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 | 誠品線上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

作者 程維德/ 主稿; 李政育/ 廖炎智/ 統整
出版社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生活或工作中只要受到較嚴重的碰撞,就可能出現創傷性腦損傷,進而造成腦病變,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常感頭痛、注意力變差;接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生活或工作中只要受到較嚴重的碰撞,就可能出現創傷性腦損傷,進而造成腦病變,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常感頭痛、注意力變差;接著出現抑鬱、短期記憶喪失,或強迫性行為;若已有認知障礙及震顫等症狀,或語言障礙、吞嚥困難、定向感喪失等,那就是失智症了。若嚴重傷害到神經系統,還可能造成截癱與指癱。 現在舉世都在做「神經再生」的研究,希望能解決神經損傷患者的痛苦。育生中醫團隊長期與三總神經科合作,臨床發現創傷性腦損傷、失智症、截癱與指癱、巴金森氏病、周邊神經損傷等,都可以中西共治而獲得改善。中醫師李政育與三總合作之「神經再生方」已取得專利,值得期待。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政育醫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民國六十七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現任︰ 1.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2.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3. 遼寧中醫藥大學與遼寧中醫研究院客座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 4.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免疫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5. 學術成就被當作研究對象,至目前共有: a. 台灣醫家李政育學術思想及臨床診療經驗整理研究(廣州中醫藥大學 碩博士班) b. 李政育教授治療乳腺癌学術思想及經驗研究(鄭淑鎂醫師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c. 李政育教授從肝論治白塞氏綜合症經驗研究(陳神發醫師博士學位論文) d. 李政育教授治療女性不孕症的証治規律研究─台灣和加拿大女性不孕症的中醫療效分析(葉慶釧醫師博士學位論文) 6. 中藥誘導腦細胞增生、週邊血幹細胞增生、癌幹細胞抑制、中風防治、截癱……等數十個美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經歷︰ 1. 民國六十九年榮獲教育部社會青年學術著作獎。 2. 民國八十四、九十九、一百年中醫師特種考試命題典試委員。 3. 2005年第九屆國際腦移植及修復會議召集人(INTR-9)。著作:《不吃藥飲食法》、《不吃藥飲食法二》、《有病自己醫》、《不吃藥養生法》、《十二經脈飲食法》、《點穴療法》、《季節養生心法》、《人參為補藥之王》、《蔬果瘦身美容》、《健康性愛寶典》、《益智安神一百分》。近期著作:《中西結合之中醫臨床治療心法》上中下冊、《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上下冊、《傷寒論之現代應用精華》上下冊、《中西醫結合治癌新法》、《中醫神藥青蒿》、《發現尿毒莫驚慌》《省視養神則目不病》《中西並治糖尿病臨床心法》等。程維德中醫師民國九十一年中醫師特考及格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診斷學碩士現任程維德中醫診所院長中西結合神經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黃學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鍼灸學會監事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目錄 推介序:願「育生學派」成員在中西醫結合路上大步邁進… 中醫師李政育..........................................3 讀通醫學典籍始悟「一切唯心造」 早有「醫無中西」的認知 只舉幾個最近病例為證 自序:淺論中西醫結合診治神經性疾病…程維德.......10 一、先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22 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 創傷性腦病變可依輕重程度分類 病程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病理及診斷中西醫均以症狀治療為主 中醫思維與用藥原則中西醫理念相近但用藥有別 五個病例供參考 結論:從「虛、瘀、腎氣」三方面著手治療 附錄:常用參考方劑 二、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造成失智之治療.......................49 又名輕度創傷性顱腦損傷 容易造成傷害的五大原因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有嚴格定義 兩個高齡病例供參考 中西醫治療西醫多以症狀治療為主 中醫講究定位、辨性、求因、明本 治療思維與用藥原則舉例 中西觀念結合應用效果更佳 還要注意照顧與活動 三、創傷性截癱與指癱 .................................................62 從「超人」李維談起 認識我們的神經系統依部位將癱瘓分為7類 肌病性癱瘓可再分為6種 可能造成上運動神經元損傷之病因 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病因要加藥害等 前七項神經損害原因類似 「癱瘓」之證古已有之 王燾《外台秘要》名之為「癱瘓風 趙獻可《醫貫‧中風論》有「中風」四法 截癱依創傷部位而有不同名稱 病理:很多情況都可造成神經損傷 脊髓損傷又分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 常規檢查與實用物理檢查 神經損傷疼痛表現包括三方面 治療:從多面向著手新療法或許更有效 中醫部分: 李政育與三總合作之「神經再生方」已取得專利 《傷科大成》:無巧能接斷筋 《雜病心法》:中風後「體傷不仁與不用」 辨證與用藥原則 「神經再生」被譽為十大科學成就之一 截癱病因可分為四大類神經再生的理論依據 治療思維與用藥打破「無用巧能接」的古籍迷思 「育生補陽還五湯」更適國人體質 中醫藥越早介入效果越快參考方劑:育生方 四、慢性硬腦膜下血腫..................................................117 三類好發族群各有不同誘因 本病之症狀與診治原則 症狀分類與臨床表現診斷技巧非常重要 一般治療原則臨床病例診斷與治療原則 五、談朱雀湯、話十棗湯 —十棗湯為仲景「峻逐水飲第一方」.........................142 頓悟十棗湯即朱雀湯 十棗湯由《傷寒論》普傳後世 適用於胸水、懸飲與支飲等證 胸腔積液即胸水、懸飲 歷代名醫都以十棗湯加減治肺結核 方義與煎服法注意「糜粥以自養」 劑量與適應症有強瀉下作用需控制劑量 六、巴金森氏病—以修正補陽還五湯加方治療..........161 以三個臨床病例探討 淺談巴金森氏病的定義、分級與診治 常見非運動障礙症狀診斷與檢驗 發病機轉與治療治療要多管齊下才行 西醫藥的治療有其侷限性中醫藥治療思維 黃帝內經早有說明大補陽理論古今輝映 治巴金森氏病三時機以王清任補陽還五湯為基礎 與現代生理及病理學相符五種藥理作用解析 再談中西藥的配合問題 分析成功病例很多名人都是患者 七、巴金森氏病之中西治療..........................................196 巴金森發現的運動神經障礙病 傳統中醫典籍有相似病名 病因與病機鑑別診斷 治療:注意中西藥的使用原則 中醫藥治療針灸與取穴 巴金森氏病的中醫藥治療原則 淺述西醫藥的治療 診治思維早期單獨中醫治療效果好 治則:久病必瘀、有痰、有虛且及腎 八、從「迷路」行為探討血管性失智症.....................222 老年人常出現迷路行為 血管性失智症的死亡率偏高 迷路行為屬於視空間障礙 與圖形識別能力較差有關 臨床病例治療思維與討論 容易出現迷路行為的幾種情況中藥確可控制 鑑往知來照護失智者 精神疾病診斷手冊可參考 附錄:評估失智症嚴重度常用工具簡介 評估結果做為藥品健保給付標準 九、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256 從馬辛一理事長的三點期許談起 多位名人罹患腦神經膠質細胞瘤 西醫診治與用藥分級:可粗分成四級 特徵:約有六項診斷:以神經影像為主 治療:手術及放化療為主 基因療法可能為未來希望 復發與預後聯合治療為未來趨勢 中醫辨證論治與用藥病因:三因說 治則:視情況補氣血或補腎陽與養陰 適用方劑與藥物臨床病例 從癌症生物學特徵談起 未來展望:改善腫瘤微環境有助於緩解 再分析與探討多型性神經膠質母細胞瘤極惡性 就六個病例再分析中藥的劑量要加大才行 十、胸痹即肺心阻塞性病..............................................298 又稱真心痛、厥心痛或心痹 病因病機西醫觀點中醫觀點 病機以「本虛標實」為主 辨證論治臨床案例診治思維 十一、周邊神經創傷之臨床療效..................................311 周邊神經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 造成周邊神經損傷的誘因臨床病例 治療思維與結論歸納幾個中醫藥治療重點 十二、急性腦梗塞..........................................................338 腦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警訊 辛辛那提到院前腦中風評量表 腦梗塞診斷原則鑑別診斷臨床病例 治療思維與結論現代中醫更需要進化 結論:中學西用,西學更應中用 附件一:美國國衛院腦中風評估表 參考文獻........................................................................361

