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
作者 | (清)張錫純/ 原著; 李政育/ 編校 |
---|---|
出版社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封面要目醫家必讀「第一可法」典籍,亦為「至貴至寶救命書」。本書為清末以來第一部強調西學中用(衷中參西)的中醫藥典籍。內含自擬方、成方各兩 |
作者 | (清)張錫純/ 原著; 李政育/ 編校 |
---|---|
出版社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
商品描述 | 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封面要目醫家必讀「第一可法」典籍,亦為「至貴至寶救命書」。本書為清末以來第一部強調西學中用(衷中參西)的中醫藥典籍。內含自擬方、成方各兩 |
內容簡介 醫家必讀「第一可法」典籍,亦為「至貴至寶救命書」。 本書為清末以來第一部強調西學中用(衷中參西)的中醫藥典籍。 內含自擬方、成方各兩百,醫案逾千。 原著者「凡藥皆自嘗試」,而後施之於人。 證實「萸肉救脫,參耆利尿,白礬化痰熱」。他對生石膏、生山藥的專用、 重用,可說「前無古人」。 中醫藥典籍中,極少數引介、參考西醫學理論者。所謂「衷中」,就是「衷心以傳統中醫藥為本」,而「參西」當然就是「參考西醫理論與實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本書分成上下兩巨冊,上冊主要是方劑與藥物、醫案,下冊則為醫道與醫論(包括醫案十八,內含病例五至二十則)。 大陸中醫科學院請專家選列十種『中醫必讀經典』,其中之一就是清末醫家張錫純編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潛研傳統醫學者不可不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張錫純張錫純字壽甫,清末民初大醫家。 主張「凡藥皆自嘗試」,「毒如巴豆,峻如細辛、麻黃, 均驗之於己,而後施之於人。」 處方、用藥生動求真,「幾無一方、一藥、一法、 一論不結合臨床治驗」。 他還力辟「醫不叩門」之說,每遇疑難重證,輒輾轉籌思, 一有定見,雖已昏夜,仍親赴病家調治。 「每救療至殮服已具,不肯稍有懈怠」,堪為醫者典範。■編者簡介李政育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 1978年中醫師特考及格 現任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神經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中華民國中西結合免疫醫學會榮譽理事長 育生中醫診所院長 學術、通俗著作數十本 發明專利近四十種, 如發明腦與脊椎、脊髓神經再生等; 現有成就已被當作學位研究對象。 臨床用藥推崇張錫純之山藥、三七、人參、黃耆、雞內金等。
產品目錄 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上)】目錄 序言:衷中、參西的醫家必讀典籍 李政育 自學中醫必讀的三十大傳統典籍 前言:一代醫家張錫純及其著作的價值 -----《醫學衷中參西錄》為「第一可法、至貴至寶之救命書」 一代醫家張錫純 -----《醫學衷中參西錄》的價值 壹、醫方 (一)治陰虛勞熱方 資生湯 十全育真湯 醴泉飲 一味薯蕷飲 參麥湯 珠玉二寶粥 沃雪湯 水晶桃 既濟湯 鎮攝湯 (二)治陽虛方 敦復湯 (三)治大氣下陷方 升陷湯 回陽升陷湯 理鬱升陷湯 醒脾升陷湯 (四)治喘息方 