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 | 誠品線上

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

作者 江才健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在科學建構的世界裡,是否存在真理?★一堂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古時技術遙遙領先歐洲的中國、埃及、印度等地,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傳承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在科學建構的世界裡,是否存在真理? ★一堂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 古時技術遙遙領先歐洲的中國、埃及、印度等地,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 傳承自希臘的近代科學,究竟又有什麼特質,才會一方面看似繁花似錦,一方面卻像窒礙難行? 一般常認為,科學有著客觀思考、充滿理性的特質,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既不真理性,也不全客觀,大科學家戴森說的好,「科學更接近藝術,而非哲學」。 江才健四十多年浸潤科學文化天地,與一流大科學家往還對話,見識他們的高貴與卑微、卓識與偏見,深刻了解科學知識進展的真相,相較之下,真正的大科學家對科學有更多的質疑,與我們一般的科學認知有相當大的差異。 本書論列頂尖科學家的思言行識,深究科學與不同文化的承傳和衝突,佐以癌症醫療、全球暖化、新冠流行疾疫的實證盲點案例,重塑我們的科學啟蒙之思,進而闡明,懷疑才是看待科學的正確之道。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江才健/作者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為中國時報科學主筆,《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兼任副教授,在台大、中央、陽明、輔仁等校授「科學在文化中定位與挑戰」課程,著有《大師訪談錄》、《吳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獲年度十大好書)、《楊振寧傳——規範與對稱之美》(獲金鼎獎)、《科學夢醒》(獲金鼎獎),2011年獲得第三屆「星雲真善美新聞獎 傳播貢獻獎」,近年特別關注科學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位與意義問題。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文 眼看著他寫更好的文章◎趙午 推薦文 我欣賞的一個反思科學智者◎羅浩 自序:眼看他起朱樓 一、傳統文明智慧與科學 風生水土的常民智慧 木建築的優勢 約旦水的故事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李約瑟的問題何在 二、科學價值知多少 科學的真實面貌 科學與自然的分道揚鑣 宗教革命與科學理性的誤認 科學與玄學的對話 科學創造的社會價值 科學實驗的價值 科學的榮耀與罪愆 科學研究 所為何事? 三、科學家和他們的榮耀 薛丁格化約經典論,遺產還是危機? 量子力學九十年的迴響 諾貝爾獎迷思與科學變貌 阿提亞和數學裡的那些事兒 科學推手邱吉爾與賈文 楊振寧和物理啟示錄 霍金的名聲與評價 葛爾曼的天才與傲慢 總是逆勢而行的戴森 四、面對疾病醫療的科學反思 一段醫療經驗的科學反思 二元思維的盛與衰 流行疾疫彰顯的科學極端主義 疫情中科學的理性之盲 疫情帶來的眾聲喧譁科學變貌 科學實證與否證的新試煉 科學能救疫情與暖化? 《大巴靈頓宣言》與《約翰.史諾備忘錄》 科學理性的蒙面效應 五、新世紀中的科學啟蒙 百年巨變看科學 科學必須與時俱進 五四未竟的啟蒙 科學百分之五視野的智慧 科學與黑洞照片的真相 追求大科學的迷思 極大與極小的科學難局 新世代中科學的榮景與困局 結語:科學的誤認與誤區 附錄 為什麼啟蒙? 科學啟蒙再評價

商品規格

書名 / 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
作者 / 江才健
簡介 / 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在科學建構的世界裡,是否存在真理?★一堂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古時技術遙遙領先歐洲的中國、埃及、印度等地,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傳承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2069
ISBN10 / 9865252066
EAN / 9789865252069
誠品26碼 / 2682033561000
頁數 / 28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4.8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導讀 : 文/吳育燐(天下文化資深編輯)

  近代科學造就了舒適便利的社會。以科學發展史來看,一般認為近代科學要從牛頓開始計算,也就是說,近代科學尚不滿四百年,與人類幾千年的文明相比,還只是個年輕的小夥子。

  這個十分年輕的學門,起初是小眾的活動,只有貴族才能進行科學研究。就因為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發揮巨大的影響力,使得各國陸續挹注經費,對內以資金豢養科學家,對外則以宣傳手法說服民眾支持。於是科研經費與科研人員數量日益增加,範圍更擴大到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

