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路盛世: 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 | 誠品線上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作者 Michael Vatikiotis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血路盛世: 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本書榮獲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人文社科類推薦★★★《金融時報》選書深入東南亞脈動四十年,剖析該區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金融時報》選書深入東南亞脈動四十年,剖析該區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的重量級著作東南亞既是經濟快速成長的盛世,也是踩踏著鮮血前進的民主社會。東南亞雖然施行民主政治,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柬埔寨和印尼卻仍存在著君王;冒犯君主罪、國內安全法、軍人干政,這些全是東南亞的政治現實;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過世後,社會中隱隱流動的不安是什麼?為什麼富裕如馬來西亞,卻充滿嚴重的貪汙問題?為什麼滿是虔誠佛教徒的泰國和緬甸,卻持續發生暴動與政變?柬埔寨在赤柬之後,是否已真正成為民主國家?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宗教衝突如何影響整個東南亞地區,甚至全世界?東南亞,我們究竟應該如何看待它?作者麥可.瓦提裘提斯因從事媒體和衝突調停工作旅居東南亞四十年,不僅擁有豐富在地經驗,也親身參與了當代東南亞諸多重大事件。他以媒體記者犀利的眼光與文筆,從經濟與文化、殖民與歷史角度分析,講述他對東南亞民主社會、君主政體與獨裁者的觀察,描繪他與東南亞各國重要政治人物、軍方高層與精英分子的往來經驗,以及他和升斗小民、學運領袖、抗爭人士的訪談,反映出東南亞的政治與社會真實面。此外,他也聚焦該區的族群與宗教衝突,特別是近年伊斯蘭激進思想滲透此地所造成的動亂與紛擾。在本書中,你將穿梭於以下現場:一九八六年菲律賓獨裁者馬可仕下令刺殺反對黨領袖艾奎諾後所引發的人民力量運動、一九九八年五月雅加達街頭爆發的印尼排華運動、二○一○年曼谷紅衫軍反政府示威、二○一七年緬甸若開邦羅興亞族遭軍隊武力鎮壓所引發的難民潮……。此外,作者與泰國南部激進穆斯林叛亂分子面對面、斡旋於菲律賓南部的敵對部族之間,以及安撫印尼政治暴力受害者的實際過程,種種經歷亦逐一釐清區域性衝突的背後原因,內容發人深省。讀完本書,猶如讀完一部豐富多元的東南亞濃縮史,亦得以一窺此區現狀對國際情勢的影響。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 ◎聯合推薦亞洲週刊特約撰述、前中國時報東南亞特派員/梁東屏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依姓氏筆畫序)「這本『血』字開頭的書,勾起我『未看先讚』的期待……因為這些近在咫尺的血腥與不公不義,也是對台灣的提醒:我們目前在台灣所擁有的一些小確幸,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也不是不會失去的。」--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讀一本像是《血路盛世》這樣條理清晰的書,跟自己去做研究比起來,簡直就是『桌頂拈柑』一般,輕而易舉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陳國棟「這本書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出發點:對於那些很想要進攻、搶占、前進的企業家或政治家,或對於想要去那邊工作的年輕人而言,都可以有多一點的歷史社會背景知識和觀察視角,也刺激你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所謂『東南亞』背後的發展脈絡和現況。」--關鍵評論網內容總監、共同創辦人/楊士範「作者結合敘事與評論的筆法,平順地銜接歷史片段與個人經驗,除了刻畫他對於東南亞社會觀察的深入了解,也同時呈現了理解東南亞的宏觀視角與微觀體驗。」--國立政治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副教授/楊昊「討論亞洲崛起的書籍通常只聚焦中國與印度。瓦提裘提斯對多個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現狀、人民性格與族群衝突做了生動又博學的導引,填補了這樣的缺口。」--《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血路盛世》不是枯燥無味的社會政治分析。瓦提裘提斯觀察到了古怪現狀,比如泰國皇室的狗被授予空軍官階,而來自泰國南部的穆斯林分離主義分子在喀土木與賓拉登一起禮拜,卻發現這名恐怖主義首腦不具煽動性且毫不起眼。但最終,前景充滿了威脅。印尼也面臨著『今日在中東可見的種族和宗教派別衝突』;馬來西亞人因為『多種族協議的緩慢解體』而沮喪;在泰國,『軍人願意放棄權力的可能性很低』;菲律賓仍是『寡頭政治的囚徒』;甚至緬甸的翁山蘇姬都讓她的自由派支持者感到失望。我們可以期望瓦提裘提斯是錯的,但恐怕並非如此。」--Victor Mallet,《金融時報》「可謂一本博雅的羊皮紙文獻,唯有如麥可.瓦提裘提斯這般長年研究東南亞的學子與文人始能濡筆。」《失落足跡之河》(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吳丹敏(Thant Myint-U)「一本富企圖心又及時的書。」--《經濟學人》(Economist)「瓦提裘提斯的論點流暢而令人信服,他的書寫充滿了對東南亞及其人民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麥可.瓦提裘提斯畢業於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並擁有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博士學位,現為亞洲社會國際理事會(Asia Society’s International Council)成員,並已於日內瓦人道對話中心(Center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擔任私設外交官與衝突調停員十年。在此之前,他曾於亞洲地區擔任記者三十年之久,旅居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香港,曾任BBC記者與《遠東經濟評論》總編輯。除本書外,已有兩本東南亞政治相關著作出版,現居新加坡。張馨方政大阿語系畢,英國愛丁堡翻譯研究碩士。現為自由譯者,作品包括《恨意、精神分析與羅夏克墨漬測驗》、《脂肪的祕密生命》、《俄羅斯方塊:從誕生、版權之爭到風靡全球的故事》等(以上均為商周出版)。譯作賜教:nurachang@gmail.com。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推薦專文 黑色東南亞/張正推薦專文 暴力與奢華並存:一個媒體人的東南亞書寫/陳國棟推薦專文 慢讀,了解我們的東南亞鄰居/楊士範推薦專文 血路盛世:精彩的危險與抵抗的希望/楊昊中文版序 東南亞,政治、經濟與宗教的角力場序 言 第一部 權力第一章 深入東南亞核心第二章 季風吹拂的土地第三章 神聖國王與邪惡王侯第四章 大象與長草第五章 不再追憶過去第六章 逐步開放第七章 民主的假象第八章 貪腐、受賄與三角地帶 第二部 衝突第九章 小規模戰爭與備受爭議的身分認同第十章 信仰衝突與新聖戰第十一章 出雲之龍第十二章 前方的道路 鳴謝參考資料

商品規格

書名 / 血路盛世: 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
作者 / Michael Vatikiotis
簡介 / 血路盛世: 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本書榮獲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人文社科類推薦★★★《金融時報》選書深入東南亞脈動四十年,剖析該區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
出版社 /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 9789864774586
ISBN10 / 9864774581
EAN / 9789864774586
誠品26碼 / 2681586951009
頁數 / 424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尺寸 / 21X15CM
級別 / N:無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 : ★★★本書榮獲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人文社科類推薦★★★