參赭鎮氣湯 薯蕷納氣湯 滋培湯 (五)治痰飲方 理飲湯 理痰湯 龍蚝理痰湯 健脾化痰丸 期頤餅 治痰點天突穴法 (六)治肺病方 黃耆膏 清金益氣湯 清金解毒湯 安肺寧嗽丸 清涼華蓋飲 (七)治吐衄方 寒降湯 溫降湯 清降湯 保元寒降湯 保元清降湯 秘紅丹 二鮮飲 三鮮飲 化血丹 補絡補管湯 化瘀理膈丹 (八)治心病方 定心湯 安魂湯 (九)治癲狂方 盪痰湯 盪痰加甘遂湯 調氣養神湯 (十)治癇風方 加味磁朱丸 通變黑錫丹 一味鐵養湯 (十一)治小兒風証方 定風丹 鎮風湯 (十二)治內外中風方 搜風湯 逐風湯 加味黃五物湯 加味玉屏風散 鎮肝熄風湯 加味補血湯 (十三)治肢體痿廢方 振頹湯 振頹丸 姜膠膏 (十四)治膈食方 參赭培氣湯 (十五)治嘔吐方 鎮逆湯 薯蕷半夏粥 (十六)治霍亂方 急救回生丹 衛生防疫寶丹 急救回陽湯 (十七)治泄瀉方 益脾餅 扶中湯 薯蕷粥 薯蕷雞子黃粥 薯蕷苤苜粥 加味天水散 加味四神丸 (十八)治痢方 化滯湯 燮理湯 解毒生化丹 天水滌腸湯 通變白頭翁湯 三寶粥 通變白虎加人蔘湯 (十九)治燥結方 硝菔通結湯 赭遂攻結湯 通結用蔥白熨法 (二十)治消渴方 玉液湯 滋膵飲 (二十一)治癃閉方 宣陽湯 濟陰湯 白茅根湯 溫通湯 加味苓桂術甘湯 寒通湯 升麻黃耆湯 雞胵湯 雞胵茅根湯 (二十二)治淋濁方 理血湯 膏淋湯 氣淋湯 勞淋湯 砂淋丸 寒淋湯 秘真湯 毒淋湯 清毒二仙丹 鮮小薊根湯 硃砂骨湃波丸 澄化湯 清腎湯 舒和湯 (二十三)治傷寒方 麻黃加知母湯 加味桂枝代粥湯 從龍湯 餾水石膏飲 通變大柴胡湯 加味越婢加半夏湯 (二十四)治溫病方 清解湯 涼解湯 寒解湯 石膏阿斯匹林湯 和解湯 宣解湯 滋陰宣解湯 滋陰清燥湯 滋陰固下湯 猶龍湯 (二十五)治傷寒溫病同用方 仙露湯 石膏粳米湯 鎮逆白虎湯 白虎加人參以山藥代粳米湯 寧嗽定喘飲 蕩胸湯 一味萊菔子湯 鎮逆承氣湯 (二十六)治瘟疫瘟疹方 青盂湯 護心至寶丹 清疹湯 貳、藥物 石膏解 人參解 西洋參解 黃解 山萸肉解 白朮解 赭石解 山藥解 地黃解 甘草解 朱砂解 鴉膽子解 龍骨解 牡蠣解 石決明解 玄參解 當歸解 芍藥解 芎解 大黃解 朴硝解 厚朴解 麻黃解 柴胡解 桂枝解 三七解 滑石解 牛膝解 遠誌解 龍膽草解 半夏解 栝蔞解 天花粉解 乾薑解 生薑解 附子、烏頭、天雄解 肉桂解 知母解 天門冬解 麥門冬解 黃連解 黃芩解 白茅根解 葦莖、蘆根解 鮮小薊根解 大麥芽解 茵陳解 萊菔子解 枸杞子、地骨皮解 海螵蛸、茜草解 罂粟殼解 竹茹解 沙參解 連翹解 川楝子解 薄荷解 茯苓、茯神解 木通解 蒲黃解 三棱、莪朮解 乳香、沒藥解 常山解 山楂解 石榴解 龍眼肉解 柏子仁解 大棗解 胡桃解 五味子解 萆解 雞内金解 穿山甲解 蜈蚣解 水蛭解 蠍子解 蟬蛻解 羚羊角解 血餘炭解 指甲解
書名 / | 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 |
---|---|
作者 / | (清)張錫純 原著; 李政育 編校 |
簡介 / | 新編醫學衷中參西錄 上:封面要目醫家必讀「第一可法」典籍,亦為「至貴至寶救命書」。本書為清末以來第一部強調西學中用(衷中參西)的中醫藥典籍。內含自擬方、成方各兩 |
出版社 / | 元氣齋出版社有限公司 |
ISBN13 / | 9789866664908 |
ISBN10 / | 9866664902 |
EAN / | 9789866664908 |
誠品26碼 / | 2681050017002 |
裝訂 / | 軟精裝 |
頁數 / | 496 |
語言 / | 中文 繁體 |
級別 / | 無 |
開數 / | 25K |
尺寸 / | 21X15X3CM |
產品試閱 : 自學中醫必讀的三十大傳統典籍
常有學生問我:怎樣才能成為學養、臨床俱佳的中醫師?有哪些必讀經典?
