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加薩 | 誠品線上

The Blue Between Sky and Water

作者 Susan Abulhawa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藍色加薩:加薩走廊的故事地中海之南,約旦河以西的藍色加薩《哭泣的橄欖樹》作者最新力作一部美麗、哀傷卻深深觸動人心的小說,探索戰亂中失根的人性。戰爭改變了人們。誕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加薩走廊的故事地中海之南,約旦河以西的藍色加薩《哭泣的橄欖樹》作者最新力作一部美麗、哀傷卻深深觸動人心的小說,探索戰亂中失根的人性。戰爭改變了人們。誕生出懦夫與勇士,創造出傳說。故事在口述流傳中改變了細節,不變的,只有天與海之間永恆的藍。本書的故事背景在加薩走廊。以橫跨四代女性的家族故事為經,取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政治、歷史和文化為緯,交織出人物與時空的座標事件,時而深入掘鑿,時而凌空俯瞰,視角似遠猶近,思緒穿越無礙,情節鋪陳緻密入微。讓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的那場大浩劫,始於1947年,猶太人計畫性地逐一殲滅每個村莊。1948年5月,歐洲來的猶太移民宣布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一個名為以色列的國家,本書主要場景貝翟洛村,隨之迎來了決定性戰役。最終,貝翟洛村遭死亡和敗北的氣息籠罩,村民不是死亡,就是倉皇逃往加薩,剩下的人遭到俘虜,從此音訊全無。20世紀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的冷戰時期,全球各地相繼爆發游擊隊起義,在民族革命風潮興起,阿拉法特發起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Fateh,法塔赫)。以色列為分散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力量,便扶植另一支勢力――簡稱「哈馬斯」(Hamas)。1993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簽署「奧斯陸協定」,開展「和平進程」。然以色列無視巴勒斯坦人欲獨立建國的心願,仍持續軍事佔領行動,「哈馬斯」此時躍居為抵抗運動主力,帶領巴勒斯坦人爭取民族自主。二十年過去,和平談判依然未果,猶太人不僅於佔領區實施種族隔離,還不斷蠶食鯨吞巴勒斯坦土地。巴勒斯坦人發動武裝起義,並於2006年1月遴選出新領導人哈馬斯。以色列與美國暴跳如雷,隨即密謀推翻新政權。一場政變之後,約旦河西岸仍歸法塔赫政府管轄,「哈馬斯」則佔領加薩走廊地帶。以色列憤而封鎖加薩,以致地中海岸的這片狹長土地淪為全球最大的開放式監獄。多年後,一批政府機密文件遭外流曝光,披露的內容顯示,以色列曾精心計算每位居民每日所需的卡路里,意圖讓加薩走廊180萬名男女老少陷於飢餓,但不至於餓死……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Abulhawa筆下的人物活靈活現,每每面對逆境仍堅毅不屈。--《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不僅僅是一則遷徙故事,這部作品交織著愛、恨、性、強暴、生存、死亡、失去和歸屬,充斥了喜慶舞蹈、沙灘聚會、哀悼、恐懼、神秘、黃色笑話與國族英 雄……Abulhawa以《一千零一夜》式的敘事風格,不斷呈上一個又一個新故事,為我們帶來驚喜連連。她彷彿跟隨書中角色親歷中東土地上接踵而至的苦難 創傷,亦步亦趨記錄下各人的命運浮沉……每個人物竭盡全力保護自己的秘密,然而阿布哈瓦將它們釋放出來。此些隱密情事,都是我們所應當知曉的。透過它們, 我們進而更懂得自己,更明白加薩走廊的真實狀態。--Atef Abu Saif,英國《衛報》(Guardian)扣人心弦,感人至深……人類苦難與堅韌抗逆的復原力,都是難以卒睹的事,但在這本緊扣政治面的小說中,Abulhawa以優美文采,細膩勾畫出人們生命裡的千瘡百孔,成就 了震撼人心的佳作。她的文筆洗練明快,嫻熟遊走於多重敘事聲音之間(老人與少年,男性與女性,虛幻與真實),駕馭敘事的能力不同凡響。此部作品近身特寫幾 位加薩女人的私密生活,也帶領我們深入那一個不斷喪失的世界,發現日常生活裡的英雄主義。--Margie Orford,英國《星期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書評版Abulhawa對女性親屬關係有細膩入微的觀察,她高明地運用黃色幽默充當上下 世代間的黏合劑,甚至作為一種大膽違抗的表現……衝擊力十足的閱讀經驗……講述加薩人奮力求生,邁向未來的故事。縱使全書籠罩著一股幻想氛圍,字裡行間卻 處處躍動著生命活力。