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揭祕動物世界 4: 兩棲爬行類 | 誠品線上

科學揭祕動物世界 4: 兩棲爬行類

作者 于今昌/ 于越姝/ 王偉/ 田梅/ 李曼/ 岳軍/ 林森/ 姜川/ 范維娜/ 郭旭/ 樊子健/ 錢余/ 編
出版社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科學揭祕動物世界 4: 兩棲爬行類:《科學揭祕動物世界》共六卷,分別介紹了無脊椎類、海洋類、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由科普作家精心編撰,透過生動的故事、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科學揭祕動物世界》共六卷,分別介紹了無脊椎類、海洋類、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由科普作家精心編撰,透過生動的故事、詳實的例證、具體的資料來引起閱讀的積極性並啟發想像力,實現對知識的融會貫通。從而使讀者能夠快樂閱讀、輕鬆學習,是青少年讀者瞭解動物世界奧祕的最佳讀物。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于今昌/主編于越姝、王偉、田梅、李曼、岳軍、林森、姜川、范維娜、郭旭、樊子健、錢余/合編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 i 推薦序/王惠亮iii 推薦序/陳正平v 前言兩棲爬行動物話龍恐龍的發現恐龍的足跡興旺的恐龍世界之最恐龍拾趣恐龍滅絕之謎活的救生圈──海龜海龜帶來的繁榮海龜導航的奧祕海龜產卵流淚的學問罕見的綠色動物甲魚的身價癩蛤蟆勇鬥大公雞珍奇的哈什螞蛙聲十里出山泉蛙的高超築巢本領青蛙是人類的朋友蛙戰˙蛇蛙戰蛙類育兒趣談蛙類繁殖的祕聞蛙聲兆豐年關於蛙的新聞如果青蛙消失……蛙橋蛇路蜥蜴縱橫談神奇的變色動物最愛睡覺的鱷蜥毒蜥˙毒蛙善於飛簷走壁的壁虎「活恐龍」──揚子鱷鱷魚的眼淚希望鱷魚也能為人類造福從韓愈下令驅逐鱷魚談起鱷魚養殖場見聞鱷魚的神祕生活蟒蛇能吞人嗎海蛇的故事蛇趣護蛇滅鼠非凡的捕殺本領蛇的全身都是寶生機勃勃的蛇島滅鼠能手響尾蛇印度的聖蛇──眼鏡蛇蛇之最毒蛇趣話蛇的冤家對頭兩棲動物中的「巨人」──娃娃魚滋補山珍──蛤蚧冬眠與避暑青蛙和蟾蜍相同又相異動物「運動員」兩棲動物找對象動物自衛有絕招動物的變色本領自衛的武器珍聞趣事吃人的動物動物殺嬰?前程似錦的仿生學人造眼中的仿生科學動物認親的祕密形形色色的動物皮膚能飛的爬行動物

商品規格

書名 / 科學揭祕動物世界 4: 兩棲爬行類
作者 / 于今昌 于越姝 王偉 田梅 李曼 岳軍 林森 姜川 范維娜 郭旭 樊子健 錢余 編
簡介 / 科學揭祕動物世界 4: 兩棲爬行類:《科學揭祕動物世界》共六卷,分別介紹了無脊椎類、海洋類、魚類、兩棲爬行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由科普作家精心編撰,透過生動的故事、
出版社 / 藍海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 9789577486097
ISBN10 / 9577486096
EAN / 9789577486097
誠品26碼 / 2681092707008
頁數 / 199
開數 / 18K
注音版 /
裝訂 / P:平裝
語言 / 1:中文 繁體
級別 / N:無