更有熱心的讀者、病人家屬希望我開些書單,作為「自學中醫」的入門或進階之用。
其實如果只要現學現用,多讀元氣齋「自學中醫系列」及「元氣」、「食療」系列叢書,就足夠日常保健養生所需,除非需要做研究,或有心涉獵各代醫家的理論與實務,才嘗試一窺傳統醫典的奧秘。但就現職醫師或有意更上一層樓者而言,傳統中醫典籍則不可不讀,而且多多益善。
不可諱言,現今「學院派」出身的中醫師或教授級人物,真正讀通幾本重要醫學典籍者已經不多,遑論博覽群籍,以致不論寫文章、出書或臨床,其深度都大不如師徒相授與特考而來的前輩。很多學藝不精的臨床中醫師,只好依賴科學儀器的檢驗數據作為診斷的參考,甚至摻雜西藥以強化療效。為了彌補這些不足,同時提振中醫的水準:前陣子大陸中醫科學院(原中醫研究所)集合了各地中醫藥研究者與臨床高手,挑出了十種『中醫必讀經典』,或許可作為參考。這十部中醫典籍包括:《醫學衷中參西錄》、《外臺秘要》、《醫宗金鑑》、《證治準繩》、《景岳全書》、《千金要方》、《脾胃論》、《儒門視親》、《古今醫統大全集》與《普濟方》等。
這個議題出現之後,國內立刻有人提出主張,認為只讀十種典籍有以偏概全之弊,認為至少應擴大為六十種。事實上,要年輕醫師認真讀完十部典籍已經有相當難度,要讀通又能充分應用更不容易;至於六十種,那無異緣木求魚了。但作為中醫師或醫學教授,有些典籍又實在不能不讀,否則就無法融會貫通。在這個原則之下,依照個人經驗,我認為合格的中醫師至少要讀過、讀通以下幾種典籍:
1.黃帝內經(何人編著已不可考)。2.難經(戰國 . 扁鵲編著)。3.中藏經(東漢末,華佗)。4. 醫學衷中參西錄(清末,張錫純 編著)。5.傷寒論(東漢末,張仲景)。6.脈經(魏晉,王叔和)。7.針灸甲乙經(西漢˙皇甫謐)。8.肘後備急方(東晉,葛洪)。9.炮灸論(南北朝, 雷斅) 。10.本草經集註(南北朝,陶弘景)。11.諸病源候論( 隋, 巢元方)12.千金方( 唐孫思邈編著,包括孫思邈《新雕孫真人千金方》、南宋林億改編 《備急千金方》及《千金翼方》)。13.外臺秘要(唐, 王壽)。14. 太平聖惠方(北宋,王懷隱)。15. 小兒藥證直訣(北宋,錢乙)。16. 儒門事親(金,張子和)。17. 景岳全書(明,張介賓)。18. 丹溪心法(元,朱震亨)。19. 普濟方(含救荒本草, 明,朱橚)。20. 脾胃論(含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南宋李東垣)。21. 古今醫統大全(明, 徐春甫)。22. 針灸大成(明,楊繼洲)。23. 六科證治準繩(明,王肯堂)。24. 審視瑤函(明末,傅仁宇)。25.症因脈治(明末,秦景明)。26.傅青主女科(明末,傅青主)。27. 醫宗金鑑(清,吳謙)。28.臨證指南醫案(清,葉天士)。29. 本草綱目(明, 李時珍)。30.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早期骨傷科(唐,藺道人)。
其他如:外科心法(含內科摘要、保嬰撮要,明朝薛己著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唐慎微 一 北宋)、注解傷寒論(成無己 一 北宋)、洗冤錄(宋慈 一 南宋 )、張氏醫通(含千金方衍義, 張路玉---明末)、十四經發揮(含難經本義, 滑壽 一 元)、醫林改錯 (王清任 一 清)、沈氏尊生書(沈金鰲 一 清)、血證論(唐宗海 一 清末)等等,都需一讀。
其中,黃帝內經可說是人人必讀之基礎典籍;『元氣齋』後來又出版了《黃帝外經》醫書,彌補了傳統典籍『有內經必有外經,有子書必有母書』的遺珠之憾。在這些典籍之中,歷朝各代均廣泛應用、多所討論者,應非《傷寒論》莫屬;但最受近代推崇,被譽為「最具有現代思潮」、最具有實驗精神且獲得大成就者,則首推清朝末年醫家張錫純編著的《醫學衷中參西錄》。這是他畢生的心血結晶,也是理論與實際的典範,後人譽之為:醫家必讀、「醫書中第一可法之書」,或「至貴至寶之救命書」,應屬實至名歸,因此推舉為「自學中醫必讀典籍」系列之鑰,之後再討論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的《傷寒論》及其應用。由於《溫病條辨》一書編著者吳鞠通,將「傷寒」歸在「溫病」類,因此該書未列入「必讀」書單中,必要時再併傷寒論中一起討論。