--英國《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 )Susan Abulhawa透過這部精彩絕倫的小說,娓娓道來一段令人難以承受,卻不容忽視的故事。《藍色加薩》訴說一個巴勒斯坦家族四代的迭宕起伏命運,一方面呈 現出歷史變故對個人生命的無可避免衝擊,另一方面也歷歷指陳,歷史洪流抹滅不了個人的苦痛經驗,也無法澆熄內心潛藏的情欲渴望。Abulhawa的觀點犀 利、大膽,令人目眩神迷。-- Teju Cole(作家)一部橫跨洲際海洋的家族史詩,算命師、英勇戰士、小女孩、老婦人的各色各樣故 事躍然紙上,撼動讀者心靈。本書遠比任何新聞頭條、統計數字更有力量,字字句句穿越頭腦,直搗人心。--Laleh Khadivi,《孤兒時代》(The Age of Orphans)、《旅程》(The Walking)作者Susan Abulhawa這部《藍色加薩》標誌著巴勒斯坦小說發展的新高度。一本想像與敘事的集大成之作。--Raja Shehadeh,《我們一家陌生人》(Strangers in the House)作者《藍色加薩》……本書風格有別於其他小說。我從未見過任何一位作家如此迫不及待將激情和政治交融並置。我欣賞作者以簡練遒勁文筆,鋪陳出一齣深刻的人性戲劇。 這部小說證實個人、社會、政治的不可分割關係,顯現三者如何環環相扣。全書的氣氛營造格外懾人,張力十足,讓人一展讀就欲罷不能。--Bidisha(新 聞記者、作家)一本偉大的小說。擲地有聲。憤怒。溫暖。詩意。詼諧。有趣。充滿睿智。我們與永生難忘的人物相遇。以娜荷蜜為首,各個鮮明 立體的女性角色讓我們又哭又笑。Susan這本小說獨樹一格,它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目睹一場仍然持續的衝突—所有人都該深入了解它的來龍去脈,讓它在 我們的集體心靈佔有一席之地。--Gunn Reinersten(Aschehoug出版社編輯)我讀到落淚……在我看來,本書特別出色之處,在於整個悲劇的敘事筆法兼採宏觀與微觀視角。這是一本深富人情味的作品。--Eugenia Cheng,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三台(BBC Radio 3)棒透了……文筆精湛,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有血有肉,不只感動人心,也會讓你久久難忘……在本書裡看不到絲毫的自艾自憐,作者的筆觸鋒銳、力道萬鈞,讀來盪氣迴腸,令你不由得想一讀再讀。--《馬克思主義評論》雜誌(Marxist Review)Susan此次採取多線敘事,不再是處女作裡那種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觀點不斷切換的手法。她的文筆流暢自如,一如優雅滑行在冰面上的雪橇。文風也稍有轉變,少了些無謂修辭,更注重遣詞用字的美感。--《印度教徒報》(The Hindu)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蘇珊.阿布哈瓦 Susan Abulhawa巴勒斯坦人,生於1967年,一出生就成為六日以阿戰爭的難民。積極從事人權運動,並經常發表政治評論。2000年創辦「巴勒斯坦園地」,捍衛佔領區巴勒斯坦的兒童遊戲權。她的第一部小說《哭泣的橄欖樹》暢銷全球,已售出二十六種語言版權。■譯者簡介張穎綺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法國巴黎第二大學法蘭西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譯有《女巫》、《在巴黎街上遇見雨果》、《狗:狗與人之間的社會學》、《在莫斯科的那場誤會》、《ISIS大解密》、《柳橙園》(以上為立緒出版)、《謝利》、《觀鳥大年》等書。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人物關係表時空背景第1部那時候,我們的歷史還愜意坐倚山頭,閒度林間歲月;有一條河,叫沙克河,蜿蜒流過貝翟洛村。第2部然而,外邦人帶著過往的血腥苦難而來,一舉燒毀本地綿長悠遠的歲月軌跡;地中海碧濤依然拍打著加薩海岸,滾滾浪花輕撫過我們歷史的傷口。第3部命運無可避免地崩壞解體,一些支離碎片失落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的那塊陸地。第4部我們將就湊合地過日子,從廢墟瓦礫中建造家園,在魚兒游水的地方沐浴,從稀薄的空氣裡造出愛來,裝好彈弓,用土製汽油彈找我們的力量。第5部隨著太陽沉入天際,我們陷入惶惶不安。而後,黑暗以其獨有方式照亮滿天星斗,我們躺臥於泥土上,仰望穹蒼的輝煌與不朽。第6部詞語與故事猶如海浪,日夜不斷沖刷岸邊,我們用它們譜寫出新歌。太陽又升起,在街頭投下陰影,我們剝下一片片影子,用它們裁製出新衣裳。第7部在與世隔絕的孤獨中,我們意識到,我們的存在多麼渺小,我們的土地既小又缺乏防衛。當民族尊嚴踽踽獨行,我們的耳畔傳來許久以前一位老婦人的呢喃:這片土地將再次升起。後記致謝引用書目

