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來關鍵下一步: 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 | 誠品線上

台灣未來關鍵下一步: 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

作者 童振源
出版社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台灣未來關鍵下一步: 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內憂外患不斷,現在的我們到底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中?過去幾年,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美麗的寶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憂外患不斷,現在的我們到底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中?過去幾年,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美麗的寶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而藍綠彼此攻訐、謾罵的景象,更讓島上的人民早已覺得疲累。─台灣的未來,朝野應捨棄成見並謀求共識,才能突破現狀僵局,重見和樂與希望。在反服貿與反核四運動之後,馬政府建議在2014年7月召開經貿國事會議,但是在野都沒有參加。顯示朝野衝突仍然無法找到合適的方式與機制凝聚共識。此外,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與推動兩岸經濟整合的困境,是台灣生存與發展最重要的議題,但這也是國內朝野爭議最大、至今仍找不到解決方法的議題,這更造成我們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的被邊緣化。本書先就兩岸關係發展的現況進行解析,包括以「九二共識、各自表述」為政治基礎的兩岸關係進展、台灣民意的趨勢、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滿意度、兩岸關係對2012 年大選的影響、及大陸對台政策檢討。接著針對亞太經濟整合趨勢與兩岸經濟關係,包括檢討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效、及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議題深入探討,最後從民共互動現狀與意涵給予民進黨與台灣的兩岸政策建議。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童振源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與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國際事務碩士與博士。於2006年9月至2008年5月擔任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8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秀年輕學者獎,2012年獲得政治大學學術研究特優獎。主要學術專長為國際政治經濟、中國經濟發展、及預測市場等領域。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第一章 前言第二章 兩岸關係發展現況與趨勢第一節、兩岸關係的現況第二節、台灣民意的趨勢第三節、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滿意度第四節、兩岸關係對2012年大選的影響第五節、大陸對台政策檢討第六節、結論第三章 亞太經濟整合與兩岸經濟關係第一節、亞太經濟整合趨勢第二節、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效檢討第三節、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檢討第四節、兩岸經濟合作的困境與對策第五節、結論與建議第四章 民共互動現況與意涵第一節、民共兩黨都應務實面對彼此第二節、民共交流的現況與展望一、確保反獨:創建國共平台,加速兩岸進程二、拒往深水區:馬淡化大陸熱,國共出現矛盾三、民進黨轉型:確保主權現狀,正視兩岸交流四、前往深水區:強化民共交流,爭取更大多數五、深化民共交流,推動政治對話第三節、謝長廷開啟民共互動大門一、「開展之旅」的背景二、「開展之旅」的成果三、民共互動的展望第四節、謝長廷路線的崛起第五章 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建議第一節、民進黨與中國交往之戰略與策略第二節、民共交流的必要性與建議途徑第三節、民進黨應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第四節、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建議一、凍結台獨黨綱與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二、推動在總統府之下成立兩岸和平發展委員會三、推動「憲法各表」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兩岸共識四、以「民主中國」與「華人認同」搭建兩岸和平與發展的橋樑第六章 對台灣的兩岸政策建議第一節、藍綠共識是兩岸和解的起點第二節、兩岸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合憲安排第三節、兩岸為管轄境內與境外之特殊關係第四節、以「憲法各表」與「民主中國」開展兩岸關係的新紀元一、以「憲法各表」為基礎開展兩岸關係二、以「民主中國」作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願景參考書目表目錄圖目錄

商品規格

書名 / 台灣未來關鍵下一步: 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
作者 / 童振源
簡介 / 台灣未來關鍵下一步: 透視2016選前兩岸關係發展與政策:內憂外患不斷,現在的我們到底處在什麼樣的困境中?過去幾年,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美麗的寶島遭受一次又一次的打
出版社 /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100660
ISBN10 / 9862100664
EAN / 9789862100660
誠品26碼 / 2680898534009
頁數 / 17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5X21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五章 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建議



第二節、民共交流的必要性與建議途徑

在民主國家,由於外交關係或事務無法全盤由政府的政策或管道所涵蓋,因此政黨外交便成為外交互動的重要方式。特別是對沒有執政權的在野黨,這項外交方式有助於在野黨瞭解國際情勢與國際社會瞭解在野黨的主張,並且建立與各國官員或準官員的實質關係,以便在未來執政後能順利推動雙邊或多邊的外交關係。這應該是民進黨的國際事務部參與多個國際政黨組織與推動與其他國家政黨與政府官員進行互動交流的原因。



