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1: 100堂都會自然課 | 誠品線上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1: 100堂都會自然課

作者 張蕙芬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1: 100堂都會自然課:按月份精選出100個主題讓生活在台灣的人再一次認識這塊土地的生物穿插精彩的攝影和插畫,讓自然課既生活化又有趣:誠品以「人文、藝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按月份精選出100個主題 讓生活在台灣的人再一次認識這塊土地的生物 穿插精彩的攝影和插畫,讓自然課既生活化又有趣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蕙芬1961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園藝系畢業,現職大樹自然書系總策劃及總編輯。投身出版編輯工作三十餘年, 一直以搭起大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樑為自我期許,熱愛自然書籍的編輯出版工作。現與一隻狗以及貓咪大家族一起生活於新店山上的社區。著有『台灣野花365天秋冬篇』、『自然老師沒教的事1-100堂都會自然課』、『自然老師沒教的事2-100堂親子自然課』、『菜市場水果圖鑑』、『菜市場蔬菜圖鑑』、『台灣老樹旅行』以及『都會種樹圖鑑-100個種樹懶人包』上下冊、『自然老師沒教的事7-都會賞樹秘笈』、『慢.漫.山城』(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其中『菜市場水果圖鑑』榮獲2013年金鼎獎最佳非文學類圖書獎。『我的食物地圖』是2018年新作。■繪者簡介林松霖1962年生,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擅長自然生態插畫,畫風寫實精確,繪作『獨角仙』曾獲小太陽最佳插畫獎。繪有『台灣野生蘭賞蘭大圖鑑』、『台灣蜥蜴自然誌』、『自然老師沒教的事1-100堂都會自然課』、『台灣珊瑚礁地圖本島篇』、『菜市場水果圖鑑』(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其中『菜市場水果圖鑑』榮獲2013年金鼎獎最佳非文學類圖書獎。『都會賞樹秘笈-100種樹木圖像記憶法』是最新完成的力作。黃一峰/攝影者擅長以攝影、插畫、視覺設計等專長記錄自然生態的藝術工作者。喜愛用自然素材來當成創作元素,以美學觀點將枯燥的科學記錄方法轉化成活潑的自然創作。創作過程中見於生態環境日漸遭受破壞,1997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並開始以影像及創作記錄逐漸消逝的大自然。1998年於台北舉辦「設計自然」創作個展,之後便行腳於海內外各地,指導民眾用簡單的方式認識與記錄大自然之美,並省思人與自然的關係,希望藉此為所愛的大自然盡一分心力。目前從事自然生態出版品、活動、展覽相關之設計工作;曾榮獲金鼎獎-最佳美術設計個人獎;台灣出版設計金蝶獎-整體美與裝禎類榮譽獎。著有《自然野趣DIY》、《婆羅洲雨林野瘋狂》、《自然觀察達人養成術》以及繪圖作品《老鼠博物學》,還有攝影作品《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爸媽必修的100堂自然課》(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苦苓的森林密語》(時報文化)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作者序前言 自然可以這麼有趣都會自然教室●家庭●公園綠地、水池●行道樹●街道路燈下●學校校園●溪流、河邊●農田、菜園●郊山、步道一月自然課堂鷺鷥家族黃葉的無患子蟑螂檔案冬夜裡的台北樹蛙吳郭魚珠頸斑鳩筆筒樹二月自然課堂雁鴨家族莫氏樹蛙山櫻花的春天油菜花田金銀花椋鳥紅楠的冬芽與新葉通泉草舉尾蟻三月自然課堂家燕築巢斯文豪氏蛙苦楝開花木棉開花春天草地小野花綠鳩的呼喚雀榕的新芽貓咪的房事四月自然課堂台灣藍鵲盤古與黑眶蟾蜍台灣鬥魚與大肚魚麗紋石龍子油桐花季相思樹與木炭行道樹的新葉杜鵑花季五月自然課堂楊梅開花結果五色鳥求偶築巢螢火蟲季狩獵蜂築巢金線蛙壁虎住家的螞蟻螳螂姑婆芋的葉與果實非洲大蝸牛阿勃勒的黃金雨六月自然課堂喜鵲蜻蜓與豆娘夜晚的皇蛾樹上的金龜子月桃花翡翠樹蛙斯文豪氏攀蜥榕果滿樹筒鳥的託卵行為布袋蓮福壽螺鳳凰花開七月自然課堂諸羅樹蛙鳳頭蒼鷹獨角仙與鍬形蟲赤尾青竹絲與青蛇長喙天蛾賞蓮季節蟋蟀與螽蟴菜園裡的紋白蝶蝗蟲八月自然課堂野薑花大白斑蝶人面蜘蛛夏日蟬鳴貢德氏赤蛙都市三俠刺莓桑椹居家附近的蕨類黑冠麻鷺九月自然課堂台灣欒樹的盛宴大卷尾的天空天牛流浪狗的歲月腹斑蛙秋夜的鳴蟲窯烤地瓜十月自然課堂紅嘴黑鵯賞鷹季避債蛾牛蛙五節芒可食用的菇類落葉樹的觀察山蘇赤腹松鼠十一月自然課堂撿松果伯勞鳥澤蛙山芙蓉食蛇龜冬天菜園裡的小菜蛾十二月自然課堂紫蝶幽谷拉都希氏赤蛙冬天的鶇科鳥類枯葉蝶的偽裝

