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騷動: 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 誠品線上

The News

作者 Alain de Botton
出版社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新聞的騷動: 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好評推薦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周偉航(大學教師,筆名人渣文本)南方朔(評論家)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張鐵志(《號外》雜誌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個角落能夠避開新聞的不斷轟炸,新聞的喧鬧紛亂已經滲入了最深的自我當中,但很少有人引導我們思考新聞的影響力:新聞不但左右了我們對現實的觀感,也形塑了我們的心靈狀態!本書乃是一項習作,試圖把「看新聞」這種隨處可見而且眾所熟悉的習慣,呈現為一種充滿古怪與危險色彩的活動。而你,每天都參與其中……一場飢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沒的城鎮、一個逍遙法外的連續殺人狂、一個政府的垮台、一位經濟學家對於明年經濟情勢的預測;這類外在的騷動,正是我們獲致內心平靜所可能需要的東西。當新聞支配了我們的日常,宛若另類的宗教信仰,我們需要有人幫助我們因應新聞所造成的影響:包括心中因此出現的羨嫉與恐慌、激動與挫折,以及新聞不斷向我們灌輸,但偶爾不免懷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會比較好的種種事物。英倫天才狄波頓由此出發,解析20種典型的新聞報導,用他的生花妙筆與透徹觀察,引導我們產生適切的觀點,使我們體認到──與新聞報導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實沒有什麼事情真正算得上是完全新奇、值得訝異,或者恐怖至極。◎關於新聞:新聞是政治與社會現實的主要創造者。正如革命人士所深知的,你如果想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心態,該去的地方絕對不是畫廊、教育部或名小說家的家裡,而是應該把坦克直接開到國家的神經中樞:新聞總部。在已開發經濟體中,新聞的權勢至少相當於以前的宗教信仰。新聞截稿時間與禱告時間的疊合程度高得令人難以置信:晨禱成了晨間新聞,晚禱則是晚間新聞。◎關於新聞的政治性:我們閱聽新聞的時間愈長,愈可能對兩種情緒深感熟悉——也就是恐懼和憤怒。藉著煽起我們的恐懼,新聞殘忍地利用了我們不善於以適切觀點看待事物的弱點。就其本質而言,新聞當然需要觀眾經常感到焦慮、恐懼以及煩惱——但我們卻負有另一項更大的責任,必須努力保持堅毅的韌性。◎關於留言區:線上新聞報導附設的留言區,揭露了一般大眾心中存在著一股從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強烈怒火。在這些憤怒背後,我們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感動的信念,認為這世界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只是沒有受到迅速或果斷的處理,而且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統治者都是惡棍和白痴——每天都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關於犯罪新聞:我們距離災難都只有一線之隔,其他人犯下的罪行並非跟你毫無牽連。這輩子不曾留下犯罪記錄,有一大部分是運氣與良好境遇造成,不足以證明你的性情高潔不可敗壞。◎關於八卦新聞:民主的進程包括對於尊嚴與敬重的需求。社會若是習於貶抑其中絕大多數的成員,會對成功獲致名氣的少數人爆發極度尖酸、惡毒而且彷彿具有分裂性人格的抨擊,要化解就必須採取廣泛散布高格調的關注。