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度斜暉蘇東坡 | 誠品線上

幾度斜暉蘇東坡

作者 鄭培凱
出版社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幾度斜暉蘇東坡:,細讀東坡,不只為了章句考據與注釋,更是希望了解為什麼他的心靈得到了自由解放,為什麼他能悲天憫人、超越其身處的時代困境,千載之下,仍然讓我們欽仰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細讀東坡,不只為了章句考據與注釋,更是希望了解為什麼他的心靈得到了自由解放, 為什麼他能悲天憫人、超越其身處的時代困境, 千載之下,仍然讓我們欽仰敬佩。讀到他的詩文,如沐春風。 本書收錄了著名學者、作家、書法家鄭培凱教授近年來發表的關於蘇東坡的散文,題材涉及詩書、飲饌、登臨、交遊、為官等,從中可以窺見蘇東坡在不同時期的人生態度與創作特點。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鄭培凱鄭培凱,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教於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新竹清華等校,1998 年到香港城市大學創立中國文化中心。原任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主席,現任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香港集古學社社長、浙江大學客座教授、台灣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2016年獲頒香港政府榮譽勛章。著作所涉學術範圍甚廣,以文化意識史、文化審美、經典翻譯及文化變遷與交流為主。近作有《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多元文化與審美情趣》《歷史人物與文化變遷》《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遨遊于藝》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陳萬雄) 4 自序 8 輯一 佳趣 東坡詠西湖 18 陌上花開 25 從來佳茗似佳人 30 白土與擂茶 34 蘇軾品泉 37 詩詠天下第四水 45 蘇東坡黃州種茶 49 黃州驚艷 52 蘇東坡好酒 55 蘇軾吃素不殺生? 58 蘇東坡祈雨禱晴 85 輯二 幽人 雪泥鴻爪 106 三過蘇州識閭丘 109 三瑞堂「惡」詩 121 蘇軾過陳州 130 蘇軾的《梅花二首》 133 蘇軾謝上表 136 黃州幽人蘇東坡 143 蘇軾夢迴蘇州 146 寒食雨之後 153 東坡與誰遊赤壁 159 舉報蘇東坡 165 蘇東坡判案 168 天涯何處無芳草 171 輯三 書法 黃庭堅評東坡書法 196 蘇軾定惠院書跡 212

商品規格

書名 / 幾度斜暉蘇東坡
作者 / 鄭培凱
簡介 / 幾度斜暉蘇東坡:,細讀東坡,不只為了章句考據與注釋,更是希望了解為什麼他的心靈得到了自由解放,為什麼他能悲天憫人、超越其身處的時代困境,千載之下,仍然讓我們欽仰
出版社 / 聯合出版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88807680
ISBN10 / 9888807684
EAN / 9789888807680
誠品26碼 / 2682324432002
頁數 / 24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X1.3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研究蘇東坡的著作,即使不是多如牛毛,也不會少於我們頭頂的三千煩惱絲,那麼,我為什麼還來湊熱鬧呢?自從蘇軾過世,宋代文人就開始搜集與注釋蘇軾的著作,捋清他的生平事跡,記述軼事,收藏書跡拓片,成績斐然。歷經元明清三代,文人墨客崇尚坡仙成風,甚至次韻遙和東坡詩詞,也樹立了東坡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優秀典範。近代學者更以新的文學研究模式,從文學史專業的角度推崇蘇軾,使得蘇軾的文學聲名與地位直追李白杜甫,寖寖乎有並駕齊驅之勢,專著與論文也隨學術升等的要求與日俱增,到了五輛卡車也裝不下的地步了。
其實,我寫這本書,還真不是來湊熱鬧,而是有感而發。從小耳濡目染,背誦了東坡的《前後赤壁賦》、《念奴嬌.大江東去》之後,就念茲在茲,讀其書思其人。雖
然只是個人興趣,欣賞東坡文章的灑脫自然,一徑讀來,山河影路,清風朗日,但是,超過一甲子的浸潤與積澱,總還是有些揮之不去的詩情感懷,覺得自己一生經歷的波