商品規格

書名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1: 100堂都會自然課
作者 / 張蕙芬
簡介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1: 100堂都會自然課:按月份精選出100個主題讓生活在台灣的人再一次認識這塊土地的生物穿插精彩的攝影和插畫,讓自然課既生活化又有趣:誠品以「人文、藝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ISBN10 / 3510946197
EAN / 4713510946190
誠品26碼 / 2681767496008
頁數 / 247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以台灣都會100堂自然課為編輯主軸

試閱文字

自序 : 在清晨遇見白鼻心
張蕙芬,本書作者

搬到新店山上的社區已十餘年,常碰到的多半是鳥、昆蟲、蜥蜴、蛙、蛇或野花、野草、樹木等,至於野生的哺乳動物,除了一些小型的蝙蝠、錢鼠、松鼠、老鼠外,其他的根本不敢期待有碰面的一天,特別是我所居住的社區雖是二十餘年的老社區,但人工化相當徹底,只有邊緣地帶和一些人煙罕至的連結道路,才看得到些許台灣低海拔山區的原本風貌。

那天清晨的奇遇像是一場夢般不真實,等我回過神來,才深自懊惱為何沒帶相機,但那種強烈的驚喜和興奮,卻讓我久久難以平復,這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我何其幸運可以親眼目睹這一切。

遇見白鼻心的地方是兩個社區間的連結道路,兩旁俱是低海拔的典型植被,平常除了少數運動的人之外,就只有車子呼嘯而過。當時是夏天的清晨五點許,我為了躲避炙熱的陽光,特別早起走路回爸媽家,準備牽家裡的拉不拉多犬「King」到山上運動,走著走著,突然聽見宛如小貓咪的叫聲,停下腳步仔細一看,原來在我前方約一百公尺處,有一隻小狗般大小的動物正咬著一隻小動物越過馬路,躲進對面的草叢裡。但牠絕對不是野狗,蓬鬆的長尾巴和大大的圓耳朵,和狗狗的長相完全不同,可是也絕非野貓,因為牠的體型可比貓咪大了許多。

我再往前走了一小段距離,想弄清楚牠到底是什麼,結果突然聽見右側的草叢有小動物的哭聲,定睛一看,謎底終於揭曉,原來是白鼻心的小孩,正哭著找媽媽。白鼻心媽媽十分小心,過馬路時用嘴銜著小孩,和貓咪的動作一模一樣,等藏好一隻,再回過頭接第二隻。小白鼻心圓圓胖胖的臉好可愛,簡直就像玩偶一樣,真想好好欣賞一下,但又擔心白鼻心媽媽的反應,只好快步離開,免得影響牠們母子團聚。離開一段距離後,回過頭,果然看見白鼻心媽媽正快步穿越馬路接第二個小孩。靜靜地看著這個畫面,心中滿溢著感動,原來野生動物早已悄悄在我們身邊落地生根,只要不受干擾,牠們是可以和我們共存的,白鼻心母子的這一幕讓我深深相信了。

