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迦修心道歌: 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之禪修次第 | 誠品線上

The Preaching Song of Sakya's Mind Cultivation

作者 傑尊札巴嘉稱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薩迦修心道歌: 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之禪修次第:本書主要內容以翻譯並注釋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的一篇釋論為主。《離四貪戀》內容即:若貪戀此生非行者,貪戀輪迴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以翻譯並注釋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的一篇釋論為主。《離四貪戀》內容即:若貪戀此生非行者,貪戀輪迴無出離心,貪戀己利失菩提心,耽著生起非正見。意思是:「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由藏傳佛教薩迦派初祖--薩千‧貢嘎寧播首先傳出的修心法要《離四貪戀》,原頌雖僅有四句(一偈),但其內容卻已包含了佛教顯密三乘的一切精要,並融攝了全部的成佛之道,為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要哲學思想之一。噶當派的「三士道」思想、格魯派宗喀巴大師所造的《三主要道》思想,以及舊譯密乘寧瑪派較晚近出現的《普賢上師言教》等藏傳佛教他派極重要的思想內容,亦函攝其內。故於薩迦教派思想史中,《離四貪戀》被視為主要根本思想之一,與「輪涅無別」、《道果》法要等重要的哲學思想齊名。於思想體系的分析上,本書所依據的主要釋論文本《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其內容實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共通教義,例如:三學、三慧、止觀等。並且含攝了大乘佛教的不共哲學思想,例如:菩提心、中道、唯識、中觀及空性見。再加深入,更有藏傳佛教金剛乘之不共教義,例如:「止觀雙運」、「明空雙運」以及薩迦派之主要哲學思想「輪涅無別」見。故於本釋論中,可說普盡函攝了佛教主要的共通與不共教義,以及依序鋪陳了由顯入密之修心法要;於各法要中,並以縱橫交錯的方式貫串呈現,實為明確、精妙的修道次第。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傑尊‧札巴嘉稱/原著吉祥賢居士/譯注吉祥賢居士,主要師承薩迦派哦巴第七十五任座主 祿頂堪千仁波切、第六世 塔立巴祿仁波切。1989年皈依根本上師 塔立仁波切後,即以侍者身分至誠侍師,追隨上師往來尼泊爾、前後藏、藏東康區、青海、北印度等各地藏傳佛教寺院,得師徒單獨當面受法數年之良緣。受學時以速記、博通各密續儀軌等優異表現,曾獲 塔立仁波切盛讚為宿昔已累積此豐富學歷之聖者(Paks-ba)。於已故尼泊爾IBA國際佛學院創校校長 堪千阿貝仁波切、故印度宗薩佛學院 堪千貢嘎旺秋仁波切、故印度薩迦大學校長 堪布彌瑪策玲等大學者跟前學習諸經論及密續。1995年於根本上師 塔立仁波切座前通過背誦諸本尊成就法、上師傳承、供讚等藏文儀軌口試,領受持戒咒師律儀,獲賜各類顯密經文、法器等衣缽。1998年於根本上師哦巴第七十五任座主 祿頂堪千仁波切座前,領受在家優婆塞最高梵行居士大戒。並於第四十一任、第四十二任 薩迦法王等當代偉大上師座下受學諸珍貴法教。至今已如法實修閉關圓滿多座基礎加行、本尊法,並戒慎持守諸律儀,終生不近菸酒並嚴守五戒等居士戒。主要研究藏傳佛教哲學,特別對薩迦派相關的藏文本顯宗經論、釋論以及密宗密續、釋續等進行系統性之翻譯研究。以資深藏傳佛教文史工作者的身分,著有《2008土鼠年藏曆》、《2010藏曆鐵虎年 修持用日誌手冊》、《2011藏曆鐵陰兔年 修持用日誌手冊》、《2012年 藏曆水陽龍年 修持用日誌手冊》以及《藏曆與藏密修持》、《破曉:第39任薩迦法王傳》、《珍稀寶庫》等。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圖序譯注者序導言:薩迦派的修心法要、簡明的修道次第第一章 《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概說第二章 《離四貪戀》修心法要的緣起第三章 《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教誡之造論者--薩迦三祖 傑尊•札巴嘉稱第四章 《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教誡之文本結構與思想體系第五章 《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教誡之譯注第六章 薩迦祖師所造修心教誡極短篇第七章 藏漢對譯實修儀軌◎附錄:《離四貪戀》的相關研究概況譯注者後跋