壹、醫方
醫方‧(一)治陰虛勞熱方
1、資生湯
治勞瘵羸弱已甚,飲食減少,喘促咳嗽,身熱脈虛數者。亦治女子血枯不月。
生山藥(一兩) 玄參(五錢) 于朮(三錢) 生雞内金(二錢,搗碎)
牛蒡子(三錢,炒,搗)
熱甚者,加生地黃五六錢。脾爲後天之本,能資生一身。脾胃健壯,多能消化飲食,則全身自然健壯,何曾見有多飲多食,而病勞瘵者哉?《内經》陰陽别論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在女子爲不月,其傳爲風以其先不過陽明,胃腑不能多納飲食也,而原其飲食減少之故。曰發於心脾,原其發於心脾之故。曰有不得隱曲者何居?蓋心爲神明之府,有時心有隱曲,思想不得自遂,則心神拂鬱,心血亦遂不能濡潤脾土,以成過思傷脾之病。脾傷不能助胃消食,變化津液,以溉五臟,在男子已隱受其病,而尚無顯徵;在女子則顯然有不月之病。此乃即女以徵男也。至于傳爲風消,傳爲息贲,無論男女病證至此,人人共見,勞瘵已成,挽回實難,故曰不治。然醫者以活人爲心,病證之危險,雖至極點,猶當于無可挽回之中,盡心設法以挽回之。而其挽回之法,仍當遵二陽之病發心脾之旨。戒病者淡泊寡欲,以養其心,而復善于補助其脾胃,使飲食漸漸加多,其身體自漸漸撤消。如此湯用于朮以健脾之陽,脾土健壯,自能助胃。山藥以滋胃之陰,胃汁充足,自能納食(胃化食賴有酸汁)。特是脾爲統血之臟,《内經》謂「血生脾」,蓋謂脾繫血液結成,故中多函血。西人亦謂脾中多回血管爲血匯萃之所。此證因心思拂郁,心血不能調暢,脾中血管遂多閉塞,或如爛炙,或成絲膜,此脾病之由。而脾與胃相助爲理,一氣貫通,臟病不能助腑,亦即胃不能納食之由也。雞内金爲雞之脾胃,中有瓷、石、銅、鐵,皆能消化,其善化有形郁積可知。且其性甚和平,兼有以脾胃補脾胃之妙。故能助健補脾胃之藥,特立奇功,迥非他藥所能及也。方中以此三味爲不可挪移之品。
玄參《神農本草經》謂其微寒,善治女子産乳餘疾,且其味甘勝于苦,不至寒涼傷脾胃可知,故用之以去上焦之浮熱,即以退周身之燒熱;且其色黑多液,《神農本草經》又謂能補腎氣,故以治勞瘵之陰虛者尤宜也。牛蒡子體滑氣香,能潤肺又能利肺,與山藥、玄參并用,大能止嗽定喘,以成安肺之功,故加之以爲佐使也。
地黃生用,其涼血退熱之功,誠優于玄參。西人謂其中函鐵質,人之血中,又實有鐵鏽。地黃之善退熱者,不但以其能涼血滋陰,實有以鐵補鐵之妙,使血液充足,而蒸熱自退也。又勞瘵之熱,大抵因真陰虧損,相火不能潛藏。地黃善引相火下行,安其故宅。《神農本草經》列之上品,洵良藥也。然必燒熱過甚而始加之者,以此方原以健補脾胃爲主,地黃雖繫生用,經水火煎熬,其汁漿仍然粘泥,恐于脾胃有不宜也。至熱甚者,其脾胃必不思飲食,用地黃退其熱,則飲食可進,而轉有輔助脾胃生山藥,即坊間所鬻之乾山藥,而未經火炒者也。此方若用炒熟山藥,則分毫無效于朮色黃氣香,乃浙江于潛所産之白朮也。色黃則屬土,氣香則醒脾,其健補脾胃之功,迥異于尋常白朮。若非于潛産而但觀其色黃氣香,用之亦有殊效,此以色、味爲重,不以地道爲重也。
西人謂:胃之所以能化食者,全賴中有酸汁。腹饑思食時,酸汁自然從胃生出。若憂思過度,或惱怒過度,則酸汁之生必少,或分毫全無,胃中積食,即不能消化。此論與《内經》「二陽之病發心脾」、「過思則傷脾」之旨暗合。
或問曰:《内經》謂脾主思,西人又謂思想發于腦部,子則謂思發于心者何也?答曰:《内經》所謂脾主思者,非謂脾自能思也。蓋脾屬土,土主安靜,人安靜而後能深思,至西人謂思發于腦部,《内經》早寓其理。
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夫頭之中心點在腦,頭爲精明之府,即腦爲精明之府矣。既曰精明,豈有不能思之理,然亦非腦之自能思也。
試觀古文「思」字作「 」,囟者腦也,心者心也,是知思也者,原心腦相輔而成,又須助以脾土鎮靜之力也。