商品規格

書名 /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
作者 / 程維德 主稿; 李政育 廖炎智 統整
簡介 / 中西醫結合治療神經性疾病:生活或工作中只要受到較嚴重的碰撞,就可能出現創傷性腦損傷,進而造成腦病變,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初期可能常感頭痛、注意力變差;接
出版社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9875981
ISBN10 / 986987598X
EAN / 9789869875981
誠品26碼 / 2682111698000
頁數 / 38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X2CM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願「育生學派」成員在中西醫結合路上大步邁進

我在讀中醫藥的書時,與時下學校教育或民國六十年代的補教界所授,完全顛倒順序,當時我也不知有中醫檢考與特考,純為興趣,先讀難經、黃帝內經、脈經、千金藥方,因在叔叔接骨所進出,所以讀了許多民間驗方書,如少林銅人簿等等,憑自己去重新組合出診斷、方劑、治療的原理,尤其黃帝內經中的素問,記憶中讀了四次,靈樞讀了五次,所以才會在個人整理古籍時,先出版了「圖解中醫脈學」、「靈樞讀書」、「運氣醫學」。當然「中醫骨科學」是第一本個人著作,因當初兩岸無文化往來,自己以日人「二宮彥可」的「中國接骨圖說」,及叔叔處的日常病患接觸,依人體生理架構自己組合,創造出各部位的接骨法,但當時服務的多係自己人,頂多請其家屬協助治療。

讀通醫學典籍始悟「一切唯心造」
後來曉得中醫有檢特考,才開始依考選部所定各科參考書,凡羅列出來的都拿來讀,所以幾乎中醫各科文獻較重要的古籍都讀過,包括《傷寒雜病論》、《醫宗金鑑》等臨床辨證論治的書。
這些典籍如《難經》與《黃帝內經》,我皆讀古本,如《黃帝內經》讀的是王冰與林億的註,不是近代白話文。這兩本典籍讀過之後,再與傷骨科的臨床結合(自己天馬行空組合),頗有融會貫通、豁然開朗之感;尤其在「子午流注」、「血行十二時辰」觀念應用在傷骨科的診斷與治療之上,有如行雲流水般順暢。
後來跟著潮流看武俠小說與漫畫,又多了一些想像與體會,對中醫「藏象醫學」、「運氣醫學」,五部、五官與藥理、生理、病理、治則的關聯,以及心、身、靈方面的「五行生剋」理論,都有了更深入的體會。讀通血行理論、系統論之後,再讀《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上古天真論」,對人體生長、性生理、老化、生育、生息、養老等理念更加成熟,知道心、身、靈主要皆由大腦主宰,調控中樞也在大腦。至於治病的效果或改善之遲速,除了醫師本身的術業之外,也與病人大腦的「意、志」有關;因而養成以樂觀、開朗、積極、信心、肯定的態度對待病人及其家屬,達到醫病關係和諧的理想。

之後讀吳國定教授的「內經」六書,瞭解其中有關「天一」生水的道理,原來神經內分泌、神經傳導、傳導介質、神經代謝、血流調整、神經再生…..等原理,與佛家所稱「一切唯心造」相通;原來生、老、病、死等一切皆由大腦自動調控,雖屬恆定,但仍會受情緒、意志影響。而情緒與意志、行為又受起居、作息、飲食、運動……所影響。可見人真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有機體,必須全方位調整才可能保持或回復健康、活力、有元氣。

早有「醫無中西」的認知
雖然自初學中醫藥科學以來,已有「醫無中西」的認知;待投入臨床之後,由於實際上的需要,慢慢接觸並研習近代西方醫學,結果發現目前西醫所賴以應用的所謂現代醫療科技,其實多為科學家發明之後,再由醫學界拿來運用,只有少數由臨床醫師所研發;包括實驗診斷、影像診斷,或藥物的萃取、合成、製造,在人體內的反應與觀察、有無併發症(或副作用)等等;甚至同一類或同性質藥物在久服、常服或大劑量服用後的影響與對策(處理原則與防範)等等,亦皆非臨床醫師所發現。由此可見,就醫藥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目前的西醫西藥嚴格說起來還在萌芽(發明)階段,所以才要做人體實驗;也才會不斷的以今天的發現否定昨天的看法;但因經過巧妙包裝(包括說辭),而成為醫學、藥學主流,就像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掠奪性經濟一樣,寡佔甚至獨佔大多數醫療資源。