  意外的是,整個社會竟形塑出一種科學的完美形象,甚至連科學家自己也有同樣的自我認定。其實,科學既然是由人類定下探索自然現象的規矩,當然會受到人類主觀的影響,有盲點、有偏失,如今更在「不出版就走路」的評比機制中,衍生出研究者為求生存鋌而走險造假的問題。

  江才健是資深的科學文化工作者,常年接觸第一線的科學家。他深知沒有完美的科學家,也沒有完美的科學,而現今凡事以科學為尊的現象既不正常,也不健康。

  他試圖在《一生必修的科學思辨課》一書中破解大眾對科學的迷思,先以高瞻遠矚的傳統文明做為對照,點出近代科學雖然號稱進步,但傳統文明卻未必就是落伍;其次則簡述近代科學的發展,點出「自然科學其實不自然」,更多的是人為控制下的實證知識。他又以楊振寧、霍金、戴森等大科學家為例,告訴我們應勇於提出質疑,更要投注心力在人文關懷上。

  例如目前肆虐的新冠疫情,全球各國無不傾科學之力,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研發出疫苖,但卻造成資源分配失衡,讓瘧疾、愛滋等疾病的醫療資源更為匱乏,也劣化國際與人際的貧富差距,這無疑又顯露出科學容易顧此失彼的短處。而現階段有地球工程學家想用局部操控來抑制全球暖化現象,會不會是飲鴆止渴的行為呢?

  江才健希望在五四科學啟蒙百年之後,我們能以正確的方式看待科學,不僅要懷疑、思辨,還必須具備新的視野,將我們過往的文化傳統與近代科學結合,才能突破目前的經濟發展、疾病醫療與環境永續等困境。

試閱文字

內文 : 霍金的名聲與評價

  舉世聞名的英國宇宙論學家霍金在二〇一八年三月去世,引起許多對於霍金社會名聲與科學評價的討論。到底應該如何評價科學家、一個科學家的社會名聲與科學貢獻如何衡度,在一個社會傳播日益繁複,科學知識日漸玄奧難解的時代,也就益發的顯現出它的困境。

  霍金或許是一個好的例子。他在世之時因罹患肌肉神經萎縮症,臥病多年,但是在綿長的五十五年時間中,霍金卻展現驚人的意志力,不只持續工作,思考構建宇宙發展理論,還著作出書,暢銷全球,他的社會名聲自是無與倫比,因此他的科學貢獻也就受到更高的評價,許多拿他與二十世紀公認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相提並論,甚至提出他去世之日是愛因斯坦的生日,援比之意十分明顯。

  霍金自己並沒有與愛因斯坦援引類比,而在一般科學領域,也多半不以為他可與愛因斯坦相提並論,但是若以在世時的名聲來看,霍金自然是猶勝一籌的。愛因斯坦在初提廣義相對論之後,其實批評之聲甚多,一些人不相信他的推論,其間有許多爭議,一時沒有定論。在科學歷史上,一九一九年英國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愛丁頓帶領一支探測隊,在西非洲外海觀測那時的一次日食,可說具有關鍵意義。

  愛丁頓當時想法的核心,就是如果依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時空可以用一個幾何形式描述,引申出的引力時空效應,簡單說,就是引力會造成光的彎曲。愛丁頓的思考很清楚,如果存在如此一種效應,利用日食的機會,便可以探測到可能存在太陽背後遠方一顆恆星的光線。後來的故事告訴我們,愛丁頓探測隊對著暗蝕太陽拍攝的照片,確實顯現出其背後遠方的恆星,代表了這樣一種光線彎曲現象是真實的。

  當年愛丁頓是在倫敦英國皇家學會宣告他們的探測結果。英國科學哲學大家懷海德曾經說,當時宣告愛因斯坦主張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會發生彎曲預言的確,那種興高采烈的場面,展現出來是一種希臘悲劇的氣氛。他的意思是,就如同希臘悲劇展現的一種不可改變命運,就是宇宙有命定的規律。

  因著這個探測結果,愛因斯坦與愛丁頓都聲名鵲起,兩人在科學上的歷史地位也更加顯赫。後來科學史研究的結果卻顯現,愛丁頓一九一九年的攝影照片,其實不足以得到確切的結論,原因是當時他們使用的照相底片,感光可接受的溫度誤差是華氏十度(約攝氏五點五度),但是探測地點的晝夜溫差卻有華氏二十二度(約攝氏十二點二度),也就是說那個照相底片的感光影像,並不具備佐證愛因斯坦相對論推測的可靠效力,那麼,當時人們為什麼會接受這個結果呢?