商品規格

書名 / 薩迦修心道歌: 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之禪修次第
作者 / 傑尊札巴嘉稱
簡介 / 薩迦修心道歌: 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之禪修次第:本書主要內容以翻譯並注釋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的一篇釋論為主。《離四貪戀》內容即:若貪戀此生非行者,貪戀輪迴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6078
ISBN10 / 986477607X
EAN / 9789864776078
誠品26碼 / 2681716656002
頁數 / 256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3X17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短短四句,道盡

由顯入密之修心法要

最明確、精妙的修道次第

 

薩迦三祖 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教誡之藏漢對譯及注釋

附:《離四貪戀》藏漢對譯實修儀軌

試閱文字

推薦序 : 薩迦哦巴第七十六任座主 祿頂堪千仁波切為【吉祥賢譯注書系】賜總序文

 

 
現今台灣葉君(葉靈毅),堅忍耐勞,擷取諸最上先賢上士等聖賢之經續[1]大海精粹,嚴選珍寶教誡《離四貪戀》為首之諸多佛經部類將之迻譯為漢文,對此深感隨喜。在此能將各方教誡之章品匯集成冊,付梓成書,於諸希求者猶如乾渴者嘗飲甘露,此後於分際[2]中必定能普盡受益。對此所做宏大妙淨善之善業,希願能轉無餘眾生入真實正道之門。哦•祿頂堪布於新加坡國,西元2019年,新年歲首1月3日,善哉!



[1] 經續:顯宗之經典與密宗之密續的總稱。



[2] 分際:又稱分位,於究竟解脫成佛之前的暫時修行時際或位階。

試閱文字

內文 : 譯注者序
本書主要內容,為對藏文原典文本——《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進行藏漢對譯及注釋、考證,並對相關版本、哲學思想、修道次第等做進一步比較與論述。

一、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所造的修心道歌
公元十二世紀初,由 薩迦初祖——薩千‧貢嘎寧播(1092-1158)所傳下的《離四貪戀》修心法要,內容雖僅有一頌(四句),但實已包含了佛教顯密三乘 的一切精要,並函攝了全部的成佛之道,為藏傳佛教薩迦派的主要哲學思想之一。後經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1147-1216)加以注釋後,成為了史上第一篇對《離四貪戀》修心法要加以注解的釋論文本。此後歷代薩迦派的祖師大德們,例如:薩迦四祖——薩迦班智達、薩迦哦巴支派創派宗師——哦千‧貢嘎桑播、薩迦派著名論師——果讓巴‧索南興給、第一世宗薩欽哲仁波切——蔣揚欽哲旺播等,皆對此《離四貪戀》原頌著述了許多注釋文本,於篇幅、規模、闡述觀點等角度上,深淺有別,廣略不一。
在各種藏文注釋文本中,當數 薩迦三祖所造的一篇釋論——《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最為獨特。傳統上,各種釋論文本的呈現大致分學術及道歌二種類型。學術性的釋論,多採逐字解釋、論述,風格較為嚴謹;而道歌體裁的釋論,行文自然舒暢,多以抒發、直指人心為特點。由於此原典文本為以藏傳佛教中所謂「口訣」的實修覺受經驗角度來著寫,故此釋論即異於其他多數以學術體例作逐字雕琢注解的論述,而是採作者親身體驗的實修覺受與口耳相承的訣竅精華,並以「道情」的宗教寓言方式創作出易於傳唱、歌頌式的道歌詞句。因而此釋論在行文中,能自然流露出實修的明確道路與究竟證悟的核心思想及要義,內容極為切中要點,且結構完整,次第分明,故此釋論文本即常做為後世薩迦派諸上師為弟子宣講《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時所常選用的講解底本。

