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 誠品線上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作者 李儀婷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那是深不可測的禮物。在洶湧的情緒面前,唯有穩定,才能連結彼此,挖掘溫暖一輩子的寶藏。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連親子教養專家也碰到的親子教養問題,「情緒」是最需要修煉的課程!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儀婷 作者小說家,親子教養暢銷作家。現任「新店炫心星自學團」閱讀課專業教師,親子教養與溝通專業講師。台灣六年級最具史詩敘述魅力的小說家。著有小說集《流動的郵局》、情慾小說《10個男人11個壞》、名人傳記《生命的眼睛》、電影劇本《風雨中的郵路》、少年小說《卡里布彎.數學獵人》、少年小說《九份地底有條龍》,以及紀錄片「一閃一閃亮晶晶」副導、音樂舞台劇《媽祖不見了》總監製、小小說書人行動劇「九份地底有條龍」戲劇總監。養育三個可愛的孩子,分別是三三、川川、一一。從親子關係的衝突中,體察教養的重要,於是從文學創作走向親子教養,學習薩提爾模式導入家庭關係中,開啟家庭和諧的契機。薩提爾模式的學習師承資深治療師成蒂,以及華文地區薩提爾模式推手李崇建。多年來融合多方學習和自身教養的經驗,於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開辦親子教養與溝通工作坊,受到各地父母的信賴與推崇,亦應邀到台灣各級學校巡迴演講,帶領數百場家長及教師研習,以薩提爾模式處理親子溝通與人際溝通。致力推廣「聽核心」對話新精神,提倡在孩子情緒來臨時,啟動「陪跑界諧星」工具,協助父母與教師重返孩子身邊。著有教養書《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天下文化)、《孩子永遠是對的》。創辦「共融教養」平台,提倡「每個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FB│李儀婷的親子教養、李儀婷的共融教養平台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序 同理彼此的情緒,攜手走上和諧之路──李崇建 推薦序 在靈堂前,聽孩子們說故事──許榮哲 自序 媽媽,謝謝你愛我 第一部 情緒接招前的準備 1.解構情緒 2.覺知情緒 3.聽核心2.0──進階對話工具 第二部 情緒,讓它奔流 1.釋放──讓問題跑一會兒 2.安頓自我──六大安心護法 3.安頓他人──陪跑界諧星 第三部 對話日常 強健冰山的養成 一、日常篇 1.行為──七歲的叛逆 2.觀點──思維是可以選擇的 3.渴望──欣賞的動力語言 4.自我──一致的靈性 二、學習篇 1.失敗──輸,也是有分數的 2.資源──拒學,請說服我 3.承擔──「我不知道」 4.接納──以豐富的眼光 5.對話──和諧的時機 6.連結渴望──愛一直都在 三、情緒篇 1.焦慮──分離焦慮 2.恐懼──面對恐懼,與禮物相遇 3.憤怒──讀懂孩子的情緒 4.前憂鬱──壓垮駱駝的稻草 5.憂鬱──尋找接納的姿態 第四部 溝通實戰 帶著覺知溝通 1.親師溝通心法──「養成對戒」 2.事件一──師生衝突 3.事件二──當老師沒有足夠能力陪伴孩子 4.綜觀全局──思量溝通目標

商品規格

書名 /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作者 / 李儀婷
簡介 /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以愛的對話, 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情緒背後,都有一個故事,那是深不可測的禮物。在洶湧的情緒面前,唯有穩定,才能連結彼此,挖掘溫暖一輩子的寶藏。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5250218
ISBN10 / 9865250217
EAN / 9789865250218
誠品26碼 / 2681957864006
頁數 / 30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作者、薩提爾親子情緒專家李儀婷最新力作
★讀懂孩子的情緒,化解親子戰爭,讓孩子在父母的愛與理解中茁壯

試閱文字

導讀 : 文/陳怡琳 (天下文化副主編)

