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燦模式: 超越對立.翻轉桃園 | 誠品線上

鄭文燦模式: 超越對立.翻轉桃園

作者 鄭文燦/ 口述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鄭文燦模式: 超越對立.翻轉桃園:◎專文推薦: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用對話取代對立,以共識取代衝突,落實多元、包容、尊重的整合型思維,鄭文燦帶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專文推薦: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 用對話取代對立,以共識取代衝突,落實多元、包容、尊重的整合型思維,鄭文燦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桃園! 「桃園的翻轉跟建設,是桃園團隊全力以赴,一天當三天用,一起完成的成績。這當中,鄭文燦市長的領導風格,推動政務的決心跟毅力,當然扮演最關鍵的角色。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在說明桃園市如何在過去這段時間,凝聚進步共識,超越政治對立,創造出地方治理的新典範。」--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市長就任時,我特別用客語寫了一首詩送給他,叫〈天光囉〉,象徵著我們的桃園市要邁向大發展、大進步。市長的這本書,除了講述他從學運到從政,一路以來的心路歷程,也說明了桃園在天光前後的故事,以及整個城市的進步軌跡。」--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鄭文燦模式」是代表了逆轉勝,代表了一種思維,一種改變的方法。鄭文燦走過的政治路,讓他以一種溫暖包容的方式,翻轉桃園,讓市民的幸福感提升。在農村家庭長大,樸素又肯吃苦的生活態度,讓鄭文燦成為民主化過程一個代表性的新生代。一九九○年的野百合學運,改變台灣,也改變了鄭文燦和他的世代。二○○九年第一次競選桃園縣長,二○一四年首屆桃園市市長選舉的勝出,代表了鄭文燦已經成為桃園人可以期待的選擇。 從幕僚到首長,從議員到市長,從黨職到公職,從台北的新聞局長及發言人,到深耕桃園。鄭文燦的故事,也值得大家一讀。秉持「市長的高度與市民的角度」、「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理念,鄭文燦一步一腳印,在桃園市民中建立起難以取代的地位。 鄭文燦經營桃園的方法,是多元、包容且有價值方向,他推動育兒津貼、社會住宅、多元文化、原住民轉型正義、青年創業、運動中心、河川整治、下水道系統、公園建設、鐵路地下化、機場捷運、台灣燈會、地景藝術節、桃園農博、航空城計畫、亞洲•矽谷、綠能低碳、生態保育、農業轉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每一項工作,都讓人Surprise,就如同他的選舉一樣。 究竟是如何辦到的,「鄭文燦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鄭文燦/口述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海基會副祕書長、民主進步黨發言人,現任桃園市長。一九六七年於桃園市八德區的農村家庭出生。大學時期,正逢台灣民主化的浪潮,擔任台大學生會副會長,參與野百合學運。一九九八年,三十歲當選桃園縣議員,獲得全縣第一高票。二○○六年,三十九歲,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成為最年輕的閣員之一。 二○○九年,在選前兩個月臨危受命,參選桃園縣長,最終以不到五萬票之差惜敗,被稱為「58天的奇蹟」。二○一四年,從不被看好到逆轉勝,當選升格後第一屆桃園市長,翻轉了桃園的政治版圖,也成為當年六都中最年輕的市長。張瓊方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任職《台灣光華雜誌》二十餘年,現任「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雜誌特約主編。曾獲第十一屆「兩岸新聞報導獎」雜誌報導佳作;第二屆「好『媒』人優良平面兒少新聞報導獎」第二名。著有《鄭文燦模式:超越對立,翻轉桃園》(由天下文化出版)。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從當選的驚奇到執政的驚喜 蔡英文推薦序 桃園的天光 鍾肇政楔 子01 重點在於投入與熱情02 下苦工之江湖一點訣03 成為領導人前的歷練04 流水的官,必須做好打勝仗的準備05 「我知道桃園人要什麼!」06 路在腳下,事在心上07 人才只有老中青,不分藍綠白08 一起創業,一起打拚吧09 市長給你靠10 多元文化是一種生活,不是口號11 近鄉不再情怯,遊子樂於返鄉12 衝突下的決策思考13 鋼鐵意志與柔軟心14 走出台灣,在全世界的地圖上看桃園15 處理危機,更要預防危機16 肯傾聽,就能聽得到更遠的聲音

商品規格

書名 / 鄭文燦模式: 超越對立.翻轉桃園
作者 / 鄭文燦 口述
簡介 / 鄭文燦模式: 超越對立.翻轉桃園:◎專文推薦:中華民國總統/蔡英文、台灣文學之母/鍾肇政用對話取代對立,以共識取代衝突,落實多元、包容、尊重的整合型思維,鄭文燦帶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5314
ISBN10 / 9864795317
EAN / 9789864795314
誠品26碼 / 2681635247008
頁數 / 30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改革之爭,無役不與