或問曰:子解二陽之病發心脾一節,與王氏《内經》之注不同,豈王氏之注解謬歟?答曰:愚實不敢雲然。然由拙解以繹經文,自覺經文别有意味,且有實用也。夫二陽之病發心脾,與下三陽爲病發寒熱,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洩,句法不同,即講法可以變通。蓋二陽之病發心脾,謂其病自心脾而來也。三陽爲病發寒熱,是形容三陽之病狀也,故將之病「之」字易作「爲’字。至一陽發病數句,其句法又與三陽爲病句不同,而其理則同也。
或又問:三陽一陽病,皆形容其發病之狀,二陽病,獨推究其發病之原因者何居?答曰:三陽、一陽,若不先言其病發之狀,人即不知何者爲三陽、一陽病。至二陽胃腑,原主飲食,人人皆知。至胃腑有病,即不能飲食,此又人人皆知。然其所以不能飲食之故,人多不能知也。故發端不言其病狀,而先發明其得病之由來也。
或又問:胃與大腸皆爲二陽,經文既渾曰二陽,何以知其所指者專在于胃、答曰:胃爲足陽明,大腸爲手陽明,人之足經長、手經短,足經原可以統手經,論六經者原當以足經爲主。
故凡《内經》但曰某經,而不别其爲手與足者,皆指足經而言,或言足經而手經亦統其中。若但言手經,則必别之曰手某經矣。經文俱在,可取而細閱也。
一九一三年,客居大名。治一室女,勞瘵年餘,月信不見,羸弱不起。詢方于愚,爲拟此湯。連服數劑,飲食增多。身猶發熱,加生地黃五錢,五六劑後熱退,漸能起床,而腿疼不能行動。又加丹參、當歸各三錢,服至十劑腿癒,月信亦見。又言有白帶甚劇,向忘言及。遂去丹參加生牡蠣六錢,又將于朮加倍,連服十劑帶證亦癒。遂將此方郵寄家中,月餘門人高促異常,飲食減少,脈甚虛數,投以資生湯十劑全癒。」審斯則知此方治勞瘵,無論男女,服之皆有捷效也。
女子月信,若日久不見,其血海必有堅結之血。治此等證者,但知用破血通血之藥,往往病猶未去,而人已先受其傷。雞内金性甚和平,而善消有形郁積,服之既久,瘀血之堅結者,自然融化。矧此方與健脾滋陰之藥同用,新血活潑滋長,生新自能化瘀也。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津埠宋氏婦,年將四旬,身體羸弱,前二年即咳嗽吐痰,因不以爲事未嘗調治。今春證浸加劇,屢次服藥無效。診其脈,左部弦細,右部微弱,數近六至。咳嗽,吐痰白色,氣腥臭,喘促自汗,午後發熱,夜間尤甚,胸膈滿悶,飲食減少,大便秘結,知其已成痨瘵而兼肺病也。從前所服藥十餘紙,但以止嗽藥治其肺病,而不知子虛補母之義,所以無效。爲疏方用資生湯加減,生山藥八錢,玄參、大生地、淨萸肉各六錢,生牡蠣、生杭芍、生赭石各四錢,于朮、生雞内金、甘草各二錢。煎服二劑,汗止喘輕,發熱咳嗽稍癒。遂將前方去牡蠣,加蔞仁、地骨皮各三錢,山藥改用一兩,赭石改用六錢。連服十劑,諸病皆癒,爲善後計,用生山藥細末八錢煮粥,調白糖服之,早晚各一次。後月餘。與介紹人晤面,言此時宋氏婦飲食甚多,身體較前健壯多矣。
又:族嫂年三十五歲,初患風寒咳嗽,因懶于服藥,不以爲事。後漸至病重,始延醫。所服之藥,皆溫散燥烈之品,不知風寒久而化熱,故越治越劇,幾至不起。後生于臘底回裏,族兄邀爲診視。脈象虛而無力,身瘦如柴,咳嗽微喘,飲食減少,大便洩瀉,或兼白帶,午後身熱,顴紅,確繫痨瘵已成。授以資生湯,加炒薏仁、茯苓片、生龍骨、生牡蠣各三錢,茵陳、炙甘草各錢半。服二劑,身熱、顴紅皆退,咳嗽洩瀉亦見癒。後仍按此方加減,又服六劑,諸病皆痊。囑其每日用生山藥細末煮粥,調以白糖服之,以善其後。
四川涇南周○○來函:
楊姓女,年十九歲。出嫁二載,月事猶未見,身體羸瘦,飲食減少,乾咳無痰,五心煩熱,診其脈細數有力。仿用資生湯方,用生山藥一兩,于朮二錢,牛蒡子三錢,玄參五錢,生地黃四錢,生雞内金一錢。連服五劑,熱退咳減,食欲增加。遂于原方中去生地,倍于朮。又服三劑,潮忽至。共服二十劑全癒。
奉天法庫縣萬○○來函:
族弟婦産後虛羸少食,遷延月餘,漸至發灼、自汗、消瘦、乏氣、乾嘔、頭暈等證,此方書所謂蓐勞也。經醫四人治不效,并添顴紅作瀉。適生自安東歸,爲之診視,六脈虛數。檢閱所服之方,有遵《醫宗金鑑》三合飲者,有守用養榮湯者,要皆平淡無奇。然病勢至此,誠難入手,幸脈雖虛數,未至無神,顴雖紅,猶不摶聚(若摶聚則陰陽離矣,不摶聚是其陰陽猶未離),似尚可治。此蓋素即陰虛,又經産後亡血,氣亦随之,陰不中守,陽不外固,故汗出氣乏;其陰陽不相維繫,陰癒虧而陽癒浮,故發燒咳嗽頭暈;其顴紅者,因其部位應腎,腎中真陽上浮,故發現于此,而紅且熱也;其消瘦作瀉者,以二陽不納,無以充肌肉,更不特腎陰虛,而脾陰胃液均虛,中權失司,下陷不固,所必然者。此是病之原委歟?再四思維,遂處方,用生山藥二兩,于朮三錢,玄參四錢,雞内金、牛蒡子各二錢(此繫資生湯原方稍加重),外加淨萸肉、龍骨、牡蠣各五錢,止汗并以止瀉。五劑後,汗與瀉均止,飲食稍進,惟乾咳與發熱僅去十之二三。又照原方加粉甘草、天冬、生地等味,連服七劑。再照方減萸肉,加黨參二錢,服四劑後,飲食大進,并能起坐矣,惟經尚未行。更按資生湯原方,加當歸四錢。服數劑後,又復少有加減,一月經脈亦通。
2、十全育真湯
治虛勞,脈弦、數、細、微,肌膚甲錯,形體羸瘦,飲食不壯筋力,或自汗,或咳逆,或喘促,或寒熱不時,或多夢紛纭,精氣不固。
野台參(四錢) 生黃耆(四錢) 生山藥(四錢) 知母(四錢)
玄參(四錢) 生龍骨(四錢,搗細) 生牡蠣(四錢,搗細) 丹參(二錢) 三棱(錢半) 莪朮(錢半)
氣分虛甚者,去三棱、莪朮,加生雞内金三錢;喘者,倍山藥,加牛蒡子三錢;汗多者,以白朮骨、牡蠣、萸肉各一兩煎服,不過兩劑其汗即止。汗止後再服原方。若先冷後熱而汗出者,其脈或更兼微弱不起,多繫胸中大氣下陷,細閱拙拟升陷湯後跋語,自知治法。
仲景治勞瘵,有大黃耆蟲丸,有百勞丸,皆多用破血之藥。誠以人身經絡,皆有血融貫其間,内通臟腑,外溉周身,血一停滞,氣化即不能健運,勞瘵恆因之而成。是故勞瘵者肌膚甲錯,血不華色,即日食珍馐服參苓,而分毫不能長肌肉、壯筋力。或轉消瘦支離,日甚一日,誠以血瘀經絡阻塞其氣化也。玉田王清任着《醫林改錯》一書,立活血逐瘀諸湯,按上中下部位,分消瘀血,統治百病,謂瘀血去而諸病自癒。其立言不無偏處,然其大旨則確有主見,是以用其方者,亦多效驗。今愚因治勞瘵,故拟十全育真湯,于補藥劑中,加三棱,莪朮以通活氣血,竊師仲景之大黃耆蟲丸、百勞丸之意也。且仲景于《金匱》列虛勞一門,特以血痹虛勞四字标爲提綱。益知虛勞者必血痹,而血痹之甚,又未有不虛勞者。并知治虛勞必先治血痹,治血痹亦即所以治虛勞也。
或問:治勞瘵兼用破血之藥,誠爲確當之論,但破血用三棱、莪朮,將毋其力過猛乎?答曰:仲景之大黃耆蟲丸,與百勞丸所用破血之藥,若大黃、乾漆、水蛭,皆猛于三棱、莪朮,而方中不用三棱、莪朮者、誠以三棱、莪朮《神農本草經》不載。至梁陶弘景着《名醫别錄》于《神農本草經》外增藥品三百六十五味,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亦未載三棱、莪朮。是當仲景時猶無三棱、莪朮,即有之,亦未經試驗可知。而愚于破血藥中,獨喜用三棱、莪朮者,誠以其既善破血,尤善調氣。補藥劑中以爲佐使,將資生納谷爲寶。無論何病,凡服藥後飲食漸增者易治,飲食漸減者難治。三棱、莪朮與參、朮諸藥並用,大能開胃進食,又愚所屢試屢效者也。
或問:勞瘵之證,陰虛發熱者居其強半。故錢仲陽之減味地黃丸;張景岳之左歸飲,皆爲對證良方,以其皆以熟地黃爲君,大能滋真陰退虛熱也。子方中何以獨不用也?答曰:若論用熟地,我固過來人也。憶初讀方書時,曾閱趙氏《醫貫》、《張氏八陣》、《馮氏錦囊》諸書,遂確信其說。臨證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黃丸作湯,加蘇子、白芍,治吸不歸根之喘逆;加陳皮、白芍,治下虛上盛之痰涎;加蘇子、厚朴,治腎不攝氣,以致衝氣上逆之脹滿(時病患服之覺有推蕩之力,後制參赭鎮氣湯治此證更效,又嘗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頻數(《金匱》謂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詳玉液湯下),又嘗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陰虛不能化陽,致小便不利積成水腫;又嘗用六味地黃丸作湯,