試閱文字

自序 : 〈中文版序〉東南亞,政治、經濟與宗教的角力場


開始寫作本書時,我擔心自己對東南亞社會與政治軌跡的看法有些悲觀,可能失於偏頗。長久以來,這個區域不僅熬過了困境,還打了漂亮的勝仗。該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年均成長率為百分之五,社會局勢普遍也明顯穩定。然而,有鑑於本書英文初版自二○一七年六月上市以來,該區的社會與政治情勢發展,我相信當初敲下警鐘實為必要。


東南亞各國對於人權、民主與人民主權的尊重持續衰退。在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口中的掃毒戰爭依舊白熱化;根據人權倡議團體,截至二○一八年一月,這場戰爭估計已奪走一萬兩千條人命,有些媒體甚至拍攝到部分屠殺場面。為了掩蓋血腥的執法手段,菲律賓政府試圖廢除國家人權委員會(National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但目前為止並未成功。在此同時,杜特蒂支持者極力說服這位桀驁不馴的統治者,延長憲法明定的六年總統任期,並以關閉獨立媒體為脅壓制其行動。


在泰國,軍隊集團似乎不急於舉行選舉,而且禁止不同政黨進行會晤。蒲美蓬國王(King Bhumibol Adulyadej)於二○一六年十月逝世後,新任國王瑪哈.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迅速採取行動鞏固自身權力。例如,他要求受軍隊控制的新憲法起草官員授予他職權,讓他在離境時可以不必指定攝政王。此外,這位新國王還成立私人護衛隊,以加強對軍方的控制。


在毗鄰泰國的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面對所屬政黨在二○一七年六月地方選舉的重大挫敗,以叛國罪名逮捕反對黨黨魁,同時也一併查辦勢力最龐大的反對黨。洪森率領的政府不顧主要西方貿易與投資夥伴的制裁威脅,堅稱這些行動「並未違反法治」。


至於緬甸,不幸的是,受到迫害的羅興亞族(Rohingya)在二○一七年八月發起的暴動攻擊,引發軍隊動用武力壓制,迫使六十五萬多名羅興亞人在四個月內越過邊境逃到鄰國孟加拉。二○一二年之前分布於緬甸的羅興亞族人口,目前有三分之二待在孟加拉,他們大多住在沿著邊境蔓生、環境惡劣的臨時庇護所,那裡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難民營。


衝突的情勢並未好轉。菲律賓與緬甸的和平進展陷入停滯。在菲律賓,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與民答那峨(Mindanao)政府未能實行二○一四年簽訂的和平協議,導致主要武裝團體分裂,促使許多年輕戰士轉而擁抱由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與伊拉克境內開始散播的伊斯蘭激進主義。一對兄弟率領誓死奮戰的激進分子占領菲律賓馬拉威市(Marawi)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迫使二十萬平民逃離當地。菲律賓軍隊終於在二○一七年十一月收復該地,但在此之前,已有一千多名士兵與平民喪生。


在緬甸,以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為首的民選政府上任後,隨即試圖與二十多個民族武裝團體達成和平協議。起初,和平進程前景看好,隨著時間過去卻逐漸後退,使得該國與中國邊境地區衝突再起。目前,撣邦與克欽邦(Shan and Kachin States)有超過十五萬人流離失所。


過去,我認為宗教對立可能會成為東南亞地區衝突的主要因素,很遺憾地,這個看法成真了。若開邦(Rakhine State)爆發的衝突,擴大了緬甸境內占多數的佛教徒與占少數的穆斯林之間的隔閡。伊斯蘭強硬派壓力團體發動大型抗爭後,身為基督徒的華裔雅加達首長因為褻瀆罪被捕入獄,伊斯蘭保守勢力因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推動排他議程;如此一來,渴望在二○一九年大選中勝出的政治人物,勢必得通融這些勢力的要求,並且排解瀰漫印尼社會的恐懼與歧異。


地緣政治的走向,也凸顯了中國日益占有主導優勢。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下,美國外交政策逐漸失去影響力與效力,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二○一七年十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中全力固權,中國得以在非洲及亞洲各地大膽推動耗費鉅資的基礎建設工程。北京當局再次展現了自信的外交姿態,還表露出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指的堅定意圖:「積極開發解決重要議題的中國方式」。


台灣已推動南向政策多時,以圖擴展經濟多樣性。隨著這項政策逐漸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台灣商人、教育工作者與一般國民將需要更了解東南亞各國,其中,首先最值得認識的就是南方近鄰菲律賓。台灣與東協會員國的貿易總值已超過一千億台幣,約占東協貿易總額百分之五。這些與日俱長的經濟關係,脫離不了現代東南亞的社會、政治與地緣政治動態,尤其是十個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日益緊密連結。


了解東南亞如何反映與影響全球的政治、經濟與權力動態,有其必要性,而我希望透過本書的剖析,融合我在東南亞各地的經驗,以及長久認識與共事友人的看法,讓讀者對這個區域有適當的概略認識。儘管當中我描述了一些親身經歷的挫折與失望,但是對於東南亞長期的政治前景,我仍然抱持樂觀態度,主要是因為當地人民擁有強大的智謀與韌性。許多讀者向我表示,本書讓他們認識到這塊迷人、比以往更令人關注的土地,原來如此複雜奧妙。對於這些肯定與支持,我深切感激。


二○一八年三月

於新加坡


〈序言〉

瞧這片終年潮濕、林相稠密與氣候一向濕熱的土地,再看到人的影響,住民對這片土地不友善的習慣是打造適宜人居與肥沃豐饒的環境。這裡地貌平坦、耕作興盛,維護良好的零散土墩圍繞著人們賴以維生的水稻。平原上翠綠植被層層交疊,外圍是坡度緩升的山丘,一路延伸到海岸,與布滿柔細白珊瑚砂的遼闊沙灘相連,一旁有隨風搖曳的椰子樹遮蔽,再往外便是平靜而波光粼粼的碧藍大海。這是典型的東南亞景致:世界上很少有風景如此動人、生命力又如此豐沛的地方。


每當我對歐洲朋友提起自己住在東南亞,他們總說我何其幸運,能夠享受溫暖的熱帶氣候、生氣蓬勃的文化與異國風味的食物。西方人一向對亞洲懷抱著浪漫憧憬,而這樣的想像源自於早期的旅人,他們的生活成天與粗織羊毛為伍,還必須恪守嚴謹的宗教戒律,因此初次在遠東見識到色彩鮮艷的絲綢及開放的社會風氣時,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種觀感帶來廣泛的影響,從「東方」宗教與文化對歐洲十八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影響,到現代曼谷的豐富強烈吸引力對觀光客的直覺刺激。「西方什麼都小,」法國歷史學家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曾如此寫道,「希臘的土地小到令我窒息;朱迪亞(Judea)的氣候乾燥到讓我喘不過氣。於是我將目光轉到高傲的亞洲,魅力無窮的東方。」