事實上,多數單一化學結構式的藥物都很難通過各種「屏障 ( BARRIER )」,只是將病情壓住,不讓其快速惡化而已,究竟好了沒、會不會好,還是要靠病人本身的自我再生與修復能力。有時這類藥物若使用過度,或大量、長期使用,對身體反而造成傷害。歸根究柢,只有自然的食物、藥物才能通過各種「屏障」,真正強化人體本身已具的修復能力。

若再依不同病程辨證(如依傷寒六經辨證、溫病六經辨證、經絡六經辨證、運氣六經辨證、臟象六經辨證、雜病辨證),分別處方,加上西醫的生理、病理辨證,互相結合,即可形成一套中西結合辨證法與治病法,將純中醫治病法、中西結合治病法、西醫放棄的中醫補救法,分別清楚,並有系統的寫出來;再結合有志一同的中西醫同道,進行人才培養,好似醫界千百年來各種(書院)學派創立時一樣。個人已在朝這個方向努力,近幾年已與一些對某些研究(學習)主題有興趣的中西醫界同道,互相切磋各人研發或創新的療法、理論,時常討論並加以發表,希望未來有希望成就「育生學派」。

除了國內醫藥學界與臨床醫師之外,個人也認為此種中西醫結合的研究組合,可以擴大到國際上。也就是不管是那一個國家的醫師,也不論其專長是中西醫或自然療法,只要懂中文,也願意接受訓練課程、參與臨床學習或專題研究,而進入該研究領域,之後即利用時間與機緣,擴大該領域的研究範圍,然後深入、有系統地研究、探討,一樣可以成為該領域或相關疾病系統的專家。事實上個人已經在這方面努力多年,撒出去的種子包括韓國、美國、德國、日本等醫藥先進國家,也包括中東、非洲等國,都有人前來學習、共同研究,回國後開枝散葉,都有很好的成績。即使是在某一領域(如臨床、基礎研究,或專長於文獻耙梳)已經有成就者,只要不自滿、不閉起耳朵與眼睛,也不拒絕與同道共同研究,皆可一起來探討。

個人近幾年與多位中西醫同道即積極投入腦神經醫學,與各種難治病、危急重症、加護病房疾病的純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或西醫束手無策時的相互支援補救,不敢說能達到「生死人而肉白骨」,但經治療後終能緩解病情、因此無病或帶病延年,擁有相當長的健康餘生應該都沒有問題。可見只要有心、用心,就有可能「成一家之言」,甚至成為一個學派。

只舉幾個最近病例為證
由過去的經驗可知,中醫一定要逐漸跨入中西醫結合才有前途,然後再邁向遠距、跨國的診斷與治療,這是未來必走的趨勢。也就是結合近代、現代西方醫學的微觀、宏觀與影像診斷,再結合各種辨證方法,而後以純中藥或中西藥併用,以充分控制、緩解病情,不但必要、有效,而且相當容易。

例如一位罹患黑色素瘤、已全身多處轉移的立陶宛醫師,經中藥治療十個月後,難醫的瘤基本上消失;因此在接受中藥治療一年後,去參加當年度羅馬尼亞的腫瘤醫學年會,除了做醫學報告之外,等於自己做了見證;後來追蹤訪視四年多,證實無症狀延年(帶病延年,因黑色素瘤仍可能復發)。

又如一位在荷蘭發展的華人,突然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腺癌,且已是四期末,於是返回原居地香港,請莫醫師與招醫師作化、放療,中醫方面由我負責。她來看過門診之後即返回香港,但定期告知香港二位主治醫師的診療方式,及治療後的心、身、靈感受。結果總共來台看了三次門診,一直到無症狀之後才回荷蘭;七年後患者感覺身體有點不適,才由莫醫師介紹的醫院繼續照顧。但剛開始時,該院的醫師不知如何接手治療,因為從來沒聽過那麼嚴重的病情可以帶病存活那麼久(續存近八年)。

還有一位菲律賓華僑老太太,近九十歲時被診斷出腎臟癌,眾醫束手。她們家族就像多數海外華僑一樣,發展得相當不錯,其兒女、媳婦、女婿若非學法律就是習醫,知識相當豐富,人脈也很廣。恰巧其孫女與拙姨相熟,就在她的引介之下請我醫治。老太太總共服了三年多中藥,結果無病存活超過百歲。

以上病例大多利用影像,進行遠距、跨國的實驗診斷,雖然不一定經常面對面接觸到病患,依然可以相當程度地與在地的醫院、醫師配合,掌握病體的系統性變化,而做治療。這是未來中醫藥與中西醫結合的治療與研究方向,在「地球村」時代來臨時,此種方式勢必成為臨床事實。事實上目前「育生學派」的成員(中西醫同道)已在試行此種模式,而且頗有成果,或可供有興趣加入者參考。

目前已知,幾乎所有疾病均初發於大腦,主要是受到內在或外來、或自己飲食、起居、作息、環境、情緒等的干擾,大腦的自我恆定與控制功能有所偏失所致。現代對「死亡」的定義就是「腦死」,包括罹患疾病最後難免一死,其關鍵亦在腦部嚴重受損,已經無法調控自我恆定功能。如果能夠盡量避免大腦中樞受到干擾,並設法打開飲食中樞(生命終結前,飲食中樞會先自我關閉),說不定還可存活一、二十年。但如何打開生命終結前的飲食中樞開關,目前還是個人能力的盲點。至於運動神經元疾病,或肌肉萎縮性脊椎側索神經硬化症,個人雖發明了腦脊髓神經與脊椎脊髓神經的再生、新生治法,但也只能延長生命(比國際間統計的平均數),且係帶病延年,尚無法無病延年或完全緩解病情,這是今後「育生學派」成員努力的大課題。
程醫師維德兄目前係我中西醫結合界勇者與已有成就者,希望將來如有所成果亦能教我。我一直鼓勵程醫師維德兄將其近幾年的有關文稿,匯集成冊付梓,以供同道參考;如今理想成真,且在付梓之前命我寫序,於是拉雜的寫了一堆,也吐了一些學醫、行醫之路的苦水,目的是希望加入本學派者都能懷抱虛懷若谷的精神,以「吸星大法」接收各種正確資訊,不要怕苦,不要怕沒面子,靜下心來繼續研習能造福病患與人類的知識與醫術,庶幾無忝於醫學之路走一回。相信維德兄能定能抱持「日日新」精神,邁向中醫與中西醫結合之路,且大步前行。