折起伏,早已在蘇軾詩文中點明道盡。退休之後有了餘暇,經常書寫東坡詩文樂府,在書法筆墨之間追摹其中意蘊,濡墨揮灑的神思想像得以升華,感到別有境界的體
會,是體制內學術書寫難以企及的樂趣。2019 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困居香港烏溪沙家中兩年又半,早晚翻閱不同版本的蘇軾詩文,有如闍黎誦經,以期處變不驚,坐看
雲起,對東坡心境更加有所體會。期間應海內外報刊所需,寫了長短不一的文字,在此重新匯集編輯,盡量排除餖飣考證的繁瑣論據,也算是讀東坡一甲子的心路歷程。
蘇軾(公元1037 年1 月8 日-1101 年8 月24 日),按照傳統紀年,生於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卒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綜觀蘇軾入仕的生平,大體可以分
作四個階段:
風華正茂, 詩情萬丈( 1 0 5 9 - 1 0 7 9 ),二十三到四十三歲
烏臺詩獄, 貶謫黃州( 1 0 7 9 - 1 0 8 5 ),四十三到四十九歲
朝廷重臣, 官場風波( 1 0 8 5 - 1 0 9 4 ),四十九到五十八歲
放逐嶺海,有志未伸(1094-1101),五十八到六十六歲(虛歲)
蘇軾離開四川眉山,進入仕途之後,如脫弦之箭,再也無緣回到家鄉。一生如大江東去,波濤洶湧,在北宋政壇上幾度浮沉,卻總能在萬般挫折之中,昂首前行。貶謫黃州,在烏雲密佈風狂雨暴之際,寫出「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的詩句,令人敬佩之餘,也給後人重要的提示,必須直面慘淡人生,而有所體悟與升華。他晚年從海南放歸,在金山寺自題畫像,回顧畢生經歷說:「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在調侃之中,對世間所謂功業,有了明澈的觀照,也給後世孜孜名利之徒,提供了一面閱世的明鏡。本書書名《幾度斜暉蘇東坡》,典出蘇軾《八聲甘州•
寄參寥子》的上闋:「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蘇軾一生寫了340 多
首詞,用了 80 种詞牌,《八聲甘州》只寫過這一首。他在元祐六年(1091)離開杭州太守任,告別參寥子的時候,有感一生波濤起伏,希望能安享寧謐的晚年,寫了這
闋詞,藉着與參寥子的來往,探討內心深處的詩情感觸與嚮往。然而,東坡老白首忘機,只是渺茫的心願,是曾經滄海之後的美好願望,卻也在內心深處隱約感到,不一定能夠實現。
蘇軾與參寥子交往一生,經歷了早期蘇軾從杭州到徐州、湖州做地方官,到烏臺詩獄、遭貶黃州,從風華正茂的精英,一下子打到社會底層,九死一生。之後召回朝廷,擔任翰林學士,參與朝廷政策的決議,後來又外放杭州、潁州、揚州,一路走來,都有參寥子這個方外知己相隨。甚至到了再次遭貶,流放到嶺南,到海南,參寥子還想去看他,被蘇軾勸阻,才未成行。這首《八聲甘州》寫於蘇軾經歷了烏臺詩獄與黃州貶謫,在離開杭州十五年後,以龍圖閣學士身份擔任杭州太守,在兩年之中,盡忠職守,疏浚西湖,築修蘇堤,解除民瘼。離任之際,告別詩友參寥子,寫出了自己宦場沉浮與知己相伴的心境,本意是想退隱,但有詩讖的意味,好像預知自己晚年要遭遇
的苦難。下闋是:「記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它年、東還海道,願謝公雅志莫相違。西州路,不應回首,為我沾衣。」且不管以後的宦途風雨,至少在西湖邊上,春花秋月,山水清雅,詩友知音得以相聚,也是人生難得的際遇。
這首詞時空交疊,情景相融,渾然天成,讀來如行雲流水。上闋寫景,下闋寫情,地點十分明確,是杭州鳳凰山南麓,俯瞰錢塘江的滔滔潮水,可以望到隔江的西興渡口,風光如畫。不禁想起在黃州寫的《念奴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緬懷的是歷史中三國人物,赤壁鏖兵,在時間的長河中灰飛煙滅。目前在錢塘江邊與參寥子分別,寫的是當下的自我感懷,「有情風萬里捲潮來,無情送潮歸」,感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美好的光陰歲月像潮水一般流逝,就要和眼前的知己好友分別,天地不語,有情無情,只感到江上幾度餘暉。
「幾度斜暉」的意象,呼應了他貶謫黃州之時,在沙湖道中遇雨,寫《定風波》自勉的心境。身處困厄,依舊要昂首挺胸,不怕風刀霜劍的侵凌。即使感到寒氣的逼迫,也總相信前景光明,「山頭斜照卻相迎」,雖然只是夕陽斜暉,心境明澈,就能「也無風雨也無晴」。到了他貶謫海南,政敵有意置他於死地的時候,他依舊無所畏懼,不忘初心,在回應弟子秦觀的《千秋歲》詞中,倔強地發放夕陽斜暉的光芒,說出「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不管受到任何無情打壓,「舊學終難改」,認定了自己的信念,無改初衷,最多也就是永遠放逐海外,學孔夫子:「吾已矣,乘桴且恁浮於海。」
