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子行動經濟學 | 誠品線上

わかっちゃいるけど、痩せられない: メタボの行動経済学

作者 古川雅一
出版社 商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瘦子行動經濟學:最佳實例,最強保證!日本首席「經濟」&「醫療」雙棲大師—古川雅一,八個月內成功甩肉十公斤,三年來從未復胖!為什麼妳可以連續48小時不睡覺只為了趕出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最佳實例,最強保證!日本首席「經濟」&「醫療」雙棲大師—古川雅一,八個月內成功甩肉十公斤,三年來從未復胖! 為什麼妳可以連續48小時不睡覺只為了趕出一篇報告,卻無法忍耐一天不喝飲料?為什麼妳可以每天努力加班並且為公司最強業務,卻連每天睡前做20下仰臥起坐都辦不到?無法減重成功的妳,工作∕學業表現極佳的你,到底算不算有毅力? 老是瘦不下來,不代表妳就特別沒有毅力,或是特別沒有自制力,真正的原因是「妳一點都不瞭解自己!」本書獨家收錄「明知道太胖但就是瘦不下來的行為檢視表」,讓妳首先檢測自己性格中到底具有多強的「不理性&自我矛盾性」,「唯有看清楚路上的坑洞,你才能永遠不再跌倒!」徹底瞭解自己最軟弱的性格特質,接著找出最有效的對策—瘦身成功,怎麼還會只是一場夢? 如果你是:只要一進入吃到飽餐廳時,就「一定要大吃特吃才夠本!」的人那麼你就要攜帶寫著「胃的大小會因為這餐而撐大→日後的食量或許會因此而越變越大→變胖會讓衣服穿不下→不得不實行嚴格的減肥計畫→每天都要吃生菜沙拉而且還要不停的健身跑步→不但很累,每天還得犧牲看電視及上網的時間去運動」的紙條在身上隨時提醒自己! 日本首席「經濟&醫療」雙棲大師—古川雅一,利用以「人類都是不理性!」的假設為前提的「行動經濟學」,首度破解「8個人類逃不了的失控魔咒!」,讓你用科學角度徹底破解屢屢失去理智、減重失敗的魔咒!魔咒1:去吃到飽餐廳一定會盡力吃到飽!→「沈置成本」的陷阱魔咒2:減肥減肥,老是越減越肥?→「機率加權」的陷阱魔咒3:瘦不下來是因為自己的體質→「虧損厭惡」的陷阱魔咒4:只要是免費,不管多大的份量都會照單全收吃光光→「框架效應」和「預設值效應」的陷阱魔咒5:胖子的朋友多半是胖子?→「經驗法則偏差」的陷阱魔咒6:別人的料理看起來總是比自己的好吃→「偏好逆轉」的陷阱魔咒7:今天吃比明天吃更好吃→「時間折扣」的陷阱魔咒8:覺得減肥是一件丟臉的事→對於「承諾」的恐懼 附贈「10個史上最腰瘦的小密技」+「史上最腰瘦體重紀錄表」,讓你將所有減重期間應該注意的行為隨身帶著走,以及利用最能刺激減重決心的體重紀錄表讓自己這一次絕對瘦! 《瘦子行動經濟學:8個人類逃不了的失控魔咒!》特別將本書中收錄「最精華」的10個瘦身密技設計為可以隨身帶著走的貼身筆記,讓你隨時隨地都能提醒自己往「最腰瘦」的身材邁進;另外,作者於書中針對減重期間體重紀錄的小撇步,也特別將此紀錄表設計為「史上最腰瘦體重紀錄表」,讓你不必再自己買筆記,並且利用此表就能看見自己的體重變化、飲食習慣甚至是健康狀況,只要將此表影印下來,就能輕鬆紀錄自己的減重成果,看著自己每天的進步,一天一天往健康美人邁進!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古川雅一日本京都大學經濟學博士,為日本首席「經濟」及「醫療」雙棲大師。