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瘋人生 上中下: 李筱峰69回憶錄 (3冊合售) | 誠品線上

小瘋人生 上中下: 李筱峰69回憶錄 (3冊合售)

作者 李筱峰
出版社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小瘋人生 上中下: 李筱峰69回憶錄 (3冊合售):【內容簡介】一九七四年二月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的我,因為在當時言論最前衛的《大學》雜誌發表批判黨國教育的文章,遭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一九七四年二月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的我,因為在當時言論最前衛的《大學》雜誌發表批判黨國教育的文章,遭政治大學勒令退學!當時教過我「教育心理學」的吳靜吉老師遇到我,以仿似愛護我的口氣責問我:「你瘋了嗎?」我當時無言以對。 四十七年後的今天,我終於可以回答老師了: 台灣的民主化,正是由一群瘋子衝出來的。我只是這群瘋子之中程度較輕微的小瘋子而已。 ──李筱峰 本書是李筱峰的回憶錄,他以幽默詼諧的敘事,回顧自我的一生,伴隨著對於民主自由的追尋,其台灣史學者與親身參與民主運動、執筆撰寫政論的身分,讓他的回憶錄不只是自傳,也是一部從威權到民主的台灣史。 書名中的「瘋」所代表的,是對於台灣民主自由的追求,熱情到極致的表現。他追求的理想,就是在求政治的民主自由、文化品質的提升,以及台灣主體的國家認同的建立。他認為唯有互相了解,才能化解對立和衝突。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李筱峰李筱峰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台南麻豆。台灣史學者,政論家。經歷:《八十年代》、《亞洲人》雜誌執行主編;報社記者、編輯、主筆;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專任教授。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著作:史論——《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灣革命僧——林秋梧》、《台灣民主運動40年》、《解讀二二八》、《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唐山看台灣——228事件前後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證》、《台灣近現代史論集》、《台灣人應該認識的蔣介石》、《60分鐘快讀台灣史》、《台灣史100件大事》、《台灣.我的選擇》、《與馬英九論台灣史》、《台灣歷史閱覽》、《進出歷史》、《台灣史》(與林呈蓉合著)、《台灣近代名人誌》一~五(與張炎憲等合著)、《二二八回憶集》(與張炎憲合編)、《快讀台灣歷史人物》(與莊天賜等合著)、《台灣史101問》、《以地名認識台灣》……政論集——《恐龍的傳人》、《叛徒的告白》、《政治小檔案》、《我們不做空心人》、《眉批台灣》、《台灣要衝決網羅》、《吾輩是狗》、《統獨十四辯》、《聖誕老公公不見了》、《台灣怎麼論?》、《李筱峰專欄》、《李筱峰專欄續集》、《我的覺醒》、《黨國復辟前後》、《一個新台灣人的死與生》(與張杏梅合編)、《烏鴉不快樂》、《踏過我心坎的人》……其他——《我生印記》電視節目主持:曾與戴寶村共同主持華視教學節目「台灣史望春風」,及民視「台灣學堂」的『講台灣,談歷史』節目。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目次】 上冊 第一章 故鄉的前世 第二章 數典不忘祖 第三章 快樂童年.恐怖時代 第四章 法西斯基礎教育時代 第五章 法西斯狂徒的時代 第六章 第一次覺醒 第七章 指南山下的黨校叛徒 第八章 在淡水河邊左顧右盼 中冊 第九章 隱忍東引島 第十章 八十年代的美麗島陣痛 第十一章 三年學做書呆瓜 第十二章 新大陸的奇幻之旅 第十三章 洞見翠谷 第十四章 解凍的時刻 第十五章 邁向民主自由國家 第十六章 死胡同見聞錄 下冊 第十七章 「天然獨」的潮流與逆流 第十八章 我的一支筆 第十九章 我的一張嘴 第二十章 媒體與我 第二十一章 正副總統與我 第二十二章 退休總清算 後記 李筱峰暨台灣民主運動大事年表

