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選譯今釋 | 誠品線上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選譯今釋

作者 孫震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選譯今釋:科技不斷進步,解除大自然給我們的限制;經濟不斷成長,解除物質給我們的限制;管制不斷放寬,解除制度給我們的限制。我們不思節制,為所欲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科技不斷進步,解除大自然給我們的限制;經濟不斷成長,解除物質給我們的限制;管制不斷放寬,解除制度給我們的限制。我們不思節制,為所欲為,一步一步將世界推向懸崖邊緣。 歷史的發展雖然屢次背離孔子的思想,然而終須回到孔子指引我們的道路,世界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孫震 《論語》是儒家思想的經典,是至聖先師孔子與其弟子的答問錄,記載了關於「仁」與「倫理」的各種智慧。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各以半部《論語》,助宋太祖及宋太宗平定、治理天下,故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古代中國社會處於停滯經濟時代,政府依靠禮制安定社會秩序,倫理在此時發揮重要作用;現代社會的成長經濟型態帶來便利生活,卻也因個人欲望過度擴張,造成傷害他人利益的事件層出不窮。利己與利他的界線失去平衡,大同社會的理想愈來愈難實現,令現代社會發展陷入不安。 《半部論語治天下》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集結,是儒家思想在現代的重新詮釋。前台大校長孫震以經濟學者的角度,利用古人的智慧解決當前社會各種難題,找出未來世界的運行法則――在物欲與自我利益高漲的當代世界,仁慈和倫理並非陳舊的觀念,只要回歸孔子指引的方向,地球就能永續發展。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孫震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獲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經濟學博士。歷任台大經濟系教授、台大校長、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元智大學遠東經濟講座教授等職。現為台大名譽教授、台大經濟研究學術基金會董事長、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著作甚豐,包括《半部論語治天下》《儒家思想的現代使命》《世事蹉跎成白首》《世界經濟走向何方?點亮儒學的明燈!》《現代經濟成長與傳統儒學》《企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人生的探索與選擇》《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理當如此》《人生在世》《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歷程》《時還讀我書》《台灣發展知識經濟之路》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 讀《論語》,此其時矣! 張作錦序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黃啟方自序 大家讀《論語》學習是幸福的源泉—學而品德比才華更重要—學而儒家人格的特質:溫、良、恭、儉、讓—學而貧而樂,富而好禮—學而禮樂教化勝過政令與刑罰—為政學習與思考使人生的智慧增長—為政禮在倫理之後—八佾仁義必須在利益前面—里仁利誠亂之始也—里仁真才實學才是人生最可靠的資本—里仁君子與小人之別—里仁王者的氣概與智慧—公冶長,雍也不要聽他怎麼說,要看他怎麼做—公冶長子貢未聞孔子談性與天命—公冶長四項君子的品德成就子產政治家的地位—公冶長說話真誠、做人正直才能受人尊敬—公冶長子路重情義,顏淵重品德,孔子心懷天下—公冶長子路果決、子貢通達、冉求多才,皆可以為政—雍也心中懷著遠大的理想才會不在意眼前的窮困—雍也博施濟眾是仁的極致—雍也豐盛人生的四個條件—述而財富雖好,但我心中另有嚮往—述而孔子聞〈韶〉:音樂的社會功能—述而求仁得仁,道德本身就是人生的目標—述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忠、孝、友愛,不求人知,可謂至德矣—泰伯雖有珍貴的品德,仍需以禮節制—泰伯孔子少談的主題:利、命、仁—子罕既竭吾才,欲罷不能:學習的路上—子罕歲月如逝水,不舍晝夜—子罕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子罕人生難料,天命難測:顏回與子貢—先進萬紫千紅總是春:聽孔門弟子各抒心願—先進仁就是克制自己,依禮而行—顏淵君子不憂不懼—顏淵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天下就大治了—顏淵孔子的正名主義—子路發展經濟是施政的優先目標—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正直與孝行的兩全之道—子路潔身自愛,不接受無道之君的俸祿—憲問造福百姓就是仁—憲問,憲問正名的故事:陳恆弒其君—憲問求學是為自己,不是為別人—憲問君子的三種境界—憲問君子的美德—衛靈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人生應有遠大的目標,不是為謀衣食—衛靈公人、臣之道與治國安邦的方略—季氏紀綱敗壞,而國危矣—季氏交友之道—季氏,顏淵君子有三畏—季氏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陽貨君子亦有惡乎—陽貨孔子在齊國的際遇—微子仲尼,日月也,無得而踰焉—子張附錄一 孔子年表(周遊列國時期及以後)附錄二 孔子周遊列國示意圖

商品規格

書名 /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選譯今釋
作者 / 孫震
簡介 / 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選譯今釋:科技不斷進步,解除大自然給我們的限制;經濟不斷成長,解除物質給我們的限制;管制不斷放寬,解除制度給我們的限制。我們不思節制,為所欲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4133
ISBN10 / 9864794132
EAN / 9789864794133
誠品26碼 / 2681575400006
頁數 / 36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S:軟精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仁義必須在利益前面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里仁4.5


夫子說:「富與貴是我們喜愛的東西,不過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縱然得到也不接受。貧與賤是我們嫌惡的東西,不過如果不是用正當的方法,縱然得到也不排除。君子失去仁還有什麼名聲可言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違背仁;匆忙之間如此,危難之間也如此。」


不論追求富貴或排除貧賤,都要用正當的方法,否則寧願不要富貴,或寧願處於貧賤。在儒家的價值系統中,「正當」比財富和地位更重要,當必須加以選擇時,正當居於優先的地位。什麼是正當?怎樣才算正當?這就涉及倫理問題。倫理是人與人之間應維持的關係,或人與人相處應遵守的原則。人與人之間要有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關心別人,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最好能幫助別人,增加別人的利益,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仁。


君子是有品德的人,而品德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仁。所以孔子說:「君子失去仁,還有什麼名聲可言呢?」仁是我們一輩子應守住的美德,就算是匆忙之間和危難之間都不可放棄。


不過,仁是關心別人的利益,富貴與貧賤則涉及自己的利益。我們不能否認,人的天性對自己的利益比對別人的利益更關心,這也是大自然為了所有生物的生存發展所做的設計,讓一切生物都知道趨吉避凶。因此仁雖然是一種高貴的品德,但若與個人利己之心發生衝突時,並不是每個人、每個時刻都能堅守不移。所以孔子稱贊他最欣賞的弟子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由此更見仁的珍貴,個人必須終身修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社會必須以制度加以支持,這在孔子時代就是「禮」,在今天就是所謂「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


正當的另外一個解釋就是「義」,義者宜也,是指合理、不違背原則,也就是不違背仁的意思。


為人應把仁義放在個人利益前面的重大社會意義,可以用一個反例來說明。資本主義的理論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認為,自利是人性中不可改變的部分,明智的做法是利用人性的自利,促進社會全體的利益。他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說,每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冥冥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帶領我們達成社會全體的利益。他雖然認為人的自利之心強烈,但也認為人皆有同情之心,人的自利之心常受理性、原則、良心和宗教信仰的節制。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制度中,自利與公益一致,是因為個人從事生產,創造就業與價值,從增加的價值中賺取個人的利潤,因此利潤得到道德上的正當性。


然而資本主義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晚近的趨勢愈加重視利潤,而不重視創造就業和價值,使個人利益背離社會公益,這可能是亞當.史密斯當年意想不到的結果。根本原因就在於把個人利益放在他人利益,也就是仁或義的前面。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里仁)孟子說:「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孟子.梁惠王》)《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每種主張可能有其正當、甚至偉大的理由,但也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後果,可不慎乎!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