真對不起浪費大家看此序的時間,得罪之處敬請原諒。敬此,祝大家術業維新、日日新,心身安適。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中醫師李政育敬上
民國110年9月中秋前夕

試閱文字

自序 : 淺論中西醫結合診治神經性疾病
~程維德醫師
驀然回首,踏入中醫、開始執業已經十七載,回想過去從特考入行,跟著數位老師學習傳統中醫,從四診入門,到獨鍾望診及脈診,發現中醫古書雖然汗牛充棟,多如牛毛,但真正臨床牢靠者並不多。主要可能是醫療環境變遷,古人面對的醫療環境較為單純,環境衛生觀念也較落後及相對的不足,中醫又是當代的主流醫學,反而是單純許多,只要熟讀主要醫書,甚至就能成為儒醫。如果又跟對老師,大概就能成為不錯的醫師,甚至是一代名醫。

時至今日現代醫學更是浩瀚及分科之精細,集全球生物、醫學相關及科研人才不斷的研究、創新、進化及完備,我國在醫療上更是精進,所以整個社會的衛生及健保堪稱完善,和古代醫療環境相差甚多,很多經典醫書記載的難治之症或必死之症,可能往醫院急診一送就迎刃而解,因此人民的壽命增加不少,古人所謂人「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來看根本是笑話,因為國民平均壽命早就超過七十歲了,今年已經超過八十一歲了。因此疾病的種類與以前也大不相同,疾病的多樣性及受到西醫的照顧之下也有很多的差異性,在很多疾病上受到西醫藥物作用及副作用下產生的變化更多,所以中醫的望診及脈診的干擾因素越來越多。以脈而言,到底是因病而脈,還是因藥而脈,還是因副作用而脈;是單一種藥物影響的脈,還是多種藥物影響的脈;注射進去或吃進去的藥物可以影響脈的變化有多久,脈氣的位、數、形、勢都會改變嗎?一小時前與一小時後的脈象還會相同嗎?或二、三小時後會改變嗎?尤其是重症患者。臨床可能是因病而虛,或是因虛而病,還是因藥而虛或因藥而病等等變化不同,都會影響到中醫的辨證。就連氣色的望診也會因藥物而有所差異,故這個時代中醫所考慮的變數又更多了。

恩師李政育開啟內心及中西結合大門
習醫從傳統的中醫開始,覺得四診望聞問切似乎能解決一切問題,慢慢執業數年之後,便會開始不斷地踢到鐵板,有時會遇到無證可辨治的,或遇到正常的辨證論治卻毫無效果的;有時病人講的是西醫的病名,中醫卻不知如何相對應,雖然可依脈證來開方,卻不一定有效果。有些免疫疾病患者,如類風濕或紅斑性狼瘡等等,脈虛弱而病人身體表現也是體弱,按脈證來開方治療,稍用補劑之後,反而讓病人快速地到醫院急診室去報到,甚至住院,究其原因是不知其所以然。這時覺古人云:「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雖然自覺不是愚者也下了一些功夫,但此話還真得很有道理。

後來遇到恩師李政育醫師打開了我心中的疑惑,開啟了中西結合的大門,從神經科學入手了解現代醫學生理、病理及中醫的對治,慢慢覺得豁然開朗。中西醫對同一種疾病,作用在相同的人體,闡述的方法不同,解釋差異而已,傳統所謂「心主神明」即是「腦主神明」的大腦作用,所謂五官、五部、五藏、五情等,皆是大腦地圖及其作用。而最終只是化學藥物與天然藥物的差異而已,如何相輔相成,互補優缺是最重要的。
古醫書上的許多難症、死症及不治之症,如今在西醫藥介入之下,很多都能安全過關,效果差一點也能留人治病,甚至在中西互補之下病人就輕易渡過難關。在李老師、廖老師及三總的老師,尤其是神經外科的老師不斷的教導下,慢慢地體會出李老師常常講的二句話:「看病很簡單啊!不一定要用傳統的中醫辨證啊!」

剛聽到時實在有夠驚訝!這是什麼道理?
原來的望診是由外往內,而影像學是直接就看到;實驗室的種種數據也是另一種的望診,另一種直接透視血液、臟器、尿液等方法,這也是連結中西最重要的關鍵,更是我們遠距診斷治療最重要依據。

而當我們面對一種西醫所診斷出來的疾病,就應該知道中醫的對應病名及辨證方法;或在中醫辨證之後,如何利用影像、血液檢查來印證,甚至作為治療及預後的依據及方向。例如臨床上遇到中高齡患者,看其走入診間時身屈背僂、步態遲緩、臉部僵硬,而且手部顫抖,直覺反應是「可能是大腦方面的問題」;但坐定以後,若發現「靜止性震顫」,就要懷疑是不是椎體外「系統」方面的問題。此時若有疑慮,也可以轉診醫學中心,請神經科做影像檢查,應該可以確診是不是巴金森氏症或巴金森氏病。若確定是這方面的疾病,那麼傳統中醫在施予治療時,就不宜拘泥於辨證,而用重鎮安神藥物來壓制震顫;反而應該以其腦部影像的病理與作用機制,作為辨證論治的輔助或參考,而用中醫的補氣、補血、補陽、補腎方劑(藥物),以提高大腦供血量,促進腦部循環,大腦的局部血流供給量增加,因而提高神經元血氧及血糖的供給量,增加營養並代謝其積累的廢物。一旦排除神經元內部的廢物堵塞,恢復其原有功能,即有助於修護受傷的神經元,甚至促使神經元再生。臨床上發現,若處方得當,其改善效果不下於幹細胞移植。

