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息的歌唱 | 誠品線上

無聲息的歌唱

作者 星雲大師
出版社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無聲息的歌唱: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在誦經時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是指哪一種法器?大鐘、木魚、蒲團、紙箔、?盂…等,有何利眾的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在誦經時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是指哪一種法器?大鐘、木魚、蒲團、紙箔、?盂…等,有何利眾的功用?哪些是佛教、哪些不是佛教?哪些是正信、哪些又是迷信呢? 六十年前,星雲大師目睹佛教道業淪喪,大家借著佛教的招牌,把「寄佛偷生」、「販賣如來」當作自己謀取生活的捷徑。年輕的大師,希望佛教徒革除長久以來的陋習,廿三歲在法雲寺看守山林的時候,在只能容身一人的草棚中,覆在亂草堆旁,以大是大非、直言敢言的大勇氣,寫成第一篇物語──大鐘。 大師透過「物語」的悲憫本懷,以「擬人化」觀點,詳實為佛教裡二十種常見的法物器具代言發聲。以各物自語的口氣及散文體裁,對善的加以歌頌、播揚,對惡的施以指摘、導正,把什麼是佛教,什麼不是佛教說明清楚,為當時傾危的佛教撥亂反正,挹注一盞明燈。 全書集結出版後很受歡迎,不少人因而認識佛教、同情佛教,甚至信仰了佛教。可說是台灣佛教最早的現代文學作品,釐清世人對佛教的誤解,也為佛教利益人間的精神,留下一個縮影。 新版編排搭配百餘幅人文照,並輔以法器簡介,是一本富含文學之美的佛教法器工具書,除了可作為學術性的研究教材,也可以幫助喜愛探索生命的讀者,建立正見正信,體解無言的法器,所透顯的佛語意涵。 一甲子前,猶如佛典中「貧婆點燈」的故事,星雲大師為佛教點燃一盞小燈。十七年後,這盞微小的虔誠之燈,以無聲息的歌聲,在世界五大洲傳唱出「人間佛教」的天籟樂音…。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年生,江蘇江都人,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四九年初來台。曾主編《人生》月刊、《今日佛教》、《覺世》旬刊等佛教刊物。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致力推廣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設百餘所寺院道場,並在海內外設立十六所佛教學院,培養佛門專業人才。此外,為推廣社會教育,創辦普門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美國西來大學,及創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一九八五年,卸下佛光山宗長一職,之後四處雲遊弘法,創辦國際佛光會,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星雲大師著作等身,著有《釋迦牟尼佛傳》、《玉琳國師》、《星雲禪話》、《星雲日記》、《往事百語》、《佛光菜根譚》、《佛光教科書》、《迷悟之間》、《星雲法語》、《人間萬事》、《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叢書》一至四集,以及《有情有義》、《佛光祈願文》有聲書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編者序】一甲子善美的因緣 【序】我寫物語的話 1.大鐘 2.木魚 3.大磬 4.籤筒 5.香爐 6.蒲團 7.燭台 8.牌位 9.戒牒 10.文疏 11.紙箔 12.緣簿 13.佛珠 14.

商品規格

書名 / 無聲息的歌唱
作者 / 星雲大師
簡介 / 無聲息的歌唱:為什麼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在誦經時敲打呢?唐朝李白的詩云:「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是指哪一種法器?大鐘、木魚、蒲團、紙箔、?盂…等,有何利眾的
出版社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6458194
ISBN10 / 9866458199
EAN / 9789866458194
誠品26碼 / 2680516720005
頁數 / 256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摘錄)
我寫物語的話
……記得那是在一九四六年的春天,我無意中用物語的口氣寫過一篇〈鈔票的話〉刊登在鎮江《新江蘇報》的副刊上,大概因為文學的意義是在表情達意,而這樣寫法,更能夠生動的把情意表達出來,因此,我起初雖沒有受誰的啟示,但我覺得這樣寫法沒有錯。
這裡所收集的二十篇「物語」,都曾在雜誌上發表過的,發表過了本來不一定急急的出什麼集子,但是,說來真非常令人感動:當我「物語」還只寫到第十四篇的時候,喜事天上來,我最敬仰的慈航老人托人帶了一筆款子給我,記得老人信上這樣向我說:「你的『物語』還要繼續寫嗎?我先送給你一些錢把它趕快出版吧!」
像我這樣兩袖清風的一個青年僧,在這樣的年頭,從來就不敢打什麼出書的妄想,然而這位老人家的慈悲,他能關心到這些微末的地方,叫我又怎麼能辜負這位老人的一片好意呢?所以我在出版了《普門品講話》之後,還能有這本小書和讀者見面。……
我回憶起當初開始寫第一篇物語,是我正給一位老和尚叫我替他看守山林的時候,出家人不能離開了生活中食住的需要,在這種流浪逃亡的日子中,我不得不向生活低頭,為了一宿三餐,我就開始廉價的出售青春與勞力。
我那時,每天山上山下,出沒在森林中,像一個獵者,時時注意山中的動靜。獵者的對象是獐貓鹿兔,我的責任則是注意偷伐樹木的歹人。這些工作,在佛教中除了換取一句虛而不實的讚譽「發心」之外,沒有別的報酬。這樣,日復一日,我開始為不停留的時光與逝去的年華感到恐慌!那一個青年的生命裡不充滿了光熱?那一個青年對未來沒有美麗的希望?我想到我不能讓寶貴的青春與生命無謂的虛度,我該在人生的旅途上留下一點痕跡,因此,我就在那只能容身一人的草棚中,覆在亂草堆旁寫成第一篇物語──大鐘。
………………
我在寫「物語」的期中,當然收到過不少令人興奮的鼓勵,但也聽到過善意的批評。當我寫到物語之八〈香爐〉的時候,內中有所謂十大願文,因此,反對的聲浪,就從那些我所斥為頑固偽裝的人群裡向我打來。
他們說:學佛的人不該咒詛人死,甚至有人說物語都是寫的佛教中的內幕,不應該給教外的人知道。我對於「學佛的人不應該咒詛人死」這句話,在某一方面當然我是不否認這句話是對的,好像那些修阿羅漢果的人,即使有人用刀來殺他,他除了引頸就戮以外,決不願還手。但如果以整個眾生幸福為對象的大乘菩薩,他也許親自拿起刀來去殺死幾個魔鬼,讓大眾和靜安寧的生活下去,這本不可用一面的眼光來相看的。而且,「物語」的體裁不是那些板起面孔來說教的八股文章,也可以說它是文藝的創作。文藝的意義是反映現實,對善的加以歌頌、播揚;對惡的施以指摘、咒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