兩岸關係更加複雜,更需要兩岸政黨互動。大陸政府不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兩岸領導人與高階官員無法直接互動,使得雙方無法建立正常的互動與互信,不容易建立彼此的默契、共識與諒解,難以推動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甚至,雙方高階領導人或高階官員缺乏正常管道進行緊急事件的溝通,容易導致彼此的誤判而造成兩岸關係發展的風險。因此,兩岸政黨互動可以規避兩岸政府承認問題,有助於台灣政黨與大陸高階官員及領導人建立互信與互諒。



儘管海基會與海協會已經規避兩岸政府承認的問題、作為兩岸正常互動的管道,但是兩會經常會因為政治因素而停止互動。因此,如果兩岸沒有互信與政治諒解,雙方高層領導人或高階官員便難以互動,甚至兩會互動會被中斷;兩會沒有互動,兩岸便更難以建立互信與政治諒解,則兩岸關係要和解與進一步互動,便更加難上加難,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當然不是只有台灣會面對這個困境,大陸也會面對這個困境,也會深受其害。



然而,在短期內,中共在民共互動的情勢上仍佔有上風,因為大陸國力的快速擴張及國共兩黨已經建立互動平台,則中共可以透過大陸、美國及國民黨的「大美國三邊結盟」,壓制民進黨未來執政的可能性與政策空間。根據作者在2012年2月上旬參與的民調結果顯示,兩岸關係因素讓5.75%的選民轉向支持馬英九連任,特別是兩岸經濟因素讓4.25%的選民轉向支持馬英九連任。



民進黨在「2012大選檢討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因素是2012大選敗選的三大因素之一。因此該報告建議,民進黨「應該更具體展開[民進黨與中國]雙向的交流,擺脫反中、鎖國等錯誤的刻板印象」。蔡英文主席更指出,「要處理中國問題不是坐在家裡想要怎麼處理,要處理中國問題必需要了解中國,要了解中國必需要在互動中去瞭解、、、、。」



其次,如果民進黨執政,大陸也會透過台灣社會力量、在野黨的政治勢力、美國的國際壓力及兩岸政經情勢壓制民進黨執政後的政策空間,降低民進黨執政對大陸利益的可能傷害。陳水扁總統在執政初期提出的「四不一沒有」便是回應諸多政治壓力的妥協結果,降低民進黨執政對大陸利益的傷害。對大陸而言,兩岸關係最壞時期就是陳總統執政時期;未來民進黨再度執政,大陸不認為兩岸關係會更加惡化。



因此,中共設定與民進黨進行黨對黨互動的前提,企圖施壓民進黨放棄法理台獨,以便民進黨執政後的政策比較符合大陸的利益。然而,中共未必能成功逼迫民進黨在民共互動的政治前提上讓步,卻會衝擊民進黨執政的可能性與民進黨執政後的兩岸實質互動困境。



再者,國民黨持續與中共密切互動,而民共對話與交流持續陷入僵局,中共對台灣的理解將是片面而偏頗的,民進黨對大陸的理解也是片面而偏頗的,都不利於捍衛台灣的國家利益,甚至會危害台灣人民的利益。大陸的快速崛起與發展趨勢對台灣充滿機會與挑戰,需要民進黨精準評估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特別是,兩岸經濟與社會大量交流,很多台灣人民在大陸的利益需要受到民進黨的關心與保護。



長期而言,不與民進黨互動,大陸也承擔重大政治風險。首先,截至2014年6月底,國民黨政府與大陸政府已經進行十次兩會高層會談,簽署二十一項協議,同時,國共論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已經進行九屆,但是國民黨政府至今仍不願意就兩岸主權或政治爭議與大陸政府進行協商,甚至不願意進行比較敏感性議題的協商,包括教育與文化協議等議題。這使得所謂兩岸和平發展建築在非常脆弱的國共默契(九二共識、各自表述)基礎上,即使國民黨繼續執政,缺乏兩岸政治協議的制度化保障,兩岸和平發展將難以鞏固與持續。



第五章 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建議

第三節、民進黨應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

民進黨要不要調整「台獨黨綱」,要不要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這不僅會影響民進黨能否執政,也會改變民進黨的執政格局,更會改變兩岸關係的發展路徑。



首先,在台灣推動全面民主改革之前,民進黨在1991年通過的「台獨黨綱」是否定中華民國的合法性、反對中華民國體制的主張。然而,台灣的民主化根本性改變中華民國的本質,使得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台灣成為事實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既然參與修改中華民國憲法,並且全面參與各項選舉,便無法再否定中華民國憲法與體制的合法性。