  在進入主題之前,請試著回憶,飛機起飛時都會播放的安全宣導影片,除了請乘客將手機調整成飛航模式、繫安全帶等須知,還有一段非常重要的提醒:當機艙失壓時,座位上方會落下氧氣罩,「請先行使用再照顧隨行孩童」。

  是的,你必須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關照孩子。

  因此,孩子哭鬧時,若父母能先安頓自己,讓內在舒緩平穩,也就更有能力覺察隱藏孩子情緒背後的故事。若父母在情緒高張的情況下,以高壓態度回應,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更爆炸。

  在傳統教育之下,孩子鬧情緒時,父母因煩躁多以高壓態度對待,或想迅速解決哭鬧問題,敷衍以對,沒有好好藉機教孩子貼近情緒、理解情緒。這是因為,過往也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面對情緒。但長此以往,情緒累積,不好好處理,親子關係一定會更緊張。

  在新書中,李儀婷提出「自我安心護法」,請父母先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即刻辨識情緒,當情緒的主人,並且離開衝突現場,或放空思緒,與衝突之間拉出安全距離,允許情緒奔流、接納自己的情緒,最後還要欣賞自己,即使有情緒,仍能面對困境,不放棄溝通。

  父母在安定平穩的心緒中,才能緩和出空間、時間,以及情緒,準確接收孩子傳遞的訊息,做出準確的判斷。這樣的平穩,是開啟對話的唯一道路。

  李儀婷提出一個簡明實用的工具:「陪跑界諧星」五步驟,讓父母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真誠「陪」伴、讓問題「跑」一會兒、劃定「界」線、目標「協」商、用「心」欣賞。

  父母以較「蹲伏」的姿態,真誠聆聽孩子、以豐富眼光看待孩子,就能以新的見解(觀點),重新詮釋俗稱的負向行為,並且將之反轉,定義具有正向意義的新價值。

  也就是,父母以寬廣豐富的眼光,重新看待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能在父母定義的價值上,安穩的成長,汲取父母豐富的眼光,肯定自己。如此一來,雙方就能安然享受親子之間的美好時光。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媽媽,謝謝你愛我

  我從大女兒三三兩歲時起,開始學習薩提爾模式。在學習進入第五年時,親子應對關係上已然能迅速覺察自己。不過即使如此,過去堅硬的慣性,依舊會出其不意的鑽出苗來,遮蔽我的覺察。

  三三七歲時的某天晚上,我們在某律動教室學習。課程結束時,已接近晚上九點。有鑑於過往回家時間愈來愈晚,於是我對回家的速度便有了期待。我催促孩子們盡快收拾自己的物品,快快離開教室回家,以回家休息為首要條件。然而孩子依然行動緩慢,一面慢吞吞的收拾書包,一面開心的與同學聊天。

  我提醒幾次後,孩子依然故我,等收拾好離開教室,已是半個小時之後了。

  回家路上,我的情緒壅塞於胸。一進家門,我便對孩子們訴說我的情緒,也說了我對時間的期待與焦慮,更說了我對未來下課後的動作要求,我希望孩子還是能以最迅速的動作收整東西。

  說話時,因為情緒壅塞,不經覺察,我說了句:「你們讓我等了那麼久,我的時間都在等待的過程喪失了。下次若還有這樣的情況,你們應該要把時間賠給我,因為你們不珍惜我的時間,那麼,下次我應該以此抵消帶你們出遊的規畫一次。」

  說完,三三委屈的哭了,但她沒有和我爭執,選擇默默的繼續所有盥洗動作。


  睡前,我照例和孩子親吻、相擁,互道晚安。之後,三三把頭靠在我肩上,以非常緩慢的口吻,與我談話。

  三三:「媽媽,我有些話想說,可以嗎?」

  我:「好。」

  三三:「媽媽,我們今天動作慢,晚回來了,我們很抱歉。但我覺得我已經有努力了,只是在換衣服(芭蕾舞衣)的時候慢了點。遇到同學時,不自覺會想說話,所以時間就耽擱了。我知道媽媽時間也很寶貴,讓媽媽等,很不好,所以對媽媽很抱歉,下一次,我們會努力動作快一點。」