又如中醫師面對第一次癲癇發作的成年病人時,即使患者只是短時間出現痙攣,這時候最恰當的做法不是立即開藥,而是轉診到醫學中心、做腦部影像檢查;因為這種情況很可能是腦部出現腫瘤的問題,之後也許患者直接轉到醫學中心治療,但中醫介入促使病人提早發現問題,並開始妥善治療;如此一來,等於不經意就挽救一個人的生命,至少也延長患者生命,甚至解決了整個患者家庭的困擾,也算是另一種功德。也就是說,臨床診治癲癇患者不能完全依靠中醫的四診,還要與現代神經醫學知識相配合才行。除非中醫師真的脈診如神,但這種「神醫」畢竟鳳毛麟角,還不如在神經醫學上多下一點功夫。

又如患者腫瘤標記的數字慢慢上升時,不論現在的治療或四診脈證上看起來都很正常,病人的氣色、心理及自覺也都很好,但醫者還是要很小心,因為理學檢查的數據比較客觀,數字一旦上升,病人的惡化只是遲早而已。病勢如此,其預後當然心知肚明。這不僅關係到醫療,而是生死問題,我們必須多加注意,要依理、依法且對得起良心,而非一味依經典(醫藥典籍)診治。

換句話說,我們對疾病的辨證論治及治療不但要清清楚楚,對其預後也要明明白白。我輩中醫不但對中醫經典要深刻了解,對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藥物及手術,最好也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要能善用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的資料作為輔助,而不要拘泥於「辨證論治」或「辨病論治」(前者為傳統中醫所堅持,後者則為西醫的「辨症論治」)。

可從《傷寒雜病論》中體現
以《傷寒雜病論》為例,其所注重的是病脈證。如第一章「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條文首重太陽病的辨病,緊接著次條是「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名為中風」。就是確定了外感風邪的表虛之證,故云「桂枝湯主之」。藉由六經的辨病來定位邪氣入侵人體那一經、那一部份;後再根據其脈、症,用八綱辨證的表、裡、寒、熱、虛、實等方法,來區別其人體免疫系統的整體反應,這是「辨性」。即是辨別疾病的性質。最後又根據其症狀變化來「辨症」,加強其治病效果。如「發汗遂漏不止,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原方「桂枝湯」加上附子,為「桂枝加附子湯」。若下之後「脈促胸滿」,則去桂枝湯中的芍藥,為「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是下後微喘,「表未解故也,桂枝湯加杏仁厚朴主之」。非常靈活的辨症法來加減藥物。

可以說整部《傷寒雜病論》均先以「辨病」定位,再以「辨證」來論疾病的性質,即所謂的「辨性」;最後用辨症來加強治療疾病的效果。簡單說就是「求因、明本」,了解疾病的原因及正氣的趨向,治療自然得心應手。我們可學習醫聖仲景序中「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精神,勤求中西結合,博采眾方來治療重病、難病,而不必拘泥古訓,以致玩古不化。

本書是集結我跟隨李老師習學時,每年投稿在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雜誌,及廖老師所創刊〈中國鍼灸學雜誌〉中所寫的文章,不揣鄙陋,希望能對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有興趣的同道,有一些啟發作用。

必須說明的是,由於為文時間有先有後,有些說明與個人觀點稍有重複,但所談的病症略有不同,為了保持文稿的論述完整性,盡量以不同語氣表述。此外,書中多篇以「程老先生」為例說明,主要是因為該病例為家父,可以近距離親身觀察醫藥的反應,並思考中醫藥治療有效與效果不佳的原因,作為下回處方用藥的參考;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在學習如何中西結合神經醫學的歲月中,非常感謝李政育老師傾囊相授,還有三總廖炎智老師、張成富老師及三總醫師們,尤其神經科的諸位醫師,謝謝各位老師的教導,感恩!
中華民國110年9月9日凌晨丑時

試閱文字

內文 : 一、先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由於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在臨床欠缺確實的診斷工具,「屍檢」式的確診其實對臨床中醫師來講並無幫助,反而可以從患者「病史」當中來瞭解這個疾病的演變過程。
當我們發現病人有多次腦震盪(Concussion)或輕度創(外)傷性腦損傷(mTBI)的病史時,不管是數週、數月、多年或數十年,只要參照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的發展階段來推估,通常就可以懷疑這個疾病。對中醫而言,就當作創傷性腦損傷(TBI)及後遺症來治療。即使已經到了失智症的階段,辨證論治方向依舊不變,也就是「創傷必瘀、腦病及虛、腦病及腎」等,治療時可從「虛、瘀、腎氣」三個方向著手,單用、並用或合用均可。其「治則」則不外「活血化瘀通腦絡、補氣補血補陽氣及大補陽氣(包含腎陽)」等等。
在用藥及處方上,通常都是以「補陽還五湯」為主增減,同型、性質類似的方劑亦可,如歸耆建中湯、黃耆五物湯、十全大補湯等等,皆可用「加方」,甚至直接以「治則」開藥,如以「活血化瘀+補氣補血補陽+補腎藥物」等組合,皆可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常發生於受到多次輕度腦傷的患者,一次次腦傷後陸續發病,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腦部Tau蛋白病變。
最常見的原因包括:經歷過戰爭 (尤其是退伍軍人)、打架、家庭暴力、交通事故、建築、摔倒和高強度碰撞運動。包括歐美國家較常舉辦的拳擊、美式足球、橄欖球、曲棍球、摔角等職業運動;或東方人常見的自由搏擊(功夫、武術)、泰拳、跆拳道、空手道等比賽;以及騎馬、滑雪、競技啦啦隊等等,多數的競技性運動都可能造成傷害。
除了競技性運動之外,日常生活中的傷害也不可避免,例如從高處墜落、跌倒、騎車摔倒、碰撞(車禍)或家庭暴力等等。
以上這些傷害都可能引發腦震盪、產生輕度的腦損傷,嚴重者或經過多次腦震盪即可能出現神經退化症狀。例如幼年時騎車反覆摔倒,學生時代參加激烈運動,畢業後從事職業運動等等,初期的傷害很容易經由診治而好轉,但到了中壯年,甚至經過一、二十年之後,這些累積的損傷就可能陸續出現症狀。但臨床上必須持續出現(數週或數月)的「腦震盪後綜合徵(Post-concussion syndrome, PCS)」,或者這類症狀經過數年都沒有消失,或腦部與同儕相比,有明顯的神經退化現象,就可以歸類在「慢性創傷性腦病變」之內(通常一種疾病若治療超過三個月未癒,醫學上便歸類為慢性病;而腦震盪後綜合徵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在臨床上很難區分,也沒有特定的生物標記,因此都歸類在「慢性創傷性腦病變」之內)。
據估計,全球每年受到腦震盪影響的比率大約百分之0.35(每一千人中有超過3.5人因此受苦)。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的資料顯示,該國2014年因為創傷性腦損傷(TBI)而接受治療(急診、門診和住院)的患者中,以75歲(含)以上及4歲以下者最多;若再予仔細區分,則老年人的住院率與急診率最高,4歲以下的嬰幼兒則常掛急診。
就單純「創傷性腦損傷(TBI)」而言,則掛急診者以4歲以下幼兒和65歲以上老年人居多,其原因又以跌倒最常見。5至14歲的年齡層到急診室的原因多為被撞或自撞(某種物體)。因「創傷性腦損傷(TBI)」而住院者,其年齡層多分布在17歲左右的青少年、兒童和55歲以上成年人;其中因車禍、碰撞受傷而住院者,則以15歲至44歲者居多。
以上雖然是美國人的統計,但對我國仍有一定參考價值;例如跌倒受傷者多為4歲以下的幼兒,和65歲(含)以上的老年人中,而且年齡越大摔倒機率越高,特別是缺乏運動者。車禍、碰撞的高危險群落在15歲至44歲,也與國內的情況相符,但以機車較多。
以下即以此為原則稍做解讀。
============================================