商品規格

書名 / 小瘋人生 上中下: 李筱峰69回憶錄 (3冊合售)
作者 / 李筱峰
簡介 / 小瘋人生 上中下: 李筱峰69回憶錄 (3冊合售):【內容簡介】一九七四年二月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的我,因為在當時言論最前衛的《大學》雜誌發表批判黨國教育的文章,遭
出版社 / 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2942871
ISBN10 / 9862942878
EAN / 9789862942871
誠品26碼 / 2682091562001
頁數 / 1408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14.8X21X7CM
級別 / N:無
重量(g) / 1840

試閱文字

自序 : 【自序】

  一九七四年二月就讀政治大學教育系三年級的我,因為在當時言論最前衛的《大學》雜誌發表批判黨國教育的文章,遭政治大學勒令退學!當時教過我「教育心理學」的吳靜吉老師遇到我,以仿似愛護我的口氣責問我:「你瘋了嗎?」我當時無言以對。


  四十七年後的今天,我終於可以回答老師了:

  「台灣的民主化,正是由一群瘋子衝出來的。我只是這群瘋子之中程度較輕微的小瘋子而已。」



█本書承蒙好友邱萬興、余岳叔、宋隆泉、陳博文等先生提供照片, 特此鞠躬致謝!

試閱文字

內文 : 【試閱】

第二章|數典不忘祖

  年少時代我曾聽我祖父(阿公)不只一次告訴我們,我們祖先是從福建同安來的。祖父還可以唸出他的祖父的原居地址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山邊里十八都」。因此,年輕時代如果有人問我的祖先哪裡來?我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五代以前的祖先來自福建同安」。

  但是覺醒之後(我有兩次的覺醒,容本書後敘),我不再這樣回答了。現在若問我祖先哪裡來?我會反問:「你問的是我的哪一代的哪一位祖先?」,因為我的祖先眾多,有父系,有母系,怎麼可能全部都來自中國福建同安?

  數十年來, 我努力去數典追尋,替自己做出五代內的「祖譜」(pedigreechart),以下是我五代內的祖譜(請注意!是「祖先譜系」的「祖譜」,不是傳統以男性為中心的家族的「族譜」):

  我的第一代祖先就是父母二人,第二代祖先就是內外祖父母共四人,所以往上推,第N代祖先就是二的N次方,第五代祖先是二的五次方共計三十二人。我以前回答說「我五代前的祖先來自福建同安」,這可能嗎?第五代的三十二位祖先怎麼可能那麼湊巧都來自福建同安?原來我以前說的「五代以前的祖先」,只是指我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那位叫做「李巖」的祖先。其餘的三十一位祖先都沒有算進去,這太「數典忘祖」了吧!我姓李,但並非只有姓李的才是我的祖先,我五代之內的祖先查得出姓名的就有姓林、葉、董、楊、黃、吳、蔡、柯、謝、周、王等姓,還有許多未查出來(打上問號)的,他╱她們都是我的血脈所承自的祖先。

跳出男性父權與漢族中心的祖先觀

  這個父系、母系並重的「祖譜」,與傳統的「族譜」意義迥然不同:

  一、打破男性父權中心,建立男女平權的祖先觀。請再看看我上面的祖譜表,任何一個格子(不論有無姓名)都代表一位祖先,設若他╱她們當中有任何一個人不存在(也就是任何一個格子如果沒有了),往下就沒有我的出現,可見他╱她們與我的關係之密切,可見男女祖先同等重要。傳統的「宗祠」、「祭祖」,只祭拜同姓祖先(亦即表中最左的那一欄位),其他的祖先都不在祭拜範圍,簡直數典忘祖!傳統的「族譜」完全是以父權社會男性中心為思考,設定某一男性(如來台開基者)為基點,往下記列歷代子嗣,我只是其後代子嗣之一。這種「族譜」又往往不列妻室全名,而只寫黃氏、林氏等,完全不把女性看在眼裡。

  二、打破漢族中心,建立「原、漢並重」的祖先觀。我五代以內的祖先加起來共六十二位,這六十二人全都來自唐山的漢人或純漢人後裔嗎?怎麼可能?難道平埔族都滅種,而由來自閩粵的移民所取代?這裡面當然有許多平埔族或具平埔族血統的祖先。雖然全部都是漢姓,但其中說不定也有清乾隆時代給南島民族的「賜姓」。如果再往上追溯更多的祖先,可能平埔族出現的比例更高。所以,如果只有「唐山公」才算祖先,則對平埔祖先(或更廣稱「南島語族」祖先)也簡直數典忘祖!以我所知,在我的祖先當中,有許多是屬於南島民族的平埔族西拉雅人(包括麻豆社、蕭壟社)。我曾經將我的祖譜展示給研究台灣血統的權威林媽利教授看,林教授指出其中第四代祖先的「吳意(哀娘)」可能是平埔族,她說「哀娘」的稱呼常出現在早年的平埔族人。林教授這一提醒,也讓我想起,今天台南新化(以前的「大目降社」所在地)就有許多姓「哀」的平埔族後裔。