許多人好奇,出身毫無政治背景家庭,鄭文燦的民主思想啟蒙始於何時?
高中時期鄭文燦負笈北上,獨立生活。「我父母很放心,也沒來看過我,連我住哪裡都不知道,」鄭文燦說,高中三年經常流連於南海路或牯嶺街,「那邊黨外雜誌很多,類型可能有一、二十種,」他記得曾在書店裡讀過蔣經國在蘇聯留學時期寫給蔣中正的家書。
鄭文燦念大學的一九八○年代,適逢台灣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打開」、「變化」過程,亦即所謂的「解嚴時代」。菁英雲集的台大,成了民主的發源地,光是改革派社團就有十幾個,鄭文燦躬逢其盛,「我人生的窗口打開了,DNA改變了,」鄭文燦這樣形容。
大學時期的鄭文燦,把多數時間用來參與社團活動。當年台大有三大改革派社團—―大學新聞社(大新社)、大學論壇社(大論社)、大陸問題研究社(大陸社),不但吸收很多學生,還各自舉辦讀書會和討論會,發行刊物。鄭文燦與室友李建昌都是大陸社的一員。
為什麼選擇大陸社?「因緣際會,」鄭文燦說,當時大陸社位在舟山路口,正好在他從電機系回宿舍的路上,路過時被招生廣告吸引。
李建昌指出,大陸問題研究社原來是國民黨外圍組織,一九八二年,一位台大化學系的學長揪了很多法學院的學生入社,使得大陸社量變、質變,轉成學運社團,在當年相當蓬勃,吸引多菁英加入,除了核心幹部鄭文燦外,同時期還有現在檯面上知名的范雲、林佳龍、段宜康、鍾佳濱、鄭麗君、郭正亮、陶儀芬、周威佑、劉孟奇、駱明慶等人。
李建昌是鄭文燦台大社會系的學長,念研究所時和鄭文燦當了兩年多的室友。「當時在汀州路租下一個鋪榻榻米的工作室,可以在那裡開會,我們就頂下來繼續住。」李建昌說。
第一屆台大學生會成立時,羅文嘉是會長、馬永成是副會長,鄭文燦則擔任《台大學生報》創社社長。《台大學生報》是第一份學生出版的報刊,內容以校園新聞的報導與評論為主,有時是雙週發行,有時一個月發行一次。總主筆是現任桃園市議員范綱祥,總編輯是知名雜誌總編輯臧聲遠,副刊負責人則是知名作家王文華。
在此之前,鄭文燦已先後擔任過工學院學生刊物《工訊》,以及《代聯會訊》的總編輯。李建昌說,鄭文燦筆快,文思泉湧很厲害。不但是校內學生刊物的主要寫手,外界邀稿也不斷,「他常常到截稿最後一天才交稿,我跟他住在一起的時候,他晚上十一、二點還在趕稿是家常便飯。」
從一九八五年進台大,大學校園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大事件。擔任第二屆台大學生會副會長的鄭文燦,幾乎無役不與,更在其中扮演關鍵性角色。「我們像是一群充滿熱情、充滿理想的大學生,想要改變台灣。」鄭文燦說。
鄭文燦升大二那一年,台大發生李文忠事件,當時鄭文燦也曾參與支援。李文忠在傅鐘底下靜坐抗議,他因為英文三修不及格被退學,校方沒有事先通知就把他退學,後來學校教授調查團建議讓他復學,學校又用校務會議把它否決,被認為是政治力要處罰學運學生,引發很大衝突。「那個退學事件讓台大整個吵起來,小小的一根火柴就燒起來了。」
緊接著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發生「自由之愛」事件,由於大新社發行的《大學新聞》揭露李文忠事件,加上成員參與鹿港反杜邦運動與調查,大新社遭停社、停刊,以「大新社」為首的幾個改革派社團串連,要求校方廢除審稿制度,還給學生言論自由。
一九八九年的二二八,鄭文燦協助策劃了台大第一場紀念二二八受難者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的追思會;緊接著在同一年的教師節,又策劃跨校大學生與教授大遊行,提倡修改《大學法》,落實大學自主、教授治校,以及學生自治。
從推動《大學法》改革,轉而要求民主改革,野百合學運是鄭文燦大學時期最激昂的篇章,但學運結束之後,他又恢復學生的角色,雖然野百合學運後接連發生了很多政治變革的抗爭事件,如:總統直選、反軍人干政(郝柏村當行政院長)、廢除刑法一百條(叛亂犯唯一死刑)等等。鄭文燦都在學生群體中扮演關鍵角色,但直到畢業那一年,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日,鄭文燦才正式加入民進黨。
在那一個各個場域都缺乏年輕人的時代,鄭文燦意外,也是必然地走上了從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