創傷性腦病變可依輕重程度分類
創傷性腦病變可大致分為創傷性腦損傷、腦震盪與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其定義及分類如下:
1.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這種外力引起的腦損傷,統稱為「顱內損傷」,包括「創傷性腦損傷(或稱為外傷性顱損傷)」,一般均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輕度到重度;輕度創傷性腦損傷(mTBI)就是一般所謂的「腦震盪」。
還可依有無骨折、閉合性或穿透性(顱腦損傷),或其他特徵(如出現在特定位置或廣泛分佈)來分類。嚴重者可能出現身體、認知、社會、情感和行為症狀,最後如果不是康復,就是導致永久性殘疾,甚至造成死亡。
輕度創傷性腦損傷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省「神經創傷基金會2018年指引」,對於18歲以上「腦震盪(輕度腦創傷性腦損傷)和持續症狀」第3 次版的定義,輕度腦創傷性腦損傷是指遭受外傷,因而引起腦功能受到生理破壞,其表現至少包括以下一項:
(1)任何失去意識的時期。
(2)在事故發生時或之後,立即造成的記憶喪失。
(3)事故發生時,精神狀態出現變化,例如感到頭暈、迷失方向或對下一步作為感覺困惑。
(4)出現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不管其時間久暫,通常不外以下幾種情況:
a、失去意識少於30分鐘。
b、30分鐘後,最初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為13-15。
c、創傷後健忘症(PTA)不超過24小時。

2.腦震盪(Concussion):
前面說過,「腦震盪」屬於「輕度創傷性腦損傷(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TBI)」,或「輕度外傷性顱損傷」,這種顱腦損傷會暫時性影響腦功能。其症狀包括:意識喪失(LOC)、記憶喪失,頭痛,思維、專心程度或平衡困難,噁心、視力模糊,睡眠障礙和心情(情緒)起伏變化。
通常只要頭部受到撞擊,不管是間接或直接,都可能立即出現上述症狀;也可能當時沒感覺,過幾天才出現症狀;其持續時間也依症狀嚴重程度和年齡而有些差異。依據國外的調查統計,成人的腦震盪症狀通常持續2週,兒童則可能持續達4週之久。

3.慢性創傷性腦病變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CTE)是一種進行性tau病,主要是腦部經常或反覆出現輕度的外傷性腦損傷(或腦震盪)所引起。有時雖然只是受到輕微的撞擊,仍可能留下症狀;若受到多次或反覆性撞擊,時間久了之後(例如一、二十年),腦損傷也可能變成較嚴重的腦部或神經病變,尤其是年紀大之後,就可能轉變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

病程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般而言,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多在頻繁劇烈運動,或容易受到碰撞的勞力工作後,八到十年間陸續出現。通常依其症狀表現可分成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可能出現頭痛、注意力不足或不集中。
第二階段:症狀包括抑鬱、突發性或短期記憶喪失,可能出現強迫性行為,或因而做出錯誤決定,還會影響社交生活。
第三階段:記憶力減退,出現認知與執行障礙,以及感覺異常、震顫、暈眩、耳聾、憂鬱症等神經、精神症狀。
第四階段:出現發音困難、無法說完整句子的語言障礙,以及吞嚥困難、眼瞼下垂等神經性症狀;有的還可能出現攻擊性或自殺行為。若出現這些特徵,表示具有失智傾向,或已經失智。

病理及診斷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反覆性或多次輕度創傷性腦損傷(腦震盪),其所造成的腦損害一定比只發生一次嚴重;由於腦損害日積月累,損害程度由小變大,症狀因而由輕變重,甚至慢性化,從而形成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
理論上,大部分慢性創傷性腦病變多在數年後才會出現症狀,不過臨床上經常看到腦震盪綜合症(PCS)患者一受傷就出現頭痛、頭暈等症狀,以致需要經常服藥;這些症狀往往持續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尤其是美式足球、曲棍球或拳擊選手等職業運動員,長年累月受到撞擊,累積了很多損傷;直到某一次受到嚴重撞擊後,可能造成腦瀰漫性腫脹、出血或腦疝,不得不退休,終止職業生涯。更嚴重者可能在一次衝撞中死亡,必須非常小心。
根據一項「運動員和退行性腦部疾病(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所做的研究(2017年7月發表)顯示,在接受檢查的110名已故美國美式足球聯盟(NFL)隊員中,出現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者高達110名,幾乎是「全員到齊」。
之所以強調「已故的前美式足球隊員」,是因為大腦病變(CTE)只能靠「屍檢」診斷。在NFL球員之間引人注目的結果。這項研究檢查了的,發現在美國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踢球的111個人中,大腦中有110個具有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儘管臨床上發現多數運動員都有明顯症狀,但到目前為止仍無影像學或儀器能做活體診斷(腦病變),只能透過驗屍才能發現腦組織內特定的組織病理學特徵,並確定診斷。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代表一種獨特的tau蛋白病,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同。雖然科學家已經十分努力研究,也發現使用DTI、fMRI、MRI、MRS和PET成像技術,在輔助診斷上有些進展,但尚未找到確實的生物標記。