  我很感動:「謝謝你的坦承,也謝謝你願意努力。」

  三三又說:「但是媽媽,我不喜歡你用交換時間的說法來威脅我們,只為了讓我們動作快一點。因為當你這樣說的時候,我就會覺得你不愛我了,而我也完全不想努力了。這樣的說法,只會讓我覺得很生氣、很難過。所以,我希望媽媽你能用溫柔的方式提醒我們,這樣我們會知道媽媽的意思,也知道你很愛我們,也會讓我們願意繼續努力加快速度。媽媽,你覺得這樣好嗎?」

  我望著臂彎裡的三三,腦袋跑過「小小薩提爾」的字眼。

  當時三三七歲,在我浸潤薩提爾模式的五年歲月裡,三三對我展開了一場我從未體驗過的「一致性」的對話,而且是由她起頭,對我講述了她的感受,她的期待,她的渴望,也連結了我與她的親子關係。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推薦序
同理彼此的情緒,攜手走上和諧之路
李崇建 作家、教育家

  二○二○年暑假,儀婷全家回台中住,方便與家人相聚。她帶著三個寶貝,還有兄弟的兩個孩子,一起參加暑期營隊,讓孩子們玩在一起。儀婷一個人,帶著五個孩子,早出晚歸接送,她告訴我生活的感動,一種幸福的感覺洋溢。
  五個小孩各有個性,爭執吵鬧在所難免。五個孩子經常「爭寵」,搶著和儀婷分享,也搶著向她抱怨。
  有帶孩子經驗的人應知任務並不簡單,但儀婷從容應對,絲毫不顯得局促。
  我看她與孩子互動,彷彿如來的神掌,自在又自由的狀態,不禁回憶她初為人母:她常常說自己累翻,幾乎忙不過來了。加入姊妹的爭執,要如何排難解紛呢?自己都快要煩躁透支了。
  尤其三三陷入憂鬱,父母幾乎動輒得咎,那段日子儀婷疲累,仍不斷的學習。這些狀況成因何來?要如何修正與應對?
  我看她一路學習,一路成長走過來,自我與家庭應對的修正,從慌張不安的面貌,到如今的自在安定,我有太多的讚嘆。
  儀婷成就如今的自己,如今的家庭樣貌。她寫了幾本教育書,一本比一本細緻,也一本比一本精采。

  翻閱儀婷新的教育書,我看得津津有味,不只是我熟悉書中孩子,而是她落實薩提爾模式於家庭,諸多細節的脈絡與講解,相當精采且實用。
  我也常講情緒教育,因為情緒教育是核心,是生命向內外擴展的關鍵,但是情緒教育困難,在於學習者如何應用,聽者常心有戚戚焉,卻不易在生活中操作。
  我綜觀儀婷的新書,發現她講解精闢到位。我不如儀婷講得深刻,也不如儀婷講得實用。
  家庭裡談情緒教育,最困難之處在於情境,父母該如何應對呢?情緒的發生有其歷程,消解情緒亦非一蹴可幾。用簡單的語言陳述,就是:情緒不是你說了什麼?就能解決了什麼?
  儀婷在這本書中,展現了衝突的事件,展示了處理的歷程。這個歷程不只有孩子的歷程,還有自己的內在歷程,更有伴侶的歷程。若是三代同堂,可能還有爺奶的歷程。