二、我們不需要心靈雞湯式的經典詮釋
關於本書的呈現風格,為以漢語語境作譯注。由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所造的《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其原典風格雖為道歌形式,諷刺的是,本書卻以逐文、逐句、逐字譯解的學術考據方式,對其做稍嚴謹的注解與剖析。於一般通俗的概念中,現代對於解讀經典的作品大致可分兩種類型呈現:一為平舖直述、抒情寫意、賦詩作文性質的通俗形式;另一則為引述考據、斟酌字句、費心雕琢的學術性形式。前者或許較易於閱讀欣賞,初看似言之有物,但久之則或感覺其信息量稍顯不足;後者初閱時倍覺艱澀難懂,但因言而有據且多方考證,故能愈陳愈香。二種呈現的形式各有所長;而本書的呈現方式,顯然屬於後者。舉音樂的例子來說,經典樂曲在不同指揮家或音樂製作人手中,肯定有千萬種不同風格的呈現,古典、流行、爵士、搖滾…,繽紛多樣;從電影的角度上來講,各原著小說或經典電影,經過不同導演的翻拍、重拍或重新剪輯(SECOND RECUT),勢必能呈現各種不同的精彩風貌,環肥燕瘦,各顯風韻。然而何以本書須採用嚴謹的學術風格呈現?
近十餘年來或許受地區性市場經濟景氣的影響,各出版社在出版競爭、市場萎縮,以及閱讀人口遽減、閱讀習慣改變、閱讀來源電子化等交乘效應下,迫於種種壓力只能撿選出版最適宜實體書市場銷售的「理想」商品——紓壓性文學作品。因為現今多數的閱讀人口已經不再像數十年前一樣從書架上的書本裡吸收知識,而是從網路、手機等電子媒體上,經由快速的粗略翻閱、比對、搜尋等吸收海量的知識;所以現在的閱讀人口,在繁忙緊張的工作壓力之餘從書架上取下書籍來閱讀的目的,早已從純知識的獲取,逐漸轉變為紓解壓力的慰藉。正如同現今電子計算機的運算技術、速度及效能,早已超越並取代了人工計算,所以數學(Mathematics)這門往昔被視為深奧且高尚的學科至今被戲稱做「藝術」。又如現今的天文學家、航海家們已不再需要熟背天上繁複的星圖了,因為任何智能手機上都可下載各種如羅盤般精準的即時星圖APP;美術、設計師、建築師們的製圖已不再需要耗時耗力地徒手計算和繪製,因為有許多方便、快速、精確的數位軟體可使用;堪輿家、命理學家、星座占算家們也不需要再費盡心力為複雜的星盤做人工演算了,因為有太多的電子網站或APP可代為即時推算、編排各種方位羅盤、星盤及命盤。所以「如何快速的取得信息結果」已變成現今人們在知識運用上的最大目的,多數人們並不關切(亦不在乎)知識在基礎功夫與建構方法上的厚實紮根。另一方面,現今大多數人在知識、技能的養成態度上,事實上在過程中僅求速成、過關,在目的上僅求一時的表現或炫耀。如同異於將厚實的樁馬功底做基礎並以實用攻防為目的的「傳統武術」訓練;那些在訓練上、表現上、競賽規則上、評分上、目的上,早已被體操化、表演化甚至戲劇化的現代「競技武術」,僅以外觀能擺出誇張架式、動作能在賽場上獲得高分為最大目的 。不能否認競技武術在70、80年代於中國大陸地區的競賽熱潮推動了廣大群眾的練習與愛好,這在全民運動的角度上是好事,但在目的與實用性上早已扭曲變形(武術的內涵若只是為了表演,還是算是武術?);例如人們對競技武術虛有其表花架子的崇尚追逐,以致其樁馬如何虛偽離譜、拳腳在實戰場上有多若不禁風,則絲毫不在乎。加上少數練習者、傳授者將部分武術超自然化(例如部分太極拳、氣功等),以及高度的自信、無限的自我放大、故弄玄虛等態度,無怪乎近世一旦提及所謂的「武術」,則動輒被誤解、看輕、瞧不起,甚至不屑一顧。如此一竿子拖累所有數代人辛苦累積「武術」的精神與價值,情何以堪?以上這些問題的根本,匯集至近世人們對傳統技藝的學習態度,即在於急功好利、速成貪快、依樣畫葫蘆的複製(copy)心態,以及虛應故事、敷衍應急、借花獻佛的轉貼(paste)取巧。多數人已不願意花大把時間、精力去紮馬步、下功夫;更甚者,就連提倡規劃、傳播教育者恐怕也是這種心態,如此即便等到底層群眾稍加覺醒,有心想學真功夫時,恐怕再也學不到。因為文化若已歷數十年或數代人的斷層,就不是幾天的功夫所能彌補。
除去快速取用現有知識之後的再生利用價值不談;以上所述,因為快速取用的動作僅為重複性的「複製與剪貼」(copy and paste),所以在此動作的過程中,實則毫無創造發明可言(甚且腦中更無任何創造的靈性可言)。例如隨處可在科技網路影片、視頻上對某些傳統文化與技藝,僅做少量簡單速成的、片段式的觀覽與學習。倘若人人皆以取用或轉貼傳遞現成知識為樂,而不願費心研究知識、貢獻研究成果,則離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末日不遠矣!例如一本數十年的陳舊《英漢辭典》,它或許可由平面紙本的形式進化而成數位化的電子閱讀工具,肯定能分享給更多的需求者;但其根本的內容,若數十年、甚至百年不變,沒有人去費心勘誤、更新、校正,或順應時事作適當的補充、增刪,則再廣闊的分享平台,所分享的內容也不過是錯誤或過時的信息。如此因為閱讀者、求知者不願耗費精力務實紮根、深入探究,所以但求紓解壓力的所謂舒壓式「心靈雞湯」即應運而生。人們視此心靈雞湯為救世甘霖一段時間後,又因投機者在此察覺有利可圖,於複製與剪貼的故技下,勸世雞湯被大量複製,再以沿街叫賣、滿大街、爛大街的形式大幅擴散,如此則必良莠不齊,且氾濫成災。例如各宗教中的偽大師、偽善者,一手複製剪貼現成的片段性知識以充做自己貌似高深的涵養,另一手再以雞湯式的開導風格,口若懸河地灌輸給其忠誠的弟子信眾(諷刺的是這些不知戒律為何、無任何戒律操守的偽大師,反以所謂戒律約束其徒眾們)。此等雞湯終究淪為口號式的勵志小品或刻板教條式的生活公約,因而導致劣品橫陳,充斥於各媒體平台,以而現今一旦提及所謂雞湯,皆極盡遭致嫌惡或唾棄。
流行有退潮之時,經典永不塵封。歷史是循環的,所以我們並不需要雞湯式的經典解讀(尤其是解讀佛經),面對人類偉大的知識與技能,我們必須徹底改變態度,並嚴肅、尊重而深化地去認真了解、研究。聖賢所造的經典,自有其殊勝之處,只需忠實呈現,不需畫蛇添足。如同食材鮮美,只求原味,毋須加以過度調味;反觀陳腐食材,才需施以厚重的香料遮掩其腥臭。

