間不可能有僵化的界分,因為愛人是一個沒有任何保留、沒有任何疆界的人。這也意味著你的自我不見了,融化了──你跟萬事萬物都是親密的。
這是一個很難被理解的概念,頭腦很難領會它。這個觀念聽起來好像沒什麼道理,因為兩種無法相容的東西竟然可以在一個愛人身上同時存在。它是超越所有邏輯的。「我從沒有經驗過這樣的事。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但愛居然讓這件事發生了。你確實有可能跟整個宇宙或萬事萬物談戀愛。愛人正是這個人性和宇宙性的整合,其中不再有一個我和其他事物的分別。



朋友所展現的是真正的理性,愛人所展現的則是真正的情感。因此當我在說愛人的時候,我指的並不截然是親密關係之中的愛;愛人就是你的一部分。因為受到了人類情境的約束,我們總是把親密關係跟性愛相連,其實愛人就是你的一部分,如同朋友是你的一部分一樣。



我所謂的愛人被愛所迷醉,指的並不是一種喪失意識的狀態。被愛迷醉跟酒醉是不一樣的。我所謂的迷醉指的是慣常的理性不見了,而並不是了了分明的覺察不見了。愛人對當下還是能清醒地察覺。妳還記不記得妳在初戀時的覺察力有多麼高,那時妳對當下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清清楚楚。愛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會被妳察覺,妳隨時隨刻都在留意他的狀況。他稍微轉一下頭,妳立刻知道為什麼。他如果肚子餓了,妳可以在他沒有開口之前就把食物端給他吃。在他還沒說出「我背痛」之前,妳已經開始為他按摩了。在妳還不知道理由是什麼之前,妳已經開始計畫去夏威夷的旅遊,結果是,妳發現妳的愛人需要去度假了。因此,愛人是非常敏感、非常有覺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