  比如書中一一刷牙,孩子與先生「較勁」,惹得先生施壓力於孩子,這類衝突常讓旁觀者暴衝、沮喪與無奈,因而引發更大的問題。
  儀婷以一個旁觀者,一個母親的角色,一位妻子的角色,示範了如何介入其中,不是指責任何一方,而是展現了對孩子的愛,也展現對伴侶的接納與愛。
  這個過程在一般人身上,往往衝突變得巨大,很難以善罷干休,或者內心耿耿於懷。儀婷與自己深刻連結→所以才能連結孩子→讓孩子與自己連結→進而讓父子之間連結→再讓夫妻之間連結→也讓先生與自己連結。
  我在上述幾句話,用了粗體字,刻意以箭頭取代標點,俾便讀者清晰看見目標。亦即目標不是解決問題,目標是彼此的連結,這個目標的開始,來自於運轉的自我。
  讀者可能會提出問題:孩子沒有那麼好溝通!伴侶沒那麼容易談……
  家庭的應對與和諧,乃一步步走來,不是一次就成功。
  即使一一刷牙的事件過去了,還有先生教川川學騎車,父女之間的衝突;先生教三三英文,父女兩人的應對。儀婷同理彼此的情緒,連結了親子的渴望,攜手走上和諧之路。
  這些都是儀婷實踐的歷程,不因一次問題解決,就永遠不會有問題。因此,對於現狀就有了接納,那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人永遠可以選擇應對。

  在應對孩子個別的狀態,一一因不是媽媽叫起床,因此有了情緒;川川覺得自己不被愛,而有了傷心的眼淚;三三的小動作,卻不願意承認犯錯……
  儀婷的處理程序,不執著於問題本身,而是看孩子內在,還有孩子行為成因,她進入了孩子感受,並且善用回溯問句,讓孩子的情緒沉痾流動。這是最困難的部分,也是薩提爾模式的精神,落實在關係裡、教養裡的圖像。
  書中還有三三的功課,對於考六十二分的女兒,儀婷互動非常細膩。長久以往的應對,三三有了大轉變,從早期害怕面對失敗,常有退縮的狀態,到如今勇敢參與比賽,考前自動複習。這說明美麗圖像的形成,父母的應對是關鍵。

  我從小覺得儀婷魯鈍,學習落後常人甚多,教她也聽不懂。但是儀婷非常真誠,是努力的學習者,從踏入文壇成為作家,文學成就超越我,進入教育領域亦然。她細膩的應對,還有真誠的自省,在這本書裡所呈現,不僅止於精采好讀,更讓我有所學習,定會讓閱讀者大有收穫。
  暑假期間看家人互動,我由衷發出讚嘆,不是看見儀婷長大,而是儀婷更豐盛了。她帶動自己的家庭,也讓原生家庭靠近,這是一幅太美的圖像。


推薦序
在靈堂前,聽孩子們說故事
許榮哲 華語首席故事教練

  我是個一百分的丈夫。
  會說自己一百分的人,大多是悲劇,幸好我不是那個意思。
  我的意思是,我的智商一百二十分,情商負二十分,加起來一百分,更悲劇。

  幸好我老婆李儀婷是薩提爾溝通高手,這是第一幸。
  第二幸,幸好我老婆同時也是我們全家的家庭教練。
  第三幸,幸好我的同班同學,三個孩子們,學習成績都比我好。
  別人有三高,我有三幸。

  不信,舉個例子:
  某次,回家的路上,我跟大女兒起了爭執,當時儀婷正在停車沒空插手。然而大女兒只花了三秒鐘,一句話,就幫我和她自己解決了這場爭執。她說:「爸爸,我跟你說對不起,但你也要跟我說對不起。」
  女兒的一句話,給了我台階下,也給了她尊嚴。往日要冷戰三天的爭執,女兒居然三秒鐘就解決了。

  儀婷這本新書延續上一本《薩提爾的親子對話》,穿過層層情感迷霧,幫讀者打造出簡易可行的知識結晶,讓一般人拿著它,就能輕鬆化解百分之九十的親子衝突。
  除了親子衝突之外,夫妻、同事,甚至陌生人之間的衝突,也同樣適用。