多麼希望可以將這種感動傳遞給更多生活在台灣的人,這也是『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的出版初衷,透過都市和郊區生活環境裡的自然景象、植物和動物,讓大家知道自然是無所不在的,無需遠求,其實就在您的生活四周。聽得見大自然的心跳,將使每天的生活充滿生命的驚喜與感動。

試閱文字

內文 : 吳郭魚

吳郭魚是台灣人盡皆知的食用魚種,價廉物美又營養豐富。其實吳郭魚的品系繁雜,加上繁殖容易,所以雜交種非常多,現在「吳郭魚」已成為台灣慈鯛科﹝或麗魚科﹞魚類及其雜交種的泛稱。

吳郭魚的源起是在1946年由吳振輝和郭啟彰自東南亞引進原生非洲的慈鯛魚,為紀念他們兩位的貢獻,才以其姓氏為這種魚命名。目前台灣已引進多達50種以上的觀賞性慈鯛和4種以上的食用性種類,加上難以勝數的雜交種和品系。雖然吳郭魚確實是重要的養殖食用魚種,但也因為其旺盛的繁殖力及適應力,以致大舉入侵台灣的淡水水域,壓縮了許多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

吳郭魚有強烈的護幼行為,這也是「慈鯛」之名的由來。某些種類的吳郭魚在繁殖前,雄魚會挖掘底土築成盆狀的巢,具有強烈的領域性,雌魚將卵產於巢中,待孵化後再由雌魚將幼魚含在口中保護。也有些種類是由雌魚將受精卵含在口中,直到孵化為幼魚,此即口孵行為。

台灣許多河川都看得到吳郭魚,牠們特別喜愛水流緩和的水域,即使水質污濁也能生存,又加上雜食的天性,胃口奇佳,往往成為釣客最大的收穫。但正因為其對污染的高容忍度,體內可能會累積一些環境毒素,常常食用自釣的吳郭魚,有可能吃進不少毒素。

幸而台灣吳郭魚的養殖技術日新月異,在外銷上更冠以「台灣鯛」的名稱,很受歡迎,近來更以海水養殖,使其品質更上一層樓。下次在菜市場看到吳郭魚,不妨仔細端詳一下這位來自非洲的嬌客,如今已是落地生根的台灣魚。

雁鴨家族

每年的10月至翌年4月是雁鴨家族來台的高峰期,也是候鳥季的賞鳥主角之一。春夏季雁鴨家族多半棲於歐亞洲的北部,甚至遠至西伯利亞、蒙古等地,完成了繁衍大事,秋季開始往南遷,移至溫暖的地帶度過整個秋冬季。

台灣的地理位置特殊,剛好是候鳥往南遷不可或缺的中繼站,牠們經過長途的飛行遷徙,台灣東部及西部沿岸的河口濕地,提供了雁鴨家族最好的休息站,就像是沙漠裡的綠洲。有些雁鴨甚至選擇在台灣度過整個冬天,不再南遷,直到4月氣候回暖之後,才一一離去。

要賞雁鴨其實一點都不難,像居住在台北,到關渡自然公園及台北縣市交界的華中橋、永福橋或華江橋都可以試著找找雁鴨的蹤跡,不過近年來由於淡水河沿岸的陸化非常嚴重,雁鴨喜愛的水域環境大為萎縮,甚至因水質污染嚴重,也曾發生雁鴨感染肉毒桿菌而大量死亡。這些年來每年冬天待在台北近郊水域的雁鴨家族似乎正一年年遞減,這樣的環境警訊是值得注意,不要等到有一天牠們不再到淡水河度冬,那時也可能意味台北水域已出現大危機了。