  許多心向中國的「統」派,常常辱罵「台獨是數典忘祖」。我每次被辱罵「數典忘祖」時,就很想找對方比賽,看看誰列出自己祖先的名字列得多?那些罵人數典忘祖的人,往往只會背誦「黨國教育」灌輸給他的一些界定模糊的「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之類的政治神話,真正要他們去追尋自己近幾代的祖先,卻茫然不知。追蹤不出結果還無所謂,問題是他們根本沒有想要追蹤,因為他們心中完全沒有母系祖先的存在,這才真的數典忘祖!

  我前面所做的祖譜,是得自一位美國朋友給我的靈感。我認識一位美國朋友Ronald B McGhie(漢名牧漢龍)先生,他來自美國加州。有一次閒聊中,他談到他正在建立他的「祖譜」(pedigree chart),他出示他所追蹤建立的祖先譜系表給我看,我的眼睛頓然為之一亮。

  這位美國朋友以他本身為基點,往上追溯他的祖先,父系祖先與母系祖先並重,追蹤歷代祖先的姓名、出生年、出生地,列表記錄。他本人出生於美國加州,他的第一代祖先兩人(即父母親)和第二代祖先四人(即內祖父母、外祖父母)則是猶他州鹽湖城的人;第三代祖先八人(曾祖父母)當中,出現兩位丹麥人;再往上推的第四代祖先十六人當中,出現三個丹麥人、一個瑞典人、兩個蘇格蘭人、兩個英格蘭人;到了第五代祖先三十二人,雖然沒有完全掌握到,但出現的不同籍貫更多,除了丹麥、瑞典、蘇格蘭、英格蘭之外,又有愛爾蘭人和冰島人。

  這位美國朋友的「祖譜」給我很大的啟發,美國人牧漢龍先生的祖先們,各有不同的籍貫或國籍。喜歡用「祖籍」來思考「國籍」的所謂「中國人」,看了這份「祖譜」之後,是否會罵「美獨」份子「數典忘祖」呢?

原來我是雜種

  國家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祖先則當然是以血緣為思考。建立獨立自由的國家當然是我的理想,但了解自己的血緣,也是出於好奇和情感。為了了解自己的血緣,我特地請林媽利醫師幫我抽血化驗,結果報告出來了。

  報告的結論說:「李筱峰先生的母系血緣應來自印度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父系血緣為非華人東南亞的血緣。組織抗原屬於閩越族人的血緣。」我不僅有南島民族血緣(報告中使用「非華人東南亞血緣」)以及來自中國的閩越族。所以我的血統不是單一來自中國,也不是單一源自台灣原住民族,而是混血的。我相信台灣人當中像我這樣混血的人很多(根據林媽利醫師的研究報告,比例高達八十五%)。更讓我驚訝的是,我的母系血緣竟然還有來自印度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當我得知我有印度血統時,我哈哈大笑告訴林媽利教授:「你知道我小時候的綽號叫什麼嗎?我小時候很黑,家人常常叫我『印度仔』。」林醫師聽了,呵呵笑著說:「這麼巧!這麼巧!」

  為何我的母系祖先中有印度血統?我以台灣史研究者的背景來解讀:在荷蘭殖民台灣時期,曾經從印度引進一百二十一頭的黃牛來台灣,還設有「牛頭司」的機構來管理牛隻的養蓄事宜。牛要引進台灣,不可能牛隻自己搭船來,必得有人引領。荷蘭時代確實有印度人被帶來台灣。所以生長於南部的我,在母系祖先中會有印度人,應該不難理解。況且我的外婆就是台南七鯤鯓一帶的人,靠近安平(一鯤鯓)不遠,在荷蘭時代是船隻、外人進出之地(詳後)。