三、本書對《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的呈現
於思想體系的分析上,本書所依據的主要釋論文本《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其內容實包含了小乘佛教(聲聞乘、緣覺乘)的共通教義,例如:三學、三慧、止觀等。並且含攝了大乘佛教(菩薩乘)的不共哲學思想,例如:菩提心、中道、唯識、中觀及空性見。再加深入,更有藏傳佛教密乘(金剛乘)之不共教義,例如:「止觀雙運」、「明空雙運」,以及薩迦派之主要哲學思想「輪涅無別」見。
故於本釋論中,可說普盡函攝了佛教主要的共通與不共教義,以及依序鋪陳了由顯入密之修心法要;於各法要中,並以縱橫交錯的方式貫串呈現,實為明確、精妙的修道次第。

另外關於本書中,對於藏文原文的「轉寫」,有別於「拼音」。在文字學的轉音方法上,本文對於藏文原文的轉寫方法,主要依據美國特瑞爾‧威利 所制定的威利轉寫(Wylie transliteration)方案、EWTS、USLC等轉寫系統,並稍做適度修改。轉寫(transliteration)方法,為語言學上一種進行術語工作時對不同字元的轉換(conversion),由於轉換字元尚分有轉寫與譯音等兩類,故在此特別指對字元轉寫的方法。在轉換過程中,對於一種拼音文字系統的字元來說(例如藏文字),由於需要依據一個固定的字元對照表(例如各種轉寫方案系統),使用完全精准、對應、順逆皆可 的雙向方式,將其轉換成另一個拼音文字系統的字元,故轉寫不同於僅講求拼讀功能的譯音(transcription)或標音等單向的語音轉寫工作。例如藏文འཕགས་པ།(聖者)一辭,轉寫為:’phags pa/,但譯音可將之拚作:phag pa;又如藏文ཟླ་བ།(月亮)一辭,轉寫作:zla ba/,譯音則遵循其正確讀音而拚作:da wa。故轉寫與拼音截然不同,前者可以對藏漢文兩種不同的文字進行雙向、精準的互換,但其功能並非對藏文提供發音精確的拼讀;而後者在功能性上,僅能提供較為音近的羅馬拼音,以利閱讀者拼讀藏文,但無法就譯音的拼音文字逆向還原回藏文,是為單向的轉換功能。

關於薩迦派歷代諸上師、大德們為《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所造的注釋文本,據筆者統計現今傳世可見之釋論文本約有九種,各釋論的篇幅長短不同,廣略互見。歷代薩迦派諸上師為弟子宣講《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時,可視請法弟子根器或宣講時間長短而擇取適當篇幅之釋論。一般可分簡單開示之講稿、一至三日之講解底本、五至七日之講本、一週至二週之講義等釋論文本。其中較著名者,如:薩迦三祖 札巴嘉稱所造的《傑尊•札巴嘉稱所造:離四貪戀之教誡》釋論,較適合為期一至三日之講解底本;哦寺第六任座主 果窩剌降巴•索南興給 所造的《修心離四貪戀之講義•甚深要義之鑰》 ,則常被傳法上師們選擇作為一週左右的講授底本。
近代及當代的薩迦派諸位上師,每當向信眾開示關於《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時,多常引用《傑尊•札巴嘉稱所造:離四貪戀之教誡》釋論的內容,以其篇幅適中、內容生動、切中要點直指人心等特色,故常被用來作為宣講底本。本書即以此篇薩迦三祖 札巴嘉稱所造的重要釋論,作為翻譯、注釋的主要文本。而本書的「第五章 《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教誡之譯注」,為本書最主要的核心部分。