試閱文字

內文 : 兩棲爬行動物
  兩棲動物這個十分特殊的類群,是從水生過渡到陸生的脊椎動物,具有水生脊椎動物與陸生脊椎動物的雙重特性。牠們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徵,如生殖和發育在水中進行,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沒有成對的附肢等;同時幼體變態發育成成體時,擁有了真正陸地脊椎動物的許多特徵,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四肢等。
  兩棲動物是第一種呼吸空氣的陸生脊椎動物,多數兩棲動物在水中產卵,發育過程中有變態,幼體(蝌蚪)接近於魚類,而成體可以在陸地生活。但是,有些兩棲動物卻是胎生或卵胎生,不需要產卵,有些從卵中孵化出來幾乎就已經完成了變態,還有些終生保持幼體的形態。
  兩棲動物由於其幼體要在水中完成發育,成體適應力遠不如更高等的其他陸生脊椎動物,既不能適應海洋的生活環境,也不能生活在極端乾旱的環境中,在寒冷和酷熱的季節則需要冬眠或夏蟄。所以目前只有一個亞綱―滑體亞綱存活下來。
  兩棲動物大多棲於陸上,少數種類棲於水中。皮膚裸露,有黏液腺,藉以潤濕皮膚,並起到輔助呼吸作用。心臟分兩心房、一心室,血液迴圈分大、小迴圈,但不完全。體溫不恒定。現存的兩棲類,可分無足目(例如魚螈)、有尾目(例如大鯢)和無尾目(例如蟾蜍、青蛙)三目。全世界有四千餘種(亞種),中國有二百七十餘種。
  爬行動物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皮膚具有由表皮形成的角質鱗或真皮形成的骨板,一般缺乏皮膚腺。用肺呼吸。心臟由兩心房和分隔不完全的兩心室構成(僅鱷類的心室有發達的隔壁,將心室隔成左右兩部分;僅在大動脈基部與肺動脈基部之間,還有一孔稱「潘尼茲氏孔」相通)。體溫不恒定。現存的爬行類,可分為喙頭目(例如楔齒蜥)、龜鱉目(例如金龜、鱉)、蜥蜴目(例如草蜥、壁虎)、蛇目(例如蝮蛇)和鱷目(例如鼉、灣鱷)五目。全世界約有 6300種,中國有近 400 種。
  隨著全球變暖引起的環境變化,致使某些爬行動物已瀕臨滅絕。2010 年 8 月 8 日法新社報導,哥斯大黎加當地媒體公布的一份科學報告稱,氣候變暖導致哥斯大黎加河流中雄性鱷魚大大多於雌性鱷魚,20 年後該物種有可能面臨絕種危險。
  將哥斯大黎加生物學家胡安.拉斐爾.博拉尼奧斯的這份研究報告部分內容公布於眾的《民族報》認為,「這一假設基於更多雄性鱷魚的出生與氣候變化及太陽強輻射致氣溫始終居高不下有關。」該報強調,「鱷魚巢穴中的溫度決定孵卵的性別。當孵化溫度在 28℃ 左右時,出生的就是雌性鱷魚,當溫度達到 32℃ 時,則為雄性鱷魚。」這一研究的主要物件是棲息於哥斯大黎加北太平洋區域的十幾條河流中的鱷魚群。《民族報》還指出:「在捕獲後又被放生的 74條鱷魚中,雌雄比例為 1 比 5,而在正常情況下,這一比例應該是 3比 1。」據該報說,「如果國內的美洲鱷魚群雄性化趨勢得以證實,該物種有可能在 20 年後趨於消失。」
  2010 年 5 月 13 日,美國趣味科學網站也做了相關的報導,據稱科學家對全球蜥蜴種群展開的一次調查發現,由於氣溫升高,蜥蜴種群正在以令人震驚的速度走向滅絕。這項新的研究報告發現,如果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到 2080 年,有 20% 的蜥蜴種群可能滅絕。報告認為,目前的情況及預測到的滅絕趨勢與 1975 年以來氣候變暖密切相關。
  加利福尼亞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家巴里.西內爾沃說:「經過多論實地考察,我們對抽樣進行了反覆比對,結果證明(目前)這種滅絕是由於氣候變化造成的,而不是由於棲息地遭受破壞造成的。這些棲息地未受到任何干擾,牠們大部分在國家公園或其他保護區內。」研究人員說,如果人類能夠減緩氣候變化的速度,那麼對2080 年的預測可能會改變,但它的確顯示出蜥蜴已邁進了走向滅絕的門檻,並且牠們大幅度減少的趨勢至少會持續數十年。研究人員還估計,到 2050 年將有 6% 的蜥蜴種群會滅絕。他們說,這個數字不可能改變,因為大氣層附近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會滯留數十年。
  蜥蜴種群的消失可能會對食物鏈產生影響。因為蜥蜴是許多鳥、蛇和其他動物捕食的對象。