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周偉航(大學教師,筆名人渣文本)南方朔(評論家)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張鐵志(《號外》雜誌總編輯兼《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總主筆)陳玉慧(作家,曾任《聯合報》駐歐特派員)戴然 (新聞人、知名講師)(以上按照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艾倫.狄波頓 Alain de Botton英國最具特色的才子作家、哲學家、製作人。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世,在瑞士和英國兩地受教育。通曉法文、德文、拉丁文及英文。現居倫敦。18歲入劍橋大學歷史系。23歲發表處女作小說《我談的那場戀愛》大放異彩,暢銷200萬冊;25歲入圍法國費米娜獎;27歲完成驚世之作《擁抱似水年華》;31歲出版《哲學的慰藉》,以古老的歐洲智慧為現代人療傷;33歲帶著滿腹詩書踏上大千世界的旅程,開講《旅行的藝術》;37歲用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讓《幸福建築》顛覆我們對建築的既定看法,並提出「生活建築」(Living Architecture)計畫,邀請世界知名建築師參與設計,為大眾帶來現代建築的獨特體驗。2009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任命為榮譽院士。2011年獲選為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院士。狄波頓在作品中探討現代生活的各種面向,並多次參與BBC等媒體的紀錄片拍攝,以極富風格的精采創作,向大眾指出哲學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近年更參與創辦「人生學校」(www.theschooloflife.com),實踐他理想中的大學:以文化的功能協助一般人得到生活的方向感與人生智慧。狄波頓才氣橫溢,文章智趣兼備,不僅風靡英倫,全球各國更爭相出版他的作品,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書評人康納立(Cressida Connolly)讚嘆狄波頓是「英國文壇的奇葩」,葛雷茲布魯克(Philip Glazebrook)則認為:「這種奇才作家,恐怕連掃帚的傳記都寫得出來,而且這柄掃帚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知名旅行作家莫里斯(Jan Morris)更說:「我真懷疑狄波頓這輩子有沒有寫過一句乏味的句子。」狄波頓在推出本書的同時,也策劃了新聞網站「哲學家郵報」(www.philosophersmail.com‎),以英國小報《每日郵報》網站的模式來運作,並由「人生學校」的哲學學者們執筆,探究政治時事和名人八卦背後的哲學涵義。個人網頁:www.alaindebotton.com狄波頓作品:《哲學的慰藉》《我談的那場戀愛》《愛上浪漫》《吻了再說》《擁抱似水年華》《旅行的藝術》《我愛身分地位》《幸福建築》《機場裡的小旅行》《工作!工作!》《宗教的慰藉》《無聊的魅力》。■譯者簡介陳信宏專職譯者,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翻譯獎項,並以《好思辯的印度人》(先覺出版)入圍第33屆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譯作包括《我愛身分地位》《宗教的慰藉》《如何思考性這件事》《如何不為錢煩惱》《無聊的魅力》(先覺出版)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政治乏味與困惑些微的希望恐懼和憤怒壞蛋與弊端既成觀念國際新聞資訊和想像細節攝影經濟廣義貨幣供給與烏托邦投資人新聞名人仰慕嫉妒成名的渴望名氣造成的傷害災難悲劇意外自然健康新聞消費飲食、旅遊、科技……文化結語個人化關注內心需求推薦序 富有哲學和人文關懷厚度的佳作 南方朔新聞解讀完 黃哲斌我們需要好新聞 陳玉慧我們還能期待怎麼樣的媒體? 張鐵志大眾應該如何閱讀媒體? 周偉航(人渣文本)