藏傳佛教首重師承,對於薩迦派的《離四貪戀》修心法要,自西元90年代初期開始,筆者除了主要從哦巴母寺第七十五任座主 夏千•祿頂堪千仁波切(b.1931- )、第六世 塔立巴祿仁波切(1923-1998)等二位偉大的根本上師處領受此法,並多次從當代最上怙主——第四十一任薩迦法王 薩迦企千多傑羌、第四十二任薩迦法王 薩迦企錦仁波切等二位度母宮的薩迦貢瑪仁波切跟前,以及尊貴的薩迦法王胞姊 傑尊辜秀仁波切、已故 堪千•阿貝仁波切(1927-2010)、第三世 宗薩欽哲仁波切等諸多上師、堪布仁波切跟前,領受此極重要的薩迦派修心法要開示;期間並多次任職開示此法要時之藏漢語口譯工作。
對於《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以及關於《離四貪戀》修心法要的緣起識語等文本核心部分的藏漢對譯、注釋等,早先已於西元2016年3月20日,即藏曆第十七繞炯之火陽猴年(歲次丙申)二月十二日全文譯竟。恭譯此主要正文圓滿之日,恰值逢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圓寂八百周年紀念日,倍感殊勝!
後來對此篇譯注文稿,再從宗教哲學的學術研究角度加以增添、擴充成為十一萬餘字的學術論文:藏文本《傑尊•札巴堅贊造:離四貪戀》釋論之譯注與簡論。由於學術論文的研究態度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秉持理性而客觀超然的立場,與感性、虔敬的純粹佛教分享論典文學在行文及立場上截然不同。故為了呈現較適合華人漢語佛教信眾的閱讀較度,本書即再從此論文中刪除了與該釋論或佛教哲學無直接相關的部分文字內容,並修改了部分藏漢對譯上的所謂人名習慣用字 ,以及於行文上盡力修改成適合藏傳佛教華人信眾閱讀的闡述方式。
關於音譯用字問題,一直以來是個眾說紛紜並毫無統一性可言的老問題。亦有認為應當遵守現行大陸對西藏人名、地名的“標準用字”或習慣用字。對此主張,筆者認為除了地名為地方行政的固定用字,應當嚴格遵循之外,關於藏族人名,經過多方的觀察比較,發現事實上並未有所謂“標準用字”,皆是各文獻作者自行使用其慣用譯名用字而已。例如現今於大陸諸多相關著作中,對於藏語人名中的ཀུན་དགའ།(轉寫:kun dga’/),有音譯作“貢嘎”、“貢噶”、“棍嘎”、“貢葛”等;又於ཕྲིན་ལས།(phrin las/)一辭,有音譯作“聽列”、“陳烈”、“成來”等,如此未有定則之例,不勝枚舉,此皆起因於各作者所操持的不同藏語口音所致。因此足證明根本無所謂“標準”用字或“統一”用字可遵守。再於“習慣用字”的角度上,有認為必須遵循所謂多數人的習慣用字。此問題則又如同前述“標準用字”問題一般,既是“習慣”,則更為主觀,亦無所謂多數可言。一如前述的各文獻、論文的作者,不過各自使用其“習慣”用字而已,沒有定則。如此在定義上即產生了問題:何者才是真正多數人的習慣用字?標準用字?可見此西藏人名的音譯用字問題,並無真正客觀、統一的標準可循。蓋因無法同時滿足所有不同意見的要求(又如咒語啟始的ཨོཾ om字,一般音譯作“嗡”字;但卻有持各種觀點而強烈主張必須音譯作“唵”字者),故筆者在此,謹試以做到於本書中的人名譯音的用字統一,以及務求個人所有著作中的用字統一。個人能力有限,無法向外做到號召統一音譯的標準用字,僅能向內嚴以律己。儘量做到於自我著作中的音譯用字統一,亦不失為一種對讀者負責的態度。
於前述文本譯注的主要章節(本書第五章)之後,並再加增補了:導言、「第六章 薩迦祖師所造修心教誡極短篇」以及「第七章 藏漢對譯實修儀軌」等重新整理與新譯的補述篇章,以成本書《薩迦修心道歌》。故本書的閱讀對象,應較適合對藏傳佛教有一定認知、興趣,或對正信佛教具足清淨信心的讀者。