以前曾有幾次難忘的賞雁鴨經驗,例如墾丁的龍鑾潭、金門的酒廠旁,都是難能可貴的體驗,但據說現在金門酒廠已不再排放酒糟,所以再也看不到雁鴨覓食酒糟的壯觀場景,實在有點可惜。

在台度冬的雁鴨家族種類繁多,像小水鴨、綠頭鴨、尖尾鴨、花嘴鴨、琵嘴鴨等都有機會看到,牠們大多混棲一處,一起覓食,一起休息,也讓辨識雁鴨成了一堂有趣的自然課。每一種雁鴨都有其特徵,不妨試試自己的眼力,多加練習,很快就會掌握雁鴨辨識的要領。

燃燒火燄的木棉

木棉和苦楝一樣,都是我偏愛的樹種之一,但它們兩者的魅力卻是截然不同的。木棉的美是陽剛的,不論是開花的方式或是花朵與枝條的對比,都是充滿力量的陽剛之美,而苦楝則是婉約的女性之美,充滿溫柔空靈的想像空間。有趣的是,它們都在春天開花,讓台灣的春天美得讓人目不暇給。

木棉是在17世紀時由荷蘭人引進台灣,爾後又陸續由華南地區引進栽培。一開始是著眼於木棉果實內的棉毛纖維,但還是競爭不過便宜的棉花,於是產量日減,而轉身變成觀賞樹種。每年初春時分光禿的枝條開出一朵朵碩大的橘紅色花朵,彷彿燃燒的火燄般,點亮了城市的街道,木棉的美深受人們喜愛,台中縣和高雄市都將木棉選為縣樹和市樹。

木棉的名稱來自其木質蒴果內的細柔棉毛,每當果實成熟時會開裂,裡面的棉絮便隨風飄蕩,煞是美麗,只是過敏體質的人可能就無福消受,最好還是要避開木棉棉絮飄揚的季節。

木棉開花期間也成了野鳥喜愛造訪的食堂之一,常見綠繡眼、紅嘴黑鵯忙著穿梭其間,吸食木棉的花蜜。曾在金門的金城鎮老街裡的總兵府內看到一棵三、四層樓高的木棉老樹,樹冠十分壯觀美麗,讓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美好印象。

家燕築巢

家燕屬於過境鳥,每年早春來到台灣,在此產卵,撫育下一代,直到中秋節前後離開,集體飛往菲律賓一帶過冬,等到隔年春天回暖之後再回到台灣。

每年只要看到家燕快速穿梭的身影,就會知道春天來了。台灣城鎮的商店街騎樓是家燕最愛的築巢地點,走在「亭仔腳」,抬頭看總不難發現家燕的泥巢。好玩的是,台灣人似乎很歡迎家燕築巢,據說意味著家業興旺,但頭頂有鳥巢,路過的客人難免會遭鳥糞殃及,於是每個商家都各出奇招,有的訂製特殊的木架承接鳥糞,有的挖掉天花板,還有的家燕築巢在騎樓的燈座上,於是晚上都不開燈,以免干擾家燕。這些景致讓人百看不厭,家燕和台灣人共處同一屋簷下,完全驗證了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可能性。

家燕的巢是開口向上的碗狀泥巢,直接固定在建築物上,築巢時公母家燕一起來回尋覓濕泥,大概要一個禮拜左右才會完成。每一窩約有4至5個蛋,公母家燕輪流孵蛋,大概兩週左右即可看到雛鳥破殼而出。接下來兩個月是最辛苦的階段,公母家燕輪流出外覓食,哺育幼鳥,幼鳥的胃口就像無底洞般,只要看到親鳥飛回巢裡,馬上張大黃口,嗷嗷待哺。於是只見家燕馬不停蹄,飛進飛出,好不辛苦,只有炎熱的中午時分停棲在巢的附近,稍事休息。

欣賞家燕,觀察家燕的求偶、繁殖、育雛到小鳥離巢單飛,整個過程就在你我的身邊,不需遠求,也不用探險,這是多麼幸運的事,而且最棒的是年復一年,家燕一定準時來報到。

螢火蟲季

螢火蟲季是每年4月、5月的一大盛事,許多地區甚至還會舉行賞螢活動,讓螢火蟲成為初夏夜晚的主角。這段時間賞螢的尖峰時段以太陽剛下山的5、6點一直延續到7、8點,晚上8點以後就剩下零星的點點螢光。