商品規格

書名 / 新聞的騷動: 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
作者 / Alain de Botton
簡介 / 新聞的騷動: 狄波頓的深入報導與慰藉:好評推薦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周偉航(大學教師,筆名人渣文本)南方朔(評論家)黃哲斌(新聞工作者)張鐵志(《號外》雜誌
出版社 / 叩應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1342320
ISBN10 / 986134232X
EAN / 9789861342320
誠品26碼 / 2680871937001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政治

※乏味與困惑

7.

現代政治有一種宏偉而美妙的核心觀念,認為每一位公民──在一種渺小但深具意義的面向上──都是自己國家的統治者。新聞在這項承諾的實現當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因為只有透過新聞這個管道才得以看見我們的領導人,從而判斷他們是否適合引導國家,以及是否能夠帶領人民因應當今最迫切的經濟與社會挑戰。新聞機構絕非僅是民主制度的附帶產物,而是民主制度的保證人。儘管如此,當前的新聞在協調、萃取,以及療癒等方面的表現卻是嚴重不及格。我們可能會被新聞不斷改變的議題搞得團團轉,以致發展不出任何政治立場。我們可能會忘卻那許許多多令人憤慨的事件當中,有哪些真正與我們切身相關,也可能在短短幾個小時後就忘卻了自己剛才熱切關注的事物。就在社會達到一個複雜程度無與倫比的階段之際,我們也懷著不耐煩的心態預期所有重要議題都能夠受到高度壓縮。由於新聞凸顯的都是規模龐大的問題,因此個人行動在這些問題面前也就顯得違反直覺又不值一顧。與其讓人覺得自己有可能影響政治進程,閱聽新聞可能反倒會讓人充滿無力感,覺得自己根本改變不了這個無可改善且基本上混亂不已的宇宙。



9 我們很容易認為積極查禁新聞的行為必然是民主政治的真正敵人──因此言論自由與出版自由無疑是文明的自然盟友。



然而,現代世界卻使我們了解到,就削弱人的政治意志而言,有些力量遠比查禁行為更加有害,也更加憤世嫉俗:也就是以混亂、零碎,而且時斷時續的方式呈現各種事件,以致大多數的閱聽大眾都無法長期關注最重要的議題,於是絕大部分的民眾便在困惑、乏味,以及心思分散的情況下不再關注政治。



在當今這個時代,如果有個獨裁者想要鞏固自己的權位,並不需要做出對新聞下達禁令這種顯而易見的暴政措施。他所需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確保新聞機構持續不斷傳播各種沒頭沒尾的新聞快報,大量轟炸觀眾,絲毫不用說明事件的脈絡,同時又不斷改變新聞議程,也不闡明各項議題之間的相互關聯,而且不時穿插凶殺案與電影明星花邊的聳動報導,這樣就足以弱化大多數人掌握政治現實的能力,並且摧毀他們改革政治情勢的決心。如此一來,現狀即可因為新聞的洪流──不是禁絕──而恆久維持下去。



大眾都對政治新聞懷有無聊乏味的觀感絕對不是一件小事,因為新聞一旦無法透過其呈現技巧以駕馭閱聽大眾的好奇心與注意力,社會就沒有辦法因應自己的困境,從而沒有能力動員大眾意志以促成自我的變革與改善。



不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威嚇大眾吸收更多「嚴肅」的新聞,而是要促使所謂的嚴肅新聞媒體學習,並以能夠充分吸引觀眾的方式呈現重要資訊。我們太容易聲稱嚴肅的事物必須—甚至可以說是禁得起—有點無聊。其挑戰在於如何超越當前新聞機構的這種二分方式:一類媒體提供引人深思但缺乏吸引力的指示,另一類媒體則是提供完全不負責任的聳動消息。



在未來的理想新聞機構裡,脈絡化與普及化這種重大任務將會受到極度認真的看待,因此福利補助款的新聞將會與澳洲食人魔的報導(幾乎)一樣引人入勝。





※恐懼和憤怒



新聞除了煽動人們的恐懼之外,也經常致力於激怒大家。線上新聞報導附設的留言區,揭露了一般大眾心中存在著一股從來沒有人想像得到的強烈怒火。從這些留言來看,大多數人顯然隨時都處於怒氣沖天的狀態下:



●歐盟難以達到預算共識



   留言



    憂心的公民 2小時前

唉,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擺脫這令人厭倦的循環!!!!!!



    Chaffinch 2小時前

這是一項危機,但問題是政治人物沒有辦法加以化解。為什麼?因為歐盟賴以建立的基本 概念就有缺陷—這套體系永遠不可能行得通。我們需要一種雙層的體系。他們為什麼不先解決這個問題—然後再提出合乎現實的預算?!