薩迦派已故的大恩根本上師、五明大學者、掘藏祖師——第六世 塔立巴祿仁波切,為筆者的啟蒙、授業恩師,追憶往昔於其跟前承侍、受法時,其親身所示「行有餘力,必勤助人」的懿行德風,兼備六度萬行,真為菩薩乘願在世。先師一生所示:財施、慈施、無畏施、法施等四種佈施,廣澤眾生。如:極嫻熟於藏醫藥《醫學四續》(又譯《四部醫典》)而現醫王相,為無數藏地百姓惠施診療、占算;1996年青海玉樹地方大雪成災,對災區進行賑災、濟貧、扶弱、弘法;對薩迦派不共伏藏《善逝秘密總集威猛蓮師》(俗稱九面十八臂忿怒蓮師)密續的搶救、保存、增補、弘傳,制定其經懺的儀式、唱腔;講經、辯論、著述等三德;對各種顯密經論之注疏、保存、弘傳;以及對藏傳各宗派密續之傳續、教育、弘揚等。身為微末侍從的筆者,仰望恩師項背,如經典所載,不過有如乞丐與國王攀比。今謹遵先師懿德,願於藏漢原典之譯注上,略獻棉薄之力,故在此抱持戒慎之心,謹向諸位法友(同修持佛法之親友)、道侶(佛法修持道路上的助伴)們,以及有興趣認識藏傳佛教修心次第之讀者,敬獻、分享拙著《薩迦修心道歌》。