對於《八聲甘州》的深層意蘊,以及蘇軾創作時神思飛揚所涉及的心理狀態,古來有許多揣測與評論,特別是下闋引用「西州路」的典故,導致了眾說紛紜。蘇軾與參寥子相約他年再會,講到「謝公雅志」,說的是晉代謝安身在官場,一直有退隱的「東山之志」,後來卻未隱先死。《晉書》卷七十九,記載謝安突然去世,「雅志未就」:「及鎮新城,盡室而行,造汎海之裝,欲須經略粗定,自海道還東。雅志未就,遂遇疾篤,還都尋薨。」羊曇一向為謝安所愛重,「安薨後,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嘗因石頭大醉,扶路唱樂,不覺至州門。左右白曰:『此西州門。』悲感不已,以馬策扣扉,誦曹子建詩曰:『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慟哭而去。」西州路引人發出深沉的悲痛,懷想故人逝世,再也沒有相會之期,傷感慟哭。蘇軾用了這個雅志未酬的典故,就有人認為這是詩人的讖語,暗示自己前途黯淡,或許天不假年,參寥子不必在西州路上為我落淚沾巾。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認為詩讖之說不通,因為蘇東坡告別參寥子以後還活的好好的,十一年以後才逝世:「自後復守潁,徙揚,
入長禮曹,出帥定武。至紹聖元年,方南遷嶺表,建中靖國元年北歸,至常乃薨,凡十一載。則世俗成讖之論,安可信邪?」
雖然胡仔的詩話編寫的不錯,提供了許多理解詩歌的資料,但他在此對詩讖的辯說,未免膠柱鼓瑟,並不能理解蘇軾寫詩創作的心理狀態,也對詩境想像翱翔的下意識聯想,做了生硬的解釋,缺乏慧識。明代張綖《草堂詩餘後集別錄》批評胡仔的說法:「昔人謂坡作此語,疑若不祥,後歷十一載乃薨,世俗所謂成讖者,意不足信。愚謂非也。凡言讖者,謂其無心而先見之也,若坡翁此語,自是有心為之,乃高人曠達之懷,不可以言讖。劉伶嘗荷鍤自隨,曰:『死便埋我』,豈真然耶?公在海外示姪詩云:『嗟予潦倒無歸日』,與韓文公藍關示姪湘詩:『好收吾骨瘴江邊』,皆若不祥,而二公竟生還無恙。」張綖的批評,是說蘇軾心胸曠達,毫不在乎生死忌諱,所以,根本不是詩讖。胡仔拿蘇軾後來還活了十一年為據,說此詩並非詩讖,是無的放矢。陳廷焯《白雨齋詞話》也是這個意思,說這首詞「寄伊鬱於豪宕,坡老所以為高」。張綖與陳廷焯認為,蘇軾天性豁達,不在乎談論生死,也就無所謂詩讖不詩讖。然而,這樣的斷語也未免過於討巧,以粗魯的標籤方式來解詩。標榜東坡老高人一等,再拿豪放曠達作為理由,解釋蘇軾面對的生命處境,是以概念替代詩情體會,根本不能觸及蘇軾寫《八聲甘
州》的創作心態。說這闋詞是「詩讖」,有一定的道理,不是說他即刻就要面臨謝安的命運,雅志未酬身先死,而是隱約透露了蘇軾長期以來對政局的不滿,對官場體制束縛自由心智的心理挫折,以及一心想要退隱而不得的苦悶。張綖說「凡言讖者,謂其無心而先見之也」,說得沒錯,是感受到了這闋詞想要吐露的心理挫折,只是讓他
一深入解釋,就變成辯駁胡仔的說法,高舉坡翁曠達的大旗,不能探測到蘇軾心境的幽微與傷感。
蘇軾與參寥子的交往,我另有長文探討,在此簡單拈出,作為點題,只說明這本小書的寓意,是通過蘇軾的具體生命歷程,探究他潛藏在詩文深處的意識活動,了解他內心情愫的變動。蘇軾的確心胸開闊,瀟灑豁達,但並非永遠歡笑暢意,也有避不開「罣礙恐怖,顛倒夢想」之時。他可以成為一個「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是有一
定心路歷程的,而他撰寫的詩詞,又最能反映中國詩歌的抒情傳統,由表至裡,展示了詩人內心繽紛繁複的心理狀態。所以,「細讀」東坡的目的,並配合他的生活處境,
不只是為了章句的考據與注釋,而是希望了解他為什麼成為高人,為什麼心靈得到了自由解放,為什麼人品高尚,悲天憫人,超越他身處的時代困境,千載之下,仍然讓我們欽仰敬佩,讀到他的詩文,如沐春風。本書的出版有點倉促,是為了配合我在香港集古齋「書寫蘇東坡」的書法個展,因此,探討蘇軾生平與詩文意蘊的關係,有不能盡意之憾,只好留待下一部書來彌補了。我要特別感謝好友陳萬雄與趙東曉的鼓勵,更感激中華書局侯明、黎耀強、何宇君諸位大編的提點,才有本書的問世。我在書中呈現的蘇東坡,只是一己之見,有時與坡仙拊掌而談,有時與古人隔空叫陣,總之都是私下的讀書心得。知我罪我,還望坡仙天上有知,諒宥則個。
鄭培凱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細讀東坡,不只為了章句考據與注釋,更是希望了解為什麼他的心靈得到了自由解放, 為什麼他能悲天憫人、超越其身處的時代困境, 千載之下,仍然讓我們欽仰敬佩。
本書收錄了著名學者、作家、書法家鄭培凱教授近年來發表的關於蘇東坡的散文,從中可以窺見蘇東坡在不同時期的人生態度與創作特點。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