但對我而言,出走東南亞並不浪漫。起初我以學生的身分來此,後來則是專業人士。隨著時間流逝,我認識到現代東南亞的表裡不一,一面反映驚人的社會與物質發展,即旅遊文宣中「真實的亞洲風貌」,包含五星級的購物中心與添加當地香料的頂級美食,加上永遠有禮貌地面帶微笑、英語流利且衣著時髦的人們;另一面(內在)則是冷酷無情的極權主義,不顧身陷爭權奪利亂局的人們。考量賺取的收入與提供的安全感,那些虛假幸福笑容的價值難以估計:儘管泰國軍政府鎮壓反抗勢力與阻攔選舉,仍有數百萬名觀光客蜂擁而至;新加坡嚴格執行限制言論的法律並據此逮捕少數部落客,但大型國際銀行仍紛紛進駐寸土寸金的商業重鎮,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也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每日旅客人數高達二十萬;緬甸回歸軍政,部分地區暴力抗爭不斷,卻絲毫澆熄不了大批歐美觀光客在豪華郵輪上一邊啜飲雞尾酒、一邊欣賞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欲望。


熱帶地區資源富饒的微笑面具背後,潛藏著穩定與生存長期飽受威脅的現實,由於人民的社會與經濟地位日益不平等,西方一向(或至少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公權力與法治逐漸消失,這樣的處境越趨嚴重。印尼農人成了貸款與氣候變遷的受害者;柬埔寨少年在泰國漁船上做牛做馬;來自緬甸的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移民挨餓受虐、被人口販子丟棄在泰緬邊境等死;無數的婦女與女孩被迫賣淫;衝突區的無辜家庭陷在反叛軍與政府軍隊之間,生活岌岌可危。本書希望能破除這個熱帶世外桃源的表面神話,就此,意指媒體過度簡化人民奮力對抗卑劣政權的事實。接下來的章節,我希望根據自己數十年在東南亞地區的專業與個人經驗,精要提出對當地國家與社會的了解。當中的論點雖然往往過於嚴苛,卻發自內心。身為旅居東南亞四個主要城市與十個國家的旅人、作家及專業人士,我希望能為讀者更精確而淺白地探討,這個世界上最多采多姿的地區之一,為何能夠生生不息。


本書是一段探索東南亞的旅程,但並不是以隨興旅人的傳統角度出發。這是一段漫長的觀察經歷:四十年來,我當過學生、記者、作家,然後是力圖終結武裝衝突的調停者。這段旅程旨在解開疑惑,深入此地區國家與社會的歷史根源、現代國家主權的構成影響,接著檢視國家地位如何影響當代政治潮流,並長期引發激烈的人民抗爭與暴力衝突。




東南亞位處亞洲核心,現代史上第一次在私人財富與投資上超越歐洲。該區十個國家的面積總計近三百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六億兩千六百萬,涵蓋類型繁多、複雜度高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文化與人種。中世紀某段期間,大部分的文明世界憑藉東南亞豐富的自然資源獲取財富。中國商人進口織物與稻米;阿拉伯人、印度人與歐洲為了爭奪貿易資源與保存食物的香料兵戎相見。這些商貿活動也深深影響了此地,在美洲或非洲仍鮮為人知的時代裡,幫助這些王國與文化塑造對外界展現的開放面貌。葡萄牙人於西元一五一一年首度征服馬來半島(Malay Peninsula)的麻六甲(Malacca),三年後,西班牙人在古巴哈瓦那(Havana)建立殖民據點。


此後,東南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大勢力爭相在令人慵懶倦怠的爪哇(Java)、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Indochina)熱帶地區建立長期帝國。


五百年後,東南亞依舊是外來勢力相爭的戰略要地。中國與美國為了該地的戰略優勢針鋒相對,使這裡成為新一代國際權勢角力的主要戰場。中國、歐洲、美國、日本與南韓的企業巨頭,互相競逐龐大的消費市場與重大基礎建設的交易。曼谷、雅加達、吉隆坡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大城市,成為精品與新興設計師品牌的灘頭堡;光是曼谷市內的購物中心總計便占地二十平方公里。同時,豪華飯店的會議廳裡擠滿了爭取密切合作計畫的官員,無論是針對擴大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或是各國與外來勢力結盟的防衛合作協議,目光都對準了向來是連接東、西方戰略公路的地區。過去東南亞經常遭受外來勢力入侵,如今亦然。


東南亞有三個國家毗鄰中國,是地理位置最靠近、也最無從防備當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區域。這是恩典,也是詛咒。曾有數世紀的時間,中國基本上是友善的鄰國,而那些東南亞的統治者大多象徵性地向這個幅員遼闊的北方鄰國進貢,藉此獲取貿易、科技與政權合法性的資源。歐洲國家殖民東南亞的數百年間,中國勢力減弱、日益封閉,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為止。


從那時起,中國堅決主張自身影響力不容小覷,一開始鼓吹共產主義運動,之後釋出經濟誘因,近年來則秉持強勢態度。隨著西方勢力亟欲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與權勢,東南亞也成了各國據以共同牽制中國勢力的支點。對此,我在本書中持相反意見,就所有主要的西方體制、勢力與軍事力量而言,東南亞地區的權力與衝突演變反而使它們更難維持有效的影響力,長遠來看,也讓中國可以更輕易地擁有支配優勢。




最初,早在歐洲人於十六世紀入侵前,已經有好幾批多來自北方的移民在東南亞蒼翠繁茂的山谷與寶石般珍貴的土地上建立王國。他們種植稻米、與原住民進行貿易;他們借用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元素發展王權與行政制度,利用人民對宇宙中心的強烈信仰,要求他們臣服於國王與皇族。在殖民者引進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代,各公國透過貿易與姻親締結鬆散聯盟,向邊遠王國象徵性進貢,並且享有開放自治權。近代以前的聚落集中在村莊與軍事要塞星羅棋布的山谷,仰賴灌溉充足的稻田與果園維生;村落外圍山林密布,是野生動物與惡靈的棲息地。低懸的雲層籠罩分布於山谷邊緣的林丘時,可以想見從前人們是多麼敬畏那些無形的靈魂。所有信仰多少都有部分根植於人們不可見的事物。


儘管東南亞已經為濫伐森林付出代價,但過去遼闊狹長的國土與今日相差無幾。主要的威權中心(即大多數人居住的城市)的轉變超乎想像。這些城市在開放外貿與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發現逐漸擴張的歐洲勢力已侵門踏戶。到了十九世紀末,仰光(Rangoon)、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日的雅加達)與河內(Hanoi)等殖民城市可見八角形石造樓房與有軌電車,風格與規模均可媲美歐洲殖民母國的建設。殖民時期於一九四五年告終之際,從太平洋戰爭中崛起的新興獨立國家為人民帶來高度希望。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全以羽翼已豐的民主政體之姿獲國際認同為獨立國家,然而,當中沒有一個政體能長久維持自由與民主地位。


到了五○年代中期,東南亞的政治局勢演變成意識型態的戰爭。現代化與社會覺醒的力量結合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受到資源重新分配與抽象平等的意識所吸引。這股力量與那些在殖民限制下蓬勃發展、畏懼在新民主政權下失勢的傳統精英互相牴觸。面對推翻先前努力的矛盾處境,前代殖民勢力選擇加入傳統精英的行列,因為眼前他們最畏懼的是共產主義的擴張。這個局勢促使軍政府在西方國家的資助下進一步壯大,扼殺了東南亞曇花一現的自由契機。