現為日本京都大學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並且擅長以「行為經濟學」與「醫療經濟學」的雙向論點出發,探討生活習慣與身體健康之間的絕佳平衡;多年下來深入研究醫療、看護與國民年金等經濟分析議題。目前活躍於各大電子平面媒體、專題演講及產學合作計劃等領域均相當活躍。最新著作為:《瘦子經濟學:8個人類逃不了的失控魔咒!》■譯者簡介陳韋利台大化工所碩士暨學士,多年來翻譯化工與電子領域之日文專利與技術文件。現為專職譯者,譯有許多技術文件與學術文獻,領域橫跨化工、電子、醫藥、政策、災害防治及專業學習等。譯作有《英語大勉強—英語關鍵會話110》、《學字根,不用背單字》(凱信出版)、《瘦子行動經濟學》(凱信企管)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前言 「怎麼樣都瘦不下來」到底怎麼回事?我們的「不理性」在科學中已經可以獲得解釋→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則指出,人容易受到環境中不相關的事物(即為「情境效應」)、不相關的情緒、短視近利及其他形式的不理性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在行為經濟學的理論中,人大多為不理性的。 魔咒1 去吃到飽的餐廳就一定會吃到飽!「沈置成本」的陷阱沉置成本又稱沉落成本、旁置成本、泡湯成本或是套牢成本,其定義為「指投入後、已發生或承諾即無法收回的成本支出」。 魔咒2 減肥減肥,卻老是越減越肥?「機率加權」的陷阱基於個人心中的推測以及成見,導致於在評斷相同的事物時,附加了主觀的期望值,因而在對於實際上發生機率很低的事情過於高估,或是對於發生機率很高的事情產生低估心態,就是行為經濟學中所描述的「機率加權」。 魔咒3 瘦不下來是因為自己的體質「虧損厭惡」的陷阱損厭惡也可稱為「損失趨避性」,其理論是說明「面對同樣的金額或數量,人們面對虧損時在精神上所引起的痛苦,其感受的強烈程度遠遠高於獲利時所引起愉快感受的強烈程度。」 魔咒4 只要是免費,不管多大的份量都會照單全收吃光光框架效應和預設值效應的陷阱描述事物的「方法」在行為經濟學中即稱為「框架」,而不同的框架會影響人如何作選擇或下判斷,這就稱為「框架效應」。預設值效應人傾向於維持現狀的特性也是一種框架效應;而人性傾向於不去改變一開始的狀態(預設值),這就是所謂的預設值效應。所以通常「預設值」不同,選擇也會跟著不同。 魔咒5 胖子的朋友多半是胖子?經驗法則偏差的陷阱經驗法則是指「以個人的經驗來對某件事情可能發生的狀況作判斷時,所須考量的原則」,像這樣依憑經驗法則作出判斷,卻與客觀事實產生差距時,就稱作「經驗法則偏差」。 魔咒6 別人的料理看起來總是比自己的好吃偏好逆轉的陷阱所謂偏好逆轉現象是指人們對事物的預期評價與實際選擇不一致的現象。 魔咒7 今天吃比明天吃更好吃!時間折扣的陷阱所謂時間折扣,是指對於同一個物品,獲得它的時間越接近現在,它對於人們的價值也就越大。 魔咒8 覺得減肥是一件丟臉的事!對於「承諾」的恐懼所謂的承諾即為立下未來要採取的行動的意念,並且再次認真許下確實會實行的諾言。 最終章 肥胖造成的損失增加支出及損失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一個經濟學上的專有名詞,就是當你選擇做一件事情時,必須付出放棄做其他事情中價值最高者。 結語 將人生的滿足度最大化後記