侍從弟子吉祥賢(ཞབས་ཕྱི་གཡས་པ་དཔལ་ལྡན་བཟང་པོ།)居士

~~~~~~~~~~~~~~~~~~~~~~~~~~~~~~~~~~~~~~~~~~~~~~~~~~~~~~~~~~~~~~~~~~~~~~~~~~~~~

導言——薩迦派的修心法要、簡明的修道次第
公元前六世紀以來,由佛教教主 本師釋迦牟尼佛所弘傳的正信佛法,法門至深至廣,為因應眾生不同根器而「因材施教」,分「三乘」 而宣說不同法教,故由佛所弘傳的法門數量,即有號稱「八萬四千法」之概數 ;再加上後世善知識等歷代佛教大德的釋論與論述,故而有現今存世的《大藏經》,即包含記載佛語的《甘珠爾》(བཀའ་འགྱུར། bka’ ’gyur,又譯:《佛說部》)與其注疏或補述的《丹珠爾》(བསྟན་འགྱུར། bstan ’gyur,又譯:《注疏部》)等共約三百多冊之規模。故僅由此藏文本《大藏經》的規模,即知藏傳佛教原典至今尚未被直譯成漢文或其它語文的比例,更何況諸如《薩迦全集》、《宗喀巴文集》等尚未收錄于大藏經中之藏傳佛教歷代祖師文集或密續總集等浩瀚如海之藏文原典。如此,若欲對這些藏文原典再加以注釋、解讀、詮釋則更顯艱巨。本書主要內容,即以翻譯並注釋薩迦派修心法要《離四貪戀》的一篇釋論為主。
《離四貪戀》(༈ ཞེན་པ་བཞི་བྲལ། zhen pa bzhi bral/),內容即:「若貪戀此生 非行者,貪戀輪迴 無出離心,貪戀己利 失菩提心,耽著生起 非正見。」(藏漢文對譯之實修念誦儀軌,請參閱本書第七章);又譯《遠離四種執著》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
由藏傳佛教薩迦派初祖——薩千•貢嘎寧播首先傳出的修心法要《離四貪戀》,原頌雖僅有四句(一偈),但其內容卻已包含了佛教顯密三乘的一切精要,並融攝了全部的成佛之道。噶當派的「三士道」思想、格魯派宗喀巴大師所造的《三主要道》思想,以及舊譯密乘寧瑪派較晚近出現的《普賢上師言教》等藏傳佛教他派極重要的思想內容,亦函攝其內。故於薩迦教派思想史中被視為主要根本思想之一,與「輪涅無別」、《道果》法要等重要的哲學思想齊名。
此後歷代薩迦派的祖師大德皆對此《離四貪戀》原頌著述了許多注釋本,於篇幅、闡述等角度上,深淺有別,廣略不一。
而於《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根本頌偈的各種藏文注釋或注疏等解釋文本中,以隨後的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1147-1216)所造的釋論:《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 །།རྗེ་བཙུན་གྲགས་པ་རྒྱལ་མཚན་གྱིས་མཛད་པའི་ཞེན་པ་བཞི་བྲལ་བཞུགས་སོ། //rje btsun grags pa rgyal mtshan gyis mdzad pa’i zhen pa bzhi bral bzhugs so/)最為獨特。由於此文本是以藏傳佛教中所謂「口訣」或「要訣」(མན་ངག man ngag)的實修經驗角度著寫,異於其他多數以學術體例逐字雕琢注解的論述,而是采作者親身體驗的實證經驗與口耳相承的訣竅精華,以「道情」(ཉམས་གླུ། nyams glu/)的宗教寓言方式創作出一種唱頌式的歌詞,自然流露出實修之明道,與究竟證悟的過程中最精闢的中心思想及要義,內容極為切中要點,且結構完整,次第分明,故由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所造的釋論文本即常做為後世薩迦派諸上師為弟子宣講《離四貪戀》修心法要時所選用的底本。此《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不僅在薩迦教派史上的主要思想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弘傳與推廣薩迦派思想的實用意義上已由歷代薩迦派的祖師大德們所證明。

一、薩迦派的修心法要