一九六二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民主政體徹底瓦解;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政變遭到壓制;一九七○年,柬埔寨軍隊干政。七○年代中期,泰國的左派抗爭遭到軍隊無情鎮壓。作風強硬的領袖,如菲律賓的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與馬來西亞的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採取煽動平民的策略及鐵腕手段,漠視前朝遺留的民主體制。到了八○年代中期,專制政權成為東南亞地區的常規。


極權政府進化與扎根之際,世界上其他國家冷眼旁觀。由於這些政權傾向表現仁慈的一面,努力讓人民獲得溫飽而非一昧監禁或濫殺(雖然他們確實也會這麼做),因此很容易讓人視而不見,甚至做出殘暴行為也會受到寬容,因為他們可以牽制共產主義的浪潮。五○年代中期,美國及其盟國坐視南越總統吳廷琰(Ngo Dinh Diem)的武裝鎮壓與任人唯親,因為他是激進的反共分子,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林頓.詹森(Lyndon Johnson)也曾說,「他是我們在東南亞唯一的人馬」。六○年代中葉,印尼政府殺害近五十萬名共產主義嫌疑分子,卻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發動制裁。這種現象如今依然存在:二○一六年,印尼人民法庭在海牙召集的審判小組裁決,美、英、澳三國應為他們口中的「種族屠殺」負責,國際社會並未展露一絲憤慨之情。


東南亞地區的冷戰預示了鎮壓與犯罪免於受罰的黑暗時代,這從當時的著名照片中清楚可見:頭部中槍倒臥路旁的越共(Vietcong)可疑分子;在西貢(Saigon,即現今的胡志明市)市區自焚的和尚;以及遭美軍無意義地毯式轟炸的柬埔寨。諷刺的是,一九七五年美軍倉皇從西貢大使館屋頂搭機撤退的象徵性照片,說明共產主義在越南大獲全勝,替東南亞的經濟繁榮鋪路。曼谷市區瀰漫著共產主義即將入侵的恐懼,泰國人不惜將土地賤價售給市內的錫克教(Sikh)社群,造成公寓數量激增、地產開發業飛快成長。


七○年代中期,中南半島動亂結束,壓抑已久的經濟勢力得以建立強大的貿易與製造業前哨基地,複製一百多年前吸引帝國勢力進駐的部分優勢,包含訓練良好且為數眾多的低廉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戰略海港的進出權限。自八○年代中葉起,東南亞剛萌芽的四小龍經濟體迅速成長,以致十年後的某個時間點,經濟學界開始認真思考據此作為全球經濟新模型。這很容易被誤認為全球成長的新面貌;曼谷、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與新加坡等城市中,玻璃帷幕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反映財富與產業的驚人發展。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與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等領導人對西方嗤之以鼻,並發表亞洲價值取代西方民主的言論。來自西方金融重鎮的投資銀行為了利益一面倒表示支持,從新興股票市場中大賺數十億美金。這座經濟高塔看似會永遠屹立不搖,直到逐漸崩塌為止。


一九九七年,由貨幣投資市場引發的金融風暴揭露了高塔的嚴重裂縫,其中以治理面的缺陷最為嚴重。這些經濟體儘管快速成長,卻缺乏基本的監管,也與所屬的社會脫節。在半民主或獨裁政權下的快速經濟成長,鮮少公開運作機制或遵循制衡原則,涓滴效應微乎其微,收入差距也急遽擴大。因此,當市場瓦解,大筆資金瞬間蒸發,人們驚覺沒了工作與保障,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動亂與抗爭,暴露了現代政治的上層結構其實發展不良,社會也劇烈分歧。


近十五年來,東南亞民主穩定進步,政府也變得更加開放與透明。經濟情況大致復甦,截至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平均為百分之五。東南亞再次蛻變為充滿機會的區域,經濟總值達兩兆四千億美元,目前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與印度的第五大經濟區域。二○一五年,曼谷素坤逸路(Sukhumwit Road)一家酒吧舉辦一人十五美金便可無限暢飲與享用自助吧的優惠活動,許多二十多歲的歐洲青年蜂擁而至。今日,新加坡境內成長最快速的外籍族群來自義大利;在義大利當地,有四成青年找不到工作,於是,失業喪志的歐洲年輕人來到東南亞尋找機會。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阿根廷青年曾向我表示,新加坡是世界的中心,並哀嘆南美洲過去的穩定與前景已「無處可尋」。


然而,東南亞在魅力動人、華麗炫目及夜夜笙歌的外表下,暗藏著黑暗面。阿根廷或許是南半球的落後國家,但它的背後有軍政支持與規範。綜觀東南亞地區,多數國家的政局並不如九○年代晚期大眾所期盼的進步穩定。其中三個主要國家裡,軍方在政治上扮演著外顯或隱蔽的角色:近半世紀以來,泰國已發生過兩起軍事政變;馬來西亞重啟嚴格的國家安全法;柬埔寨陷入政治暴力的惡性循環;菲律賓備受愛戴的強人總統自二○一六年五月當選後,便放任軍隊殘殺數千名毒品嫌疑犯,還在聯合國質疑此政策違反人權時表示,「我一點也不在乎」。


當代東南亞深受半民主狀態所苦。過去四十年來,當地的民主發展不斷面臨過渡期,從七○年代中期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後期開始,最終導致十年後人民力量(People Power)革命在菲律賓爆發。由於各種原因與方式,這波政治解放浪潮陷入停滯,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落幕後始捲土重來。然而,至今未見顯著轉變。無論在選舉或媒體上,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皆已衰微,而且經常遭到當局以違法及危害安全為由抵制。無論是馬來西亞新立的安全與暴動法規、泰國的軍事政變,或是菲律賓無視法律或司法自治權的民粹主義者,東南亞的民主之路似


乎永遠窒礙難行。對多數人民而言,更慘的是僅有極少數人受惠於民主化發展。如今,「寡頭政治」一詞用來指涉在地方上貪腐與獨占權力以保有優越地位的精英分子。前泰國外交部長兼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成立於一九六七年的區域組織)祕書長蘇林.比素萬(Surin Pitsuwan)曾透露,身為自由平等的擁護者,「鬆懈的代價是你永遠都無法承受的」。


因此,折磨著東南亞社會的根本問題至今懸而未解。這十個國家裡,財富與福利極度不均的現象持續引發動盪與對立,不是無政府武裝激進分子為博取自治權與地域認同而發動抗爭,就是大規模抗議運動在泰國、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的街頭上演。更棘手的是,如此的不平等為宗教極端主義與衝突埋下火種。該區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當地的普及程度一向勝過基督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及泛靈論者和平共處,使東南亞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多元的地區。但是近年來,這樣的平衡遭到中東經由南亞散播的保守伊斯蘭正統論所破壞。其狹隘的理念憑藉不平等與絕望而壯大,並且灌輸人們偏見與仇恨的價值觀,即便只影響少數群眾,也受到有心人士的利用與渲染以達政治目的。正當非洲穆斯林多數地區(特別是游牧區域)長久遵循的宗教共存模式遭到暴力衝突所侵擾時,東南亞也出現逐漸取代傳統和平共處模式的偏執傾向。


正因如此,當地的穩定局勢遲遲未竟,政治動向變幻莫測,社會不斷變動。若想深入探究全球經濟為何日益趨向亞洲、倚賴東南亞貿易及有利消費導向經濟急速成長的投資或製造產業,就必須了解東南亞政治為何如此變化無常與裹足不前。