  舉個例子:
  多年前,我到新加坡演講。
  演講結束,底下有個聽眾提問。
  「台上的,告訴我三個台灣最好的作家,如果你說不出來,代表台灣沒有好作家。」
  什麼鬼邏輯?根本是來亂的。但我還是小孬孬的回答了。嘴上恭恭敬敬,但腦子裡卻狠狠暴打他一頓的那種回答。我浪費了其他聽眾的時間。
  一場好好的演講,就因為一個陌生聽眾的挑釁,毀了。我為自己的裡外不一致懊惱不已。更懊惱的是,主辧單位告訴  我:「許老師你太認真了,剛才那個人根本不是來聽演講的,他是專門來挑釁的,因為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回去之後,我深切反省,下次再遇到這種傢伙,該如何應付?
  我習慣用的方法是「換位思考」:如果換成小說家張大春,他會怎麼處理?
  這麼一想就通了,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就是這麼回應挑釁者:
  「台下的,如果有人對你說,說不出西瓜哪裡好吃,就是西瓜不好吃,這代表什麼?這代表眼前的傢伙瘋了。同樣的道理,我回答不出三個台灣最好的作家,跟台灣有沒有好作家,沒有一丁點的關係。所以……滾。」
  這麼多年來,我都是這樣應付挑釁的傢伙。
  有效嗎?
  效果完全取決於對方是知道節制的傻子,還是不知節制的瘋子。
  答案是:這個世界傻子多,瘋子也不少。

  當你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開車對撞,問題怎麼可能解決?它只會變質成另一個問題。一開始是對方的問題,後來就變成你的問題了。
  直到遇見李儀婷,我的薩提爾溝通教練,我三個孩子的媽媽,天天看著她和四個小孩(我也是其中之一)自由搏擊,於是我也從中學得一招半式,例如──聽核心。所謂聽核心,就是:

  傾「聽」:傾聽任何能散發訊息的行為,不帶任何敷衍
  「核」對:進一步詢問,確認對方所陳述的事件
  用「心」欣賞:認真欣賞,增加對方的自我價值與自信

  以前我習慣用「疑火刺」來回應對方。
  所謂「疑火刺」就是:先懷疑,再否(火)定,最後諷刺。
  然而這麼做,常常適得其反。因為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是火鳳,你一不小心就助長了他們燎原。

  現在的我,戒掉了「疑火刺」,改用「聽核心」,從此每隻小火鳳都溫馴的靠著我打呼嚕。
  哪有這麼簡單?
  對,就是這麼簡單,簡單到有點難以置信。就算是我這種情商低的傢伙,也能輕易上手。
  不用懷疑,最好的方法常常就是最簡單的方法。
  現在的我,是這樣回應挑釁者:
  「謝謝這位先生,給了我這麼高度的肯定。因為回答不出三個台灣最好的作家,跟台灣有沒有好作家,沒有任何關係。但你之所以這麼說,肯定是因為聽完我的演講之後,就被圈粉了。你深深的相信,如果連我這麼厲害的人都說不出來了,那肯定是沒有。
  「所以我要特別感謝你這麼肯定我,讓我有機會來聊一聊我最喜歡的三個台灣作家,至於他們是不是最好的,我只能說『就像你這麼愛我一樣,我也好愛他們,我們都是腦殘粉啊。』」

  也許有人會質疑,對方那麼壞,你還欣賞他,這不是太鄉愿了嗎?
  表面上,我欣賞他沒錯。
  但實際上呢,我是欣賞了我自己啊啊啊。
  看了上面的例子,大家肯定都看出來了:我、學、歪、了。但我可以自豪的說,我的情商從最初的負二十分,暴漲到六十分了。

  回到親子溝通。
  關於孩子,我腦海裡最深的一個畫面是──我岳父的告別式。他的四個孩子(包括我老婆在內),四個已屆中年的大孩子,在老父親的靈柩前,各自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訴說自己與老父親的故事。
  那個畫面給了我一個無比震撼的啟示,那就是這輩子陪你走最久的人,很可能不是另一半,而是自己的孩子。
  終有一天,你會躺在自己的靈堂前,靜靜聆聽孩子訴說你們之間的故事。你希望他們說出什麼樣的故事?愛、理解與寬容?還是沉默以對?亦或怒目相視?
  雖然未來在孩子那裡,但故事的掌控權其實在你手上。
  聽懂孩子的情緒,學會與孩子親密互動,那麼你才有機會,在未來,聽到孩子們親口告訴你,你們之間,了無遺憾的故事。