說說我的阿公、阿嬤和阿祖們

  台灣人稱「祖父」為「阿公」,稱「祖母」叫「阿嬤」。我算很幸運,我和我的內外阿公阿嬤四人都相處過。甚至阿嬤的爸爸(曾祖父,我叫他「阿祖」)以及外公的母親(曾祖母,也叫她「阿祖」),也相處過,至今仍有清楚的印象。

阿公李步雲

  我的祖父李步雲(本名漢忠),一八九五年出生於麻豆,那一年剛好就是丘逢甲、唐景崧成立「台灣民主國」抗日的當年。

  阿公幼年家貧,入公學校僅二年,即輟學在家幫傭。稍長,進私塾學習漢學,南部著名詩人林芹香(本名泮)、黃珠園(本名文楷)、高澄秋(本名山輝)曾於一九一九年共創「蔴荳書香院」義學,祖父入學跟隨他們研讀漢學。林芹香先生為我祖父取號「步雲」,又號「快園」(後來「快園」成為我小時候麻豆的家的名字,詳見下章)。三十四歲時,祖父倡議在麻豆成立詩社。與老師林芹香、黃珠園、高澄秋等人士成立「綠社」,祖父擔任總幹事,開始步入詩壇。

  一九二五年祖父曾以一首七言絕句〈紅梅〉參加全台擊缽吟詩大會,獲雙元(左右詞宗皆評為第一名),從此益加活躍於詩界。曾擔任《詩報》的麻豆街援助員,即地方的通訊員。

  祖父曾加入台南的著名詩社「南社」。後參加台南縣「南瀛詩社」,曾被推為社長,主持該社多年。

  他與全台詩人文友交遊唱和,經常出席各地詩會,屢屢掄元奪魁,縱橫台灣傳統詩壇七十年。他自稱雖景仰杜詩精神,卻酷好李商隱詩風。一九六七年出版的《現代詩選》一書,對祖父曾如此敘述:「……其詩壯麗堂皇,本省詩人中之翹楚,熱心詩教,獎掖後進,管領騷壇凡數十年,時人皆仰為詩壇耆宿……」。

  在舊詩的創作上,我的祖父應該算是一個「量產」的詩人。據他生前表示,他寫過的詩(含對聯),以數千首計。

  以下選錄阿公的詩作數首:

  〈紅梅〉
  夢入羅浮欲醉時,酒瀾昏頰斂冰姿;
  春衫血淚隨風落,吹上江南第一枝。

  〈烏山曉望〉
  朝來倚劍立晴嵐,十里珊瑚此共探。
  疊疊崗巒分赤黑,遙遙旗鼓壯東南。
  曦籠鷲嶺天方白,雲壓龍湖水尚藍。
  大好晨鐘鳴一杵,敲殘星月落寒潭。

  除了傳統詩之外,祖父也擅作對聯,嘉南一帶有許多廟宇的對聯,出自祖父的手筆。

  阿公的詩作品質如何,留給詩家評斷。但我也要不諱言,先祖父畢竟是舊時代的人,一九二○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對他毫無作用,他只埋首在他自己的小天地吟風弄月,與詩友酬唱,參加「擊缽吟」詩會。尤其他喜歡作七言律詩,用典故,講對仗,殊不知這些正是中國五四新文學運動家胡適、陳獨秀等先覺者提倡「八不主義」所要揚棄的東西;我的祖父正是當時台灣新文學運動家張我軍在《台灣民報》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灣文學界〉等文章發難猛力抨擊的舊詩人。而他所熱衷參加的「擊缽吟」詩會,正是張我軍在〈請合力拆下這座敗草叢中的破舊殿堂〉所要打倒的對象。我祖父對這些新時代的東西,顯然毫無感覺。我小時候常常看他伏案作詩,把卷吟詠。我雖然多少受他舞文弄墨的影響,但大學之後研讀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史、研究一九二○年代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史,才體會到像我阿公這樣的傳統舊詩人為何會被批判的道理。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特色】
1. 不只是自傳,也是一部從威權到民主的台灣史。
2. 台灣史學者、政論家,並投身民主運動的李筱峰,首度以一貫幽默詼諧的敘事,回看自己走過的生命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