本書檢視東南亞的勢力動向與令人困惑的衝突事件,我也針對這個如此吸引人又具戰略意義的區域局勢提出個人見解。除了滿足自己回顧過往經驗的欲望之外,我也希望那些數世紀來無論以何種方式從東南亞豐沛資源獲利的強權(無論是攝政者、迫害者或仁慈的封建領袖),都能夠從本書汲取一些洞見。本書將不斷回溯東南亞現代史上影響社會甚鉅與阻礙政治進展的衝突起點:一九六五年印尼的反共大屠殺、七○年代初菲律賓的戒嚴時期,以及同一期間泰國當局對抗議學生的武力鎮壓,當然還包括一九七五年之後柬埔寨紅色高棉(Khmer Rouge,簡稱赤柬)發起的種族大屠殺。不公不義與免責的傷痕揮之不去,持續影響著政治轉變與遲滯的現代趨勢。書中不斷出現的另一個主題,則是多元性和多種族所受的威脅。東南亞社會的特色,是數世紀以來支持著穩定局勢的動態多元性,不同種族與宗教的人們能夠和諧共存,代表這個社會整體上避免了歐洲與中東的偏執分裂現象。現代化與隨之而來的不平等,危及這種和平共存的社會模式,而歷史上也首度出現分裂不同宗教與種族的強烈力量,讓穩定的社會岌岌可危。


西方政府奮力維持其亞洲勢力的同時,也必須了解勢力的分布及社會的壓力點。同樣地,倘若決策者依舊困在帝國框架中堅守狹隘眼光,中國新制定的「大國」政策上路後,便可能會帶來諸多威脅。由於四十年來在東南亞先任記者、後來擔任調停者的經歷,我大多以勢力、特權與暴力衝突作為論述的架構。我從未在當地經營公司、興建難民營或在學校任教,而是埋首研究多采多姿又錯綜複雜的政治,因此得以近距離見證權力的更迭,以及這個動態經常對社會其他層面造成的極端危害。


寫作本書期間,我一直受到許多朋友與同事的敦促、勸勉與鼓勵。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過程,執筆心境誠惶誠恐:對於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視為家的東南亞,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是以謹慎的態度去解釋事情。若是過於草率地解釋特定的趨勢或現象,便會忽略了伺機而動的反例、誤將改變視為永無止境,以及錯把發現當成新的現象。從局外人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誤導他人,或是被誤導。身為「洋鬼子」與常駐東南亞的田野記者,我深刻意識到以適當懷疑態度調和尖銳分析的必要。因此,在進入本文之前,我認為非常適合借用已故的澳洲田野記者理查.休斯(Richard Hughes)所說的話來破題。他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s)寫過多篇備受尊崇的專欄,曾在某一篇的序言寫道:「英勇與愚昧是本週探討的相對主題。」

試閱文字

內文 : 〈中文版序〉東南亞,政治、經濟與宗教的角力場

開始寫作本書時,我擔心自己對東南亞社會與政治軌跡的看法有些悲觀,可能失於偏頗。長久以來,這個區域不僅熬過了困境,還打了漂亮的勝仗。該區的經濟發展迅速,年均成長率為百分之五,社會局勢普遍也明顯穩定。然而,有鑑於本書英文初版自二○一七年六月上市以來,該區的社會與政治情勢發展,我相信當初敲下警鐘實為必要。
東南亞各國對於人權、民主與人民主權的尊重持續衰退。在菲律賓,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口中的掃毒戰爭依舊白熱化;根據人權倡議團體,截至二○一八年一月,這場戰爭估計已奪走一萬兩千條人命,有些媒體甚至拍攝到部分屠殺場面。為了掩蓋血腥的執法手段,菲律賓政府試圖廢除國家人權委員會(National Human Rights Commission),但目前為止並未成功。在此同時,杜特蒂支持者極力說服這位桀驁不馴的統治者,延長憲法明定的六年總統任期,並以關閉獨立媒體為脅壓制其行動。
在泰國,軍隊集團似乎不急於舉行選舉,而且禁止不同政黨進行會晤。蒲美蓬國王(King Bhumibol Adulyadej)於二○一六年十月逝世後,新任國王瑪哈.瓦吉拉隆功(Maha Vajiralongkorn)迅速採取行動鞏固自身權力。例如,他要求受軍隊控制的新憲法起草官員授予他職權,讓他在離境時可以不必指定攝政王。此外,這位新國王還成立私人護衛隊,以加強對軍方的控制。
在毗鄰泰國的柬埔寨,總理洪森(Hun Sen)面對所屬政黨在二○一七年六月地方選舉的重大挫敗,以叛國罪名逮捕反對黨黨魁,同時也一併查辦勢力最龐大的反對黨。洪森率領的政府不顧主要西方貿易與投資夥伴的制裁威脅,堅稱這些行動「並未違反法治」。
至於緬甸,不幸的是,受到迫害的羅興亞族(Rohingya)在二○一七年八月發起的暴動攻擊,引發軍隊動用武力壓制,迫使六十五萬多名羅興亞人在四個月內越過邊境逃到鄰國孟加拉。二○一二年之前分布於緬甸的羅興亞族人口,目前有三分之二待在孟加拉,他們大多住在沿著邊境蔓生、環境惡劣的臨時庇護所,那裡是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難民營。
衝突的情勢並未好轉。菲律賓與緬甸的和平進展陷入停滯。在菲律賓,摩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與民答那峨(Mindanao)政府未能實行二○一四年簽訂的和平協議,導致主要武裝團體分裂,促使許多年輕戰士轉而擁抱由伊斯蘭國在敘利亞與伊拉克境內開始散播的伊斯蘭激進主義。一對兄弟率領誓死奮戰的激進分子占領菲律賓馬拉威市(Marawi)長達五個月的時間,迫使二十萬平民逃離當地。菲律賓軍隊終於在二○一七年十一月收復該地,但在此之前,已有一千多名士兵與平民喪生。
在緬甸,以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為首的民選政府上任後,隨即試圖與二十多個民族武裝團體達成和平協議。起初,和平進程前景看好,隨著時間過去卻逐漸後退,使得該國與中國邊境地區衝突再起。目前,撣邦與克欽邦(Shan and Kachin States)有超過十五萬人流離失所。
過去,我認為宗教對立可能會成為東南亞地區衝突的主要因素,很遺憾地,這個看法成真了。若開邦(Rakhine State)爆發的衝突,擴大了緬甸境內占多數的佛教徒與占少數的穆斯林之間的隔閡。伊斯蘭強硬派壓力團體發動大型抗爭後,身為基督徒的華裔雅加達首長因為褻瀆罪被捕入獄,伊斯蘭保守勢力因而更加肆無忌憚地推動排他議程;如此一來,渴望在二○一九年大選中勝出的政治人物,勢必得通融這些勢力的要求,並且排解瀰漫印尼社會的恐懼與歧異。
地緣政治的走向,也凸顯了中國日益占有主導優勢。在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執政下,美國外交政策逐漸失去影響力與效力,加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二○一七年十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中全力固權,中國得以在非洲及亞洲各地大膽推動耗費鉅資的基礎建設工程。北京當局再次展現了自信的外交姿態,還表露出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所指的堅定意圖:「積極開發解決重要議題的中國方式」。
台灣已推動南向政策多時,以圖擴展經濟多樣性。隨著這項政策逐漸開花結果,越來越多的台灣商人、教育工作者與一般國民將需要更了解東南亞各國,其中,首先最值得認識的就是南方近鄰菲律賓。台灣與東協會員國的貿易總值已超過一千億台幣,約占東協貿易總額百分之五。這些與日俱長的經濟關係,脫離不了現代東南亞的社會、政治與地緣政治動態,尤其是十個東協國家與中國大陸日益緊密連結。
了解東南亞如何反映與影響全球的政治、經濟與權力動態,有其必要性,而我希望透過本書的剖析,融合我在東南亞各地的經驗,以及長久認識與共事友人的看法,讓讀者對這個區域有適當的概略認識。儘管當中我描述了一些親身經歷的挫折與失望,但是對於東南亞長期的政治前景,我仍然抱持樂觀態度,主要是因為當地人民擁有強大的智謀與韌性。許多讀者向我表示,本書讓他們認識到這塊迷人、比以往更令人關注的土地,原來如此複雜奧妙。對於這些肯定與支持,我深切感激。