病理
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神經病理學特徵,主要是高磷酸化的tau(ptau)和TDP-43聚集、積累過多引起。腦部神經系統若受到腦震盪影響,其所產生的「剪力效應」會造成廣泛性的軸突破壞,使其喪失部分功能。而磷酸化的tau異常可以有序地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因而可預測其發展。
慢性外傷性腦病變與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係十分密切,如果腦部經常受到撞擊、受傷,造成過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沉積,就會促使其他異常蛋白跟著聚集、積累,包括TAR DNA結合蛋白43(TDP-43)、澱粉樣β蛋白和α-突觸核蛋白等。但不同的神經性疾病,其所出現的Tau蛋白病變也不一樣,例如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的tau蛋白,就與阿茲海默症(AD)等的病變不同。
就慢性外傷性腦病變而言,其臨床病理變化就與腦中的Tau蛋白有關;通常可依其嚴重程度而分成四種,例如在前額葉皮質的血管周邊,形成神經原纖維纏結,就可能影響整個腦區。而慢性創傷性腦病變的最主要病徵,就是大腦的重量減輕,前葉、顳葉及內側顳葉的皮質也會跟著萎縮;側腦室與第三腦室因而隨之擴大;但第四腦室較少受到影響。其他的病癥還包括:前透明中隔腔、後血管聯合、黑質中的蒼白核,以及藍斑核、嗅核、丘腦、乳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 NFT)、軸突及富含星狀細胞、神經膠質細胞纏繞等。
這些現象與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相似,包括阿茲海默症(AD)、進行性核上性麻痺(PSP)、巴金森氏症(PD)等。一小部分慢性創傷性腦病變患者,甚至可能演變成慢性創傷性腦肌病變(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myopathy, CTEM);這是一種運動神經元疾病,例如「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患者早期就會出現持續而嚴重的肌無力、難以保持平衡,以及步態不穩等問題。
臨床上,本病的病徵與很多嚴重的神經性疾病類似,例如阿茲海默症(AD)、巴金森氏症(PD)、肌萎縮型脊髓側索硬化症(ALS)、血管性失智症(VaD),因而常被誤診,甚至被誤診為憂鬱症等精神疾病。
患者腦中的異常tau蛋白積累在不同位置,也會出現不同的症狀,並藉以瞭解其發病機轉。例如積聚在杏仁核、海馬體、下丘腦、中腦等位置時,由於杏仁體、海馬體屬邊緣系統,杏仁體尤其是情緒管理中樞(有「內臟大腦」之稱),因此可能誘發多種異常行為,如情緒不穩定、具攻擊性,突然出現暴力等。而海馬體、內嗅皮層和內側丘腦若出現異常,則可能影響記憶,出現記性不佳等症狀。而額葉皮層和潛在白質的神經原纖維變性,還可能導致認知及行為障礙(無法完成指令)。若基底核及中腦黑質緻密部出現變性,則可能誘發巴金森氏症。
============================================
中西醫均以症狀治療為主
在治則上,中西醫的觀點與用藥原則如下。
西醫依症狀別用藥及預防
西醫對慢性創傷性腦病變(CTE)的治療,主要還是根據其臨床特徵,包括: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執行力、注意力和是否失智等)、情緒障礙(如抑鬱、絕望等)、行為障礙(如爆發性和暴力性行為),及運動功能失調(如巴金森氏症、共濟失調或構音障礙等),從四個面向來做症狀治療。
就治療原則而言,輕度創傷性腦損傷(如腦震盪)剛發生時,不管是身體或心理(認知)方面都應該要多休息,避免腦部受到進一步傷害;等情況比較穩定之後,再逐步恢復活動(運動)、工作和學習;必要時再做心理諮詢及治療。但要注意,若休息時間太長反而可能延緩恢復速度,造成更大的憂鬱和焦慮感。
症狀治療方面,頭痛通常用乙醯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Paracetamol)或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抑制;失眠則用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s; BZDs)之類安眠藥物。
物理治療方面,若出現持續性平衡困擾,可用「認知行為療法」改善;阿茲海默症患者可沿用膽鹼脂酶抑制劑(ChEI)、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體拮抗劑等藥物控制。若為巴金森氏症,仍用常規治療該症的藥物;要是血管性失智症,則用加強腦血管代謝的藥物等。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從預防著手,最好是避免頭部受到撞擊,或盡量減少被撞擊的次數,減輕撞擊力道,例如戴安全頭盔或護具等。對於可能造成重大傷害的運動項目,還可以透過修改比賽規則來預防等等。此外,還可透過加強運動及肌力訓練、強化核心肌群等,以降低碰撞或摔倒造成的頭部損傷;這一點對中高齡人士、婦女及平時不愛運動者尤其重要。

