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一家人: 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 | 誠品線上

星空下的一家人: 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

作者 潘冀/ 口述; 廖大魚/ 撰文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星空下的一家人: 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美學教育×教養藝術國藝獎建築師潘冀的美學教養觀父母不是孩子生命的擁有者,而是代管者讓孩子看見真實的美好,進而了解如何愛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美學教育×教養藝術國藝獎建築師潘冀的美學教養觀父母不是孩子生命的擁有者,而是代管者 讓孩子看見真實的美好,進而了解如何愛人、愛世界華人知名建築師、海洋大學講座教授、 國際新銳導演、歐盟服裝設計師潘冀 ×孫寶年=潘貝思+潘貝寧潘冀以美學設計與生活實踐的觀點,分享與夫人孫寶年教授一同教養兩個女兒的歷程。在「家」的牽繫下,一家四口即使分散各地,各擁專業及志趣,卻依然緊密相連。跟著他們的成長故事、教養經驗及設計創作歷程,尋找與家人一起前進的勇氣,擁抱「家」的不變價值。人生最精采的不是已完成的夢想,而是堅持走在夢想的道路上;讓孩子從家庭大步前進,走向社會與世界。●孩子不是外星人,而是來自星星的朋友,期待我們慢慢去了解他們。●「生命代管者」不是僅僅守住子女,還要啟發他們的心靈。●「乖與不乖」跟「對與錯」是兩回事,沒有絕對關係。●孩子年少時在心中預留想像力的空間,長大後便成為與世界對話的力量。●人生是一場「學習馬拉松」,我們培養孩子的不是短跑的爆發力,而是面對一生的人格、素質、涵養與能力,一個能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奔進的馬拉松選手。●有一天,你會發現孩子不只長大了,還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優點。●才華無法以考試來衡量,分數不代表一切的努力。●孩子就像學習飛翔的小鳥,往藍天展翅飛去,當你放手之時,不知不覺之中,他們已如鷹翱翔。●讓子女帶著父母的祝福,毫無掛慮的向前奔跑。◎聯合推薦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潘冀●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美國萊斯大學建築專業學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工程學士投身建築業五十餘年,與其領導的建築團隊至今完成六百五十多件建築作品,獲得國內外建築設計大獎與專業雜誌之刊載報導。曾獲國家文藝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美國建築師協會院士 (FAIA)、中國一級註冊建築師、成功大學校友傑出成就獎等多項榮譽之肯定。美學的夢想實踐來自深厚的家庭根基,如同潘冀夫婦一同教養兩個女兒的歷程,經由時光的淬煉,這一家人平實而不平凡的故事,為現今價值模糊的消極年代提供正面能量。■譯者簡介廖大魚現任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規劃設計師。曾獲優良電影劇本獎、「拍台北」電影劇本獎、台北兒童藝術節兒童戲劇劇本創作、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好書大家讀等獎項。以多年來與潘冀的近身對談,構築出猶如另類設計藍圖的溫暖文章,經由美學觀點的文字描述,傳達潘冀對台灣的關懷與期待。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星空下的神仙家庭前言 關於這一家人PART 1 來自星星的朋友答答的打字聲一步一步向前移動來自星星的朋友我可以養狗嗎?從搭公車開始乖與不乖今天我們為誰禱告?學習與讀書尋找好心情最佳進步獎人生是場馬拉松考試做不到的事摸著牆壁前進第一件新衣國中生的 party琴聲的呼喚準備好了嗎?學飛的過程我們支持你大銀幕與伸展台生命代管者行李收納達人跟著我快閃賀卡練習說再見家,時光淬煉的美學PART 2 家在星空屋簷下給你一台相機快走.慢遊最難忘的景點共享運動之樂培養好奇心與觀察力我家的餐桌星空屋簷下禮物自在人生的5 F成熟人生的5 R氤氳繚繞的相聚時刻PART 3 大步前進,和世界接軌水龍頭與攝影機六十分,及格嗎?揮灑的氣韻文青的力量幸福人生的體驗夥伴陌生人的援手發揮專業,改變世界流動的建築從全人教育到全方位人才想像力的覺醒注目的焦點旅程的盡頭走在夢想的道路上附錄一 大女兒的話附錄二 小女兒的話後記 意外的星空

商品規格

書名 / 星空下的一家人: 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
作者 / 潘冀 口述; 廖大魚 撰文
簡介 / 星空下的一家人: 建築師潘冀的築夢教養:美學教育×教養藝術國藝獎建築師潘冀的美學教養觀父母不是孩子生命的擁有者,而是代管者讓孩子看見真實的美好,進而了解如何愛人、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4584
ISBN10 / 9864794582
EAN / 9789864794584
誠品26碼 / 2681599214009
頁數 / 32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星空屋簷下


  一九九八年,台北的傳真機「嘟」聲響起,緩緩印出一張黑白圖畫,是二女兒貝寧素描自己在窗前的背影。那時她正在紐約實習,公寓窗外可以清楚看到帝國大廈,她一個人正默默的伏案工作。


  從倫敦來到了美國,一切都是新的冒險與挑戰,黑白紙張上沒有多餘的文字,身為父母的我們卻感同身受。


  早年我們全家生活在一起,一天不說話會覺得很奇怪,要是不在家,就會想辦法互相聯絡。寫信、打電話都是很好的方法,早年通訊軟體不發達時,我們也常常傳真。傳真的好處是文字簡明扼要,還可以畫圖,圖文之間流露出彼此的默契,一切盡在不言中。


