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十週年紀念版) | 誠品線上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十週年紀念版)

作者 蔡穎卿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十週年紀念版):《媽媽是最初的老師》10週年紀念版邀請每一位母親在快速轉變的社會氛圍中,回歸關愛孩子的初心:媽媽是孩子最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10週年紀念版邀請每一位母親在快速轉變的社會氛圍中,回歸關愛孩子的初心:媽媽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代代都如此!《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從出版到現在,剛好過完十整年……而今,我眼前一個個新一代的母親,也都正為此而努力。我但願她們都能寬心愉快的當母親,我但願她們比我更成熟的看待養兒育女所經過的一切,然後在跟她同一個年齡時,回顧自己所做的一切,得以心情平靜,安慰的同意說: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代代都如此!──蔡穎卿蔡穎卿曾在台灣、曼谷、新加坡三種不同的教育環境中教養兩個女兒。身兼數職而永遠以家為重的她,最喜歡這句印度諺語:「孩子小的時候,幫他們札根;孩子長大了,給他們翅膀。」當母親的頭二十年裡,她也始終奉行不渝,教出一對人人想擁有的女兒,本書正是取自她十年教養札記的精華。在本書問世的二○○七年到二○一六年這十年中,蔡穎卿剛好從壯年、中年過渡到前老年,而當母親的資歷,也滿三十年了。她因此認識了很多新一代的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大家一起工作或讀書的踏實經驗,令她深深感受到教養經驗中繼承與傳遞的意義。期勉書中的經驗能繼續傳遞給有每一位有心教養孩子的母親,大家一起努力守住舊價值裡最堅實的一面,也吸收新時代的展望和貢獻。讓被愛與愛在不同的世代母親之間感謝並合理的循環。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推薦者: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陳藹玲「這是一本我所看到最好的親子教養書,看完心中非常感動,真是希望天下父母都能像這位媽媽這樣開明、善解人意,天下老師都能像書中老師那樣鼓勵孩子上進,天下孩子都能像作者的兩個女兒一樣聰慧努力,自動自發。」--洪蘭「引導孩子織展一張張無限可能的夢想。與其說,這是孩子的夢想,不如說,這是作者的夢想,同時也是所有為人父、為人母的夢想。」--余安邦「真正的幸福在隨手可得的家常瑣事裡……大家可以看到她如何努力地在充滿變動的環境裡讓家安定下來。」--鄧美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蔡穎卿1961年生於台東縣成功鎮,畢業於成大中文系。著有《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穫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旅行私想》《媽媽是永遠的老師》(天下文化);《在愛裡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兩個人的餐桌,兩個人的家》(時報出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餐桌》(遠流出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出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工作室網站:http: bubutsai.com ■繪者簡介翁書旂一九九○年生於台南市,翁家次女。從小喜歡用圖說話,更熱愛任何與食物相關的活動,六歲起便熟讀媽媽書架上的各國食譜,並以四格漫畫記錄媽媽作菜的過程。書旂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她的物質需求非常簡約,但永遠可以用與眾不同的心思,與巧妙的雙手,創造出許多小樂趣。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序文 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洪蘭序文 一道平淡的菜 余安邦序文 媽媽傳給她的,她也傳給孩子 鄧美玲十週年紀念版序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代代都如此二○○七年自序 愛的雙結第一部 深根真金不怕紅爐火四個月結出美好果實有實質意義的成績單培養學習的好習慣樂旂的偶像我的小小藝術家今天可不可以不要洗碗?營造媽媽氣氛書旂的尋根工程炒蝦的學問令人激賞的教學參觀日太空之旅春風化雨寫在書上的筆記別出心裁的健康課青春少女的畢業舞會第二部 蓄積一百九十六題數學功課讀書讀飽了嗎?牽妳的手,我們一起慢慢走國歌得好好練一練殺魚?鯊魚!書旂的學習報告要晚餐不要「夜輔」想到書法就興奮到要發抖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給「國三義」同學的一封信渡過自己的英倫海峽帶著愉快的心情掃地媽媽跟妳談友誼解讀成績人的決心會讓夢想成真第三部 展翅家在心就定珍惜每一雙大小腳印青春的制服宣言發現弱點才能強壯起來在社區服務中體驗生活第四度轉學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法語課的挫折當射手座遇到西班牙人選課量身訂做陪女兒挑燈夜讀姊妹倆,大不同少了耶魯,妳仍是最棒的孩子芝加哥大學動人的錄取信溫馨滿溢的賓州大學從貼身母親到遠距母親我真愛大學生活送她展翼高飛

商品規格

書名 /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十週年紀念版)
作者 / 蔡穎卿
簡介 /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十週年紀念版):《媽媽是最初的老師》10週年紀念版邀請每一位母親在快速轉變的社會氛圍中,回歸關愛孩子的初心:媽媽是孩子最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4792399
ISBN10 / 9864792393
EAN / 9789864792399
誠品26碼 / 2681470243005
頁數 / 288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有實質意義的成績單