商品規格

書名 / 藍色加薩
作者 / Susan Abulhawa
簡介 / 藍色加薩:加薩走廊的故事地中海之南,約旦河以西的藍色加薩《哭泣的橄欖樹》作者最新力作一部美麗、哀傷卻深深觸動人心的小說,探索戰亂中失根的人性。戰爭改變了人們。誕
出版社 /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863600695
ISBN10 / 9863600695
EAN / 9789863600695
誠品26碼 / 2681363612000
頁數 / 350
開數 / 25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時空背景
二十世紀七○年代末期到八○年代的冷戰大環境裡,全球各地相繼爆發游擊隊起義,在該波風起雲湧的民族革命風潮下,阿拉法特發起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Fateh,法塔赫)。以色列為分散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力量,便出手扶植另一支勢力,即為後來簡稱「哈馬斯」的組織。一九九三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簽署奧斯陸協定,開展所謂的「和平進程」。和談進程龜步邁進的同時,以色列無視巴勒斯坦人欲獨立建國的心願,持續軍事佔領行動,對巴人壓迫未曾稍歇,「哈馬斯」此時躍居為抵抗運動主力,帶領巴勒斯坦人爭取民族自主。一晃眼二十年過去,拖長得漫無止盡的和平談判依然無果,猶太人不僅於佔領區實施種族隔離,還不斷蠶食鯨吞巴勒斯坦土地。巴勒斯坦人忍無可忍下發動武裝起義,旋即舉行選舉,以遴選出新領導人。哈馬斯贏得二○○六年該場大選,取得巴勒斯坦立法委員會多數席次。儘管選舉過程完全公平、透明,此結果卻讓以色列與美國暴跳如雷,兩國隨即密謀推翻新政權。一場政變之後,約旦河西岸仍歸法塔赫政府管轄,「哈馬斯」則佔領加薩走廊地帶。以色列眼見攆不走「哈馬斯」,便著手封鎖加薩,以致地中海岸的這片狹長土地淪為全球最大的一座開放式監獄。多年後,一批政府機密文件遭外流曝光,披露的內容顯示,以色列曾精心計算每位居民每日所需的卡路里,意圖讓加薩走廊一百八十萬名男女老少陷於飢餓,但不至於餓死。

卡勒德

「我們的想法是讓巴勒斯坦人節食。」
——多夫.魏斯格拉斯(Dov Weisglass,譯註:時為以色列總理幕僚)