  這個科學歷史公案,說的是科學理論是否得到社會認可,總不可避免受社會人為建構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理論思維的獲得接納,需要有外在客觀條件的支持,在這裡,社會名聲與科學貢獻便有了十分微妙的關聯與分野。

  霍金的科學貢獻在科學界有一些說法,因為霍金談論問題的規範太大,論斷究竟並不容易,也就引起許多討論,但是在社會名聲來說,霍金顯然有著無出其右的地位,因此也就引來社會用一個不世出科學天才的角度評價他。就某一個社會意義來說,這並不是悖逆常軌的,因為這正反映出近世社會對於科學家,以及科學家對於自我的一種認定。

  我們且不去說科學家在其他社會的地位,只看我們社會對於科學家的看法。對中華文化來說,科學是一個外來事物,這個源起於歐洲的宇宙思維,雖說已得到某種普世的認同,但是以目前探究科學本質的看法,都同意此一宇宙思維與歐西或基督教文明有其深刻糾葛與文化承襲,歐洲因著此一思維勃興擴張,對於我人帶來的直接影響是挫敗屈辱,更深一層是對於科學的一種全面揄揚。

  在如此一種文化信念氛圍之下,科學家在我們文化裡,也就有了一種完美的形象。所以在談論科學家的文字或傳記之中,不自覺的會落入一個聖徒傳式(hagiographic)的風格,這回霍金去世後的許多文章,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然霍金罹病癱瘓,臥病中依舊構思宇宙,創作不懈,對於生命帶來的啟發意義,更使他有了聖徒式的形象。

  二〇一四年在台灣上演過,談論霍金的電影《愛的萬物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主要是根據霍金第一任妻子珍的回憶錄。與霍金維持三十年婚姻,生下三個孩子的珍說,到八〇年代霍金已經舉世聞名,她掙扎於霍金的盛名與護理助理之間,唯一的角色只是提醒霍金「他不是上帝」。霍金與珍的婚姻從一九六五年持續到九五年,因為霍金與照顧他的護理師伊蓮發展出了感情,提出離婚。

  科學家不是也不需要是個完人,霍金不是,愛因斯坦也不是。透過二〇一七年國家地理頻道播出的談論愛因斯坦影集《世紀天才》(Genius),許多人才認識到原來愛因斯坦不關心孩子、不關愛妻子,年輕時常是言語尖苛傲慢,但是愛因斯坦的科學貢獻,確是曠古爍今的。

  那麼霍金的科學貢獻如何?這可以借用一個故事來討論。上世紀四〇年代,現在公認是世界頂尖理論物理學家的戴森,帶著康乃爾大學一些年輕學生做出量子電動力學的一個工作,他寄給舉世公認的大物理學家費米,卻沒有得到回音,一次到芝加哥大學時便去問費米,費米告訴戴森,一個好的(或是有道理的)物理理論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數學結構嚴整,另外是要有一個清楚的物理圖像。

  一般認為,霍金最重要的理論工作,譬如說「宇宙奇點」和「黑洞輻射」,如果以「費米標準」衡量,都有相當嚴整的數學結構,但是在實證層面的物理圖像,當然不易釐清。

  霍金的舉世盛名,不止因為他在具備科學家身分的同時,又有一個奮鬥不懈的勵志生涯。科學給人類帶來超乎想像力的宇宙玄思,對抗有限生命的勇氣,也給人類帶來超越凡塵的勵志啟示,價值是等量齊觀的,就這一點,霍金實至名歸。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在科學建構的世界裡,是否存在真理?
★一堂學校不會教的科學思辨課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