試閱文字

內文 : 安頓自我:六大安心護法
  在自我(對內)的範疇內,「讓問題跑一會兒」時間需要多久才算完成?關鍵在於我們自身的情緒是否安穩。然而要如何安頓,才能讓自己的高張情緒安穩下來?可以透過底下六道「自我.安心護法」程序,一步步安頓自己內在。


  1.覺(感覺):當自我「感覺」有情緒,亦即感到煩躁、生氣、悲傷等,表示內在已有情緒上升,此刻我們要將關注從孩子身上拉回,改放在自己身上,特別關心自己的狀態。
  2.知(知道):感覺有情緒之後,需要即刻去辨別,並且清楚「知道」那股情緒是什麼。
  如爭吵時,稍經辨識,便能知道自己所處的情緒是「憤怒」、「委屈」,這會帶領我們產生覺知。一旦清楚看見自己的情緒,我們便能成為情緒的主人,不會輕易被情緒操控。
  3.手(鬆手):覺知情緒後,理應會讓我們回到平穩的心緒。如若不行,代表情緒過於高張,即將奪取我們的意識,並且篡位而上,成為主宰。這時「鬆手」便至關重要,強迫自己在意識上或行為上「鬆手」,不聚焦於衝突,可以藉由離開衝突現場,或藉由思緒放空,帶自己遠離衝突,將自己和衝突之間拉出安全距離。
  4.允(允許):拉出距離之後,情緒若仍高張,則「允許」自己的情緒奔流,由自己開口引導自己:「我『允許』自己是可以生氣的。」以嘴巴理性引導內在的情緒,亦可以伴隨動作如:哭泣、怒吼、跺腳,只要不是傷害他人,都是可以允許的發洩動作。
  5.納(接納):允許自己可以有情緒,意味著自己是完整的人,一個完整的人勢必存在著各種情緒。在允許之後,便是「接納」這份衝撞的情緒,仍由自己引導自己,我耳聽我口的方式,告訴自己:「我接納自己是可以生氣。」這一「接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代表我理解、認同我自己。此刻若能配合深呼吸,就更能達到感受與理性合一的狀態。
  6.心(用心欣賞):此步驟與「聽核心」的「心」為同一精神,只是欣賞的對象從孩子,改為自己,自己給自己欣賞,例如「我欣賞自己即使生氣,也沒有放棄和孩子溝通」、「我欣賞自己是個勇敢面對困境的媽媽/爸爸」。


  透過上述六道安全閘門,讓情緒自己跑一會兒,也讓自己與孩子都安全的下莊。不在情緒高張時對話,是情緒來時最重要的守則。而平穩,則是開啟對話的唯一道路。


  六道安心護法的閘門,隨時都可以啟動,讓自己脫離情緒勒索,不讓情緒影響生活品質。

  而此六道程序,依事件大小,依狀況使用,不一定按照順序操作,也不一定六道閘門全部啟動,可依照需要挑選自己適合的安全閘門。但初期為了熟悉脈絡、養成習慣,建議最好按照順序練習,直到熟練後,可依照需要,在適當時機提取使用。



觀點:思維是可以選擇的
  生命漫長,在成長的過程,我們有很多的選擇。譬如,選擇要吃什麼、選擇走哪條路去上學、選擇頭髮上的飾品、選擇和哪個朋友成為知己、選擇與什麼樣的人成為伴侶。

  然而,有些事物,是無法選擇的,比如:無法選擇誕生在什麼樣的家庭、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天氣。

  在面對無法選擇的事物時,其實我們仍然是自由的,因為,我們可以選擇看待事物的觀點。


  我的母親,在我年幼時離開我。那年我五歲,母親選擇了她喜歡的生活方式,離家遠去。

  我很愛很愛母親。幼時,我很想一輩子黏著她。她手藝很好,會編織漂亮的毛衣和帽子,也會為我捏可愛的泥土肉粽。在我的認知裡,只要有母親,我就是幸福的。

  母親離家後,我彷彿被拋棄。每晚只要一躺上床,還沒閉上眼睛,眼淚就一直流,流過眼角,流進耳蝸,流到深深晦暗的髮絲裡。一想起母親,我的心就酸澀不堪。我很渴望她能回家,但始終不見她回來。