從我們生活絕跡的那些東西當中,要說我有什麼最想念的,肯定是健達奇趣蛋。那時候,加薩城邊築起高牆,一天天蜿蜒得越來越長,把我們重重圍困起來,大人交談的語氣一天天變得更激昂、更悲戚,我料想這次的封鎖恐怕非常嚴厲,因為商店貨架上,那些彩色鋁箔紙包裹,裡頭藏著驚喜玩具的巧克力蛋,就這麼一直減少下去。到了巧克力蛋賣光光,終於一個也不剩的那一天,我看著空蕩蕩、斑斑鏽跡無所遁形的鐵架子,這才明白是健達奇趣蛋為世界帶來了色彩。少了它們,我們的生活一夕間變為鐵灰色,再褪成黑與白,單調,無色,有如外婆少女時代的那種埃及電影畫面。說起久遠以前,還只有黑白片的那年代啊,我的娜荷蜜外婆,可是貝翟洛那村子裡最野也最美的女孩。
面對封鎖,人們開始在加薩走廊與埃及交界處挖掘地道,用來偷渡基本生活物資。儘管走私活動猖獗,健達奇趣蛋仍然是稀有奢侈品,非常難得一見。
從那時候起,地道就成為我們生存的命脈。一週七天,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通過星羅棋佈的地道網絡,利用繩索、滑輪、起重機等等各式各樣工具,從埃及那邊源源不絕運來日常必需品。從食物、尿布、燃料、藥品、電池、音樂卡帶,到媽媽用的衛生棉、麗茜畫畫的蠟筆,還有其他許許多多的東西,一切能想像得到的東西。
拜那些走私地道之賜,以色列的計謀沒能得逞。由於我們沒有如他們所願的挨餓,以色列便發動攻擊,大肆轟炸地道,害得許多人喪生。我們就繼續挖更多的地道,更深入地底,掘得更大一些、更長一些。他們又來轟炸,死了更多的人。但我們的地道系統照常運作,依然縱橫交錯,照樣四通八達。
以色列為了堵斷地道,曾經成功說服美國與埃及兩國協力,開始沿著拉法(Rafah)邊境線,在地底下修建起一堵堅不可摧的鋼板牆。整整一個月期間,拉法城這一邊的人聚攏在沙丘頂上,拿望遠鏡觀望美國陸軍工兵團魚貫開拔來上工,大夥都嗤之以鼻,哈哈大笑。邊界另一頭的美國阿兵哥能看到我們,我們發出的陣陣訕笑聲,想必也飄入他們耳裡。就算心裡不是滋味,他們倒是絲毫不露聲色,工作一結束,一行人一如來時,靜悄悄地離開。他們前腳一走,我們這些孩子立刻鑽進地道,操作火焰噴槍俐落切開當天剛架好的鋼牆。他們不僅沒能斬斷我們的生命線,還送來天賜珍品,因為那些鋼板可都是品質高級的良品,我們通通搬回去利用。
我們當輸家早當習慣了。但這一次交手,我們顯然智高一籌,不只是以色列和埃及,連偉大的美國都敗得灰頭土臉。加薩居民樂不可支,高興了好一陣子。只見處處歡天喜地,各大報連番刊載對三國領導人極盡揶揄的漫畫:穆巴拉克、布希和納塔尼亞要麼搔頭要麼撓屁股,我們則在拉法這頭的沙丘上放聲大笑,手裡滿滿是汽車零件、兒童遊樂器材、鋼筋和火箭,用優質鋼板加工製成的物品簡直琳琅滿目。
「願真主憐憫保佑。現在的喜悅、笑聲,注定會帶來血光和痛苦。有光必有影。」娜荷蜜外婆說道。她一定是想起了瑪里葉曼。
不久之後,我走進了那片幽靜的藍裡頭,那個地方沒有時間,在那裡,我可以充分吸收生命汁液,想像它們有如汩汩河水流淌過全身。
然後努兒來了。一個美國人,講一口帶腔的阿拉伯語,字字有稜有角,尾音上揚。她照例懷抱美國人那種不切實的救世情懷,認為憑著滿腔熱情就能把支離破碎的人黏回原貌,讓一座遍體鱗傷的城市恢復完好,比如像我這樣的人,像加薩這樣的地方。不過,到頭來,她比我們更加傷痕累累。
那個時候,每晚由努兒哄我妹妹麗茜睡覺,娜荷蜜外婆負責收攏天空幕帳,好讓媽媽在上頭繡星星和月亮。到了早上麗茜睡醒,就改掛上太陽。努兒回來以後,我們便這樣過日子。
這些女人,我生命中的摯愛,是我靈魂的旋律。由於生離或是死別,她們所愛的男人都已經不在身邊。只剩下我了。我便盡力活下來,我想陪伴她們,陪得越久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