二○一八年三月
於新加坡


序言

瞧這片終年潮濕、林相稠密與氣候一向濕熱的土地,再看到人的影響,住民對這片土地不友善的習慣是打造適宜人居與肥沃豐饒的環境。這裡地貌平坦、耕作興盛,維護良好的零散土墩圍繞著人們賴以維生的水稻。平原上翠綠植被層層交疊,外圍是坡度緩升的山丘,一路延伸到海岸,與布滿柔細白珊瑚砂的遼闊沙灘相連,一旁有隨風搖曳的椰子樹遮蔽,再往外便是平靜而波光粼粼的碧藍大海。這是典型的東南亞景致:世界上很少有風景如此動人、生命力又如此豐沛的地方。
每當我對歐洲朋友提起自己住在東南亞,他們總說我何其幸運,能夠享受溫暖的熱帶氣候、生氣蓬勃的文化與異國風味的食物。西方人一向對亞洲懷抱著浪漫憧憬,而這樣的想像源自於早期的旅人,他們的生活成天與粗織羊毛為伍,還必須恪守嚴謹的宗教戒律,因此初次在遠東見識到色彩鮮艷的絲綢及開放的社會風氣時,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種觀感帶來廣泛的影響,從「東方」宗教與文化對歐洲十八世紀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的影響,到現代曼谷的豐富強烈吸引力對觀光客的直覺刺激。「西方什麼都小,」法國歷史學家朱爾.米榭勒(Jules Michelet)曾如此寫道,「希臘的土地小到令我窒息;朱迪亞(Judea)的氣候乾燥到讓我喘不過氣。於是我將目光轉到高傲的亞洲,魅力無窮的東方。」
但對我而言,出走東南亞並不浪漫。起初我以學生的身分來此,後來則是專業人士。隨著時間流逝,我認識到現代東南亞的表裡不一,一面反映驚人的社會與物質發展,即旅遊文宣中「真實的亞洲風貌」,包含五星級的購物中心與添加當地香料的頂級美食,加上永遠有禮貌地面帶微笑、英語流利且衣著時髦的人們;另一面(內在)則是冷酷無情的極權主義,不顧身陷爭權奪利亂局的人們。考量賺取的收入與提供的安全感,那些虛假幸福笑容的價值難以估計:儘管泰國軍政府鎮壓反抗勢力與阻攔選舉,仍有數百萬名觀光客蜂擁而至;新加坡嚴格執行限制言論的法律並據此逮捕少數部落客,但大型國際銀行仍紛紛進駐寸土寸金的商業重鎮,樟宜機場(Changi Airport)也依然是全球最繁忙的機場之一,每日旅客人數高達二十萬;緬甸回歸軍政,部分地區暴力抗爭不斷,卻絲毫澆熄不了大批歐美觀光客在豪華郵輪上一邊啜飲雞尾酒、一邊欣賞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欲望。
熱帶地區資源富饒的微笑面具背後,潛藏著穩定與生存長期飽受威脅的現實,由於人民的社會與經濟地位日益不平等,西方一向(或至少曾經)視為理所當然的公權力與法治逐漸消失,這樣的處境越趨嚴重。印尼農人成了貸款與氣候變遷的受害者;柬埔寨少年在泰國漁船上做牛做馬;來自緬甸的羅興亞(Rohingya)穆斯林移民挨餓受虐、被人口販子丟棄在泰緬邊境等死;無數的婦女與女孩被迫賣淫;衝突區的無辜家庭陷在反叛軍與政府軍隊之間,生活岌岌可危。本書希望能破除這個熱帶世外桃源的表面神話,就此,意指媒體過度簡化人民奮力對抗卑劣政權的事實。接下來的章節,我希望根據自己數十年在東南亞地區的專業與個人經驗,精要提出對當地國家與社會的了解。當中的論點雖然往往過於嚴苛,卻發自內心。身為旅居東南亞四個主要城市與十個國家的旅人、作家及專業人士,我希望能為讀者更精確而淺白地探討,這個世界上最多采多姿的地區之一,為何能夠生生不息。
本書是一段探索東南亞的旅程,但並不是以隨興旅人的傳統角度出發。這是一段漫長的觀察經歷:四十年來,我當過學生、記者、作家,然後是力圖終結武裝衝突的調停者。這段旅程旨在解開疑惑,深入此地區國家與社會的歷史根源、現代國家主權的構成影響,接著檢視國家地位如何影響當代政治潮流,並長期引發激烈的人民抗爭與暴力衝突。

§
東南亞位處亞洲核心,現代史上第一次在私人財富與投資上超越歐洲。該區十個國家的面積總計近三百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六億兩千六百萬,涵蓋類型繁多、複雜度高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文化與人種。中世紀某段期間,大部分的文明世界憑藉東南亞豐富的自然資源獲取財富。中國商人進口織物與稻米;阿拉伯人、印度人與歐洲為了爭奪貿易資源與保存食物的香料兵戎相見。這些商貿活動也深深影響了此地,在美洲或非洲仍鮮為人知的時代裡,幫助這些王國與文化塑造對外界展現的開放面貌。葡萄牙人於西元一五一一年首度征服馬來半島(Malay Peninsula)的麻六甲(Malacca),三年後,西班牙人在古巴哈瓦那(Havana)建立殖民據點。
此後,東南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各大勢力爭相在令人慵懶倦怠的爪哇(Java)、馬來半島及中南半島(Indochina)熱帶地區建立長期帝國。
五百年後,東南亞依舊是外來勢力相爭的戰略要地。中國與美國為了該地的戰略優勢針鋒相對,使這裡成為新一代國際權勢角力的主要戰場。中國、歐洲、美國、日本與南韓的企業巨頭,互相競逐龐大的消費市場與重大基礎建設的交易。曼谷、雅加達、吉隆坡與新加坡等東南亞大城市,成為精品與新興設計師品牌的灘頭堡;光是曼谷市內的購物中心總計便占地二十平方公里。同時,豪華飯店的會議廳裡擠滿了爭取密切合作計畫的官員,無論是針對擴大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或是各國與外來勢力結盟的防衛合作協議,目光都對準了向來是連接東、西方戰略公路的地區。過去東南亞經常遭受外來勢力入侵,如今亦然。
東南亞有三個國家毗鄰中國,是地理位置最靠近、也最無從防備當前世界最大經濟體的區域。這是恩典,也是詛咒。曾有數世紀的時間,中國基本上是友善的鄰國,而那些東南亞的統治者大多象徵性地向這個幅員遼闊的北方鄰國進貢,藉此獲取貿易、科技與政權合法性的資源。歐洲國家殖民東南亞的數百年間,中國勢力減弱、日益封閉,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為止。
從那時起,中國堅決主張自身影響力不容小覷,一開始鼓吹共產主義運動,之後釋出經濟誘因,近年來則秉持強勢態度。隨著西方勢力亟欲鞏固自己的國際地位與權勢,東南亞也成了各國據以共同牽制中國勢力的支點。對此,我在本書中持相反意見,就所有主要的西方體制、勢力與軍事力量而言,東南亞地區的權力與衝突演變反而使它們更難維持有效的影響力,長遠來看,也讓中國可以更輕易地擁有支配優勢。