商品規格

書名 / 瘦子行動經濟學
作者 / 古川雅一
簡介 / 瘦子行動經濟學:最佳實例,最強保證!日本首席「經濟」&「醫療」雙棲大師—古川雅一,八個月內成功甩肉十公斤,三年來從未復胖!為什麼妳可以連續48小時不睡覺只為了趕出
出版社 / 商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7468338
ISBN10 / 9867468333
EAN / 9789867468338
誠品26碼 / 2680427142002
頁數 / 224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怎麼樣都瘦不下來」到底怎麼回事?
瘦子的嘴巴,胖子的行為?
正在看這本書的妳,是否也曾在洗澡後站在體重計上,或是看著鏡中贅肉不知不覺越來越多的自己,苦惱地大嘆一聲:「天啊……真的不能再這樣繼續下去了!」
擁有類似經驗的很多人,常常會在被這樣殘酷的事實「驚嚇」之後,立即對自己說:「是時候開始健身運動了!」、「從下一餐就開始減肥節食吧!」或許隔天會興致高昂地去附近的運動公園慢跑了一千公尺,或是當天晚上就開始吃生菜沙拉及無糖綠茶,但所有的行為卻都沒有持續超過一個禮拜。其中搞不好有些鬥志更高的人,還特地去醫院做了健康檢查和減重指導呢。
為甚麼我們會這麼的沒有毅力呢?我要在這邊跟各位分享一個驚人的事實!
無論是看著體重計上逐漸增高的體重而感到憂慮的妳,或是看著鏡中贅肉不斷增多的妳,或許當下會感到憂慮和緊張,但是事實上妳們內心深處真正的想法是:「嗯……雖然真的有變胖,但是其實應該也還好吧……」
先別急著否認!請再看看我以下的舉例!
妳是否曾被另一半說過:「我不是在嫌棄妳,但是為了妳的健康著想,要不要稍微少吃一點呢?」雖然理智面知道對方這句話真的是為自己的健康著想,卻難以抑制心中大量湧起的不滿和沮喪,結果妳只能一邊壓抑著心裡的不滿,嘴巴還得一邊回應:「嗯,謝謝妳,我會開始注意飲食和運動的。」結果隔天晚上還是答應了朋友的約會,跑去吃到飽的餐廳一邊大快朵頤,一邊大肆地抱怨另一半了。發現了沒?這樣的行為就完全呼應了這段的標題,我們常常都擁有「瘦子的嘴巴,胖子的行為」。我們就是這樣地矛盾又不理性,所以才會一直不斷地重複「明知道太胖,但還是無法堅毅地持續瘦身行為」的惡性輪迴。


「失心瘋」其實是源自於我們的「矛盾和不理性」
「早上說了要減肥,結果下午馬上就去買了五個甜甜圈!我是不是瘋了?」「明明訂定了完整的理財計畫,卻沒有一個月能夠準確執行,到現在不但連一毛錢都沒存到,這個月還加倍透支,我到底怎麼了?我的自制力去哪了?」
常常覺得自己「失心瘋」嗎?還是常常「卡到陰」?放心,有這樣現象的人,絕對不會只有妳一個人而已。
大部份的人,即使非常了解肥胖可能帶來生理上的危害,但還是很難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事實上,在金錢方面也常常發生這種「不理智、失心瘋」的現象,例如在發薪日或拿到獎金的當日或當週,很多人會因為拿到薪水的喜悅,就完全忘了節制而亂買東西;如果有記帳習慣的朋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每個月的消費行為是否大多集中在拿到薪水當日起往後算的十五天內。
可是,究竟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我們人類就是一種矛盾又不理性的動物」!
如果我們總是能照著完美的計劃行動,那麼一定能夠以理想體重為目標,完美地控制飲食並定時運動。只要不是遺傳性疾病或是生理功能失調,並且持續地按表操課,在計劃時限都必能達到一定的減肥效果。同樣地,像是「戒煙」這樣的行為,也不可能會失敗。我們所有的行為上也不會出現任何矛盾不合理之處,簡直就完美的像是一台以程式控制的機器人一樣。
但大家都知道,我們並不是機器人,而是有一種有著豐沛感情的動物,因此很難避免犯錯,無論是戒煙、戒酒,或是訂定計劃都有可能會失敗;現實生活想要做到完全精準、毫不失敗的人也不是沒有,但卻實在不多。只要以這樣的邏輯來思考,時常性的「減肥失敗」或耳熟能詳的「溜溜球效應」就不這麼令人意外了。