六月十一號是學期的最後一天,孩子帶回所有的作品、工作籃和一張「成績單」,裝成績單的信封裡,還有一封三年級所有老師的聯名信。雖然內容很短,但「成績單」這個從小到大熟到讓人幾乎麻木的名詞,卻在短短的說明中有了新的定義。



親愛的家長:

今天孩子們帶回了最後一張成績單,全體三年級的老師想跟您報告我們評量的標準。

傳統上,學生的成績總是被標示成「他」和「別人」學習表現的比較;但是我們認為「成績」應該是用來標示一個孩子的「獨立程度」、「個別成長」、「工作品質」以及他「一貫的表現」和「整個年級程度」的關係。

以下是三年級我們用來評分的五個等級和各個等級所代表的學習表現。

「5」― 一直都能獨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並保持良好的工作品質,也懂得持續應用學習技能。

「4」― 憑藉某些協助,就都能把工作做得很好,經常能應用學習技能。

「3」― 做三年級水準的工作時,多半能令人滿意,偶爾也懂得應用學習技能。

「2」― 多半能把同級水準的工作做得不錯,但常常需要反覆指導。

「1」― 很少能把同級水準的工作做好,明顯的表現出缺乏努力。



我仔細讀了這封信,想到這種雖然沒有比出高下的「名次」,卻有實質意義的評量,當孩子們拿到這樣的成績單時,不需要跟別人比第幾名或差幾分,只要知道下學期要加強的是哪些部分,值得讚許的又是什麼樣的工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這封老師寫給家長的信,提醒了我該用什麼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這一點的確非常重要,事實已經證明,有太多無謂的比較,毀損了孩子原有的價值;父母與孩子一起被困在成績單上的數字迷思中。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總覺得自己所需要的教導並不比孩子少;我們一樣需要提醒和自我檢討。但是當我們嘗試修正自己被偏見所困的價值觀時,我確信孩子們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得到另一片更開闊的天空。



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

我一直都對台灣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感到非常的好奇,當然這些問題是因為觀察自己的孩子而產生的憂慮。

有個晚上我走進書房,看到樂旂手上攤著英文參考書,另一邊是一疊從參考書裡切割下來的答案紙,她正把那些答案抄在書上,抄完後拿起紅筆在每個大題上各打上幾個大勾勾,表示功課做了,而且自己也批改了,我站在一旁驚訝地看著她,題目一頁頁地翻,至少抄了百題的答案。她把這一切做完,然後鬆懈地合上書嘆了一口氣。

「樂旂!妳在做什麼?」

我詢問的聲音想必帶著焦慮與氣憤,她無奈地對我解釋:「媽!沒有辦法,大家都這樣,作業多得根本做不完,更何況這些反覆的題目已經快把我的文法全攪亂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學英文?」

我建議她:「去跟老師談談,或許老師能諒解這些功課對妳的幫助不大,准妳不寫參考書。」

但她回答我說:「我不敢,老師已經准我不用上英文課了,再不做作業說不過去。」

我不得不丟下一句話來結束我們的談話,因為她得去忙別的功課─「樂旂,想想看,妳這樣也可以算是做功課嗎?」

事實上我的問題對樂旂的意義並不大,我只不過在講一句我懂、她也懂,但我們都不知該如何處理的問題。樂旂的學習態度一直很誠懇,絕不是虛應故事的孩子,但如今仍然在時間不敷使用的情況下做著違背信念的事。

她曾經跟我談起台灣孩子學英文的方法事倍功半,她用來比對的經驗是在曼谷國際學校上了兩年的法文課。她說:「我們在法文課裡讀很多、講很多,但是老師給我們的功課不多。老師說功課給得少的理由是要我們好好的想;好好思考下做出來的功課才會有好的品質。媽!妳知道嗎?從六年級開始,老師就一直在叮嚀我們功課的『量』不等於『質』,所以他們不會高興你交那種從網上剪剪貼貼湊成一大篇的報告,老師們總是要我們學習『濃縮』報告的內容。」我也從樂旂身上看到這樣的訓練足足在中學(六、七、八年級)持續了三年。

孩子們再回到台灣,學習的效率變成了我們最大的挑戰,一大堆的功課到底是以什麼樣的方式完成,不再是重點。他們做功課好像完全不花心思,等做完功課再另外用一段時間來「讀」功課中的內容,這種不可思議的浪費卻從未被討論。

書旂也說,她們班上有很多小朋友,下課就得補習,所以在學校就匆匆把功課趕完。她們所謂的寫功課,也就是把參考書上的答案抄到課本上等候檢查,真難以想像利用下課那些片段時間寫功課的情況與效果。

我很想知道,學校之所以設計家課,不就是希望透過做功課達成學習的目的嗎?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從樂旂的某些功課分量看來,不只達不到學習的目的,還像在鼓勵他們「欺騙」─而那原是可以避免的。

我可以了解,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人人自動自發,而有了這種派功課的想法。但是一個孩子是被引導、被信任才能養成健全自重的學習習慣,像這樣的方法只能算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積極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