§
最初,早在歐洲人於十六世紀入侵前,已經有好幾批多來自北方的移民在東南亞蒼翠繁茂的山谷與寶石般珍貴的土地上建立王國。他們種植稻米、與原住民進行貿易;他們借用印度教與佛教信仰的元素發展王權與行政制度,利用人民對宇宙中心的強烈信仰,要求他們臣服於國王與皇族。在殖民者引進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代,各公國透過貿易與姻親締結鬆散聯盟,向邊遠王國象徵性進貢,並且享有開放自治權。近代以前的聚落集中在村莊與軍事要塞星羅棋布的山谷,仰賴灌溉充足的稻田與果園維生;村落外圍山林密布,是野生動物與惡靈的棲息地。低懸的雲層籠罩分布於山谷邊緣的林丘時,可以想見從前人們是多麼敬畏那些無形的靈魂。所有信仰多少都有部分根植於人們不可見的事物。
儘管東南亞已經為濫伐森林付出代價,但過去遼闊狹長的國土與今日相差無幾。主要的威權中心(即大多數人居住的城市)的轉變超乎想像。這些城市在開放外貿與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發現逐漸擴張的歐洲勢力已侵門踏戶。到了十九世紀末,仰光(Rangoon)、巴達維亞(Batavia,即今日的雅加達)與河內(Hanoi)等殖民城市可見八角形石造樓房與有軌電車,風格與規模均可媲美歐洲殖民母國的建設。殖民時期於一九四五年告終之際,從太平洋戰爭中崛起的新興獨立國家為人民帶來高度希望。緬甸、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全以羽翼已豐的民主政體之姿獲國際認同為獨立國家,然而,當中沒有一個政體能長久維持自由與民主地位。
到了五○年代中期,東南亞的政治局勢演變成意識型態的戰爭。現代化與社會覺醒的力量結合了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受到資源重新分配與抽象平等的意識所吸引。這股力量與那些在殖民限制下蓬勃發展、畏懼在新民主政權下失勢的傳統精英互相牴觸。面對推翻先前努力的矛盾處境,前代殖民勢力選擇加入傳統精英的行列,因為眼前他們最畏懼的是共產主義的擴張。這個局勢促使軍政府在西方國家的資助下進一步壯大,扼殺了東南亞曇花一現的自由契機。
一九六二年,緬甸發生軍事政變,民主政體徹底瓦解;一九六五年,印尼共產政變遭到壓制;一九七○年,柬埔寨軍隊干政。七○年代中期,泰國的左派抗爭遭到軍隊無情鎮壓。作風強硬的領袖,如菲律賓的費迪南德.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與馬來西亞的馬哈迪(Mahathir Mohamad),採取煽動平民的策略及鐵腕手段,漠視前朝遺留的民主體制。到了八○年代中期,專制政權成為東南亞地區的常規。
極權政府進化與扎根之際,世界上其他國家冷眼旁觀。由於這些政權傾向表現仁慈的一面,努力讓人民獲得溫飽而非一昧監禁或濫殺(雖然他們確實也會這麼做),因此很容易讓人視而不見,甚至做出殘暴行為也會受到寬容,因為他們可以牽制共產主義的浪潮。五○年代中期,美國及其盟國坐視南越總統吳廷琰(Ngo Dinh Diem)的武裝鎮壓與任人唯親,因為他是激進的反共分子,而當時的美國總統林頓.詹森(Lyndon Johnson)也曾說,「他是我們在東南亞唯一的人馬」。六○年代中葉,印尼政府殺害近五十萬名共產主義嫌疑分子,卻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發動制裁。這種現象如今依然存在:二○一六年,印尼人民法庭在海牙召集的審判小組裁決,美、英、澳三國應為他們口中的「種族屠殺」負責,國際社會並未展露一絲憤慨之情。
東南亞地區的冷戰預示了鎮壓與犯罪免於受罰的黑暗時代,這從當時的著名照片中清楚可見:頭部中槍倒臥路旁的越共(Vietcong)可疑分子;在西貢(Saigon,即現今的胡志明市)市區自焚的和尚;以及遭美軍無意義地毯式轟炸的柬埔寨。諷刺的是,一九七五年美軍倉皇從西貢大使館屋頂搭機撤退的象徵性照片,說明共產主義在越南大獲全勝,替東南亞的經濟繁榮鋪路。曼谷市區瀰漫著共產主義即將入侵的恐懼,泰國人不惜將土地賤價售給市內的錫克教(Sikh)社群,造成公寓數量激增、地產開發業飛快成長。
七○年代中期,中南半島動亂結束,壓抑已久的經濟勢力得以建立強大的貿易與製造業前哨基地,複製一百多年前吸引帝國勢力進駐的部分優勢,包含訓練良好且為數眾多的低廉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及戰略海港的進出權限。自八○年代中葉起,東南亞剛萌芽的四小龍經濟體迅速成長,以致十年後的某個時間點,經濟學界開始認真思考據此作為全球經濟新模型。這很容易被誤認為全球成長的新面貌;曼谷、雅加達、吉隆坡、馬尼拉與新加坡等城市中,玻璃帷幕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反映財富與產業的驚人發展。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與前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迪等領導人對西方嗤之以鼻,並發表亞洲價值取代西方民主的言論。來自西方金融重鎮的投資銀行為了利益一面倒表示支持,從新興股票市場中大賺數十億美金。這座經濟高塔看似會永遠屹立不搖,直到逐漸崩塌為止。
一九九七年,由貨幣投資市場引發的金融風暴揭露了高塔的嚴重裂縫,其中以治理面的缺陷最為嚴重。這些經濟體儘管快速成長,卻缺乏基本的監管,也與所屬的社會脫節。在半民主或獨裁政權下的快速經濟成長,鮮少公開運作機制或遵循制衡原則,涓滴效應微乎其微,收入差距也急遽擴大。因此,當市場瓦解,大筆資金瞬間蒸發,人們驚覺沒了工作與保障,隨之而來的是社會動亂與抗爭,暴露了現代政治的上層結構其實發展不良,社會也劇烈分歧。