我們的「不理性」在科學中已經可以獲得解釋
心理學和經濟學的整合—「行為經濟學」
最近幾年,由於經濟學開始把人類的行為與心理納入研究的範圍,而發展出一套相當受矚目的新興學問,那就是「行為經濟學」(●●●●註1)。傳統的經濟學都是假定所有人為「理性」,但是從所有經濟行為中,會發現其實人常常是「不理性」的;因此行為經濟學就是以「人類是不理性」為前提,進而探究人類「不理性」的行為模式,並藉此找出能提高人類生活滿足度與幸福感的方法。自從卡尼曼教授(Daniel Kahneman)在2002年以此理論獲得諾貝爾獎後,能夠解釋大量「不理性行為」的行為經濟學,也因此在世界各地開始獲得大量的關注。
如果能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以及下決定的機制,那麼就可以對症下藥,想辦法讓人自然而然做出合理的行為,本書就是基於此訴求,並且希望幫助各位實現自身許多願望而執筆創作的。比如說想瘦下來但是吃太多的人,或是想戒煙但還是抽個不停的人,或許能夠藉由本書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且不再感到困惑(或是不必要的自我否定),進而改變自己;甚至是陷入不斷向他人借大筆金錢以滿足購物癖的人、無法停止賭博的人,或許也可以因此得到救贖。
甚至於因為某些人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對社會全體造成大量的隱憂及後患(例如吸毒與偷竊),其實就等同於剝奪了其他人原本可享的資源,例如:為了杜絕毒品而消耗的警力和社會成本,或是由於過度肥胖以及吸煙而罹患疾病的人數增加,醫療費也必須跟著水漲船高,最後導致健保費與稅額的提高。所以,為了社會整體的利益,必須有適當的機制來幫助大家做正確的決定。因此,在本書中所提倡的核心觀念:「唯有了解自己的行為,進而修正與持續,才能掌握幸福與富足的關鍵。」便是輔導糾正這些不理性行為的主要對策。


跳脫「胖者恆胖」的惡性循環
瞭解行為經濟學的核心理論之後,想必各位也能越來越了解「人類不理性的行為模式」。因此「怎麼樣都瘦不下來」、「喝空氣也會胖」等的消極想法,想必也能因為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真正涵義,進而一步一步地修正和改進。
接下來我們就來更進一步地描繪出,肥胖者共通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肥胖的人雖然在理性上能夠「瞭解肥胖所帶來的危害而理解應當開始節制造成肥胖的行為」,但實際上的行為卻是「沒有節制地大吃大喝」;就這樣不斷在理性的思考與矛盾的行為間擺盪,造成如同<圖1>所示的「胖者恆胖的惡性循環」。


一旦陷入這樣的循環,不但會造成「胖者恆胖」,即使原本是紙片人,也很可能最後變成「厚片人」。
事實上,從前我曾經是一位大學醫院的牙醫師,在執業期間,看到病人因為罹患疾病,而在「生理、心理、經濟」三方面上均承受著相當大的負擔與壓力,因此我很深切地了解,失去健康會對家庭造成多麼嚴重的影響。所以在停止牙醫的執業,並轉業為經濟學家後,便開始深入地探討「伴隨醫療與看護制度而來的家庭經濟問題」,以及「各種與健康相關的行為與心理分析」等議題。
基於本身的研究,以及這些年來與病人之間的互動經驗,對那些因為肥胖而不敢面對鏡中突出小腹的人,甚至是因為肥胖而造成社會適應不良、求職受挫、交友困難的人,我在此有些話想與妳們分享。
與其勇敢地面對鏡中的自己,我認為各位更應該勇敢地正視自己的內心。其實妳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陷入「瘦不下來的思考與行為模式」了,也就是說,妳們不但擁有「胖子的身體」,主要造成自己瘦不下來的,是因為各位擁有著「胖子的腦子」。因此,不管各位已經擬定多麼完美的減重計畫,請先徹底理解這份自覺,再開始執行。
首先,請先利用本書第18頁的「明知道太胖但就是瘦不下來的行為檢視表」,檢視並回顧自己平常的行動與想法。接下來,再接著詳閱本書第一章到第八章所介紹的行為模式與實例,對照自己平常的行為,看看是否吻合,進而思考到底該如何糾正這些「不理性的行為」,才能有效地減肥。最後,請務必徹底了解第九章所說明的「肥胖所造成的各方面損失」,以輔助各位更加堅定減重的決心。
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對肥胖造成的危害有更清楚的了解,並且試著改變原有的(造成肥胖的)行為,好讓自己順利地、健康地瘦下來,並且還可以減輕家計的負擔,進而享受充滿活力又長壽的人生。
那麼,就讓我們趕快開啟通往健康與窈窕身材的大門吧!