  我和太太若出差在外,都會互相傳真。太太任教於大學,經常會到各地參加學術研討會議,而我也忙於工作,經常得出差,我們會用傳真聯絡的原因,不外乎覺得越洋電話費昂貴,加上每個飯店都有傳真機,國際傳真比電話費便宜,而且相當方便。我和太太的傳真內容,免不了談到女兒的生活起居。不知道是否受到我和太太的影響,女兒在國外時,也會用傳真與我們聯絡。


  這些年拜科技進步之賜,幾乎每個人都有智慧型手機,可以透過通訊軟體即時聯絡,不受時間與距離限制。我和太太隨時會收到女兒長短不一的簡訊,也會約好時間與台北三方連線通話,大女兒貝思在紐約、二女兒貝寧在倫敦,不但看得到她們的笑容,也聽得到熟悉的聲音,大家搶著說話的情況,好像又回到早年一家人在餐桌前、爭相分享一天見聞的美好時光。


  沒錯,「家」已經不受距離的限制,「家」是你每天都可以自由暢談的心靈空間,不管在哪裡,透過寫信、傳真、手機等任何方式,都可以表達自己對家人的體貼與關懷。


  透過無遠弗屆的科技互動,家人的祝福與關懷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如同一個無盡延伸的星空屋簷,讓每個身處世界角落的遊子,瞬間即可享受心靈的庇護與家的溫暖。


  我們是星空屋簷下的一家人,永遠都是。


◤考試做不到的事


  有人問我,我的兩個女兒這麼有才華,我是怎麼培養的?  


  我想用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你認為子女的才華要如何衡量?


  除了升學考試之外,台灣有各式各樣的評量測驗與證照考試,以前流行考托福,現在是多益和全民英檢,因應這些考試型的測驗,坊間有各種補習班標榜能以有效的方式獲得高分,因為分數代表了評量的結果,於是學子們為了獲得高分,一窩蜂擁入補習班。


  你也是用分數來衡量子女嗎?


  我認為子女的才華無法以現行考試制度來衡量,分數不能代表能力的程度。


  大女兒貝思在中學時期曾經為了參加台北市英文演講比賽,全心投入,自己撰寫演講稿,後來拿到第一名,但是升學考試的運氣卻不佳,讓她倍覺挫敗。現在回想起來,可見考試只是短時間的片段取樣,而不是全面性的衡量,對於子女的才華衡量,需要更多的耐心與觀察。


  以貝思為例,我和太太發現她在成長時期喜歡畫漫畫,常常用圖像來表達想法;她也熱愛音樂,常彈琴作曲自娛,還組過樂團;雖然她有領導與溝通的能力,卻不想出鋒頭──這些才華都不是考試可以衡量的。


  現在數十年過去,貝思成了電影導演,或許可以用另一種看法,來描述她成長時期的這些特質,兩相對照,十分有意思。


  貝思喜歡畫漫畫,所以拍電影時很會畫分鏡圖;她喜歡音樂,所以會作曲配樂;她有領導能力,所以在拍片現場能掌控全局──這些成長時期培養的才華,最終都成為她日後發展專業的助力。只是,父母無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洞燭機先,預測子女的未來,只能默默的全力支持。


  我並不反對考試,只是認為考試的結果並不能代表一切,千萬不要陷入分數的糾結或迷思中。孩子的成長是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耐心的觀察與支持,才能發掘孩子的各種長處和才華。讓我們成為孩子的忠實粉絲,為他們的青春歷程喝采。


◤來自星星的朋友


  之前有部韓劇《來自星星的你》,描述一名外星男子來到四百年前的韓國,一直生活到現代的故事,故事中所謂的外星人,其實是個人模人樣的帥氣男子,跟人類一樣有著豐富的情感,只是沒人知道他心中的祕密。其實,有時候我們與子女相處,也有這樣的感受:這孩子明明外表長得跟我(或太太)很像,為什麼我總搞不清楚她心中的想法,還處處跟我唱反調?


  大女兒貝思在青少年時期,就曾有過這樣的狀況,什麼事都放在心裡不願說出來,跟她講道理也不聽。有一次朋友邀請我們全家吃飯,貝思穿著一件破牛仔褲,我們第一次到別人家作客,我和太太都穿得很正式,覺得貝思這樣的穿著不太得體,請她換一下衣服,她偏偏不肯,我們好言相勸,她還是堅持要穿破牛仔褲。


  我們夫婦非常重視與子女的溝通,但也重視父母合理的權威,尤其在子女成長的階段,溝通與威嚴的分寸真的很難拿捏,那一次,我們最後給她選擇,要和我們出門就換衣服,若不換衣服就不要去作客。


  結果,她選擇不換衣服,就只好留在家裡,自己打理晚飯。


  我們終於了解,對於成長時期的青少年而言,即使父母當下做了正確決定,訴諸權威依然不是最有用的辦法,只能做子女的朋友,慢慢引導她,讓她了解不當選擇得付出的代價。


  幾年後,貝思到美國念大學,踏上另一段人生旅途,太太後來幫她整理房間時,發現抽屜裡全都是同學寫的紙條,我們看到了當年在我們眼中叛逆的貝思心裡,其實有著善解人意的一面,這份體貼人心的溫柔,後來體現在她的電影作品中,令我感觸良多。


  叛逆與體貼其實都是孩子成長的一部分,一體兩面,只是他可能在某個時期對父母叛逆、對朋友體貼,讓父母在當時十分焦慮。但我們靜下心回想,雖然父母有著不可取代的角色,但也有無法直接介入孩子成長陣痛的時刻,只能從旁協助,繼續付出。


  所有孩子都不是外星人,頂多是來自星星的朋友,期待我們慢慢了解他們。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