近十五年來,東南亞民主穩定進步,政府也變得更加開放與透明。經濟情況大致復甦,截至二十一世紀頭十年,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平均為百分之五。東南亞再次蛻變為充滿機會的區域,經濟總值達兩兆四千億美元,目前是全球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與印度的第五大經濟區域。二○一五年,曼谷素坤逸路(Sukhumwit Road)一家酒吧舉辦一人十五美金便可無限暢飲與享用自助吧的優惠活動,許多二十多歲的歐洲青年蜂擁而至。今日,新加坡境內成長最快速的外籍族群來自義大利;在義大利當地,有四成青年找不到工作,於是,失業喪志的歐洲年輕人來到東南亞尋找機會。一名在新加坡工作的阿根廷青年曾向我表示,新加坡是世界的中心,並哀嘆南美洲過去的穩定與前景已「無處可尋」。
然而,東南亞在魅力動人、華麗炫目及夜夜笙歌的外表下,暗藏著黑暗面。阿根廷或許是南半球的落後國家,但它的背後有軍政支持與規範。綜觀東南亞地區,多數國家的政局並不如九○年代晚期大眾所期盼的進步穩定。其中三個主要國家裡,軍方在政治上扮演著外顯或隱蔽的角色:近半世紀以來,泰國已發生過兩起軍事政變;馬來西亞重啟嚴格的國家安全法;柬埔寨陷入政治暴力的惡性循環;菲律賓備受愛戴的強人總統自二○一六年五月當選後,便放任軍隊殘殺數千名毒品嫌疑犯,還在聯合國質疑此政策違反人權時表示,「我一點也不在乎」。
當代東南亞深受半民主狀態所苦。過去四十年來,當地的民主發展不斷面臨過渡期,從七○年代中期所謂的第三波民主化後期開始,最終導致十年後人民力量(People Power)革命在菲律賓爆發。由於各種原因與方式,這波政治解放浪潮陷入停滯,在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落幕後始捲土重來。然而,至今未見顯著轉變。無論在選舉或媒體上,得來不易的言論自由皆已衰微,而且經常遭到當局以違法及危害安全為由抵制。無論是馬來西亞新立的安全與暴動法規、泰國的軍事政變,或是菲律賓無視法律或司法自治權的民粹主義者,東南亞的民主之路似
乎永遠窒礙難行。對多數人民而言,更慘的是僅有極少數人受惠於民主化發展。如今,「寡頭政治」一詞用來指涉在地方上貪腐與獨占權力以保有優越地位的精英分子。前泰國外交部長兼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成立於一九六七年的區域組織)祕書長蘇林.比素萬(Surin Pitsuwan)曾透露,身為自由平等的擁護者,「鬆懈的代價是你永遠都無法承受的」。
因此,折磨著東南亞社會的根本問題至今懸而未解。這十個國家裡,財富與福利極度不均的現象持續引發動盪與對立,不是無政府武裝激進分子為博取自治權與地域認同而發動抗爭,就是大規模抗議運動在泰國、馬來西亞與柬埔寨的街頭上演。更棘手的是,如此的不平等為宗教極端主義與衝突埋下火種。該區有百分之四十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在當地的普及程度一向勝過基督教。將近一千年的時間,穆斯林與印度教徒、佛教徒、基督教徒及泛靈論者和平共處,使東南亞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多元的地區。但是近年來,這樣的平衡遭到中東經由南亞散播的保守伊斯蘭正統論所破壞。其狹隘的理念憑藉不平等與絕望而壯大,並且灌輸人們偏見與仇恨的價值觀,即便只影響少數群眾,也受到有心人士的利用與渲染以達政治目的。正當非洲穆斯林多數地區(特別是游牧區域)長久遵循的宗教共存模式遭到暴力衝突所侵擾時,東南亞也出現逐漸取代傳統和平共處模式的偏執傾向。
正因如此,當地的穩定局勢遲遲未竟,政治動向變幻莫測,社會不斷變動。若想深入探究全球經濟為何日益趨向亞洲、倚賴東南亞貿易及有利消費導向經濟急速成長的投資或製造產業,就必須了解東南亞政治為何如此變化無常與裹足不前。
本書檢視東南亞的勢力動向與令人困惑的衝突事件,我也針對這個如此吸引人又具戰略意義的區域局勢提出個人見解。除了滿足自己回顧過往經驗的欲望之外,我也希望那些數世紀來無論以何種方式從東南亞豐沛資源獲利的強權(無論是攝政者、迫害者或仁慈的封建領袖),都能夠從本書汲取一些洞見。本書將不斷回溯東南亞現代史上影響社會甚鉅與阻礙政治進展的衝突起點:一九六五年印尼的反共大屠殺、七○年代初菲律賓的戒嚴時期,以及同一期間泰國當局對抗議學生的武力鎮壓,當然還包括一九七五年之後柬埔寨紅色高棉(Khmer Rouge,簡稱赤柬)發起的種族大屠殺。不公不義與免責的傷痕揮之不去,持續影響著政治轉變與遲滯的現代趨勢。書中不斷出現的另一個主題,則是多元性和多種族所受的威脅。東南亞社會的特色,是數世紀以來支持著穩定局勢的動態多元性,不同種族與宗教的人們能夠和諧共存,代表這個社會整體上避免了歐洲與中東的偏執分裂現象。現代化與隨之而來的不平等,危及這種和平共存的社會模式,而歷史上也首度出現分裂不同宗教與種族的強烈力量,讓穩定的社會岌岌可危。
西方政府奮力維持其亞洲勢力的同時,也必須了解勢力的分布及社會的壓力點。同樣地,倘若決策者依舊困在帝國框架中堅守狹隘眼光,中國新制定的「大國」政策上路後,便可能會帶來諸多威脅。由於四十年來在東南亞先任記者、後來擔任調停者的經歷,我大多以勢力、特權與暴力衝突作為論述的架構。我從未在當地經營公司、興建難民營或在學校任教,而是埋首研究多采多姿又錯綜複雜的政治,因此得以近距離見證權力的更迭,以及這個動態經常對社會其他層面造成的極端危害。
寫作本書期間,我一直受到許多朋友與同事的敦促、勸勉與鼓勵。這是一段極其漫長的過程,執筆心境誠惶誠恐:對於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視為家的東南亞,我學到的第一件事是以謹慎的態度去解釋事情。若是過於草率地解釋特定的趨勢或現象,便會忽略了伺機而動的反例、誤將改變視為永無止境,以及錯把發現當成新的現象。從局外人的角度出發,可能會誤導他人,或是被誤導。身為「洋鬼子」與常駐東南亞的田野記者,我深刻意識到以適當懷疑態度調和尖銳分析的必要。因此,在進入本文之前,我認為非常適合借用已故的澳洲田野記者理查.休斯(Richard Hughes)所說的話來破題。他在《遠東經濟評論》(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s)寫過多篇備受尊崇的專欄,曾在某一篇的序言寫道:「英勇與愚昧是本週探討的相對主題。」

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