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重建之道 | 誠品線上

The Tao of Urban Rejuvenation

作者 Weiming Lu
出版社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都市重建之道:英國首相邱吉爾:「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願景是種在人們願意走進和提供援手之前,必先讓人發現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英國首相邱吉爾:「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願景是種在人們願意走進和提供援手之前,必先讓人發現、分享、珍惜的東西。」建造適合居住、有創意、公平、永續的都市,看似是個簡單而明確的目標,但是想要結合數個學科來達成它,可能會遭遇相當大的挑戰;「公私合營」在今日相當流行,但是要讓它在複雜的世界中起作用,卻是困難的。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首度彙整他數十年來在都市重建領域的籌劃與執行經驗。我們可以看見,身為結合東西哲學的都市規劃師,如何為一個沒落區域創造新願景並加以行銷,如何招募各項投資,承擔失敗風險,以及交涉複雜的貸款與保證。他解釋如何與那些來自公私部門的人形成複雜的夥伴關係,避免競爭,同時獎勵合作,分享共同目標,匯集各式各樣的資源。又如何運用跨學科的方法,以指導不同的計畫,創造且強化在地感。他更分享有關促進社區長期利益的工作之困難處,以及自己在其中所犯的錯誤。不當或短視的都市更新,為諸多地區帶來實質與精神破壞,導致都市變得破碎,而居民就此失根。盧偉民認為重建並非一味地高檔化,而是為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留舊迎新;最重要的,是為建造宜居、創意、公平、永續的都市而奮鬥。種種概念與成就,在現今正逐步啟動都市更新計畫的台灣,皆是寶貴的經驗借鏡。誠如盧偉民在諸多都市重建經驗後的歸納:建立一個健康、充滿活力、永續發展的都市或街坊,永無完成之日──一個階段結束,另一個業已開始。而唯一會限制都市未來的,就是我們的想像力。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盧偉民 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曾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明尼蘇達大學兼任教授,現為明尼蘇達大學大都會設計中心顧問,並應邀至美國哈佛大學、加州柏克萊分校、中國清華大學、同濟大學、波蘭華沙大學與韓國首爾大學及台灣成功大學、文化大學演講。曾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東亞地區規劃和建築實驗室顧問與市長都市設計學院師資,亦曾任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經合會)顧問、台北市顧問、高雄市中國石油化學工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中石化)顧問等職。 盧偉民長年致力於重建都市及建立社區之間觀察與建議,包括美國聖保羅的創意城中村、達拉斯的藝術區、明尼亞波利市中心等。並協助保留德州教科書儲藏所,促使達拉斯的內城街坊復甦,確保〈明尼蘇達文化遺產保護法案〉的通過,並影響在明尼亞波利和整個明尼蘇達州歷史性建築的修復。同時亦隨時不吝給予政府、基金會、私人企業有關都市開發的建議,包括南洛杉磯、住房與都市開發部、歷史保存國民信託會、國家藝術基金會、北京奧林匹克協會、駐台聯合國規劃團、新加坡中國城等。並曾於許多國際研討會上演講,包括二○○八年於南京舉行的聯合國世界都市論壇、一九九九年於北京舉辦的國際建築師協會聯盟、一九八八年於倫敦的都市藝術與再生會議等等,亦共同主持在雙子城舉辦的國民信託國家會議。 著作包括Economic Benefits of Preserving Old Buildings、Old and New Architecture Design Relationships、Global Environment and Metropolis(日文)、Hosting the Olympics(韓文與英文)、《山水城市與建築》,對有關保存、都市設計、環境等亦提,皆有相當重要的陳述與貢獻。並有中文著作《台灣都市之危機與希望》、《現代美國行為及社會科學論文集》(與高希均、周春堤等合著)。其合作的都市設計作品陳列於明尼亞波利的沃克藝術中心,並曾於一九八五年獲得最佳設計總統獎。林錚顗台大歷史系畢業,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旅居西雅圖十餘年,為當地華文報紙《西華報》和《華聲報》撰寫評論、專欄多年。譯有《住宅巡禮》、《住宅讀本》、《意中的建築》、《西洋住居史》、《華麗的雙輪主義》、《罪惡的代價》、《西方主義》、《自然的建築》、《鏡像下的日本人》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給台灣讀者的話 聖保羅市市長 喬治.拉提瑪 序 國會議員 貝蒂.麥考倫 前言與感謝 1背景與序曲 2都市設計之道 以連續平衡改變   3從空蕩蕩的倉庫到城中村 從願景到實現之行銷 4融資缺口與都市復興 風險與紀律 5建設一個創意性的社區 願景與堅持邁向一個藝術區和電腦村 6布魯斯.文托自然聖地 授權社區實現夢想 7河川花園 恢復聯合車站與開拓河濱之地 8都市重建之道 決定創新性的城中村之因素