<附表>肥胖症(內臟脂肪症候群)的相關基本知識
.內臟脂肪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
事實上,「肥胖」兩個字是一個相當主觀的概念,每一個人對於肥胖的標準都不盡相同;在本書中僅針對直接或間接造成生理疾病的肥胖作探討,也就是醫學上稱為「內臟脂肪症候群」,屬於外觀上比較不容易察覺的肥胖,並將此簡稱為「肥胖症」。在人體的內臟中一旦儲存了過多的脂肪,除了會造成生活習慣病(註2),還會導致其他各種疾病。在日本,只要腰圍超過標準(男85公分,女90公分),以及血糖濃度、脂質、血壓值中有兩項以上超過標準時,即會被診斷患有內臟脂肪症候群。


.身體質量指數(BMI, Body Mass Index)
將本身之體重(kg)除以身高平方(m2)便可得到此數值。一般來說,只要BMI指數超過25以上就可判定為肥胖。與內臟肥肪症候群的診斷方式不同,不需要血液檢查,直接由身高與體重即可判斷出肥胖程度。


【計算範例】身高165公分、體重80公斤時,BMI指數為:
80÷(1.65×1.65)≒29.4


.生活習慣病
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各種疾病,統稱為生活習慣病。生活習慣如飲食習慣、運動習慣、抽煙、喝酒等等。代表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等。(細節可參考註2)


.肥胖引發的各種疾病
第二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血壓、高尿酸血症、痛風、心肌梗塞、狹心症、腦中風、睡眠呼吸中止、脂肪肝、變形性關節炎、腰椎病、月經異常等等。


 

沉置成本(Sunk Cost)
沉置成本又稱沉落成本、旁置成本、泡湯成本或是套牢成本,其定義為「指投入後、已發生或承諾即無法收回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不可收回的投資,為管理會計中的一個術語。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利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他說:
「假如妳花了七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妳會開始懷疑這部電影是否真的值七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後,妳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這時妳開始考慮是否應該離開影院。在做這個「是否應該離開戲院」的決定時,妳應該忽視那屬於沉置成本的七美元;因為無論妳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斯蒂格利茨這席言論不但生動地說明了什麼是沉置成本,更指明了我們面對沉置成本時應抱持的正確態度。


「不撈本」就不甘心?
案例1:不多吃點就不划算?
因為最近感到腰圍開始增加的好友田部杉,和我約了星期六下午一起去打網球……
我說:「天啊~好累喔~我的肚子真是餓扁了。」
田部杉也誇張的回應:「真是有夠餓的,我現在好想大口大口地灌幾杯啤酒啊~」
我說:「好主意!那我們就去那家吃到飽又能喝到飽的店吧~」
田部杉大喊:「贊成!」


就這樣,兩個人興致勃勃地跑去一家吃到飽、喝到飽的餐廳,飲料從果汁到啤酒都有,中西日料理也一應俱全。一個人收費為日幣5000元,要預先付款。
我們往盤子裡夾了一大堆各式各樣的料理,又將大啤酒杯給完全地灌滿,在桌上放好後便準備開始大快朵頤。
「開動啦~~~」
我的話都還沒說完,田部杉就開始把食物往嘴巴塞。我們兩個痛快地吃啊喝啊,甚至不知道我們總共到底拿了幾盤的食物。過了一個小時左右,我總算有了吃飽喝足的感覺。不過,田部杉這時卻還沒有停筷的打算,他把皮帶鬆開幾格,又準備起身去拿食物。
「真的假的~你還沒吃飽啊?你真的有這麼餓嗎?」我有點受到驚嚇地發問。
「不要告訴我你這樣就不行了,這樣不行啦~不多吃點很不划算耶。為了撈本,我要一定要再接再勵!」田部杉先生就這樣撐著圓滾滾的肚子往餐區邁去。


「本」真的撈得回來嗎?


常聽到人家說「撈本~撈本」,這個詞的意思其實是「贏回原先損失的資本」。但是我總認為將「撈本」這個概念使用在飲食中並不是很妥當。難得去吃到飽餐廳吃頓飯,會想盡情大吃大喝的確是人之常情。但是像田部杉這樣,吃到胃都已經不舒服了,為了「撈本」還勉強自己繼續進食,這樣,真的有撈到「本」嗎?
讓我們來看看田部杉的錢包裡有什麼變化。
在進到餐廳掏出5000元後,這筆錢就是已支出的費用了。之後不管吃多還是吃少,錢包裡都維持「少了5000元」這個狀況不變,既沒有額外花錢,也無法再多拿回一毛錢。