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頭疼;加膽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暈;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斂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數碗,浩蕩飲之之說;用熟地四兩、茯苓一兩,以止下焦不固之滑瀉;用熟地四兩、白芍一兩,以通陰虛不利之小便;又嘗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許,治外感大病之後,忽然喘逆,脈散亂欲脫之險證(此證當用後來復湯,彼時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馮楚瞻謂熟地能大補腎中元氣誠有所試也),且不獨治内傷也;又嘗用熟地、阿膠大滋真陰之類,治溫病脈陽浮而陰不應,不能作汗,一日連服二劑,濟陰以應其陽,使之自汗(詳案在寒解湯下);并一切傷寒 外感,因下元虛憊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補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惟用以治陰虛勞熱之證,輕者可效,若脈數至七八至鮮有效者。彼時猶不知改圖,且以爲地黃丸,即《金匱》之腎氣丸,自古推爲良方,此而不效,則他方更無論矣,不知腎氣丸原用乾地黃,即藥坊間之生地也,其桂用桂枝,即《神農本草經》之牡桂也,與今之地黃丸迥不侔矣。其方《金匱》凡五見,一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一治「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一治「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一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飲一鬭,小便一鬭」;一治「婦人轉胞,胞繫了戾,不得溺」。統觀五條,原治少腹膀胱之疾居多,非正治勞瘵之藥,況後世之脩制,又失其本然乎。
後治一婦人,年近五旬。身熱勞嗽,脈數幾至八至。先用六味地黃丸加減作湯服不效,繼用左歸飲加減亦不效。愚忽有會悟,改用生黃耆六錢、知母八錢爲方,數劑見輕,又加丹參、當歸各三錢,連服十劑全癒。以後凡遇陰虛有熱之證,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黃耆、知母,莫不随手奏效。始知叔和脈法謂數至七八至爲不治之脈者,非确論也。蓋人禀天地之氣以生,人身之氣化即天地之氣化,天地將雨之時,必陽氣溫暖上升,而後陰雲會合大雨随之。黃耆溫升補氣,乃將雨時上升之陽氣也;知母寒潤滋陰,乃將雨時四合之陰雲也。二藥并用,大具陽升陰應雲行雨施之妙。膏澤優渥煩熱自退,此不治之治也。況勞瘵者多損腎,黃耆能大補肺氣,以益腎水之源,使氣旺自能生水,而知母又大能滋肺中津液,俾陰陽不至偏勝,即肺臟調和,而生水之功益普也(黃耆、知母雖可并用以退虛熱,然遇陰虛熱甚者,又必須加生地黃八錢或至一兩,方能服之有效)。
或又問:腎氣丸雖非專治虛勞之藥,而《金匱》虛勞門,明載其治虛勞腰疼,似虛者皆可服之,子獨謂無甚效驗,豈古方不可遵歟?答曰:腎氣丸若果按古方脩制,地黃用乾地黃,桂用桂枝,且止爲丸劑,而不作湯劑,用之得當,誠有效驗。蓋生地能逐血痹(《神農本草經》),而熟地無斯效也。桂枝能調營衛,而肉桂無斯效也。血痹逐,則瘀血自消,營衛調,則氣血自理。至于山萸肉之酸溫,亦能逐痹(《神龍本草經》山茱萸逐寒濕痹)。牡丹皮之辛涼,亦能破血。附子之大辛大溫,又能溫通血脈,與地黃之寒涼相濟,以共成逐血痹之功。是腎氣丸爲補腎之藥,實兼爲開瘀血之藥,故列于《金匱》虛勞門,而爲要方也。其止爲丸劑,而不作湯劑者,誠以地黃經水火煎熬,則汁漿稠粘、性近熟地,其逐血痹之力必減,是以《神農本草經》,謂地黃生者尤良也。後賢徐靈胎曾治一人,上盛下虛,胸次痰火壅滞,喘不能卧,將人參切作小塊,用清水理痰之藥煎湯,送服而癒。後其病復發,病家自用原方,并人參亦煎服,病益甚,靈胎仍教以根據從前,可以悟古人制腎氣丸之精義矣。