商品規格

書名 / 都市重建之道
作者 / Weiming Lu
簡介 / 都市重建之道:英國首相邱吉爾:「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國際知名都市計畫暨開發顧問盧偉民:「願景是種在人們願意走進和提供援手之前,必先讓人發現
出版社 /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202110
ISBN10 / 9863202118
EAN / 9789863202110
誠品26碼 / 2680814019009
頁數 / 240
開數 / 菊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第一章
背景與序曲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


我生長在一個建築師的家庭裡。家父在中國和法國接受教育,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他曾經擔任考試院委員,終其一生從事、教導規劃及建築,時常邀請學生到我們家來,家母經常煮宵夜給他們吃。

家父對於復興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古典建築有著強烈的興趣,也將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名作《明日之城》(The City of Tomorrow)譯成中文。

他遵循道家的主張,相信人類與大自然及宇宙的和諧關係,所以他喜歡法蘭克.洛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作品,因為萊特在結合東西方美學上,成就極高。他示我落水山莊(Fallingwater)之美,並指出萊特在這個建築中尊重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

家父也教導我有關都市計畫的重要性。他認為光有好的建築物並不夠,建築師必須在建築物和它們周遭的環境之間,找出適當的關係。我對都市設計和規劃的興趣,便源自於他的教導。

我成長於上海和南京,在交通大學學習工程。當國共內戰(人民解放軍)進逼上海時,學校在一九四九年關閉,我們舉家遷往台灣,畢業於成功大學,一九五三年赴美,在明尼蘇達大學研究所攻讀工程。一年後我獲得碩士學位,並且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所開始城市規劃課程,當時還得到一筆研究生獎學金,支助我在那裡進修。

一九四六年,約翰.A.派克(John A. Parker)在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創設都市和區域規劃學系,那是美國最早的規劃學院之一,課程內容不限於成是造型設計,而是立足於廣泛的跨學科研究。其他的教員有史都華.夏平(Stuart Chapin),不但是著名的學者和規劃師,也是名著《都市土地利用規劃》(Urban Land Use Planning)的原著者;以及老練的都市設計者吉姆.韋伯(Jim Webb),三角科學研究園區(Research Triangle Park)的原始計畫便是他提出的。此外還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交通工程師、政治科學家,以及法律專家。

當時班級很小,每班差不多五個學生,因此我們飽受此領域中之領導人物的個別關注。課程之外,還需夏季實習,我選了有名的中美波多黎各規劃局,當時我為阿瓜斯布宜那斯河城做了一項都市規劃。非常照顧學生的約翰.派克(John Parker),是我的論文指導老師。隨著課程結束於一九五六年,我在一九五七年取得區域規劃(M.R.P.)碩士學位。

在堪薩斯市擔任兩年的規劃人員之後,我有了一些積蓄,於是前往歐洲考察都市規劃與開發。我通過英國公務員考試,加入倫敦郡府,研究大倫敦規劃,並觀察這時正進行中的新都市規劃。在歐洲大陸,我訪問了十個國家,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工作,以及瑞典和丹麥的大都會規劃和新都市開發。幾年後,當我參加波蘭和美國古蹟保護會議時,我見到華沙的重建與克拉科夫的城市保護。這些經驗給我深刻的印象。

擔任東京大學客座教授,讓我有機會在日本不同的地方旅行,同時體驗了在世界大都市裡都市生活的繁雜,和在京都禪宗庭園裡的寧靜。

一路走來,我受惠於其他許多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還有他們的著作──例如,凱文.林區(Kevin Lynch)的《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克里斯多夫.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模式語言》(Pattern Language),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的《創意階層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以及威廉.J.米切爾(William J. Mitchell)的《e-托邦》(e-topia)。凱文.林區(Kevin Lynch)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後來也參加了我的幾個規劃案。

我曾任職美國國家規劃團隊──美國房屋暨都市發展部與美國歷史保護協會/美國國家文藝基金會的顧問;擔任都市市長協會都市設計的教員,由此我在都市規劃方面獲得一些全球性的觀點,當機會來臨時,可以做出微薄的貢獻。

其他的師友,包括達拉斯代理市長阿德倫.哈里森(Adelne Harrison)、「達拉斯前瞻目標」主任布黎特.葛波德(Bryghte Godbold)、聖保羅銀行家菲爾.奈森(Phil Nason)、聖保羅前市長喬治.拉提瑪(George Latimer)、明尼拿坡里斯地方領袖諾瑪.歐森(Norma Olson),以及成為美國福音派路德宗教會監督的大衛.樸瑞斯(David Preus)。我從他們每個人學習到有關授權與重建都市的方法。

我的成長過程,一部分在中國,一部分在美國,因此我是兩個文化的產物,然而這兩種文化經常很難融洽相處。大體說來,中華文化強調傳統之延伸,而美國文化強調求新求變。由於跨越兩種文化,在競爭性的理想中,我心中經常體會拔河比賽般的掙扎。