中醫可針藥併用緩解
中醫對急性腦震盪傷後昏迷不醒者,使用醒腦開竅法,及時灌服蘇合香丸;兼有頭暈、噁心、嘔吐者,使用降濁法,針灸對昏迷者可取人中、十宣、湧泉強刺激,間歇運針,留針30~60分鐘。頭痛劇烈者,穴取百會、合谷、印堂、足三里、三陰交,強刺激後可留針15~30分鐘,待頭痛稍減時,再次捻轉刺激。
中醫思維與用藥原則
============================================
五個病例供參考
病例1:張XX、♀10歲、病歷號碼:XXX12、初診日期:105/10/12。患者體重35公斤,住新竹縣。由53歲的阿嬤帶來看診(由阿嬤帶大的)。
病史:
(1)1歲半時撞到停在路旁的汽車,摔倒後頭部碰地昏倒,第三天開始癲癇發作及頭痛。
(2)送新竹台大分院治療,該院給予除癲達(TRILEPTAL)、優閒(KEPPRA)等兩種抗癲癇藥物;前者(TRILEPTAL)300mg,1.5PC/qd;後者(KEPPRA)500mg,1PC/bid。
主訴:
(1)前額及頭頂痛甚,近一年尤其痛,運動時更甚。
(2)經常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傾向,經常會莫名其妙發脾氣。
舌脈二便:舌淡紅、點刺舌、苔薄白。左弱數、右弦數。二便通,但便硬。
治則:補氣補血補陽、活血化瘀,以通絡止痛。
病名:頭痛、癲癇、腦震盪後遺症。
處方1:育生補陽還五湯4.5克、川芎4克、黃芩2克、黃柏2克、茯苓1克、半夏1克、大黃0.2克、辛夷0.5克。4包14天。早晚飯前或飯後吃,各吃一包。
處方2:育生補陽還五湯6克、四逆湯1.5克、肉桂1.5克、人參粉3克、川七粉3克。4包14天,早晚飯前或飯後各吃一包。
回診:療程4回,次診109/03/06、三診109/10/09,四診109/10/16。
(1)吃完第一回藥物後即改善許多,注意力不足、過動、莫名其妙生氣的情況不再出現,已經近乎正常。
(2)頭痛症狀改善非常多,只剩輕微頭痛,且只有左側痛,右側不痛,過中午即好轉,所以沒回診。但近半年來頭痛又起,左側整日都痛,剛起床時也比較痛,約半小時後稍舒緩,109/03/06回診。
(3)癲癇藥物除癲達及優閒外,其餘藥物已經停服半年(108/09)。
(4)除初診藥粉雙倍劑量外,其他餘診都只服健保的濃縮藥粉,第三診(109/10/9)服的是感冒藥,故只有三次是治療腦震盪後遺症。
(5)第四診時感冒已癒。但仍稍感側頭痛,約半小時緩解。姿勢性頭暈較嚴重。便秘、2-3日一次、便硬。
============================================
二、輕度創傷性腦損傷造成失智
腦部一旦受傷或受損,不管是創傷或出血、梗塞,或栓塞,只要神經元已經受到損傷,又無力修復或再生,且無其他神經元可取代其功能,中醫辨證就認為是氣虛、血虛、陽虛或腎陽虛,而不論其症狀的輕重,也與患者的年齡沒有絕對關係。這是因為中醫認為,凡是腦細胞受到損傷,其功能無法復原,「其氣必虛」。
因此在治療上要大補氣血、補陽氣,並活血化瘀、通絡,以能修復、復原為原則;在這個原則下,可用的治療方劑很多,不只補陽還五湯加方,同性質的方劑皆可運用,如聖愈湯、歸耆建中湯、黃耆五物湯、十全大補湯、補中益氣湯等等加方。
雖然說腦損傷與年齡沒有絕對關係,其實還是有影響:不可諱言,老年人的氣血一定比年輕時虛,而且年齡愈大氣血愈虛,所以更要注重「補陽」。必要時還可直接以「治則」開藥,如大劑補氣藥+補陽藥+活血藥+補腎藥+健脾利濕藥+少佐清熱藥等等。
依照這個原則,多數輕度創傷性腦損傷綜合症,甚至失智症,只要患者願意配合,中醫皆可治療,而且有很高的機會恢復正常。

又名輕度創傷性顱腦損傷
輕度外傷性腦損傷(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mTBI, 又名創傷性腦損傷),其意義與腦震盪(Concussion)相同,有時也稱為「輕度創傷性顱腦損傷」,或「輕度顱腦損傷(Mild HeadInjury, MHI),可以互通使用。
一般而言,「輕度創傷性腦損傷」是指:顱腦受到直接或間接的外力撞擊或衝擊,以致暫時性影響腦部功能,並未對腦部造成明顯的實質傷害。其症狀可能包括:意識及記憶短暫喪失,失去定向感(迷失方向或對判斷力產生困惑)與平衡感(姿勢及步態不穩),出現視力障礙與身心症狀,如生理上出現頭痛、頭暈、噁心、嘔吐感,心理上產生思考、專注、情緒及睡眠障礙等等]。這些症狀可能在受到創傷時立即出現,也可能在發生數小時後才顯現。這些症狀可能持續一段時間,也許數日或數週之久。有些症狀會自行消失,有些則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才好轉,但臨床上也有少數人持續出現同樣症狀,而且維持很長的時間,從數月到數十年之久,甚至因此引發更多心因性疾病,造成一些社會問題。
容易造成傷害的五大原因
造成輕度創傷性腦損傷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不外以下幾種:
一、汽機車事故最常見。汽機車是國人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除了車禍、碰撞、機車自摔可能造成腦震盪之外;汽車駕駛或乘客還可能因緊急煞車或車禍,而撞擊到頭部、腦震盪,或出現「甩鞭效應」,傷到頸椎與頭部。若未繫安全帶,頭部碰撞、受傷的機率更大。
二、騎自行車也要小心。騎自行車從事休閒活動曾經風行一陣子,許多地方都還特別規畫了自行車步道。最近幾年各大都會引進市區公用租借自行車(U Bike),很多人上下班都用以代步(騎到捷運站或公車站),加上原有的運動或休閒用車,大大增加摔倒或碰撞受傷的機率。尤其是租用自行車多未強制戴安全帽,一旦摔倒或被撞,都容易增加頭部受傷的機率。
三、老人及小孩最容易摔倒受傷。小孩因為發育尚未完成,身體的運動機能與平衡感不佳,又好動,最容易摔倒受傷,但多半無大礙,很少因此出現大問題(除非被刻意凌虐)。老年人則不同,由於老化、身體機能退化,加上視力不好、反應慢,一不小心就會摔倒或造成碰創,有時即使只是小碰撞或摔倒,也會造成大問題;尤其是行走在不平的道路或有障礙物時最常見。
四、最容易造成創傷性腦損傷者當然以激烈運動最常見,尤其是競賽式的運動最常出現激烈碰撞而嚴重受傷,例如美式足球、曲棍球、橄欖球、籃球、拳擊、摔跤、騎馬、滑雪、滑冰、散打、武術對打、競技啦啦隊等等。這是歐美國家運動選手的傷害主因之一。電影「震盪效應」就是最佳寫照。
五、其他暴力行為。酗酒、打架及家庭暴力等也是造成頭部傷害的原因之一,尤其在武漢肺炎期間,酗酒及家庭暴力引發的傷害似乎有升高的趨勢。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育生中醫團隊與三總神經科合作,臨床發現創傷性腦損傷、失智症、截癱與指癱、硬腦膜下血腫、巴金森氏病、周邊神經損傷、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等,都可以中西共治而獲得改善。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