修心《離四貪戀》為藏傳佛教薩迦派的重要哲學思想之一,屬新譯派密乘中,薩迦派獨有之傳承而不與他派共通的「不共」修心法要。《離四貪戀》包含了佛教顯密三乘 的修行次第,並涵攝了佛教主要的哲學思想。
最初由 薩迦初祖——薩千‧貢嘎寧播祖師所傳下的文殊智慧法門:修心法要《離四貪戀》根本頌偈,經由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加以注釋、潤澤補充後,《離四貪戀》頌偈即擴充成為了一部《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此釋論文本,即成為史上第一部為《離四貪戀》修心法要做注解的解釋文本。
在此之前,《離四貪戀》修心法要的表現方式僅有一頌,亦即四個句子,其內雖包含攝受了佛教顯密三乘(在此指小乘、大乘及金剛乘)的一切精華要義,並融合攝持了全部的成佛之道,雖函攝了極為深廣的佛教教義,但其中所蘊含的廣大哲學思想深義,亦非所有群眾都能具足相當智慧以圓滿解讀。故為了能幫助更多的信眾領略此中奧妙玄義,增長此法門的普及率,札巴嘉稱祖師立於傳統薩迦派哲學思想的基礎上,並承其父兄之志,首開注解《離四貪戀》修心法要之先例。
在詮釋方法上,於《離四貪戀》修心法要的各種藏文注釋本中,當數 薩迦三祖——傑尊‧札巴嘉稱所造的《傑尊‧札巴嘉稱造:離四貪戀》釋論最為獨特,由於此文本是以藏傳佛教中所謂「口訣」或「要訣」(མན་ངག man ngag) 的實修經驗角度著寫,非同於其他多數以學術體例的論述,於內容上逐字雕琢注解或於文辭上嚴格講求韻律規範。在藏傳佛教對各種哲學思想的詮釋方式中,最為獨特的方式之一即為「口訣」,由於口訣式的頌偈或詩歌有:簡易、濃縮、擇要、精煉、富含讀誦之韻律、饒富趣味,以及便於隨時背誦記憶、易於傳頌等特色及優點,故此釋論文本可說以造論者的親自實修經驗為內在哲學思想之「體」,並以生動活潑之口訣特色為外在形式之「用」,故能詮釋出一部膾炙人口、簡潔易讀的釋論。


二、四共加行——四種共通的預備前行
加行(སྔོན་འགྲོ། sngon ’gro/,英:foundation),又譯前行,指正式事物之前的準備,例如藏傳佛教修持「正行」之前所必須加修的預備「前行」。
四加行(སྔོན་འགྲོ་བཞི། sngon ’gro bzhi/,英:four foundation),即為了修持正行之前的四種預備前行,又分共通(ཐུན་མོང་། thun mong/,英:common)與不共(ཐུན་མོང་མ་ཡིན་པ། thun mong ma ying pa/,英:uncommon)。共通之四加行(四共加行),又稱作一般前行或外前行;不共之四加行(四不共加行),又稱作不共前行或內前行。傳統上,藏傳佛教各宗派中極為著重的四種基礎前行:皈依(或有主張皈依加發心)、金剛薩埵百字明、獻曼達、上師相應法等所謂「四加行」,正確來說此為不共之四加行。
現今多數藏傳佛教的金剛乘初學者或許能著重於不共四加行的修持,但亦常忽略了修持此不共四加行之前,尚有必須認知、觀修的重要前行——共通之四加行(四共加行)。藏傳佛教主要四大宗派中,無論新舊譯密法的宗派,對此共通之四加行皆有其傳承,唯各宗派祖師在立論主張的順序上稍有不同,但內容大致相同。
舊譯密乘的寧瑪派傳承中,吉美林巴(འཇིགས་མེད་གླིང་པ། ’jigs med gling pa/,無畏洲者,1729-1798)祖師所發掘《龍欽心髓》伏藏中的《龍欽心髓前行》釋論 及其所造《功德寶藏‧歡喜雨》等釋論中皆主張,四共加行之順序為思維:珍貴人身(暇滿人身難得)、無常(死亡無常)、業(因果業力)、輪迴過患(輪迴是苦)。而於 匝‧巴楚仁波切(རྫ་དཔལ་སྤྲུལ་རིན་པོ་ཆེ། rdza dpal sprul rin po che/,又譯:巴珠仁波切,1808-1887)所造《普賢上師言教》中則主張思維:暇滿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因果律。
而屬新譯密乘的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傳承中,對於四共加行順序之主張亦稍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