划不划算純粹是個人主觀的感受而已


田部衫認為自己非得吃到完全吃不下為止才算「賺到」,不過其實那也不過是他的「內心覺得」賺到而已;實際上錢包中的狀況,不管吃了多少、喝了多少,付出去的5000元還是一毛也要不回來,所以,這哪算撈得到什麼「本」呢?
也就是說,這種「不多吃就虧大了」的想法,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個人感受上的損益」,和實際的金錢收支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所以,如果冒著飲食過量而對身體造成危害的風險而努力「撈本」,實在是一種有點荒謬的行為。如果因為這種行為而生病的話,最後甚至還會有醫療費用等新增的支出。請各位再回想一下,田部杉先生一開始本來是為了健康而去運動,但最後導致的結果卻可能有害身體健康,這樣不就是徹底的「本末倒置」了嗎?
另外,想要把「健身俱樂部的會費撈回來」,而認為「能去幾次就多去幾次才划算」,就是沉置成本效應非常典型的例子。其實不論一個月去俱樂部多少次,每個月從帳戶扣的錢都是一樣的。不過因為這種想法有助於減重,所以也不算是太糟的想法(也就是有「促進減重」的效益)。但如果為了撈本而過度運動,讓自己的膝蓋受傷,或是上班沒精神,這樣的話不管對健康還是對金錢都任何沒好處;雖然沉置成本的效應在這邊不一定造成100%壞的結果,但各位還是務必小心拿捏分寸。
類似吃到飽餐廳及健身俱樂部的月費等這類消費,在事前預先支付,而之後並不會歸還的支出,就是所謂的沉置成本(Sunk Cost)。其中 sunk 是沉沒或埋沒的意思,所以 sunk cost 就是指「沉下去不會再回來的成本支出」。
因此如果在決策的時候,誤認為沉置成本可以回收(一直吃到吃不下才算撈本),而做出了「非理性的判斷」(即使已經感到飽了還是要繼續吃),那妳就完全地落入「沈置成本」的陷阱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浪費」?


案例2:買了不用的健身器材
我姑姑非常熱衷於電視購物。三個月前回老家時,她很開心地跟我說她訂了一台最近很紅的健身器材,上面標榜著「一天只要十分鐘,一個月就可以瘦五公斤以上!」
前幾天遇到她的時候,我就順口問了一下她健身的效果如何。
「那個健身器材,真的有效嗎?」
「喔,那個呀~啊哈哈哈……(乾笑)」
「姑姑這樣笑……是代表器材沒什麼效果嗎?」
我有點壞心眼地問,因為姑姑的體型怎麼看都沒有任何改變。
「在達到健身效果前我就已經沒在用了啦~不過,因為那台機器可花了我三萬六千元呢~所以我把它很妥善地收藏了起來,以免不小心弄壞就浪費了。」姑姑忙不迭地向我說明。
姑姑在這個情形下保有「不想浪費」的心情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珍惜物品的卻很重要沒錯,但是,如果真的不想浪費這三萬六千元的話,就應該好好使用它才是。不使用卻「妥善地收藏起來」,只不過多佔了家中的一個空間,意義實在不大。
雖然之後不會再使用,但姑姑懷有「很妥善地收藏起來」的心態,就好像可以安慰自己並沒有太浪費這個器材,這其實也只不過是她「個人感受上的損益」罷了,和實際金錢的收支還是沒有任何的關係。
一次付清的三萬六千元並不會因為器材被保存良好就可以拿回一分一毫,倒不如換個想法,把健康器材送給有需要並且會真正使用的朋友還比較有效益。與其閒置在家中的一角長灰塵,器材本身還比較希望有人可以好好使用它吧。