  眼淚一路陪著我長大,我成了孤寂又倔強的人,沒人知道每夜陪我入睡的眼淚是多麼氾濫。眼淚陪著我直至成年,每晚入睡,閉上眼睛,想起母親時,我仍有悲傷。

  儘管有悲傷,但我卻從來沒有恨過母親。我對她一直是有愛的,這是我的選擇。她的出走,並不影響我對她的愛,她可以出走,而我也可以繼續愛她,以我的方式。這兩者完全不影響彼此,是獨立存在的。

  在我心裡,我選擇看待母親離家的觀點是,「母親有權利選擇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她和父親在一起不快樂,她的離開只是去做她自己」。這樣的想法,從第一次流淚入睡的夜裡,在我幼小的心靈裡,就已經存在了。我邊流著想念母親的眼淚,一邊想著母親只是去做她自己了。

  這便是觀點的選擇,自己的觀點,我們有權選擇所想所要。


  面對與孩子相關的行徑的觀點,我們更需要核對與釐清,再下決定,究竟要採用什麼樣的觀點看待孩子。

  三三大班時,經常會在某些特殊的時間點,哀號喉嚨痛、肚子痛、身體不舒服等。但這些特殊時間點一過,她又活蹦亂跳、大聲嚷嚷。

  很多時候,我只是陪伴孩子的變化,並不特別處理或對話,放手讓問題跑一會兒,靜靜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

  比如,鋼琴老師要求孩子回家練琴時,要邊彈邊唱,藉此練習音準。但每每提醒三三這件事,她總會回答:「我沒辦法唱,因為我喉嚨痛,一唱就癢,會咳嗽。」

  吃飯時,我請三三不要挑食,即使是不喜歡的食物,也要學習接納。不必強迫自己吃多,但至少要練習吃兩口。三三一聽要吃不愛的食物,就拚命喊肚子痛、不舒服。

  三三生病時,我請她按時服用藥物,她也會嚷嚷身體這裡痛那裡痛。

  在許多人眼裡,這些行為可能會被詮釋為「找藉口」,假藉身體不舒服為由,以逃避生活的規範(觀點)。


  一日早晨,我決定將我的困惑丟出來,請三三協助我一起面對我的困惑。

  我:「媽媽對一些事有些困惑,希望你能幫我解答。」

  三三:「什麼事?」

  我:「我常聽你喊這裡痛那裡痛。但是,當時間一久,我就會感到困惑,因為我分不清楚你真正的意思。」(核對)

  三三:「什麼意思?」

  我:「我的意思是,有時候彈琴需要邊彈邊唱,這時你會說喉嚨痛,希望媽媽抱抱。一聽你這樣說,我就猜,你是不是遇到挫折,所以想撒嬌、休息。久而久之,媽媽就分辨不出來你是想撒嬌還是真的喉嚨痛,搞不清楚你要表達的到底是想要我抱抱?想撒嬌?想休息?還是其他意思?」(核對)

  我接著又說:「這個困擾滿嚴重的,因為媽媽會搞不清楚當你說身體不舒服時,究竟是真的需要看病,還是只是想撒嬌。每次聽你這樣說,我就以為你只是想撒嬌。萬一你真的不舒服,我卻忽略了帶你去看醫生的時機,怎麼辦?」(核對)

  三三聳聳肩,表示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這樣吧,下次如果你只是想抱抱,不要用『不舒服』來表達,而是直接告訴我『媽媽,我需要你抱抱我』。我一定會給你一個有力的擁抱,你覺得這樣好嗎?」(核目標)