螢火蟲以光做為溝通媒介,算得上是陸生動物的創舉,在牠們短暫的生命裡,談戀愛、交配是最重要的大事,於是在黑漆漆的夜裡尋覓另一半,閃爍不已的螢光就是雌雄螢溝通的媒介,要說是螢火蟲的語言或密碼也罷,或者也可浪漫看待,這些螢光其實就是螢火蟲的綿綿情話。

螢火蟲的螢光是一種冷光,由體內的螢光素經由酵素作用而產生,每一種螢火蟲都有其特殊的發光頻率和閃光模式,是為尋覓交配對象而精心設計的。雄螢一邊發光一邊四處徘徊,等待雌螢的回應,一旦雌螢看到牠喜歡的閃光,就會在一段時間內不發光,然後一閃以回應雄螢,對雄螢而言,中斷訊號後的一閃宛如燈塔的信號,告知牠雌螢的所在位置。

想要欣賞初夏的螢火蟲盛會,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乾淨的水,和水邊豐厚的腐植質及繁茂的草叢,以利螢火蟲產卵,同時也才有螢火蟲幼蟲賴以為生的小蝸牛和螺類。螢火蟲的幼蟲是肉食性,以小蝸牛和螺類為食,因此只要有乾淨的溪流或山溝,時候一到,大概就能欣賞螢光晚會了。

這麼多年的賞螢經驗,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十餘年前,那一年雨水很多,讓螢火蟲大發生,有一晚走在社區的連絡道路,剛好路燈故障,完全漆黑的路上濃霧密佈,雖然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路也不免心裡發毛,誰知才轉個彎,眼前出現的竟是夢寐以求的景象,道路兩旁的草叢滿滿都是螢火蟲,螢光簡直比路燈還亮,我彷彿走在星光大道上,可惜的是只有我一人獨享這極美的夜景。之後許多年一直期盼重溫舊夢,但始終未曾如願。

獨角仙與鍬形蟲

對於昆蟲迷而言,獨角仙與鍬形蟲是必養的蟲蟲名單,由於繁殖、飼養容易,加上深受歡迎,現已成為完全商業化的產品,連牠們吃的食物也像貓狗飼料一樣,有現成的果凍製品可買,讓許多小朋友更是趨之若鶩,養得不亦樂乎。

其實獨角仙與鍬形蟲是台灣相當常見的甲蟲,只不過先決條件是要有樹林的環境,一般平地的都市住宅就很難看到牠們。以我住的新店山區為例,每年夏天一定看得到牠們,只是數量多寡的差別而已。

獨角仙的外型得天獨厚,那雄壯威武的犄角,宛如鐵甲武士般的造型,讓人看了不愛也難。其實獨角仙的雄蟲在短促的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找到雌蟲,順利交尾產下下一代,而交尾的前提就是要先打敗所有的競爭對象,特化的犄角便是雄蟲角逐大賽的最佳武器。不論是戰勝或失敗的獨角仙雄蟲,短暫的夏日是牠們唯一的舞台,隨著日照時間的縮短,牠們也步上生命的盡頭。我常在路旁撿到奄奄一息的獨角仙,於是將牠們帶回家安置在昆蟲箱內,用美味的蘋果餵食,讓牠們在生命的最後階段可以稍稍享受喘息一下。生命終結之後,就將牠們移至乾燥箱內,一隻隻獨角仙標本提醒著每年美好的夏日時光。

鍬形蟲一樣常見,而且種類更多,但可能是外型跟獨角仙相較之下平淡許多,所以從來不曾動過飼養的念頭,只在樹下看看就滿足了。社區裡有許多構樹,夏天的結果期必然吸引許多鍬形蟲群聚,多汁美味的構樹果實是自然的恩賜,讓鍬形蟲可以度過一個豐厚的夏天。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