    Muishkin 4分鐘前

這則留言因違反用語規範而受到移除。

BBC



在這些憤怒背後,可以感受到一股令人感動的信念,認為這世界的任何問題基本上都可以解決,只是沒有受到迅速或果斷的處理,而且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統治者都是惡棍和白痴──每天都有新的證據能夠證明這一點。留言裡確實存在著相關的洞見,只是沒有掌握在正確的人士手中。這正是新聞的一項核心矛盾:新聞提供了一種工具,讓我們能夠對嚴肅、重要且會直接影響生活的決定,進而發展出自己的觀點。新聞邀請我們置身於會議桌旁與國會裡,向我們引介這些運作當中的關鍵人物,但接著呈現出來的卻盡是莫名其妙的拖延、古怪的妥協,以及令人惱火的推託迴避。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每天都只能無能為力地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好友溺水於一座玻璃水缸裡。



新聞不斷以激烈的變革與改善引誘著我們,將若干政治人物捧為遠見家,對他們表達深切的信心,認為一旦就任官職,即可在短短幾個月內徹底轉變國家。新聞屏息等待中央銀行新總裁的上任,期盼資本主義當中的沉睡精力可望因此獲得釋放。新聞帶領我們旁觀會議的進行,並且鼓勵大家相信與會代表可能會在三天的討價還價之後,解決地球上的某些重大問題,例如經濟、非洲的貧困,或是氣候暖化。



接著,只見一切就這麼分崩離析了。那位備受期待的政治人物原來是個笨蛋,而被斥為膚淺又自以為是;央行總裁指稱債券市場的前景令人憂心;會議陷入瑣碎的爭吵,其中一、兩名代表甚至被人發現浮報飯店開支。



我們如果忍不住想要在新聞報導底下的留言區留下不堪入目的髒話,也許是因為新聞從來不肯向我們充分說明一項議題周圍環繞了多少複雜的問題。最合乎邏輯的解決方法似乎總是純粹因為當事者的愚蠢而遭到忽略。我們以不耐而終究忍不住憤怒的口吻質疑:「他們為什麼不直接⋯⋯?」在不過度陷入宿命論與盲目順服權威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對這個理直氣壯的問題感到懷疑。這個問題不該只是一道修辭性問句,而應當引來許多嚴肅的回答。新聞極少提及的,就是為什麼事物極少會有大幅度的改變,為什麼握有權勢與資源的人物或機構無法一舉解決困境。新聞沒有以任何細膩的分析告訴人們一項「困難」的決策究竟難在哪裡,而只是任由大眾在愈積愈深的憤怒下,認定每一項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只有可能是極度的怠惰、愚蠢或惡意所導致的結果──只要找來一個聰穎睿智的人,即可憑藉著幾個果斷而簡單的步驟予以解決(說不定記者本身就是這個人)。



4

憤怒看起來雖是對既有情境的一種悲觀反應,但歸根究柢其實是一種希望的徵象:也就是希望世界能夠變得更好。一個男人若是每次弄丟家裡的鑰匙就忍不住怒吼咒罵,其實無意間表達了一項美麗但莽撞的信念,認為在這個宇宙當中,鑰匙應該是不會遺失的。一名婦女若是看到政治人物違背競選承諾就憤怒不已,則是展現了一種烏托邦式的信念,認為選舉必然不涉及欺騙。



新聞不該消除憤怒的反應,但應該為我們提供幫助,讓憤怒能夠出於適當的理由、達到適當的程度,也只持續適當的時間長度──並且讓憤怒帶有建設性的目的。



這種情形一旦不可能達成,新聞便應該幫助我們哀悼人性的扭曲,並且促使我們平心靜氣地接受人生的這種困境:雖然能夠想像完美的境界,卻偏偏達不到──而且這樣的現象乃是源自種種愚蠢可笑卻又無從消弭的原因。



面對人世間的部分問題,有一種反應其實最能令人心情平和,但當前的新聞卻一直不願意促成這樣的心態:也就是提出證據,讓我們知道這些問題其實尋常無奇,原本就是不完美的人類(這種不完美乃是與生俱來,不是異常現象)無可避免的狀況。由於憤怒能夠帶來激動人心及商業利益的效果,因此新聞也就殘忍地對我們所需的撫慰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