我也是不同教育觀點的產物,從中小學開始,我練習傳統的中國書法。如同音樂和舞蹈,書法也和動化有關,每一筆畫在運轉中刺激著生命,整體的結構尋求動態的平衡。偉大的書法散發出能量;這是透過視覺深入、理解、感受的結果。它的力量雖然在於它久遠的傳統,但傳統卻傾向於抑制創新。在一九九○年代,我回到這門藝術裡,向執教於明尼蘇達大學的中國現代書法大家王冬齡學習更多的東西。我也曾透過在電腦上數位的探索,尋求一種新的筆意,以找出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和諧,一種新舊的融合。

多年來,透過我的設計與書法,我逐漸和自己的雙重傳承所帶來的衝突觀點和解,同時明白沿襲不變將帶來停滯與惡化,變而無續則帶來不安穩與不確定。取得適當的平衡,正是這項挑戰。

這個哲學適用於都市開發和重建──如同生命。舊的必須與新的並存。創新必須和歷史生活在一起。我們不必為了更新而摧毀許多地區;我們也不必讓許多地區深陷在過去的泥沼。規劃師的工作是促進地區的正向改變,而不是去破壞它們的歷史和認同。

當思考改變與延續兩者的關係時,有時候我把視線轉向東方。一千多年來,中國山水畫家不斷重新詮釋過去,並承認先例是新創造的基礎。當我參觀中國藝術學院時,著名的中國藝術權威詹姆士.柯希爾(James Cahill)告訴我:「所有偉大的藝術必須帶有幾分的壓抑。」這句箴言也同樣適用於建築。

另一個都市實驗室「北京古城」,正經歷著快速的改變。如何在保存歷史中克服現代化的壓力,是個持續不斷的挑戰。趁著受邀擔任二○○八年北京奧運國際設計競圖評審的機會,我進行一次中國都市山水傳統的演講,並鼓勵領導人藉著更新北京而保留都市本身的光榮傳統,來回應這次奧運。我遇到幾位思想豐富的評審、中國建築師和規劃人員,他們都與我有同感。

在菊兒胡同區的再開發上,清華大學建築與都市研究所所長吳良鏞教授成功保留了傳統的四合院,同時利用加密方式擴充,和改進生活空間。這是一個平衡改變與連續的好例子。

美籍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受邀設計一棟在北京的新飯店,他避免在古城的中心興建摩天大樓,而在西郊香山建造一座中型建築物。受到中國本土建築師,以及傳統的蘇州(貝家的源頭)庭園啟發,他在香山飯店的設計裡表達了對過去的敬意,建造出一座根源於傳統的現代建築。某些人稱它為「貝氏後現代」。在某個程度上,香山飯店說明了那種帶著延續的改變。

相對之下,歷史稍短的都市,例如明尼蘇達聖保羅市(St. Paul),雖然沒有北京那麼悠久,但他們擁有特殊的文化、特有的風格。明尼蘇達州首府的雄偉,高峰大道的壯麗,下城地區的歷史,以及密西西比河谷之美,讓聖保羅顯得與眾不同。每次前往明州首府,我總是受到美國名建築大師凱斯.吉爾伯特(Cass Gilbert)的作品之啟發。在我參觀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時,我驚嘆它的開放和誘人的外觀、風雅的空間銜接,以及對密西西比河的開放感。

美國都市歷史學家路易斯.曼福爾德(Lewis Mumford)一度提出,多數美國人認為進步是「接受新的事物,因為它是新的;拋棄舊事物,因為它是舊的」。我贊同曼福爾德的批評,因此拒絕那種對進步的詮釋,並努力於「不草率棄舊,也不全盤迎新」,寧願在改變和連續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建造真實的都市,而非像迪士尼樂園中的假都市。

我曾效力過的某些都市更新,尤其可以為那個信念和其結果作證。我的工作分別依序在明尼亞波利(Minneapolis)、達拉斯(Dallas)、聖保羅三個地方發展,並在聖保羅下城再開發公司(LRC)任職的二十六年才結束。在那段日子裡,LRC協助設想和實現一個城中村的規劃,使用的是複雜又微妙、結合了東西方影響的方法──更好的都市設計之「道」(如同華人可能說的)。

呈現在這書中的案例意味著多年來創新性的都市設計工作,並且包含不少難以獲得的經驗。曾經長時間且深入地在美國三個都市工作,以及為許多分布世界各地的都市擔任顧問,我珍惜來自任何都市重新設計的挑戰。無論成敗,經常取決於一個人對社區願景的態度,以及對複雜決策過程的處理方法。

如同都市規劃者凱文.林區指出的,都市設計(City Design)不同於專案設計(Project Design),因為後者針對特定的場地和客戶。就專案來說,客戶擁有土地而且──除了受制於都市法規之外──對設計擁有完全控制權。專案有個明確的開始與結束。相對地,都市設計是難以處理的。在都市設計中,場地廣大、客戶繁多、計畫複雜、控制有限,而且在都市設計和開發裡,並沒有完工日期──因為一個階段結束,另一個階段旋即開始。

在此讓我們先從明尼亞波利和達拉斯經驗做一淺談,並且當作前言,然後再進入強調創造性、適合生活、永續發展的聖保羅都市更新,做更細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