使用「多出來的錢」就特別海派


其實,就算懷有「撈本傾向」最強的人,也還是會有沒那麼拼命的時候。
那就是在使用「意外之財」的時候!
所謂的「意外之財」,就是「非預期而偶然獲得的金錢」。在使用這種多出來的錢時,雖然是花同樣的金額,但在「個人感受上」就不會有那麼強烈的虧損感。
很容易落入沈置成本陷阱的人,總是最容易受到「個人感受上的損益」所影響,因此沒辦法冷靜地分析實際的損益狀況;不過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在處理意外之財時,會產生「一定要撈回本」的心態反倒沒這麼強烈;這是什麼意思呢?請看我下段文章的舉例:
以商店街的摸彩活動來說好了:假設某人運氣相當好的中了一萬元的飲食券,但只能用在商店街的餐廳。在平常的日子裡,如果他必須從自己的口袋中掏出一萬元去吃飯,一定會相當慎重地選擇餐廳,並且會很仔細研究菜單上的標價,甚至仔細到非得確認自己吃下去的餐點一定可以超過一萬元價值不可。但是當面對手上的一萬元,是抽獎得來的意外之財,心情則是大不相同;不僅在點餐時會乾脆許多,他甚至還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點下最豪華的套餐;搞不好就算點餐的結果必須讓他得額外支付一~兩千元的現金來補貼差價,也絲毫不以為意。
對「撈本」這個概念相當執著的人,也常常會出現像這樣花錢花得很大方的狀況,特別是面對「意外之財」的時候;雖然金額相同,但是對這種性格的人來說,其蘊含的價值卻大為不同。



下決定時,千萬不要執著於沈置成本


坦白來說,基於人性的弱點,我們很難避免在做出任何決定的同時,毅然決然地撇開這種不理性的「個人感受上的損益」;但如果可以的話,還是請各位儘量將實際的損益視為優先考量會比較好。
如果能夠冷靜且實際地思考,就不會發生吃到連皮帶都得鬆開還勉強繼續吃下去的情形,也不會喝太多搞到自己宿醉而痛苦不堪。以長遠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都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和體重控制的。
為了能冷靜地判斷損益,請各位時常地、不斷地提醒自己要「向前看」,並且別再有「想要撈回來」的念頭。
只要不斷地提醒自己:「一定要冷靜!不管吃再多也不可能回本,已經花出去的錢就不可能再討回來了。」務必要瞭解,太執著於沉置成本是毫無意義的,反倒容易讓自己作出錯誤的判斷。要知道,即使是很小的錯誤(例如多吃兩塊蛋糕),也有可能會增加實際上的虧損(隔天可能因此而胃脹氣)。
如果想要保持謹慎的思考,不如在去前往吃到飽餐廳前,再三思考這樣的飲食行為是否真的可以讓自己因而產生滿足感;一旦確定這樣可以讓自己得到快樂,就別再想價格的事了。接下來只要想想:「盡情地吃進多少東西之後,我可以得到滿足?」如果無法控制自己出現想要「撈回本」的心態,不如在前往餐廳之前,將這段話寫在紙條上:
「如果吃太多就會發生這樣的事:
①胃的大小會因為這餐而撐大→日後的食量或許會因此而越變越大→變胖會讓衣服穿不下→不得不實行嚴格的減肥計畫→每天都要吃生菜沙拉而且還要不停的健身跑步→不但很累,每天還得犧牲看電視及上網的時間去運動
②隔天肚子會不舒服→生病→要請一天假去看醫生→醫藥費+請假扣得錢→身體不舒服還會損失買新衣服或化妝品的錢」
相信藉由這段白紙黑字的影像,應該可以幫助妳多少喚回一些理性和自制力吧!
在這裡重複提醒妳一次,想要瘦身成功(也就是更有自制力),在花費新的成本之前,務必要改掉「一直對已經支出的錢念念不忘、不肯放手」的壞習慣,訓練自己在執行任何事之前都能謹慎思考,一旦決定要作,就要不顧一切地往前看,千萬別再有「把錢撈回來」的想法。唯有透過這樣的矯正,方能修正「個人感受上的損益」的謬誤,也才能停止增加額外的體重,並且更快地瘦身成功。


紙片人小撇步:
.去吃到飽餐廳之前謹慎思考是否能因此得到滿足感,一旦決定去之後就不再執著於用餐的費用!
.把過度進食後的殘酷後果寫在紙條上並放在口袋,當出現無法克制進食慾望時,把紙條拿出來提醒自己。
.參加月費制的健身中心,當然要多去才不會浪費這筆健身費用,但千萬要小心別過度運動以造成身體額外的受傷或負擔。


減肥還能長知識:
.過去已支付,並且不會再歸還的金錢,就是所謂的沉置成本。
.一心要把沉置成本撈回來,而作了「不理性的判斷」,就是落入了「沉置成本效應」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