因此,1995年民進黨施明德主席率先喊出:「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民進黨執政,不必也不會宣布台灣獨立」。從1995年以後,民進黨的選舉立場便在維護臺海現狀的前提下爭取台灣選民的認同 。到了2000年總統選舉前夕,民進黨在1999年5月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認為經過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與修憲,台灣事實上已經成為民主獨立國家,目前依憲法國號為「中華民國」。陳水扁希望藉此爭取中間選民安心投票支持他。



民進黨的立場調整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即是國際壓力。1990年代初期,冷戰結束後,台灣民主化與經濟成就讓國際社會對台灣的國際孤立處境深表同情。但是,1990年代中期,特別是1996年臺海危機以後,大陸的崛起讓台灣在國際參與與兩岸關係的空間大為緊縮,國際強權儘管同情台灣,但仍以臺海和平為首要目標,因此維護臺海現狀成為國際強權的第一要務。



當然,何謂臺海現狀?台灣與大陸都在爭取臺海現狀的詮釋權,不過美國才是最後的裁判者,只是美國愈來愈偏向大陸的立場,這便是國際社會的殘酷現實。至少,「台獨黨綱」被國際社會視為民進黨可能要改變台海現狀的標誌,使得民進黨必須說服國際社會,它執政不會改變台海現狀。



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之後,民進黨採取台灣事實主權獨立的現狀政策立場,但沒有排除推動法理台獨的模糊立場,仍引發大陸與美國的不安。所以,陳總統在當選後只能以「四不一沒有」的宣示來穩定兩岸情勢。不過,在2004年大選舉辦的和平公投便引發美國批評台灣試圖要改變臺海現狀的批評。民進黨在2007年推出「正常國家決議文」,希望正名制憲,徹底改變中華民國國號與國家體制。正名制憲運動引發大陸的強力反撲,結合美國壓制民進黨的作法,也使得美國對民進黨的現狀政策信任感降到低點。



此外,兩岸經貿緊密交流賦予大陸更多影響台灣選舉的槓桿。根據作者在2012年2月上旬參與的民調結果顯示,兩岸關係因素讓5.75%的選民轉向支持馬總統連任,兩岸經濟因素讓4.25%的選民轉向支持馬總統連任,而且還有2.8%的選民投票給蔡英文主席,但擔憂蔡主席當選會影響兩岸關係,進而衝擊台灣的經濟,這些人恐怕下次未必願意再投票給民進黨。未來,兩岸經濟選民只會愈來愈多,對民進黨選舉的影響只會愈來愈嚴重。



「台獨黨綱」是民共無法對話與交流的主要癥結,有改變臺海現狀的疑慮,甚至可能讓外界誤認台灣目前不是主權獨立國家,也會激化國內統獨的對抗。況且,目前支持急獨的台灣民意大致只有5%,陳總統執政八年,他也說做不到變更國號。如果因為「台獨黨綱」使得民進黨無法獲得穩定多數選民(例如60%以上)的支持,未來民進黨執政恐怕又會陷入朝小野大的無止盡內耗與兩岸持續對峙的困境。



民進黨應該調整「台獨黨綱」,讓「台獨黨綱」真正成為歷史文件,以免被質疑執政的民進黨可能繼續推動正名制憲、改變臺海現狀,促使大陸、美國與國民黨形成「大美國結盟」,不僅阻礙民進黨執政的可能性,更妨礙民進黨執政後推動兩岸與外交政策的困難度。



民進黨也需要凝聚與充實台灣共識, 推出「中華民國決議文」,其主要內涵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從2007年以來,這項內涵已經逐漸成為台灣朝野的共識,能引領台灣突破當前朝野對峙困境。在2007年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推動「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公投時,國民黨與馬英九都公開表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馬總統當選後進一步對國際媒體強調:「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是一個民主國家。」馬總統就職後也多次強調,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2012年選舉時,蔡英文也正式提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國家定位論述。



中華民國憲法與體制既強調台灣的主體性,卻又隱含模糊一中的概念,有機會發展成為大多數台灣人民滿意、美國接受與大陸容忍的兩岸共識。民進黨應該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全面性接受中華民國憲法與體制,藉此凝聚台灣主流民意與朝野共識,以民主(2,300萬台灣人民決定台灣的前途)保衛台灣的事實主權獨立,以不推動法理台獨(建立台灣共和國)的現狀政策與模糊一中概念的中華民國憲法,爭取美國的支持與大陸的容忍,建構穩固的兩岸和平發展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