或又問:腎氣丸既按古方脩制,可以有效,而《金匱》虛勞門,腎氣丸與大黃耆蟲丸之外,又有七方,皆可随證採擇,則子之十全育真湯,似亦可以不拟歟?答曰:《金匱》虛勞門諸方,雖皆有效,而一方專治虛勞門一證。若拙拟十全育真湯,實兼治虛勞門諸證。如方中用黃以補氣,而即用人參以培元氣之根本。用知母以滋陰,而即用山藥、元參以壯真陰之淵源。
用三棱、莪朮以消瘀血,而即用丹參以化瘀血之渣滓。至龍骨、牡蠣,若取其收澀之性,能助黃耆以固元氣;若取其涼潤之性,能助知母以滋真陰;若取其開通之性(《神農本草經》龍骨主 瘕,後世本草亦謂牡蠣消血),又能助三棱、莪朮以消融瘀滞也。至于療肺虛之咳逆、腎虛之喘促,山藥最良。治多夢之紛纭,虛汗之淋漓,龍骨、牡蠣尤勝。此方中意也,以尋常藥餌十味,匯集成方,而能補助人身之真陰陽、真氣血、真精神,故曰十全育真也。
勞瘵者多兼瘀血,其證原有兩種:有因勞瘵而瘀血者,其人或調養失宜,或縱欲過度,氣血虧損,流通于周身者必然遲緩,血即因之而瘀,其瘀多在經絡;有因瘀血而成勞瘵者,其人或有跌傷碰傷,或力小任重,或素有吐衄證,服藥失宜,以致先有瘀血,日久浸成勞瘵,其瘀血多在臟腑。此二者服十全育真湯皆可癒。而瘀血在臟腑者,尤須多用破血之藥。又瘀在經絡者,亦可用前方資生湯,加當歸、丹參。瘀在臟腑之劇者,又宜用拙拟理衝湯,或理衝丸。此數方可參變匯通,随時制宜也。
世俗醫者,遇脈數之證,大抵責之陰虛血涸。不知元氣虛極莫支者,其脈可至極數。設有人或力作,或奔馳,至氣力不能支持之時,其脈必數。乃以力倦之不能支持,以仿氣虛之不能支持,其事不同而其理同也。愚臨證細心體驗,凡治虛勞之證,固不敢純用補藥,然理氣藥多于補氣藥,則脈即加數,補氣藥多于理氣藥,則脈即漸緩。是知脈之數與不數,固視乎血分之盈虧,實尤兼視乎氣分之強弱。
故此十全育真湯中,台參、黃耆各四錢,而三棱、莪朮各錢半,補氣之藥原數倍于理氣之藥。若遇氣分虛甚者,猶必以雞内金易三棱、莪朮也。
藥性之補、破、寒、熱,雖有一定,亦視乎服藥者之資禀爲轉移。嘗權衡黃耆之補力,與三棱、莪朮之破力,等分用之原無軒轾。嘗用三棱、莪朮各三錢,治臟腑間一切瘕積聚,恐其傷氣,而以黃耆六錢佐之,服至數十劑,病去而氣分不傷,且有癒服而癒覺強壯者。若遇氣分甚虛者,纔服數劑,即覺氣難支持,必須加黃耆,或減三棱、莪朮,方可久服。蓋虛極之人,補藥難爲攻,而破藥易見過也。
若其人氣壯而更兼郁者,又必須多用三棱、莪朮,或少用黃耆,而後服之不至滿悶。又嘗權衡黃耆之熱力,與知母之寒力,亦無軒轾,等分用之可久服無寒熱也(此論湯劑作丸劑則知母寒力勝于黃耆熱力)。而素畏熱者,服之必至增熱,素畏寒者,服之又轉增寒,其寒熱之力無定,亦猶補破之力無定也。故臨證調方者,務須細心斟酌,随時體驗,息息與病機相符,而後百用不至一失也。
附錄:
直隸滄縣李○○來函:
弟長男媳,年二十四歲,于本年(丙寅)正月間患寒熱往來,自原素畏服藥,故隱忍不肯言。至四月初,家人來迓弟,言兒媳病劇。回家視之,雖未卧床不起。而瘦弱實難堪矣。診其脈,弦而浮數。細詢病情,言每逢午後先寒後熱,時而微咳無痰,日夜作瀉十餘次,黎明則頭汗出,胸間綿綿作疼,食一下咽即脹滿難堪,而諸虛百損之狀,顯然盡露。籌思良久,爲立逍遙散方。服兩劑無效。因復至滄取藥,適逢張○○自津來滄,遂將兒媳之病細述本末。張○○曰:「以弟之意,將用何方以治之?」答曰:「餘拟將資生湯、十全育真湯二方,匯通用之,可乎?」張○○曰:「得之矣。此良方也,服之必效。」弟遂師二方之義,用生山藥八錢,生白朮、淨萸肉、生雞内金、生龍骨、生牡蠣、鮮石斛各三錢,丹參四錢。連服四劑,諸證皆大輕減。又于原方加三棱、莪朮(十全育真湯中用此二藥者,因虛勞之證多血痹也。)各一錢,粉丹皮、地骨皮各二錢。又連服八劑,諸病悉退,飲食增加,今已完全成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