  三三點點頭。

  我:「如果彈琴累了,不想邊彈邊唱,就直接告訴我今天沒辦法邊彈邊唱,並且給我一個可以邊彈邊唱的時間,媽媽就會知道你不是想逃避,也不是真的喉嚨痛,只是想休息。這樣媽媽也不會一直焦慮你是不是真的喉嚨痛,要不要帶你去看醫生。這種準確的表達方式是你想要的嗎?」(核目標)

  三三羞赧的微笑著,點頭說是。


不喜歡輸的孩子
  小兒子一一五歲生日時,我和朋友安排了一趟三天兩夜的小旅行。

  三個家庭,一共帶七個孩子出遊。七個孩子的年齡層分布很有節奏,從中班、大班、小一、小二、小三、小四都有。其中小學三年級有兩個,一個是內向的女孩蘋果,另一個則是較為外向的三三。

  我很喜歡不同年齡層孩子的共遊組合,在年齡與學習上,都能互相牽引、同玩,很是特別。

  孩子多,相處上的摩擦能讓孩子學的就更多了。

  七個孩子裡,最小的兩個,分別是五歲的一一,與六歲的女孩妞妞。


  這兩個孩子都是家中最年幼,一男一女,在性格上有了很好的互補。女孩喜愛照顧幼小,男孩對於年齡並沒有特別的逞強,一細一粗,彼此都有所學習。

  不過也由於兩個孩子年齡相近,投入競賽遊戲時所展現出來的特質,倒是有志一同的相像:都怕輸。

  兩個孩子玩起了「桌上冰球」,妞妞和一一各執桌子一端,彼此叫陣:「我一定會贏你!」

  看孩子玩遊戲頗有趣,可以從旁觀察孩子的學習與心性。

  當然,我看的還多了一層,性格底線與學習底線的試探。

  兩孩子互推冰球,一開始都是起勁的,相互叫嚷,那是孩子最寶貴的底氣。他們很有自信,很有挑戰力,也非常有勇氣。

  來來往往推冰球一陣之後,妞妞一個分神,一一射進一分。

  妞妞瞬間臉色就變了,小小的臉蛋扭曲,大聲唉叫,眼看就要嚎啕大哭。

  妞妞是個不喜歡輸的孩子,在家裡與姊姊玩遊戲,只能贏不能輸,一輸就要崩毀哭鬧。父母都很怕孩子崩潰哭鬧,因此妞妞在家裡也甚少品嘗失敗的滋味。然而出來遊玩,與其他孩子一起競賽,就不太容易全面得到保護。

  這樣的孩子,因為鮮少輸,面對失敗,哭鬧發洩內在的情緒,是必經的過程。


  然而在此之前,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其實能做的很多,當下我選擇幫妞妞「提升內在價值」(心價值)。

  我立在一旁,對妞妞說了一句話,妞妞情緒便穩定了,內在也安定了。

  我說的那句話是:「妞妞,你知道嗎,輸,其實也是有分數的。你的努力與勇敢,即使輸了,讓你仍然得到非常高的分數,這比贏更難。」

  妞妞仰起頭看著我,一瞬間安靜下來。

  我揣測妞妞也在思索這句話的意思,我想她可能不明白「輸卻得到高分,這比贏更難」的意思,但她能明白我在欣賞她。


  得到欣賞的妞妞宛如重生,自我價值受到肯定,行為便安然了。

  這份安然,使她接下來的行為超出她的年齡表現。

  妞妞努力面對競賽,冰球接二連三進洞,分數追上來了,而且還倒贏一一。

  一一輸球,焦慮得快哭時,妞妞展現出新的價值姿態,也發揮影響力。她充滿自信,主動上前安慰一一。

  妞妞說:「一一,你很努力,所以你也可以得分,來,我幫你撥一分喔!」

  妞妞動手在計分板上給了一一寶貴的一分,一一瞬間也穩定了。

  我用心給予的新價值,帶給妞妞穩定,讓她能安然的接納失敗。而這樣的價值在妞妞內在滋長,讓她成為給予一一價值的關鍵人物。一個孩子牽引一個孩子,一個孩子穩定,連帶能關照玩伴,彼此成為正向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