恐龍的發現
1824 年,最初發現的恐龍被科學家們稱為「巨型石化蜥蜴」。這食肉型兩足動物的化石是 1818 年前由一群工人在英國牛津伍德斯托克附近一個採石場內發現的,後來被安置在英國牛津大學博物館裡。恐龍的第一塊骨化石已有人在 1677 年做出過精確的解釋。但是,對這種動物自然習性的認識還是很久以後的事。直到 1842 年,這種巨型動物才被命名為「恐龍」(令人恐懼的蜥蜴)。
  已知最早的恐龍是埃雷拉恐龍,對這種恐龍的認識來源於 1989年在阿根廷安第斯山腳下發現的一具相當完整的恐龍骨架,這具骨架是由保爾.塞雷諾率領的一支美國芝加哥大學探險隊發現的。據考證,這種恐龍大約生存於距今兩億三千萬年以前,其名稱以一位早年發現了一些恐龍化石的考古學家維克多里諾.埃雷拉的名字命名。埃雷拉恐龍是一種食肉動物,站立時的體高約為 2~2.4 公尺,體重超過 100 公斤。這種恐龍具有雙重咬合的顎骨,這一特徵在五千萬年以後出現的恐龍中是沒有的,因此牠在恐龍進化過程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人們對另一些生存於侏羅紀的早期恐龍的認識來源於從巴西、阿根廷、摩洛哥、印度以及蘇格蘭所發現的一些不完整的恐龍化石。
  有史以來,地球上最大的脊椎動物是鰓恐龍(有腕足的蜥蜴),分別見於非洲和北美洲的丹達古魯構造和莫利遜構造層,大約生存於距今一億五千萬年以前。曾有報導說,這類恐龍中體型最大者重量估計超過 190 噸,但這些估計未必可靠。 目前對這類恐龍體重的估計範圍在 30~80 噸之間。迄今發現的這類恐龍較可靠的重量為 35~40 噸。不過,牠們活著的時候,體重可能還要增加 33%。
  從已知完整的骨架來看,最大的也是最高的恐龍是體型細長的蜥鰭類恐龍,這種恐龍的遺骸是由一支德國探險隊於 1909 年至 1911年間在坦桑尼亞著名的丹達古魯遺址發掘出來的。這具恐龍骨架後來被裝船運回德國柏林的洪堡自然博物館,並在那兒安裝修復,於1937 年正式對外展出。這具世界上最大的恐龍骨架全長 22.2 公尺,肩高 6 公尺,頭部昂起時高 14 公尺。這只恐龍的重量估計有31.5 噸。
  在博物館內還有一具單獨的恐龍腓骨,這具腓骨比已經安裝好的那具恐龍的腓骨還要大 13%。據計算,這具腓骨可能屬於一隻體長25 公尺的蜥腳亞目類恐龍,估計這只恐龍的肩高為 6.8 公尺,從腳底至昂起的頭頂整個高度為 16 公尺,體重 45 噸。
  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發掘的恐龍骨架與上述恐龍屬同一類,只是體重還要比牠們重一些,估計即使在比較消瘦的情況下,這種恐龍的體重也有 50 噸。1985 年和 1986 年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部安表帕格裡高原出土了三具蜥腳亞目類恐龍化石。名為「雙臀蜥」的恐龍遺骸發現於 1979 年,根據一根巨型脊椎骨推斷,這可能是一隻蜥鰭類恐龍,與 1979 年發現的另一隻名為「最大的蜥蜴」的恐龍屬同一種類。這後一隻恐龍據說體長 30 公尺,重達 100~130 噸;1972 年在同一地區發掘的名為「超級蜥蜴」的恐龍遺骸由一些肩胛骨和頸椎骨組成,其高度估計有 16.5 公尺,整個體長約為 25~30 公尺。這只恐龍可能是梁龍屬的恐龍。
  恐龍留下的足跡也是估計其形體的證據之一,見於摩洛哥塔格鮑魯特和見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帕盧克西河的恐龍遺跡都說明牠們是屬於體型較大的恐龍,估計體重有 50 噸。泰坦龍屬的一些恐龍,據考證其形體也是超大型的,發現於南美洲、印度和哈薩克斯坦被稱為「南極蜥蜴」的恐龍,就重量而論,也許是蜥腳綱恐龍中最重的品種。在阿根廷拉普拉塔博物館裡存有一段可能是泰坦龍屬恐龍留下的股骨,這段不完整的巨型股骨完整時的長度不會少於 2.4 公尺,由此推斷,這只恐龍的體重約有 55 噸。
  1985 年,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爾伯克爾基附近某處出土的一批梁龍屬恐龍的遺骨,據說是「已知最大的恐龍」遺骸。據新墨西哥州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大衛.吉勒特博士介紹,這隻巨型恐龍(非正式地稱為「撼地蜥蜴」)估計總長度為 30.5~36.5 公尺,重量至少44.6 噸。但是,尚不清楚的是,這隻新發現的梁龍屬恐龍與先前發現的梁龍屬恐龍「超級蜥蜴」的體重是否一樣。
  目前已知恐龍的最大重量在 50~100 噸的範圍內,但是並不能肯定這就是陸地脊椎動物的體重極限。根據理論上的計算,某些恐龍的體重也許能接近陸地動物的體重極限,即 120 噸。假如體重超過這一極限,那麼支撐這一龐大軀體的腿將非常粗大,恐龍也就根本沒法行走。

活動